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成渝经济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解读(上)

成渝经济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解读(上)

成渝经济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解读(上)■编者按按照省委部署,省政协将成渝经济区建设专题调研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纳入《省政协2009年工作要点》,调研组从3月中旬开始调研,4月中旬形成初稿。

省政协共组织召开16次会议,广泛征求地方政协、有关部门、相关专家、新闻媒体的意见,最终形成关于《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

报告博采众长,内容翔实、观点鲜明,为国家制定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今日起,本报将分两次对该报告进行解读。

建设成渝经济区有何重大意义?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成渝经济区以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涵盖了四川和重庆主要的城市群和产业聚集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这就是说,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国家战略调整开创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做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难题,力争在全面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新局面。

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活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经济基础较好的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必将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引擎。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成渝经济区的资源条件、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不但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而且将为我国下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

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

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

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

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SWOT分析

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SWOT分析

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SWOT分析摘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是涪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重庆市委要求的重要使命。

综合实力较强、区位优势独特、基础设施较全等,为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奠定了良好基础和条件。

但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同时面临着综合实力总量偏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SWOT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重庆市委要求,涪陵提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对接思路。

那么,那么,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有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问题挑战?值得深究。

一、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基础与条件(一)综合实力较强。

涪陵是重庆的经济强区、产业强区,综合实力强。

2022年,涪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4亿元、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五、主城新区第一;实现人均GDP13.49万元,居全市区县第三、主城新区第一;实现工业增加值698亿元,居全市区县第三、主城新区第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亿元,居全市区县第六、主城新区第一;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19亿元,居全市区县第六、主城新区第二;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亿元,居全市区县第四、主城新区第二;区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超2500亿元,居全市区县第一;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63元,居全市区县第十二、主城新区第三。

涪陵较为强劲的综合发展实力,为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位优势独特。

涪陵位居重庆中部,东邻丰都,南接南川、武隆,西连巴南,北靠长寿、垫江,地处重庆“T”重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区位条件独特。

基于成渝高铁驱动下的区域经济研究

基于成渝高铁驱动下的区域经济研究

区域经济摘要:成渝高速铁路是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联动和空间重组产生深刻影响。

继成渝高铁开通后,从初步经济发展中研究得出,高铁开通使区域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生产要素流动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成渝高速铁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黄 娅◆基于成渝高铁驱动下的区域经济研究一、前言《成渝经济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实施对象是成渝经济区的城市群,规划了很多新的城际客运专线。

其中成都至重庆城际客运专线是最主要的一条线,在连通成都和重庆的同时,还融合了国家干线,而各支线通过主干线有机地整合成了一个铁路运输网。

随着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很多学者高度关注了高铁建设的经济效应,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各个区域间“时空收敛”得以实现,增强了各区域间信息、技术等资源流动(金凤君,焦敬娟,齐元静,2016)。

通过近几年高铁运行的情况来看,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地拉动作用,不仅有提升运输能力、改善城市可达性的作用,而且其安全、速快等特点也获得旅客的亲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孟德友,李小建,2018)。

Monzón等(2013)基于高铁对城市效率及空间平等的研究,认为高铁建设对城市效率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一) 研究区概况。

成渝高铁西起成都东站,东止重庆站,全程308km,速度达300km/h,主要经过成都、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大足、永川、重庆,成渝高速铁路将在成渝之间构建1h快速交通圈,极大提高成渝之间居民运输质量和能力,推动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等得以全面发展。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2016年列车时刻表及各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 成渝高铁驱动下的经济效益成渝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各站点城市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成效日益显现,这进一步增大了作为核心城市的重庆、成都的辐射作用,不但促进成渝区域本身的发展,还促进与其他经济区的交流和沟通,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通过对成渝经济区的构想和四川、重庆两地经济现状的比较,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的经济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标签:成渝经济区;行政壁垒;产业集群;城市群;一体化1 对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分析1.1 经济区内经济现状及产业的分布、类型、梯度对经济合作的障碍2007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127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893.2万人,乡村人口523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5.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

全省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59.5%和34.9%。

但整个四川农业基础仍旧非常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

作为人口大省,农业结构调整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初始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四川工业属于资源开发、速度效益型,重工业多于轻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多于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产销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四川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仍很低,服务业中低层次和传统行业多、高层次和现代产业少、从业人员素质低。

2007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28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城镇化率48.3%。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

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研报告

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研报告

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研报告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资阳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成渝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了解资阳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旨在全面评估资阳的发展潜力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资阳在双城经济圈的地位1. 资阳的地理位置优势:位于成渝经济区交界处,与成都、重庆等一线城市距离较近,交通便利。

