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读与分析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一、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二、教材内容分析1、内容结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第50页的例1,第51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的1、2题第二课时:第52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3、4、6题。

第三课时:练习课、练习十二的有关练习第四课时:第55页的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第1、2、4、题。

第五课时:第56页的练习十三有关习题。

第六课时:机动1课时。

三、具体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安排。

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包括“主题图”、例1、例2和例3;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

1、主题图的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这部分知识的亲切感。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性质和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演示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和规则。

3. 用实例解释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总结与反思和布置作业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也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说课稿:今天我要向大家说课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这个课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还没有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我引导学生回顾了除法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

我提出了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讲解:我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我使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和规则,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的结果有两种情况:恰好分完和有剩余。

恰好分完的情况不需要考虑余数,而有余数的情况则需要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由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教材将本单元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主题图展示了学生用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的活动情境。

这有四个作用:一是承上启下,引导学生关注有余数的除法;二是便于操作,题目清晰简洁,学具简单易懂;三是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探究的愿望;四是作好铺垫,为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提供示范和经验。

通过操作活动,例1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

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其中第一个对比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的余数及有
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也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不同的基础。

做一做”的两道题,都是先用语言描述操作要求,再让学
生圈、连、填,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其中第1题与例题相似,都是平均分中的“包含”情况,并且将要求与结果以图分开呈现,便于学生根据操作写出除法算式,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第2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包含和等分),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同(包含)。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3.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应用。

教学重点:1. 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2. 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原理。

2.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回顾整数除法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除法吗?整数除法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通过PPT展示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中余数的概念。

2.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计算步骤。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你们学会了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有余数的除法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有余数的除法。

我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循序渐进的编排,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学习除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主要围绕余数除法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余数概念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余数的概念和作用。

2.能够运用余数除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余数的概念及运用。

2.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掌握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余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余数的作用和意义。

2. 概念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余数的定义和概念,帮助他们理解何为余数,并通过简单的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3. 知识拓展(15分钟)通过学生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进一步拓展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题思路。

4. 练习演练(20分钟)布置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5. 活动总结(5分钟)带领学生进行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多加练习,掌握余数除法方法。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活动的展示,评价学生在余数除法方面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六、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馀,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余数除法方面有所收获,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教学⽬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等活动,使学⽣发现⽇常⽣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全⾯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较等活动,让学⽣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的观察、分析能⼒以及恰当地进⾏数学表达的能⼒。

3.使学⽣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法,并能较熟练地进⾏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和笔算,培养学⽣的运算能⼒。

4.使学⽣初步学会⽤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法。

⼆、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 在⽇常⽣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量存在的。

从⼩学⽣学习的⾓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更有利于学⽣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年级下册。

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了⼀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部分是解决问题。

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位数除、商是⼀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常⽣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继续学习有着⾄关重要的作⽤。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

⾸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呈现,并借助⼤量的操作帮助学⽣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2. 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步骤3. 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除法概念和性质。

2. 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有余数的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区别。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解释有余数的除法是指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产生的余数叫做余数。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展示除法运算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除法运算中余数的存在。

3. 引导学生总结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即先进行整数除法,再计算余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2.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解题方法。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指出解题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实际问题中余数的存在意义和作用。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际问题中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规律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思考自己在解题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答疑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价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应用拓展和总结与反思等环节,向学生介绍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计算方法。

研究有余数除法可以为以后研究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解决生活中把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让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其次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最后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和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则是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以及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教材可以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无论是按每几个一份去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即,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

本单元主要研究“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因此,“平均分”的操作依然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重要支撑。

除法竖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为本单元的有余数除法,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需要用竖式进行计算。

因此,教材先教学除法竖式的认识,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注重教授如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经历“提出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联系除法含义列出算式——根据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算出结果”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简单地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或者研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时的动手操作。

相反,它综合了前面所研究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的唯一性,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共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读与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读与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读与分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增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所以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二、教学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2、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编排特点:1、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编写中注重结合具体的情景表现知识是它的一大特点之一,在这个单元的数学知识,他的信息表现的窗口,最主要的是它的主题图。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材49页的主题图,这幅主题图是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场景的,在50页用盆花布置校园,55页是跳绳比赛等等,用这样的具体生动的情景作为三个例题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密切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留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空间第二个编排特点是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留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空间。

