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内涵综述

合集下载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城市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1.城市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城市化定义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程式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试车股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的“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比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第五个层次是最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化整体运动的城市化。

具体而言,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化上的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意识、生活方式上的城市化。

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转变的全部过程。

城市生活方式,不仅只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等,还包含着制度、规划、方法等结构方面的内容,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应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即,人们不仅是在城市中居住或者工作,城市也通过交通信息等手段对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给以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内容包括: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这三方面。

城市化过程就
是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过程。

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不仅仅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他还包括人们的道德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的逐渐转变。

城市化的过程是全方位的改变,是我们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我们人类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市和镇。

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社会联系极其密切的有机整体。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比例来表示。

(1) 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2) 50—100 万为大城市;(3) 20—50 万为中等城市;(4)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1) 前工业社会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城市惟独商业和手工业;(2)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数量、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问题产生;(3)后工业时期: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尚未终止。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现代化,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目的是彻底吻合的,要达到这种目的,惟一有效的综合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在《城市规划办法》中则进一步强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者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作者:郁夏朱华银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4期摘要: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城市化兴起,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章从城市化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入手,分析城市化的生成机制,探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市化;关系一、引言过去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同时产业结构也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动态,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并确保城市化的顺利实现。

产业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保障、推动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含义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乡村人口逐渐走向城市或乡村逐渐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劳动力,而且给城市带来了創造经济的动力。

城市化的兴起有两大前提条件: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的形成是人口数量增加和经济快速汇聚的过程,也将是经济逐渐强大的过程。

李小东认为城市化进程中要素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持。

周冰认为要从产业角度对城市化进行研究,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在于附近主要产业的发展,重点产业的发展选择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

汪冬梅和刘廷伟等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与推进是城市化的先决条件,经济的聚集则是实现城市化的强有力的实现机制。

王玉华提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推进的策略,认为城镇产业发展要和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相协调。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认为二元结构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高于生存工资,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资本积累,农村劳动者可以从原来的农业劳动转变到工业劳动的模式。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包括工业、农业混合形式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模型合理地解答了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社会现实,讨论了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三个部门的就业,目的在于找到控制乡-城人口流动的方法。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城市化内涵综述

城市化内涵综述

城市化内涵综述作者:刘洁泓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摘要: 城市化的概念是城市化理论的灵魂,城市化的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对于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

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制度城市化以及从综合性的角度对现有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和评论,并对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等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内涵;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58-05一、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

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

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除城市化之外,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都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笔者认为,学者们在城市化定义上的这种分歧,会相应地影响到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等问题的认识,进而会影响到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的制定。

如果对其不加以区别,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理论研究,而且还可能延缓城市化的实践进程。

因此,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使城市化概念条理化、规范化、明朗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搜集了多年来学术界论述城市化的一些主要论文和著作,并对其进行剔梳、整理,目的不在于形成权威的结论,而是希望能摆明分歧、归类分析,使大家对此有比较系统和明朗的了解。

二、学界主要代表性观点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摘要学者在研究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时,已经从不同角度对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衡量,并且建立了生态效率的测算指标,研究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

文章先围绕上述主线进行了综述,而后从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以人为本出发,提出了未来值得深入了解和详细研究的方向:(1)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全国进行详细区域划分,将不同区域的影响情况对比分析;(2)在衡量城市化水平时建立更加完善的衡量指标,综合衡量其水平;(3)可以引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生产扩张时期经济产出状况以及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综述一、引言经历了经济发展的粗放期,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

现阶段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生态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需要考量环境的负荷能力,并且使得生态文明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社会的经济、文化、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适度合理的城市化会使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具体表现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从全国范围以及地区层面来看,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在消费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成为风尚,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也会有所减轻;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口逐渐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开始增加;城市面貌的革新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于土地的修整、修建水利水电设施、开展城市绿化都会对环境带来有利的影响。

但是,城市化的合理程度与范围难以界定,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

城市化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城市的扩张使得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土壤会受到污染;绿色植被减少,对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造成了威胁;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空气污染加剧了热岛效应以及温室效应;人口增多,公共资源配置不足;为了政绩而拉动生产总值的增长造成了粗放城市化的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综述,并且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的推动和科技进步的加速。

