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0.1.2条文说明: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应按预加力作
用的有利或不利分别取1.0或1.2。当不利时,如后张法预应力混凝 土构件锚头局压区的张拉控制力,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 应取1.2。 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 通常取1.0 。当按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预应力筋超出有效预应力值达到强度 设计值之间的应力增量仍为结构抗力部分。
度不小于0.1 且不大于0.3 时,其任一跨内的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
设计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且调幅幅度不宜超过重力荷载下弯矩设计值的20%。
式中:M ——支座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
M G Q ——控制截面按弹性分析计算的重力荷载弯矩设计值;
——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应按本规范第6 章的规定计算; b ——弯矩调幅系数。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由02规范 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修订而成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0.1 一般规定
10.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原使用条件)进 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行验 算。 10.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计入预应力作用效应;对超静定 结构,相应的次弯矩、次剪力及次轴力应参与组合计算。
注:当张拉预应力筋是为防止混凝土早期出现的收缩裂缝时,可不受上述限制, 但应符合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规定。
10.1.5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由预应力引起的内力 和变形可采用弹性理论分析,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弹性分析计算时,次弯矩M2 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M2 Mr M1 M 1 N pepn
次剪力可(原为宜)根据构件次弯矩的分布分析计算,次轴力 宜根据结构的约束条件进行计算。
2 在设计中宜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支座、柱、墙等约束构件对 梁、板预加力效应的不利影响。
10.1.5条文说明:
通常对预应力筋由于布置上几何偏心引起的内弯矩Npepn以 M1表示, 由该弯矩对连续梁引起的支座反力称为次反力,由次反力对梁引 起的弯矩称为次弯矩M2。在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梁中,由预加力 对 任 一截面 引 起的总 弯 矩 Mr 为 内 弯矩 M1 与 次 弯矩 M2 之 和, 即 Mr=M1+M2。次剪力可根据结构构件各截面次弯矩分布按力学分析 方法计算。此外,在后张法梁、板构件中,当预加力引起的结构
式中:N p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加力,按本规范公式 (10.1.7-3)计算;
e p n ——净截面重心至预加力作用点的距离,按本规
范公式(10.1.7-4)计算;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M
——预加力N
1
p 对净截面重心偏心引起的弯矩值;
M r ——由预加力N p 的等效荷载在结构构件截面上产生的弯矩值。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0.1.8条文说明: 弯矩重分布规律可描述为:
(1b)M dM 2M u,其中, 为次弯矩消失系数。直接
弯矩的调幅系数定义为: b1Ma/Md ,此处, M a 为调
整后的弯矩值,M d 为按弹性分析算得的荷载弯矩值;它的变化 幅度是: 0bbmax , 此处,b m a x 为最大调幅系数。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0.1.3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且不宜小于0.4fptk :
1 钢丝、钢绞线 con 0.75fptk 2 预应力螺纹钢筋 conຫໍສະໝຸດ Baidu0.85fpyk
注: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上述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相应提高
0.05 f ptk 或 0.05 f : pyk
1)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压区内设 置的预应力筋;
2)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钢筋分批张拉以及预应力 筋与张拉台座之间的温差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10.1.3条文说明: 本条基本未做修改,除将表(02规范)6.3.1改成文字描述,删掉 了热处理钢筋。此外,增加了中强度预应力钢丝及预应力螺纹钢 筋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0.1.4 施加预应力时,所需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经计算确 定,但不宜低于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
本次修订采用次弯矩参与重分布的方案,即内力重分布所考虑的最 大弯矩除了荷载弯矩设计值外,还包括预应力次弯矩在内,本规范 参考美国ACI 规范、欧洲规范EN1992-2等,规定对预应力混凝土 框架梁及连续梁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当受压区高度x0.30h0 时,可 允许有限量的弯矩重分布,并考虑次弯矩变化对截面内力的影响, 但总调幅值不宜超过25%。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 应力作用分项系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 应取1.0。
对参与组合的预应力作用效应项,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承载 力有利时,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取1.0;当预应力效应对承载力不利 时,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本规范第3.3.2 条确定。
次弯矩、次剪力和次轴力均为预应力荷载效应,也应当参与 荷载效应组合和设计计算,为避免出现冗长的公式,在本规范诸 多计算公式中并没有列出相关次内力。因此,当应用本规范公式 进行正截面受弯、受压及受拉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剪及受扭截 面承载力计算,以及裂缝控制验算时,均应计入相关次内力。预 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在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
02规范是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
注:2 当计算次内力时,公式(10.1.7-3)、(10.1.7-4)中的l5和l5可近似取零。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0.1.8 对允许出现裂缝的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及连续 梁,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可考虑内力重 分布,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
变形受到柱、墙等侧向构件预应约力束混凝时土结,构构在件梁、板中将产生与预加力 反向的次轴力,为求次轴力也需要应用力学分析方法。
10.1.6 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及相应阶段预应力筋的应力, 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 此条未作修订。只是将02规范6.1.5条中注:2“设计中宜采取措施 避免或减少柱和墙等约束构件对梁、板预应力效果的不利影响。” 删掉了。 10.1.7 预加力及其作用点的偏心距(图10.1.7)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