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就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

他们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教育公平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定标准不统一。

目前各个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各不相同,有的高校认为家庭年收入低于一定的标准就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有的高校则还要综合考虑家庭的债务、居住条件等因素。

这种不统一的认定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在不同高校之间获得的资助不一致,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困扰。

认定程序复杂繁琐。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往往过于复杂和繁琐,涉及到调查、审核、评估等多个环节,需要学生提供大量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和材料。

这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甚至有可能因为认定过程复杂而放弃申请资助。

资助额度不足。

即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了认定程序获得了一定的资助,但是通常来说,这些资助额度并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特别是在家庭经济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这些资助额度往往无法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导致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产生困扰。

资助政策滞后。

当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相对滞后,对于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的学生缺乏有效的保障和资助政策。

对于疾病或残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程度和政策并不明确,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

这种滞后的政策会让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陷入困境,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业和生活。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完善的建议:建立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高校应制定统一的、明确的认定标准,明确家庭年收入等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的因素进行适当考虑。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大学求学。

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学生难以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增加了他们获得优质教育的难度。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和学校实行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其中之一,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完善。

一、认定标准不统一不同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不尽相同,一些学校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是家庭年收入达到一定额度,而另一些学校则认为是家庭年收入和家庭成员数之间的比例等。

不同的标准可能导致认定结果的不公正,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认定过程不透明在一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不够透明,许多学生对整个认定流程的了解非常有限,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也无法对认定过程进行监督。

在认定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遇莫名其妙的拒绝,这会对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心造成影响。

因此,高校应该提高认定过程的透明度,公布认定标准和流程,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申请状态和结果。

三、申请材料不全面一些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无法提供充足的申请材料。

一些高校缺乏详细的申请要求和需要的申请材料清单,学生容易出现遗漏或补充申请材料不及时等问题。

高校应该制定详细的申请材料清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收集和提交申请材料。

四、认定效率低由于大量的申请和工作流程繁琐,一些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效率较低,审批时间较长,这会使得学生被迫等待过长的时间,承担高昂的费用一段时间。

因此,高校应该制定更加高效的申请与审批机制,加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

五、认定结果不公正在一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结果可能受到一些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比如财务教务部门和校长办公室等。

这些机构可能会对认定结果施加压力,以牟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不公正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一些有需要的学生错过申请助学金的机会,甚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逼退学。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到富裕的蜕变。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其完善方法。

一、认定标准不清晰。

目前,各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不够统一,导致了认定的难度和不公平性。

有的高校认定以家庭年收入作为主要标准,而有的则以家庭资产情况为主要考量,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面对经济困难时很难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了不公平情况的发生。

二、认定程序繁琐。

目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相对繁琐,需要学生提供大量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审核时间较长,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认定过程较长而耽误了领取奖学金的时间,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三、家庭经济情况不稳定。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波动性,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会面临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但是目前的认定机制往往只在入学时认定一次,不能及时地更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造成了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得到帮助的情况。

以上就是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统一认定标准。

可以由教育部门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统一标准,例如可以以家庭年收入和家庭资产情况作为主要认定标准,同时也可以考虑学生的家庭人口数量和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等因素,建立更加科学和公正的认定标准。

二、简化认定程序。

可以通过简化认定程序的方式来减少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可以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平台,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线上提交相应的材料和信息,由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认定,加快认定的速度,减少认定的难度和不便。

三、及时更新认定信息。

可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管理系统,定期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更新,当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出现变化时,可以及时地进行认定更新,确保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得到了充分地考虑和帮助。

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子女送往大学门口,但是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以及帮扶工作却成为瓶颈,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认定贫困生,提高认定的精准度,助力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问题一:认定标准不统一高校贫困生认定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认定标准不统一。

根据学校或地区的不同,对于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等指标的认定存在差异,导致某些家庭被应当被认定为贫困生的,但由于认定标准的不同而错失了认定的机会。

解决方案:贫困生认定应当遵循政府和教育部门颁布的统一标准,同时在认定时应当注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孩子就读的学校位置、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准体系,避免由于不同标准而造成不公平的情况。

