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4318c3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8.png)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2019年北京卷语文高考真题试卷以及答案
![2019年北京卷语文高考真题试卷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ddfb045727a5e9856a61c8.png)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
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
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
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高考必备2019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
![高考必备2019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33a1f5e2bd960591c677bd.png)
高考必备2019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2019-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真题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
![2019-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真题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963510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2.png)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五年高考北京卷2019—2023真题一、(2023北京,12—1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6分)答案答案解析暂缺。
二、(2021北京,12—1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赏析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2d3f8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5.png)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赏析
张规臣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水墨梅花。
他的作品以笔墨雄健、造型生动、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水墨梅五绝系列作品更是被誉为梅花画的经典之作。
水墨梅五绝由五个绝句和五幅水墨画组成,其中第一首和第四首分别是:
一
雪满梅枝冷,月映竹影清。
寒气侵肌骨,何人可共情。
四
鸟啼山更幽,梅破岭犹寒。
明月照空庭,一夜好吟看。
第一首描述了冬日的寒冷,梅花挺立在雪中,竹子也因为寒冷而变得更加清晰。
作者在此处用寒冷的气息来表达孤独与疏离的感觉,而梅花更像是一种寂寞的象征。
整首诗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第四首则写出了梅花的坚韧,即使在寒冷的岭上依然能开出花来。
作者用“明月照空庭”来描述寂静的夜晚,梅花更像是在这个寂静之中发出的一种声音。
整首诗有一种禅境般的意境,给人以静谧和思索的感觉。
在水墨画上,张规臣运用了“墨玉”技巧,梅花的造型独特,墨色浑厚,墨迹苍劲有力。
他将梅花和竹子融合在一起,墨色渐变,形成了极具韵律感的画面。
总之,张规臣的水墨梅五绝系列作品不仅在绘画上精湛卓越,而且在诗歌上也有着深刻的意境和富有哲理的内涵。
其一和其四都展现了梅花的不屈和坚韧,让观赏者在欣赏中被深深感染。
专题32古诗比较鉴赏(原卷版).pdf
![专题32古诗比较鉴赏(原卷版).pdf](https://img.taocdn.com/s3/m/47b8b4679e3143323868935e.png)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一、真题速递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2.【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2010—2019年北京市高考诗歌汇编(学生版)
![2010—2019年北京市高考诗歌汇编(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244190eefdc8d376ee32a3.png)
高20届第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一)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9北京)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_陈与义_阅读试题阅读附答案[北京2019年高考语文卷]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_陈与义_阅读试题阅读附答案[北京2019年高考语文卷]](https://img.taocdn.com/s3/m/0ce01b8e2b160b4e777fcf86.png)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阅读试题阅读附答案[北京2019年高考语文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浏览试题浏览附谜底[北京2019年高考语文卷1,浏览下面两首诗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仍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色彩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构成美妆。
【5】九方皋:年龄时相马名手。
13.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么描画无盐也没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如同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示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仅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照光鲜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两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常常包括画外音。
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应了诗人喜爱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寻求。
B.第一首讥刺了现实糊口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对照画梅和相马的类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糊口。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朝呈现了墨梅画。
依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对照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2,参考谜底13.C 14.A15.谜底要点: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注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色彩。
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试题讲评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试题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2ae87da3f8c75fbfc67db244.png)
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 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答案:15. C “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
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 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
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 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
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 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 本义 • 引申义
具体到抽象 个别到一般 • 比喻义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一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 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
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 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
依然是仆奴。
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
其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修改成“对于艺术 创作本体的思考和评判,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 经历和对艺术创作切实的认知、领悟的能力,便 无法真正理解本体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为什么?
