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专项练习题11.1.1三角形的边一、能力提升1.如图,在图形中,三角形有()A.4个B.5个C.6个D.7个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x,13,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2B.3C.5D.133.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8,而第三条边长为奇数,则第三条边长为()A.5或7B.7C.9D.7或94.在△ABC中,若三条边长均为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条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可能取值的最大值是()A.7B.6C.5D.45.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 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对.6.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则它的底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7.用7根相同的火柴棒首尾顺次连接摆成一个三角形,能摆成的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cm.(1)若其中一边的长为4cm,求另外两边的长;(2)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另外两边的长.10.若a,b,c是△ABC的三边长,请化简|a-b-c|+|b-c-a|+|c-a-b|.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设腰长为xcm.(1)用含x的式子表示底边长.(2)腰长x能否为5cm,为什么?(3)求x的取值范围.二、创新应用12.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小棒首尾依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形状如表所示.小棒数目3 5 6 ……示意图……形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1)4根小棒能搭成三角形吗?(2)8根、12根小棒能搭成几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答案一、能力提升1.B2.B;由题意知2+x>13,且x<13+2,解得11<x<15,因为x为正整数,所以x 可以是12,13,14.故选B.3.D;由题意知第三条边长大于5小于11.因为第三条边长为奇数,所以它的大小为7或9.4.C由题意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4,5或3,4,4,所以最长边可能取值的最大值为5.5.3;△BDC与△BEC,△BDC与△BAC,△BEC与△BAC,共3对.6.0<a<12.7.2.8.解:若腰长为3cm,则三边长分别为3cm,3cm,7cm,而3+3<7,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若腰长为7cm,则三边长分别为3cm,7cm,7cm.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其周长为3+7+7=17(cm).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9.解:(1)若腰长为4cm,则底边长为16-4-4=8(cm).三边长分别为4cm,4cm,8cm,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应该是底边长为4cm.所以腰长为(16-4)÷2=6(cm).三边长分别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都为6cm.(2)若腰长为6cm,则底边长为16-6-6=4(cm).三边长分别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6cm 和4cm.若底边长为6cm,则腰长为(16-6)÷2=5(cm).三边长分别为6cm,5cm,5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都为5cm.10.解:因为a,b,c是△ABC的三边长,所以a<b+c,b<c+a,c<a+b,即a-b-c<0,b-c-a<0,c-a-b<0.所以|a-b-c|+|b-c-a|+|c-a-b|=-(a-b-c)-(b-c-a)-(c-a-b)=a+b+c.11.解:(1)底边长为(20-2x)cm.(2)不能.理由如下:若腰长为5cm,则底边长为20-2×5=10(cm).因为5+5=10,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腰长不能为5cm.(3)根据题意,得解得0<x<10.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x+x>20-2x,解得x>5.综上所述,x的取值范围是5<x<10.二、创新应用12.解:(1)4根小棒不能搭成三角形.(2)8根小棒能搭成一种三角形,示意图如图甲;12根小棒能搭成三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示意图如图乙.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一、能力提升1.若一个三角形中仅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则该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2.如图,AE⊥BC于点E,BF⊥AC于点F,CD⊥AB于点D.在△ABC中,边AC上的高是线段()A.AEB.CDC.BFD.AF3.如图,线段AE是△ABC的中线,已知EC=6,DE=2,则线段BD的长为()A.2B.3C.4D.64.如图,在△ABC中,∠C=90°,D,E为AC上的两点,且AE=DE,BD平分∠EBC,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线段BC是△ABE的高B.线段BE是△ABD的中线C.线段BD是△EBC的角平分线D.∠ABE=∠EBD=∠DBC5.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AC的中点,△CEF的面积为2.5,则△ABC的面积为()A.6B.7C.8D.106.如图,BD和CE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且∠DBC=∠ECB=31°,则∠ABC=度,∠ACB=度.7.如图,线段AD,CE分别是△ABC中边BC,AB上的高.若AD=10,CE=9,AB=12,则BC的长是.8.如图,在△ABC中,AB=AC,线段AD是△ABC的中线,△ABC的周长为34cm,△ABD的周长为30cm,求AD的长.9.已知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若腰AC上的中线BD将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三角形ABC的腰长及底边长.10.如图,AD是△CAB的角平分线,DE∥AB,DF∥AC,EF交AD于点O.请问:DO是△EDF的角平分线吗?如果是,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二、创新应用11.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基地,如图,由于引进四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划分方案供选择.(画图即可)答案一、能力提升1.D;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只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2.C3.C4.D5.D;∵F为AC的中点,∴线段EF为△AEC的中线,∴S△AEC=2S△CEF=5.∵E为AB的中点,∴线段CE为△ABC的中线,∴S△ABC=2S△AEC=10.6.62;62.7.10.8;S△ABC=BC·AD=AB·CE,则BC===10.8.8.解:∵线段AD是△ABC的中线,∴BC=2BD.∵AB=AC,△ABC的周长为34cm,∴2AB+2BD=34cm,即AB+BD=17cm.又△ABD的周长为30cm,即AB+BD+AD=30cm,∴AD=13cm.9.解:设AB=AC=2x,则AD=CD=x.当AB+AD=15,BC+CD=6时,有2x+x=15,所以x=5,AB=AC=2x=10,BC=6-5=1.当BC+CD=15,AB+AD=6时,有2x+x=6,所以x=2,AB=AC=2x=4,BC=13.因为4+4<13,所以不能组成三角形.故三角形ABC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10.解:DO是△EDF的角平分线.证明如下:∵AD是△CAB的角平分线,∴∠EAD=∠FAD.∵DE∥AB,DF∥AC,∴∠EDA=∠FAD,∠FDA=∠EAD.∴∠EDA=∠FDA,即DO是△EDF的角平分线.二、创新应用11.解:如图(答案不唯一).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能力提升1.如图,桥梁的斜拉钢索是三角形的结构,主要是为了()A.节省材料,节约成本B.保持对称C.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D.美观漂亮2.下列不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是()A.伸缩晾衣架B.三角形房架C.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D.矩形门框的斜拉条3.如图,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AB可将其固定,这里所运用的几何原理是()A.三角形的稳定性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垂线段最短4.王师傅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根木条.A.0B.1C.2D.35.如图,要使四边形木条框架ABCD变“活”(具有不稳定性),应将木条拆除.6.伸缩铁门能自由伸缩,主要是应用了四边形的.7.我们所用的课桌和所坐的凳子,时间长了总是摇摇晃晃的,这是什么原因?要使自己用的桌凳不晃动应该怎么办?如图,如果有六边形木框,要使它不变形,应该怎么办?二、创新应用8.如图,我们知道要使四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一根木条.那么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几根木条?要使七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几根木条?要使n边形木架不变形,又至少要钉多少根木条呢?答案一、能力提升1.C.2.A.3.A;打开的那一扇窗户下边的一部分OB、窗户框下边的一部分OA 及AB组成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知可用AB固定窗户.4.B.5.AC.6.不稳定性.7.解:这是因为课桌和凳子的四个侧面都是四边形木架,当交接处松动后就具有不稳定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在每个侧面加上一根木条(或木板),使之成为三角形.要使六边形木框不变形,至少应加3根木条使其划分为三角形.二、创新应用8.解: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2根木条;要使七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4根木条;要使n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n-3)根木条.11.2.1三角形的内角一、能力提升1.在△ABC中,∠A=55°,∠B比∠C大25°,则∠B的度数为()A.50°B.75°C.100°D.125°2.如图,CD∥AB,∠1=120°,∠2=80°,则∠E等于()A.40°B.60°C.80°D.120°3.(2020·辽宁锦州中考)如图,在△ABC中,∠A=30°,∠B=50°,CD平分∠ACB,则∠ADC的度数是()A.80°B.90°C.100°D.110°4.在△ABC中,若∠A=∠B+∠C,则∠A的度数是.5.如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AB,∠ACB=90°.如果∠ECD=36°,那么∠A的度数是.6.如图,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剪去直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1+∠2的度数是.7.在△ABC中,若最大角∠A等于最小角∠C的两倍,最大角又比另一个角大20°,则△ABC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8.如图,E是△ABC中边AC上的一点,过点E作ED⊥AB,垂足为D.若∠1=∠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9.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F交AC于点E,且∠B=42°,∠C=59°,∠DEC=47°,求∠F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0.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1)若∠ABC+∠ACB=110°,则∠BDC=;(2)若∠A=100°,则∠BDC=;(3)若∠A=n°,求∠BDC的度数.答案一、能力提升1.B;设∠C的度数为x°,则∠B的度数为x°+25°,则55°+x°+x°+25°=180°,解得x=50,则∠B=75°.2.A;∵CD∥AB,∠1=120°,∴∠CDB=∠1=120°,∴∠EDC=60°.∵∠2=80°,∴∠E=180°-80°-60°=40°.3.C∵∠A=30°,∠B=50°,∴∠ACB=180°-∠A-∠B=100°.又CD平分∠ACB,∴∠ACD=∠ACB=50°.∴∠ADC=180°-∠A-∠ACD=100°.4.90°.5.54°.6.270°.由三角形三内角之间的关系,得∠3+∠4=90°,所以∠1+∠2=(180°-∠3)+(180°-∠4)=2×180°-(∠3+∠4)=360°-90°=270°.7.解:设∠C=x°,则∠A=2x°,∠B=2x°-2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2x+(2x-20)+x=180,解得x=40,即∠C=40°.所以2x=80,∠A=80°,2x-20=60,∠B=60°.故△ABC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A=80°,∠B=60°,∠C=40°.8.解:△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ED⊥AB,∴∠ADE=90°,∴∠1+∠A=90°.又∠1=∠2,∴∠2+∠A=90°.∴△ABC是直角三角形.9.解:在△EDC中,∠EDC=180°-(∠C+∠DEC)=180°-(59°+47°)=74°.∴∠FDB=180°-∠EDC=180°-74°=106°.在△BDF中,∠F=180°-(∠B+∠FDB)=180°-(42°+106°)=32°.二、创新应用10.解:(1)125°.(2)140°.(3)∵∠A=n°,∴∠ABC+∠ACB=180°-n°.∵BD平分∠ABC,CD平分∠ACB,∴∠DBC+∠DCB=∠ABC+∠ACB=(∠ABC+∠ACB)=×(180°-n°)=90°-.∴∠BDC=180°-(∠DBC+∠DCB)=180°-=90°+.11.2.2三角形的外角一、能力提升1.一副三角尺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A.165°B.120°C.150°D.135°2.如图,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中线,在△ABD中,AE为边BD上的中线,在△ACD中,AF为边DC上的中线,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1>∠2>∠3>∠CB.BE=ED=DF=FCC.∠1>∠4>∠5>∠CD.∠1=∠3+∠4+∠53.如图,若∠A=32°,∠B=45°,∠C=38°,则∠DFE等于()A.120°B.115°C.110°D.105°4.(2020·湖北中考)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摆放,点E在AC上,点D在BC 的延长线上,EF∥BC,∠B=∠EDF=90°,∠A=45°,∠F=60°,则∠CED的度数是()A.15°B.20°C.25°D.30°5.如图,∠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A=60°,则∠P等于()A.30°B.40°C.50°D.60°6.(2020·湖北黄冈中考)如图,AB∥EF,∠ABC=75°,∠CDF=135°,则∠BCD=.7.如图,已知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与CD相交于点F,∠A=62°,∠ACD=35°,∠ABE=20°,则∠BDC=,∠BFC=.8.如图,D,E,F分别是△ABC三边延长线上的点,求∠D+∠E+∠F+∠1+∠2+∠3的度数.9.如图,在△ABC中,E是AC延长线上的一点,D是BC上的一点.求证:(1)∠BDE=∠E+∠A+∠B.(2)∠BDE>∠A.10.如图,在△ABC中,D是边BC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1.如图①,有一个五角形图案ABCDE,你能说明∠A+∠DBE+∠C+∠D+∠E=180°吗?如果点B向下移动到AC上(如图②)或AC的另一侧(如图③),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一、能力提升1.A如图,∵∠2=90°-45°=45°,∴∠1=∠2-30°=15°.∴∠α=180°-∠1=165°.2.C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知∠1>∠2>∠3>∠C,故选项A正确;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知BE=ED=DF=FC,故选项B正确;∠4与∠5的大小不能判定,故选项C错误;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知∠1=∠2+∠4,∠2=∠3+∠5,所以∠1=∠3+∠4+∠5,故选项D正确.3.B4.A5.A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P=∠PCD-∠PBD=(∠ACD-∠ABC)=∠A=30°.6.30°.7.97°;117°.8.解:∵∠D+∠3=∠CAB,∠E+∠1=∠ABC,∠F+∠2=∠ACB,∴∠D+∠E+∠F+∠1+∠2+∠3=∠CAB+∠ABC+∠ACB=180°.9.证明:(1)∵∠BDE,∠DCE分别是△CDE,△ABC的一个外角,∴∠BDE=∠E+∠DCE,∠DCE=∠A+∠B,∴∠BDE=∠E+∠A+∠B.(2)由(1)得∠BDE=∠E+∠A+∠B,∴∠BDE>∠A.10.解:∵∠3是△ABD的外角,∴∠3=∠1+∠2.∵∠1=∠2,∠3=∠4,∴∠4=2∠2.在△ABC中,∵∠2+∠4=180°-∠BAC=180°-63°=117°,∴∠1=∠2=117°÷(1+2)=39°.∴∠DAC=∠BAC-∠1=63°-39°=24°.二、创新应用11.解:在题图①中,∠A+∠C=∠DNM, ①∠DBE+∠E=∠DMN, ②①+②,得∠A+∠DBE+∠C+∠E=∠DNM+∠DMN.∵∠D+∠DNM+∠DMN=180°,∴∠A+∠DBE+∠C+∠D+∠E=180°.在题图②、题图③中,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理由与题图①完全相同.11.3.1多边形一、能力提升1.在下列关于正多边形的特征说法中,错误的是()A.每一条边都相等B.每一个内角都相等C.每一个外角都相等D.所有对角线都相等2.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2017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2017B.2018C.2019D.20203.如果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8个三角形,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A.8B.9C.10D.114.将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它不可能是()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5.在n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包含顶点)与各顶点相连,可得三角形的个数是()A.nB.n-2C.n-1D.n+16.过m边形的一个顶点有7条对角线,n边形没有对角线,则m n=.7.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恰好是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作的对角线的条数的2倍,求此多边形的边数.二、创新应用8.观察下面图形,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面第四个图中画出六边形的所有对角线;(2)观察规律,把下表填写完整.边数 3 4 5 6 7 …n对角线条0 2 5 …数答案一、能力提升1.D2.D3.C4.D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少一个角、角的个数不变或多一个角.5.C6.1000;从m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m-3)条对角线,由m-3=7,得m=10. n边形没有对角线,所以n=3.所以m n=103=1000.7.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作的对角线的条数为n-3.依题意,得n=2(n-3),解得n=6.二、创新应用8.解:(1)(2)边数 3 4 5 6 7 …n对角线条数0 2 5 9 14 …n(n-3)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能力提升1.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锐角,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一定不小于()A.3B.4C.5D.62.(2020·山东济宁中考)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08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9B.8C.7D.63.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由5增加到11,则内角和增加的度数是()A.1080°B.720°C.540°D.360°4.如图,∠1,∠2,∠3,∠4是五边形ABCDE的外角,且∠1=∠2=∠3=∠4=70°,则∠AED的度数是()A.110°B.108°C.105°D.100°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一半,那么这个多边形是()A.六边形B.五边形C.四边形D.三角形6.若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则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条数是.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210°,且∠ADC的平分线与∠D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COD的度数是.8.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少1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和内角和.9.如图,求∠A+∠B+∠OCD+∠ODC+∠E+∠F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0.在一个多边形中,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与其他各内角的和为600°.(1)如果这个多边形是五边形,请求出这个外角的度数;(2)是否存在符合题意的其他多边形?如果存在,请求出边数及这个外角的度数;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一、能力提升1.C每个外角都是锐角,即小于90°,设边数为n,则这些锐角的和一定小于n×90°.而外角和为360°,所以360°<n×90°,n>4,即n不小于5.2.B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n-2)×180°=1080°,解得n=8.3.A因为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增加180°,所以增加6条边,内角和增加180°×6=1080°.4.D由题意知∠AED的补角为80°,则∠AED=100°.5.D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一半,则内角和是180°,可知此多边形为三角形.6.6因为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所以(n-2)×180°=1260°,得n=9.故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的条数为9-3=6.7.105°∵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A+∠B=210°,∴∠ADC+∠BCD=360°-210°=150°.∵DO,CO分别为∠ADC与∠BCD的平分线,∴∠ODC=∠ADC,∠OCD=∠BCD.∴∠ODC+∠OCD=(∠ADC+∠BCD)=×150°=75°.∴∠COD=180°-75°=105°.8.解:由题意知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360°-180°=900°.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题意,得(n-2)×180°=900°,解得n=7.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7.9.解:如图,连接BE,则在△COD与△BOE中,∠ODC+∠OCD+∠COD=180°,∠OBE+∠OEB+∠BOE=180°.∵∠COD与∠BOE是对顶角,∴∠COD=∠BOE.∵∠ODC+∠OCD=180°-∠COD,∠OBE+∠OEB=180°-∠BOE,∴∠ODC+∠OCD=∠OBE+∠OEB.∴题图中的∠A+∠B+∠OCD+∠ODC+∠E+∠F等于上图中的∠A+∠F+∠ABC+∠DEF+∠OBE+∠OEB=∠A+∠F+∠ABE+∠BEF=360°,即所求六个角的和为360°.二、创新应用10.解:(1)设这个外角的度数是x°,则(5-2)×180-(180-x)+x=600,解得x=120.故这个外角的度数是120°.(2)存在.设边数为n,这个外角的度数是x°,则(n-2)×180-(180-x)+x=600,整理得x=570-90n.因为0<x<180,即0<570-90n<180,并且n为正整数,所以n=5或n=6.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这个外角的度数为30°.。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有两棵树,一棵树高10米,另一棵树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小鸟至少飞行()A.8米B.10米C.12米D.14米【答案】B.【解析】如图:设大树高为AB=10m,小树高为CD=4m,过C点作CE⊥AB于E,则EBDC是矩形,连接AC,∴EB=4m,EC=8m,AE=AB﹣EB=10﹣4=6m,在Rt△AEC中,AC=10(m),故小鸟至少飞行10m.故选B.【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2.已知: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的坡比为,云梯AB的长为m,云梯底部离地面1.5m(即BC=1.5m).求云梯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答案】5.5m.【解析】根据坡度的意义和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即可求得云梯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的坡比为,即AD:DB=,∴设DB=x,则AD=.∵AB=,∴由勾股定理,得,解得(舍去负值).∴AD=(m).∵DE=BC=1.5m,∴AE=5.5m.【考点】1.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问题;2.勾股定理.3.对“等角对等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B.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C.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答案】C.【解析】“等角对等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的简写形式,意思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故C正确;A、B可以举反例说明,如图:DE∥BC,∠ADE=∠B,但AE≠AC.故A、B都错误;故D也错误.故选C.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4.如图,x轴、y轴上分别有两点A(3,0)、B(0,2),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弧交x 轴负半轴于点C,则点C的坐标为()A.(-1,0)B.(2-,0)C.(1,0)D.(3,0)【答案】D.【解析】∵A(3,0)、B(0,2),∴OA=3,OB=2,∴在直角△AOB中,由勾股定理得 AB=.又∵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弧交x轴负半轴于点C,∴AC=AB,∴OC=AC-OA=.又∵点C在x轴的负半轴上,∴C(,0).故选D.考点: 1.勾股定理;2.坐标与图形性质.5.如图,△ABC中,AB=AC,BD是角平分线,BE=BD,∠A=72°,则∠DEC=" _______."【答案】103.5°【解析】因为AB=AC,∠A=72°,所以∠ABC=∠C=54°.因为BD是角平分线,所以∠DBC=∠ABC= 27°.又BE=BD,所以∠BDE=∠BED=76.5°,所以∠DEC=180°76.5°=103.5°.6.如图,台风过后,一希望小学的旗杆在离地某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m处,已知旗杆原长16 m,你能求出旗杆在离底部多少米的位置断裂吗?【答案】旗杆在离底部6 m处断裂【解析】旗杆折断的部分,未折断的部分和旗杆顶部离旗杆底部的部分构成了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将折断的位置求出.解:设旗杆未折断部分的长为 m,则折断部分的长为m,根据勾股定理,得,解得: m,即旗杆在离底部6 m处断裂.7.如图,△ABD、△CBD都是等边三角形,DE、BF分别是△ABD的两条高,DE、BF交于点G.(1)求∠BGD的度数(2)连接CG①求证:BG+DG=CG②求的值【答案】(1)1200 (2)①见解析②【解析】(1)由△ABD、BDC是等边三角形,∠DGB=∠GBE+∠GEB=30°+90°=120°;(2)①∵∠DCG=∠BCG=30°,DE⊥AB,∴可得DG=CG(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BG= CG,故可得出BG+DG=CG; 结合前面求得结论,设出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比例性质.试题解析:解:(1)因为△ABD是等边三角形,E是AB中点所以∠ADE=∠BDE=300 所以∠CDG=900 ,同理∠CBG=900,∠BGD=1200 ,(2)①CD=CB,CG=CG,由勾股定理可得BG=DG,易证△CBG与△CDG全等,得∠DCG=∠BCG=300所以在Rt△CGB和Rt△CGD中可得BG="DG=1/2CG" .所以BG+DG=CG(6分)②设BG=x,由(2)得CG=2x,在Rt△CGB中,BC2=CG2-BG2=4x2-x2=3x2,又因AB=BC所以AB2=BC2=3x2,所以=.【考点】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菱形的性质;4.勾股定理.8. 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中,已知点P 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PD +PE +PF 等于( )A .B .2C .4D .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易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如图,连接AP 、BP 、CP ,则、、;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 ,由勾股定理可得:,.而,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可得:,即:由此等量关系可得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故选A.【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9. )△ABC 中,AB=AC=2,BC 边上有100个不同的点p 1,p 2,…p 100;记,求的值.【答案】400.【解析】作AD ⊥BC 于D ,则BC="2BD=2CD,"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结论. 试题解析:作AD ⊥BC 于D ,则BC=2BD=2CD .根据勾股定理,得:AP i 2=AD 2+DP i 2=AD 2+(BD-BP i )2=AD 2+BD 2-2BD•BP i +BP i 2, 又P i B•P i C=P i B•(BC-P i B )=2BD•BP i -BP i 2,∴M i =AD 2+BD 2=AB 2=4,∴M 1+M 2+…+M 10+M 100=4×100=400.【考点】①勾股定理;②规律型.10. 如图,△ABC 中,∠A =36°,AB =AC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个.【答案】3【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D 的度数,然后得到∠A=∠ABD,再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解答即可.因为AB=AC,∠A=36°,所以∠ABC=∠C=720.因为BD平分∠ABC,所以∠ABD=∠CBD=360.由∠A=∠ABD,得AD=BD.∠C=720,∠CBD=360,得∠CDB=720.所以CB=DB.所以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3个,即△ABC、△ADB、△CBD.故填3.【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1.如图,在△ABC中,AB=AC,AD和BE是高,它们相交于点H,且AE=BE求证:AH=2BD【答案】详见解析【解析】由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垂线与中线重合的性质求得BC=2BD,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特性求知∠1+∠C=90°;又由已知条件AE⊥AC知∠2+∠C=90°,所以根据等量代换求得∠1=∠2;然后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证明△AEH≌△BEC,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及等量代换求得AH="2BD"试题解析:∵AD是高,BE是高∴∠EBC+∠C=∠CAD+∠C=90°∴∠EBC=∠CAD 2分又∵AE=BE∠AEH=∠BEC∴△AEH△BEC(ASA) 2分∴AH =BC∵AB=AC,AD是高∴BC=2BD∴AH =2BD 2分【考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2.在△ABC中,∠A是锐角,那么△ABC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答案】D【解析】举个例子,∠A=30°,∠B=70°,∠C=80°,为锐角三角形,∠A=30°,∠B=90°,∠C=60°, 为直角三角形,∠A=30°,∠B=120°,∠C=30°,为钝角三角形,故不确定.由题,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另外两个角的情况,有可能另外两个角都是锐角,也有可能是一个锐角一个直角, 或者一个锐角一个钝角.【考点】三角形的分类.13.如图,一架25分米的梯子,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的底部距墙底端7分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那么梯的底部将平滑()A.9分米B.15分米C.5分米D.8分米【答案】D【解析】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墙高,当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后,也形成一直角三角形,解此三角形可计算梯的底部距墙底端的距离,则可计算梯子的底部平滑的距离.解:墙高为:=24分米当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时:则梯子的顶部距离墙底端:24﹣4=20分米梯子的底部距离墙底端:=15分米,则梯的底部将平滑:15﹣7=8分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善于观察题目的信息是解题以及学好数学的关键.14.由于台风的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处折断,树顶落在离树干底部处,则这棵树在折断前(不包括树根)长度是________.【答案】16【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斜边的长,再根据树的长度的特征求解即可.由题意得斜边的长所以这棵树在折断前(不包括树根)长度.【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点评: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15.如图,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图中所给条件,可得∠α=______ __。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B=30°,∠C =70°,则∠EAD=【答案】20【解析】∵∠B=30°,∠C=70°,∴在△ABC中,∠BAC=180°﹣∠B﹣∠C=80°,∵AE是△ABC的角平分线,∴∠BAE=∠BAC=40°,又∵AD⊥BC,∴∠BAD=90°﹣∠B=60°,∴∠EAD=∠BAD﹣∠BAE=60°﹣40°=20°.故答案为:2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2.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两倍,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答案】36°.【解析】设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x,则底角度数为2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x+2x+2x=180°,解得x的度数.试题解析:设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x,∵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两倍,则底角度数为2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x+2x+2x=180°,解得x=36°.【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C=90°,BC=9cm,BD=5cm,则点D到AB的距离是()A.4cm B.5cm C.6cm D.9 cm【答案】A.