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把握

合集下载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在体育的集体教学中,只有运动量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是十分不利。

在过去的体育活动中并没有很重视幼儿的运动量,有些活动根本没有什么运动量,只要幼儿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寻求的是一些简单的“快乐”,对幼儿动作技术和动作类型都没有要求。

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让一节体育教学活动在有一定运动量的情况下,真正快乐的进行呢?一、正确认识“运动量”是组织体育活动的基础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

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

由完成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所决定。

在体育的集体锻炼和教学活动中,运动量的大小与动作类型、动作的练习方式及其各种动作的组合方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运动量太小,对身体锻炼的效果就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又没有节奏,则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科学安排运动量是实施体育活动的保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状况,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等等,那么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该如何科学化地安排幼儿运动量呢?(一)注意活动安排的适量性。

如果运动量过小,运动对身体刺激会相应减弱,从而失去增强体质的作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运动对身体刺激会很强,超越了幼儿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损害幼儿的机体健康,如高难度的练习,会使幼儿的心血管系统、韧带、皮肤等机能无法适应;过高过难的运动会超出幼儿身体的体力负荷,使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高度紧张而产生不适反应,甚至造成损伤。

因此,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幼儿的运动量:1、安排好运动的强度与密度。

在体育活动中,应该以相对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为适宜,运动强度大的活动,则应当运动密度相应减小;反之,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则运动密度可以相应增加。

(完整版)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小中大班)

(完整版)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小中大班)

(完整版)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小中大班)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小班一、走:1.自然走:托班:双脚交替自然地走指导要点:步子稳健向前走动,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

小班: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地走指导要点:挺胸,躯干正直,使颈.背在同一垂直而上,眼看正前方,步幅大而均匀,落地轻柔,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2.变化走;小班;向指定方向走指导要点:设定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标志物。

二、跑:1.自然跑:托班:双脚交替自然地跑指导要点:可以从原地踏步的基础上引入原地跑的教学,使之体会走与跑的根本区别——腾空。

摆臂为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摆动。

小班;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地跑指导要点:步子迈开,落地轻柔,躯干正直稍前倾,两臂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摆动。

2.变化跑:小班:向指定方向跑指导要点:设定标志物,在跑动中,要目视相去无几物,身体向前倾向前跑进,体会腾空感,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3.走.跑交替:小班:走.跑交替100米指导要点:(1)走—跑,听到跑的指令,下肢迅速蹬摆做出跑的动作,同时两臂迅速由直臂变屈臂前后摆动,身体稍向前倾。

(2)跑—走听到走的指令,迅速由跑转变为走,并调节呼吸。

4.追逐跑;小班:在指定范围四散跑.追逐跑指导要点:强调限制条件——指定范围。

追者要求其讲究方法,逃者要求其有躲闪三、跳:1.纵跳:小班: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上跳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蹬伸充分,落地缓冲。

2.行进跳:小班: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前倾,两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

3.从高处往下跳:小班:从25厘米高处自然跳下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稍前倾,落地缓冲,注意身体平衡。

四、投掷:1.投远;小班:单手自然地将沙包投向前方指导要点:屈臂肩上投掷,沙包出手方向为前上方。

五、爬托班:手.膝着地向前爬指导要点:依靠腕撑.腿蹬伸力量和异侧(或同侧)臂推撑力量推动身体前进,爬时仰头前看。

小班: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向前爬指导要点:同上。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而适当的运动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幼儿的护理工作也是家长和保育人员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帮助家长和保育人员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幼儿的运动量。

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习惯。

根据专家的建议,幼儿每天至少需要进行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跑步、跳绳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比如爬行、攀爬、伸展等。

家长和保育人员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参与户外活动,比如骑车、游泳、玩球等,以及进行一些适合幼儿的体能训练,来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其次,护理工作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幼儿的护理工作包括
了饮食、卫生、安全等方面。

在饮食方面,家长和保育人员需要确保幼儿的饮食均衡,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过多的油脂和糖分。

在卫生方面,需要保持幼儿的个人卫生,定期洗澡、刷牙等,以及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在安全方面,需要确保幼儿在家中和幼儿园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综上所述,幼儿的运动量及护理工作都是家长和保育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运动安排和良好的护理工作,可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希望家长和保育人员们能够重视这些问题,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大班幼儿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

