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

合集下载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方式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方式
恰 到 好 处 的 微 地 形 处 理 ,高 差变 化 控 制 在 5 ~10 0 2
C I 处 种 植 了高 大挺 拔 的 乔 木 ,低 处 辅 以 开 花 灌 木 ,也 I 。高 T
地 形处 理 ,创 造 更 多 的 层次 。 () 形 与建 筑 、构 筑 物 和 谐 3地 统 一 。地 形 处 理 必 须 与 景 园 建 筑 景 观 相 协 调 , 以淡 化 人 工 建 筑 与 环 境 的 界 限 ,使 建 筑 、地 形 与 绿 化 景 观 融 为 一 体 。 () 定 微地 形 设 计 中关 键 点 的 现 状 坡 度 ,在 边 缘 设 定 控 制 4确
模拟 自然 ,体观 了人们注重环保 ,呼唤生态的心理。
1 园林 绿 地 地 形 处理 原 则
园林绿地可分 自然式 、平板 式、台阶式 、混合式等 几
种 微 地 形 模 式 。不 同绿 地 功 能 对 不 同 微 地 形 模 式 提 出以 下
2 4 临 水 绿 地 .
临 水 绿 地 ,包 括 驳 岸 和 临 水 带 状 绿 地 ,把 水 系 和 周 边 绿 地 联 系起 来 。 把 驳 岸 处 理 成 微 倾 斜 状 ,采 用 沙 滩 或 草 地 模 式 使 路 堤 缓 缓 延 伸 到 水 面 ,可 打 破 绿 地 与 水 的 界 面 。 自
绿洲 、公交集散 广场 、大 型公共场所 。城市广场是 城市空 间环境 中最具 公共性 、最富 艺术魅 力、最能反映城 市文化
特 征 的 开放 空 间 。
点 ,研究现有 的等高线流线和 模式 ,确定基 础排水 的可 能
最 低 高 程 ,把 场 地 的 最 低 点 设 在 人 群 活 动 区 和 车 辆 行 驶 区
以外。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园林绿地中的微地形是指小尺度的地面形态、地势和地形特征,它们在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微地形的设计与规划应根据不同的场地特点和设计目标,综合考虑水文、植被、人文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

1.风景塑造功能:微地形可以通过起伏、起承转合等方式塑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形态,增强绿地的风景吸引力和观赏价值。

比如设计起伏的丘陵地形、凹凸不平的草坪、山涧和小溪等,营造出独特且富有变化的景观效果。

2.水文调蓄功能:微地形设计可以引导和调节水流,起到自然雨水收集和排水的作用。

例如,通过设计缓坡、沟渠、雨水花坛,可以使雨水在绿地上形成自然的水循环,增加地表水的渗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

3.植被生长功能:微地形设计可以创造不同的生境条件,为植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

比如设计细长的地带可以形成微气候,提供了花草的生长需求,如温暖湿润的环境可为花草生长提供合适的湿度和温度。

4.空间分隔功能:微地形可以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形,起到不同区域的空间分隔效果,创造出多层次的绿地空间。

比如通过设计高低不一的丘陵地形,可以划分出多个功能区域,增加绿地的利用效率和空间变化性。

5.引导行为功能:微地形设计可以引导人们的步行路径和行为方式,创造出有趣的步行环境。

例如,设计曲折的小径、上下起伏的台阶等,可以引导人们按照特定的路径和次序游览园林绿地,增加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探索。

在设计园林绿地的微地形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方法:1.遵循自然原则:借鉴自然地貌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地形和流水的自然分布,使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2.功能和形式结合:在微地形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绿地的功能需求,如水文调蓄、植被生长等,与景观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达到美观和实用的双重目标。

3.创造变化性:通过调整地形高低、形态曲折等方式,创造出多样化的地形特征,增加景观的变化性和观赏性。

4.注意水平与垂直的关系:微地形设计中,水平和垂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园林绿化中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及处理技巧 郭郑维

园林绿化中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及处理技巧 郭郑维

园林绿化中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及处理技巧郭郑维摘要:园林绿化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以及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必要工程。

在日益发展昌盛的城市建设中,微地形绿化工程也随之发展壮大。

微地形园林是指:对建筑之内的微地形,结合想象力,创新思维,运用地形的特性,创造出更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本文通过对微地形景观的作用进行分析,对微景观的处理技巧进行分享。

关键词: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作用;处理技巧引言:微地形景观是现代园林的重大突破,也是园林创新思维的完美诠释。