【解析】如图,过点D作DE⊥AB于E,∵BC=9cm,BD=5cm,∴CD=BC-BD=9-5=4cm,∵AD是△ABC的角平分线,∠C=90°,∴DE=CD=4cm,即点D到AB的距离是4cm.故选A.【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y轴正半轴上,点B与点C都在x轴上,且点B在点C的左侧,满足BC=OA,若-3a m-1b2与a n b2n-2是同类项且OA=m,OB=n.(1)m= ;n= .(2)点C的坐标是.(3)若坐标平面内存在一点D,满足△BCD全等△ABO,试求点D的坐标.【答案】(1)3,2;(2)(5,0)或(1,0);(3)(5,2)或(5,-2)或(2,2)或(2,-2),(1,2)或(1,-2)或(-2,2)或(-2,-2).【解析】(1)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即可求得;(2)根据已知条件即可求得B(2,0)或(-2,0),根据点B在点C的左侧,BC=OA,即可确定C的坐标;(3)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即可确定D的坐标;试题解析:(1)∵-3a m-1b2与a n b2n-2是同类项,∴,解得.(2)∵OA=m,OB=n,∴B(2,0)或(-2,0),∵点B在点C的左侧,BC=OA,∴C(5,0)或(1,0);(3)当C(5,0)时,∵△BCD全等△ABO,BC=OA=3,∴CD=2或BD=2,∴D的坐标为(5,2)或(5,-2)或(2,2)或(2,-2);当C(1,0)时,∵△BCD全等△ABO,BC=OA=3,∴CD=2或BD=2,∴D的坐标为(1,2)或(1,-2)或(-2,2)或(-2,-2).所以D点的坐标为(5,2)或(5,-2)或(2,2)或(2,-2),(1,2)或(1,-2)或(-2,2)或(-2,-2).【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同类项;3.坐标与图形性质.5.如图,在△ABC中,∠B=400,∠C=1100.(1)画出下列图形:①BC边上的高AD;②∠A的角平分线AE.(2)试求∠DAE的度数.【答案】(1)图形见解析;(2)∠DAE=35°.【解析】(1)按照三角形高线和角平分线定义进行画图即可;(2)利用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性质和高线得到90°的性质可得∠DAE的度数.(1)如图:(2)∵∠DAB=180°﹣∠ABC﹣∠ADB=180°﹣90°﹣40°=50°,∠BAC=180°﹣∠ABC﹣∠C=180°﹣40°﹣110°=30°,又∵AE平分∠BAC,∴∠BAE=∠BAC=150°,(角平分线的定义)∴∠DAE=∠DAB﹣∠BAE=50°﹣15°=35°.【考点】三角形高线和角平分线.6.作图题:(可以不写作法)如图已知三角形ABC内一点P.(1)过P点作线段EF∥AB,分别交AC,BC于点E,F(2)过P点作线段PD使PD⊥BC垂足为D点.【答案】作图见解析.【解析】(1)根据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作图即可;(2)利用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BC重合,沿BC平移,使另一条直角边过点P画垂线即可.(1)如图,EF即为所求.(2) 如图,PD即为所求.【考点】作图—基本作图.7.如图,AD为△ABC的中线,(1)作△ABD的中线BE;(2)作△BED的BD边上的高EF;(3)若△ABC的面积为60,BD=10,则点E到BC边的距离为多少?【解析】(1)找到边AD的中点E,连接BE,线段BE是△ABD的中线;(2)△BED是钝角三角形,所以BD边上的高在BD的延长线上;(3)先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结合题意可求得△BED 的面积,再直接求点E 到BC 边的距离即可.试题解析:(1)如图所示,BE 是△ABD 的中线;(2)如图所示,EF 即是△BED 中BD 边上的高.(3)∵AD 为△ABC 的中线,BE 为三角形ABD 中线,∴S △BED =S △ABC =×60=15;∵BD=10,∴EF=2S △BED ÷BD=2×15÷10=3,即点E 到BC 边的距离为3.【考点】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三角形的面积;8. 在△ABC 中,已知∠A:∠B:∠C=2:3:4,则这个三角形是( )A .钝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设∠A 、∠B 、∠C 分别为2k 、3k 、4k ,则∠A+∠B+∠C=2k+3k+4k=180°,解得k=20°,∴4k=4×20°=80°<9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故选C .考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9.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边为_________.【答案】9【解析】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时,当4为腰时,则可知两腰和=4+4=8<9不符合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将含有30°角的三角板(∠A=30°)的直角顶点放在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上,若∠1=38°,则∠2的度数( )A .28°B .22°C .32°D .38°【答案】B【解析】【分析】 延长AB 交CF 于E ,求出∠ABC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EC ,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2=∠AEC ,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延长AB 交CF 于E ,∵∠ACB=90°,∠A=30°,∠ABC=60°,∵∠1=38°,∴∠AEC=∠ABC-∠1=22°,∵GH ∥EF ,∴∠2=∠AEC=2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性质,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2.如图,在矩形ABCD 中, 3,4,AB BC ==将其折叠使AB 落在对角线AC 上,得到折痕,AE 那么BE 的长度为( )A .1B .2C .32D .85【答案】C【解析】【分析】 由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度,由折叠的性质,AF=AB=3,则CF=2,设BE=EF=x ,则CE=4x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 的值,得到BE 的长度.【详解】解:在矩形ABCD 中,3,4AB BC ==,∴∠B=90°, ∴22345AC =+=,由折叠的性质,得AF=AB=3,BE=EF ,∴CF=5-3=2,在Rt △CEF 中,设BE=EF=x ,则CE=4x -,由勾股定理,得:2222(4)x x +=-,解得:32x =; ∴32BE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正确求出BE 的长度.3.△ABC 中,∠A :∠B :∠C =1:2:3,最小边BC =4cm ,则最长边AB 的长为( )cm A .6B .8C 5D .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三角形中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设∠A =x ,则∠B =2x ,∠C =3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 =x+2x+3x =180°,解得x =30°,即∠A =30°,∠C =3×30°=90°,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AB =2BC =2×4=8c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O 是ABC ∆的内心,M 、N 是AC 上的点,且CM CB =,AN AB =,若100ABC ∠=︒,则MON ∠=( )A .60︒B .70︒C .80︒D .100︒【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连接OA ,OB ,OC ,进而求得BOC MOC ∆≅∆,AOB AON ∆≅∆,即∠CBO =∠CMO ,∠OBA =∠ONA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MON 的度数.【详解】如图,连接OA ,OB ,OC ,∵点O 是ABC ∆的内心,∴BCO MCO ∠=∠,∵CM =CB ,OC =OC ,∴()BOC MOC SAS ∆≅∆,∴CBO CMO ∠=∠,同理可得:AOB AON ∆≅∆,∴ABO ANO ∠=∠,∵100CBA CBO ABO ∠=∠+∠=︒,∴100CMO ANO ∠+∠=︒,∴180()80MON CMO ANO ∠=︒-∠+∠=︒,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角度的转换,熟练掌握相关辅助线的画法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错误,是假命题;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正确,是真命题;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正确,是真命题;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如图,在ABC ∆中,33B ∠=︒,将ABC ∆沿直线m 翻折,点B 落在点D 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 )A .33︒B .56︒C .65︒D .66︒【答案】D【解析】【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B ,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详解】解:如图,由折叠的性质得:∠D=∠B=33°,根据外角性质得:∠1=∠3+∠B ,∠3=∠2+∠D ,∴∠1=∠2+∠D+∠B=∠2+2∠B=∠2+66°,∴∠1-∠2=66°.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7.如图,已知ABC ∆,若AC BC ⊥,CD AB ⊥,12∠=∠,下列结论:①//AC DE ;②3A ∠=∠;③3EDB ∠=∠;④2∠与3∠互补;⑤1B ∠=∠,其中正确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C∥DE,根据垂直定义得出∠ACB=∠CDB=∠CDA=9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详解】∵∠1=∠2,∴AC∥DE,故①正确;∵AC⊥BC,CD⊥AB,∴∠ACB=∠CDB=90°,∴∠A+∠B=90°,∠3+∠B=90°,∴∠A=∠3,故②正确;∵AC∥DE,AC⊥BC,∴DE⊥BC,∴∠DEC=∠CDB=90°,∴∠3+∠2=90°(∠2和∠3互余),∠2+∠EDB=90°,∴∠3=∠EDB,故③正确,④错误;∵AC⊥BC,CD⊥AB,∴∠ACB=∠CDA=90°,∴∠A+∠B=90°,∠1+∠A=90°,∴∠1=∠B,故⑤正确;即正确的个数是4个,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垂直定义,能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11-3-1,在四边形ABCD中,∠A=∠B=∠C,点E在边AB上,∠AED=60°,则一定有()A.∠ADE=20°B.∠ADE=30°C.∠ADE=12∠ADC D.∠ADE=13∠ADC【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设∠ADE=x,∠ADC=y,由题意可得,∠ADE+∠AED+∠A=180°,∠A+∠B+∠C+∠ADC=360°,即x+60+∠A=180①,3∠A+y=360②,由①×3-②可得3x-y=0,所以13x y =,即∠ADE=13∠ADC . 故答案选D .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内角和定理.9.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S △ABC =7,DE=2,AB=4,则AC 长是( )A .4B .3C .6D .2【答案】B【解析】【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 △ABC =S △ABD +S △ACD 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详解】解: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EAD=∠FAD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DF=DE ,又∵S △ABC =S △ABD +S △ACD ,DE=2,AB=4,11742222AC ∴=⨯⨯+⨯⨯ ∴AC=3.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在ABC ∆中,90C =∠,30B ∠=,以A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 、AC 于点M 和N ,再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连结AP 并延长交BC 于点D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D 是BAC ∠的平分线;②ADC 60∠=;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④:1:3DAC ABC S S ∆∆=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作图方式,可判断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再结合∠B=30°,可推导得到△ABD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这2个判定可推导题干中的结论.【详解】题干中作图方法是构造角平分线,①正确;∵∠B=30°,∠C=90°,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CAD=∠DAB=30°∴∠ADC=60°,②正确∵∠DAB=∠B=30°∴△ADB 是等腰三角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③正确在Rt △CDA 中,设CD=a ,则AD=2a在△ADB 中,DB=AD=2a∵1122DAC S CD AC a CD ∆=⨯⨯=⨯,13(CD+DB)22BAC S AC a CD ∆=⨯⨯=⨯ ∴:1:3DAC ABC S S ∆∆=,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画法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角平分线的绘制方法.11.对于图形的全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B.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C.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D.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答案】C【解析】A. 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B. 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C. 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不全等,故错误,符合题意;D. 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全等图形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通过旋转、轴对称、平移等都可以得到与原图形全等的图形,而通过放大或缩小只能得到与原图形形状一样的图形,得不到全等图形.12.如图,在□ABCD中,延长CD到E,使DE=CD,连接BE交AD于点F,交AC于点G.下列结论中:①DE=DF;②AG=GF;③AF=DF;④BG=GC;⑤BF=EF,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分析】由AAS证明△ABF≌△DEF,得出对应边相等AF=DF,BF=EF,即可得出结论,对于①②④不一定正确.【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即AB∥CE,∴∠ABF=∠E,∵DE=CD,∴AB=DE,在△ABF和△DEF中,∵===ABF EAFB DFEAB DE∠∠⎧⎪∠∠⎨⎪⎩,∴△ABF≌△DEF(AAS),∴AF=DF,BF=EF;可得③⑤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90ACB∠=︒,ACCD=,过D作AB的垂线,交AB的延长线于E,若2AB DE=,则BAC∠的度数为()A.45°B.30°C.°D.15°【答案】C【解析】【分析】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求出∠CAB=∠CD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CB≌△DCM,求出AB=DM,求出AD=AM,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详解】解: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ACB=90°,AC=CD,∴∠DAC=∠ADC=45°,∵∠ACB=90°,DE⊥AB,∴∠DEB=90°=∠ACB=∠DCM,∵∠ABC=∠DBE,∴∠CAB=∠CDM,在△ACB和△DCM中CABCDM AC CDACB DCM ∠=∠⎧⎪=⎨⎪∠=∠⎩∴△ACB ≌△DCM (ASA ),∴AB=DM ,∵AB=2DE ,∴DM=2DE ,∴DE=EM ,∵DE ⊥AB ,∴AD=AM ,114522.522BAC DAE DAC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全等求出AB=DM 是解此题的关键.14.如图,已知A ,D,B,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 = BE, AC = DF,补充下列其中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得到△ABC ≌△DEF 的是( )A .BC = EFB .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15.如图:AD AB ⊥,AE AC ⊥,AD AB =,AE AC =,连接BE 与DC 交于M ,则:①DAC BAE ∠=∠;②DAC BAE ∆∆≌;③DC BE ⊥;正确的有( )个A .0B .1C .2D .3【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90DAB EAC∠=∠=︒,则ADC BAE∠=∠,于是可对①进行判断;利用“SAS”可证明DAC BAE∆≅∆,于是可对②进行判断;利用全等的性质得到ADC ABE∠=∠,则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对顶角相等得到90DMB DAB∠=∠=︒,于是可对③进行判断.【详解】解:AD AB⊥,AE AC⊥,90DAB∴∠=︒,90EAC∠=︒,DAB BAC EAC BAC∴∠+=∠+∠,即ADC BAE∠=∠,所以①正确;在DAC∆和BAE∆中,DA ABDAC BAEAC AE=⎧⎪∠=∠⎨⎪=⎩,()DAC BAE SAS∴∆≅∆,所以②正确;ADC ABE∴∠=∠,∵∠AFD=∠MFB,90DMB DAB∴∠=∠=︒,DC BE∴⊥,所以③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1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A.1倍B.2倍C.3倍D.4倍【答案】B【解析】设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且,则扩大后的三角形的斜边长为,即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故选B.17.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几根木条().A.0根B.1根C.2根D.3根【答案】B【解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连接一条对角线,即可得到两个三角形,故选B1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钝角,则底角a的范围是()A.0°<a<9 B.30°<a<90° C.0°<a<45° D.45°<a<90°【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顶角为钝角∴顶角大于90°小于180°∴两个底角之和大于0°小于90°∴每个底角大于0°小于45°故选:C19.如图,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12AB)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点N,作直线MN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CD.已知CDE△的面积比CDB△的面积小4,则ADE的面积为()A.4B.3C.2D.1【答案】A【解析】【分析】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可得S △CDA =S △CDB ,根据△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即可得答案.【详解】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 为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CD 为AB 边中线,∴S △CDA =S △CDB ,∵△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S △ADE =S △CDA -S △CDE =S △CDB -S △CDE =4.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尺规作图——垂直平分线的画法及三角形中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0.如图,在ABC 中,90C ∠=︒,60CAB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P 和Q . ②作直线PQ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AE .若4CE =,则AE 的值为( ) A .6B .2C .43D .8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 =∠CAE =30°,即可得出AE 的长.【详解】由题意可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E =BE ,∵在△ABC 中,∠C =90°,∠CAB =60°,∴∠CBA =30°,∴∠EAB =∠CAE =30°, ∴CE =12AE =4, ∴AE =8.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CAE=30°是解题关键.·。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小亮截了四根长分别为5cm,6cm,10cm,13cm的木条,任选其中三条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拼成的三角形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选其中3根组成一个三角形,不同的选法有5cm,6cm,10cm;5cm,10cm,13cm;6cm,10cm,13cm;共3种.故选C.【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2.如图,△ABC≌△AED,∠B=40°,∠EAB=30°,∠ACB=45°,∠D= °.【答案】45°.【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D的度数.试题解析:∵△ABC≌△AED,∠ACB=45°,∴∠ACB=∠D=45°.【考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如图,∠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点D、点E、点F,△ABC中BC边上的高是()A.CF ;B.BE;C.AD;D.CD;【答案】B.【解析】如图,AD、BE、CF分别是三角形ABC三条边上的高,与AC对应的高是BE.故选B.【考点】作三角形的高.4.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3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____________ . 【答案】1800°.【解析】根据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利用360除以外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外角和中外角的个数,即多边形的边数.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把多边形的边数代入公式,就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试题解析:多边形的边数:360°÷30°=12,正多边形的内角和:(12-2)•180°=1800°.【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5.正八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 °.【答案】135°【解析】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180°×(8-2)=1080°,所以每个内角为1080°÷8=135°.本题涉及了多边形内角和,该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应用,以及对正多边形的内角间的关系。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两直角重合DFB ∠的度数为( )A .145︒B .155︒C .165︒D .175︒C解析:C【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45E ∠=︒,利用补角的定义可求120FBE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出DFB ∠的度数【详解】解:在DEC ∆中∵90C ∠=︒,45CDE ∠=︒∴45E ∠=︒又∵60ABC ∠=︒∴120FBE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FB E FBE ∠=∠+∠45120=︒+︒16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互为补角的定义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2.如图,AD 是ABC 的外角CAE ∠的平分线,35B ∠=︒,60=︒∠DAC ,则ACD ∠的度数为( )A .25︒B .85︒C .60︒D .95︒D解析:D【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DAC =∠DAE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D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D 是∠CAE 的平分线,60=︒∠DAC ,∴∠DAC =∠DAE =60°,又∵35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 =∠DAE−∠B =60°−35°=25°,∴在△ACD 中,∠ACD =180°−∠DAC -∠D =180°−60°−25°=9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长度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3,5B .4,6,11C .5,8,10D .4,8,4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分析.【详解】解:A 、2+3=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 、4+6<11,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 、5+8>10,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D 、4+4=8,不能够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小的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4.若多边形的边数由3增加到n (n 为大于3的正整数),则其外角和的度数( ) A .不变B .减少C .增加D .不能确定A 解析:A【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特征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因为多边形外角和固定为360°,所以外角和的度数是不变的.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容易受误导,注意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 5.已知直线//a b ,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A 在直线a 上,斜边BC与直线b交于点D,若135∠=︒,则2∠的度数为()A.35︒B.45︒C.65︒D.75︒C解析:C【分析】如图,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3,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2.【详解】解:如图,∠=︒,∠B=30°∵135∴∠3=∠1+∠B=35°+30°=65°a b∵//∴∠2=∠3=6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6.将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顺次连接,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6 B.3、4、5 C.2、3、4 D.1、2、3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D、4+5>6,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B、3+4>5,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A、2+3>4,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D、1+2=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7.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CE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 B解析:B【分析】利用三角形高的定义逐一判断选项,可得答案.【详解】A .CE 不垂直AB ,故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B .CE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符合题意,C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D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关键是掌握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8.设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 .a b =B .180a b =+°C .180b a =+︒D .360b a =+︒A 解析:A【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多边形外角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a=(4-2)•180°=360°;∵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b=360°,∴a=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熟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某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3倍,则此多边形的边数是( )A .5B .6C .7D .8D 解析:D【分析】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根据题意,得:(n-2)×180=360×3,解得n=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利用方程法求边数.10.如图,在ABC 中,70B ∠=,D 为BC 上的一点,若ADC x ∠=,则x 的度数可能为( )A .30°B .60°C .70°D .80°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ADC=∠B+∠BAD ,得到x >70°,根据平角的概念得到x <180°,计算后进行判断得到答案.【详解】解:∵∠ADC=∠B+∠BAD ,∴x >70°,又x <180°,∴x 的度数可能为8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D ,AC 上的中点,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S △ACD=S △ABCS △BDE=S △ABDS △ADF=S △ADC 再得到S △BDE=S △ABCS △DEF=S △ABC 所以S △ABC=解析: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 =S △ACD =12S △ABC ,S △BDE =12S △ABD ,S △ADF =12S △ADC ,再得到S △BDE =14S △ABC ,S △DEF =18S △ABC ,所以S △ABC =83S 阴影部分.【详解】解:∵D 为BC 的中点,∴12ABD ACD ABC S S S ==△△△, ∵E ,F 分别是边,AD AC 上的中点, ∴111,,222BDE ABD ADF ADC DEF ADF SS S S S S ===, ∴111,448BDE ABC DEF ADC ABC S S S S S ===, ∵113488BDE DEF ABC ABC ABC S SS S S S =+=+=阴影部分, ∴888333ABC S S ⨯===阴影部分, 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与高线乘积的一半,即S △=12×底×高.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1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m ,n ,k ,且m 、n 满足2|9|(5)0n m -+-=,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分析】根据求出m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m=5n=9∵mn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解析:914k ≤<【分析】根据2|9|(5)0n m -+-=求出m 、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 m=5,n=9,∵m ,n ,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414k ≤<,∵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914k ≤<.故答案为:914k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偶次方的非负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根据题意求出m 、n 的长是解题关键,确定k 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k 为最长边这一条件.13.如果一个多边形所有内角和与外角和共为252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_________条对角线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2)•180+360=2520解得:n=1414-3=11即从这个多解析: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 -2)•180+360=2520,解得:n =14,14-3=11,即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11条对角线,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的对角线,得到多边形的边数是解本题的关键.1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长都是整数,若其中两条高的长分别为4和12,则第三条高的长为_____.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 解析: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222,,412S S S a b c h===,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那么 222,,412S S S a b c h===, 又∵a-b <c <a+b , ∴2222412412S S S S c -<<+, 即2233S S S h <<,解得3<h<6,∴h=4或h=5,故答案为:5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组.求出整数值后,能根据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组是解题关键.15.如图,∠A+∠B+∠C+∠D+∠E+∠F+∠G+∠H的度数为___________.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 +∠F+解析: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F+∠G+∠H=∠1+∠2+∠3+∠4,又∵∠1+∠2+∠3+∠4=360°,∴∠A+∠B+∠C+∠D+∠E+∠F+∠G+∠H=36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正确转化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关键.16.如图,△ABC 的面积为1,分别倍长(延长一倍)AB ,BC ,CA 得到△A 1B 1C 1,再分别倍长A 1B 1,B 1C 1,C 1A 1得到△A 2B 2C 2.…按此规律,倍长2020次后得到的△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_____.72020【分析】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1BC △A1B1C △AB1C △AB1C解析:72020【分析】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111A B C S △=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 1BC 、△A 1B 1C 、△AB 1C 、△AB 1C 1、△ABC 1、△A 1BC 1、△ABC 的面积都相等,所以,111A B C S △=7S △ABC ,同理222A B C S △=7111A B C S △=72S △ABC ,依此类推,△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72020S △ABC ,∵△ABC 的面积为1,∴202020202020A S B C ∆=72020.