大班幼儿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

大班幼儿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可见关注幼儿健康,在学前阶段是处在首位的。

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年幼的儿童。

”而关注幼儿的健康,除了做好日常的保育工作之外,让幼儿健康成长最积极的措施就是培养幼儿热爱运动的兴趣。

一提到运动,无可避免地会谈到运动量,因为幼儿在活动中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体的发育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幼儿运动的成效。

若运动量过小,运动对幼儿身体的刺激也就较小,这就起不到锻炼幼儿身体的和增强身体机的目的;反之,若运动量过大,运动的刺激超出了幼儿身体机能的承受力,对幼儿身体健康反而有害;只有适宜的运动量,才能使幼儿的身体承受适宜的生理负荷,从而有效地增强幼儿身体器官、系统的适应性,提高幼儿机体的功能。

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其运动量的调整又有所不同。

本文就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展开初步探讨。

一关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关注运动量的重要性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幼儿的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尚处于不断的骨化的过程中,因而软骨较多,骨骼比较柔软,骨也较细且硬度差,容易变形;学前儿童肌肉组织相对较少,肌纤维细嫩,肌肉含水分较多,故肌肉的力量较弱,肌肉能量储备也较差;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脏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

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活动握好幼儿的运动量是相当重要的。

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的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语言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表现不明显,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且在很易陷入盲目兴奋的状态,不会很好地自己去调整运动量,只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即使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也不会停下来,这是幼儿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体育活动中如何有效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体育活动中如何有效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体育活动中如何有效控制幼儿的运动量作者:章韵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10期[摘要]:幼儿进行体育运动时,运动量过大,超越了幼儿身体的承受范围,损害幼儿的健康;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只有在各种动作练习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诊断、促进和补偿,才能促进幼儿机体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幼儿运动量陈鹤琴先生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

”所谓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所决定运动量的大小。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控制幼儿的运动量,如何在同一阶段使每个幼儿的机能得到发展,下面结合小班体育活动《乌龟春游记》进行分析。

活动目标:1.练习两手屈膝着地爬的技能。

2.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增强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活动重难点:两手屈膝着地爬的技能。

活动准备:1.活动前佩戴好乌龟指套(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乌龟);2.《我是一只乌龟》歌曲;3.地毯铺成一排成小桥,桌子排成山洞。

活动过程:1.引题我是乌龟妈妈,孩子们,美丽的春天到了,妈妈带你们去春游吧!2.热身运动(2分钟运动量:小)(1)真开心,我们一起跳个快乐舞吧!(2)幼儿随音乐模仿动作(重点活动腿部、膝盖、手臂、手腕等部位的动作)点评:对活动中所涉及的身体部位进行预热,既保护身体关节的作用,也让身体有个准备过程。

3.练习手膝着地爬(5分钟,运动量:稍大)(1)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现在,小乌龟快爬到妈妈身边来,我们商量一下去哪里春游呢?(2)幼儿讨论春游地点,并决定一个终点站。

点评:热身运动的音乐较活泼,而且有一定的时间和运动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运动量,适当地休息更利于之后的活动。

(3)孩子们,跟着妈妈出发喽(教师带领幼儿有方向地爬行,并观察幼儿的爬行姿势)!(4)我们休息一下,快到妈妈身边来。

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指南 幼儿园体育

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指南 幼儿园体育

运动锻炼是幼儿园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指南的制订和实施对于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锻炼内容安排1.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发育情况,合理确定体育运动锻炼的内容。

针对3-4岁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游戏、体操动作和基础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踢球、跑步、跳绳等;而对于4-5岁的幼儿,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复杂的运动项目,如绳操、篮球传球等。

2. 在确定锻炼内容时,还需考虑活动场地和器材的配备情况,确保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的顺利进行。

二、锻炼方式选择1. 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的方式应当多样化,既可以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团体训练,也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

2. 在开展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时,可以结合游戏和比赛的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和热情。

三、园内师资和场地设施1. 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的开展离不开具备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

2. 园内的场地设施也需要得到充分重视,提供给幼儿们一个安全舒适的锻炼环境。

四、家长的配合1. 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的开展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他们要积极参与幼儿体育运动锻炼活动,关注幼儿的体育锻炼情况,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2. 家长还可在家中积极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锻炼,如散步、抓球等,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

通过以上对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指南的探讨,相信大家已经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实施过程中,请务必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特点,确保幼儿园体育运动锻炼的顺利进行。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适当的运动量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发育
至关重要。

同时,护理工作也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如何合理安排幼儿的运动量和进行好护理工作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幼儿的运动量应该是适度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幼儿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同时也有助于幼儿消耗多余的能量,保持健康的体重。