全球贸易的便利化和开放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机遇。

同时,科技的革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社会结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过渡。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住房、就业、环境等。

同时,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普及,社会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三、环境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以及垃圾排放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环保产业的兴起和节能减排的推广,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四、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也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支撑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福利。

同时,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社会制度的特点和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经济不平等问题尽管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经济不平等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存在于个体和家庭层面,也存在于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城市化的定义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城市化含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研究综述

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研究综述

有 消极态 度 。只有提 升学 者 、教科 书使 用者 对教科 书 内容城 市化倾 向的评判 意识 ,才能 真正推 动教科
书城市化 倾 向研 究 的进行 。
综合 已有研 究成 果 ,学者们 主要从 以下 四个方 面进行 了研究 。
农 村就 读 ,农 村学 校对 现行教 科 书的不适 应导 致农 村 师生 对课 本知识 的传 授和接 受 的困难 ,影 响国 民 整体 素质提 高 。这 是学 者们展 开教科 书城 市化 倾 向
要 从 事 教 学 基 本 理 论 研 究
7 2
学生来 说 司空 见 惯 ,但 对 于 农 村 学 生 来 说 相 当 陌 生 ,教 科 书素材 的选 用脱 离 农村 学 生 生 活 。 教 科 书 内容 不 能被使 用 者理解 、并加 以落实 ,也 就不 能
达到教 学应 有 的效果 。 2 .插 图 。有 学 者 以苏 教 版 小 学 语 文 教 科 书 为
程度 ,20 04年 发 表 相 关 文 章 6篇 ,20 05年 9篇 ,
[ 收稿 日期 ]2 1 0 0—1 0 2— 9
[ 基金项 目]20 0 9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项 目 “ 教科书的农 村适切性研究 ” ( H 0 0 2 ) B A 9 0 8 [ 第一作者简介]李长吉 ( 9 9 ) 16 一 ,男 ,黑龙江林甸人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教 师教育学 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博 士 ,主
主要载体 ,也 是教学 过程 中教 师和学 生 间进 行信 息 交 流 的重要平 台 ,是 联 系 师 生活 动 的桥 梁 和 纽 带 。
K mok 1 8 )在 一 项 观察 研 究 中 ,发 现 9 % 的 o si( 9 5 0 教 师 时间是花 在教科 书上 , 有些 研究 更显示 9 %的 5 教 学 时间用 在 了教 科 书 或是 教 学 材 料 上 。l然 而 , _ 现 行教科 书在 农 村 实 施 过 程 中却 表 现 出种 种 不 适

深刻认识城镇化的内涵

深刻认识城镇化的内涵

深刻认识城镇化的内涵城市(镇)化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城市化概念在1858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出现过,在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开始使用了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

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又丰富了城镇化的内涵。

其基本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此过程中农村人口比重减少,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以其他方式成为城市居民,这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看,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新兴工业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外围郊区和农村人口减少,城镇化开始兴起。

为此,英国还出台了《贫民救济法案》,通过改善卫生条件、解决住房问题等办法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到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例已达到70%以上。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富余,同时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城镇化呈多元发展态势。

一些地区城市人口膨胀,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如拉美等地区的国家,城市无限制发展,乡村地区缺乏活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恶化;也有一部分地区出现了城镇化滞后的现象。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总体来讲,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产业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的核心是产业向城镇集聚。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演进的重要基础。

作为生产的主体,随着人口向城镇集中,同时伴随的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向城市集中,带动整个经济重心向城市转移。

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即产业结构的升级。

城镇化的发展始终与产业演进同步。

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的进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机器大工业体系,使原来分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非农产业经济活动的集中。