故答案为:720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出一次倍长后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的7倍是解题的关键.17.ABC 中,,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若=125CGB ∠︒,则CFB ∠=______.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解析: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最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125CGB ∠︒∴∠GBC +∠GCB=180°-∠CGB=55°∵,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ABC=2∠GBC ,∠ACB=2∠GCB∴∠ABC +∠ACB=2∠GBC +2∠GCB=2(∠GBC +∠GCB )=110°∴∠A=180°-(∠ABC +∠ACB )=70°∵,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EC=∠FDC=90°,∴∠ACE=180°-∠AEC-∠A=20°∠=∠FDC+∠ACE=110°∴CFB故答案为:110°.【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和角平分线,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关键.1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11cm,一边长等于5cm,它的周长为______.【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解析:27cm【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角形,周长是:11+11+5=27cm;当腰为5时,5+5<11,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27cm.【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把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若∠=︒∠=︒,则3150,222∠=_______.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5﹣2)×180°=10解析: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15(5﹣2)×180°=108°,则∠3=360°﹣60°﹣90°﹣108°﹣∠1﹣∠2==360°﹣60°﹣90°﹣108°﹣50°﹣22°=30°. 故答案是: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定理的应用,准确分析图形中角的关系式解题的关键.20.如图,ABC ∆的面积是2,AD 是BC 边上的中线,13AE AD =,12BF EF =.则DEF ∆的面积为_________.【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是边上的中线∴BD=DC 又∵的面积是2和的高相等∴∵和的高相等∴∴又∴同理: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解析:49【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DC又∵ABC ∆的面积是2,D AB ∆和D A C ∆的高相等∴D DC S =S =1AB A ∆∆∵13AE AD = E AB ∆和BDE ∆的高相等∴E BDE ABD 11S =S =S 23AB ∆∆∆ ∴BDE 2S =3∆ 又12BF EF =,∴1B 3BF E =,同理: DEF BFD BDE 24S =2S =S =39∆∆∆ 故答案为:49.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求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高相等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21.△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是△ABC 的高.(1)如图1,若∠B =40°,∠C=60°,求∠DAE 的度数;(2)如图2,∠B <∠C ,则DAE 、∠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3)如图3,延长AC 到点F ,∠CAE 和∠BCF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求∠G 的度数.解析:(1)10°;(2)∠DAE =12(∠C−∠B);(3)45°.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 =8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D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高线可求∠CAE 得度数,进而求解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1)的推理方法可求解∠DAE 、∠B 、∠C 的数量关系;(3)设∠ACB =α,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CAG =12∠EAC =12(90°−α)=45°−12α,∠FCG =12∠BCF =12(180°−α)=90°−12α,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结果.【详解】解:(1)∵∠B =40°,∠C =60°,∠BAC +∠B +∠C =180°,∴∠BAC =80°,∵AD 平分∠BAC ,∴∠CAD=∠BAD=12∠BAC=40°,∵AE是△ABC的高,∴∠AEC=90°,∵∠C=60°,∴∠CAE=90°−60°=30°,∴∠DAE=∠CAD−∠CAE=10°;(2)∵∠BAC+∠B+∠C=180°,∴∠BAC=180°−∠B−∠C,∵AD平分∠BAC,∴∠CAD=∠BAD=12∠BAC,∵AE是△ABC的高,∴∠AEC=90°,∴∠CAE=90°−∠C,∴∠DAE=∠CAD−∠CAE=12∠BAC−(90°−∠C)=12(180°−∠B−∠C)−90°+∠C=1 2∠C−12∠B,即∠DAE=12(∠C−∠B).故答案为:∠DAE=12(∠C−∠B).(3)设∠ACB=α,∵AE⊥BC,∴∠EAC=90°−α,∠BCF=180°−α,∵∠CAE和∠BCF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CAG=12∠EAC=12(90°−α)=45°−12α,∠FCG=12∠BCF=12(180°−α)=90°−12α,∵∠FCG=∠G+∠CAG,∴∠G=∠FCG −∠CAG=90°−12α−(45°−12α)=4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高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是关键.22.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E=310°,CF平分∠DCB,FC的延长线与五边形ABCDE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P的度数解析:∠P=25°.【分析】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由四边形内角和可求∠G=50°,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P 度数.【详解】解: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在四边形ABGE 中,∵∠G=360°-(∠A+∠B+∠E )=50°,∴∠P=∠FCD-∠CDP=12(∠DCB-∠CDG ) =12∠G=12×50°=2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外角的性质,熟练运用外角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23.在ABC ∆中,已知3,7AB AC ==,若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ABC ∆的周长. 解析:周长为16或18.【分析】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先确定第三边的范围,再根据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出符合条件的BC 值,即可求出周长.【详解】 解:在ABC ∆中,3,7AB AC ==,∴第三边BC 的取值范围是:410,BC <<∴符合条件的偶数是6或8,∴当6BC =时,ABC ∆的周长为:36716++=;当8BC =时,ABC ∆的周长为:37818++=.ABC ∆∴的周长为16或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要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4.如图,在ABC 中,30A ∠=︒,80ACB ∠=︒,ABC 的外角CBD ∠的平分线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 ∠的度数;(2)过点D 作//DF 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F ∠的度数.解析:(1)55CBE ∠=︒;(2)25F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解.【详解】(1)在ABC 中,30A ∠=︒,80ACB ∠=︒,3080110CBD A ACB ∴∠=∠+∠=︒+︒=︒, BE 是CBD ∠的平分线, 111105522CBE CBD ∴∠=∠=⨯︒=︒;(2)80ACB ∠=︒,55CBE ∠=︒,805525CEB ACB CBE ∴∠=∠--︒∠=︒=︒,//DF BE ,25F CEB ∴∠=∠=︒.【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角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熟练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5.已知,a,b,c为ABC的三边,化简|a﹣b﹣c|﹣2|b﹣c﹣a|+|a+b﹣c|.解析:﹣2a+4b﹣2c【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值,然后去绝对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a,b,c为ABC的三边,∴a+b>c,b+c>a,a+c>b∴|a﹣b﹣c|﹣2|b﹣c﹣a|+|a+b﹣c|=|a-(b+c)|-2|b-(c+a)|+ |a+b﹣c|=﹣[a﹣(b+c)]+2[b﹣(c+a)]+(a+b﹣c)=-a+(b+c)+2b-2(c+a)+a+b-c=﹣a+b+c+2b﹣2c﹣2a+a+b﹣c=﹣2a+4b﹣2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边关系定理.26.如图,直线AB与直线MN相交,交点为O,OC⊥AB,OA平分∠MOD,若∠BON=20°,求∠COD的度数.解析:∠COD=70°【分析】利用对顶角相等可得∠AOM的度数,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线定义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BON=20°,∴∠AOM=20°,∵OA平分∠MOD,∴∠AOD=∠MOA=20°,∵OC⊥AB,∴∠AOC=90°,∴∠COD=90°﹣20°=70°.【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关键是掌握对顶角相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7.如图,已知:点P 是ABC ∆内一点.(1)求证:BPC A ∠>∠;(2)若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40A ︒∠=,求P ∠的度数.解析:(1)证明见解析;(2)110°【分析】(1)延长BP 交AC 于D ,根据△PDC 外角的性质知∠BPC >∠1;根据△ABD 外角的性质知∠1>∠A ,所以易证∠BPC >∠A .(2)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140°,由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延长BP 交AC 于D ,如图所示:∵∠BPC 是△CDP 的一个外角,∠1是△ABD 的一个外角,∴∠BPC >∠1,∠1>∠A ,∴∠BPC >∠A ;(2)在△ABC 中,∵∠A=40°,∴∠ABC+∠ACB=180°﹣∠A=180°﹣40°=140°,∵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12∠ABC ,∠PCB=12∠ACB , 在△PBC 中,∠P=180°﹣(∠PBC+∠PCB ) =180°﹣(12∠ABC+12∠ACB ) =180°﹣12(∠ABC+∠ACB ) =180°﹣12×140° =11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8.观察探究及应用.(1)如图,观察图形并填空:一个四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2)分析探究:由凸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多边形有n个顶点,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3)结论:一个凸n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4)应用:一个凸十二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解析:(1)2;5;9;(2)(n-3);n(n-3);(3)(3)2n n-;(4)54【分析】(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即可;(2)根据所画图形可推导出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进而可得共可作n(n-3)条对角线;(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即可解答;(4)把n=12代入(3)计算即可.【详解】解:(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一个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9对角线;故答案为:2;5;9;(2)∵从凸4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1条对角线,从凸5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2条对角线,从凸6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3条对角线,从凸7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4条对角线,…∴从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n(n-3)条对角线;故答案为:(n-3);n(n-3).(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故答案为:(3)2n n-.(4)把n=12代入(3)2n n-计算得:1292⨯=54.故一个凸十二边形有54条对角线.【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解题关键是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三角形》综合测试卷(解析版)
⼈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单元《三⾓形》综合测试卷(解析版)⼀⼆三四总分⼀、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共10题;共30分)1.(3分)(2023八上·双鸭⼭期中)下列各图中,正确画出△ABC中AC边上的⾼的是( )A.B.C.D.2.(3分)(2023七上·沭阳⽉考)⼀块矩形草坪的⻓比宽多10米,它的周⻓是132米,求宽x所列的⽅程是( )A.x+10=132B.2x+10=132C.22x+10=132D.2x−10=132 3.(3分)(2020七上·庆云⽉考)代数式|x−2|+3的最⼩值是( )A.0B.2C.3D.54.(3分)(2020八上·余⼲⽉考)在△ABC中,∠A:∠B:∠C=1:2:3,则△ABC为( )A.等腰三⾓形B.锐⾓三⾓形C.直⾓三⾓形D.钝⾓三⾓形5.(3分)(2023七下·承德期末)下列四个选项中,∠1与∠2互为邻补⾓的是( )A.B.C.D.6.(3分)(2024八上·合江期末)根据图中的数据,可得∠B的度数为( )A .40°B .50°C .60°D .70°7.(3分)(2022七上·晋州期中)已知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下列4个表述中:①∠AOC =12∠AOB ;②∠AOC =∠BOC ;③∠AOB =2∠BOC ;④∠AOC +∠BOC =∠AOB ,能表⽰射线OC 是∠AOB 的⾓平分线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8.(3分)(2022八上·港南期中)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 )A .B .C .D .9.(3分)(2021九下·曹县期中)如图,在平⾯直⾓坐标系中,点 A 1 , A 2 , A 3 ,…, A n 在 x 轴上,点 B 1 , B 2 ,…, B n 在直线 y 上,若点 A 1 的坐标为 (1,0) ,且 △A 1B 1A 2 , △A 2B 2A 3 ,…, △A n B n A n +1 都是等边三⾓形,从左到右的⼩三⾓形(阴影部分)的⾯积分别记为 S 1 , S 2 ,.., S n ,则 S n 可表⽰为( )A .22B .22n −C .22n −D .22n −10.(3分)(2021八上·诸暨⽉考)如图,BF 是∠ABD 的平分线,CE 是∠ACD 的平分线,BF 与CE 交于G ,若∠BDC =130°,∠BGC =100°,则∠A 的度数为( )A .60°B .70°C .80°D .90°⼆、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共5题;共15分)11.(3分)过⼗边形的⼀个顶点可作对⾓线的条数为m,则m的值为 .12.(3分)(2024七下·⽞武期中)如图1,点D在△ABC边BC上,我们知道若BDCD=ab,则S△ABDS△ACD=ab;反之亦然.如图2,BE是△ABC的中线,点F在边AB上,BE、CF相交于点O,若AFBF =m,则OEOB= .13.(3分)(2024七下·⻄安期中)已知三⾓形两边的⻓分别为1cm,5cm,第三边⻓为整数,则第三边的⻓为 .14.(3分)(2024七下·淮阴期中)如图,在△ABC中,点D是边BC的中点,点E是AC边上⼀点,AD和BE交于点O,CE=14AC,△ABC的⾯积是2024,若把△ABO的⾯积记为S1,把四边形CDOE的⾯积记为S 2,则S1−S2的值为 .15.(3分)(2018八上·武汉⽉考)图中x的值为 .三、解答题(共7题,共65分)(共7题;共65分)16.(10分)(2018八上·潘集期中)某零件如图所⽰,按规定∠A=90°,∠B=32°,∠C=21°,当检验员量得∠BDC=146°,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17.(5分)(2023八上·鹿寨期中)已知⼀个多边形中,每个内⾓都相等,并且每个外⾓等于与它相,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及内⾓和.邻的内⾓的1818.(5分)(2023八上·城厢开学考)已知:△ABC中,图①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M,图②中∠B、∠C的外⾓平分线相交于N,(1)(1分)若∠A=80°,∠BMC= °,∠BNC= ° .(2)(1分)若∠A=β,试⽤β表⽰∠BMC和∠BNC19.(11分)(2016八上·肇庆期末)⼀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按规定∠A=90º,∠C=25º,∠B=25º,检验员已量得∠BDC=150º,请问:这个零件合格吗?说明理由。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在菱形ABCD 中,点A 在x 轴上,点B 的坐标轴为()4,1, 点D 的坐标为()0,1, 则菱形ABCD 的周长等于( )A .5B .43C .45D .20【答案】C【解析】【分析】 如下图,先求得点A 的坐标,然后根据点A 、D 的坐标刻碟AD 的长,进而得出菱形ABCD 的周长.【详解】如下图,连接AC 、BD ,交于点E∵四边形ABCD 是菱形,∴DB ⊥AC ,且DE=EB又∵B ()4,1,D ()0,1∴E(2,1)∴A(2,0)∴AD=()()2220015-+-= ∴菱形ABCD 的周长为:45故选:C【点睛】本题在直角坐标系中考查菱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出点A 的坐标,从而求得菱形周长.2.如图,在ABC 中,AB AC =,30A ∠=︒,直线a b ∥,顶点C 在直线b 上,直线a 交AB 于点D ,交AC 与点E ,若1145∠=︒,则2∠的度数是( )A .30°B .35°C .40°D .45°【答案】C【解析】【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可得ACB ∠度数,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AED ∠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2∠.【详解】∵AB AC =,且30A ∠=︒,∴18030752ACB ∠︒-︒==︒, 在ADE ∆中,∵1145A AED ∠∠∠=+=︒,∴14514530115AED A ∠∠=︒-=︒-︒=︒,∵//a b ,∴2AED ACB ∠∠∠=+,即21157540∠=︒-︒=︒,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综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平行直线的性质等知识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如图,已知AB∥CD,直线AB,CD被BC所截,E点在BC上,若∠1=45°,∠2=35°,则∠3=()A.65°B.70°C.75°D.80°【答案】D【解析】【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C,在△CDE中利用三角形外的性质可求得∠3.【详解】解:∵AB∥CD,∴∠C=∠1=45°,∵∠3是△CDE的一个外角,∴∠3=∠C+∠2=45°+35°=80°,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即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a∥b,b∥c⇒a∥c.4.如图,11∥l2,∠1=100°,∠2=135°,则∠3的度数为()A .50°B .55°C .65°D .70°【答案】B【解析】【分析】 如图,延长l 2,交∠1的边于一点,由平行线的性质,求得∠4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求得∠3的度数.【详解】如图,延长l 2,交∠1的边于一点,∵11∥l 2,∴∠4=180°﹣∠1=180°﹣100°=80°,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2=∠3+∠4,∴∠3=∠2﹣∠4=135°﹣80°=55°,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E 在AC 上,ED BC ⊥于点D ,DE 的延长线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AE CE =B .12DEC BAC ∠=∠ C .AF AE =D .1902B BAC ∠+∠=︒ 【答案】A【解析】【分析】 由题意中点E 的位置即可对A 项进行判断;过点A 作AG ⊥BC 于点G ,如图,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1=∠2=12BAC ∠,易得ED ∥AG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判断B 项;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即可判断C 项;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结合∠1=12BAC ∠的结论即可判断D 项,进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A 、由于点E 在AC 上,点E 不一定是AC 中点,所以,AE CE 不一定相等,所以本选项结论错误,符合题意;B 、过点A 作AG ⊥BC 于点G ,如图,∵AB =AC ,∴∠1=∠2=12BAC ∠, ∵ED BC ⊥,∴ED ∥AG ,∴122DEC BAC ∠=∠=∠,所以本选项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C 、∵ED ∥AG ,∴∠1=∠F ,∠2=∠AEF ,∵∠1=∠2,∴∠F =∠AEF ,∴AF AE =,所以本选项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D 、∵AG ⊥BC ,∴∠1+∠B =90°,即1902B BAC ∠+∠=︒,所以本选项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属于基本题型,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说法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的( )A .三个角度之比为 1:2:3 的三角形B .三个边长之比为 3:4:5 的三角形C .三个边长之比为 8:16:17 的三角形D .三个角度之比为 1:1:2 的三角形 【答案】C【解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180°,根据比例判断A 、D 选项中是否有90°的角,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B 、C 选项中边长是否符合直角三角形的关系.【详解】A 中,三个角之比为1:2:3,则这三个角分别为:30°、60°、90°,是直角三角形; D 中,三个角之比为1:1:2,则这三个角分别为:45°、45°、90°,是直角三角形;B 中,三边之比为3:4:5,设这三条边长为:3x 、4x 、5x ,满足:()()()222345x x x +=,是直角三角形;C 中,三边之比为8:16:17,设这三条边长为:8x 、16x 、17x ,()()()22281617x x x +≠,不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常见方法有2种;(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2)三边长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7.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E平分BAD交BC于点E,且∠ADC=60°,AB=12BC,连接OE.下列结论:①AE=CE;②S△ABC=AB•AC;③S△ABE=2S△AOE;④OE=14BC,成立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BC=∠ADC=60°,∠BAD=120°,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ABE是等边三角形,然后推出AE=BE=12BC,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进行推理即可.【详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ADC=60°,∠BAD=120°,∵AE平分∠BAD,∴∠BAE=∠EAD=60°∴△ABE是等边三角形,∴AE=AB=BE,∠AEB=60°,∵AB=12BC , ∴AE=BE=12BC , ∴AE=CE ,故①正确;∴∠EAC=∠ACE=30°∴∠BAC=90°,∴S △ABC =12AB•AC ,故②错误; ∵BE=EC ,∴E 为BC 中点,O 为AC 中点,∴S △ABE =S △ACE=2 S △AOE ,故③正确;∵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C=CO ,∵AE=CE ,∴EO ⊥AC ,∵∠ACE=30°,∴EO=12EC , ∵EC=12AB , ∴OE=14BC ,故④正确; 故正确的个数为3个,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证得△ABE 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关键.8.如图,四边形ABCD 和EFGH 都是正方形,点E H ,在ADCD ,边上,点F G ,在对角线AC 上,若6AB ,则EFGH 的面积是( )A.6 B.8 C.9 D.1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DAC=∠ACD=45°,由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推出△AEF与△DF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得到DE 22EF,EF2AE,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在正方形ABCD中,∠D=90°,AD=CD=AB,∴∠DAC=∠DCA=45°,∵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EH=EF,∠AFE=∠FEH=90°,∴∠AEF=∠DEH=45°,∴AF=EF,DE=DH,∵在Rt△AEF中,AF2+EF2=AE2,∴AF=EF 2 AE,同理可得:DH=DE=22EH又∵EH=EF,∴DE=22EF=22×22AE=12AE,∵AD=AB=6,∴DE=2,AE=4,∴EH=2DE=22,∴EFGH的面积为EH2=(22)2=8,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图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若BC=10cm,则△DEC的周长为()A.8cm B.10cm C.12cm D.14cm【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AAS”证明ΔABD≌ΔEBD .得到AD=DE,AB=BE,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求其周长.【详解】∵BD是∠ABC的平分线,∴∠ABD=∠EBD.又∵∠A=∠DEB=90°,BD是公共边,∴△ABD≌△EBD (AAS),∴AD=ED,AB=BE,∴△DEC的周长是DE+EC+DC=AD+DC+EC=AC+EC=AB+EC=BE+EC=BC=10 cm.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6cm ,A 是正方体的一个顶点,B 是侧面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一只蚂蚁在正方体的表面上爬行,从点A 爬到点B 的最短路径是( )A .9B .310C .326+D .12【答案】B【解析】【分析】 将正方体的左侧面与前面展开,构成一个长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距离即可.【详解】解:如图,AB=22(36)3310++= .故选:B .【点睛】此题求最短路径,我们将平面展开,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就可以了.11.等腰三角形有一个是50°,它的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A.25°B.40°C.25°或40°D.50°【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有一个是50°∴有两种可能①是三个角为50°、50°、80°;②是三个角为50°、65°、65°分情况说明如下:①当三个角为50°、50°、80°时,根据图①,可得其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DAB=40°;②当三个角为50°、65°、65°,根据图②,可得其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DAB=25°故故选:C① ②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0),B(0,3),以点A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正半轴于点C,则点C的横坐标介于()A.0和1之间B.1和2之间C.2和3之间D.3和4之间【答案】B【解析】【分析】先根据点A ,B 的坐标求出OA ,OB 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 的长,即可得出OC 的长,再比较无理数的大小确定点C 的横坐标介于哪个区间.【详解】∵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2,0),(0,3),∴OA =2,OB =3,在Rt △AOB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AC =AB ,∴OC 2,∴点C 2,0),∵34<< ,∴122<< ,即点C 的横坐标介于1和2之间,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弧与x 轴的交点问题,掌握勾股定理、无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3.满足下列条件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4BC =,5AC =,6AB =B .13BC =,14AC =,15AB = C .::3:4:5BC AC AB =D .::3:4:5A B C ∠∠∠=【答案】C【解析】【分析】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详解】A .若BC=4,AC=5,AB=6,则BC 2+AC 2≠AB 2,故△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B.若13BC =,14AC =,15AB =,则AC 2+AB 2≠CB 2,故△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C .若BC :AC :AB=3:4:5,则BC 2+AC 2=AB 2,故△ABC 是直角三角形;D .若∠A :∠B :∠C=3:4:5,则∠C <90°,故△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14.如图,在ABC ∆中,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ABC ∆的周长为19,ACE ∆的周长为13,则AB 的长为( )A .3B .6C .12D .16【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AE=BE ,∵△ACE 的周长=AC+AE+CE=AC+BC=13,△ABC 的周长=AC+BC+AB=19,∴AB=△ABC 的周长-△ACE 的周长=19-13=6,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其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15.如图,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要使△ABP与△ABC全等,必须使点P到AB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即3个单位长度,所以点P的位置可以是P1,P2,P4三个,故选C.16.如图,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要利用“SSS”证明△ABC≌△FDE,还可以添加的一个条件是()A.AD=FB B.DE=BD C.BF=DB D.以上都不对【答案】A【解析】∵AC=FE,BC=DE,∴要利用“SSS”证明△ABC≌△FDE,需添加条件“AB=DF”或“AD=BF”.故选A.17.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A.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B.有一腰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C.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答案】C【解析】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故选项A不符合;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有一腰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故选项B 不符合;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选项C符合;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故选项B不符合.故本题应选C.18.△ABC中,AB=AC,∠A=36°,∠ABC和∠ACB的平分线BE、CD交于点F,则共有等腰三角形( )A.7个B.8个C.9个D.10个【答案】B【解析】∵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只要能判断出有两个角相等就行了,将原图各角标上后显示如左下:因此,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只要判断出有哪几个三角形就可以了.如右上图,三角形有如下几个:①,②,③;①+②,③+②,①+④,③+④;①+②+③+④;共计8个.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求得各角的度数,掌握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定理的应用.19.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上,且BD =BC =AD ,则∠A 的度数为( )A .30°B .45°C .36°D .72°【答案】A【解析】∵AB=AC ,BD=BC=AD ,∴∠ABC=∠C=∠BDC ,∠A=∠ABD ,又∵∠BDC=∠A+∠ABD ,∴∠BDC=∠C=∠ABC=2∠A ,∵∠A+∠ABC+∠C=180°,∴∠A+2∠A+2∠A=180°,即5∠A=180°,∴∠A=36°.故选A.20.如图,在ABC ∆中,90C =∠,30B ∠=,以A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 、AC 于点M 和N ,再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连结AP 并延长交BC 于点D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D 是BAC ∠的平分线;②ADC 60∠=;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④:1:3DAC ABC S S ∆∆=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作图方式,可判断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再结合∠B=30°,可推导得到△ABD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这2个判定可推导题干中的结论.【详解】题干中作图方法是构造角平分线,①正确;∵∠B=30°,∠C=90°,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CAD=∠DAB=30°∴∠ADC=60°,②正确∵∠DAB=∠B=30°∴△ADB 是等腰三角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③正确在Rt △CDA 中,设CD=a ,则AD=2a在△ADB 中,DB=AD=2a ∵1122DAC S CD AC a CD ∆=⨯⨯=⨯,13(CD+DB)22BAC S AC a CD ∆=⨯⨯=⨯ ∴:1:3DAC ABC S S ∆∆=,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画法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角平分线的绘制方法.。