2. 资阳的产业基础: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基地;资阳还具备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的优势。

3. 资阳的人才优势:拥有一批优秀的人才资源,尤其在煤炭和石油行业具有深厚的技术实力。

三、资阳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作用和机遇1. 作为成渝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资阳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与成都、重庆等城市的紧密合作,资阳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2. 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资阳带来了诸多机遇。

资阳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企业落户,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另资阳可以与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链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资阳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1. 资阳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产业。

这使得资阳在面对环保压力和经济转型的任务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2. 由于资阳与成都、重庆等一线城市距离较近,城市间的竞争压力较大。

如何找到资阳自身的定位,避免与周边城市直接竞争,成为资阳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资阳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和对策1. 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资阳的企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建设良好的产业合作机制:与成都、重庆等城市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链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3. 加强环保治理和生态建设: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低碳环保产业,提升资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分析

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分析

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分析【摘要】本文以成渝经济区两核心之一的成都发展核心区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GDP为测度指标,探索了2000—2010年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的变化态势,并利用数学模型计量分析了成都发展核心现阶段经济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差异。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成都发展核心经济差异一、研究背景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既能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又能增大两极分化、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都展开了对国内各级区域经济差异的各类研究。

但总体而言,对西部较发达的市(区)级地域单元的研究及关注不多,且对其经济差异的定量分析和空间格局的探讨更少。

成渝经济区于2011年5月获批通过,它是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中,成都发展核心是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空间格局中的两大核心之一,它主要包括成都市的五城区和龙泉驿、青白江等14个(县级)市(区、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它的发展对充分发挥核心的引领作用、加强成渝经济区资源整合、优化城市功能、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以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都发展核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大意义。

二、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变化态势本文以2000—2010年为研究时段,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来分析成渝经济区框架下成都发展核心区域经济的变化态势。

1、标准差S标准差是衡量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方法,公式如下:S=(1)式(1)中,Yi是各区域的人均GDP,Y是成都核心区人均GDP,n取值为1到19。

【强烈推荐】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强烈推荐】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唱好“双城记”推进区域人社事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今年 1 月 3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本文以XXX 在落实双城经济圈战略推进人社事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个别采访等方式,梳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工作开展情况1.吃透政策,靠前谋划。

3 月17 日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召开后,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并组建工作专班。

根据XX 月XX 日川渝人社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专题研究川渝两地已合作情况、信息互通共建共享情况以及两地政策执行和落实差异情况,深入梳理川渝人社合作事项,找准互利共赢合作点,拟定在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要素配置、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协同、深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协作、推进社会保险服务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协同等XX 个方面开展XX 项合作事项。

与毗邻地区联合开展专场招聘、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春风行动”专车接送等就业服务活动,转移劳动力至重庆就业XXX 万余人,重庆来XX 就业XX 余人。

2.主动出击,加强对接。

秉承主动出击,加强联动,畅通渠道的工作方式,主动加强与重庆市人社部门的规划对接,以及与毗邻区县的合作和沟通交流,主动做到川渝人社合作同频共振。

XX月XX日、XXX日,分别召开Xx∙渝北” XX∙垫江”人社部门对接交流座谈会,共商人社领域合作事项。

XX 月XX 日,同梁平、垫江、达川、开江、大竹等 5 区县召开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人社事业区域协同发展第一次联席,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实现了从双边合作扩大到多边合作。

3.深入分析,找准差距。

面对面交流对接会后,分管领导及相关单位分别与对口单位深入对接,梳理川渝两地政策差异,经过初步分析发现,川渝在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政策及口径、使用的金保工程系统、业务经办及流程都有一些差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学习认证方式也有小差异。

成渝经济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

成渝经济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

成渝经济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段会娟;吴俊【摘要】Analysis of the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aking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County for statistical unit,It is found that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is indeed" dual-core" economic structure by using output dens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dex;Output density does not show strong support on the Zipf's Law;output density and some exogenous factors such as landforms,the administrative leve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abor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agglomeration attenuates with distance to dual core.%分析空间经济结构有助于把握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以成渝经济区的区县为统计单元,运用产出密度和劳动生产率等集聚指标,发现成渝经济区的确是"双核"结构;产出密度数据没有显示出对齐普夫定律很强的支持性;产出密度和一些外生因素如地貌特征、行政层级等对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集聚状况随着与"双核心"距离的增加明显衰减。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成渝经济区;空间经济结构;产出密度;劳动生产率【作者】段会娟;吴俊【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规定,成渝经济区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政府与市场双重竞争视角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政府与市场双重竞争视角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13区域治理VOICE政府与市场双重竞争视角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成渝城市群为例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王子育,康珊珊,胡舒诚摘要: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必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研究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下对区域经济协调的影响、选取经济联系、经济差距和经济增长差异三个指标,使用熵权法测算区域经济协调度,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政府和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挥的作用是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二者应该均衡作用于区域经济协调。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6-0013-0002一、引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显现。