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应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运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户外或者室内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跑步、跳跃、游戏等。

但是,过度运动也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导致疲劳、肌肉拉伤等问题,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控制幼儿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其次,护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的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需要特别细心的护理。

家长和教师应该定期给幼儿洗澡、更换衣物、清洁口腔、修剪指甲等,保持幼儿的个人卫生。

同时,还要注意给幼儿提供均衡营养的饮食,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还要定期为幼儿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幼儿的运动量和护理工作都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面。

只有合理安排幼儿的运动量,做好护理工作,才能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快乐成长。

希望每位家长和教师都能够重视这些问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尽一份力量。

(完整word版)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把握

(完整word版)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把握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把握一、关于运动量1、什么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运动量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

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和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可以用公式: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运动总时间×100%.运动的密度越大,表明运动量相对越大。

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大。

影响运动量的其他因素,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

幼儿运动时间和项目与幼儿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幼儿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容量较小,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

一般幼儿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和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等有一定程度的适应。

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幼儿生理负荷是否合理,是一项由内而外的综合考评机制。

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等全方面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然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行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一些表象对其进行快速的判断和调控,如实时心率、出汗量、面色以及呼吸频率等。

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安排的策略

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安排的策略

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安排的策略摘要:《规程》和《纲要》均强调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身体的健康尤为重要,而户外体育活动则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园以户外体育活动为园内特色,注重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体能锻炼,而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体育活动每天不少于1小时,时间是有保证的,如何保证运动量呢?所以在体育活动中一定要考虑运动量的问题,那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来安排孩子们的运动量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合理的运动量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

我们在保证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保证幼儿的运动量,接下来,我以大班体育活动为例对运动量的合理安排进行分析,如何好更科学的合理安排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运动量策略一、体育活动运动量合理安排的意义在体育活动中,运动量是反映幼儿园各项体育活动锻炼情况的重要考核标准。

如果运动量过大,孩子增加心率,增加心脏的负担,影响孩子身体的发育,若运动量太小,会影响孩子的体能,身体发育比较慢。

那么,合理安排运动量在体育活动中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合理安排孩子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促进幼儿身体机体的发育。

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灵敏反应,提供良好的发展智力教育的条件。

活动时心跳加快、循环加快、呼吸加快、加深,从而使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增强,并可使呼吸肌力量增强,肺的通气量增加,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和抗病性提高,从而使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

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给,使骨密质增厚,骨骼更结实、强壮,能使肌纤维增粗,增强肌力、弹力和肌肉、肌腿、韧带的弹性,有利于增强关节的柔韧性和坚固性,从而使锻炼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身体机体的更好的发育。

其次,合理安排孩子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运动经验的同时,可以让幼儿更敏锐地感知,更细致、更精确地观察,可以让身体运动更协调、更准确、更灵活,也可以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

(完整版)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

(完整版)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

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大班一、走:——绕障碍曲线走指导要点:发展幼儿灵敏素质,设定的信号必须之前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了解,并能较容易地区分两个信号的不同,以便在活动中作出相应的速度变化。

加速走时,要求步子比慢走时要小,但频率要快。

手臂的摆臂速度也随之加快。

二、跑:1.变化跑——绕障碍曲线跑指导要点:(1)以弧形跑为例,类似跑中的弯道貌岸然跑,要求在跑动中身体重心稍向内倾,手臂的摆幅也有区别(内臂小点,外臂大点)(2)以折线跑为例,在跑动中要注意变换方向,所以得控制身体的重心,在快接近改变方位的眯时,应放慢速度注重急停和起动教学。

2.走、跑交替——走.跑交替300米指导要点:(1)走—跑,听到跑的指令,下肢迅速蹬摆做出跑的动作,同时两臂迅速由直臂变屈臂前后摆动,身体稍向前倾。

(2)跑—走听到走的指令,迅速由跑转变为走,并调节呼吸。

3.快速跑——快跑30米指导要点:强调下肢的蹬.摆充分,步幅要大,步频要快,摆臂要用力,上体稍前倾,目视前方。

三、跳:1.纵跳——能用力蹬地连续纵跳触物(物体离幼儿举手指尖25厘米)指导要点:同中班。

在此基础上,再强调在起跳前蹬地要用力,手臂要求预摆,这样就会增加跳的高度。

2.从高处往下跳——双脚站立从35厘米高处往下跳,落地较稳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稍前倾,落地缓冲,注意身体平衡。

