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5)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难点:如何通过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步:引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为什么要庆祝传统节日。
第二步:探究分组让学生探究一个具体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探究的内容包括: 1. 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 3. 节日代表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第三步: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所探究的节日,其他小组听取并评价,评价标准包括了解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第四步:互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互动活动,如: 1. 分组制作节日文化展板,展示各自所探究的节日文化。
2. 进行传统节日游戏或活动,如吃汤圆、放烟花、赛龙舟、月下赏花等。
第五步: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学生自主总结所探究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并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文化。
四、教学评价1.参与评分表,记录学生在探究、展示和互动环节中的表现。
2.学生采用书面方式进行的节日文化总结和思考作为辅助评价的参考。
3.教师予以示范和点评,给予具体指导。
五、教学延伸1.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2.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和书面记录,制作个人的传统节日文化地图或图片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课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23张ppt)
部化悠我内日中 分的久们容形国 。 一的中丰式的
个历华富多传 组史民,样统 成文族是,节
之扬 第
精传 髓统
节 日
三 部 分
之探 内传 涵统
节
第 二 部
日分
之寻 起传 源统
节 日
第 一 部 分
爆春(竹 风声宋送元中)暖一日王入岁安屠除石苏,;乌风清(啼吹明寒唐鹊旷寒食)噪野食野白昏纸谁望居乔钱家吟易木飞哭,,? 节万分古(端传唐端午闻)自为午文谁屈秀言原,; 千门万户瞳瞳日,古墓累累春草绿。堪笑楚江空渺渺, 总把新桃换旧符。棠梨花映白杨树,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呢?
贰
节日习俗之我见
拜团祖 年圆先
饭祭 祀
踏清
凭吃龙 吊粽舟
子竞 渡
青明
郊祭
游祖
问题:
1、总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传统节日,得出他们共同 点是什么? 2、从这些节日中你能得出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有哪些?
3、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 为什么?
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凸显了故乡和家庭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 凸显了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尽是。
03
壹
“《称把农最春
年 , 谷
说 文 。
为 “ 年
谷 的 生
业 , 古
初 的 含
节 和 年
熟 也 :
”
禾 部 》 :
” ,
长 周 期
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17张PPT)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里能多多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习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财源滚滚
D.
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都很盛行。
俗,永远守护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文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
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就是春节。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 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 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为主;并伴 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 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守岁、 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等众 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和计划。
3、百善孝为先。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
事务再忙,过年时也得回家。祭祀祖先,敬奉神
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
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 每到旧历 年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这一天,就爬上岸,吞食 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全 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有 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 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 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 讨老人笑而不语。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表示新春问候、吉祥祝福的专用帖子,类似于现 在的“明信片”、“贺年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31张PPT
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
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
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
• 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投
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 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
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 为牛庆生、拜魁星等。
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 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 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门神: 神荼shū,郁垒lǜ;秦叔宝,尉迟敬德。 8·二十九,做黄酒
(2)团年,守岁 1·年夜饭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 各地不同,你家年夜饭吃什么? 鱼,年年有余。 丸子(圆子),团团圆圆。 年糕,年年高升。 饺子,新旧交替。
2·压岁钱 3·守岁 放爆竹。
年关讨债。
(3)新年庆贺与拜年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以 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 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 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思念古 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经验的纪念,沉思上。
我们把搜集的资料,一起把它们做成了漂亮的展板: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 美丽的传说: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
• 节日的起源:七夕乞巧,
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
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 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
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ppt(22张PPT)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
年(农历),正月初一首” 年节古称“元旦”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
尧舜禹时期
春节由冬季的 拜祭活动而来
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 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
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办年货
New Year's shopping
置办年货是寻常百姓家不可或 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 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 (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 的、熟的,统统谓之为“年货”,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 年货。”
中国传统节日 的起源
竹约也,约,缠束也。以竹节 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 日子。
大家一起 找一找
七夕节 国庆节
劳动节 清明节
中秋节 建军节
元旦 春节
端午节 圣诞节
春节传说
Year Legends
春节的起源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 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
扫尘
Sweep the dust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 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 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 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 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 蛛网。
贴年画
Pasting New Year Prints
言之就是一个龙节日。”
屈原
——闻一多《端午考》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节日
不变(传承)
变(演变)
春节与传承?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 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地考察走访等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进行准备活动的分工布置。
(2)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节日中传递的观念,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节日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第1 页共7 页导入:创设情境,歌曲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想把最近常听的一首歌分享给大家。
这首《粽香》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歌曲中尤其表现了歌者对什么节日的温暖的怀念?(学生欣赏《粽香》,创设节日气氛,让学生初步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师: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大家辨一辨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生: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七夕。
师:你是如何判断这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具备什么特点?生: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了解节日的由来、传承、演变与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传承与演变师:首先我们来讲一讲中国人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20张PPT)
一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即农历新 年,是一年之岁首、 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 新岁、岁旦、年禧、 大年等,口头上又 称度岁、庆岁、过 年、过大年。
春节习俗——传承
春节习俗——演变
2、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 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 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 统节日。
思考:从这些主题中你理解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 值观有哪些?