政府和市场是配置区际资源的两种方式,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作者简介:王子育,生于1996年,数量经济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分析与预测。

基金资助: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时创新型科研项目“政府与市场双重竞争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yjscxx2020-094-82)。

表1指标选取注:为Y 为地区生产总值、P 为地区年末常住人口、D 为地区政府之间的空间距离、t 为年份、e 为财政支出、inv 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ie 为进出口额。

表2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注:***、**、*、分别表示估计值在1%、5%、10%水平上的显著性。

VOICE区域治理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地方政府竞争是各地区为了本地利益最大化,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争夺资源的竞争过程。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学术界认为大致可分为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正向效应(黄阳平,2011)[1]、负向效应(郑蔚,2019)[2]、双重效应(李文兴,2012)[3]。

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主题: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两座大城市,以及周边的若干地级市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

作为双城经济圈中的一员,xx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该市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的调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推动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现状分析1. 经济基础:xx市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拥有发展农业、旅游、制造业等产业的优势。

2. 交通条件:该市交通四通八达,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便于与成都、重庆等城市之间的联系。

3. 人才资源:xx市拥有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 产业结构:目前,该市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

三、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2.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难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3. 人才流失:优秀的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

4.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农村落后,差距拉大。

四、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研力度,建设更多的科研平台,培育更多的高科技企业。

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使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五、总结xx市要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创新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提高创新能力,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确保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只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xx市才能更好地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为全区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学号:20104552)第一部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类型(按地理环境要素分类)宜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

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50-1,618mm。

年平均日照数1000~1130小时宜宾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

主要河流:岷江、萃河、文星河、南广河、长宁河、横江河、西宁河、黄沙河、越溪河、箭板河、金沙江、长江、玉河等。

市境内植被除屏山县老君山、兴文县仙峰山、筠连县大雪山等地的原始植被外,绝大部分为原始植被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与人工植被。

境内亚热带次生性常绿针叶林植被分布较广,竹林为一大特色。

200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37%,绿化覆盖率45.6%。

宜宾全市土壤总面积107.33万公倾,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0.5%。

全市土壤有紫色土、水稻土、黄壤、黄色石灰土及黄棕壤、新积土等六大类。

宜宾能源矿产资源富集配套,具有建设和发展能源业、制造业、食品饮料业等产业的显著优势,是国家确立的水电、火电、核电综合发展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4种,其中煤炭储量约53亿吨,天然气和页岩气已探明储量超2万亿立方米,硫铁矿约15亿吨,居四川第一。

宜宾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

南充南充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主要分布于农作物生长区;气候特征:春早、夏长、秋短、霜雪少、冬暖;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日照时间1200-1500小时范围内;年降1100mm;南充市境内主要的河流有嘉陵江、西河、东河、清溪河、枸溪河、白溪河、螺溪河、西充河,均属于长江流域。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00多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深335mm,地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1.9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水量600m,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成渝项目经济活动分析模板2