20.①语序不当,应为“思考和评判”; ②成分残缺,“艺术创作”前缺少介词“对”。
(4分,语病类型各1分,修改各1分)
21.根据下面“兴”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4分)
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
春秋时相马名手。
高妙的艺术造诣。
艺术评论,尤其对那些实践性很强、技术要求颇高的艺术,如书法、 绘画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它们更需要专业的知 识储备, -------- 是切实的创作实践体验才能进行深入评论,否则很难 -----。有位学者试图从甲骨文、《兰亭序》、《寒食帖》等经典法帖的书法 线条中去寻找创作者的情感,但结果令他------。于是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创作者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一方面更多地通过书写的内容来抒 发自然情感,一方面则通过书法的本体语言,即点画、章法等书法内容来 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对于艺术创作本体的评判和思考,倘若没有任何艺 术实践经历和艺术创作切实的认知、领悟的能力,便无法真正理解本体创 作中的种种感受。所以对于艺术评论,尤其是书画评论来说,需要实践做 基础,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 误人误己。
和张归臣水墨梅五绝翻译
![和张归臣水墨梅五绝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8a3f20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d.png)
和张归臣水墨梅五绝翻译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原文: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诗人从气质神韵的角度欣赏画作,眼光独到,可以说,开启了欣赏画作的一个广阔的天地。
同时,也是对画作精当的理解、最大的褒扬,对画家刻骨的高超画技的赞叹。
其一翻译:画得巧妙些,也不能将无颜的丑除掉,而仁老笔下的水墨梅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
纵然水墨画中的梅花变成了黑色,但是桃李只能作为梅花的仆人。
其四翻译:含章殿下曾经衬得人容颜如春风的梅花,神奇地出现在画者笔下,简直巧夺天工。
画者画梅不追求颜色相似,却画出了梅花神韵,与懂马、爱马的九方皋一样,是梅的知己与伯乐。
不知典故义,解读古诗难——解析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题
![不知典故义,解读古诗难——解析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题](https://img.taocdn.com/s3/m/cca0ca06f524ccbff021845c.png)
高考在线2019/8W 不知典故义,解读古诗难——解析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题◎北京/张英华摘要:用典,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用典可以打通古今的历史经验,使诗歌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更富于文化意蕴和历史深度的思想情感。
由于典故历史久远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意义,这会增加读者理解诗句的难度。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部分所选宋朝陈与义的两首同题诗中都用到了典故。
其中对“九方皋”这一事典单靠试卷中给出的注释很■难准确把握诗文内蕴。
不知典故义,解读古诗难。
知晓了典故的由来与流变,解读古诗的过程就会有欣赏“曲涧层峦之致”的享受。
关键词:古诗;典故;解读用典,即引用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辞海》和《辞源》中,“典故”被解释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其中“古代故事”可称之为事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可称之为语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谈到了典故的运用效果:“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
”意思是说用典得当可以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
林庚在《唐诗综论•唐诗的语言》中说:“诗文中的用典,原是为了精练概括,借古喻今,把复杂的涵义通过简单的典故表达出来。
”通过用典可以使诗歌以极为精练的语言,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更富于文化蕴涵和历史深度的思想情感。
但是,由于典故历史久远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意义,往往会增加读者理解诗句的难度。
学生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古诗词中引用的典故,就很难准确解读古诗词。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部分所选宋朝陈与义的同题诗两首中都用到了典故。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中“巧画无盐丑不除”中的“无盐”,《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四)》中的“含章”和“九方皋”都是事典。
对于这三个事典,试卷上给出的注解很简明。
注“无盐”为“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注“含章”为“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注“九方皋”为“春秋时相马名手”。
1_2019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
![1_2019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462a1724693daef5ff73d4c.png)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汇编及诗文翻译一、(2019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C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019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4. D 【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15.【答】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高考选择题中“无中生有”考点示例与训练
![高考选择题中“无中生有”考点示例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ddec86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3.png)
2024届高考选择题中“无中生有”考点示例与训练考点:1.《史记·朝鲜列传》——无中生有:没有攻入国都之事2.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与(其四)——无中生有:没有描绘这两种花与提及两花3.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无中生有:未提及“这类小说更有价值”4.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无中生有:没有引用《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无中生有:未提及“这类小说更有价值”2.无中生有:没有引用《四库全书》中的内容3.无中生有:没有攻入国都之事4.无中生有:没有描绘这两种花与提及两花【考点示例】一、《史记·朝鲜列传》——无中生有:没有攻入国都之事【考点解读】1.断句2.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5.从结局推测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汉使涉何谕右渠,终不肯奉诏”“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以报天子,天子诛遂”可知,涉何出使,右渠不奉诏,涉何无功而返可能会被天子诛杀;所以他擅做主张杀死朝鲜将,借为汉扬名来保全自己。
译文朝鲜王卫满,原是燕国人。
秦国灭掉燕国之后,朝鲜就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
汉朝建国后,因为那里离得远,难以防守,所以重新修复辽东郡从前的那些关塞。
后来燕王卢绾造反,跑到了匈奴,卫满也流亡于外,聚集了一千多个同党之人,在东方走出塞外,建都在王险城。
卫满把统治权传给儿子,再传到孙子右渠手中,这时被朝鲜所引诱来的汉朝人越来越多,而右渠又不曾去觐见汉朝天子。
元封二年(前109),汉朝派涉何告知右渠,但右渠终究不肯接受汉朝的诏命。
涉何离开朝鲜来到边界,就派驾车的车夫刺杀了护送涉何的叫长的朝鲜裨王,于是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我杀了朝鲜的一个将军。
”天子认为他有杀死朝鲜将军的美名,就不再追究他的过失,却授予他辽东东部都尉的官职。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3:诗歌鉴赏(四)(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3:诗歌鉴赏(四)(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763531f242336c1eb95ea5.png)
专项训练二十三诗歌鉴赏(四)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苏轼①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
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
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北京卷高考题)
![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北京卷高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19831f482fb4daa58d4b7a.png)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 —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其四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3.C解析“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解读有误。
A项里,“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将墨梅与无盐相比较,用以突出梅花之美乃浑然天成,“此花风韵更清姝”,显得清新淡雅。
