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精品导学案(教师版)电子教案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兼爱》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兼爱》的理解和领悟。
2. 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和观点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兼爱》。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和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兼爱,为什么兼爱是重要的。
2. 学生分享对兼爱的理解和观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兼爱》一文。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学生分享对文章主旨和核心思想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概念或观点,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兼爱》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二、学习重点:1. 《兼爱》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三、学习难点:1. 学生对《兼爱》的理解和领悟。
2. 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和观点的掌握。
四、学习准备:1. 教材:《兼爱》。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和书籍。
五、学习过程:1. 思考什么是兼爱,为什么兼爱是重要的。
2. 阅读《兼爱》一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兼爱》导学案1
《兼爱》导学案自主预习区文题解读“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
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
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
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别一种阅读的体味。
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名山小言》中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
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
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目标锁定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层层铺垫、层层深入,运用正反对比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相篡(cuàn)②不惮(dàn)③练帛(bó)④牂羊(zānɡ) ⑤黧黑(lí)2.通假举要①贵必敖贱:通“傲”,轻视②既以非之:通“已”,已经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通“迂”,迂远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通“辨”,分别,辨别⑤苟君说之:通“悦”,高兴⑥教驯其臣:通“训”,训练⑦破碎乱行:通“萃”,聚集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是以不惮举其国:“惮”,害怕;“举”,拿②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在郊野战斗③强必执弱:控制,驾御④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互相使对方得利⑤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事、事情⑥皆牂羊之裘:母羊⑦韦以带剑:去毛熟治的皮革⑧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等到;期年,一周年(2)一词多义恶⎩⎪⎨⎪⎧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动词,憎恶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形容词,不好的(3)词类活用①必兴天下之利:使动用法,使……兴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名词活用为动词,残害③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兼爱》导学案
《兼爱》导学案一、文化常识1.了解墨子墨子,名,末期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2.了解墨子思想●政治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军事思想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3.了解《墨子》《墨子》这本书是《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二、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譬.()弗.()恶.施不孝()(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对文章中的一些论证方法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发学生对“兼爱”的思考。
(2)介绍《兼爱》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践行“兼爱”的原则。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写一篇短文。
2.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兼爱》导学案(1)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3.背景探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பைடு நூலகம்导学案
课题
《兼爱》 墨子
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者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2.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评】
达标检测
清明之际,中华世纪坛举办“中华国贤颂”纪念活动。请从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敬仰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80字左右。
《6兼爱》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6兼爱》教学设计和导学案一、教学内容:《6兼爱》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只有当自己兼有仁、义、礼、智、信、忠六大品质时,才能实现和别人的兼爱。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到,做一个有礼貌的人,珍惜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形成良好的友谊。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六兼爱”的概念,并能够高效的运用其理论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1.明白兼爱的概念,并且理解六兼爱的内涵。
2.运用理论,在实际中去体现兼爱。
四、教学媒体:ppt五、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教师介绍一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对待他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2.对话式授课法:通过课文中的台词,让学生书面归纳出礼貌和兼爱的原则;3.角色扮演:让学生观察课文中人物的行为,并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兼爱的重要性。
六、教学步骤:Ⅰ. Lead-in1.以课文中对话的形式,来准备讨论本节课的话题。
T: Now let's begin our lesson with a conversation.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T: What do you think the conversation is about?Ss: (Answer)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T: Now let's have a look at the text. Please read it after me.Ss: (Read the text together with the teacher)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T: Now let's have a careful look at the text. Please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Ⅱ. While-reading。
《6 兼爱》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6 兼爱》教学设计环节一:理解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1.梳理全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导图要求用字尽量简省。
思维导图示例(一)思维导图示例(二)思维导图示例(三)(1)请用原文回答:墨子认为天下之乱的起源是什么?“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认为践行兼爱的方法是什么?“爱人若己”“视人若己”2.“非攻”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层面上的“兼爱”。
视人若己,那视别国若己国,就没有攻伐了。
请思考:墨子主张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他说的兼爱是爱一切人吗?墨子是坚决的反对战争,可是他为什么还要撰写兵书训练军队呢?补充一下几段文字,帮助学生认识该问题。
【材料一】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