第五讲社区和城市化

第五讲社区和城市化
第五讲 社区和城市化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一)“社区”概念的由来
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滕
尼斯提出来的。他在1887出了一本《社区和社会》的
书。以后美国的罗密斯译成英文。滕尼斯认为,社区
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
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样的团体不
第五讲 社区和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二)消极影响——城市问题 1.世界普遍性问题 a.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恶化 b.人口拥挤 c.生活紧张和压力增大 2.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a.经济发展过快,建设、管理、生活、服务滞后 b.城乡差距扩大,加剧二元结构格局 c.贫富差距扩大,城市贫困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25
第五讲 社区和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 1.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增长,经济水平提高 2.促进科技、教育等的发展 3.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 4.生活方式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 5.人口异质性增加,人口素质提高 6.推动现代化进程
26
16
第五讲 社区和城市化
第一节 社区概述
3.城市社区的类型 (1)按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大、中等、小城市
我国对城市社区进行分类的人口规模标准是:100万以 上人口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20—50 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 (2)按功能分为工业、商业、港口、教育、文化 、旅游、军 事、政治、综合城市 (3)按作用范围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方性城市 (4)按地理位置分为沿海城市、内陆城市和边陲城市 (5)按历史情况分为历史名城和新兴城市
12
第五讲 社区和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教育研究综述
经 济 、社 会 、技 术 变 革 在 城 市 等 级 体 系 中 的扩 பைடு நூலகம் 并 进 入 乡
技术 培训 、免 费 职介 、定 向推 荐 ,帮助 “ 市 民” 进入 新 新 的生产领域 ,从事二 、三产业 ,使越来越 多的农 民转变 为 新 的城 市 市 民 ( 琪 ,20 ) 梁 08 。 3 “ 市民” 自身境 况所 需。吕青通过 调查访谈 等 . 新 方式 ,从 “ 新市民” 自身融 人 城市 生 活 的角度 指 出 ,新 市 民在城市生活 中 ,身份认 同存在 模糊 性 、未来 归属存 在 不确定性 、社 会地 位存 在边 缘 性 、社会 交 往存 在 同质 性 等 ,这些都迫切要求 “ 新市 民” 通过接受 教育改 变 自己, 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 吕青 ,20 ) 06 。 ( ) 分 析 “ 市 民” 教 育 需 求 二 新 “ 新市 民”教育需求是 “ 新市 民”教育 得以进行 的前 提和基础 ,也是 “ 新市 民” 教育 意 义之 所 在。从现 有 的 研究成果可 以看 出,“ 新市 民” 教育需求大 致可 以分 为外 部需求和 内部需求两个方 面。 1 外部 需求。刘华学 从城 市管理 的角度指 出 , 新市 . “ 民 ” 教 育 需 求 最 早 起 源 于 大 量 “ 市 民 ” 的 涌 人 增 加 了 新 城 市管理的困难 ,他们文化程度低 、技术专长短缺 、思想 素质和法律意识低下 ,不少人乱摆摊设点 、不遵守交通秩 序 、不讲究卫生和社会公德 ,也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 自己 的合法利益 ( 刘华学 ,19 ) 9 5 。孙立平 则一针 见血地 指 出 “ 教育荒 ”是 “ 民工 荒” 的实质 ( 立平 ,2 0 ) 孙 0 4 。李会 娟从 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 出发 ,指 出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带 来未来 收益的资本 ,对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就业竞争能力 的重要 手段 。在具有共同物质装备 的条件下 ,受教育水平 较 高的人 比未受教育的人 能创造 出更多 的收入 ( 李会 娟 ,

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地 已经 不 可 能满 足 城 市内 部 的 增长 和 产 业发 展 的需 求 .
城 市规 模 的扩 张 不 可避 免 三 是 制约 了 农 民 工市 民 化 随 着城 市 化 的推 进 , 大量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 向 城 市和 非 农
产 业转 移 ,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已 史 性 任 务 。农 民 工 在 为 城 市 建 设 和 经 济 发 展 做 出
动 中 国的经 济社 会发 展 :而且 是 人类 历史 上 一个 最 为巨
大 的人 口迁 徙和 生活 方式 的变 更 。 必将深 刻 影响 着 世界 . 对 世界 的城市 化和现 代化 发展 都具 有历史 意义 加快 新 型城 市化 进程 .是 贯彻 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的具 体体 现 ,是 有效 解决 城市 建设 发 展突 出矛 盾 和 困难 的有 力措 施 , 也 是新形 势下 推进城 市建 设发 展 的必然选 择 其 核 心就 是要 坚持 以科 学发 展观 为 指导 .按 照 经济 社 会协
速, 使 得 我 国 的城 市 用地 面 临 着 严峻 考 验 经 济社 会 的
迅 猛发 展 , 带 来城 市 建 设 用 地 扩 张 。 单 纯 的 城 市 内 部 土
1 . 城 乡统筹 。从 我 国 的城 市 发展 历 史可 以清 晰地 看 出 .目前 的二元 经济 结构 阻碍 了 我 国经 济发 展和 农 民生 活 水平 的提 高 .导致 经济 发展 不 均衡 .城 乡收入 差 距很
化 发展 不 等于城 市规 模 的无 限扩 大 .不 是简 单 的农 民进 城, 城 市化 发 展 是在 发 展 的基 础 上 , 逐 步缩 小 城 乡差 距 ,
各 项公 共服 务 , 社 会 保 障状 况 不 容 乐 观 : 农 民 工 子 女 教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来自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与全球化、信息化等国际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本综述将从多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旨在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化给中国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城市内部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治安管理难度加大、城市社区管理的难题等。