3.立定跳远——跳距不少于40厘米指导要点:预备——腿稍屈,臂后摆,上体稍前倾,也可弹动一次;起跳——腿蹬直,臂向前上摆,展体,使身体向前上方跳出;落地——屈膝全蹲4.助跑跨跳——能助跑跨跳平行线,跳距不少于50厘米指导要点:向前跑动中单脚起跳,蹬地用力,方向要正,在空中瞬间滞留前弓步,摆腿落地后,不要骤停,应继续向前跑几步。

5.助跑跳远——跳距不少于40厘米指导要点:单脚起跳,双脚同时落地。

6.助跑屈膝跳垂直障碍——能连续向前跳跃多个高40厘米.宽15厘米的障碍指导要点:方法同助跑跨跳平行线,但助跑跨跳平行线时它的方向向前上方跳侧重于“前”,而跳垂直障碍时前上方的方向应侧重于“上”。

如何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运动量

如何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运动量

1262019年2月刊(总第70期)幼儿体育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9)2-126-02如何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运动量陶 宏(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体育课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幼儿身体动作的练习为主要内容,且注重幼儿身体的全面锻炼与发展。

体育课中的运动量大小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发展。

如果运动量过小,对幼儿的身体机能起不到刺激作用,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反之,运动量过大,则超出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会损坏幼儿的身心健康。

可见,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对增强幼儿的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本文认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体育课运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正确了解幼儿体育课中的运动量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

由完成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所决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参考数据为:体育课运动强度平均心率为130~160 b/min,运动密度为30%~60%。

运动强度是指人体身体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

运动密度也称为练习密度,是指在课中幼儿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我国幼儿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最佳运动强度:幼儿的平均心率应在140~170 b/min,最低不宜低于130 b/min,最高一般不宜超过170b/min(平均)。

2 合理安排运动量应遵循幼儿的生理特点2.1 体育课运动量的安排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循序渐进。

因为人的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生理活动能力呈现一定规律性,由活动能力低→逐渐上升→最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出现疲劳→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是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

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问题解析

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问题解析

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问题解析摘要:幼儿运动量的具体意思就是说在日常体育有效活动过程当中,幼儿其自身能够承担的生理负荷。

在活动过程当中,假如运动量不足或者过少都无法实现锻炼发展体能的目标;而反之,假如幼儿运动量超出自身能够承受范围之外便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许多实践研究说明,人在开展运动时其发展是逐渐上升的。

所以在进行各项活动时,老师要及时掌握住幼儿在运动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类情况。

关键词: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目标幼儿老师要根据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兴趣和教学目标来挑选活动,因为各个阶段幼儿的体能、心理、爱好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选择活动时也有一定的差异。

幼儿老师一定开展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体育游戏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幼儿的体能得到提升。

用拍皮球来举个例子,在小班阶段,这个时候的幼儿刚刚开始学习动作,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喜欢模仿,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力,对故事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各种大肌肉动作的学习发展还不够稳健成熟,例如走、跑、攀岩等,他们在运动过程当中呈现出四肢协调较差、控制不到位等特性,老师在开展活动时就可以将一些较为简易的动作加入活动,如双手滚皮球、一只手滚皮球等。

对比于小班的幼儿来讲,中班在动作方面要稍微强一些,而活动目标要求难度也会更高一些。

中班幼儿不光要发展大肌肉,在这个时期其小肌肉动作锻炼也要进行,老师要依据幼儿的各项特性来进行一只手排球、双手交换排球等活动,开展活动时可利用分组、配合的形式来进行。

对于大班幼儿来讲,他们已掌握了各项动作的技巧,同时在开展活动当中,他们的四肢非常协调、灵活。

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胜负欲,所以老师在开展活动时,可多进行一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从而来锻炼幼儿不怕苦不怕难的品质精神。

在开展活动当中,幼儿老师要对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有良好的掌握,进行备课准备时要考虑到幼儿身体发展情况以及需要锻炼的地方,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体能素养。

幼儿园体育课运动量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体育课运动量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体育课运动量的调查分析一、问题提出体育课是教育机构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课的运动量是衡量幼儿体育课实施效果最为关键的指标,闭它直接关系着幼儿身体的发育和健康,影响着幼儿体育活动的成效。

体育课的运动量取决于课程的时间、密度和强度。

时间指标包括体育课的总时间和各部分时间的分配;密度是指幼儿运动时间与总时间之比;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运动量。