三角形初二试题及答案
三角形初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在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被称为()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B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A. 180°B. 360°C. 90°D. 120°答案:A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被称为()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答案:B4. 在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大于90°,那么这个三角形被称为()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C5.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被称为()A. 三角不等式B. 勾股定理C. 欧拉公式D. 费马原理答案:A6.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被称为()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答案:A7. 三角形的外角和是()A. 180°B. 360°C. 90°D. 120°答案:B8. 在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被称为()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A9.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性质被称为()A. 三角不等式B. 勾股定理C. 欧拉公式D. 费马原理答案:A10. 在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等于90°,那么这个三角形被称为()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1. 在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可能是等边三角形,也可能是等腰三角形,还可能是______三角形。
答案:锐角12.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被称为三角形的______。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解析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2倍少20度,则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是()A.140o B.20o或80o C.44o或80o D.140o或44o或80o 【答案】D【解析】【分析】设另一个角是x,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然后分①x是顶角,2x-20°是底角,②x是底角,2x-20°是顶角,③x与2x-20°都是底角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另一个角是x,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①x是顶角,2x-20°是底角时,x+2(2x-20°)=180°,解得x=44°,∴顶角是44°;②x是底角,2x-20°是顶角时,2x+(2x-20°)=180°,解得x=50°,∴顶角是2×50°-20°=80°;③x与2x-20°都是底角时,x=2x-20°,解得x=20°,∴顶角是180°-20°×2=140°;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44°或80°或140°.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点在于分情况讨论,特别是这两个角都是底角的情况容易漏掉而导致出错.2.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A.4 B.3 C.6 D.2【答案】B【解析】【分析】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 △ABC =S △ABD +S △ACD 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详解】解: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EAD=∠FAD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DF=DE ,又∵S △ABC =S △ABD +S △ACD ,DE=2,AB=4, 11742222AC ∴=⨯⨯+⨯⨯ ∴AC=3.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在ABC ∆中,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D ,AC 的中垂线交BC 于E ,20DAE ∠=o ,则BAC ∠的度数为( )A .70oB .80oC .90oD .100o【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B,EA=EC,在由等边对等角,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详解】如图所示:∵DM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DA=DB,B DAB ∠=∠ ,同理可得:C EAC ∠=∠ ,∵ 20DAE ∠=o ,180B DAB C EAC DAE ︒∠+∠+∠+∠+∠=,∴80DAB EAC ︒∠+∠=∴100BAC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若1AB =,则k 的值为( )A .1B 2C 2D .2【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求得 OA 和 AC 的长,从而可以求得点 C 的坐标,进而求得 k 的值,本题得以解决.【详解】Q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1AB =,45BAC BAO ︒∴∠=∠=,22OA OB ∴==,2AC =, ∴点C 的坐标为22⎝, Q 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 2212k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5.(11·十堰)如图所示为一个污水净化塔内部,污水从上方入口进入后流经形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净化材料表面,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每一次水流流经三角形两腰的机会相同,经过四层净化后流入底部的5个出口中的一个。
(必考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测试(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用三角尺画角平分线:如图,先在AOB ∠的两边分别取OM ON =,再分别过点M ,N 作OA ,OB 的垂线,交点为P .得到OP 平分AOB ∠的依据是( )A .HLB .SSSC .SASD .ASA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8cm ,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 .13cmB .6cmC .5cmD .4cm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4cmB .1cm ,4cm ,2cmC .1cm ,2cm ,3cmD .6cm ,2cm ,3cm 4.如图,已知AB =AD ,AC =AE ,若要判定△ABC ≌△ADE ,则下列添加的条件中正确的是( )A .∠1=∠DACB .∠B =∠DC .∠1=∠2D .∠C =∠E 5.已知如图,△OAD ≌△OBC ,且∠O=70°,∠C=25°,则∠OAD=( )A .95°B .85°C .75°D .65°6.如图,,AD BC ⊥垂足为,D BF AC ⊥,垂足为,F AD 与BF 交于点,5,2E AD BD DC ===,则AE 的长为( )A.2B.5C.3D.77.如图,△ACB≌△A′C B′,∠ACB=70°,∠ACB′=100°,则∠BCA′度数是()A.40°B.35 C.30°D.45°≌,则点Q可能是图中的()8.图中的小正方形边长都相等,若MNP MFQA.点D B.点C C.点B D.点A9.在自习课上,小红为了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提出如下四种说法:①三角形有且只有一条中线;②三角形的高一定在三角形内部;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④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其中错误的说法是()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如图所示,某同学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②去1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8,x,则x的值可以是()A.6 B.5 C.4 D.312.下列四个图形中,有两个全等的图形,它们是()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二、填空题13.如图,∠A=∠B=90°,AB=100,E,F分别为线段AB和射线BD上的一点,若点E从点B 出发向点A 运动,同时点F 从点B 出发向点D 运动,二者速度之比为2:3,运动到某时刻同时停止,在射线AC 上取一点G ,使△AEG 与△BEF 全等,则AG 的长为_____.14.如图所示,在等腰Rt ABC 中,90ACB ∠=︒,点D 为射线CB 上的动点,AE AD =,且,AE AD BE ⊥与AC 所在的直线交于点P ,若3AC PC =,则BD CD=_______.15.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BC =,90ACB ADC ∠=∠=︒,10CD =,则BCD ∆的面积为______.16.如图,ACD ∠是ABC 的外角,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1A ,1A BC ∠的平分线与1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2A ,…,1n A BC -∠的平分线与1n 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n A ,设=A θ∠,则2=A ∠___________,=n A ∠___________.17.如图,在△ABC 和△DBC 中,∠ACB=∠DBC=90°,E 是BC 的中点,DE ⊥AB ,垂足为F ,AB=DE .若BD=8cm ,则AC 的长为_________.18.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x ,8,则x 的取值范围是 .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2,0)B (0,4),作△BOC ,使△BOC 和△ABO 全等,则点C 坐标为________20.已知:AD 、AE 分别是ABC 的高,中线,6BE =,4CD =,则DE 的长为_________.三、解答题21.已知ABC 的周长为37cm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23AC BC =.(1)如图,当15AB cm =时,求BD 的长.(2)若14AC cm =,能否求出DC 的长?为什么?22.如图:已知AD CB =,CE BD ⊥,AF BD ⊥,垂足分别为点E 、F ,若DE BF =,求证://AD BC .23.如图,90B C ∠=∠=︒,BAE CED ∠=∠,且AB CE =.(1)试说明: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若2CDE BAE ∠=∠,求CDE ∠的度数.24.如图,在ABC 中,AB AC =,AB BC >,点D 在边BC 上,点E ,F 在线段AD 上,且2DF AF =,12BAC ∠=∠=∠.若BE 的长为5,求AD 的长.25.如图,点B 、E 、C 、F 四点在一条直线上,∠A =∠D ,AB //DE ,老师说:再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使△ABC ≌△DEF .下面是课堂上三个同学的发言,甲说:添加AB =DE ;乙说:添加AC //DF ;丙说:添加BE =CF .(1)甲、乙、丙三个同学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2)请你从正确的说法中选择一种,给出你的证明.26.已知:AB BD ⊥,ED BD ⊥,AC CE =,BC DE =.(1)试猜想线段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2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3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分析】利用垂直得到90PMO PNO ∠=∠=,再由OM ON =,OP OP =即可根据HL 证明()HL ≌PMO PNO △△,由此得到答案.【详解】∵PM OA ⊥,PN OB ⊥,∴90PMO PNO ∠=∠=.∵OM ON =,OP OP =,∴()HL ≌PMO PNO △△, ∴POA POB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 、SAS 、ASA 、AAS 、HL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对应相等的边或角,由此利用以上五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B解析:B【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解.【详解】解:第三边长x 的范围是:8383x -<<+,即5cm 11cm x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3.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之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A 、2+3>4,能围成三角形;B 、1+2<4,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C 、1+2=3,不能围成三角形;D 、2+3<6,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4.C解析:C【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AB AD =,AC A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即可.【详解】解:AB AD =,AC AE =,则可通过12∠=∠,得到BAC DAE ∠=∠,利用SAS 证明△ABC ≌△ADE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要熟记判定定理:SSS ,SAS ,AAS ,ASA .5.B解析:B【分析】根据△OAD ≌△OBC 得∠OAD=∠OBC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OBC 的度数即可.【详解】∵△OAD ≌△OBC ,∴∠OAD=∠OBC ,∵∠O=70°,∠C=25°,∴∠OBC=180°-70°-25°=85°,∴∠OAD=85°故选B .考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6.C解析:C【分析】先证明△ACD ≌△BED ,得到CD=ED=2,即可求出AE 的长度.【详解】解:∵AD BC ⊥,BF AC ⊥,∴90AFE BDE ADC ∠=∠=∠=︒,∵AEF BED ∠=∠,∴EAF EBD ∠=∠,∵5AD BD ==,∴△ACD ≌△BED ,∴CD=ED=2,∴523AE AD ED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余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从而进行解题.7.A解析:A【分析】 根据已知ACB ≌A′CB′,得到∠A′CB′=∠ACB=70︒,再通过∠ACB′=100︒,继而利用角的和差求得∠BCB′=30︒,进而利用∠BCA′=∠A′CB′-∠BCB′得到结论.【详解】解:∵ACB ≌A′CB′,∴∠A′CB′=∠ACB=70︒,∵∠ACB′=100︒,∴∠BCB′=∠ACB′-∠ACB=30︒,∴∠BCA′=∠A′CB′-∠BCB′=40︒,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A解析:A【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观察图象可知△MNP ≌△MFD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9.C解析:C【分析】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对①进行判断;钝角三角形三条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部,对②进行判断;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对③进行判断;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对④进行判断.【详解】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故①错误;②钝角三角形三条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部,故②错误;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③错误;④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故④正确;综上,选项①②③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属于基础题型.要注意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两个概念的区别.10.C解析:C【分析】已知三角形破损部分的边角,得到原来三角形的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详解】解:第一块和第二块只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根据这两块中的任一块均不能配一块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第三块不仅保留了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还保留了一边,则可以根据ASA来配一块一样的玻璃.应带③去.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要求对常用的几种方法熟练掌握.11.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①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得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详解】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x,∴8-3<x<8+3,即5<x<11,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2.B解析:B【分析】根据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可得答案.【详解】解:①和③可以完全重合,因此全等的图形是①和③.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二、填空题13.40或75【分析】设BE=2t则BF=3t使△AEG与△BEF全等由∠A=∠B=90°可知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列方程解得t可得AG;情况二:当BE=AEBF=AG时列方程解得解析:40或75.【分析】设BE=2t,则BF=3t,,使△AEG 与△BEF全等,由∠A=∠B=90°可知,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 BE = AG ,BF = AE 时,列方程解得t ,可得 AG;情况二:当 BE = AE ,BF = AG时,列方程解得 t ,可得AG.【详解】设BE=2t,则BF=3t,因为∠A=∠B=90°,使△AEG与△BEF全等,可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BF=AE,AB=100,∴3t=100﹣2t,解得:t=20,∴AG=BE=2t=2×20=40;情况二:当BE=AE,BF=AG时,∵BE=AE,AB=100,∴2t=100﹣2t,解得:t=25,∴AG=BF=3t=3×25=75,综上所述,AG=40或AG=75.故答案为:40或7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或2【分析】分两种情况:(1)当点D位于CB延长线上时如图:过点E作AP延长线的垂线于点M可证可得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BC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证的结论;(2)当点D位于CB之间时如图过点E作解析:25或2【分析】分两种情况:(1)当点D位于CB延长线上时,如图:过点E作AP延长线的垂线于点M,可证ADC△AEM≌△,EMP△BCP≌△,可得,AM CD PC PM==,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BC,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证的结论;(2)当点D位于CB之间时,如图过点E作AP的垂线于点N,可证ADC△AEN≌△,ENP△BCP ≌△,可得,AN CD PC PN==,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BC,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证的结论;【详解】(1)当点D位于CB延长线上时,如图:过点E作AP延长线的垂线于点M,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90BCP ACD AME∴∠=∠=∠=︒90ADC DAC∴∠+∠=︒AE AD⊥90DAE∴∠=︒90DAC EAM∴∠+∠=︒ADC EAM∴∠=∠AD AE=∴在ADC和AEM△中ADC EAMACD AMEAD AE∠=∠⎧⎪∠=∠⎨⎪=⎩∴△ADC≌△EAM∴CD MA=,AC EM=EM BC∴=BPC EPM∠=∠∴在BCP 和EMP 中BCP EMP BPC EPM BC EM ∠=∠⎧⎪∠=∠⎨⎪=⎩∴EMP △BCP ≌△PC PM ∴=CD AM =,3AC PC =,AC BC =∴设PC PM x ==3AC BC x ∴==5CD AM x ∴==CD BD BC =+2BD x ∴= 2255BD x CD x ∴== (2)当点D 位于CB 之间时,如图:过点E 作AP 的垂线于点N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 ∴=90ACD ANE ∴∠=∠=︒90ADC DAC ∴∠+∠=︒AE AD ⊥90DAE ∴∠=︒90DAC EAN ∴∠+∠=︒ADC EAN ∴∠=∠AD AE =∴在ADC 和AEN △中ADC EAN ACD ANE AD AE ∠=∠⎧⎪∠=∠⎨⎪=⎩∴△ADC ≌△EAN∴CD NA =,AC EN =EN BC ∴=BPC EPN ∠=∠∴在BCP 和ENP 中BCP ENP BPC EPN BC EN ∠=∠⎧⎪∠=∠⎨⎪=⎩∴ENP △BCP ≌△PC PN ∴=CD AN =,3AC PC =,AC BC =∴设PC PN x ==3AC BC x ∴==CD AN x ∴==CD BC BD =-2BD x ∴=22BD x CD x∴== 故答案为:25或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和线段的和差得出所求线段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15.50【分析】过点B 作BE ⊥DC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E 先证明∠CBE=∠ACD 从而证明∆ACD ≅∆CBE 进而即可求解【详解】过点B 作BE ⊥DC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E ∵BE ⊥CE ∴∠BEC=∠CDA=90°解析:50【分析】过点B 作BE ⊥DC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E ,先证明∠CBE=∠ACD ,从而证明∆ ACD ≅∆ CBE ,进而即可求解.【详解】过点B 作BE ⊥DC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E ,∵BE ⊥CE ,∴∠BEC=∠CDA=90°,∴∠CBE+∠BCE=90°,又∵∠ACB=90°,∴∠BCE+∠ACD=90°,∴∠CBE=∠ACD ,在∆ ACD 与∆ CBE 中,∵CBE ACD CEB ADC BC AC ∠=∠⎧⎪∠=∠⎨⎪=⎩,∴∆ ACD ≅∆ CBE (AAS ),∴BE=CD=10,∴BCD ∆的面积=12CD∙BE=12×10×10=50, 故答案是5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添加辅助线,构造“一线三垂直”模型,是解题的关键. 16.【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CD=∠A+∠ABC ∠A1CD=∠A1+∠A1B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ABC ∠A1CD=∠ACD 整理得到∠A1=∠A 同理可得∠A2=∠A1从而判断 解析:4θ 2nθ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CD=∠A+∠ABC ,∠A 1CD=∠A 1+∠A 1B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 1BC=12∠ABC ,∠A 1CD=12∠ACD ,整理得到∠A 1=12∠A ,同理可得∠A 2=12∠A 1,从而判断出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12,然后表示出∠A n 即可得答案. 【详解】∵ACD ∠是ABC 的外角,∠A 1CD 是△A 1BC 的外角,∴∠ACD=∠A+∠ABC ,∠A 1CD=∠A 1+∠A 1BC ,∵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1A ,∴∠A 1BC=12∠ABC ,∠A 1CD=12∠ACD , ∴∠A 1=12∠A , 同理可得∠A 2=12∠A 1=14∠A , ∵∠A=θ,∴∠A 2=4θ, 同理:∠A 3=12∠A 2=382θθ=, ∠A 4=12∠A 3=4162θθ= ……∴∠A n =2n θ. 故答案为:4θ,2nθ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求出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12是解题的关键. 17.4cm 【分析】由DE ⊥AB 可得∠BFE=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DEB=90°由∠ACB=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A=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DE解析:4cm .【分析】由DE ⊥AB ,可得∠BFE=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DEB=90°,由∠ACB=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A=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DEB ,然后根据AAS 判断△ABC ≌△ED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到BD=BC ,AC=BE ,由E 是BC 的中点,得到BE=12BC=12BD=4. 【详解】解:∵DE ⊥AB ,可得∠BFE=90°,∴∠ABC+∠DEB=90°,∵∠ACB=90°,∴∠ABC+∠A=90°,∴∠A=∠DEB ,在△ABC 和△EDB 中,ACB DBC A DEBAB DE ∠∠⎧⎪∠∠⎨⎪⎩===, ∴△ABC ≌△EDB (AAS ),∴BD=BC ,AC=BE ,∵E 是BC 的中点,BD=8cm ,∴BE=12BC=12BD=4cm , ∴AC=4cm .故答案为:4cm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 、ASA 、SAS 、SSS ,直角三角形可用HL 定理,但AAA 、SSA ,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本题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找准全等的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8.1<x <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解:由题意有8﹣5<1+2x <8+5解得:1<x <6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解析:1<x <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解:由题意,有8﹣5<1+2x <8+5,解得:1<x <6.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19.(-20)或(24)或(-24)【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已知点的坐标画出图形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如图所示:有三个点符合∵点A (20)B (04)∴OB=4OA=2∵△BOC 与△AOB 全等∴OB=解析:(-2,0)或(2,4)或(-2,4)【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已知点的坐标画出图形,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如图所示:有三个点符合,∵点A (2,0),B (0,4),∴OB=4,OA=2,∵△BOC 与△AOB 全等,∴OB=OB=4,OA=OC=2,∴C 1(-2,0),C 2(-2,4),C 3(2,4).故答案为(2,4)或(-2,0)或(-2,4).【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点在于根据点C 的位置分情况讨论.20.2或10【分析】由已知条件可推导出;再假设D 点所在的不同位置分别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是的中线且∴假设点D 在CB 的延长线上如下图∵是的中线且∴∵∴和图形不符∴该假设不成立;假设点D 在点E 和点B 之 解析:2或10【分析】由已知条件,可推导出6EC BE ==;再假设D 点所在的不同位置,分别计算DE ,即可得到答案.【详解】∵AE 是ABC 的中线,且6BE =∴6EC BE ==假设点D 在CB 的延长线上,如下图∵AE 是ABC 的中线,且6BE =∴212BC BE ==∵4CD =∴CD BC <,和图形不符∴该假设不成立;假设点D 在点E 和点B 之间,如下图∵4CD =,6EC =∴CD EC <,和图形不符∴该假设不成立;假设点D 在点E 和点C 之间,如下图∴642DE EC CD =-=-=;假设点D 在点BC 延长线上,如下图∴6410DE EC CD =+=+=;故答案为:2或10.【点睛】本题考察了三角形中线和三角形高的知识;求解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线和三角形高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三、解答题21.(1)6cm ;(2)不能求出DC 的长,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23AC AB =,15AB cm =及ABC 的周长为37cm ,可求得BC ,再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解答即可;(2)利用(1)中的方法,求得BC 的长度,然后根据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可判断出△ABC不存在,进而可知没法求DC 的长.【详解】解:(1)∵23AC AB =,15AB cm =, ∴215103AC cm =⨯=, 又∵ABC 的周长为37cm ,∴37AB AC BC ++=, ∴()3737151012BC AB AC cm =--=--=,又∵AD 是BC 边上的中线, ∴()1112622BD BC cm ==⨯=; (2)不能,理由如下: ∵23AC AB =,14AC cm =, ∴()314212AB cm =⨯=, 又∵ABC 的周长为37cm ,∴37AB AC BC ++=, ∴()373721142BC AB AC cm =--=--=,∴BC+AC=16<AB=21,∴不能构成三角形,故不能求出DC 的长.【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周长、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关键是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解答.22.见解析【分析】利用已知条件证明△ADF ≌△CBE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B=∠D ,进而得出结论.【详解】证明:∵DE=BF ,∴DE+EF=BF+EF ;∴DF=BE ;在Rt △ADF 和Rt △BCE 中DF BE AD CB =⎧⎨=⎩, ∴Rt △ADF ≌Rt △CBE (HL ),∴∠B=∠D ,∴//AD BC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由DE=BF 通过等量加等量和相等得DF=BE 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应注意掌握应用.23.(1)见解析;(2)60°.【分析】(1)利用ASA 证明△BAE ≌△CED ,可证AE=DE ,后利用∠BAE+∠BEA=90°,证明∠BEA+∠CED=90°,问题得证;(2)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求解即可.【详解】(1)∵90B C ∠=∠=︒,BAE CED ∠=∠,且AB CE =,∴△BAE ≌△CED ,∴AE=DE ,∵∠BAE+∠BEA=90°,∴∠BEA+∠CED=90°,∴∠AED=90°,∴△AE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2CDE BAE ∠=∠,BAE CED ∠=∠,∴2CDE CED ∠=∠,∵∠CDE+∠CED=90°,∴∠CDE=6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全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互余的性质,根据图形,结合条件选择对应判定方法,根据性质构造基本的计算等式是解题的关键. 24.【分析】解:由∠1=∠2=∠BAC ,得到∠BAE=∠ACF ,∠ABE=∠CAF 从而证明△ABE ≌△CAF(ASA).得到AF=BE ,再根据DF=2AF ,BE 的长为5,求得AD 的长.【详解】解:∵12BAC ∠=∠=∠,且1BAE ABE ∠=∠+∠,2CAF ACF ∠=∠+∠, ∠BAC=∠BAE+∠CAF ,∴∠BAE=∠ACF ,∠ABE=∠CAF .在ABE △和CAF 中,BAE ACF AB CA ABE CAF ∠=∠⎧⎪=⎨⎪∠=∠⎩∴()ABE CAF ASA ≌△△.∴AF BE =∵2DF AF =,BE 的长为5,∴10DF =,5AF BE ==,∴51015AD AF DF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 25.(1)甲、丙;(2)见详解【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由AB ∥DE 可得∠B =∠DEC ,再加上条件∠A =∠D ,只需要添加一个能得出对应边相等的条件,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添加AC //DF 不能证明△ABC ≌△DEF ;(2)添加AB =DE ,再由条件AB ∥DE 可得∠B =∠DEC ,然后再利用ASA 判定△ABC ≌△DEF 即可.【详解】(1)解:∵AB //DE ,∴∠B =∠DEC ,又∵∠A =∠D ,∴添加AB =DE ,可得△ABC ≌△DEF (ASA );添加BE =CF ,可得BC=EF ,可得△ABC ≌△DEF (AAS )∴说法正确的是:甲、丙,故答案为:甲、丙;(2)选“甲”,理由如下:证明:∵AB ∥DE ,∴∠B =∠DEC ,在△ABC 和△DEF 中A DB DEF AB DE ∠∠⎧⎪∠∠⎨⎪⎩=== ∴△ABC ≌△DEF (ASA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26.(1)AC CE ⊥,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用HL 判断出Rt Rt ABC CDE ≌△△,得出A DCE ∠=∠,进而判断出90DCE ACB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3)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C CE ⊥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Rt ABC △和Rt CDE △中AC CE BC DE =⎧⎨=⎩∴()Rt Rt HL ABC CDE △△≌, ∴A DCE ∠=∠∵90B ∠=︒,∴90A ACB ∠+∠=︒,∴()18090ACE DCE ACB ∠=︒-∠+∠=︒,∴AC CE ⊥;(2)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2A C E D ∠=∠,∵90B ∠=︒,∴190B A AC ∠+∠=︒,∴2190DC E AC B ∠+∠=︒,在12C FC 中,()122118090C FC DC E AC B ∠=︒-∠+∠=︒,∴12AC C E ⊥;(3)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190ABC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2A C E D ∠=∠,∵190ABC ∠=︒,∴190B A AC ∠+∠=︒,在12C FC 中,()2112180=90C FC DC E AC B ∠=︒-∠+∠︒,∴12AC C E .【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12Rt Rt ABC C DE ≌△△是解本题的关键.。