在这个单元中,教材选择了每个学生所熟悉的素材来展开教学,这样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

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地考虑了知识之间它内在的逻辑系统,表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的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例如在教材的52页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在这么一个问题情境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发现不同的结论,有的孩子能够看到被除数持续增加、余数也是在持续地增加的,几道题里商没有变化,当被除数增加得较多时,商又发生了变化。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材简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

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

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练习,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

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

教学理念与策略: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

第三段,第5~6页的练习一。

此外,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植树”,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所谓有余数的除法,是根据在整数集中除法运算不是总能施行的情况,而对除法运算的意义所作的补充规定。

即,如果两个整数相除不能得到整数商,那么被除数中最多含有除数的个数,叫做不完全商;所余的部分,即被除数减去不完全商与除数乘积所得的差,叫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运算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

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

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

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

第2页“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三道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材分析
例3还是在直观的操作分物的基础上,写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这在前面的例1、例2中学生已经掌握,重点是将横式转化成竖式。

由于除法的竖式与前面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区别较大,需要对照操作过程,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难点在于商写在哪里。

另外,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和横式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竖式中,能清楚地看到商是多少、分完了多少根小棒、余数是多少;在横式中,分完了多少根小棒不能直观看到,而是隐含在横式里面了。

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用除法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在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后,再借助操作,教学表内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余数位置为什么写0,并理解0所表示的含义。

在横式上,余数是0表示没有剩余,所以不需要呈现出来。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表内除法(余数为0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特殊情况。

“做一做”重在让学生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巩固除法竖式的写法。

其中,第1题是针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巩固,同时沟通了动作、语义、符号等不同表征方式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2题是针对表内除法竖式的练习。

同样包括操作活动、语言表述、横式书写、竖式书写之间的转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各个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给学生出题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比如,小明有18块钱,他用10块钱买了一本书,还剩下多少钱?Step 2:概念讲解通过导入的例子,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讲解当被除数无法整除时,商的整数部分以及余数的概念。

Step 3:计算方法讲解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首先,将除法算式写下来,然后按照正常的除法步骤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商和余数。

Step 4: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老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将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Step 5: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讲到的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结合练习题,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记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讲解概念的时候,我使用了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了学生的认知难度过大。

在讲解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先将算式写出来,然后按照正常的除法步骤进行计算,解释了商和余数的含义,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在练习环节,我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纠正错误,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讲解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可能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下次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

其次,在练习环节,我可能给予学生的指导和纠正不够充分,导致他们对自己的错误理解不深刻。

下次可以考虑在给予指导和纠正的同时,加以更深入的解释和讲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

下次教学中,我将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际操作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平均分饼干等食品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平均分若干食品的活动中,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3.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要余数比除数小。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本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复习之前学习过的没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然后进行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PPT课件)(三)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从中提出有效的数学信息请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在图中看到的信息。

2、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3)交流:(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但是不管选用哪种方法,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都是分2个,还余1个)(4)教师使用PPT演示分配过程,让学生感受,同时让学生说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认识余数。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5)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9÷4=2(个)……1(个)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

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写。

(6)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4根,还余1根;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3根,还剩2根;16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刚好分得4个;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刚好分得3个,没有剩余;19个红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4个,还剩3个;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瓶,还剩3瓶。

有余数的除法(二下数学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二下数学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