问题二:认定程序不严格在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中,存在认定程序不严格的情况。

认定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不公平性等问题,导致认定结果不尽人意。

解决方案:应当规范认定程序,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统一的认定流程,确保贫困生认定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在认定流程中,应当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干预,确保每位家庭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认定结果。

问题三:认定范围存在纰漏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认定范围存在着纰漏的情况。

有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被纳入到认定范围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扶持。

解决方案:认真对待贫困生认定的每一个细节环节,对于可能被遗漏的家庭应当主动进行联系,尽最大的努力将家庭纳入认定范围中。

可以通过学校、街道、村委等渠道,组织专门工作队伍负责开展联系和认定工作,用实际行动和扶持措施,助力家庭摆脱困境,实现更好的发展。

问题四:帮扶措施不到位贫困生认定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他们脱贫而存在的,一旦认定后,就需要高校和社会关爱和帮助,但是实际帮扶措施往往不够到位。

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问题分析在高校中存在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通过认定贫困生身份来享受相关的帮扶政策和资助措施。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以下问题:1.认定标准不清晰:不同高校对贫困生认定标准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认定结果不一致,给学生带来不公平的对待。

2.认定程序繁琐:贫困生认定需要学生提交大量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填写各种表格,而这些程序繁琐且复杂,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困扰。

3.信息不对称:一些学生并不了解贫困生认定的政策和程序,无法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也无法发现自己有可能享受的帮扶措施和资助项目。

4.评判主体不客观:一些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由学校自行负责,评判主体不独立客观,容易出现人情主义和不公平的现象。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好的帮助和资助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教育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明确家庭经济情况的评判指标和认定标准,提高认定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2.简化认定程序:简化贫困生认定的申请和评审程序,减少学生的填表和材料准备工作量,例如可以采用线上申请和审核方式,提高办理效率。

3.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贫困生认定政策和程序的宣传,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政策和权益,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4.建立独立的评审机构:高校可以建立独立的贫困生评审机构,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承担认定工作,提高评判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人情主义和不公平的现象。

5.建立评估和跟踪机制:建立贫困生资助的评估和跟踪机制,定期对认定的贫困生进行追踪调查,确保帮扶政策和资助措施的有效落实,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6.加强帮扶和资助力度:提供更为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资助项目,例如设立专项奖学金、减免学费、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鼓励其完成学业。

三、总结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改革,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摘要】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认定标准不统一、申请流程复杂、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帮助和支持不足等。

为完善认定制度,应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简化申请流程、加强信息审核机制、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促进公平教育的实现。

建议高校在认定时更加注重真实性与公平性,保证帮助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认定标准、申请流程、信息真实性、帮助与支持、长效机制、统一标准、简化流程、审核机制、提供支持、关键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教材等方面的困难。

为了帮助这一群体顺利完成学业,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以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助和支持。

在实际操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认定标准不统一,申请流程复杂,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帮助和支持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都使得这一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必须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顺利完成学业。

2. 正文2.1 认定标准不统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认定标准不统一。

在各个高校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学校可能过于严格,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无法得到支持,而有些学校又可能存在着认定过于宽松的情况,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

这种认定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困扰,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由于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学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往往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认定结果的不公正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各高校可以在统一的政策指导下,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制定具体的认定流程和标准,确保认定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从认定标准、认定流程和认定体系三个方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认定标准不清晰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较为复杂,造成学生和学校难以明确认定标准。

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家庭贫困才能认定家庭困难,有些学校则认为只要学生家庭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即可认定。

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以便学校和学生明确认定的依据。

对策一:制定统一的家庭困难认定标准高校应该依据当地消费水平制定统一的标准,如确定月收入低于1.5倍最低生活费用的学生自动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若高于1.5倍,则需要学生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问题二:认定流程不规范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认定流程的不规范。

有的学校需要学生填写多项申请表,有的学校认定流程冗长,审核时间长,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困扰。

对策二:规范认定流程高校应制定完整的认定流程和标准,明确认定的申请方式、流程和期限,并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申请和审核系统,从而提高认定效率和准确性。