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
世相与共是之。
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墨子·小取》)【材料二】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环节三:比较“仁爱”与“兼爱”。
【学习任务三】1.在如何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推崇仁爱,而墨子则提出了兼爱。
下图是繁体写法的“仁”和“兼”,“仁”的字形采用了“人”和“二”,就是二人,它是个会意字,本意就表示有亲爱的意思;“兼”的字形是从“又”就是手,持两个“禾”,也是会意字,表示着“兼持二禾”,就是一支手同时抓握着两茎禾苗。
2.一般来说儒家的仁爱有三个范畴:一是亲亲之爱,二是忠恕之道,三是恻隐之心。
前两条是孔子提出来的,亲亲之爱就是对自己的亲人—父母、子女、《6.兼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兼爱》导学案 教师版
《兼爱》学案编制:吴慧平编号:59DYW1420200918【学习引导】《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学习目标】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墨子墨子,名,末期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2.人物轶事快马加鞭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
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
”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
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3.了解墨子思想●政治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导学案
语文学科第二单元《兼爱》导学案课题《兼爱》课时 3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设计者审核高二语文组使用人备注(教师二次备课、学生课堂笔记)【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难点: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
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
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
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墨家学派:一个思想文化团体,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
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一、自主学习(独学)1.明确字音譬( pì)弗( fú)恶施( wū)有亡( wú)2.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当,同“尝”,释义: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释义:没)3.词类活用1.兄之不慈弟(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2.谁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3故亏兄而自利(名词用作动词,谋求利益)。
兼爱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
兼爱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 了解“兼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理念,能够描述它的内涵和重要性。
2. 通过导学案中的同步练习,巩固对“兼爱”概念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兼爱”。
思路拓展:在教案中,引导学生对“兼爱”展开思考,并通过同步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着重强调“兼爱”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积极践行“兼爱”的内在动力。
教学设计:【导入】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分享一些与“兼爱”相关的故事、名言等来引入话题。
例如:你们是否听说过“兼爱”这个词?它代表了一种怎样的思想理念呢?2. 给出问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兼爱”?请简单描述一下。
3. 学生回答:让学生就上一道问题进行回答,鼓励积极发言,引导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
【核心内容讲解】1. 背景知识介绍:老师简要介绍“兼爱”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进行辅助讲解。
2. 内容讲解:深入讲解“兼爱”的内涵和重要性,可以结合历史事件、人物的具体案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步练习】1. 填空练习:老师出示填空题,学生根据对“兼爱”的理解和记忆进行填空。
例如:兼爱即爱众生,不分___________;追求___________,摒弃偏见;同情、互助,构建和谐___________。
2. 问答练习: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的形式进行互动练习。
例如:怎样理解“不分贫富、尊卑、友敌”?请举例说明。
3. 情景模拟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兼爱”相关的场景,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力,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在这个场景中如何践行“兼爱”。
4. 讨论练习: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兼爱”?请分享一个具体的经历。
【巩固与拓展】1. 思考问题:老师提出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你觉得“兼爱”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2.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兼爱”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兼爱》导学案
《兼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相关知识。
2、理解“兼爱”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3、学习墨子的论证方法,提高思辨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探究“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2)体会墨子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墨子(约公元前 468 年公元前 376 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出身平民,注重实践,善于从生产和生活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
2、《墨子》简介《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现存五十三篇。
该书在战国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思想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逻辑、军事等多个领域。
四、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1)字音恶(wù)施亡(wú)有相篡(cuàn)执兼(jiān)(2)字形“贼”“溺”“瘠”“疾”等字的书写。
2、实词虚词(1)实词国之与国之相攻攻:攻打家之与家之相篡篡:掠夺人之与人之相贼贼:残害君臣不惠忠惠:施惠忠:忠诚父子不慈孝慈:慈爱孝:孝顺(2)虚词此何也何:为什么以不相爱生以:因为3、句式(1)判断句此所谓乱也。
(2)宾语前置句当察乱何自起?4、翻译句子(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五、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的必要性的?答:墨子首先指出天下之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然后分别从君臣、父子、兄弟、盗贼、大夫等方面具体阐述了“不相爱”所导致的恶果,最后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六、合作探究1、墨子认为“兼爱”能够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你认为在当今社会,“兼爱”思想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答:在当今社会,“兼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兼爱》(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介绍墨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墨子,引导学生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墨家学派的基本观点,理解《兼爱》的核心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兼爱》的论证方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文章结构分析《兼爱》的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2.2 重点词汇解释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兼爱”、“非攻”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3 内容解析2.3.1 兼爱的含义:阐述兼爱的概念,解释其内涵和外延。
2.3.2 兼爱的必要性:分析兼爱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2.3.3 兼爱的实践: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兼爱。
