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阐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重点)

2. 通过比较,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二者的关系。 (难点)

3.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问题探讨 P 109 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极地附近的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 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 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正常的森林、草原与苔原景观, 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讨论: 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不需回答。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原因

1. 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保持 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能力 。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 是一种状态。

2. 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 成熟 阶段,它的 结构 和功能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才能表现出保持或恢复自身 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 结构与功能 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

成熟阶段的表现有:

( 1)生产者 、消费者 和分解者 三大功能类群齐全。 ( 2)能量 的输入保持稳定。 (3)物质 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3. 稳定性的表现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发生、 发展、 稳定的几个阶段。 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是生态系统发展的结果, 是生态系统发展成熟的标志。

( 1)结构相对稳定 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a ) 、消费者 ( b )

分解者 ( c ) 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一般相关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

如: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 抗气候变化,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 2)功能相对稳定 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若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则生态系统处于发展阶段;若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 则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若能量的输入小于能量的输出,说生态平衡已被破坏。

种群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黄伟 编 必修 3《稳态与环境》学案

每个营养级生物的种类数量相对稳定

结构稳定 有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 保证 物质

循环、能量流动相对稳定────功能稳定

( 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

种内 斗争来实现。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 调节基础: 负反馈 调节。 负反馈调节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 能力的基

础。

2. 实例分析

实例 1: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 中的

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实例 2: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这样,害虫种群的增 长就会受到抑制。

物理沉降 生物 种类和 鸟类数量增加

河流轻微污染 化学 分解 消除污染 数量 不会受 害虫数量 增加 害虫数量 减少 微生物 分解 到明显影

响 鸟类数量减少

3. 特点

( 1)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依靠 自我调节能力 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例如,一场火灾过后,

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 但是由于光照更加充足、 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许多种子萌发后, 迅速长成新植株。 (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有限的 ,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迅速丧 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例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就是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崩溃的 鲜明例子。

(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呈 正相关 。

拓展深化 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区别 类型 项目 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作用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使生态系统达

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结果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

3)稳定性图解

4. 稳定性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自我调节 能力。这种自我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 ( 主要是 捕食 关系 ) 及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 抵抗力稳定性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例如,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

(2)特点

①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例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②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例如,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 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实例分析①一场火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由于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

②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能很快恢复。③河流被严重污染后,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3)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例如,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同样,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

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不是绝对不变的。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靠生物群落内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是靠捕食及种群内的种内竞争实现的。

③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键是“保持”还是“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