城市化加速带来的空间和人口的挤压,使得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网络社会治理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会治理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信息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网络空间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网络上的诸多问题如网络舆论、网络欺诈、网络安全等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

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网络社会治理,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立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力度。

三、环境问题的治理挑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

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不断增大,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民生问题的改善挑战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

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平等、医疗教育资源不均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政府应当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社会矛盾的处理困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迅速,社会矛盾也在迅速加剧。

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就业压力等问题在不同层面和领域上都十分突出。

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动荡,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六、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优化问题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记录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记录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背景分析 (2)1. 当前大都市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3)(1)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 (4)(2)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5)(3)大都市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角色 (6)2.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品质建设的重要性 (7)(1)提升城市竞争力 (8)(2)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9)(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1)三、主要内容概述 (12)1. 城市品质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13)(1)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 (14)(2)绿色低碳,注重生态环保 (16)(3)文化传承,注重历史与现代相结合 (17)2. 城市品质建设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18)(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0)(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21)一、内容综述在阅读《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当下中国大都市发展的深刻洞见与实践指导意义。

书中以新时代大都市为背景,详细探讨了城市品质建设的核心理念、策略路径及未来展望。

作者便明确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品质建设已成为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而城市品质的提升则成为吸引人才、集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概述了城市品质的内涵与外延,包括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文明、经济实力等多个方面。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当前大都市在城市品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既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等。

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8 O年代末 ,O年代 以后 急剧扩 大 , 9 9 至 O年代 中 期达 到高 潮 。 目前全国常年跨 区域流 动的农 民工有 8 0 0 0多万人 , 占农 村 劳 动 力 的 1 ~ 2 %。 他 们 主 要 来 自经 济 欠 发 达 的 中 西 部 地 5 O 区, 主要流 向大 中城市和沿 海经济发 达地 区 , 仅珠 江三 角洲常 年流动的农 民工就 有 10 0 0多万 。如此众 多 的人 员涌 入城市 , 既 给城 市 和 乡村 带 来 了新 的 问题 , 过 来 也 使 农 民工 面 临 着 自 反 身的角色转换 和城市适应 即城市化 问题 。
21 0 0年第 1 期 2 总 第 10期 5




No1 ・ 2 0 2 01 Vo 1・ 1 O 5
Fuin Arhtcu e& Co sr cin j c i tr a e n tu t o
农 民 工 城 市 化 问题 研 究 综 述
王乃新 何 笑 笑 251) 10 1 ( 州科 技 学 院 苏
K e wo d Fa rM ir n o k r Ur a iain Re e rh sRe iw y r s: me ga tW r e s b nzto s ac e ve
1 现象
农 村 人 口 向城 市 转 移 , 社 会 时代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城镇 化 是 比例 , 社 会 文 明程 度 的重 要 指 标 。农 民工 是 中 国社 会 转 型 时 是 期 出 现 的 特殊 群体 。规 模 性 的城 市农 民工 群 体 兴起 于 2 纪 O世
摘 要 : 文整 理 分 析 了近 几年 “ 民工 城 市 化 问题 ” 本 农 的研 究论 文 , 对农 民工 城 市 化 现 象 、 义 、 响 因素 、 关 理 论 研 究 、 决措 施 意 影 相 解 等进 行 了归纳 总结 。 关 键 词 :农 民 工 城 市 化 研 究 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 U94 19 T 8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6 3 (0 0 1 一 O 2 一 O 10 - 1 5 2 1 )2 13 2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