在我国城市面积逐步扩大的同时,微地形景观的建设,也在逐渐提高。

微景观的运用,是地形和绿植的完美结合。

当前社会中常见的微景观主要以小区微园林,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主,通过不断的创新,结合自然地形,创造出更加适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景观,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园林绿地微景观的作用微地形景观的塑造,能够对城市建筑之间面积合理利用,对城市土地空间合理开发,在微景观开发中,赋予微地形灵魂,以此来彰显微景观的核心作用[1]。

(一)减少资源浪费,优化环境在对微地形进行园林绿化中,需要考虑到微地形的开发价值,以此来确保微景观的实用性。

首先,在城市中,进行微地形景观塑造,对空余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减少土地和资产浪费。

其次,微景观可以对城市环境起到美化的作用。

通过在开放的空间进行微景观创作,结合道路的铺设,绿植的合理配置,来点缀城市空间。

最后,微地形集合更多的创意,将园林绿化和休闲设施进行完美结合,从而发挥出微地形景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生活品质。

(二)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对微地形进行园林改造,工程量相对较小,但创新思维比较大。

在城市发展中,微地形的数量在不断攀升,将大量的微地形进行合理的绿化,通过塑造微地形园林景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通过在微地形环境中,栽植不同种类的植物,以此来提高微地形的土壤环境。

在土壤环境改变的同时,在微地形上进行简单的地形改造,确保微地形的阴阳面,由此来保证在微地形环境中,植物的多样性,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微地形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在改善园林景观环境的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微地形包括地势的微起伏、小山丘、小梯田、小溪流等,通过对地形的处理和应用,可以使得整体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人们的游玩体验和欣赏价值。

本文将从微地形的定义、特点、设计原则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微地形的定义与特点1.微地形的定义微地形是指在园林景观中,为了追求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安排的小尺度地形起伏和变化。

它与整体地形相对,是地形的细节和补充。

微地形可以通过加土、减土、石材堆积等手段进行设计和制作,使得原本平坦的地形增加一些变化和层次感,让整个景观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2.微地形的特点(1)小尺度:微地形通常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和制作的,比如一个小山包、一条小溪流等,这些小尺度的地形起伏可以在整体园林中起到点缀和装点的作用。

(2)变化:微地形是对整体地形的补充和变化,通过微妙的设计和处理,可以使得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增加其观赏性和趣味性。

(3)层次:微地形的设计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感,通过高低起伏、远近变化等手段,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立体化,增加空间的张力和深度感。

二、微地形的设计原则1.与整体景观协调微地形的设计应该与整体园林景观协调一致,不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其他景观元素的关系,使得微地形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起到衬托和提升的作用。

2.符合场地特点微地形的设计应该符合场地的特点,不能为了追求花哨而违背自然规律。

要根据场地的地形、坡度、植被等情况进行设计,并尊重自然的原本面貌,使得微地形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3.结构稳定可靠由于微地形一般是人工制作的,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特别是在长时间的使用和自然风吹雨打下,微地形要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开裂或坍塌的情况。

4.体现景观意境微地形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出所要表达的景观意境和主题,通过形态、材料和色彩等手段进行塑造,从而达到丰富景观内涵和增加观赏性的目的。

浅谈现代园林绿地的微地形施工

浅谈现代园林绿地的微地形施工

浅谈现代园林绿地的微地形施工摘要: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

“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

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原则技巧1.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原则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

根据作者多年研究,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1.1以小见大,适当造景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

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

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

1.2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1.3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2.微地形应用处理的技巧不同的绿地有不同的微地形处理技巧。

就笔者多年的研究,特以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例探讨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技巧。

2.1公共绿地2.1.1路堤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的常见园林地形要素。

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或把路堤做成台阶式,并把台阶直接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可以使人亲临水体,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2.1.2人工水系园林绿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规则式水体如喷泉等,其轮廓可处理成几何式,水岸整齐;驳岸常采用条石或瓷砖砌成规则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见于喷泉水景中。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
园林景观中的微地形处理是指对园林地形进行微小尺度的处理和设计,以达到美化景观、增加景观层次、营造宜人氛围的目的。

微地形处理在园林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
以让园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应用:
1. 垂直微地形处理:利用地势的高低起伏,营造不同层次的景观,增加视觉效果。

可以通过挖掘、填土等手段,塑造小山丘、小峰岗、小坡地等微型地形,形成起伏有致的
园林景观。

2. 水平微地形处理:通过水平的微小处理,使地面呈现出曲线、弧线等流畅的形态。

可以通过改变地面的曲率、形状等,营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3. 材料应用:在园林景观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微地形的处理。

比如利用石材、木材等材料进行地面的铺设,利用不同的材质和颜色来划分地形的不同区域,增加景
观的层次感。

4. 植物应用:在园林景观中,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微地形的处理。


如利用一些低矮的植物来修剪成不同形状的地形,如植物小丘、植物小坡地等,将植物的
生长与地形的塑造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