(必考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AB=AC ,AB >BC ,点D 在BC 边上,BD=12DC ,∠BED=∠CFD=∠BAC ,若S △ABC =30,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5B .10C .15D .20 2.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7,x ,则x 的值可能是( )A .6B .3C .2D .11 3.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在BC 上,连接AD ,AE ,若只添加一个条件使DAB EAC ∠=∠,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A .BD CE =B .AD AE =C .BE CD = D .DA DE = 4.如图,AC 与DB 相交于E ,且BE CE =,如果添加一个条件还不能判定ABE △≌DCE ,则添加的这个条件是( ).A .AC DB = B .A D ∠=∠C .B C ∠=∠D .AB DC = 5.如图,△ABC 和△AED 共顶点A ,AD =AC ,∠1=∠2,∠B =∠E . BC 交AD 于M ,DE 交AC 于N ,甲说:“一定有△ABC ≌△AED .”乙说:“△ABM ≌△AEN .”那么( )A .甲、乙都对B .甲、乙都不对C .甲对、乙不对D .甲不对、乙对 6.如图,已知∠ABC =∠DEF ,AB =DE ,添加以下条件,不能判定△ABC ≌△DEF 的是( )A .∠A =∠DB .∠ACB =∠DFEC .AC =DFD .BE =CF 7.如图,四边形ABCD 是长方形,点F 是DA 长线上一点,G 是CF 上一点,并且ACG AGC ∠=∠,GAF F ∠=∠.若15ECB ∠=︒,则ACF ∠的度数是( )A .15︒B .20︒C .30D .45︒8.直角ABC 、DEF 如图放置,其中90ACB DFE ∠=∠=︒,AB DE =且AB DE ⊥.若DF a =,BC b =,CF c =.则AE 的长为( )A .a c +B .b c +C .a b c +-D .a b c -+ 9.已知线段8,6AB cm AC cm ==,下面有四个说法: ①线段BC 长可能为2cm ;②线段BC 长可能为14cm ;③线段BC 长不可能为5cm ;④线段BC 长可能为9cm .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10.如图,若DEF ABC ≅,点B 、E 、C 、F 在同一条直线上,9BF =,5EC =,则CF 的长为( )A .1B .2C .2.5D .311.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 .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12.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DE ,BC=EF ,AC=DF ; ②AB=DE ,∠B=∠E .BC=EF ;③∠B=∠E ,AC =DF ,∠C=∠F ; ④AB=DE ,AC=DF ,∠B=∠E .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 二、填空题13.如图,90MON ∠=︒,点A ,B 分别在射线OM ,ON 上,BE 平分NBA ∠,BE 的反向延长线与BAO ∠的平分线交于点C ,则ACB ∠的度数是_______.14.已知12l l //,一个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230∠=︒,则1∠=_____.15.如图,65A ∠=︒,45B ∠=︒,则ACD ∠=________.16.如图,已知//,AB CD E 是直线AB 上方一点,G 为直线AB 下方一点,F 为直线CD 上一点,148EAF ︒∠=,3BAF BAG ∠=∠,3DCE DCG ∠=∠,则E ∠和G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17.如图,AB 与CD 相交于点O ,OC =OD .若要得到△AOC ≌△BOD ,则应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写出一种情况即可)18.等腰三角形一边长是10cm ,一边长是6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cm . 19.如图,在△ABC 中,点D 在边BC 上,已知点E ,F 分别是AD ,CE 边上的中点,且△BEF 的面积为6,则△ABC 的面积等于_____.20.用12根等长的火柴棒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火柴棒不允许剩余、重叠、折断,则能摆出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个.三、解答题21.如图,点A 、F 、C 、D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BC EF AF CD ===.(1)求证:ABC DEF △≌△;(2)求证://AB DE .22.如图所示,△ABC 中,∠ACB=90°,AC=BC ,直线EF 经过点C ,BF ⊥EF 于点F ,AE ⊥EF 于点E .(1)求证:△ACE ≌△CBF ;(2)如果AE 长12cm ,BF 长5cm ,求EF 的长.23.如图,点A ,D ,B ,E 依次在同一条直线上,BC DF =,AD BE =,ABC EDF ∠=∠,求证:A E ∠=∠.24.已知:MON α∠=,点P 是MON ∠平分线上一点,点A 在射线OM 上,作180APB α∠=︒-,交直线ON 于点B ,作PC ON ⊥于点C .(1)观察猜想:如图1,当90MON ∠=︒时,PA 和PB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2)探究证明:如图2,当60MON ∠=︒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PA ,PB 之间另外的数量关系.(3)拓展延伸:如图3,当60MON ∠=︒,点B 在射线ON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线段OC ,OA 及BC 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25.如图,Rt ABC 与Rt DEF △的顶点A ,F ,C ,D 共线,AB 与EF 交于点G ,BC 与DE 相交于点H ,90B E ∠=∠=︒,AF CD =,AB DE =.(1)求证:Rt ABC Rt DEF ≌;(2)若1GF =,求线段HC 的长.26.如图,P 为等边ABC 的边BC 延长线上的一动点,以AP 为边向上作等边APD △,连接CD .(1)求证:ABP ACD ≌△△;(2)当PC AC =时,求PDC ∠的度数;(3)PDC ∠与PA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随着点P 位置的变化,PDC ∠与PAC ∠的数量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分析】根据△ABE ≌△CAF 得出△ACF 与△ABE 的面积相等,可得S △ABE +S △CDF =S △ACD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BED=∠CFD=∠BAC ,∠BED=∠BAE+∠ABE ,∠BAC=∠BAE+∠CAF ,∠CFD=∠FCA+∠CAF ,∴∠ABE=∠CAF ,∠BAE=∠FCA ,在△ABE和△CAF中,ABE CAFAB ACBAE FCA ∠=∠⎧⎪=⎨⎪∠=∠⎩,∴△ABE≌△CAF(ASA),∴S△ABE=S△ACF,∴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ABE+S△CDF=S△ACD,∵S△ABC=30,BD=12DC,∴S△ACD=2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2.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即可求出x的取值范围,得到答案.【详解】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7,x,∴7-3<x<7+3,即4<x<10,四个选项中,A中,4<6<10,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D解析: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解:A、添加BD=CE,可以利用“边角边”证明△ABD和△ACE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DAB=∠EAC,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添加AD=AE,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DE=∠AED,然后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DAB=∠EAC,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添加BE=CD可以利用“边角边”证明△ABE和△ACD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BAE=∠CAD,可得∠DAB=∠EAC,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添加DA=DE无法求出∠DAB=∠EAC,故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D解析: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每个选项分别分析、解答出即可.【详解】根据题意:BE=CE ,∠AEB=∠DEC ,∴只需要添加对顶角的邻边,即AE=DE (由AC=BD 也可以得到),或任意一组对应角,即∠A=∠D ,∠B=∠C ,∴选项A 、B 、C 可以判定,选项D 不能判定,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熟记判定定理并熟练应用是解题的关键.5.A解析:A【分析】利用AAS 判定△ABC ≌△AED ,则可得到AB=AE ,再利用ASA 判定△ABM ≌△AEN .【详解】∵∠1=∠2,∴∠1+∠MAC =∠2+∠MAC ,∴∠BAC =∠EAD ,在△BAC 和△EAD 中,B E BAC EAD AC AD ∠=∠⎧⎪∠=∠⎨⎪=⎩, ∴△BAC ≌△EAD ,∴甲说的正确;∵△BAC ≌△EAD (AAS ),∴AB=AE ,在△BAM 和△EAN 中,12B E AB AE ∠=∠⎧⎪=⎨⎪∠=∠⎩, ∴△BAM ≌△EAN (ASA ),∴乙说的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根据题目的特点,补充适当条件,活用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C解析: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一判断即可;【详解】A 、根据ASA ,可以推出△ABC ≌△DEF ,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根据AAS ,可以推出△ABC ≌△DEF ,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SSA ,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本选项符合题意.D 、根据SAS ,可以推出△ABC ≌△DEF ,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7.C解析:C【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AD ∥BC ,∠DCB =9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F =∠ECB =15°,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ACF =∠AGC =∠GAF +∠F =2∠F ,于是得到结论.【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DCB =90°,∴∠F =∠ECB =15°,∴∠GAF =∠F =15°,∴∠ACF =∠AGC =∠GAF +∠F =2∠F =30°,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用到的知识点为:矩形的对边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8.C解析:C【分析】先利用AAS 证明ABC DEF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线段和差计算即可.【详解】解:90ACB ∠=︒,DE AB ⊥,90A B ∴∠+∠=︒,90A E ∠+∠=︒,B E ∴∠=∠,在ABC 与DEF 中90B E ACB DFE AB DE ∠=∠⎧⎪∠=∠=︒⎨⎪=⎩,()ABC DEF AAS ∴≅△△;AC DF =∴,BC EF =,∵DF a =,BC b =,CF c =,AE AC EF CF =+-,∴AE a b c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确定用AAS 定理进行证明是关键.9.C解析:C【分析】直接利用当A ,B ,C 在一条直线上,以及当A ,B ,C 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别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线段AB =8cm ,AC =6cm ,∴如图1,A ,B ,C 在一条直线上,∴BC =AB−AC =8−6=2(cm ),故①正确;如图2,当A ,B ,C 在一条直线上,∴BC =AB +AC =8+6=14(cm ),故②正确;如图3,当A ,B ,C 不在一条直线上,8−6<BC <8+6,故线段BC可能为5或9,故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正确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0.B解析: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E=CF,计算即可.【详解】解:∵△DEF≌△ABC,∴BC=EF,∴BE+EC=CF+EC,∴BE=CF,又∵BF=BE+EC+CF=9,EC=5∵CF=12(BF-EC)=12(9-5)=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1.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解:A、可以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B、可以利用角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C、根据斜边直角边定理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D、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本题主要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运用好有一对相等的直角这一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12.C解析: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一判断即得答案.【详解】解:①若AB=DE,BC=EF,AC=DF,则根据SSS能使△ABC≌△DEF;②若AB=DE ,∠B=∠E ,BC=EF ,则根据SAS 能使△ABC ≌△DEF ;③若∠B=∠E ,AC =DF ,∠C=∠F ,则根据AAS 能使△ABC ≌△DEF ;④若AB=DE ,AC=DF ,∠B=∠E ,满足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使△ABC ≌△DEF ;综上,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3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属于基础题型,熟练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求出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和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平分 解析:4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求出ABN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E ∠和BAC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BN AOB BAO ∠=∠+∠, BE 平分NBA ∠,AC 平分BAO ∠, 12ABE ABN ∴∠=∠,12BAC BAO ∠=∠,C ABE BAC ∴∠=∠-∠,1)2ABN BAO =∠-∠, ()1122AOB BAO BAO =∠+∠-∠,12AOB =∠, 90MON ∠=︒,90AOB ∠=︒∴,190452C ∴∠=⨯︒=︒. 故答案为:4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时注意: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4.75°【分析】利用外角求∠5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1【详解】解:由题意可知∠4=45°∠2=∠3=30°∠5=∠2+∠3=75°∵∴∠1=∠5=75°故答案为:7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解析:75°.【分析】利用外角求∠5,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1.【详解】解:由题意可知∠4=45°,∠2=∠3=30°,∠5=∠2+∠3=75°,∵12l l //,∴∠1=∠5=75°,故答案为:7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计算.15.【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计算即可【详解】∵∠ACD 是△ABC 的外角∴∠ACD=∠A+∠B ∵∴∠ACD=故应填【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解析:110︒.【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计算即可.【详解】∵∠ACD 是△ABC 的外角,∴∠ACD=∠A+∠B ,∵65A ∠=︒,45B ∠=︒,∴∠ACD=110︒.故应填1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6.【分析】延长线段BA 交CE 于点M 过点G 作AB 的平行线GN 交CE 于点N 根据平行的性质得由得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即可求出和的数量关系【详解】解:如图延长线段BA 交CE 于点M 过点G 作AB 的平行线GN 解析:1483E G ∠=︒-∠【分析】延长线段BA 交CE 于点M ,过点G 作AB 的平行线GN 交CE 于点N ,根据平行的性质得G BAG GCD ∠=∠+∠,由3BAF BAG ∠=∠,3DCE DCG ∠=∠,得333G BAG DCG ∠=∠+∠,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E EMA EAF BAF ∠+∠=∠-∠,即可求出E ∠和G ∠的数量关系.【详解】解:如图,延长线段BA 交CE 于点M ,过点G 作AB 的平行线GN 交CE 于点N ,∵//AB CD ,∴////BH GN CD ,∴BAG AGN ∠=∠,NGC GCD ∠=∠,EMA ECD ∠=∠,∵G AGN NGC ∠=∠+∠,∴G BAG GCD ∠=∠+∠,∵3BAF BAG ∠=∠,3DCE DCG ∠=∠,∴333G BAG DCG ∠=∠+∠,∵EAB E EMA ∠=∠+∠,EAB EAF BAF ∠=∠-∠,∴E EMA EAF BAF ∠+∠=∠-∠,∴E ECD EAF BAF ∠+∠=∠-∠,∴31483E DCG BAG ∠+∠=︒-∠,∴()14833E BAG DCG ∠=︒-∠+∠,∴1483E G ∠=︒-∠.故答案是:1483E G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找到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17.OA=OB (答案不唯一)【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SASASAAASSSS 只要添加一个符合的条件即可【详解】解:OA=OB 理由是:在△AOC 和△BOD 中∴△AOC ≌△BOD (SAS )故答案为:O解析:OA=OB .(答案不唯一)【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SAS ,ASA ,AAS ,SSS ,只要添加一个符合的条件即可.【详解】解:OA=OB ,理由是:在△AOC 和△BOD 中,OA OB AOC BOD OC OD =⎧⎪∠=∠⎨⎪=⎩,∴△AOC ≌△BOD (SAS ).故答案为:OA=OB .(答案不唯一)【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通过做此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题目答案不唯一,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18.26或22【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不确定6cm 可以为底边也可以为腰长故分两种情况:当6cm 为腰时底边为10cm 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当6cm 为底边时10cm 为腰长先判断解析:26或22【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不确定,6cm 可以为底边也可以为腰长,故分两种情况:当6cm为腰时,底边为10cm,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当6cm 为底边时,10cm为腰长,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详解】解:若6cm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则10cm为底边的长,6cm,6cm,10cm可以构成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6+6+10=22(cm);若10cm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则6cm为底边的长,10cm,10cm,6cm可以构成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10+6+10=26(cm);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2cm.故答案为:26或2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24【分析】由EF分别为ADCE的中点可得BECEBF分别为△ABD△ACD△BEC的中线根据中线的性质可知将相应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据此即可解答【详解】解:∵由于EF分别为ADCE的中点∴S解析:24【分析】由E、F分别为AD、CE的中点可得BE、CE、BF分别为△ABD、△ACD、△BEC的中线,根据中线的性质可知将相应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据此即可解答.【详解】解:∵由于E、F分别为AD、CE的中点,∴S△ABE=S△DBE,S△DCE=S△AEC,S△BEF=S△BCF,∴S△BEC=2S△BEF=12,∴S△ABC=2S△BEC=24.故答案为:2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属于常考题型,熟知三角形的中线将相应的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是解题的关键.20.2【分析】本题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不等式组从而求出三边满足的条件再根据三边长是整数进而求解【详解】设摆出的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是x根则第三边是()根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则又因为是整数解析:2【分析】本题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不等式组,从而求出三边满足的条件,再根据三边长是整数,进而求解.【详解】设摆出的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是x 根,则第三边是(122x -)根,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122122x x x x x x +>-⎧⎨-+>⎩, 则3x >, 6x <,又因为x 是整数,∴x 可以取4或5,因而三边的值可能是:4,4,4或5,5,2;共二种情况,则能摆出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组合三角形的时候,注意较小的两边之和应大于最大的边,三角形三边之和等于12. 三、解答题21.(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利用SSS 即可判断△ABC ≌△DEF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详解】证明:(1)∵点A 、F 、C 、D 在一条直线上,AF CD =,∴AC DF =.在ACE △与BDF 中,,.AB DF BC EF AC DF =⎧⎪=⎨⎪=⎩∴ABC DEF △≌△,()SSS(2)∵△ABC ≌△DEF ,∴∠BCA =∠EFD ,∴A D ∠=∠,∴//AB DE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2.(1)证明见解析;(2)EF=17cm .【分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EC=∠CFB=90°,然后求出∠EAC=∠FCB ,再利用“角角边”证明即可;(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CF ,CE=BF ,再根据线段的和差求解即可.【详解】(1)证明:在Rt △ACB 中,∵∠ACB=90°,∴∠ACE+∠BCF=90°∵AE ⊥EF ,BF ⊥EF∴∠ACE+∠EAC=90°∴∠CAE=∠BCF又∵ AC=CB∴△ACE ≌△CBF(ASA)(2)由△ACE ≌△CBF 可得:AE=CF=12cm , EC=BF=5cm ,∴EF=EC+CF=12+5=17cm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并找出全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3.证明见解析.【分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得出AB ED =,再利用SAS 证明ABC EDF △≌△,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证明:∵AD BE =,∴AD DB BE DB +=+,∴AB ED =.在ABC 和EDF 中,AB ED ABC EDF BC DF =⎧⎪∠=∠⎨⎪=⎩,∴()ABC EDF SAS △≌△,∴A 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4.(1)PA=PB ;(2)成立证明见解析;(3)OA=BC+OC【分析】(1)作PD ⊥OM 于点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PC=PD ,证明△APD ≌△BP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证明;(2)作PD ⊥OM 于点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PC=PD ,证明△APD ≌△BP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证明;(3)仿照(2)的解法得出△APD ≌△BPC ,从而得出AD=BC ,再根据HL 得出Rt △OPD ≌△RtOPC ,得出OC=OD ,继而得出结论.【详解】(1)作PD ⊥OM 于点D ,∵点P 在∠MON 的角平分线上,且PC ⊥ON 于C ,∴PC=PD ,∵∠MON=90°,∴∠APB=90°,∠CPD=90°,∴∠APD+∠BPD=90°,∠BPC+∠BPD=90°∴∠APD=∠BPC ,∵∠PDA=∠PCB=90°,在△APD 和△BPC 中,APD BPC PD PCADP BCP ∠=∠⎧⎪=⎨⎪∠=∠⎩∴△APD ≌△BPC (ASA ),∴AP=BP .(2)(1)中的结论还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作PD ⊥OM 于点D ,∵点P 在∠MON 的角平分线上,且PC ⊥ON 于C ,∴PC=PD ,∵∠MON=60°,∴∠APB=120°,在四边形OCPD 中,∠CPD=360°-90°-90°-60°=120°,∴∠APD+∠BPD=120°,∠BPC+∠BPD=120°∴∠APD=∠BPC ,∵∠PDA=∠PCB=90°,在△APD 和△BPC 中,APD BPC PD PCADP BCP ∠=∠⎧⎪=⎨⎪∠=∠⎩∴△APD ≌△BPC (ASA ),∴AP=BP .(3)OA=2BC-OB .理由如下:如图3,作PD ⊥OM 于点D ,同(2),可证△APD ≌△BPC ,∴AD=BC ,点P 在∠MON 的角平分线上,且PC ⊥ON 于C ,∴PC=PD ,在Rt △OPD 和RtOPC 中,PC PD OP OP=⎧⎨=⎩ ∴Rt △OPD ≌△RtOPC ,∴OC=OD ,∴OA-AD=OD=OC ,∴OA-BC=OC ,∴OA=BC+O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类比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5.(1)见详解;(2)1【分析】(1)先证明AC=DF ,再根据HL 证明Rt ABC Rt DEF ≌;(2)先证明∠AFG=∠DCH ,从而证明∆AFG ≅∆DCH ,进而即可求解.【详解】(1)∵AF CD =,∴AF+CF=CD+CF ,即AC=DF ,在Rt ABC 与Rt DEF △中,∵AC DF AB DE =⎧⎨=⎩, ∴Rt ABC ≅Rt DEF △(HL );(2)∵Rt ABC ≅Rt DEF △,∴∠A=∠D ,∠EFD=∠BCA ,∵∠AFG=180°-∠EFD ,∠DCH=180°-∠BCA ,∴∠AFG=∠DCH ,又∵AF CD =,∴∆AFG ≅∆DCH ,∴HC=GF =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HL 和ASA 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26.1)证明见解析;(2)30PDC ∠=︒;(3)PDC PAC ∠=∠;数量关系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 =∠PAQ =60°,AB =AC ,AP =AQ ,再由SAS 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由∠APC=∠CAP ,∠B=∠BAC ,∠B+∠BAC+∠APC+∠CAP=180°,得∠BAP=90°,再结合ABP ACD ≌△△,进而即可求解;(3)设CD 与AP 交于点O ,由ABP ACD ≌△△,得∠ACD=∠APD ,结合∠AOC=∠DOP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证明:∵△ABC 与△APD 是等边三角形,∴∠BAC =∠PAD =60°,AB =AC ,AP =AD ,∴∠BAP =∠DAC ,在△ABP 与△ACD 中,AB AC BAP CAD AP AD ⎧⎪∠∠⎨⎪⎩===,∴ABP ACD ≌△△(SAS );(2)∵PC AC =,∴∠APC=∠CAP ,∵△ABC 是等边三角形,∴∠B=∠BAC=60°,又∵∠B+∠BAC+∠APC+∠CAP=180°,∴∠BAC+∠CAP=12×180°=90°,即:∠BAP=90°, ∴∠APB=90°-60°=30°,∴∠ADC=∠APB=30°,∵△APD 是等边三角形,∴PDC ∠=60°-∠ADC=60°-30°=30°;(3)PDC ∠=PAC ∠,随着点P 位置的变化,PDC ∠与PAC ∠的数量关系不会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CD 与AP 交于点O ,∵ABP ACD ≌△△,∴∠ACD=∠ABP=60°,∵∠APD=60°,∴∠ACD=∠APD ,又∵∠AOC=∠DOP ,∠AOC+∠ACD+∠PAC=180°,∠DOP+∠APD+∠PDC=180°, ∴PDC ∠=P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经典例题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经典例题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关例题。
1. 在△ABC中,∠A = 50°,∠B - ∠C = 10°,求∠B和∠C的度数。
- 解析:- 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A+∠B + ∠C = 180°,已知∠A = 50°,所以∠B+∠C=180° - 50° = 130°。
- 又因为∠B - ∠C = 10°,设∠C=x°,则∠B=(x + 10)°。
- 可得方程x+(x + 10)=130,2x+10 = 130,2x=120,x = 60。
- 所以∠C = 60°,∠B=∠C + 10°=70°。
2.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4,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 解析:- 设三个内角分别为2x°,3x°,4x°。
-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x+3x + 4x = 180,9x = 180,x = 20。
- 所以三个内角分别为2x = 40°,3x = 60°,4x = 80°。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相关例题。
3.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 解析:-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设第三边为xcm,则5 - 3<x<5 + 3,即2<x<8。
4. 有四条线段,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从中任取三条能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 从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的组合有:2cm、3cm、4cm;2cm、3cm、5cm;2cm、4cm、5cm;3cm、4cm、5cm共4种情况。
