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展现了词人的才情与情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解:1、溪亭:临水的亭台,是过去常去的地方。

2、日暮: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3、沉醉:醉酒,形容人沉浸在某种情感或状态中,忘却了时间。

4、归路:回家的路。

5、兴尽:兴趣耗尽,形容玩乐到尽兴的时候。

6、回舟:乘船返回。

7、误入:错误地进入某地。

8、藕花:荷花。

9、深处:指荷花丛生的地方。

10、争渡:急速行驶,努力渡河。

11、惊起:受惊吓而起来。

12、一滩鸥鹭:一群栖息在水边的鸥鹭。

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很晚才划船回去,不小心进入藕花湾。

用力划啊,用力划啊,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歌,诗人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溪亭夕照的景色,以及她在荷花丛中迷失方向、艰难穿越的情景。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小小陶醉和喜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人通过回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色。

夕阳西下,词人在溪亭中饮酒作乐,醉得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这里的"沉醉"不仅是酒精的麻醉,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沉醉,对生活的沉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在尽兴之后,乘坐小舟回到家中,却无意间闯入了荷花的世界。

这里的"误入"二字,既写出了词人的无意,也写出了荷花的美丽,更写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试图找到回家的路,却惊动了在滩上休息的水鸟。

这里的"争渡"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急切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如梦令①常记溪亭日暮②李清照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⑤深处。

争渡,争渡⑥,惊起一滩鸥鹭⑦。

作品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2]作品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只有两首,一首是描写春天的“昨夜雨疏风骤”,另一首就是课文编选的描写夏日生活的“常记溪亭日暮”,两首都是易安的“少女之词”,传递着相似的少年情怀,前一首恰好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阅读、填词翻唱,用它来体会少年的烂漫与放纵,以及词如何严格按照词牌来填。

都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婉转悱恻的李易安却把少年的欢乐谱写得那么有声有色;都问“夏天为什么缺少诗意”(孙绍振),窃窃偷欢的李易安那一场“常记”的溪亭盛宴却比夏天本身还要意蕴悠长。

魅力何在?除了清词“对瞬间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就在于李清照突破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定论,不但让“画”变成了“回忆中的画”,而且这回忆竟然超出了“画”的视觉形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意象场,带动读者的心一起来分享、透视那一场少年心灵的“动画”。

几乎所有的鉴赏者都关注到“常记”的起法是一种追述,“自然、和谐,面对知己娓娓地叙述(《唐宋词鉴赏辞典》)”;“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百家讲坛》,康震),可他们却鲜有关注这种追述的好处。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分类: 初中作品赏析【今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全词寥寥数语,句句含有深意,语言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沉醉”,并非真的醉态迷离,而是李清照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与投入。

她沉醉于溪亭日暮的美景,沉醉于与友人的欢聚时光,以至于忘记了归家的路。

这种沉醉,是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词人游玩尽兴后,乘舟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

这里的“误入”,不是真正的迷失,而是对生活的无畏探索与随性而为。

她并不畏惧未知,反而享受这种探险的乐趣,展现了她的率真与活泼。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急于从荷花深处划出,却惊起了滩头栖息的水鸟。

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诗意,也展现了词人惊慌失措后的兴奋与好奇。

《点绛唇·闺思》(宋)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春天即将过去,一场雨下过,花瓣落了一地,到处都散发着湿漉漉的感伤与无奈。

独守闺房的女子看着这般落寞光景,怎能不被勾起心中的凄楚?她幽幽地望着窗外,目送春天渐渐远去。

曾经的“归来堂”到处是他们夫妻二人携手相伴的身影:品茗酌酒,赏花望月,读书论诗,创作切磋,把玩藏品,其乐融融。

如今空留她与寂寞为伴。

《一剪梅》(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首词是写李清照对远游丈夫赵明诚的相思。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共度10年田园时光后,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太守,两人一个青州,一个莱州。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的正确赏析步骤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句注释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一作“尝”。

溪亭:临水的亭台,溪边的亭子。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一说争与“怎”相通,如何、怎么的意思。

⑹鸥鹭:泛指水鸟。

白话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整体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导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悲凉绝美的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词人之一。

她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情感真挚且精妙绝伦,尤以《如梦令》更为广为传诵。

本文将对《如梦令》进行译文赏析,带您一同感受这首词的韵味。

《如梦令》通过对溪亭日暮、舟归、误入藕花深处的描绘,展示了词人迷失于爱情中的无可奈何与悲凉之感。

下面是我为您翻译的《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景物描写构建了一个情感的背景。

词的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直接勾勒出一个将夜幕降临与情感交汇的地点。

溪亭的存在使得词人可以远离外界的喧嚣,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

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展示了词人对爱情的沉溺,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仿佛已经失去了回归现实的道路。

接下来的两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进一步强调了词人陷入爱情迷惘的状态。

她错过了舟归的时机,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就像被误入了藕花丛中般困扰。

最后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激发起词人迫切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

这里的“争渡”意味着词人希望尽快摆脱困境,而“惊起一滩鸥鹭”则象征着词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这首词通过对所处环境和词人情感的交融揭示了深沉的悲凉与绝美。

溪亭日暮的景象为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能够在这片静谧的世界中沉思迷醉。

然而,这种陶醉却引发了她找不到归途的问题,情感上的沉溺使得她无法回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迷失与困扰使得词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哀愁和无奈。

最后的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更是突显了词人对此境地的不满和焦虑,她渴望通过“争渡”改变现状,摆脱眼下的困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悲凉的情感、细腻的描写以及巧妙的意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她通过这首词展示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艰辛与挣扎,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普遍的人类情感相结合,成为了传世之作。

日暮原文翻译、赏析

日暮原文翻译、赏析

日暮原文翻译、赏析日暮原文翻译、赏析日暮原文翻译、赏析篇1原文: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译文: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故园:故乡。

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

秋根:秋天的草根。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赏析:作品赏析【注释】: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

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

“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

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

“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

“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

江山美丽,却非故园。

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如梦令》古诗解析

《如梦令》古诗解析

《如梦令》古诗解析如梦令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古诗,流传至今。

下面将对《如梦令》进行详细的解析。

《如梦令》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深思。

首句“常记溪亭日暮”,通过溪亭与日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常常在溪亭晚霞映照下度过的时光,这里的“常记”意味着诗人将这段美好记忆铭刻心间。

接下来的“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好时光的陶醉和迷失,无法自拔。

这种陶醉和迷失与第一句中的美好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第三句“兴尽晚回舟”,将时间推进到了晚上,诗人表达了兴致尽去,只能回到船上的无奈与苦闷。

这种无力和苦闷,与第二句中的陶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感同身受。

末句“误入藕花深处”,描绘了诗人的彷徨和迷失,藕花深处象征着无法抵达的理想境地。

通过将彷徨与迷失表现在具体的景物上,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

最后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重复两个“争渡”,使诗句更加凝练,并突出了水面上惊起的鸥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滩头渡口的情景。

这里的鸥鹭象征着诗人追求自由和追求理想的憧憬。

总之,《如梦令》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既有美景的描绘,又有内心情感的抒发,给人以深思和感慨。

这也是《如梦令》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最新)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最新)

李清照的如梦令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照翻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如梦令,词牌名。

〔溪亭〕溪边的亭子。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
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
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
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