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 现了中华民族崇敬祖先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 德,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禳灾除旧迎新等求 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清远感情增强内聚力的 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 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探究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少数民族节日——内蒙古
敖包节
成吉思汗纪念节
查干萨日 篝火节
了解传统节日佳肴美食制作
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课堂练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 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于( ) A.苏轼《水调歌头》 B.苏轼《中秋月》C.王建 《十五夜望月》 D.辛弃疾《太常引》
课堂练习
王刚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你猜王刚过的节是( )
A.柳条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饼 团圆 嫦娥 C.菊花 九层糕 敬老 晋文公 D.艾叶 粽子 龙舟 屈原
清明节习俗——传承
清明节习俗——演变
3、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课件
元宵节的饮食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汤圆,是全国各 地的共同习俗,意在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各地元宵 节的饮食风俗大不相同,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元宵的制作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 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 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 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 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 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 “元宝”。中国人吃元宵,有团 圆美满之意。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鱼——年年有余
肉圆
圆——一家人团团圆圆
橘子——大吉大利
八宝饭
甜——生活甜甜蜜蜜
年糕——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花生——多福多寿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但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 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汉文帝时, 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 • 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压岁钱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 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 “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 安安度过一岁。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 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 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 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 式定 名为春节。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 第22课 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 (共43张PPT)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春节的变迁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
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
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 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 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 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
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 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清明习俗
1· 扫墓 2· 祭黄帝 3· 踏青 4· 荡秋千 5· 放风筝 6· 蹴鞠
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
三、端午节的起源与变迁
端午节的起源与变迁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 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 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 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 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 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 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 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 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 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 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 荷叶包粽子。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 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月饼
重阳节简介
•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 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 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 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 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 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 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 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 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 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 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 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21张PPT)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 节,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 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 思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要回到对先人、 历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 去了图腾的流浪者。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 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 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 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 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 成了一年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 的历法——公历(亦称阳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 统一以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即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 为春节。
主题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清明节
• 清明习俗: • 1、扫墓 • 2、祭黄帝 • 3、踏青 • 4、清明插柳 • 5、放风筝
主题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
• 端午节起源: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 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起于吴越民 族图腾祭之说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 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 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 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农历五月初 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 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 康的民俗佳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
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
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 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1] 端
。 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 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 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 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 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 《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 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 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 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 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 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 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通俗的说,元宵就是汤圆,以 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 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 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有荤 有素,风味各异。烹制方法多 样,可以汤煮、油炸、蒸食。
汤圆
圆——一家人团团圆圆
二、清明节主题活动资料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晋文公),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中秋节
农历 八月十五
Mid-Autumn Festival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China’s lunar month
2020/6/1
1
中秋简介
中秋节,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 夕、月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 历八月十五,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 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鱼——年年有余
肉圆
圆——一家人团团圆圆
橘子——大吉大利
八宝饭
甜——生活甜甜蜜蜜
年糕——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花生——多福多寿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但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 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 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汉文帝时,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 元宵节。
传统的节日都有哪些呢?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端午节 •四、中秋节
篇首语
•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传统节日多 种多样,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 的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国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 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 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 式定名为春节。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豆腐,谐音“ 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二十七,洗疚疾,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做黄酒
Hale Waihona Puke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压岁钱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 子们分发“压岁钱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 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挂灯笼
贴春联
年 夜 饭
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 有“喜庆团圆”和“吉 祥如意”的意思。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
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
十五,其中以( 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
潮。
除夕
•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 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 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 “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 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 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赛龙舟
在湖南汨罗县,竞 渡前必先往屈子祠 朝庙,将龙头供在 词中神翁祭拜,披 红布于龙头上,再 安龙头于船上竞渡, 既拜龙神,又纪念 屈原。在划龙船时, 又多有唱歌助兴的 龙船歌流传。
端午节有哪些特色饮食?
粽子、五黄、十二红
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 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 鱼、黄瓜、咸鸭蛋及 雄黄酒。也有其他说 法,咸鸭蛋可以用黄 豆替代。 据民间说法, 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 更好的驱毒避邪。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 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 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 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 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 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辛 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清明食品:鸡蛋,春饼,乌饭, 螺蛳,清明粑
清明习俗
清明节变迁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 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 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 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 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 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 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除夕守岁
•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 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在民 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谁能说说?除夕守岁 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 寿命。
•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 • 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shǎng yuè
赏 月 enjoy the full moon
2020/6/1
jiā rén tuán yuán
家人团圆
Reunit with family members
2020/6/1
chī yuè bǐng
吃月饼
2020/6/1
舞火龙 Fire-dragon Dance
54
月饼(moon cake)
元宵节的饮食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节吃 元宵汤圆,是全国各地的共同习 俗,意在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各 地元宵节的饮食风俗大不相同, 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 的制作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 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 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 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 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 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 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 “元宝”。中国人吃元宵,有团 圆美满之意。
2020/6/1
2020/6/1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 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 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 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食节, 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 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 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 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 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食节, 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 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