问题三:认定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一些学生在认定时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导致认定结果不够准确,或者无法满足其实际需要。

同时,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导致认定过程中存在着人情主义、随意性等问题。

对策三:建立完善的认定体系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认定体系,定期开展家庭调查、督查和评估等工作,使认定结果更加准确、公正,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细致、有效的资助服务。

同时,学校应严格遵守,执行认定标准和流程,防止出现人情、特权等问题。

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只有健全的认定标准、规范的认定流程、完善的认定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认定结果的准确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为孩子的未来投资教育。

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一系列财务压力。

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就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当前的困难认定机制过于简单,依赖于收入证明和报税纳税等几个经济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家庭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对一些近几年内遭受大额支出导致家庭严重负债、在交税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家庭,很难被准确地判定为困难家庭。

其次,高校在困难认定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认定时的流程、标准、观念等各方面较为随意,甚至存在为了满足学校某些利益的考量而对困难认定的结果进行干涉的现象,导致一些有需要得不到支持的学生难以得到应有的帮助。

最后,即使认定困难学生后,高校提供给困难学生的资助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包括资助标准、覆盖范围等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困难学生的根本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

具体措施如下:一、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问卷,强化学校对家庭状况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审查。

同时,在困难认定标准中,应考虑家庭成员的稳定收入或者负债情况、支出明细等因素,以此判断家庭是否处于困境中,增加困难学生的准确率。

二、加强困难认定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困难认定流程和标准,确保困难认定结果的公正、透明,排除以非正当的、非技术性的原因对认定过程和结果进行干扰的情况。

此外,建立专门的困难认定机构,让专业人员来进行困难认定工作,减少因观念等因素导致的主观判断。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资助机制。

除了提供奖学金、减免学费、住宿费等经济资助外,高校还应该制定适合困难学生的专项资助政策,例如:借助国家公益金或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实习或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加强日常教育监管,注重对困难家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
近几年,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面临着一些难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认定标准不清、资料审核不严格、流程繁琐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认定结果不准确,影响了实际贫困学生得到相应资助的权益。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更加明确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

当前的认定标准可能过于笼统和模糊,难以区分哪些学生应该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

如果制定了更加明确的标准,学校可以更好地判断贫困生,并给予相应的资助。

其次,在资料审核方面应该更加严格。

很多学生可能故意隐瞒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性,学校应该增加对资料的审核力度,尤其是对资产信息的审核。

另外,流程应该更加简化。

认定过程过于繁琐会严重影响学生申请资助的积极性。

因此,可以建立在线申请系统,并把认定的流程简化为几个简单的步骤。

最后,要积极发动社会资源提供家庭经济困难生支持。

现在许多企业和社会组织都愿意提供资助,学校可以与这些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支持和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

总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改进需要多方联动。

只有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往往来自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不合理和不完善。

本文将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措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是标准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缺乏清晰的标准和统一的指导意见。

一些高校可能以家庭收入为主要依据,但这种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另一些高校可能会综合考虑家庭收入、家庭负担、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但缺乏明确的权重和衡量标准。

这使得学生和家庭难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高校的认定标准,也容易产生认定不公平的感觉。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是程序繁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通常需要学生提交一系列的材料和证明,如家庭收入证明、家庭负担证明、学生身份证明等。

这些材料和证明的准备和提交需要学生和家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经常需要多次核实和确认。

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也容易造成学生认定的延误和错误。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是信息不透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流程和具体要求往往没有充分地向学生和家庭公开和解释。

学生可能不清楚应该提交哪些材料和证明,也不清楚认定的依据和标准。

这使得学生和家庭往往不得不通过咨询或查询各种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增加了获取认定资格的难度。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完善。

需要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和指导意见。

政府可以制定统一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指导意见,明确各种因素在认定中的权重和衡量标准。

这样可以避免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异,确保认定标准的公平与公正。

需要简化认定程序。

高校应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流程进行简化和优化,减少需要提交的材料和证明的数量,简化核实和确认的流程。