B项里,“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根据注释2得知乃运用了典故,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墨梅如人般的娇美,烘托出了画家的技艺高超。
陈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宋】陈与义
![陈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宋】陈与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f6f91687c24028915fc39a.png)
陈与义诗词赏析(一)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这首诗可以说是陈与义的成名之作,据史料记载,陈与义作《墨梅》得到宋徽宗赏识,并由此得到重用。
这是一组诗中的一首,是陈与义与张归臣(字元东,陈与义的表兄。
他为一位人称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题了诗)的唱和之作。
诗主要是对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的一种称赞,在诗中诗人表达出了自己对气节的一种态度“从教变白能为黑,桃花依然是奴仆。
”在前两句“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中,“巧画无盐丑不除”这里用了一个“无盐”的典故,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妇女,姓锺离,名春。
因是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后人也就称他为无盐。
她容貌丑陋,但有德行,后被宣王立为王后。
这里用这个典,一是说如果一个事物是丑的,任凭你技艺如何高超,都无法变丑为美;二是为了衔接下一句中的“风韵”“清姝”说明仁老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
这两句诗都写出了诗人对这幅墨梅画的由衷的赞赏,说明这幅画不仅是画好,让人觉得“梅”虽为墨色但依旧漂亮,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墨梅散发出的那种内在的秀美,清姝。
后两句“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则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纵使梅花由白变成黑,不管那“桃李”色彩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气节的重视,他喜欢梅是因为梅“凌霜傲雪”,他喜欢梅,因为梅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他看重更多的是那种气节、秉性,而不是外在的光鲜艳丽,所以在他看来,梅花白或者黑并不重要,那些桃李再怎么花枝招展,与梅相较只是奴仆。
这首诗在我看来,最好的就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是人生观,在他看来,没有骨气的,没有气节秉性的,不管是花还是人,都是没有地位的,是被看低的,之于那些品质高洁的,他们只配为奴为仆。
2019诗歌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2019诗歌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https://img.taocdn.com/s3/m/271a52a9f78a6529657d5386.png)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 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 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答:A 。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 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 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 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 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并没有 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 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 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 活”。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https://img.taocdn.com/s3/m/f171cd2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6.png)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作品出处《简斋集》,作品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别名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二
病见昏花已数年,只应梅蕊固依然。
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怜。
其三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其五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张规臣,字元东,陈与义的表兄。他为一位人称花 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题了诗,这是陈与义和作。
•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 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 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 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 第一首诗以桃李俗艳衬墨梅清姝。一个“清”字, 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奴仆”一词 是对桃李的鞭挞。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 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 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整首诗表达了诗 人对墨梅图以及画家高超技艺的赞叹。
• 第二首诗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第一句将美人之面 与高洁之花融合,,衬托梅花的意态。第二句说,原来 这巧夺天工之画,是出于画师生花之笔,正面赞美画师 的技法。后两句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巧参造化,而且艺 术境界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 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诗人以画家 之眼欣赏这幅墨梅,在颜色的黑白上翻出新意,巧用九 方皋相马的故事,用“意足不求颜色似”一语,道破画 中所包含的“意在牝牡黄鹂之外”的境界。
•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 答案:A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错,对诗歌内 容理解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在画家 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灿烂, 依然比不上梅花。C “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错,“含章檐下春 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以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来表现梅花的 美丽,同时赞美了画家的高超画技。D“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错,“前身相马九方皋”意为画家是九方皋转世,即赞美画家画 梅正如九方皋相马一样技艺高超。
• 【诗歌翻译】
• 其一
• 无盐貌丑,即使画家再画得巧妙,也不能将 其丑除掉,可是,画家笔下的水墨梅,虽然没有 绚丽的颜色,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在画家笔 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 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 其四
• 梅花使含章殿檐下寿阳公主的妆容精致美妙, 画家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成功地再现了梅花 的神韵。画中梅花不追求外形颜色相似,而是神 似,清秀美丽,画家应该是善于相马的九方皋转 世,因为他画梅正如九方皋相马一样技艺高超。
2019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 陈与义 • 其一
•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 其四 •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 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 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 手。
•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 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和表现 手法的能力。“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只有 第一首诗描绘了。
•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 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 分)
• 答案:(1)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 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 “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2)不同: 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 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