5. 光影应用: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微地形来塑造光影效果,增加景观的变化和
趣味性。

可以通过调整地形的高低起伏、搭建雕塑等,使得阳光在园林中形成投射和反射,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光影效果。

微地形处理在园林景观中是一项重要的设计手段,可以通过地形的改变和调整,创造
出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微地形处理也需要考虑到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功能需求,
与其他要素相协调,使得园林景观更加完美。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
植被恢复验收
检查植被恢复情况,确保绿地生态功能得到 保障。
后期维护保养策略制定
巡查制度建立
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 地形及排水系统问题。
植被养护管理
加强植被养护管理,确保植物生长良 好,提高绿地生态功能。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并防治病虫害,保护植被健 康生长。
设施维护更新
对排水等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 确保其正常运行。
地形塑造
根据地形设计方案进行地形塑 造,确保线条流畅、自然美观 。
排水系统设置
合理设置排水系统,确保绿地 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验收标准及方法论述
施工质量验收
检查地形处理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线条是否 流畅自然。
土壤质量验收
对回填土进行质量验收,确保土壤质量符合 要求。
排水系统验收
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有无堵塞和渗漏现 象。
创新。
05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技术应 用与发展趋势
新技术应用推广情况
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三维建模、GIS等技术进行地形设计、分析和 可视化,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
自动化施工设备
引入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设备进行地形测绘和 施工,降低成本和人力投入。
生态工程技术
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地形塑造和植被恢复,促 进生态环境改善和景观提升。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微地形处理概述 • 微地形分类与特点 •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方法 •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技术应
用与发展趋势 •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施工管
理与维护保养方案设计
01
微地形处理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浅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

浅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

浅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作者:杭州秀川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张圣杰沈晶摘要:总结从事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工作和园林施工现场指导的实践经验,依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浅析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微地形处理的常用方式,从公共绿地、人工水系、居住区园林景观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处理方式进行探讨,提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些常见微地形的处理技巧及原则。

关键字:园林绿地;地形处理;处理方式。

Analysis of green space in the micro-topographic approachAbstract: To 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garden construction site guide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common way of micro-topography, from the public green, artificial water systems, housing Landscaping and other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green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terrain, proposed in landscape design, micro-topography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common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rrain processing; treatment。

一、前言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

试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

试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

试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对人工环境中自然氛围的填补。

针对这些,本文重点结合了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就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化等方面的情况,对各种绿地类型的微地形处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标签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方式园林微地形主要是针对某个园林绿地范围内的植物种植情况而定,这对于园林绿地施工也有着重要作用。

但现实园林设计过程中,有的设计者对微地形的创造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导致了园林绿化操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整体的设计效果。

为此,对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法深入研究意义甚大。

一、处理园林绿地微地形的原则1、科学造景。

对微地形的处理并非规模越大越能彰显其绿色美感,而是要严格按照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情况设计地表特点,这样才能让园林景观显得更加合适。

对大场景的处理应结合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以此保证园林绿地建设的作用,能在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创造不同的感觉。

对微地形实施有效的处理,能够构建不同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带来别具一格的景观精华。

2、结合自然。

地形景观处理应该和景园建筑景保持相应的协调想,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建筑与环境的束缚,让绿地与附近的建筑、地形相互结合起来,带来不一样的绿色美感。

3、融入自然。

大自然是最好的景观,按照自然景观的特色来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们需根据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关注乡土风貌和地表特点,将绿地微地形的处理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为一体。

二、微地形应用处理的技巧1、居住区绿化的微地形处理考虑到居住区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多,很多周围的建筑物都会把绿地面积遮挡起来,对这种区域的绿化处理则要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方案。

特使是对地面建筑设施造成绿地略显狭小的现状,对绿源实施微地形处理则能更好的维护居住环境。

居住区绿化的微地形处理包括:(1)楼宇:因楼宇之间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结合一定的微地形处理构成小土包,以此形成自然界的山峰;或者创造出主峰与副峰遥相呼应,两峰之间的低矮地段相结合创造出山谷。

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及处理技巧孙敬超

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及处理技巧孙敬超

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及处理技巧孙敬超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地形属于连接起各个空间的脉络,而这也使地形的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整体的建设效果。

要想保证园林绿化整体的景观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则需要通过设计、改造的方式来对地形进行处理,在微地形处理中可以通过线路的改造、植物的配置等方式来对其景观进行优化,这样可以使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在实际中具有良好的层次性。

一、在园林绿化中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分析1.对园林的景色进行布置在园林中地形会对其空间进行分割,而为了使园林绿化的各项景观具备合理性,则需要通过微地形景观来对空间进行装饰及美化。