可以通过引入在线申请平台和自动化审批系统,简化认定过程,提高认定的效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其家庭由于自身经济能力、就业状况等原因,无力全额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生活开支,或者由于孩子数量过多,家庭收入又无法充裕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无法完成学业毕业的学生。

这类学生也称为经济困难家庭学生。

第二段:在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其自身特点,首先,学校经费短缺,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助学工作难以展开。

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得不到完全落实,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依然存在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帮助。

此外,由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规定较为简陋,家庭经济情况评定不够客观,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存在一定问题。

第三段: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首先,学校应加大助学金的投入,并对政策的执行加强监督,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有足够的支持。

其次,学校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政策,统一规定可以检查家庭经济境况的范围,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活动范围,以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福利保障。

此外,学校可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纳入学习科目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段:另外,学校也可以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把家庭经济情况作为招聘标准,鼓励企业积极招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此外,学校可以教育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学生获得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第五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实现梦想。

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育强度,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于追求梦想,积极融入社会,成就更出色的自我。

同时,学校应当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作为公益和社会管理的一部分,重视学生减负,积极维护他们的权益。

最后,学校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正常就学。

以此为目标,学校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的发展。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这些学生的享受相关资助政策和权益。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问题分析1. 学生信息收集不完整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学校通常需要学生提供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材料。

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复杂,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提供完整的证明材料,导致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无法得到准确的认定。

2. 评定标准不一不同学校、不同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不一,导致了认定结果的不公平性。

一些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容易使一些有需要的学生被漏掉,也容易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占用资源,造成浪费。

3. 审核程序繁琐在一些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审核程序非常繁琐,需要学生提交大量的材料和资料,审批时间过长,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

4. 审批流程不透明一些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审批流程不够透明,学生不清楚审批的具体流程和时间,导致认定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完善措施学校应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收集工作,建立健全的信息数据库,确保能够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准确地了解。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实情况。

高校应当制定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操作流程,明确认定的操作流程和步骤,确保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在制定认定标准和流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的不同情况和特殊性,避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做到因情因材施教,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应有的支持和资助。

学校应当简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审核程序,减少学生提交的材料和资料,提高审核效率,缩短审核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点与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点与对策

某高校学生隐私保护实践案例
01
案例背景
某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重视学生隐私 保护。
02 03
案例细节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 加密处理,并限制工作人员对信息的访问权限。此外,学 校还通过开展隐私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隐私保护的 意识。
案例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高校在保护学生隐私方面的积极做法。学校 通过制定隐私保护政策和开展宣传活动,确保学生的个人 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 ,提高资助工作的效果。
资助效果最大化
为了使资助效果最大化,需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但同时又需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如何在两者之间 找到平衡是一个难题。
认定标准和程序的公平性问题
标准和程序的不透明性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存在不透明的情况,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不熟悉政策或流 程而无法获得资助。
主观因素影响认定结果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 ,而目前的认定方法往往只能反 映学生入学时的经济状况,难以 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态变化。
研究展望
01
制定更加科学和明确的认定标准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制定更加科学、明确和统一的高校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
02 03
加强学生隐私的保护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探索更加保护隐私的认定 方法,例如利用大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减少对敏感信息的直接使 用。
隐性经济困难难以发现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尊心等原因,不愿意公开自己 的家庭经济状况,导致学校难以发现其隐性经济困难。
学生隐私保护与资助效果之间的矛盾
学生隐私泄露风险

简析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简析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简析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资金不足:目前我国高校资助经费分配不均衡,很多贫困学生无法获得到足够的
资助,导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覆盖率不高。

2. 评估不准确: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评估标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准确性,导
致一些实际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资助。

3. 资助种类单一: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多以奖学金的形式存在,缺乏对学生
全方位的资助。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支持,还需要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怀和
帮助。

对于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大资助经费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经费投入,确保每个
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

2.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经济困难学生评估机制,将评估标
准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资助对象准确、全面。

3. 多样化资助形式:除了奖学金外,应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多样化的资助形式,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以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求。