为了有助于教育者更科学、合理的安排幼儿园体育课的运动量,保障体育课在增进幼儿体质和健康方面的效果,本研究从以上方面对重庆市城市幼儿园体育课的运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市主城区5所城市幼儿园抽取大、中、小班各1个,共15个班作为样本班。

在样本班中按幼儿体能和运动技能好、中、差三个层次分层抽取2名幼儿,共90名幼儿作为样本幼儿,其中男童48名,女童42名。

(二)研究方法用秒表记录体育课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各部分的时间,然后计算体育课的总时间和各部分时间所占比例;密度是用幼儿实际练习时间占总时间的比来衡量的,即幼儿实际练习时间/总时间×%;强度是通过测查幼儿在安静时、体育课各部分结束之后和课后10分钟的脉率情况以及脉博指数(平均脉搏/课前安静时脉博)来反映的。

最后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幼儿园体育课总时间安排基本合理体育课的总时间是保证体育课运动量能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体育课总时间太短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运动量,对幼儿身体就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反之,运动量太大则有可能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

调查显示:重庆市城区幼儿园各年龄班体育课的总时间为:大班27.1分钟,中班20.7分钟,小班10.3分钟。

按照已有的相关要求,幼儿园体育课的总时间应为大班25--30分钟,中班20-25分钟,小班10--15分钟。

幼儿园体能锻炼管理办法-word范文文档

幼儿园体能锻炼管理办法-word范文文档

幼儿园体能锻炼管理办法一、学前幼儿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1.经常锻炼体育锻炼必须经常进行。

学前幼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都应有1小时以上的户外体育锻炼。

2.全面锻炼必须选择对学前幼儿有益的多种项目进行科学的锻炼。

3.循序渐进学前幼儿的体育锻炼必须循序渐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运动量和动作的复杂程度。

4.注意个体差异学前幼儿的体育活动应使每一个幼儿得到锻炼,但是,由于每个幼儿的体质条件、营养状况、家庭的教养方式、健康现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幼儿的运动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要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对体质较弱的幼儿要格外关心,降低要求,如发现异常,要分析原因,并作适当调整。

心脏病及肾脏病患儿一般不宜进行锻炼。

5.注意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组织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结束时的整理活动是进行一般性体育项目所必须的。

锻炼前作适当的准备活动,使运动量逐渐增加,对于逐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水平、消除肌肉及关节的僵硬状态、减少外伤的发生是有益的。

而在大运动量的锻炼以后,为了使躯体和内脏比较一致地恢复安静状态,必须进行一些整理活动逐步减轻运动量,通常可为幼儿选择慢跑、散步、放松体操达到这一目的。

6.注意运动与休息的适当交替学前幼儿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都易产生疲劳,锻炼过程中必须安排适当的休息,避免因运动时间过长而导致身体机能不能及时恢复,防止因生理负荷过重而引起的运动创伤。

二、学前一、环境卫生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幼儿玩教具要保持清洁,定期要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有防蚊蝇、防暑设备。

4.厕所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个人卫生1.幼儿每人一巾一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流动水或干净水洗手和洗脸,经常保持清洁。

3.饭后漱口,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孩子运动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孩子运动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孩子运动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运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电子设备的普及导致许多孩子缺乏足够的运动量。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确定孩子运动量的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孩子运动量的标准是指每天孩子们应该参与的运动活动的数量和强度。

这个标准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日常活动的需求。

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帮助孩子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发育,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发展。

然而,孩子运动量的标准并不是一概而论的。

它会因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通常来说,幼儿应该每天参与大约3小时的体力活动,包括适度强度的有氧运动和肌肉骨骼强化活动。

学龄前儿童应该每天进行身体活动1小时以上,并且应包括适量强度的有氧运动和肌肉骨骼强化活动。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每天参与1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强化肌肉骨骼的活动和骨密度增加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标准只是一个参考,每个孩子的运动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些孩子可能由于特殊的身体状况或其他原因需要定制的运动计划。

同时,经常参与过于剧烈运动可能也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孩子运动量的标准,并鼓励他们坚持适度的运动。

总之,孩子运动量的标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学校和社区都应该共同努力,提供适当的运动环境和机会,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运动活动。

只有通过合理制定和实施孩子运动量的标准,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孩子运动量标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要性。

其次,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孩子运动量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幼儿园小朋友们的体育锻炼指南 幼儿园体育

幼儿园小朋友们的体育锻炼指南 幼儿园体育

幼儿园体育是培养幼儿身体素质和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体育锻炼中,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体育锻炼指南对于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幼儿园小朋友们的体育锻炼指南,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