并且微地形还可以利用在植物上,绿化植物成长多样性的要求就是抱着地面的起伏,因此需要对植物进行配置,并利用微地形使植物种植高度符合其生长所需,这样在实际中不仅可以使园林绿化整体的艺术性得到提升,还可以对园林中的微地形景观进行补充及丰富,同时利用微地形景观还能够为园林中的植物花卉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满足其生长需要,从而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

2.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合理的对微地形景观进行利用可以保证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其环境的多样化,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更为良好的生存环境。

并且在一些微地形景观的处理中会从湿度、光热条件进行设计,这样也可以使景观中的植物得到更好的生长条件。

同时在微地形景观的处理中会根据植物生长、地势起伏变化等来进行园林绿化的改造,而这也可以促使园林绿化工程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得到完善。

3.美化园林绿化的景观艺术性属于园林绿化建设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保证园林绿化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对环境进行美化。

通过对微地形景观进行处理可以对园林工程视觉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补充,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来对景观中的视觉感官进行表现,给予更强的视觉刺激,使园林工程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

对于园林工程来说必须要重视其在实际中的美观性,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园林的价值,对此则必须要运用微地形景观处理来提升园林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发挥出微地形景观所具备的优势。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汇报人:2023-11-20contents•微地形处理概述•微地形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目录•微地形处理的应用场景•微地形处理的实践案例•微地形处理的前景与发展趋势微地形处理概述微地形处理注重地形与植物、水体、建筑等元素的和谐融合,强调地形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同时关注地形对游人视线和空间感的影响。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丰富景观层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游园舒适度030201微地形处理的重要性微地形处理的历史与发展历史微地形处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传统美学特色的微地形处理手法。

同时,西方园林也在不断探索微地形处理的方法和形式。

发展随着现代园林绿地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微地形处理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现代园林绿地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需求,微地形处理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人性化。

微地形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确定基准点数据处理与分析设计方案制定地形测量与设计土壤采样与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如添加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等。

土壤改良土壤排水与通气土壤质量与改良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技术,如挖穴、覆土、浇水等,确保植物成活和生长良好。

植物选择根据设计要求和场地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维护管理定期进行植物修剪、施肥、除草等维护管理,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和景观效果持续。

种植技术与维护植被种类植被搭配植被适应性植被种类与选择微地形处理的应用场景城市公园是微地形处理应用最广泛的地方之一,通过微地形处理,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地形景观,增强游人的观赏体验。

在城市公园中,微地形处理可用于营造山体、山谷、溪流、小桥流水等自然景观,使游人感受到自然野趣。

微地形处理还可以结合植物配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为游人提供清新宜人的休闲空间。

城市公园在住宅小区中,微地形处理可用于创造景观阳台、屋顶花园、空中庭院等立体绿化,增加居民的绿色空间体验。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微地形处理的手法
地形的起伏
总结词
通过模拟自然地形的起伏变化,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和景观效果。
详细描述
在园林绿地中,通过合理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可以创造出不同功能和视觉效 果的景观空间。例如,利用微地形的高低变化来营造出层次感,增强景观的立 体感和深度。
地表的肌理
总结词
通过改变地表的材质、纹理和色彩,创造出多样化的地表特征,丰富视觉效果。
在微地形处理中,地表的色彩与质感的搭配是至关重要的。利用不同色彩和质感的土壤、植被和水体 等元素,可以创造出温馨、宁静、活泼等不同的景观氛围。同时,合理的色彩与质感搭配还可以增强 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提升整体的美感。
地表的植物配置
总结词
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生长特 性等元素,与地形相结合,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
丰富空间层次
满足特殊需求
通过微地形处理,可以创造出不同高度的 绿地空间,使绿地具有更丰富的空间层次 感和立体感。
微地形处理还可以根据特殊需求进行设计 ,如残疾人通道、儿童游乐设施等,提高 绿地的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
微地形处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微地形处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园 林建设中,如中国的山水园林和欧洲 的园艺景观等。
详细描述
在地形的处理中,可以通过对地表的肌理进行设计,如采用不同质感的材料、铺设纹理各异的地面铺装或利用土 壤颜色的变化等,来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这些地表特征可以增强空间的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为园林绿地增 添特色。
地表的色彩与质感
总结词
通过合理搭配地表的色彩和质感,营造出和谐、自然的景观氛围。
详细描述

园林微地形的处理原则及方法,这样做就对了

园林微地形的处理原则及方法,这样做就对了

园林微地形的处理原则及方法,这样做就对了一、到微地形的概念及功能微地形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跌宕起伏中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衰减设计出有起伏变化的地形。