4. 建立关怀机制: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怀,提供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
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5. 强化监管与反腐:建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涉及资助经
费的腐败问题,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公平公正。

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有资金不足、评估不准确以及资助种类单一等
方面,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评估机制、多样化资助形式、建立关怀机
制以及强化监管与反腐等方面的对策。

只有通过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帮助经
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问题是指在当前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认定标准不明确、认定程序繁琐、认定结果不公正等方面。

为了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制度,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相对来说还比较模糊。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学校和不同部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这就导致了认定结果的不公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明确收入、财产和支出等方面的指标,并且将这些指标公开透明,让学生和家庭了解认定的标准,以便提供真实的材料进行认定。

认定程序繁琐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的认定程序主要包括填写材料、提交材料、审核材料等环节,而这些步骤通常都需要学生和家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简化认定程序,可以采用线上填报材料的方式,并且可以允许学校部门通过线上系统查询学生和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等情况,减少学生和家庭提交材料的次数,提高认定的效率。

认定结果的不公正也是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时候同样是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得到不同的认定结果,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而一些学生却得到了不必要的帮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认定机构,由专业人士负责认定工作,杜绝任何形式上的人为干扰和操控,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而在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制度中,还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

这包括对认定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具备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因材施教的机制,根据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为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并且每年对认定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认定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权利,高校普遍设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能得到应有的资助。

本文将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

一、问题分析1.认定标准不够清晰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往往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细则和指导。

一些学校根据家庭收入、家庭负担等情况进行认定,但是具体标准和操作程序并不明确,导致认定工作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容易造成不公平现象。

2.认定程序不够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不够规范是另一个问题。

有的学校认定程序繁琐,需要学生和家长提供大量材料和证明,申请流程复杂,时间长,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一些学校对认定程序缺乏有效监督,造成了认定过程的不透明和不公平。

3.认定标准存在划界问题在实际认定中,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虽然比较困难,但由于国家未设定明确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所以很难界定到底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需要的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

二、完善建议1.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为了解决认定标准不够清晰的问题,高校应当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并通过学校章程、相关文件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标准可以根据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负担、生活困难程度等方面加以考量,明确认定的程序和具体实施细则。

2.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有关部门应当明确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简化认定程序,减少冗余材料的申报和复印,以方便学生和家长的申请。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认定过程的公开、公正,防止欺诈现象的发生。

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可以实现认定标准与实际情况的相结合。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点与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点与对策

认定流程的不规范性
认定流程不透明
部分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 程中缺乏透明度,学生和家长不了解 具体的认定流程和标准,容易产生不 信任感。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缺乏 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导致认定过程 存在不规范、不公正等问题。
认定结果的不公平性
认定结果存在主观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结果往往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存在主观性和不公平性,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可能 无法获得认定。
认定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参与度不高
缺乏动态跟踪
在认定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 低,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调查和审核 ,缺乏对整个认定过程的监督和反馈 机制。
目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 定通常是静态的,缺乏对学生在校期 间的动态跟踪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 调整认定结果。
信息不对称
由于高校与家庭、学生之间的信息不 对称,导致学校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 家庭经济状况,进而影响认定的准确 性。
正性。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 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 挑战和机遇。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 完善认定标准、优化认定程序、提高认定效 率等问题,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 加精准的帮助和支持。
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 问题,政府和高校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提高 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应加强对认 定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认定工作的有效 实施和落实。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的难点与对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
现状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认定标准不明确: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导致认定标准的不一致性,容易造成一些学生被漏掉或者虚假申报的情况。

2.认定程序不规范:许多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缺乏相应的程序规范,往往只是简单地审核学生的材料,没有建立完善的认定机制,容易导致认定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

3.认定时效较长:由于认定程序的不规范,使得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时间较长,申请者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并经过多轮审核,导致学生申请教育补助金和减免学费的过程变得复杂而繁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明确认定标准:制定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明确收入、资产和负债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以便于各高校认定时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认定。

2.建立认定程序:制定详细的认定程序,明确认定的流程和步骤,包括申请、审核、核实和公示等环节,确保认定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3.加强审核力度:建立专门的审核机构,加强对申请材料的审核力度,严格审查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确保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简化认定流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进行简化,减少不必要的审核环节,降低申请者的认定成本和时间成本。