-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 2cm、3cm、4cm:2+3>4,3 - 2<4,能组成三角形。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50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50题含答案(单选、填空、解答题)一、单选题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C、D是直径AB的同侧圆周上的两点,AC的度数为100°,BC=2BD,动点P在线段AB上,则PC+PD的最小值为()C D RA.R B2.如图,在⊙ABCD中,连接AC,⊙ABC=⊙CAD=45°,AB=2,则BC的长是()AB.2C.D.43.如图点P是⊙BAC内一点,PE⊙AB于点E,PF⊙AC于点F,PE=PF,则直接得到⊙PEA⊙⊙PFA的理由是()A.HL B.ASA C.AAS D.SAS【答案】A【详解】解:⊙PE⊙AB于点E,PF⊙AC于点F,⊙⊙PEA=⊙PFA=90°,⊙PE=PF,AP=AP,⊙⊙PEA⊙⊙PFA(HL);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 的顶点A 在y 轴上,已知B(﹣3,0)、C(2,0),则点D 的坐标为( )A .(4,5)B .(5,4)C .(5,3)D .(4,3)5.适合下列条件的ABC ∆中,是直角三角形的共有( )⊙6a =,45A ∠=︒;⊙32A ∠=,58B ∠=︒;⊙2a =,2b =,4c =;⊙7a =,24b =,25c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 【分析】根据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条件: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最长边所对的角为直角,判定即可.【详解】⊙6a =,45A ∠=︒,不能判定ABC ∆中是直角三角形;⊙3258A B ︒︒==∠,∠,A B ∠∠=︒+90,是直角三角形;⊙2222222a b c +=+≠,不能判定ABC ∆中是直角三角形;⊙()()22222272425a b c +=+==,是直角三角形;【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构成直角三角形条件的判定,熟练掌握,即可解题.=,点N在CD上,且6.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M在BC上,BM CD=与BN交于点P,则:DN CM DM,DM BN=()A2B.C D.27.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5,且AB比AC大1,BC的长为()A.3B.4C.5D.6【答案】A8.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30ABC ∠=︒,若ABC A B C ''△≌△,且点A '恰好落在AB 上,则ACA ∠'的度数为( )A .30°B .45°C .50°D .60° 【答案】D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 C AC '=,从而得到60AA CA ,即可求解.【详解】解:⊙90ACB ∠=︒,30ABC ∠=︒,⊙⊙A =60°,⊙ABC A B C ''△≌△,⊙A C AC '=,⊙60AA C A ,⊙60ACA '∠=︒.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3=∠( )度A .10B .20C .30D .50 【答案】B 【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2的同位角,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2=50°,直尺的两边互相平行,⊙⊙4=⊙2=50°,⊙⊙1=30°,⊙⊙3=⊙4-⊙1=50°-30°=2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在ABC 中,若90A C ∠+∠=︒,则( ).A .BC AB AC =+B .222AC AB BC =+ C .222AB AC BC =+D .222BC AB AC =+【答案】B【分析】由⊙A +⊙C =90°可得⊙B =90°,于是可确定AC 是Rt⊙ABC 的斜边,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得答案.【详解】解:⊙⊙A +⊙C =90°,⊙⊙B =90°,⊙AC 是Rt⊙ABC 的斜边,222【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由题意确定AC 是Rt ⊙ABC 的斜边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直线AB CD ∥,AE CE ⊥于点E ,若140EAB ∠=︒,则ECD ∠的度数是( )A .120°B .130°C .150°D .160° 【答案】B 【分析】延长AE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FC 的度数,再利用外角的性质求出⊙ECF ,从而求出⊙EC D .【详解】解:延长AE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AB ⊙CD ,⊙⊙A +⊙AFC =180°,⊙⊙EAB =140°,⊙⊙AFC =40°,⊙AE ⊙CE ,⊙⊙AEC =90°,而⊙AEC =⊙AFC +⊙ECF ,⊙⊙ECF =⊙AEC -⊙F =50°,⊙⊙ECD =180°-50°=13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外角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和正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下面给出的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有( ).距离相等的点到DE 、DF 的距离也相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答案】D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知AD⊙BC ,BD=DC ,得到AD 上的点到B 、C 两点的距离相等,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知DE=DF ,根据HL 证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到AE=AF ,从而得到AD 平分EDF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AD⊙BC ,BD=DC ,⊙AD 上的点到B 、C 两点的距离相等,⊙⊙正确;⊙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F AC ⊥,⊙DE=DF ,⊙EDA=⊙FDA ,⊙AD 平分⊙EDF ,⊙⊙正确;在直角△AED 和直角△AFD 中,AD AD DE DF=⎧⎨=⎩ ⊙⊙AED⊙⊙AFD ,⊙AE=AF ,⊙AD 平分⊙BAC ,又⊙AD 是BAC ∠的平分线,⊙到AE 、AF 距离相等的点到DE 、DF 的距离也相等,⊙⊙、⊙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性质,角平分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对条件的合理利用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BO 、CO 分别平分⊙ABC 、⊙ACB ,OD ⊙BC 于点D ,OD =2,⊙ABC 的周长为28,则⊙ABC 的面积为( )A .28B .14C .21D .7在BOD 和△OEB OBE BO ∠=∠∠==BOD △≌△OE =OD =21122AB OE BC OD AC OF ++ )AB BC AC OD ++ 28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关键是根据条件构造适合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条件的辅助线.14.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E垂直平分CD,垂足为点E,则BAD∠=()A.100°B.120°C.135°D.150°【答案】B【分析】直接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C=AD,再利用菱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答案.【详解】解:⊙AE垂直且平分边CD,⊙AC=AD,⊙四边形ABCD是菱形,⊙AD=DC,⊙ACB=⊙ACD,⊙⊙ACD是等边三角形,⊙⊙ACD=60︒,⊙⊙BCD=120︒.⊙⊙BAD=⊙BCD=120︒,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ACD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关键.15.如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解答.解:根据勾股定理以及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知: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所以A=289﹣225=64.故选D.16.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且满足22-=-,则这个三角形是()()2a b c abA.等边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答案】C【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已知等式,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得.【详解】由22a b c ab-=-得:222()2-+=-,a ab bc ab22即222a b c,+=,,a b 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关键.17.如图,⊙ABC的两边AB和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若⊙BAC+⊙DAE=150°,则⊙BAC的度数是()A.105B.110C.115D.120【答案】B【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B=⊙DAB,⊙C=⊙EAC.则有⊙B+⊙C+2⊙DAE=150°,即180°-⊙BAC+2⊙DAE=150°,再与⊙BAC+⊙DAE=150°联立解方程组即可.【详解】⊙⊙ABC的两边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DA=DB,EA=EC,⊙⊙B=⊙DAB,⊙C=⊙EAC.⊙⊙BAC+⊙DAE=150°,⊙⊙⊙B+⊙C+2⊙DAE=150°.⊙⊙B+⊙C+⊙BAC=180°,⊙180°-⊙BAC+2⊙DAE=150°,即⊙BAC-2⊙DAE=30°.⊙由⊙⊙组成的方程组150230BAC DAEBAC DAE∠+∠=︒⎧⎨∠-∠=︒⎩,解得⊙BAC=110°.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得到⊙BAC和⊙DAE的数量关系.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4)、P(﹣1,0),B为y轴上的动点,以AB为边构造⊙ABC,使点C在x轴上,⊙BAC=90°,M为BC的中点,则PM 的最小值为()A B C D【答案】C【分析】作AH⊙y轴,CE⊙AH,证明⊙AHB⊙⊙CE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 =2BH,求出点M的坐标,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用x表示出PM,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如图,过点A作AH⊙y轴于H,过点C作CE⊙AH于E,则四边形CEHO是矩形,⊙OH=CE=4,⊙⊙BAC=⊙AHB=⊙AEC=90°,19.如图,在ABC 和ADE 中,36CAB DAE ∠=∠=︒,AB AC =,AD AE =.连接CD ,连接BE 并延长交AC ,AD 于点F ,G .若BE 恰好平分ABC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DC AEB ∠=∠B .//CD ABC .DE GE=D .2BF CF AC =⋅ 【答案】C 【分析】根据SAS 即可证明DAC EAB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一一判断【详解】,,36AB AC AD AE CAB DAE ==∠=∠=︒DAC EAB ∴∠=∠AB AC=∴∠=ABCBE平分∴∠=ABEDAC△≌△∴∠ACD∴∠=ACDAD AE=∴∠=ADE∠=DGE∠即ADE∴≠DE GE∠=ABCCFB∴∠=∴=BC BF∴△∽△ABCBF CF∴=AB BC=AB ACBF CF∴=AC BF2=BF CF故答案选:【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20.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边的中点,过D作DE⊙BC于点E,点P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AP与CD相交于点Q.当AP+PD的值最小时,AQ 与PQ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AQ=52PQ B.AQ=3PQ C.AQ=83PQ D.AQ=4PQ⊙MN =PE ,ND =PC ,在△DNQ 和△CPQ 中,NDQ QCP NQD PQC DN PC ∠=∠⎧⎪∠=∠⎨⎪=⎩,⊙⊙DNQ ⊙⊙CPQ ,⊙NQ =PQ ,⊙AN =NP ,⊙AQ =3PQ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轴对称最短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对称找到点P 位置,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属于中考常考题型.解两条线段之和最小(短)类问题,一般是运用轴对称变换将处于直线同侧的点转化为直线异侧的点,从而把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转换,再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确定方案,使两条线段之和转化为一条线段.二、填空题21.在Rt⊙ABC 中,⊙C =90°,若a =6,b =8,则c =________.【答案】10【详解】根据勾股定理2223664100c a b =+=+=c 为三角形边长,故c=10.22.在半径为5的圆中,弧所对的圆心角为90°,则弧所对的弦长是________.【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半径和圆心角求弦长,难度不大,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3.在ABC 中,AB AC =,CD 是AB 边上的高,40ACD ∠=︒,则B ∠的度数为______.【答案】65︒或25︒【分析】分两种情况:当D 在线段AB 上时,根据题意,得出90ADC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50A ∠=︒,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B ACB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得出B ∠的度数;当D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根据题意,得出90ADC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50A ∠=︒,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B ACB ∠=∠,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B ∠的度数,综合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当D 在线段AB 上时,⊙CD 是AB 边上的高,⊙90ADC ∠=︒,又⊙40ACD ∠=︒,⊙180904050A ∠=︒-︒-︒=︒,⊙AB AC =,⊙B ACB ∠=∠,⊙218018050130B A ∠=︒-∠=︒-︒=︒,⊙65B ∠=︒;如图,当D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CD 是AB 边上的高,⊙90ADC ∠=︒,又⊙40ACD ∠=︒,⊙180904050DAC ∠=︒-︒-︒=︒,⊙AB AC =,⊙B ACB ∠=∠,又⊙2DAC B ACB B ∠=∠+∠=∠,⊙250B ∠=︒,⊙25B ∠=︒,综上所述,B ∠的度数为65︒或25︒.故答案为:65︒或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对等角、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本题的关键在熟练掌握相关的性质定理,分类讨论.24.如图,分别以等边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为圆心,以边长为半径,在另两个顶点间作一段圆弧,三段圆弧围成的曲边三角形称为勒洛三角形.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则勒洛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25.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的高与它的边长的比值为___________.【详解】解: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26.在Rt⊙ABC中,⊙C=90°,⊙A=30°,BC=2,则AC=_______ .2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90∠=︒,2A==,BC=CD=AD AB∠的度数为________.ABC28.如图,在O 中,弦2BC =,点A 是圆上一点,且30BAC ∠=︒,则O 的半径是________.【答案】2【分析】连接OB ,OC ,先由圆周角定理求出BOC ∠的度数,再由OB OC =判断出BOC 是等边三角形,故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连接OB ,OC ,⊙30BAC ∠=︒,⊙260BOC BAC ∠=∠=︒,⊙OB OC =,⊙BOC 是等边三角形,⊙2OB BC ==.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圆心角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9.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 和10cm ,那么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cm .【答案】25【分析】分5cm为腰和10cm为腰,两种情况求解.【详解】解: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0cm,当腰长为5cm时,三边长分别为5cm,5cm,10cm,+,因为55=10所以三角形不存在;当腰长为10cm时,三边长分别为5cm,10cm,10cm,+>,因为51010所以三角形存在;++=,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5101025(cm)故答案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周长的分类计算,正确进行分类和判定三角形的存在性是解题的关键.30.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周长为15,则该三角形的腰长是______.31.如图,⊙O的半径为5cm,△ABC内接于⊙O,BC=5cm,则⊙A的度数为_____°.【答案】3032.如图,AD 、AE 分别是⊙ABC 的角平分线和高,⊙B =60°,⊙C =70°,则⊙EAD =______.【答案】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可知,⊙B =60°,⊙C =70°,所以18013050A ∠=-=°,所以25BAD ∠=°,在三角形BAE 中,906030BAE ∠=-=°,所以⊙EAD=5°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属于对角平分线和角度基本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进行变换求解.33.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边AB、BC 上,且⊙EOF=90°,则S四边形OEBF⊙S正方形ABCD=___.34.图1是一个闭合时的夹子,图2是该夹子的主视示意图,夹子两边为AC,BD (点A与点B重合),点O是夹子转轴位置,O E⊙AC于点E,OF⊙BD于点F,OE=OF=1cm,AC=BD=6cm,CE=DF,CE:AE=2:3.按图示方式用手指按夹子,夹子两边绕点O转动.(1)当E,F两点的距离最大值时,以点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周长是_____cm.(2)当夹子的开口最大(点C与点D重合)时,A,B两点的距离为_____cm.35.如图,直线L 1、L 2、L 3分别过正方形ABCD 的三个顶点A 、D 、C ,且相互平行,若L 1、L 2的距离为1,L 2、L 3的距离为2,则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AED DFC ≌,从而可得度.【详解】如图,过D ⊙123////L L L⊙13,EF L EF L ⊥⊥⊙AED DFC ≌1,DE CF AE DF ===22AD AE ED =+=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与平行线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定理、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6.正方形ABCD 中.E 是AD 边中点.连接CE .作⊙BCE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F .则以下结论:⊙⊙ECD =30°.⊙⊙BCF 的外接圆经过点E ;⊙四边形AFCD 的面积是⊙BCF⊙BF AB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_____.(请填写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易证BCF GCF ≅37.菱形ABCD中,AD=4,⊙DAB=60°,E、F、G、H分别是AD、AB、BC、CD上的点,且DH=FB,DE=BG,当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时,DH=____.38.已知菱形ABCD中,AC=6cm,BD=4cm.若以BD为边作正方形BDEF,则AF=__cm.⊙如图1,正方形BDEF在点A一侧时,延长CA交EF于点M.39.如图,正方形ABCD中,2AB=,AC,BD交于点O.若E,F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且OE OF∆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则OEF4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3cm ,BD ,AC ⊙CD ,⊙O 是△ABD 的外接圆,则AB 的弦心距等于_____cm .【答案】116##516【分析】设AC、BD的交点为G,作圆的直径AN,连接BN,过点O作OF⊙AB于点三、解答题41.如图,AD⊙BC,⊙BAC=70°,DE⊙AC于点E,⊙D=20°.(1)求⊙B的度数,并判断⊙ABC的形状;(2)若延长线段DE恰好过点B,试说明DB是⊙ABC的平分线.【答案】(1)⊙ABC是等腰三角形,⊙B=40°;(2)见解析.【详解】分析:(1)、根据Rt⊙ADE的内角和得出⊙DAC=7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70°,从而根据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出答案;(2)、根据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定理得出DB为顶角的角平分线.详解:解:(1)⊙DE⊙AC于点E,⊙D=20°,⊙⊙CAD=70°,⊙AD⊙BC,⊙⊙C=⊙CAD=70°,又⊙⊙BAC=70°,⊙⊙BAC=⊙C,⊙AB=BC,⊙⊙ABC是等腰三角形,⊙⊙B=180°-⊙BAC-⊙C=180°-70°-70°=40°.(2)⊙延长线段DE恰好过点B,DE⊙AC,⊙BD⊙AC,⊙⊙ABC是等腰三角形,⊙DB是⊙ABC的平分线.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属于基础题型.明确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定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42.如图,小雪坐着轮船由点A出发沿正东方向AN航行,在点A处望湖中小岛M,测得小岛M在点A的北偏东60°,航行100米到达点B时,此时测得小岛M在点B的北偏东30°,求小岛M到航线AN的距离.Rt BDM 中,12BD MB ==2MD MB =答:小岛M 到航线【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向角问题,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含43.如图,BD 是⊙ABC 的高,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BD 交AE 于F ,若⊙BAC =44°,⊙C =80°,求⊙BEF 和⊙AFD 的度数.【答案】⊙BEF=102°;⊙AFD=68°【分析】根据B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得⊙ADB=90°,⊙BAE=⊙EAD=2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BEF和⊙AFD的度数.【详解】解:⊙B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BAC=44°,⊙C=80°,⊙⊙ADB=90°,⊙BAE=⊙EAD=22°,⊙⊙CBA=180°﹣44°﹣80°=56°,⊙⊙BEF=180°﹣22°﹣56°=102°,⊙AFD=180°﹣90°﹣22°=68°.【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掌握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44.(1)如图,90∠=∠=︒,O是AC的中点,求证:OB ODABC ADC=.(2)解方程:2430-+=.x x⊙()()130x x --=,即10,30x x -=-=,解得:121,3x x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45.如图,点E 在边长为10的正方形ABCD 内,6AE =,8BE =,请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AEB S =四边形ABCD =10ABCD ⨯AEB S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熟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的关键.46.图(a )、图(b )是两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方格纸,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请在图(a )、图(b )中,分别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所画图形各顶点必须与方格纸中的小正方形顶点重合.具体要求如下:(1)画一个底边长为4,面积为8的等腰三角形;(2)画一个面积为16的等腰直角三角形.4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DC,在四个论断“EA=ED,EF⊙AD,AB=DC,FB=FC”中选择二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成真命题(补充已知和求证),并进行证明.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证明、.【答案】见解析【分析】已知:EA=ED ,EF⊙AD ,AB=DC ,求证FB=FC .想办法证明EF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即可.(答案不唯一)【详解】已知:如图,EA=ED ,EF⊙AD ,AB=DC ,求证FB=FC .理由:延长EF 交BC 于H .⊙EA=ED ,EF⊙AD ,⊙AH=HD ,⊙AB=DC ,⊙BH=CH ,⊙FH⊙BC ,⊙FB=FC .故答案为EA=ED ,EF⊙AD ,AB=DC ;FB=FC ;延长EF 交BC 于H .⊙EA=ED ,EF⊙AD ,⊙AH=HD ,⊙AB=DC ,⊙BH=CH ,⊙FH⊙BC ,⊙FB=FC .【点睛】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48.如图,已知60AOB ∠︒=,OC 平分AOB ∠,CD ⊥OA 于点D .(1)实践与操作:作O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OA于点E;(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连接CE,若DE的长为1,求OC的长.(1)解:如图所示,49.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ABC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A(-2,3),B(-3,1),C(-1,2),现将△ABC平移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单位长度.(1)请画出平移后的A B C '''(点B C ''、分别是B 、C 的对应点);(2)写出点A B C '''、、三点的坐标;(3)求A B C '''的面积. 【答案】(1)画图见解析 (2)A '(1,1),B '(0,-1),C '(2,0)(3)1.5【分析】(1)根据所给的平移方式作图即可;(2)根据平移方式即可求出A 、B 、C 对应点A B C '''、、三点的坐标;(3)用A B C '''所在的正方形面积减去周围三个小三角形面积即可得到答案. (1)解:如图所示,A B C '''即为所求;(2)解:⊙A B C '''是△ABC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的,A (-2,3),B (-3,1),C (-1,2),⊙A '(1,1),B '(0,-1),C '(2,0);(3)50.如图1,Rt⊙ABC中,⊙ABC=90°,P是斜边AC上一个动点,以BP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与AC的另一个交点为E(点E在点P右侧),连结DE、BE,已知AB=3,BC=6.(1)求线段BE的长;(2)如图2,若BP平分⊙ABC,求⊙BDE的正切值;(3)是否存在点P,使得⊙BDE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CP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50题含参考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50题含答案(单选、填空、解答题)一、单选题1.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图中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个数是A.1B.2C.3D.02.如图,以点P为圆心,以x轴交于A,B两点,点A的坐标为(2,0),点B的坐标为(6,0),则圆心P的坐标为()A.B.(4,2)C.(4,4)D.(2,3.如图,等腰△ABC,BA=BC,点P是腰AB上一点,过点P作直线(不与直线AB重合)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最多有()A.1个B.2个C .3个D .4个4.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时,老师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内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①处填ECD ∠B .①处填ECD ∠C .①处填A ∠D .①处填B ∠ 5.如图,在一块长方形草地上修速两条互相垂直且宽度相同的平行四边形通道,其中60KHB ∠=︒,已知20AB =米,30BC =米,四块草地总图积为2503m ,设GH 为x 米,则可列方程为( )A .2030503⎛⎫⎛⎫= ⎪⎪⎝⎭⎝⎭B .(20)(30)503x x --=C .2203097x x x +-=D .232030974x x x +-= 6.下列四个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A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C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D .如果a b =,a c =,那么b c =7.如图,BD 是①O 的直径,点A 、C 在圆上,且CD =OB ,则①BAC =( )A.120°B.90°C.60°D.30°8.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M是BC的中点,MAD MDA∠=∠,则B∠=()A.60°B.90°C.100°D.120°9.两个直角三角形中:①有两条边相等;①一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①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①两个锐角对应相等.能使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A.①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①①10.如图,已知点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扇形AOE的面积是12π,则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6B.C.D.1211.如图,△ABC和△DC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BC=1,CE=2,连接BD,则BD的长为()A.3B.C.D12.如图,在△ABC中,①ACB=90°,①B=40°,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12AB )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 和点N ,作直线MN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CD ,则①CDE 等于( )A .8°B .10°C .15°D .20° 13.已知菱形ABCD ,E 、F 是动点,边长为5,BE AF =,120BAD ∠=︒,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①BEC AFC ≌;①ECF △为等边三角形;①ECF △的边长最小值为①若2AF =,则23FGC EGC S S =△△.A .①①B .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 14.如图,在直角①O 的内部有一滑动杆AB ,当端点A 沿直线AO 向下滑动时,端点B 会随之自动地沿直线OB 向左滑动,如果滑动杆从图中AB 处滑动到A ′B ′处,那么滑动杆的中点C 所经过的路径是( )A .直线的一部分B .圆的一部分C .双曲线的一部分D .抛物线的一部分15.如图,平面内三点A 、B 、C ,AB =,AC =BC 为对角线作正方形BDCE ,连接AD ,则AD 的最大值是()A.5B.C.7D.16.在ABCD中,O是对角线AC,BD的交点.若AOB的面积是8,则ABCD□的面积是()A.16B.24C.32D.4017.如图,已知半圆O的直径8AB=,C是半圆上一点,沿AC折叠半圆得到弧ADC,交直径AB于点D,若DA、DB的长均不小于2,则AC的长可能是()A.7B.6C.5D.418.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对角线长为5,梯形的高为4,则梯形的面积为()A.5B.10C.503D.25319.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的交点为A(x1,0)和B(x2,0),与y轴负半轴交点为C,点D为线段OC上一点.且满足c=x1+b,①ACO=①DBO,则下列说法:①b-c=1;①①AOC①①DOB;①若①DBC=30°,则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①当点B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点B'也在抛物线上,则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正确的是()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二、填空题20.如图,P 是MON ∠的平分线上一点,PA ON ⊥于点A ,Q 是射线OM 上一个动点,若8PA =,则PQ 的最小值为______.21.△ABC 中,①A=40o ,①B=60o ,则与①C 相邻外角的度数是______.22.在ABC 中,15,13AB AC ==,高12AD =,则ABC 的周长是 _____. 23.如图,已知ABC BAD ≌,A 和B ,C 和D 分别是对应顶点,且60C ∠=︒,35ABD ∠=︒,则BAD ∠ 的度数是_______24.工人师傅常常利用角尺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平分一个角.如图,在AOB ∠的两边OA 、OB 上分别在取OC OD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C 、D 重合,这时过角尺顶点M 的射线OM 就是AOB ∠的平分线.利用所学知识可知他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依据是________.25.等腰三角形的周长18cm ,其中一边长为8cm ,则底边长为 ___________cm . 26.如图,在①ABC 中,AD 、AE 分别是BC 边上的中线和高,AE =6,S △ABD =15,则CD =_____.27.如图,为了防止门板变形,小明在门板上钉了一根加固木条,从数学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理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__.28.如图,在Rt △ABC 中,AB =BC ,①B =90°,AC =BDEF 是△ABC 的内接正方形(点D ,E ,F 在三角形的边上),则此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29.如图, 正方形ABCD 和等边AEF △都内接于O EF ⊙,与BC CD ,分别相交于点G , H . 若6AE =, 则EG 的长为________.30.如图,在等边①ABC 中,BC =9,点O 是AC 上的一点,点D 是BC 上的一点,若①APO ①①COD ,AO =2.7,则BP =__________.31.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BA 延长线上的一点,CE 交AD 于F 点,若:1:3AE AB =,则:CDF ABCF S S =四边形________.32.如图,在Rt ①ABC 中,①ACB =90°,点D 是边AB 的中点,连接CD ,将①BCD 沿直线CD 翻折得到①ECD ,连接AE .若AC =6,BC =8,则①ADE 的面积为____.33.已知:如图,以Rt ABC 的三边为斜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若斜边AB=5,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34.如图,在菱形ABCD 中,点E 是BC 上的点,AE ①BC ,若sin B =35,EC =3,P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则线段PE 最小时,BP 长为_____.35.如图,AB 为①O 的直径,弦CD①AB 于E ,已知CD =12,BE =2,则①O 半径为________.36.如图,在Rt①ABC 中,①ACB =90°,①B =35°,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如果将①BCD 沿CD 所在直线翻折,点B 落在点E 处,联结AE ,那么①CAE 的度数是_____度.37.如图,在菱形ABCD 中,=60B ∠︒,E 在CD 上,将ADE ∆沿AE 翻折至AD E '∆,且AD '刚好过BC 的中点P ,则D EC '∠=_________.38.如图,直线AM 的解析式为1y x =+与x 轴交于点M ,与y 轴交于点A ,以OA 为边作正方形ABCO ,点B 坐标为()1,1.过点B 作1EO MA ⊥交MA 于点E ,交x 轴于点1O ,过点1O 作x 轴的垂线交MA 于点1A 以11O A 为边作正方形1111O A B C ,点1B 的坐标为()5,3.过点1B 作12E O MA ⊥交MA 于1E ,交x 轴于点2O ,过点2O 作x 轴的垂线交MA 于点2A ,以22O A 为边作正方形2222O A B C ,,则点2020B 的坐标______.三、解答题39.如图,在ABC 中,44ABC ∠=︒,BD 平分ABC ∠,60C ∠=︒,22BDE ∠=︒.(1)求证:DE//AB;∠的度数.(2)求ADB40.如图,菱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对角线AC的垂线,与OE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FD.(1)求证:四边形AODF是矩形;(2)若AD=10,①ABC=60°,求OF和OA的长.=,D是BC边上的中点,连结AD,BE平分①ABC交41.如图,在①ABC中,AB ACAC于点E,过点E作EF//BC交AB于点F.(1)若36∠=︒,求①BAD的度数;C(2)求证:点F在BE的垂直平分线上.42.如图,已知EF①BC,AD①BC,①1=①2,①判断DM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①若①BAC=70°,DM平分①ADC,求①ACB的度数.43.如图1,线段AD,BC相交于点O,32B︒∠=,38∠=.D︒(1)若60A ︒∠=,求AOB ∠和C ∠的度数;(2)在(1)的条件下,如图2,若BAO ∠、DCO ∠的平分线AM ,CM 相交于点M ,求M ∠度数;(3)若改变条件,设B α∠=,D β∠=,试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M ∠的大小. 44.已知抛物线y =x 2+(12m ﹣2)x ﹣3,抛物线与坐标轴交于点A (3,0)、B 两点.(1)求抛物线解析式;(2)当点P (2,a )在抛物线上时.①如图1,过点P 不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l 1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直线l 1的方程;①如图2,若直线l 2:y =2x +b 交抛物线于M ,点M 在点P 的右侧,过点P (2,a )作PQ ①y 轴交直线l 2于点Q ,延长MQ 到点N 使得MQ =NQ ,试判断点N 是否在抛物线上?请说明理由.45.已知:如图,已知点B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AB =CD ,AE ⊥BC ,DF ⊥BC ,E ,F 是垂足,CE =BF ,求证:AB //CD .46.已知: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90ACB ∠=︒,AC BC =,点D 是BC 的中点,CE AD⊥,垂足为点E,BF AC交CE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垂直平分DF.47.求证:顶角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与底边夹角等于其顶角的一半.(1)根据题意补全下图,并根据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补充写出“已知”和“求证”.=,______;已知:在锐角ABC中,AB AC求证:______.(2)证明:48.如图,已知①ABC中,AB=AC,①A=108°,BD平分①ABC.求证:BC=AB+CD.参考答案:1.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由已知,甲全等条件不具备,乙和△ABC满足两角夹边,故全等,丙和△ABC满足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故全等,因此,有两个三角形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 2.C【分析】作PC①AB于C,如图,由点A和点B坐标得到AB=4,再根据垂径定理得到AC=BC=2,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PC=4,于是可确定P点坐标.