微地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由于用地规模,而且多以人工改造后才的地形为多,故其地面高低起伏不太大。

到微地形在园林绿化、城市公园公园绿化及居住区绿化中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

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只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造景功能微地形与植物配置互补,可以提高植物的种植高度,也提高观赏者的观赏视点,丰富了景观要素,增强了园林绿地的艺术性表现力。

而且地形的高低为绿化植被的立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避免了植物种植僵硬的单一和单薄,使乔木、灌木、地被各类植物各有发展空间相得益彰。

同时的单品种植物种植设计上可以构成富有韵律在摩天大厦和林缘线,有助于各种园林设计手法的轻松实现,比如障景、夹景或漏景等等。

通过微地形的变化,增加人们对周边景观的感知和沿线体验,形塑多样的景观空间效果。

2、生态功能园林的微地形的塑造能够提供干、湿、水中或阴、阳、缓陡坡等更为丰富的环境,对改善小环境景观具有突显突出的作用。

地形通过高低变化来改善园林绿地各个区域的光照条件,由于地形的改变,形成了相对的阳坡和阴坡,满足了多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为植物植物盆景物种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3、辅助功能微地形的采用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涝。

在雨水量比较充沛的地区,微坡地地形的起伏有助于泥沙的排放。

同时微地形的利用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

据研究表明,在一块面积为5平方米的平面湖滨上可种植树木2~3棵,而设计成颠簸的微地形后,增大了绿地冰层面积,树木的种植量可减低1~2棵,绿地量增加了30%。

同时微地形的塑造也提高了绿地蓄水能力以及防灾、自然排水等方面的功能。

二、园林微地形的设计原则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园林微地形结合景点的大自然心灵地形为主,体现自然风貌和地表特征,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较少,节省了财力;同时,园林微地形的设计要满足私家园林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等要求。

园林工程微地形的处理方案

园林工程微地形的处理方案

园林工程微地形的处理方案在园林地形的处理过程中,因其功能所创造的景观效果地形的类型及范围也不同。

因此,要结合类型和范围来进行合适的地形处理。

1、根据设计的要求,采用机械粗整,人工细整的施工方法营造出与周边的景观相衍接的地形环境。

2、采用小型压路机或者人工滚动进行碾压,使原本松软的土质得以稳定。

挡土墙、围墙、河坎、小品基础边最容易下沉,而且碾压不到的地方要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

土质基本稳定后,用人工进行标高调整和进一步造型。

地形施工要求坡面曲线自然和顺,形态柔和,无明显的起伏,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可适当抬高10厘米左右预留沉降量),地形饱满排水顺畅,不能出现明显的坑洼现象,也不能出现倒回水,泻水自然,顺势而下,不能出现淤积现象。

3、在人们集散、休息及进行一些活动性的休闲园林区域中,宜处理为平缓的地形,流畅舒展,视野开阔,比如公园中的平坦草坪景观,大草坪是人们活动和休息的好地方,小孩嬉闹,可以尽情玩耍,而不用担心地形的复杂变化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4、对景观小环境以及一些有特殊景观要求的可处理成起伏的地形。

起伏的地形为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该地形中可灵活多变地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效果丰富多样。

起伏地形从形态上讲是地形的升与降的结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变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使地形既相分割又相联系,成为一体。

同时更加真实、d然。

通过植物使平地与坡地相结合,使整个空间既相彼此分隔又相互联系。

5、在园林的地形处理中,忌将地形处理成馒头形。

这一形态既不符合自然地形的演变规律,也不符合园林美的法则。

6、在地形的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表土,对地形进行适当改造,在满足排水,适宜植物生长等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进行地形改造。

7、微地形为自然山脉的人工意向凝缩,建造过程中应模拟自然山脉形态,处理好起伏、缓急和进退关系,不可牵强造作,刻意为之。

8、微地形施工前应对场内土壤结构类型作出分析,以此决定微地形坡度控制范围。

园林绿化微地形处理,这些技巧不能忘

园林绿化微地形处理,这些技巧不能忘

园林绿化微地形处理,这些技巧不能忘造园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湖水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

“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必然范围内,结合植物生长需要、美学原则及工程技术要求所营造错落出高低起伏的地势变化。

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不同的绿地有不同的的微地形处理技巧。

一、公共绿地路堤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有名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的常见园林地形要素。

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缓缓延伸到水面,打破绿地与泥的界面;或把路堤做成台阶式,并把台阶直接延伸到水中以人们戏水的可能,可以使人亲临水体,享受大的自然的乐趣。

人工水系园林绿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为规则分为式、自然式、混合式。

规则式水体如塔楼等,其轮廓可处理成无穷小式,水岸整齐;常驳岸常采用条石或瓷砖砌成规则组合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见于喷泉水景中。