幅度扩 大 内需 , 即改变 出 口导 向型 为 内需 拉 动型 的经 济增 长方 式 。另 一方 面 , 国多年 中 来最 受关注 的经 济社会 问题之 一 是 收入 差 距 , 解决 收 入 差距 的关键 在 于 缩 小城 乡差 而
别( 万广 华 , 0 8 ,0 8 ) 2 0 a2 0 b 。有 必 要指 出, 目前和 相 当长 的 时期 内, 国都 将 被 这 两 在 中 个 问题 所 困扰 , 它们也是 其他 一 系 列 问题 的根 源 , 括 贸易摩 擦 、 民 币升值 压 力 、 三 包 人 “ 农” 问题 、 中国经 济增长 的持续 性等 等。 不 难推 断 , 转变增长 方 式和缩 小城 乡差 别 最 为根 本 而 有效 的途 径是 大 力 推进 城 市 化( 万广 华 , 0 8 ) 这 一思路 正 得到 中 国政 府 和 越 来越 多 的专 家 学者 认 可 , 以城 市 20 e , 所
效应 ” “ 射效 应” “ 出效应 ” 、辐 和 溢 等规模 经 济 对 经 济 增 长 的作 用 。“ 小城 镇 论 ” 的立 足
( 毅 ,0 9 。 周 2 0 )
关 于 中国城 市化发展 模 式 的选 择 和 发展 战略 的 争议 , 主要是 围绕 走 “ 大城 市” 是 还
“ 小城 镇 ” 道路 的论 点而展 开 , 即在 城 市 化发 展 模 式选 择 上 究竟 是优 先 发 展 大城 市 以带 动小城 市 , 还是 重 点发 展 小城 镇 以促进 城 市化 。“ 大城 市论 ” 的主要理论 依 据在 于“ 集聚
见, 责 自负。 文
21 0 0年 第 6期
Hale Waihona Puke 万广 华 朱 翠 萍 中国城 市 化 面 临 的 问题 与 思 考 : 文献 综 述

城市化的内涵及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的内涵及城市化的特点


100

城 1750年之前,城市人口比重只有1%~2%,1900年提高到13.3%

化 水
80


%

60

40


20
思考Leabharlann 世界•1960 从图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1980
2000
2020 (预测)
世界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年份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20世纪以来)
几千年前
18世纪中叶
改变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开放程度图223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柱状图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年份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195073429219601032342197013713711980176439619902234426200028544662010362651819802000196020103040年份2020预测5019802000196040206080年份2020预测100世界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750年之前城市人口比重只有121900年提高到133几千年前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缓慢发展加速发展起步空前发展20世纪以来看看你读看看你读图的本领世界特大城市100万以上的变化年份19001950196019802000特大城市数量1371114222408占城市总人口295334408100世界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的发展趋势年份城市个数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60114625219802221031192025639153486世界城市人口400万以上城市的发展趋势年份城市个数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60191019803513222000661650大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4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4 2009年7月Jour 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ul.2009城市化内涵综述刘洁泓(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摘要:城市化的概念是城市化理论的灵魂,城市化的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对于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

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制度城市化以及从综合性的角度对现有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和评论,并对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等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内涵;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58-05一、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

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5政治经济学批判6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0一词。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5城市化基本原理6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

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除城市化之外,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都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笔者认为,学者们在城市化定义上的这种分歧,会相应地影响到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等问题的认识,进而会影响到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的制定。

如果对其不加以区别,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理论研究,而且还可能延缓城市化的实践进程。

因此,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使城市化概念条理化、规范化、明朗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搜集了多年来学术界论述城市化的一些主要论文和著作,并对其进行剔梳、整理,目的不在于形成权威的结论,而是希望能摆明分歧、归类分析,使大家对此有比较系统和明朗的了解。

二、学界主要代表性观点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经济学家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学家强调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等等。

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人口城市化0观点西方学者西蒙#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