5.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布认定结果,让学生和家长能够了解自己的认定情况,同时也能够接受社会的监督。

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统一标准、规范认定程序、加强审核力度、简化流程以及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等方面的完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应有的教育补助和减免措施,促进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分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子女送进大学进行深造,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一部分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为了帮助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一般都会设置相关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学生因为认定不到位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资助。

有必要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1.认定标准不明确许多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认定过于主观。

一些学校可能会在认定时偏向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评估,而并不会把学生的个人情况和特殊困难纳入考虑。

2.认定程序繁琐一些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需要学生提交大量的资料和证明,认定程序往往非常繁琐,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相关材料。

认定流程可能也存在复杂的审批程序,耗时较长。

3.认定标准不公平有些高校可能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

一些学生因为认定不到位或者认定标准不公平,导致无法获得应有的资助。

这种情况下,就会给学生造成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待遇。

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建议2.简化认定程序高校应该简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减少学生提交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简化审批流程,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确保认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加强监督和检查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认定程序的公正和公平。

对认定存在问题的学校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整改,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及时获得相关的资助。

4.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应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定的政策和流程,确保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够主动申请相关的资助。

5.增加相关资助额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应该增加相应的资助额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资助来完成学业,同时也应该提供充足的生活资助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高等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阶段,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着诸多学习和生活困难,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1. 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学业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习,往往需要面对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困扰,由于无法享受良好的家庭条件,他们的学业压力会显得更为沉重,可能需要同时兼顾打工和学习,甚至出现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无法继续学业的情况。

2. 生活困难,缺乏基本保障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学生在高校的生活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吃穿住行的基本保障问题。

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而不得不退学,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个人发展。

3. 缺乏社会关爱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关爱和支持,他们在高校的学业和生活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这种情况会导致这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稳定和消极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鉴于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切实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1. 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高校可以制定具体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确保资助对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应建立健全的学生资助工作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助,包括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等问题,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服务高校可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服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定期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4. 积极营造关爱和支持的校园氛围高校应积极营造关爱和支持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工作,切实关心和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总体来说,当前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比较完善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依据不足,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校应根据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逐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32-03一、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等,资助主要来自国家和学校,其他还包括来自生源地、企业或个人等的资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对学生资助的力度不断增强。

2002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实施了《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每年为4.5万名高校学生发放奖学金,标准为4000元和6000元;2005年又实施了《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在高校中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其中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额度为每人每年4000元,每年资助5万名学生,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以资助生活费为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资助约53.3万名学生;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有关精神,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立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规定助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1]。

2010年国家还设立了助学贷款中央奖补专项资金,由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助。

除了国家奖助学金,高校也设立各种奖学金项目,如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等,其他企业等私人资助也在不断发展,此外,还有国家助学贷款。

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的覆盖面和额度也不断加大。

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 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

据统计,当前仅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这三种形式的资助,覆盖面已约占在校生的24%[3]。

照此统计,再加上学校和其他私人资助,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理论上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资助。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依据不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不一定能解决每个学生个人全部的经济问题,但至少要能给有需要的学生一定的帮助,那么,一方面要有相当的资金,另一方面还要有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手段。

理论上分析,高校学生资助比例基本能覆盖经济困难学生,而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就是每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资助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奖学金,主要奖助学业优秀学生,兼顾家庭经济情况,这部分资助主要根据学业情况,相对便于实施。

助学金主要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实施。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贫富差距,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还较高,因此如何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就是助学金发放的关键问题。

而实际上,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并不够完善,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简单片面的经济困难标准使认定依据不够合理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经济困难学生总的认定标准为:该生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都可以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依据主要包括家庭年人均收入情况;影响家庭经济的其他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或本人的病残、家庭欠债、家庭变故、自然灾害或各种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困难等;日常生活开销情况;以及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等。