成渝项目经济活动分析模板2

中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成渝项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2015年第2季度编制:复核:审核:单位(章):2015年07月05日目录第一章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 1 -一、基本情况.......................................................................................... - 1 -二、主要工程数量 ................................................................................. - 4 - 第二章施工进度及节点工期完成情况分析........................................... - 4 -一、施工产值完成情况及分析 ........................................................... - 4 -二、节点工期及控制工程完成情况及分析 ....................................... - 5 -三、资源需求情况及分析 ..................................................................... - 6 -四、施组及方案优化情况 ..................................................................... - 6 -五、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 - 7 - 第三章管理人员及劳务管理动态分析..................................................... - 8 -一、管辅人员(外聘人员)动态 ......................................................... - 8 -二、劳务人员动态 ................................................................................. - 8 -三、劳务费支出情况及分析 ................................................................. - 9 -四、劳动队伍季度评价 ......................................................................... - 9 - 第四章物资管理分析 ............................................................................... - 10 -一、材料费支出及生产值比例分析 ................................................... - 10 -二、材料节超分析 ............................................................................... - 10 -三、周转材料管理情况及分析 ........................................................... - 12 - 第五章机械管理分析 ............................................................................... - 12 -一、自有和租赁机械设备情况分析 ................................................... - 13 - 第六章经营情况及分析 ........................................................................... - 13 -一、验工计价情况及分析 ................................................................... - 13 -二、资金收支及往来情况 ................................................................... - 14 -三、现场管理费支出情况及分析 ....................................................... - 15 -四、分析原因........................................................................................ - 15 -五、法务纠纷情况 ............................................................................... - 15 -六、盈亏原因分析 ............................................................................... - 16 - 第七章变更索赔、补差增效情况 ........................................................... - 17 -一、概算梳理........................................................................................ - 17 -二、变更设计........................................................................................ - 18 -三、政策性调差 ................................................................................... - 18 -四、施工配合费 ................................................................................... - 18 - 第八章项目后期情况预测 ....................................................................... - 19 -一、预计总收入情况 ........................................................................... - 19 -二、预计总成本情况 ........................................................................... - 19 -三、盈亏分析........................................................................................ - 19 - 第九章资金收支和债务债权情况 ........................................................... - 20 -一、债务债权情况及分析 ................................................................... - 20 -二、资金收支情况及说明 ................................................................... - 20 -三、资金总体情况分析 ....................................................................... - 21 - 第十章管理经验总结和需整改的措施................................................... - 22 -一、管理经验........................................................................................ - 22 -二、整改措施........................................................................................ - 22 -第一章工程项目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1.1工程概况中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管段全长22.265公里(DK55+572~DK77+837.004),本区段主要工程有:路基6.79 公里/33段,桥梁14.96公里/31座,隧道510米/2座,框架涵167.74横延米/8座,梁场1个,制架简支箱梁491孔,双块式轨枕预制场1个,预制轨枕34.94万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指的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城市——成都市和重庆市,以及它们相邻的城市群。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被列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之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优势。

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定位模糊、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落地难度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加稳步和有效的发展。

2. 正文2.1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成渝地区,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西部重要城市,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较为发达,而重庆则是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两城之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距,造成双城发展不平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不均衡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西部重要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和科技产业,经济总量居于西部前列。

而重庆作为直辖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尚需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经济实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不均衡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成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设施都很发达,而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缺陷,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需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调发展,统筹两城发展规划,促进双城间的互补和共赢。

加大对重庆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尽管成渝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方面仍存在不足。

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研报告

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研报告

【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研报告】近年来,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资阳市也在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备受各方关注。

本文将对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

一、资阳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资阳市处于成都和重庆之间,是成渝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资阳市扮演着重要的连接角色。

资阳市的交通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交通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阳市在区域产业布局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有着显著竞争力。

再次,资阳市的发展空间巨大,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有望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注入新动力。

二、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资阳市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资阳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将迎来一系列机遇,有望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显身手。

另资阳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资阳市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路径为推动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资阳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和路径选择。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城市功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优势,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与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资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我认为资阳市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案例分析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案例分析

五、总体布局
——推动重点地区发展
加快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推动毗邻地区加快发展
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水产业
林果花卉业
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八大支柱产业) 民用航空航天产业 汽车摩托车制造业
冶金和材料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ຫໍສະໝຸດ 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 轻纺工业 医药产业
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物流业 金融业 科技服务业 商贸会展业 休闲娱乐业 旅游业
旅游业
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 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大足石刻、都江堰—青城 山、乐山大佛—峨眉山、 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与 文化遗产,构建国际精品 度假旅游区。 重庆—长寿—涪陵—丰 都—忠县—石柱—万州— 云阳—宜昌为主的长江三 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重庆—江津—铜梁—潼 南—广安—南充(仪 陇)—达州—开县为主的 红色精品旅游带。 重庆—合川—潼南—遂 宁—南充(阆中)为主的 人文遗迹旅游带。
做强区域性中 心城市
万州、涪陵、长寿、 江津、合川、永川
壮大重点 城镇
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 万盛、渝北、巴南、、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 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 云阳、石柱。
七、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农村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农民新村,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和
七、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开展乡村基
础测绘。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 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立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完善规划 实施监管体制,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融合。 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推动城镇交通、供水、电力、电信、环保等公共 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规划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 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 捷的公交客运网络,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逐步实现城乡公交 体系有效衔接。加强农村基础性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推动普遍服务,提高服 务“三农”水平。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学、就 医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加快实施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总体方案,抓紧制定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土地管理、金融 创新、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等重点专项方案,分步实施。总结重庆、成都统 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验并逐步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

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

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

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

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

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

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

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

此外,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完备,形成了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产业基础成渝经济区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成渝经济区有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已初步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西部最富饶的农牧业区。