【详解】解:作PC①AB于C,如图,①点A的坐标为(2,0),点B的坐标为(6,0),①OA=2,OB=6,①AB=OB-OA=4,①PC①AB,①AC=BC=2,在Rt△P AC中,①P A AC=2,①PC,①OC=OA+AC=4,①P点坐标为(4,4).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平分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也考查了勾股定理、坐标与图形性质.3.C【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过点P分别BC,AC的平行线即可得到与原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过点P作以点P为顶点的角与①A相等的角也可以得到原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详解】解:①BA=BC,①①A=①C,①作PE①BC,可得①APE①①ABC.①作PF①AC,可得①BPF①①BAC.①作①APG=①A,可得①AGP①①ABC,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B【分析】延长BC到点D,过点C作CE①AB.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定义,即可得到①A+①B+①ACB=180°.【详解】延长BC到点D,过点C作CE①AB,①CE①AB.①①A=①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①B=①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①①ACB+①ACE+①ECD=180°(平角定义).①①A+①B+①ACB=180°(等量代换).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D【分析】设GH为x米,根据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此题得解.【详解】解:过H 作HM ①LG 于M ,①①KHB =60°,//LG KH ,①①HGM =①KHB =60°,①①HMG =90°,①HM , ①长方形的面积=20×30=600(cm )2,①四块草地总面积为503m 2,①通道的面积为:20x +30x -34x 2=97,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6.B【分析】根据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等逐项判断.【详解】A.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A 不符合题意;B.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故B 符合题意;C.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C 不符合题意;D.如果a =b ,a =c ,那么b =c ,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命题与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等教材上的相关结论.7.C【分析】根据题意得OCD ∆为等边三角形,则60COD ∠=︒,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BAC ∠的度数.【详解】解:连接OC ,CD OB =,OCD ∴∆为等边三角形,60COD ∴∠=︒,180120BOC COD ∴∠=︒-∠=︒,111206022BAC BOC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圆周角定理的内容.8.B【分析】由MAD MDA ∠=∠,得AM =DM ,再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AB =CD ,AB ∥CD ,则①B +①C =180°,然后证△ABM ①△DCM (SSS ),得①B =①C ,即可求得①B 度数.【详解】解:如图,过点M 作MN ①AD 于N ,①MAD MDA ∠=∠,①AM =DM ,①平行四边形ABCD ,①AB =CD ,AB ∥CD ,①①B +①C =180°,①点M 是BC 的中点,在△ABM 与△DCM 中,AB DC BM CM AM DM =⎧⎪=⎨⎪=⎩,①△ABM ①△DCM (SSS ),①①B =①C ,①2①B =180°,①①B =9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9.B【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逐一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①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不能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如一条直角边相等,另一个直角边与斜边相等;①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一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可用AAS 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①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可用HL 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①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对应相等,不能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熟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AAS SAS ASA SSS HL ,,,,是解题的关键.10.A【分析】先求出中心角120AOE ∠︒=,证得OAF △是等边三角形,得到AF R =,根据扇形的面积求出圆的半径,即可得到正六边形的边长.【详解】解:连接OF ,设①O 的半径为R ,①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 ①360606AOF EOF ︒∠=∠==︒, ①120AOE ∠︒=,①OAF △是等边三角形,①AF OA R ==,①扇形AOE 的面积是12π, ①212012360R ππ=, ①236R = ,①6AF R ==,①正六边形的边长是6,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与圆,扇形的面积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求出正多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11.D【分析】作DF①CE 于F ,构建两个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逐一解答即可.【详解】过D 作DF①CE 于F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CF=1,在直角三角形CDF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DF 2=CD 2-CF 2=22-12=3,在直角三角形BDF 中,BF=BC+CF=1+1=2,根据勾股定理得: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正确添加辅助线、熟练应用相关的性质与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2.B【分析】由题意得MN 垂直平分AB ,得到AD =BD ,①ADE =90°,证得CD =AD =BD ,求出①ADC =2①B =80°,即可得到①CDE 的度数.【详解】解:由题意得MN 垂直平分AB ,①AD =BD ,①ADE =90°,①①ACB =90°,①CD =AD =BD ,①①BCD =①B =40°,①①ADC =2①B =80°,①①CDE =①ADE -①ADC =10°,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方法,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正确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是解题的关键.13.C【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AB =BC ,AD ①BC ,①BAC =①DAC =12①BAD =60°,从而可得①B =60°,进而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然后得出BC =AC ,即可判断①;利用①的结论可得CE =CF ,①BCE =①ACF ,从而可得①BCA =①ECF =60°,即可判断①;当CE ①AB 时,ECF △的边长取最小值,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E ,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E 即可判断①;过点E 作EM ①BC ,交AC 于点M ,求出EM =3,然后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求出23FG AF EG EM ==即可判断①. 【详解】解:①四边形ABCD 是菱形,120BAD ∠=︒,①AB =BC ,AD ①BC ,①BAC =①DAC =12①BAD =60°,①①B =180°−①BAD =60°,①①ABC 是等边三角形,①BC =AC ,①ACB =60°,在△BEC 和△AFC 中,BE AF B FAC BC AC =⎧⎪∠=∠⎨⎪=⎩,①①BEC ①①AFC (SAS ),①正确; ①CE =CF ,①BCE =①ACF ,①①BCE +①ACE =①ACF +①ACE , ①①BCA =①ECF =60°,①①ECF 是等边三角形,①正确; ①△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5, ①当CE ①AB 时,ECF △的边长取最小值, ①①B =60°,①此时①BCE =30°,①BE =1522BC =, ①CE①ECF △,①错误; 过点E 作EM ①BC ,交AC 于点M ,①①BEC ①①AFC ,①AF =BE =2,①AB =5,①AE =AB −BE =5−2=3,①EM ①BC ,①①AEM =①B =60°,①AME =①ACB =60°, ①①AEM 是等边三角形,①AE =EM =3,①AD①BC,①AF①EM①23 FG AFEG EM==,①23FGC EGCS S=△△,①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灵活运用各性质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14.B【详解】连接OC、OC′,如图,①①AOB=90°,C为AB中点,①OC=12AB=12A′B′=OC′,①当端点A沿直线AO向下滑动时,AB的中点C到O的距离始终为定长,①滑动杆的中点C所经过的路径是一段圆弧.故选B.【点睛】考点:①圆的定义与性质;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5.C【分析】如图,将①BDA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得到①CDM,由旋转的性质可得①AD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推出AD,可知当AM的值最大时,AD的值最大,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出AM的最大值,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将BDA△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得到CDM由旋转的性质可知:4AB CM ==,DA DM =,90ADM ∠=︒①AD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①根据勾股定理222AD MD AM +=,①AD AM =, ①当AM 的值最大时,AD 的值最大,①AM AC CM ≤+,AC CM AB ===①AM ≤①AM 的最大值为①AD 的最大值为7,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以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旋转的性质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16.C【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BO =DO ,AO =CO ,由此可得8AOB AOD BOC COD S S S S ∆∆∆∆====,从而可得结论.【详解】解:①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①BO =DO ,AO =CO ,①8AOB AOD BOC COD S S S S ∆∆∆∆====,①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4×8=3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17.A【分析】分如解图①,当点D 在圆心O 的左侧且2AD =时,如解图①,当点D 在圆心O 的右侧且2BD =时,两种情况求出AC 的长,从而确定AC 的取值范围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解图①,当点D 在圆心O 的左侧且2AD =时,过C 作CE AB ⊥,垂足为E ,连接CD 、CO 、CB ,①AC ADC =,①CDB CBD ∠=∠,①CD CB =,①3DE BE ==,①2DO =,①1OE =,①5AE =,22215CE CO OE =-=,①AC =如解图①,当点D 在圆心O 的右侧且2BD =时,过C 作CE AB ⊥,垂足为E ,连接CD 、CO 、CB ,①AC ADC =,①CDB CBD ∠=∠,①CD CB =,①1DE BE ==,①3OE =,①7AE =,2227CE CO OE =-=,①AC =①若DA 、DB 的长均不小于2AC ≤①AC 的长可能是7,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无理数的估算等等,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是解题的关键.18.C【分析】过B 作BE AC ∥交DC 延长线于E ,过B 作BF DC ⊥于F ,如图所示,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5BD =时;①当5AC =时,根据双垂直模型得到BDF EBF ∽△△,利用相似比得到未知线段,然后根据BDE ABCD S S =△梯形代值求解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过B 作BE AC ∥交DC 延长线于E ,过B 作BF DC ⊥于F ,如图所示:4BF ∴=,①当5BD =时,对角线相互垂直,即AC BD ⊥,BE BD ∴⊥,90DBF EBF ∴∠+∠=︒,BF DC ⊥,在Rt BDF △中,90,5,4DFB BD BF ∠=︒==,则3DF =, 90DBF BDF ∴∠+∠=︒,BDF EBF ∴∠=∠,90BFD BFE ∠=∠=︒,∴BDF EBF ∽△△,BD DF BE BF ∴=,即534BE =,203BE ∴=, ,AB CE AC BE ∥∥,∴四边形ABEF 是平行四边形,AB CE ∴=, ∴()()11111205052222233BDE ABCD S AB DC BF CE DC BF DE BF S BD BE =+⋅=+⋅=⋅==⋅=⨯⨯=△梯形;①当5AC =时,对角线相互垂直,即AC BD ⊥,BE BD ∴⊥,90DBF EBF ∴∠+∠=︒,BF DC ⊥,在Rt BEF △中,90,5,4EFB BE BF ∠=︒==,则3EF =, 90DBF BDF ∴∠+∠=︒,BDF EBF ∴∠=∠,90BFD BFE ∠=∠=︒,∴BDF EBF ∽△△,BD BF BE EF∴=,即453BD =, 203BD ∴=, ,AB CE AC BE ∥∥,∴四边形ABEF 是平行四边形,AB CE ∴=, ∴()()11111205052222233BDE ABCD S AB DC BF CE DC BF DE BF S BD BE =+⋅=+⋅=⋅==⋅=⨯⨯=△梯形;综上所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对角线长为5,梯形的高为4,则梯形的面积为503,【点睛】本题属于几何综合问题,考查梯形性质、梯形面积公式、勾股定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面积及双垂直模型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几何图形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B【分析】利用已知条件分别求得点A,B,C的坐标,表示出线段OA,OB,OC的长度,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待定系数法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每个结论进行逐一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将A(x1,0)代入物线y=x2+bx+c得:x12+bx1+c=0.①c=x1+b,①x12+bx1+x1+b=0,①x1(x1+1)+b(x1+1)=0,①(x1+b)(x1+1)=0,①c=x1+b≠0,①x1+1=0,①x1=-1,①A(-1,0),①OA=1,①c=-1+b,①b-c=1.①①的结论正确;①c=-1+b,①y=x2+bx+b-1,令y=0,则x2+bx+b-1=0,解得:x=-1或x=1-b,①B(1-b,0),①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①b<0,①OB=1-b,①C(0,b-1),①OB =OC ,在△AOC 和△DOB 中,90ACO DBO OC OB AOC DOB ∠=∠⎧⎪=⎨⎪∠=∠=︒⎩, ①①AOC ①①DOB (ASA ).①①的结论正确;若①DBC =30°,过点D 作DH ①BC 于点H ,如图,①①AOC ①①DOB ,①OA =OD =1,AC =BD ,①CD =OC -OD =-b ,①OB =OC ,①①OCB =①OBC =45°,①DH ①BC ,①DH, ①DH ①BC ,①DBC =30°,①BD =2DH,①ACb ,①OA 2+OC 2=AC 2,①12+(1−b ) 2=b ) 2.解得:b①b①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①①的结论不正确;当点B 绕点D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点B '也在抛物线上时,过点B ′作B ′M ①y 轴于点M ,如图,由题意:DB =DB ′,①BDB ′=90°,①①MDB ′+①ODB =90°,①①ODB +①OBD =90°,①①MDB ′=①OBD ,在△MDB ′和△OBD 中,90DMB BOD MDB OBD DB BD ''∠=∠=︒⎧⎪∠=∠⎨⎪=⎩',①①MDB ′①①OBD (AAS ),①MD =OB =1-b ,MB ′=OD =1,①OM =OD +DM =2-b ,①B ′(1,b -2),①1+b +b -1=b -2,解得:b =-2,①c =b -1=-3,①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①①的结论正确;综上,正确的结论是:①①①.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二次函数的性质,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抛物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图形的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8【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答.【详解】解:当PQ①OM时,PQ最小,①P是①MON角平分线上的一点,PA①ON,PQ①OM,①PQ=PA=8,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1.100°##100度【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①C的度数,即可求出与①C相邻外角的度数【详解】①C=180°-①A-①B=80°,①①C相邻外角的度数为180°-80°=100°.故答案为:10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邻补角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2.42或32##32或42【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结合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在Rt ABD中,9BD,在Rt ACD中,5CD==,①14BC BD CD =+=,此时ABC 的周长是15141342AB BC AC ++=++=;当高AD 在ABC 的外部时,如图,在Rt ABD中,9BD ,在Rt ACD中,5CD ==,①4BC BD CD =-=,此时ABC 的周长是1541332AB BC AC ++=++=;综上所述,ABC 的周长是42或32.故答案为:42或32【点睛】此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在解本题时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易错点在于漏解,同学们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有一定难度.23.8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详解】①ABC BAD ≌,60C ∠=︒,35ABD ∠=︒,①60C D ∠=∠=︒,35DBA CAB ∠=∠=︒,①180180603585DAB D DBA ∠=︒-∠-∠=︒-︒-︒=︒.故答案是:8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24.SSS【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 推出①COM ①①DOM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①COM =①DOM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答案即可.【详解】解:在①COM 和①DOM 中,,OC OD OM OM MC MD =⎧⎪=⎨⎪=⎩. ①①COM ①①DOM (SSS ),①①COM=①DOM,即OM是①AOB的平分线,故答案为:SSS.【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能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此题的关键.25.2或8.【详解】试题分析:由题意知,应分两种情况:当腰长为8cm时,则另一腰也为8cm,底边为18-2×8=2cm,①0<2<8+8,①边长分别为8cm,8cm,2cm,能构成三角形;当底边长为8cm时,腰的长=(18-8)÷2=5cm,①0<8<5+5=13,①边长为5cm,5cm,8cm,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2或8.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6.5【分析】由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得BD的长,再由中线的定义可得CD=BD,从而得解.【详解】解:①S△ABD=15,AE是BC边上的高,BD•AE=15,①12×6BD=15,则12解得:BD=5,①AD是BC边上的中线,①CD=BD=5.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解答的关键是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BD的长.27.稳定性【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一旦确定,则形状大小完全确定,即三角形的稳定性.【详解】解:这样做的原因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门板不变形.故答案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8.36【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①A =①C =45°,从而证明△AEF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AF =x ,则BF =12﹣x ,列出方程并求出x 的值,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详解】解:①①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①①A =①C =45°,①四边形BDEF 是△ABC 的内接正方形,①EF ①BC ,①①AEF =①C =45°,①①AEF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①AF =EF ,设AF =x ,则BF =12﹣x ,①12﹣x =x ,①x =6,①此正方形的面积为6×6=36.故答案为:36.【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29.3【分析】连接AC ,CE ,CF ,正方形ABCD 和等边AEF △都内接于O ,得证AC 是O 的直径,45ACG ∠=,60AEF AFE ∠=∠=,AE AF =,从而得证90AEC AFC ∠=∠=,30CEF CFE ∠=∠=,得到CE CF =,直线AC 是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得到90GMC ∠=,45CGM ∠=,得证CM GM =,30EAM ∠=,从而得证132EM AE ==,AM =2AC EC =,结合222AC EC AE =+,确定AC =CM GM AC AM ==-==,根据EG EM GM =-计算即可.【详解】如图,连接AC ,CE ,CF ,因为正方形ABCD 和等边AEF △都内接于O , 所以AC 是O 的直径,45ACG ∠=,60AEF AFE ∠=∠=,AE AF =,所以90AEC AFC ∠=∠=,30CEF CFE ∠=∠=,所以CE CF =,所以直线AC 是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所以90GMC ∠=,45CGM ∠=,所以CM GM =,30EAM ∠=,所以132EM AE ==,AM ==2AC EC =, 因为222AC EC AE =+, 所以2221()62AC AC =+,解得AC =所以CM GM AC AM ==-=所以EG EM GM =-=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圆的基本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圆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0.2.7【分析】根据全等可得OC =AP ,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 =AB ,从而可得AO =BP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①①ABC 为等边三角形,①AC =AB =BC =9,①①APO ①①COD ,AO =2.7,①AP =OC ,①BP =AO =2.7.故答案为:2.7.【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确理解性质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31.5:3.【分析】过C 做CG ①AD 交AD 延长线于G ,根据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CD∥AB 且CD =AB ,AD =BC ,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①CDF =①EAF ,①DCF =①E ,可证△DCF ①①AEF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可得31DF DC AF AE ==,设AF =m ,DF =3m ,则BC =AD = 4m ,求三角形与四边形面积S △CDF =1322DF CG mCG ⋅=,S 四边形ABCF =()()1154222AF BC CG m m CG mCG +⋅=+⋅=,再求两面积比即可. 【详解】解:过C 做CG ①AD 交AD 延长线于G ,①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①CD∥AB 且CD =AB ,AD =BC ,①①CDF =①EAF ,①DCF =①E ,①△DCF ①①AEF , ①31DF DC AF AE ==, 设AF =m ,DF =3m ,则BC =AD =AF +DF =4m ,①S △CDF =1322DF CG mCG ⋅=, S 四边形ABCF =()()1154222AF BC CG m m CG mCG +⋅=+⋅=, ①53::5:322CDF ABCF S S mCG mCG ==四边形. 故答案为5:3.【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相似判定与性质,三角形面积与四边形面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相似判定与性质,三角形面积与四边形面积是解题关键.32.6.72【分析】连接BE,延长CD交BE与点H,作CF①AB,垂足为F.首先证明DC垂直平分线段BE,△ABE是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出EH,得到BE的长,在Rt△ABE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连接BE,延长CD交BE与点H,作CF①AB,垂足为F.①①ACB=90°,AC=6,BC=8.①AB,①D是AB的中点,①AD=BD=CD=5,①S△ABC=12AC•BC=12AB•CF,①12×6×8=12×10×CF,解得CF=4.8.①将△BCD沿直线CD翻折得到△ECD,①BC=CE,BD=DE,①CH①BE,BH=HE.①AD=DB=DE,①①ABE为直角三角形,①AEB=90°,①S△ECD=S△ACD,①12DC•HE=12AD•CF,①DC=AD,①HE=CF=4.8.①BE=2EH=9.6.①①AEB=90°,①AE.①S△ADE=12EH•AE=12×2.8×4.8=6.72.故答案为:6.72.【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面积法求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33.【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证明: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则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以斜边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解:在Rt①ABC中,AB2=AC2+BC2,AB=5,S阴影=S△AHC+S△BFC+S△AEB=×+×+×,=(AC2+BC2+AB2),=AB2,=×52=.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知识,要求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证明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34.48 5【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EP①AB时,线段EP最短.根据12•AB•PE=12×BE×AE,只要求出AB、AE、BE、PE,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PE①AB时,线段PE最短.①AE①BC于E,sinB=35=AEAB,设AE=3k,AB=BC=5k,则BE=4k,EC=k,①EC=3,①k=3,①BE=12,AB=15,AE=9,当PE①AB时,12•AB•PE=12×BE×AE,①PE=AE BEAB⨯=365,①线段PE的最小值为365,①BP 485.故答案为:485.【点睛】本题考查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最短、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35.10.【分析】连结OC,设①O半径为r,则OC=r,OE=r-2,根据垂径定理得到CE=DE=1 2CD=6,在Rt△OC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r的等式,然后解方程求出r即可.【详解】解:连结OC,设①O半径为r,则OC=r,OE=r-BE=r-2,①CD①AB,CD=12①CE=DE=12CD=6,。
(必考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ABC 的面积为9cm 2,BP 平分∠ABC ,AP ⊥BP 于P ,连接PC ,则△PBC 的面积为( )A .3cm 2B .4.5cm 2C .5cm 2D .6cm 22.如图,AB 与CD 相交于点E ,AD=CB ,要使△ADE ≌△CBE ,需添加一个条件,则添加的条件以及相应的判定定理正确的是( )A .AE=CE ;SASB .DE=BE ;SASC .∠D=∠B ;AASD .∠A=∠C ;ASA3.如图,CD AB ⊥,BE AC ⊥,垂足分别为点D ,点E ,BE 、CD 相交于点O ,12∠=∠,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 .2对B .3对C .4对D .5对4.已知如图,AB=AE ,只需再加一个条件就能证明△ABC ≌△AED ,下列选项是所加条件,请判断哪一个不能判断△ABC ≌△AED ( )A .∠B=∠EB .AC=ADC .∠ADE=∠ACBD .BC=DE 5.如图,已知∠ABC =∠DEF ,AB =DE ,添加以下条件,不能判定△ABC ≌△DEF 的是( )A .∠A =∠DB .∠ACB =∠DFEC .AC =DFD .BE =CF 6.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有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cm,4cm,9cm B .8cm,7cm,15cmC .12cm,13cm,24cmD .2cm,2cm,6cm 7.如图,AB AC =,AD AE =,55A ︒∠=,35C ︒∠=,则DOE ∠的度数是( )A .105︒B .115︒C .125︒D .130︒8.已知:如图,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且BD=BC ,E 为BD 延长线上的一点,BE=BA ,过E 作EF ⊥AB ,F 为垂足,下列结论:①△ABD ≌△EBC②∠BCE+∠BCD=180°③AD=AE=EC ④ BA+BC=2BF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9.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8,x ,则x 的值可以是( )A .6B .5C .4D .3 10.如图,已知AE=CF ,∠AFD=∠CEB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 ≌△CBE 的是( )A .∠B=∠DB .BE=DFC .AD=CBD .AD ∥BC 11.若a ,b ,c 为△ABC 的三边长,且满足|a ﹣5|+(b ﹣3)2=0,则c 的值可以为( )A .7B .8C .9D .1012.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D ≌△ACE ,其中B ,C 为对应顶点,D ,E 为对应顶点,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C=CDB .BE=CDC .∠ADE=∠AED D .∠BAE=∠CAD二、填空题13.如图,已知AC DB =,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可以得到ABC DCB △≌△.14.如图,已知∠A =47°,∠B =38°,∠C =25°,则∠BDC 的度数是______.15.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24ABC Scm =,则ABE S 的值是_______.16.如图10,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形状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________去配,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x ,8,则x 的取值范围是 .18.已知:如图,ACB DBC ∠∠=,要使△ABC ≌△DCB ,只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条件).19.用12根等长的火柴棒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火柴棒不允许剩余、重叠、折断,则能摆出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个.20.如图,点E ,F 在线段AD 上,且AE DF =,//AB DC ,AB DC =,连接BE ,BF ,CE ,CF ,则图中共有_____对全等三角形.三、解答题21.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1)请写出一个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2)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设CD BE ,相交于点O ,若60A ∠=︒,12DCB EBC A ∠=∠=∠.请你写出图中一个与A ∠相等的角,并猜想图中哪个四边形是等对边四边形;(3)在ABC 中,如果A ∠是不等于60︒的锐角,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12DCB EBC A ∠=∠=∠.探究: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中是否存在等对边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22.(问题情境)(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90B D ︒∠=∠=,120BAD ︒∠=.点E ,F 分别是BC 和CD 上的点,且60EAF ︒∠=,试探究线段BE ,EF ,DF 之间的关系.小明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先证明ADG ABE ≅△△,再证明AEF AGF ≅△△,进而得出EF BE DF =+.你认为他的做法 ;(填“正确”或“错误”).(探索延伸)(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70B ︒∠=,110D ︒∠=,100BAD ︒∠=,点E ,F 分别是BC 和CD 上的点,且50EAF ︒∠=,上题中的结论依然成立吗?请说明理由.(思维提升)(3)小明通过对前面两题的认真思考后得出: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若AB AD =,180B D ︒∠+∠=,12EAF BAD ∠=∠,那么EF BE DF =+.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23.(1)如图1,已知OAB 中,OA OB =,90AOB ∠=︒,直线l 经过点O ,BC ⊥直线l ,AD ⊥ 直线l ,垂足分别为点C ,D .依题意补全图l ,并写出线段BC ,AD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OAB 中,OA OB =,C ,O ,D 三点都在直线l 上,并且有BCO ODA BOA ∠=∠=∠,请问(1)中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ABC 中,AB AC =,90CAB ∠=︒,点A 的坐标为(0,1),点C 的坐标为()3,2,请直接写出点B 的坐标.24.