实际上,这些认定依据过于简单片面。

比如家庭年人均收入情况一项,仅考虑家庭年人均收入,并未考虑家庭资产,这过于片面;考虑家庭年人均收入,并未考虑是固定收入抑或非固定收入,相同的收入若为固定收入,那家庭经济压力将明显低于非固定收入;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也未做具体仔细的界定,因此在家庭年人均收入的认识上就存在着随意性。

而其他病残、家庭变故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困难,以及日常生活开销等,均没有具体量化的认定指标。

调查统计发现,有23.5%的学生认为目前对影响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4]。

大学生经济困难认定依据总体上缺乏严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容易造成贫困生认定的混乱和不公平,使认定结果不够合理。

(二)流于形式的经济困难考核程序使认定缺乏可靠性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一般是先审查相关的学生材料,再由学校组织经济困难认定委员会进行讨论,最后由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进行确认。

其中审查的学生材料主要是两份信息调查表,一是《高等学校学生经济情况调查表》,要求学生所在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盖公章,证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二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但在整个认定过程中,每一步都难以核实。

首先是《高等学校学生经济情况调查表》中的各项内容,均由学生自己填写,填写之后到规定所在地行政部门审核,这些部门一般不会去审查,甚至有的先给空表格盖章。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个人信息和税收制度,即使地方审核部门对学生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可能也难以做到十分客观全面,因此两份审核资料的情况均缺乏客观核实;而主要由学生组成的经济困难认定委员会,根据平时考察的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除了一些较为突出的贫困生或存在消费较高情况的学生情况外,一般贫困生的情况难以做比较或判断,有时还存在受各种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等情况,所以认定委员会的工作也较局限;另外由于高校一般几百名学生配置一位辅导员,学生的人数较多,辅导员的考察也同样有局限性。

因此学生本人就成为其家庭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5]。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提供的信息不准确,甚至弄虚作假,给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并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调查发现,有45%的学生认为学生填写的本人家庭情况调查表不真实[6]。

由于观念心态差异等原因,有些学生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有些学生却故意隐瞒家庭经济困难事实。

所以实际上,高校的学生经济困难认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认定,缺乏可靠性。

(三)笼统的等级划分使经济困难认定标准较为模糊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一般将贫困生分为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三档。

第一,一般困难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父母亲有一方因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2.父母亲有一方因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家庭成员因患大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3.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正在接受非义务全日制教育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4.因突发性变故或遭遇不可抗力及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财产重大损失的;5.父母亲有一方亡故或父母亲离异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6.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

第二,比较困难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父母亲双方均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2.父母亲双方均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大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3.学生家庭所在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灾变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4.家庭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家庭所在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5.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第三,特别困难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父母亲双亡的学生;2.父母亲双方均丧失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3.家庭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4.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5]。

笼统地将贫困生分为几个档次,不便于了解学生的最真实情况,实际上学生的困难程度不尽相同,分档次认定笼统又模糊,容易造成资助过度或资助不足的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已形成一套操作程序,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原因,认定标准设置较为简单笼统,在认定操作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使认定工作不够客观,以致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了有些真正的贫困生未能得到资助,以及一些非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困难行为等现象[3],因此,贫困生认定结果缺乏客观性成为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2007年3月,温家宝在全国人代会上宣布,在我国实施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

教育部、财政部连续下发了《关于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国家助学金管理的暂行办法》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程序,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地把每一分钱发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高校缺乏客观的经济困难认定机制,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当前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任务。

贫困生认定工作涉及家庭、学生、学校、相关行政部门,以及信息制度等多方面的工作,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该项工作的科学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当前,建设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既要加强该项工作的研究,又要重视该项工作的实践,从各方面不断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完善当前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一)根据经济困难认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1.紧密结合资助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学生个人的相关信息主要由学生提供,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措施,学生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对资助的认识,学生的诚信等思想政治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假贫困生”,或者由于自卑而不愿透露经济困难信息等情况[6],高校的资助工作者要做好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学会关爱别人,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在学生中形成诚信的共识,树立和介绍诚信的典型和榜样,不断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以各种诚信来影响学生,积极关注影响学生诚信观的各方面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