此外,成渝经济区国防科技工业发达,战略后方优势明显。

“军工出身”是成渝经济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点。

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在全国均具有突出地位:川渝“三线”军工总量在全国居第一,领域从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军工电子到常规武器,遍及十大军工集团。

无论是在过去的冷战时期还是在目前科技强军时期,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的世界地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现状分析(一)总体概况按照经济集聚程度和地域连片及自然条件相似的特征, 成渝经济区具体范围包括: 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阿坝、凉山、甘孜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 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地区,合计县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 其中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 16个,小城市 17个。

该区域的幅员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四川、重庆两省市总面积的 %, 占西部面积的 % , 占全国总面积的 %。

人口总数为 9 万人, 占四川、重庆两省市的 % , 占西部的 % , 占全国的 % 。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 它与长江流域下游的长三角经济区、中游的大武汉经济区构成了长江流域三大经济集聚中心。

它是我国西部人口数量最密集的地区, 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 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

作为西南重要的科技、经济和商贸中心, 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 是国家高科技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

图1 成渝经济区范围示意图四川和重庆均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市), 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一直居西部地区第一。

根据 2005年的统计数据, 四川省列入成渝经济区的 14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56元, 较全省平均略低; 其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 与全省三次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四川省三次产业比重为::)。

重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四川省,其“一小时经济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6300元, 是全市平均的131 %;“一小时经济区”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 , 与全市平均相比结构显偏优。

表1显示了列入成渝经济区的四川与重庆部分从2000到2005年基本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表 1 四川 14个城市2000年和2005年三次产业GDP及其结构可见, 成渝经济区以川渝两省市不到 1/3的国土面积、 3/4左右的人口, 创造了两省市3/4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对川渝两省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举足轻重的核心发展区。

成渝经济区面积仅占全国的 %% , 但聚集了全国 %%的GDP和接近8 % %的人口。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很少有以这样少的国土面积、集中如此多的人口和生产力,产出如此大比重的生产总值的经济区域。

1(二)区位优势1、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和协作1王崇举. 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2008( 2): 1- 5 .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构建经济区的重要条件。

成渝两地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大资金已取得明显成效,拥有比周边地区更便利的交通条件。

目前,成渝经济区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空中、管道、信息通道六位一体的现代立体快速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国防工2、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成渝经济区是世界级的水能/富集区0,是我国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多种矿产资源的组合配套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为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化工、磷化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雄厚的科技力量与充足的人力资源紧密结合,有利于多种产业的集聚与持续发展目前,成渝经济区拥有近64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200多个,两院院士50名,高级科技人员10多万人,是西部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区域。

成渝经济区从重庆经成都至绵阳的400公里距离内,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工业门类齐全,部分产业优势突出成渝地区目前拥有在整个西部首屈一指的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雄厚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

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其中在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优势,涌现出了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崛起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5、成渝经济区城镇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2004年,全国及川渝每百平方公里设市城市数量是个,而成渝经济区是0. 017个,成渝是全国的倍,也是川渝两地的倍。

全国城镇密度是个/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 10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 47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倍,是全国的5倍。

建制镇密度全国是个/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 04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 44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倍,是全国的倍三、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不足分析(一)川渝分治导致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不整合, 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川渝分治。

成渝经济区被分割并分别隶属于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 从而由一个省内经济区跃升为省际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受到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整合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制约。

主要体现在: 川渝总体发展战略的改变, 导致两地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

四川省以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圈为重点的向东北发展的发展战略和重庆的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 向东发展的战略, 使内江、自贡、永川等经济区中段的地区由中心地区变成了省际边缘地区, 导致成渝两地区位优势弱化, 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

行政调整之后,成渝经济区内的协调工作扩大为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省际关系协调, 加大了协调的难度, 统一市场难以建立, 从而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

地方利益的存在使得成渝地区目前并没有跳出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并没有形成两地之间的战略联盟, 并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量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空间布局状态。

成渝经济区内各地区职能体系分工不太明确, 往往几个地区都将同一产业或同几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重庆直辖后, 四川汽车工业几近消失。

但汽车制造基础薄弱的四川省不是着重培养汽配企业, 而是引进丰田试图重振四川汽车业。

同样, 重庆长安集团近300家配套企业中, 一半来自重庆本地,一半来自江浙地区, 极少来自四川。

在金融、信息、教育商贸、旅游等服务业方面, 成渝两地为争夺市场而不惜大搞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成渝两地的竞争更多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方得益必然造成一方受损, 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不仅使成渝两地发展滞后, 还危及整个腹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