自然式水体讲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对天然水体观察提炼,为避免水出无源,通常将沙子的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露、山坡水岸为自然悲壮的倾斜坡地。

之中如设计成人工沙滩或草地缓缓倾斜延伸入水体中,驳岸主要用鹅卵石或石矶等天然材料修砌。

宽阔的水体还可创造洲、渚、滩等景观;狭窄的水体可逐步形成瀑布、跌水,地泉等水体景观,使水具自然河流之秀色,潺潺山溪之灵性。

混合式水系的处理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或根据造景需要,如在建筑附近,可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而稍偏远的地方可处理成自然式以增加野趣,提高水体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二、广场绿地广场是室内空间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

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下沉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

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主题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旁人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应用及处理技巧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应用及处理技巧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应用及处理技巧摘要:在园林绿化中,地形是连接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空间的主线,地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园林的造园效果及人们的使用功能。

本文对园林绿地微地形的处理原则和不同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技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微地形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绿地;微地形;应用;处理技巧前言:微地形是为了满足造景和功能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人工改造而成,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适宜的微地形处理,能充分展现园林景观特色,完善绿地建设的功能性,提升园林绿化的丰富性和景观的层次性;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降低噪声污染和组织有效排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园林微地形的基本类别根据园林布局形式的不同,园林微地形处理大致可分为自然式、几何式、混合式、台阶式、堆砌式等几种形式。

自然式微地形,一般来说是对原始场地地形的利用和改造,是城市园林绿地中最为常见的微地形类型。

它可以直接利用原地形缓坡种植草地或花草树木,也可以人工化的创造出自然的微地形草坡,通常运用自然流畅的曲线来模仿自然地形的形态、韵律和节奏,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表达出人对自然的喜爱。

几何式微地形多为一种或几种几何形式的重复、组合、排列,能够形成一定的秩序和韵律,表达出某种人工特意构思的意图。

在运用上,几何形式运用单一或多重复几何混搭使用,能达到一种规律化的秩序,大多棱角分明,结构清晰,具有很强现代感。

几何式微地形一般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公园中。

混合式微地形常常是点、线、面、块等多种元素并存使用,以丰富或强化各个景观节点。

混合式微地形从场地的形态、尺度、所处地域的文化背景以及服务人群的需求出发,选择一种微地形的设计手法为主,辅以其它微地形手法,使其与场地的水体、建筑、植物等相互协调统一,在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的同时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广场、公园与居住区等都被广泛运用混合式微地形。

台阶式微地形按空间形成可分为凹凸、架起、围合等空间,往往突出某种纪念意味或展现某种文化氛围。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

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及应用园林景观中的微地形处理是指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对地形进行微调和塑造,以营造出更具艺术感和功能性的景观效果。

微地形处理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公园、庭院、花园等各种景观类型的设计中。

本文将结合实例对园林景观中微地形处理的方法和应用进行阐述。

一、微地形处理的方法1. 剪切雕塑法:通过在地表上切割出一块块小面积的坡面,使地形变得丰富多样。

这种方法适用于场地较大的地方,可以创造出光影交错的效果。

2. 堆土填筑法:通过在地表上堆土或填筑,使地形高低不平,形成起伏的景观效果。

可以在地面上建造小山丘、人工湖泊等。

3. 摩擦雕塑法:通过在地表上摩擦、削减地面材料,使地形变得平滑、细腻。

可以使场地变得更加平整,适合铺设人行道、广场等。

4. 整形雕塑法:通过在地表上加工和整形,使地形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

可以创造出线条流畅、较为规则的景观效果。

二、微地形处理的应用1. 增加景观层次感:通过微调地形高低,形成不同层次的景观,使景区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可以通过摆放不同高度的花坛和岩石等方式实现。

可以在公园的中央区域设置一个稍高的小山丘,山丘上种植树木和花草,并设置观景台,使游客可以从高处俯瞰整个公园,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观赏性。

2. 增加景观面积:通过填筑土地,使地表面积增加,创造更多的景观空间。

可以打造出不同高度和形状的花坛和景墙等。

在园区的边缘地带,可以堆土筑起一条小山脊,种植花草,并在山脊的一侧设置花坛,使花坛与地面形成高差,增加景观的面积和立体感。

3. 创造景观重点:通过微调地形高低,使某些景观元素突出并成为景区的重点。

可以通过雕塑压实区域、调整地势和加强照明等方式实现。

在公园的入口处,可以通过填筑土地和整形地势,形成一个圆形的景观空间,种植高大的乔木和花卉,并设置喷泉和地面灯光,使该区域成为整个公园的重点景观。

4. 增加园林功能:通过微调地形,使园林承担更多的功能。

可以通过适度堆土或挖土、修建小型水体和石阶等方式实现。

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与处理技巧

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与处理技巧

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与处理技巧摘要:在园林绿化的施工过程中,微地形景观提供了大量的景观素材。