一、体育锻炼的重要性1.1 促进身体发育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发育,使幼儿更加健康强壮。

1.2 增强体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能,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保障幼儿身心健康。

1.3 促进情感交流体育锻炼是幼儿间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能够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促进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

1.4 塑造健康人格体育锻炼培养幼儿的坚韧意志、勇敢精神以及团队精神,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锻炼的指导原则2.1 灵活多样体育锻炼应该注重灵活多样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2.2 循序渐进体育锻炼应该循序渐进,根据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发展水平,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

2.3 鼓励参与体育锻炼应该鼓励幼儿参与,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感受运动的快乐和乐趣。

2.4 保障安全体育锻炼应该保障幼儿的安全,严格遵守安全规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5 尊重个性体育锻炼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不应强求统一标准。

三、体育锻炼的内容安排3.1 晨间操晨间操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既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幼儿精力充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2 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式,适合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开展,老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如接力赛、跳绳、踢球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竞争、合作和快乐。

3.3 舞蹈操舞蹈操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形式,能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形体美感和音乐感。

如何有效把握骑小车活动的运动量

如何有效把握骑小车活动的运动量

如何有效把握骑小车活动的运动量摘要:《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锻炼的目标。

于是,我们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在如何有效把握骑小车活动的运动量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形成了有指导性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把握运动量骑小车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

幼儿户外区域体育活动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

幼儿做运动练习时, 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负荷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作用不大;负荷过大,有损幼儿的健康。

一、运动量把握不准确引发的思考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我负责看管的是小车区。

每次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幼儿骑行了两三圈就满头大汗,摸摸脉搏,运动量达到了。

有的幼儿骑行了五六圈,表情平稳,摸摸脉搏,运动量没有达到。

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受车型的限制,我的车型包括单人车、双人车和载货车3种;其次,受车速的影响;第三,体能测试中没有数据的支撑。

对于骑小车区域的幼儿运动量怎样才能把握得更加准确、更加具有科学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二、通过实验测量找到相关数据支持《纲要》规定幼儿体育运动负荷的参考数据为: 户外运动强度平均心率为130~160 次/分。

于是,我们分别选取4~5岁、5~6岁男孩女孩进行了单人车、双人车、载货车单人测试,尝试幼儿运动量的探究。

幼儿骑行一圈的长度为180米左右。

单人车的测试:大班男孩的测试,骑完第一圈用了42秒,脉搏的跳动是一分钟130下;第二圈骑回来用了38秒,脉搏的跳动是一分钟160下。

大班女孩的测试,第一圈骑完的时间是1分02秒,脉搏的跳动是一分钟120下;第二圈骑完的时间是56秒,脉搏跳动一分钟140下,运动量达到了。

中班男孩的测试,第一圈骑行的时间是1分26秒,脉搏的跳动一分钟104下;第二圈骑行的时间1分钟10秒,脉搏的跳动一分钟125下;第三圈的骑行时间1分钟04秒,脉搏的调动一分钟140下。

[幼儿教育]运动中强度、密度

[幼儿教育]运动中强度、密度

活动过程 一、“穿树林”游戏 1.到了小树林后,幼儿自由结伴玩“穿树林”游戏,目的
是热身。(1)选定一片树林,绕每一棵树走一走;(2)在树林 间蛇型避让跑一跑;(3)互相追逐跑。 2.交流在树林里玩的感受,引出“捉知了”的游戏。 二、“捉知了”游戏 幼儿每人一只捉知了小口袋,逐步提高“捉知了”的游戏 要求。 1.幼儿跨越小垄沟穿梭在树林里捉“知了”,比一比谁捉 的“知了”多。此环节捉的是“小知了”。由于贴在树上 较低的位置,幼儿都能捉得到,但要捉得多,需要克服困 难,跨越一条条小垄沟,穿梭在树林里寻找。安排这一环 节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跨越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捉“知了”,交流谁捉得多。 (2)重点交流跨越小垄沟的动作。 2.引发幼儿用投掷物帮助捉“知了”,看看谁捉“知了” 的办法好。此环节捉的“中知了”放在位置较高的树杈上, 需要有辅助物的帮助才能捉到,如沙包、纸团、纸飞标以 及树林中的其他资源等,其目的是让幼儿在创造性玩的过 程中,发展投掷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采用投掷方法捉“知了”。 (2)重点交流如何采用正确的投掷方法捉“知了”。 3.鼓励幼儿大胆攀爬捉“知了”,看看谁的本领大。此环 节捉的“大知了”系在树上最高处,需要攀爬才能捉到, 目的是培养幼儿合作、勇敢精神,发展攀爬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攀爬捉“知了”,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再加上3岁左右这个年龄正是发展孩子触觉、感 知觉最好阶段。《小脚丫》这个活动注重了小脚走在 不同路面上的感觉,是发展幼儿触摸觉的很好尝试。 由此,我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二、活动内容与要求: 1、感受并说说小脚走在草地、 沙地、竹子、塑胶、地砖、石子 等上的感觉。 2、愿意亲近大自然。 三、环境与材料准备: 1、幼儿园自然环境 2:
(一)引入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把握一、关于运动量1、什么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