第三章:对比分析3.1 墨家与其他学派的爱观对比: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爱观,分析其异同。
3.2 兼爱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讨论兼爱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论证方法探讨4.1 举例论证:分析文章中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实例阐述观点。
4.2 逻辑推理:解析文章中的逻辑推理,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诉求:探讨文章中运用情感诉求的方法,如寓言、比喻等,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情感手段感染他人。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5.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兼爱的现实意义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5.2 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践行兼爱精神。
5.3 文化探究:推荐相关阅读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墨家学派及其时代背景。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享6.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兼爱》中的某个论点或观点进行深入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6.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在分享后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六单元一兼爱教案3Word版含解析
《兼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它叫做——(墨)守成规,它讲的是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的故事。
墨子除了是一位善于守城的能工巧匠、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身微贱的草根思想家、政治家,他杰出的思想就是“兼爱非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兼爱》这篇文章。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文章中是怎样称呼墨子的?——“子墨子”。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
先秦诸~。
子,放在人名前表示进一步的尊敬,翻译过来就是“墨子先生”或“墨子老师”,“尊敬的墨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兼爱》这篇文字是墨子的学生对墨子讲学的整理记录,不是墨子本人亲自撰写。
二、“给墨子断句”给文中2段文字断句并翻译。
1.展示文字①: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请学生断句并讲出断句的理由(排比句(三句),句式整齐:单句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或相近)请学生指出翻译的关键词“篡”“贼”,并翻译整句。
教师点评:这段话讲述的是墨子生活时代的“天下之害”,害就是“弊端”之意。
2.展示文字②: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请学生断句并讲出断句的理由(排比句,句式整齐,固定句式“爱……不爱……是以……”)请学生指出翻译的关键词“爱”“举”“惮”,并翻译整句。
《兼爱》导学案
跨文化交流中兼爱思想的实践案例
列举一些在跨文化交流中成功运用兼爱思想,促进文化融 合和社会和谐的案例。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践行兼爱思想
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以开放、包容、平等的心态去理 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积极践行兼爱思想,促进文化多样性
历史背景
阐述墨家学派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 地位,分析《兼爱》一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课程目标与意义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兼爱》一文的基 本内容、核心思想和相关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兼爱》一文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 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基督教博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
比较基督教博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相似之处 和差异,分析两者在信仰背景、爱的内涵、实践 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文化背景下兼爱观念的差异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兼爱观念的理解和接 受程度,分析文化因素对兼爱观念传播和实践的 影响。
跨文化交流中的兼爱实践
兼爱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意境营造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追求平等、博爱的美 好境界,使读者对兼爱思想产生 向往和追求。
文学风格特点及影响
朴实无华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不追求华丽辞藻和繁复修饰,以平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
逻辑严密
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通过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使兼爱思想得到深入阐述和广泛传 播。
分享交流
分享步骤 1. 学生自愿报名或教师指定分享者;
2. 分享者准备发言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实践兼爱观念的实例和感悟;
《兼爱》精品教案
《兼爱》精品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墨子的生平和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说理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观点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领会墨子语言浅显,论证繁复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明辩儒家“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异同,建立“大爱”的情怀;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
教学难点探究“兼相爱则治”的涵义。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探究法、主问题引导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1.导入:人生选择题: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什么。
2)如果你是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什么。
3)如果你一路讲学收徒,盛名在外,越王许诺授官封地,你会选择什么。
4)如果你冒着被囚禁、杀害的危险,以己之力止楚攻宋,却在避雨时被宋国士兵轰赶,你会选择什么。
2.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1)时代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2)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
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
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3)主要思想: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
导学案:第7课 《兼爱》
《兼爱》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例证法说理的写法。
3.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
【资料链接】识作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墨子,名翟。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的主张。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一般认为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探背景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
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墨子的思想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由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爱》导学案
【训练案】
1、积累一词多义
【以】以不相爱生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恶】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之】是以仁者非之此何难之有焉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独】今诸侯独知爱其国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贼:偷窃
C.何以易.之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4、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