利用微地形造景,顺应了现代化城市园林建设中绿色,节能的要求、特色化发展思路。

微地形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应充分的发扬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发扬历史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原则也仅仅如此,城市园林景观才可以保持可持续的能力,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居住和休闲环境。

关键词: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作用;处理技巧1微地形的景观特征在城市的园林施工中,经常会用到微地形的景观,主要表现在:微地形景观可以丰富造园的元素,能够有效地增强园林景观艺术性,维护生态平衡。

由于园林是应该有各种地体的形式,地势高低不平,起伏不平、有了曲,才会有直爽,才会产生无穷的艺术空间,因此,园林设计需要与景观要素的特征进行结合,仿真设计了与其相适应的细小地形形态,符合局部造景的需要。

根据外表形状的不同,微地形有直线型与曲线型两种类型,对园林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能改变单一地形限制,采用模拟设计,可以改善地形美观,提高使用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微地形景观的设计有待创新,与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相结合,因势利导,营造完美园林景观。

2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2.1生态作用植物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支撑,并对园林绿地进行了相关微地形的改造,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水体和地形,同时,也营造了园林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基础。

在园林绿化景观的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在园林中塑造微地形,不仅可以达到塑造多样化环境之目的,还能达到环境景观有效转化的目的。

如利用各个地区的光照条件,形成阳坡和阴坡;通过设置坡度,给阴性植物和阳性植物都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通过对微地形的生态化处理,对园林的内部结构,植物群落进行了规划,继而形成了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格局。

绿化植物的生长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当温度条件不变,需考虑光,水、通风等情况,同时将微地形合理的应用到园林绿化当中,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植物的光照范围,改善通风条件、土壤的湿润程度,从而有效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发挥美化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中微地形的处理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中微地形的处理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中微地形的处理原则
地形是指大地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人工模拟在形态及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有交错变化的地形。

微地形处理常被用于景观园林景观的塑造中,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使用也越来越甚广。

适宜的微地形处理,不仅可以丰富园林建筑要素,而且有利于加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

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私家园林微地形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为主,体现自然风貌和地表特征,进行适当的改造,而使土方工程量土方工程降到最小限度,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较少,节省了财力;同时,园林微地形的设计要满足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等。

2、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园林地形的高低、位置、大小、朝向、形状、尺度等多方面的变化造就地表地表景观,在较小范围通过适当的的微地形相互关系处理山包与山包之间、山包与平地之间、山包与溪流之间的关系等,努力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使地形曲折变化,高低石笋要符合自然规律;园林微地形的设计者满足了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过程和意境韵味的表达等要求。

3、统筹兼顾,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

园林地形除了自身的地理环境表面景观,还要提供园林建筑、小品和其他设施的场地;园林从微套件地形满足园林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创造细穗的种植环境,与其他景物互相协调,融为一体,体现出向往自然的心理。

园林微地形能够更好的体现地貌园林绿地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景观价值。

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风貌的景观营造是最好的景观,微地形塑造应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几方面,实现微地形的利用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
摘要:总结从事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工作和园林施工现场指导的实践经验,依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浅析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微地形处理的常用方式,从公共绿地、人工水系、居住区园林景观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处理方式进行探讨,提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些常见微地形的处理技巧及原则。

关键字:园林绿地;地形处理;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

“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

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园林绿地地形处理原则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

根据对不同绿地分析,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1)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充分体现自然风貌。

大自然是最美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貌进行地形处理,使人备感亲切。

2)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地形在高度、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可形成丰富的地表特征,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在较小的区域内,
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位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创造更多的层次景观。

3)地形与建筑、构筑物和谐统一。

地形处理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淡化人工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4) 确定微地形设计中关键点的现状坡度,在边缘设定控制点,研究现有的等高线流线和模式,确定基础排水的可能最低高程,把场地的最低点设在人群活动区和车辆行驶区以外。

三、不同绿地微地形的处理技巧
1、城市广场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客厅”的美誉。

在广场的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

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的意境,使观者油然而生肃穆感。

水景能增强景观的动感,喷泉地宜高或平,其位置可高可低,以仰视体现高大而壮观,以平视体现平和而亲切。

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俯视体现生动而活泼。

2、街道绿地
街道绿地除了合理搭配各种植物以外,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不仅能增强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感,丰富地面的景观层次,还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3、园路绿地
在居住区、公园、风景区的道路设计中,对园路进行地形处理以
形成适当的起伏,或用步道台阶缓冲平坦的路面,可达到调节游人步伐,缓解疲劳的作用。