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

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

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和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可以用公式: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运动总时间×100%。

运动的密度越大,表明运动量相对越大。

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大。

影响运动量的其他因素,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

幼儿运动时间和项目与幼儿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幼儿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容量较小,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

一般幼儿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和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等有一定程度的适应。

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幼儿生理负荷是否合理,是一项由内而外的综合考评机制。

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等全方面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

然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行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一些表象对其进行快速的判断和调控,如实时心率、出汗量、面色以及呼吸频率等。

我们认为低强度运动中幼儿心率为130一150次/分,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为150一170次/分,高强度运动心里为170一190次/分,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以心率为判断运动负荷、了解循环系统机能的简单易行指标。

从整体机能反应的角度分析,运动生理负荷反应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四个阶段和五个关键点。

他们分别是动员阶段、稳定阶段、疲劳阶段、恢复阶段和第一拐点(第二次呼吸点)、第二拐点(疲劳始点)、负荷强度极大值点、运动终点、转折点(恢复点)如图所示。

(摘自参考文献1)参照科学的运动规律,我们能更好的为幼儿提供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进一步提高体育运动的运动效率。

以“袋鼠跳”游戏为例,我们将游戏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活动(动员阶段)、热身运动(稳定阶段)、竞争比赛(疲劳阶段)结束点评(恢复阶段)。

每个阶段我们对各个阶段幼儿的运动心率也是不尽相同的。

准备活动我们主要以关节活动为主,穿插肌肉拉伸运动,其运动强度为45%最大强度、心率为130—150次/分、时间在2—3分钟为宜。

热身运动为袋鼠跳徒手动作练习,主要以下肢跳跃动作为主,其运动强度为60%最大强度,心率为150—170次/分,时间在2—3分钟为宜。

竞争比赛阶段,此节为游戏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借助袋鼠袋进行袋鼠跳练习,练习内容为接力比赛或情景游戏。

运动强度为80—90%最大强度,心率为170—190次/分,时间为10—15分钟为宜(分组练习,每组3分钟,间隔2分钟,3共组)。

随后进入整理放松阶段,运动强度由急逐渐放缓。

强度为40%最大强度,心率为130—150次/分,时间为5分钟。

主要以快走、慢跑或上肢负荷练习为主。

以上各指标和阶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幼儿适时的生理反应,做出适时调控。

适时调控方法分为两种:(1)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

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是指增加或减少每组练习的次数、整个训练课或某项练习内容的组数,其特点是负荷强度无变化,负荷时间变化较小,负荷积分量变化最为明显;(2)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时间。

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时间是指增减运动练习的强度和时间的方法。

这种调节方法能较明显地影响到每次训练课运动量和生理运动负荷量,常应用于年龄较小的受训者。

由此可见,遵循幼儿运动生理负荷的科学变化规律,对幼儿运动量进行监测和调控,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二、我们怎么把控运动量(一)注意活动安排的适量性。

如果运动量过小,运动对身体刺激会相应减弱,从而失去增强体质的作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运动对身体刺激会很强,超越了幼儿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损害幼儿的机体健康,如高难度的练习,会使幼儿的心血管系统、韧带、皮肤等机能无法适应;过高过难的运动会超出幼儿身体的体力负荷,使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高度紧张而产生不适反应,甚至造成损伤。

因此,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幼儿的运动量:1、安排好运动的强度与密度。

在体育活动中,应该以相对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为适宜,运动强度大的活动,则应当运动密度相应减小;反之,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则运动密度可以相应增加。

首先:重视体育运动的结构性。

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中,应当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认识、意志、情绪等心理特点,以及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诸多因素,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运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运动和休息交替合理。

休息并非指运动静止不动,而是根据每一个活动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安排较为轻松、安静的游戏,或者安排赋于情节的放松活动等,促使幼儿的体力尽快恢复,以便更快地适应下一个环节的运动内容。

