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同学们,下面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分析课文,大家请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什么内容。(板书)
2.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要求划出赞美蜜蜂的词语和句子,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
3.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①参观“养蜂大厦”,直接写蜜蜂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这些词句说明了蜜蜂的什么特点?②在作者与老梁的问答中,写蜜蜂的语句有哪些?说明了蜜蜂的什么品质?③此时作者对蜜蜂是什么感情?作者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画出抒情段中的主要动词和形容词,加以体会。
教学难点
1、借物抒情,驾驭联想与想像。
2、词语搭配精当。
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知道蜜蜂是非常勤劳地采花酿蜜的,所以,人们常用勤劳来赞美蜜蜂,赞美那些忘我工作的劳动人民。我国著名作家杨朔写过一篇散文《荔枝蜜》,就是通过赞美蜜蜂来赞美劳动人民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这一篇散文《荔枝蜜》。
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部分(2-5段)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6-17段)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第18段)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第19段)“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四、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听读的同时,画出有关对蜜蜂的感情的词句。
(2)不想叫蜜蜂叮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3)一蛰,它自己就消费了生命,也活不久了。
(4)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格。
(5)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润身体。
点拨:(1)“宠儿”指受宠爱的人,与“蜜蜂”不能搭配。
(2)“叮”指蚊子叮人、吸血。蜜蜂用毒刺刺人,称之为蛰,不能用“叮”。
(3)“消费”指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与“生命”不能搭配。
二、作者简介
杨朔,字莹叔,山东蓬莱人,当代作家。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看一看。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下面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这篇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抒发了对蜜蜂、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且划出生字词。
2.思考完成“练习一、二。
3.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3.荔枝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边做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建者
借物抒情
第三课时
点拨: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段写“我”从小不大喜欢蜜蜂,第19自然段写“我”变成小蜜蜂,体现赞美之情。这样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3.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课文初步了解了一下,下面就请同学快速阅读全并思考一下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联想,分别都是哪几次?
课题
3.荔枝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借助联想、托物抒情,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和语段。
3、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小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点拨:“渺小”是从蜜蜂的体形而言的,“高尚”是从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
三、学习第四部分
思考:第18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而直接把第19自然段紧接在第17自然段后?为什么?
点拨:如果将第18自然段去掉,从语意上看,前后可以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
2.学生齐读第17、18.19自然段。
3.教师总结:
杨朔是当代一位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他的作品构思别具一格,常采用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语言精美、含蓄、精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第1、17、18、19自然段。
5.(请第二排同学朗读第4自然),荔枝蜜的特点是什么?
点拨: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6.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了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香甜作渲染,为吃荔枝蜜铺垫。写荔枝蜜的甜香,才联想到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着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引出下文。(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将“中看、出众、提防、疙疙瘩瘩”连词造句,写成一段话。
2.背诵第一段。
3.预习第三、四、五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3.荔枝蜜




词语:耗尽妙处稀罕大厦分泌酿造渺小
第一段:“我”一向不大喜源自文库蜜蜂。
第二段: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如):沸沸扬扬、嘤嘤嗡嗡、蠕蠕、疙疙瘩瘩中看。
③此时作者是由衷的赞美蜜蜂。
4.分析第17自然段:第17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感情,认为它“多可爱”。一个“颤”字表明我内心震撼之深。二、三句话从蜜蜂和人的关系上说明。第四句又进一步赞颂它“多么高尚”的品德。此时,作者已经把蜜蜂人格化了,并且运用了三组对比赞美蜜蜂。
5.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明确:共出现了三次联想分别是:
①由荔枝蜜的甜香联想到生活的甜美。
②由蜜蜂辛勤地采酿蜜联想到到蜜蜂在赶着建设什么生活呢?
③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联想到农民、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劳动人民。
4.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这种联想合理吗?
点拨:①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作者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②这种联想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德。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回顾课文中心思想
三、出示课后习题,逐一解决
1.“我”与老梁的对话,谈到有关蜜蜂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内容从总体上表现了蜜蜂怎样的精神?
2.下面的句子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其中个别词语做了改动。和课文中原句比较一下,看看改的是否合适,并说说理由。
(1)蜜蜂是画家的宠儿,我却总不大喜欢。
五、课文总结。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讨论:文章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一中心的?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香甜的荔枝和无私奉献的蜜蜂赞美,热情赞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强烈抒发了作者愿意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感情。
为了表达这一中心,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层层推进,由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意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助联想,由物及人,借物喻人,水到渠成.他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2.解决字词障碍。(轻易疙疙瘩瘩黑黝黝出众中看嘤嘤嗡嗡沸沸扬扬蠕蠕提防)。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找到的的字词。小组讨论,写出生字词的拼音和词意。
3.看来对本课的生字词都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下面呢,就再小声朗读一篇课文,找出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落大意。
点拨: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依据作者感情的变化,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四、借助讲读第五部分,同时理清重难点。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
点拨:是写作者的梦境,是作者心中强烈愿望的表现。它的含意很深:不仅在赞颂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而且要加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来。
2.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记叙,这两个自然段所包含的感情是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4.(请第一排的同学朗读第3自然),讨论作者怎样写荔枝的鲜美的。作者写自己对荔枝的看法时,为什么要用“也许”这个词,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点拨:讨论后教师引导理解,学生回答后阐释,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婉转,避免主观武断。其次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最后写自己吃不上荔枝的惋惜心情。其中“偏偏”“等不及”等词语精妙地表达了这种惋惜心情。
1.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进行讨论)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不觉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3.作者为什么说要说他到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因为到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作者看到的荔枝林是“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的。这样写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点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①直接写蜜蜂的词句有“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蜂王”等。这些语句说明了蜜蜂的辛勤、无私。
②在“我”与老梁的三问三答中,写蜜蜂的语句有“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活三年”“最多活六个月”等。通过三问三答,突出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勤劳)和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为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也由赞美蜜蜂到赞扬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这样画龙点睛,意境开阔升华,深化了主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
托物言志,即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我们学习的《落花生》就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生”来赞美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写,能把要抒发的感情或要说明的道理变得形象、具体,富于情味而不直白枯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4)“出格”指人的言语行动与众不同,与“小花”不能搭配。
(5)“滋润”是增添水分,使不干枯;“滋养”是供给养分。吃蜂蜜是为了增加营养,应该用“滋养”。
备注
教学后记:
2.文段中表示对蜜蜂感情的词句有哪些?
点拨:表示感情的词语有“总不大喜欢”“疙疙瘩瘩”“可怜”“原谅”“总不大舒服”等。
3.“我”为什么总不大喜欢呢?
因为小时候上树摘海棠花,被蜜蜂蜇痛了,所以“总不大喜欢”。注意“总不大喜欢”“总不大舒服”中的两个“总”字,说明“我”是一直没有好感。
五、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