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

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

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读--精品课件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读--精品课件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04
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课 解读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体 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 “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 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 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的要求。
注意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 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 他表征形式的联系。
教学时,要作好4个比 较:一是操作过程的比 较;二是横式与横式的 比较;三是横式与竖式 的比较;四是竖式与竖 式的比较。在比较中加 深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 解,掌握方法,提高辨 析能力。
借助操作,通过与横式的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 法竖式的写法(难点在于商写在哪里),知道除 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对照操作过 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竖式中余数位置上的 “0”的含义,进而确定答案。
教师搜集生活Biblioteka 的图案,再 放手让学生去生湖中发现。
此环节在于巩固学生已有 的关于图形运动的知识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积累运用图形的运动设计 图案的感性经验。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 历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 步积累用图形运动设计图 案的经验,体验设计的乐 趣。
数学 建模
数据 分析
数学 抽象
直观 想象
逻辑 推理
数学 运算
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
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
1
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
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5篇)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5篇)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5篇)《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选5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学校二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讨论了正好分完的状况后,再讨论分后还余的状况。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同学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纳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同学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究新知,我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同学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欢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谈话和让同学动手操作,让同学初步感受余数。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平均分吗?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2、让同学来分一分小棒。

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

然后告知同学像这种有剩余的状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就把这种状况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目的让同学明白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控的知识点。

〔三〕、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①、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有余数的除法概念的理解。

2. 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掌握。

教学难点: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余数的概念。

2.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

教学准备:1. 教学卡片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除法的概念,复习除法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除法是什么?除法有什么性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会产生余数。

2. 举例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如8除以3,商为2,余数为2。

3. 强调余数的概念:余数是除法运算中剩下的部分,它小于除数。

4.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步骤:a. 将除数和被除数写成除法形式。

b. 进行除法运算,得到商。

c. 用除数乘以商,得到一个数。

d. 用被除数减去这个数,得到余数。

三、练习巩固(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答案解析:讲解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确认答案的正确性。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性质?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是什么?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续)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引入案例: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几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2. 分析案例: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2除以几个朋友,得到每个朋友得到的苹果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读与分析
一、有余数除法在教材中的地位: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二、教学内容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2、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编排特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编写中注重结合具体的情景呈现知识是它的一大特点之一,在这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他的信息呈现的窗口,最主要的是它的主题图。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材49页的主题图,这幅主题图是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场景的,在50页用盆花布置校园,55页是跳绳比赛等等,用这样的具体生动的情景作为三个例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密切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留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空间
第二个编排特点是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留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空间。

在这一单元中,教材选取了每个学生所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

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地考虑了知识之间它内在的逻辑系统,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的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例如在教材的52页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在这么一个问题情境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结论,有的孩子可以看到被除数不断增加、余数也是在不断地增加的,几道题里商没有变化,当被除数增加得较多时,商又发生了变化。

有的孩子可以看到余数会比除数小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发现不同的结论,这是课本中所提倡的。

例如在教材的55页例4的安排上,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说是口算或者说是笔算。

我们教材中在口算和笔算的安排也是有机的渗透的,没有刻意的来区分什么情况下用口算,什么情况下用笔算,我们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来安排。

在习题的编排上也有个显著的特点,选择了富有情趣的背景,提供丰富的信息,采用多样的方式,言简意明。

如对话、例表、插图等等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在内容的设计上也留有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53页练习十二的第二题,还可以来看一下55页做一做,充分的考虑到了难易的程度,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一定变式和综合应用的内容。

比如56页练习十三的第二题、第四题和第八题,目的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理解数学知识。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了计算速度和它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习
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的体验,忽略了在计算中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我们的计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试着编成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发现生活中的余数。

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课例中,我是以例1和例2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我将情境图作了一下改动,将摆花盆变成了摆小棒。

我用搭小棒作为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且让小棒、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三者之间能够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充满数学味的情景中来感知余数的意义。

自主地沟通这一部分知识中的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在课堂中,在摆小棒的操作中,重点是余数是怎么来的,难点商和除数的乘积是表示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等等,都迎刃而解。

同时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创造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第二点教学建议加强观察、操作活动。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的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归纳等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来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有余数这一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中,从让学生动手搭8根小棒摆四边形开始,一直到脑中想象用11根到15根小棒来搭四边形的个数,以及它多出来小棒的根数,通过摆、观察、猜测分层次地进行,不断地强化学生头脑中的关于有余数除法的表象,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再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用表象来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相关的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的形成。

3、教学建议: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

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
的概念形成之间,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拓展这么一个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真实的反应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