例以中班体育游戏《小马运粮食》为例,其中有一个“小马绕过树林”的情节,由于跳的运动强度较大,连续练习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因此,我让一半幼儿扮演“小马”,一半幼儿扮演“小树”,“小树”站立,“小马”(幼儿骑着小竹竿)绕着“小树”跳,一定次数后,两类角色轮换交替。

这样使幼儿在强运动后,有了休息的时间,而这样的休息以角色身份出现,具有情景性,幼儿极愿接受。

其次,掌握体育活动的循序渐进。

体育活动的渐进性是指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都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弱到强不断提高的原则。

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活动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由活动能力低—→逐渐上升─→最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出现疲劳─→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是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时,运动量要遵循小─→大─→小的原则,并要重视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放松活动,准备活动要注意幼儿的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动员,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放松运动应当注意缓解幼儿身心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以达到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状态,这是一段缓冲的过程,它能够使幼儿的肌体和情绪由高度紧张、兴奋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平衡状态,有益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2、根据年龄差异确定合理的“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体育课中,小班的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以内,中班为20-25分钟,大班为25-30分钟。

由于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遗传因子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幼儿,在体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

因此,教师应注意体育活动的层次性,安排具有不同难易程度,不同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内容,以适合不同体质、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

对运动量的估计可以以中等体质幼儿为标准,对体弱幼儿减小运动密度及练习次数,在提高难度方面,不强求一律,如中班体育游戏《过矮墙》,要求幼儿助跑跨跳过一定宽度的矮墙,教师就可以设置几组不同高度的矮墙(大积木),让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高度的矮墙练习,逐步提高难度。

3、注意诊断,及时反馈。

在体育活动中,一般考虑活动的强度为每分钟平均心率130-160次。

如有不达或过之现象,教师应灵活调节好活动的量。

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掌握对幼儿运动量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水平。

“诊”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观察法:年龄越小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越能毫不掩饰显露出来。

因此,教师要学会“望诊”,对幼儿察颜观行。

如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呼吸、面色、感情、兴趣、情绪等变化,看幼儿累不累,以便及时做出判断,随时调节运动负荷,防止幼儿过度疲劳。

询问法:通过教师和幼儿谈话,向幼儿提出问题,从而了解幼儿发展的状况。

如体育游戏前了解幼儿兴趣和愿望,询问他们喜欢玩什么游戏,爱做什么动作,扮演什么角色,游戏中询问幼儿累不累等,从而了解游戏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测量法:根据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运动时间的三者关系,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二维表(如图所示,以中班体育游戏《小马运粮食为例》)4、气候季节与量的关系。

在确定体育活动的量时,还要考虑到气候、季节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般秋冬季气温比较低,活动量可适当增大,夏季气温较高,活动量大会使幼儿产生疲劳,甚至会发生中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幼儿的运动“量”。

三、激发幼儿运动兴趣,是达到运动量的条件。

《纲要》指出“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兴趣的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给幼儿创造一切条件,从而激起他们活动的愿望。

幼儿常常会由于一种新的活动玩具、新玩法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为此,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多思考,引发幼儿积极参与运动活动的兴趣。

1、丰富材料,体现层次。

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运动器械的种类要具有多样性;二是同一品种的器械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

巧妙地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制作了幼儿喜欢、实用性强的小器械。

如有用旧报纸制作了大小不一的纸球,可以玩抛接球、赶小猪、打怪兽、踢足球等游戏;有用牛奶箱做的大鞋,可以锻炼幼儿的腿部、眼脚协调能力;有用大纸箱做的坦克车,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臂、膝盖的协调能力;有用易拉罐制作的踩高跷、球杆、拉力器及举重等小器械可锻炼幼儿的臂力和平衡力;有用废旧窗帘布做的布袋和降落伞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等。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能够预先思考。

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使用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运动区的特点,设置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运动器械与材料。

如“平衡区”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有接触面不同大小的木板,与轮胎组合成不同宽窄的独木桥;有用竹梯和轮胎组合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竹桥,有固定不动的竹桥,也有晃动的竹桥等。

在“玩车区”投放适合不同能力水平与年龄特点的童车,有四轮的童车,也有二轮的童车等。

“蹦跳区”投放大小不一的羊角球、布袋,不同高度的跳杆、可随意组合叠高的轮胎,供幼儿自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单脚、双脚、侧身行进、触摸挑、夹物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