如图,90ACB ∠=︒,AC 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为D ,E , 2.5cm AD =,求1cm BE =,求DE 的长.25.如图,点A 、D 、B 、E 在一条直线上,BC 与DF 交于点G ,AD BE =,//BC EF ,BC EF =.求证:ABC DEF △≌△.26.已知22a m n =+,2b m =,c mn =,且m >n >0.(1)比较a ,b ,c 的大小;(2)请说明以a ,b ,c 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存在.【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分析】根据已知条件证得△ABP ≌△EBP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P=PE ,得出S △ABP =S △EBP ,S △ACP =S △ECP ,推出S △PBC=12S △ABC ,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解:延长AP 交BC 于E ,∵BP 平分∠ABC ,∴∠ABP=∠EBP ,∵AP ⊥BP ,∴∠APB=∠EPB=90°,在△ABP 和△EBP 中,ABP EBP PB PBAPB EPB ∠∠⎧⎪⎨⎪∠∠⎩===,∴AP=PE,∴S△ABP=S△EBP,S△ACP=S△ECP,∴S△PBC=12S△ABC=12×9cm2=4.5cm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2.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结合全等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来判断.【详解】解:A.添加AE=CE后,根据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不符合题意;B.添加DE=BE后,根据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不符合题意;C.添加∠D=∠B,根据AAS可证明△ADE≌△CBE,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添加∠A=∠C,根据AAS可证明△ADE≌△CBE,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AS、ASA.关键在于应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应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3.C解析:C【分析】共有四对.分别为ADO≌AEO,ADC≌AEB,ABO≌ACO,BOD≌COE.做题时要从已知条件开始结合图形利用全等的判定方法由易到难逐个寻找.【详解】解:∵CD⊥AB,BE⊥AC,∴∠ADO=∠AEO=90°,又∵∠1=∠2,AO=AO,∴ADO≌AEO;(AAS)∴OD=OE,AD=AE,∵∠DOB=∠EOC,∠ODB=∠OEC=90°,OD=OE,∴BOD≌COE;(ASA)∴BD=CE,OB=OC,∠B=∠C,∵AE=AD,∠DAC=∠CAB,∠ADC=∠AEB=90°∵AD=AE,BD=CE,∴AB=AC,∵OB=OC,AO=AO,∴ABO≌ACO.(SSS)所以共有四对全等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4.D解析: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结合AE=AB、∠A=∠A逐项判定即可.【详解】解:∵AE=AB、∠A=∠A∴A、补充∠B=∠E,根据ASA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B、补充AC=AD,根据SAS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C、补充∠ADE=∠ACB,根据AAS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D、补充BC=DE,为SSA不能证明△ABC≌△AE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掌握AAA、SSA不能判定普通三角形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C解析: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一判断即可;【详解】A、根据ASA,可以推出△ABC≌△DEF,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根据AAS,可以推出△ABC≌△DEF,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本选项符合题意.D、根据SAS,可以推出△ABC≌△DEF,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6.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详解】解:A 、∵3+4=7<9,∴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8+7=15,∴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12+13=25>24,∴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 、∵2+2=4<6,∴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小的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7.C解析:C【分析】先判定△ABE ≌△ACD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35︒,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在△ABE 和△ACD 中,AB AC BAE CAD AE AD =⎧⎪∠=∠⎨⎪=⎩,∴△ABE ≌△ACD (SAS ),∴∠B=∠C ,∵∠C=35︒,∴∠B=35︒,∴∠OEC=∠B+∠A=355590︒+︒=︒,∴∠DOE=∠C+∠OEC=3590125︒+︒=︒,故选:C .【点睛】本题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8.D解析:D【分析】易证ABD EBC ∆∆≌,可得BCE BDA ∠=∠,AD=EC 可得①②正确;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DAE DCE ∠=∠ ,即③正确,根据③可判断④正确;【详解】∵ 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 ∠ABD=∠CBD ,∴在△ABD 和△EBD 中,BD=BC ,∠ABD=∠CDB ,BE=BA ,∴△ABD EBC ∆∆≌(SAS),故①正确;∵ BD 平分∠ABC ,BD=BC ,BE=BA ,∴ ∠BCD=∠BDC=∠BAE=∠BEA ,∵△ABD ≌△EBC ,∴∠BCE=∠BDA ,∴∠BCE+∠BCD=∠BDA+∠BDC=180°,故②正确;∵∠BCE=∠BDA ,∠BCE=∠BCD+∠DCE ,∠BDA=∠DAE+∠BEA ,∠BCD=∠BEA ,∴∠DCE=∠DAE ,∴△ACE 是等腰三角形,∴AE=EC ,∵△ABD ≌△EBC ,∴AD=EC ,∴AD=AE=EC ,故③正确;作EG ⊥BC ,垂足为G ,如图所示:∵ E 是BD 上的点,∴EF=EG ,在△BEG 和△BEF 中BE BE EF EG =⎧⎨=⎩∴ △BEG ≌△BEF ,∴BG=BF ,在△CEG 和△AFE 中EF EG AE CE =⎧⎨=⎩∴△CEG ≌△AFE ,∴ AF=CG ,∴BA+BC=BF+FA+BG-CG=BF+BG=2BF ,故④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本题中熟练求证三角形全等和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①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得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详解】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x,∴8-3<x<8+3,即5<x<11,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0.C解析:C【分析】求出AF=C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即可.【详解】解:∵AE=CF,∴AE+EF=CF+EF,∴AF=CE,A、∠B=∠D,∠AFD=∠CEB,AF=CE,满足AAS,能判定△ADF≌△CBE;B、BE=DF,∠AFD=∠CEB,AF=CE,满足SAS,能判定△ADF≌△CBE;C、AD=CB,AF=CE,∠AFD=∠CEB,满足SSA,不能判定△ADF≌△CBE;D、AD∥BC,则∠A=∠C,又AF=CE,∠AFD=∠CEB,满足ASA,能判定△ADF≌△CBE;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11.A解析:A【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方程求出a、b的值,再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c的取值范围,然后解答即可.【详解】解:∵|a﹣5|+(b﹣3)2=0,∴a﹣5=0,b﹣3=0,解得a=5,b=3,∵5﹣3=2,5+3=8,∴2<c<8,∴c的值可以为7.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注意: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12.A解析:A【详解】∵△ABD≌△ACE,∴∠ADB=∠AEC,∠BAD=∠CAE,BD=CE,∴180°-∠ADB=180°-∠AEC,∠BAD+∠DAE=∠CAE+∠DAE,BD+DE=CE+DE,即∠ADE=∠AED,∠BAE=∠CAD,BE=CD,故B、C、D选项成立,不符合题意;无法证明AC=CD,故A符合题意,故选A.二、填空题13.(答案不唯一)【分析】要使△ABC≌△DCB由于BC是公共边若补充一组边相等则可用SSS判定其全等;【详解】解:添加AB=DC∵AC=BDBC=BCAB=DC∴△ABC≌△DCB(SSS)∴加一个适(答案不唯一)解析:AB DC【分析】要使△ABC≌△DCB,由于BC是公共边,若补充一组边相等,则可用SSS判定其全等;【详解】解:添加AB=DC,∵ AC=BD,BC=BC,AB=DC,∴△ABC≌△DCB(SSS),∴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AB=DC,故答案为:AB=D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根据已知图形以及判定方法选择添加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110°【分析】连接AD并延长根据三角殂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3和∠4因为∠BDC是∠3和∠4的和从而不难求得∠BDC的度数【详解】解:连接AD 并延长∵∠3=∠1+∠B∠4=∠2+∠C∴∠BDC=∠解析:110°【分析】连接AD,并延长,根据三角殂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3和∠4,因为∠BDC是∠3和∠4的和,从而不难求得∠BDC的度数.【详解】解:连接AD,并延长.∵∠3=∠1+∠B,∠4=∠2+∠C.∴∠BDC=∠3+∠4=(∠1+∠B)+(∠2+∠C)=∠B+∠BAC+∠C.∵∠A=47°,∠B=38°,∠C=25°.∴∠BDC=47°+38°+25°=110°,故答案为:1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5.【分析】中线AD把△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线BE又把△AB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ABE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详解】解:∵DE分别是BCAD的中点∴△ABD是△ABC面积的△A解析:21cm【分析】中线AD把△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线BE又把△AB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ABE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14.【详解】解:∵D、E分别是BC,AD的中点,∴△ABD是△ABC面积的12,△ABE是△ABD面积的12,∴△ABE的面积=4×12×12=21cm.故答案为:21cm.【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16.③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分析】已知三角形破损部分的边角得到原来三角形的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详解】第一块和第二块只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根据这两块中的任一解析:③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分析】已知三角形破损部分的边角,得到原来三角形的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详解】第一块和第二块只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根据这两块中的任一块均不能配一块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第三块不仅保留了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还保留了一边,则可以根据ASA来配一块一样的玻璃.故答案为③;两个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观察图形,根据已知选择判定方法.17.1<x<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解:由题意有8﹣5<1+2x<8+5解得:1<x<6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解析:1<x<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解:由题意,有8﹣5<1+2x<8+5,解得:1<x<6.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18.∠A=∠D或∠ABC=∠DCB或BD=AC【分析】已知一条公共边和一个角有角边角或角角边定理再补充一组对边相等或一组对角相等即可【详解】解:添加∠A=∠D∠ABC=∠DCBBD=AC后可分别根据AA解析:∠A=∠D或∠ABC=∠DCB或BD=AC【分析】已知一条公共边和一个角,有角边角或角角边定理,再补充一组对边相等或一组对角相等即可.【详解】解:添加∠A=∠D,∠ABC=∠DCB,BD=AC后可分别根据AAS、SAS、SAS判定△ABC≌△ADC.故答案为:∠A=∠D或∠ABC=∠DCB或BD=AC.【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添加时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2【分析】本题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不等式组从而求出三边满足的条件再根据三边长是整数进而求解【详解】设摆出的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是x根则第三边是()根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则又因为是整数解析:2【分析】本题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不等式组,从而求出三边满足的条件,再根据三边长是整数,进而求解.【详解】设摆出的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是x 根,则第三边是(122x -)根,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122122x x x x x x +>-⎧⎨-+>⎩, 则3x >, 6x <,又因为x 是整数,∴x 可以取4或5,因而三边的值可能是:4,4,4或5,5,2;共二种情况,则能摆出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组合三角形的时候,注意较小的两边之和应大于最大的边,三角形三边之和等于12.20.3【分析】易证△ABE ≌△DCF 从而可得出△ABF ≌△DCE 进而可得出△BEF ≌△CFE 【详解】∵AB ∥DC ∴∠A=∠D ∵AB=CDAE=DF ∴△ABE ≌△DCF(SAS)∴AE=DFBE=CF ∴A 解析:3【分析】易证△ABE ≌△DCF,从而可得出△ABF ≌△DCE,进而可得出△BEF ≌△CFE .【详解】∵AB ∥DC∴∠A=∠D∵AB=CD,AE=DF∴△ABE ≌△DCF(SAS)∴AE=DF ,BE=CF∴AF=ED∴△ABF ≌△DCE(SAS)∴BF=EC∵EF=EF∴△BEF ≌△CFE(SSS)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需要注意SSA 是不能证明全等的.三、解答题21.(1)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等;(2)与A ∠相等的角是∠DOB (或∠EOC );猜想四边形BDEC 是等对边四边形;(3)存在等对边四边形,是四边形BDEC ,见解析.【分析】(1)本题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就是; (2)与∠A 相等的角是∠BOD (或∠COE ),四边形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3)作CG ⊥BE 于G 点,作BF ⊥CD 交CD 延长线于F 点,易证△BCF ≌△CBG ,进而证明△BDF ≌△CEG ,所以BD =CE ,所以四边形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详解】解:(1)如: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等.(2)与A ∠相等的角是∠BOD (或∠COE ),∵∠A =60°,12DCB EBC A ∠=∠=∠, ∴∠OBC =∠OCB =30°,∴∠BOD =∠EOC =∠OBC +∠OCB =60°,∴与∠A 相等的角是∠BOD (或∠EOC ),猜想:四边形BDEC 是等对边四边形,(3)存在等对边四边形,是四边形BDEC ,证明:如图作CG ⊥BE 于G ,BF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F ,在△BCF 和△CBG 中,DCB EBC BFC CGB BC BC ∠=∠⎧⎪∠=∠⎨⎪=⎩∴△BCF ≌△CBG (AAS ),∴BF =CG ,∵BDF ABE EBC DCB ∠=∠+∠+∠,BEC ABE A ∠=∠+∠,∴BDF BEC ∠=∠,在△BDF 和△CEG 中,90BDF CEB BFC CGE BF CG ∠∠⎧⎪∠∠=︒⎨⎪⎩=== ∴△BDF ≌△CEG (AAS ),∴BD =CE∴四边形BDEC 是等对边四边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定义,把证明BD =CE 的问题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22.(1)正确;(2)成立,理由见解析;(3)正确,理由见解析.【分析】(1)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先证明ADG ABE ≅△△,可得AE=AG ,再证明AEF AGF ≅△△,可得EF=GF ,进而得出EF BE DF =+.即可解题; (2)成立,证明方法同(1):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先证明ADG ABE ≅△△,可得AE=AG ,再证明AEF AGF ≅△△,可得EF=GF ,进而得出EF BE DF =+.即可解题;(3)正确,证明方法同(2):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先证明ADG ABE ≅△△,可得AE=AG ,再证明AEF AGF ≅△△,可得EF=GF ,进而得出EF BE DF =+.即可解题.【详解】解:(1)正确.理由:如图1,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90B ADF ︒∠=∠=,∴90ADG ADF B ∠=∠=∠=︒,在△ABE 和△ADG 中,∵DG BE AB AD =⎧⎪=⎨⎪=⎩∠B ∠ADG , ∴△ABE ≌△ADG (SAS ),∴AE=AG ,∠BAE=∠DAG ,∵120BAD ︒∠=,60EAF ︒∠=,∴∠EAF =12∠BAD , ∴∠GAF=∠DAG+∠DAF=∠BAE+∠DAF=∠BAD-∠EAF=∠EAF , ∴∠EAF=∠GAF ,在△AEF 和△AGF 中,∵AE AG EAF GAF AF AF =⎧⎪=⎨⎪=⎩∠∠, ∴△AEF ≌△AGF (SAS ),∴EF=GF ,∵GF=DG+DF=BE+DF ,∴EF BE DF =+;(2)(1)题中的结论依然成立;理由:如图2,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110ADF ︒∠=,70B ︒∠=,∴18011070ADG B ∠=︒-︒=︒=∠,在△ABE 和△ADG 中,∵DG BE AB AD =⎧⎪=⎨⎪=⎩∠B ∠ADG , ∴△ABE ≌△ADG (SAS ),∴AE=AG ,∠BAE=∠DAG ,∵100BAD ∠=︒,50EAF ∠=︒,∴∠EAF =12∠BAD , ∴∠GAF=∠DAG+∠DAF=∠BAE+∠DAF=∠BAD-∠EAF=∠EAF , ∴∠EAF=∠GAF ,在△AEF 和△AGF 中,∵AE AG EAF GAF AF AF =⎧⎪=⎨⎪=⎩∠∠, ∴△AEF ≌△AGF (SAS ),∴EF=GF ,∵GF=DG+DF=BE+DF ,∴EF BE DF =+;(3)正确,理由:如图3,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180B ADF ︒∠+∠=,180ADG ADF ∠+∠=︒, ∴ADG B ∠=∠,在△ABE 和△ADG 中,∵DG BE AB AD =⎧⎪=⎨⎪=⎩∠B ∠ADG , ∴△ABE ≌△ADG (SAS ),∴AE=AG ,∠BAE=∠DAG ,∵∠EAF =12∠BAD , ∴∠GAF=∠DAG+∠DAF=∠BAE+∠DAF=∠BAD-∠EAF=∠EAF , ∴∠EAF=∠GAF ,在△AEF 和△AGF 中,∵AE AG EAF GAF AF AF =⎧⎪=⎨⎪=⎩∠∠, ∴△AEF ≌△AGF (SAS ),∴EF=GF ,∵GF=DG+DF=BE+DF ,∴EF BE DF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的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23.(1)补全如图所示见解析;CD BC AD =+;(2)成立,证明见解析;(3)点B 的坐标为()1,2-.【分析】(1)依题意补全图,易证△AOD ≌△OBC ,则有AD =CO ,OD =BC ,从而可得CD BC AD =+;(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易证23∠∠=,再证明BCO ODA ≌,同(1)即可证明结论;(3)过B 、C 两点作y 轴垂线,构造如(1)图形,即可得三角形全等,再将线段关系即可求出点B 坐标.【详解】(1)补全图1如图所示,CD BC AD =+;证明:∵90AOB ∠=︒,BC ⊥直线l ,AD ⊥ 直线l ,∴∠BCO =∠ODA =90°,∴∠BOC +∠OBC =90°,又∵90AOB ∠=︒,∴∠BOC +∠AOD =90°,∴∠OBC =∠AOD ,在△AOD 和△OBC 中BCO ODA OBC AOD BO AO ∠=∠⎧⎪∠=∠⎨⎪=⎩,∴△AOD ≌△OBC (AAS )∴AD =CO ,OD =BC ,∵CD OD CO =+,∴CD BC AD =+.(2)成立.证明:如图,∵12180BOA ∠+∠=︒-∠,13180BOA ∠+∠=︒-∠,BOA BCO ∠=∠ ∴23∠∠=在BCO 和ODA 中32BCO ODA BO OA ∠=∠⎧⎪∠=∠⎨⎪=⎩∴BCO ODA ≌(AAS )∴BC OD =,CO AD =∴CD CO OD AD BC =+=+(3)点B 的坐标为()1,2-.过程如下:过B 、C 两点作y 轴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同理(1)可得,CN =AM ,AN =MB ,∵点A 的坐标为(0,1),点C 的坐标为()3,2,∴CN =AM =3,ON =2,OA =1,∴MB =AN =ON -OA =1,OM =AM -OA =2,∵点B 在第四象限,∴点B 坐标为:()1,2-.【点睛】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图形与坐标变换,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24. 1.5cm DE =.【分析】根据垂直定义求出∠BEC =∠ACB =∠ADC ,根据等式性质求出∠ACD =∠CBE ,根据AAS 证明△BCE ≌△CA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D =CE ,BE =CD ,利用DE =CE−CD ,即可解答.【详解】AD CE ⊥,BE CE ⊥90ADC CEB ∴∠=∠=︒90BCE CBE ∴∠+∠=︒又90ACB ∠=︒90BCE ACD ∴∠+∠=︒CBE ACD ∴=∠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ACD CBE AC BC ∠=∠⎧⎪∠=∠⎨⎪=⎩()AAS ACD CBE ∴△≌△CD BE ∴=,AD CE =又 2.5cm AD =,1cm BE =2.5cm CE ∴=,1cm =CD2.51 1.5cm DE CE C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垂线的定义等知识点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推出证明ACD CBE ∴≌的三个条件.25.见解析【分析】由AD BE =,得AB=DE ,由//BC EF ,得ABC E ∠=∠,根据SAS 可证.【详解】证明:∵AD BE =,∴AD BD BE BD +=+,∴AB DE =,∵//BC EF ,∴ABC E ∠=∠,在ABC 和DEF 中,AB DE ABC E BC EF =⎧⎪∠=∠⎨⎪=⎩,∴()ABC DEF SAS ≌.【点睛】本题考查了用“边角边”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解题关键是挖掘题目隐含的全等条件,根据判定定理证明.26.(1)a>b>c;(2)见解析【分析】(1)a、b、c两两作差可得出a、b、c之间的大小关系;(2)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详解】(1)∵a-b=m2+n2-m2=n2>0;a-c=m2+n2-mn=(m-n)2+mn>0;b-c= m2-mn=m(m-n)>0∴a>b>c;(2)由(1)a>b>c可得,a+b>c∵a-b= m2+n2-m2=n2<mn∴a-b<c∴以a、b、c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存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差比法比较代数式的大小和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经典50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经典50题)(含答案)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解析:延长AD 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ADBC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为 BC=ED,CF=DF,∠BCF=∠EDF 。
所以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所以 BF=EF,∠CBF=∠DEF 。
连接BE 。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所以 ∠EBF=∠BEF 。
又因为 ∠ABC=∠AED 。
所以 ∠ABE=∠AEB 。
所以 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
所以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 ∠BAF=∠EAF (∠1=∠2)。
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EG=AC ∵EF//AB ∴∠DFE=∠1∵∠1=∠2∴∠DFE=∠DGE ∴EF=EG ∴EF=AC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AC=AE+CE ∴CE=DE ∴∠C=∠EDC ∵∠AED=∠C+∠EDC=2∠C ∴∠B=2∠C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CDB AB ACD F2 1 E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 =∠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 ≌△AFC (SAS )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分析】
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知△AG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F为GC中点,再由已知条件可得EF为△CBG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即可求出线段EF的长.
【详解】
∵AD是△ABC角平分线,CG⊥AD于F,
∴△AGC是等腰三角形,
∴AG=AC=3,GF=CF,
∵AB=4,AC=3,
∴BG=1,
【详解】
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
∠EAD=∠FAD
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
∴DF=DE,
又∵S△ABC=S△ABD+S△ACD,DE=2,AB=4,
∴AC=3.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ABC中,∠A:∠B:∠C=1:2:3,最小边BC=4cm,则最长边AB的长为()cm
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故AB=2BC=2×4=8cm,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 的对角线 与 相交于点 , , ,若 .则 的长为()
A.3B. C. D.6
【答案】C
D.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正确.
故选D.
7.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 )
A.115°B.120°
C.145°D.13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得∠3的度数,又由邻补角定义,求得∠4的度数,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2的度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选项进行一一分析,排除错误答案.
【详解】
A、三条边的比为2:3:4,22+32≠42,故不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B、三条边满足关系a2=b2-c2,即a2+c2=b2,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三条边的比为1:1: ,12+12=( )2,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E是△ABC中线,
∴BE=CE,
∴EF为△CBG的中位线,
∴EF= BG= ,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解题关键在于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1.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D=CD,AB=CB,詹姆斯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C⊥BD;②AO=CO= AC;③△ABD≌△CBD,
4,5,9都不符合不等式5<x<9,只有6符合不等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属于基础题型,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ABC中,AB=4,AC=3,AD、AE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中线,过点C作CG⊥AD于F,交AB于G,连接EF,则线段EF的长为()
A.1B. C. D.
【详解】
∵点 为 中点
∴ = 4.5
∵
∴ = 3
∵ = =
∴ 4.5-3=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中线的性质.
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0),B(0,3),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正半轴于点C,则点C的横坐标介于( )
A.0和1之间B.1和2之间C.2和3之间D.3和4之间
∴∠DFE=360°-135°-90°=135°,
∴∠DFB=45°= ∠CGE,,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多边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如图,OA=OB,OC=OD,∠O=50°,∠D=35°,则∠OAC等于()
解:如图,AB= .
故选:B.
【点睛】
此题求最短路径,我们将平面展开,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就可以了.
13.如图, 、 分别是 边 、 上的点, ,点 为 中点,设 的面积为 , 的面积为 ,若 ,则 ()
A. B.1C. D.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 ,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及面积求解方法得到 , ,故可求解.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2.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6cm,A是正方体的一个顶点,B是侧面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一只蚂蚁在正方体的表面上爬行,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径是()
A.9B. C. D.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将正方体的左侧面与前面展开,构成一个长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距离即可.
【详解】
D、三个角满足关系∠B+∠C=∠A,则∠A为90°,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若已知角,只要求得一个角为90°即可.
16.如图,在 , ,以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 , 于点 , ,再分别以 , ,为圆心,大于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 ,作弧线 ,交 于点 .已知 , ,则 的长为()
8.如图,在 中, , ,直线 ,顶点 在直线 上,直线 交 于点 ,交 与点 ,若 ,则 的度数是()
A.30°B.35°C.40°D.45°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可得 度数,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 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 .
【详解】
A.65°B.95°C.45°D.8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OA=OB,OC=OD证明△ODB≌△OCA,得到∠OAC=∠OBD,再根据∠O=50°,∠D=35°即可得答案.
【详解】
解:OA=OB,OC=OD,
在△ODB和△OCA中,
∴△ODB≌△OCA(SAS),
∠OAC=∠OBD=180°-50°-35°=95°,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勾股定理解 求得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得 ,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解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求得 .
【详解】
解:∵
∴
∵在 中, ,
∴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
∴在 中, ,
∴
∴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含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直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依次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①∵EG∥BC,
∴∠CEG=∠ACB,
又∵CD是△ABC的角平分线,
∴∠CEG=∠ACB=2∠DCB,故正确;
②∵∠A=90°,
∴∠ADC+∠ACD=90°,
∵CD平分∠ACB,
∴∠ACD=∠BCD,
故B为答案.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
A.4B.3C.6D.2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ABC=S△ABD+S△ACD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
∵ ,且 ,
∴ ,
在 中,∵ ,
∴ ,
∵ ,
∴ ,
即 ,
故选: .
【点睛】
本题考查综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平行直线的性质等知识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点A,B的坐标求出OA,OB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即可得出OC的长,再比较无理数的大小确定点C的横坐标介于哪个区间.
【详解】
∵点A,B的坐标分别为(﹣2,0),(0,3),
∴OA=2,OB=3,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AB=
∴AC=AB= ,
∴OC= ﹣2,
【详解】
在Rt△ABC中,∠A=90°,
∵∠1=45°(已知),
∴∠3=90°-∠1=4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4=180°-∠3=135°(平角定义),
∵EF∥MN(已知),
∴∠2=∠4=13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A.6B.8C. D.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三角形中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设∠A=x,
则∠B=2x,∠C=3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x+2x+3x=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