园路两边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

4、临水绿地
临水绿地,包括驳岸和临水带状绿地,把水系和周边绿地联系起来。

把驳岸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可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

自然式水体则讲究“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多观察自然水体并加以提炼,求得神似而非形似,将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自然水系的效果。

5、集中绿地
恰到好处的微地形处理,高差变化控制在50~120厘米。

高处种植了高大挺拔的乔木,低处辅以开花灌木,也有较为开阔的草坪面积。

绿化环境优雅、自然。

集中绿地恰到好处,与周围的建筑有所隔离,因着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建筑之间的距离从感觉上拉大了。

3.1公共绿地
3.1.1 城市广场绿地
城市广场对于城市有其重要职能,提供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买卖与文化交流场所,依其所形式和用途的相互关系,可分为街道广场、公司的门厅、城市绿洲、公交集散广场、大型公共场所。

3.1.2 街道绿地
街道景观的微地形处理主要体现在街道景观的集中绿地上,如街头转角公共绿地、建筑周边配套绿地、大型停车场绿地等。

集中绿
地除了造景植物、建筑小品、环境雕塑等元素,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3.1.3 城市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

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道路绿带: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

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通透式配置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9m 至 3.0m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

起伏的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行者交替展现和屏蔽景物,从而感受到“步移景异”,路在绿中行。

交通岛绿地: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

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游人一般不可进入,以绿化为主,地形不宜复杂,满足绿地排水要求即可。

立体交叉绿岛,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地形可做得相对丰富,可布置水体。

3.2居住区绿地的微地形处理
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其主要特征是低容积率,高绿地率(即绿地率高于40%).并使人均绿地率大于四平方米;注重绿地布局和设计,努力做到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有机结合居住区。

居住
区绿地景观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较少,相反不利条件较多,例如用地紧张、地下水位高低、地下车库顶板上绿化,在规划时既要做好地形地貌,又要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形成地形地貌有如下优点:
1)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

2)增加绿地面积:这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居住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空中发展——堆地形,能改善地下水位高的弱点,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向地下延伸——挖地造湖,广场下沉,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景观层次。

3)有利于排水:起伏的地形对有组织排水非常有利,将地表水收集再利用,可作为水系补充水和绿化灌溉水。

4)考虑到地下车库的荷载大小,一般小区内最高覆土高度控制在1.6m以内。

为了丰富绿地的空间形态,活跃空间气氛并改善了居住区的小气候,小区集中绿地和部分楼间不进人绿地在设计时注重利用微地形设计来营造一种高程变化丰富的景观。

3.2.1排水窨井、各类市政设施检查井、地下消防水池、地面电力相变站、建筑散水面等市政设施的处理
在绿地内的各类检查井盖等市政设施的遮挡通常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被忽视,因为无论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

通过微地形围合的处理可能有效改善景观效果。

可采用灌木、绿篱、藤蔓植物、花钵等园林素材进行遮盖各类检查井盖等市政设施。

3.2.2园路
在居住区、游路设计中常见。

园路的微地形处理上,可造成适当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台阶以缓冲平坦路面,调节游人的步伐、缓解疲劳。

园路两侧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

采用不同材料点化路面,可从色彩、质地、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

3.2.3架空层
经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则可使室外的绿化景观引入架空层,室内外地形呈自然起伏,连成一体,可配置耐荫植物、布置园林设施,形成精巧的架空层园林景观,同时也增加居住区绿地量。

3.2.4中庭、内庭院
庭院一般是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要使景观丰富而又不显得拥挤,可依不同的景观设计作微地形处理。

结合建筑外形,在内庭开挖规则式或自然式水池,营建喷泉、跌水、小溪流、小桥等水体景观元素,引水入户,使人更加贴近自然。

3.2.5宅间绿地
宅间绿地尤其是板式住宅绿地空间有限,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形成小土包,可代表自然界的山峰;也可形成主峰与副峰遥相呼应,两峰之间的低矮地段自然而然地形成山谷,峰谷相间形成自然山野的微缩景观。

把自然景色搬进家门可做到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自然之野趣,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3.2.6边缘绿地
位于围墙与道路间、建筑与道路间的绿地,通常形成3-5%缓坡逐渐延伸至路面,有利于排水。

4结语
总之,对园林绿地中微地形设计,应注重与现场情况的结合,因地制宜,与整个场地的竖向设计相互结合,有效地对大地形竖向设计形成必要的补充,完善竖向设计工作,保证竖向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版)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