[1]赫茨勒指出,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2]威尔逊将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

[3]持否定态度的托达罗也是从人口迁移的意义上定义城市化的。

[4]¹收稿日期:2008212211作者简介:刘洁泓(1972-),女,陕西澄城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

国内学者林国先通过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5]郭书田、刘纯彬以及杨重光、刘维新认为这种集中既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

[6,7]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程春满,王如松、杨张乔、钟荣魁、刘福垣等。

尽管上述各种定义在语言表达上不尽相同,但却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化的一个基本共识。

这类定义将城市化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上,是早期的、较为传统的城市化定义。

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实践表明,这一传统的定义已经显得过于狭窄。

它只看到了城市化最表层的东西,而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迁。

因此容易忽视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系列问题(历史上许多国家发生的/城市病0与此直接相关),更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难以反映城市化/质0的问题等。

(二)/经济城市化0观点西蒙#库兹涅茨指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内的城市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产物,是技术变革的产物,这些技术变革使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成为可能。

一个大规模的工厂含有一个稠密的人口社会的意思,也意味着劳动人口,从而从属人口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又转而意味着经济投入的增长0。

[8]沃纳#赫希认为,城市化是指以人口稀疏、空间上相当均匀遍布、劳动强度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成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

[9]科林#克拉克的著作中也可见到这种思想。

我国学者叶裕民认为城市化是非农产业在城市积聚的过程。

[10]许成安,戴枫认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0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而/经济活动的集聚0才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这种集聚包括要素、生产、交换和消费的集聚。

[11]蔡孝箴、赵宝江、沈立人、巩前文、冯兰瑞等也持相似的观点。

以上学者从分析城市化的经济实质出发,认为城市化就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主要通过工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来实现。

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看,上述定义强调城市化就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未脱离/生产要素的集中0这一传统主题,因此仍属于传统型的城市化定义。

其缺点是过多强调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中,而忽略了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渗透和辐射。

(三)/生活方式城市化0的观点路易斯#沃斯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

沃斯所说的城市生活方式,不仅指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等,而且还包括着制度、规划和方法等结构方面的内容。

[12]孟德拉斯认为,乡下人享有都市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舒适,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市化了。

[13]这种定义强调了城市化是一个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多维互动过程,它既包括了城市的成长,也包括了农村的发展。

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资金与技术等要素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生产方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向农村扩散、渗透和辐射,使农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城市化。

此类观点是对传统城市化定义的补充和修正,特别强调和突出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都市文明的渗透这些深层的内涵,属于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

(四)综合的观点随着城市化实践的发展和对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力求去探讨比较一般性的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城市化定义。

罗西采用综合观点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四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

[14]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Ñ和城市化Ò。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的地域集中的过程等;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扩散过程。

[15]国内学者也对传统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邹彦林认为,城市化过程既是一个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进步、社会制度变迁以及观念形态变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16]刘英群认为城市化的内容包括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文化的城市化等。

[17]上述定义使得城市化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其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但相对来说,其内涵正在缩小。

这类定义的优点是比较全面、概括地揭示了城市化59第4期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的主要内涵,避免了对城市化的简单化的片面理解,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城市化问题。

缺点是在全面而且分层次地展现了其内涵的同时,给人以/庞杂0和/冗长0之感,其文字不够精炼,不便于记忆,仍属于描述性定义。

(五)/制度城市化0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一些学者独辟蹊径,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和城市化问题,并重新定义了城市和城市化。

辜胜阻、李正友将城市化理解为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

[18]李保江进一步指出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

[19]而在刘传江看来,城市化这一结构变迁所描述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及其生存社区制度安排由传统的制度安排向新型的安排的转变过程。

[20]依据这种定义,城市是一种制度安排,农村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城市化是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变迁,是城市制度对农村制度的部分替代。

这种观点强调发展城市化不能单纯依靠城市内部力量的规模壮大,突出了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状态。

这种定义将人们对城市化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引向深入,丰富了城市化本质认识的理论成果,为从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城市和城市化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

(六)其他观点刘勇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分析,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

[21]蔡俊豪、陈兴渝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文明的形成过程。

[22]赵燕菁认为城市化本质就是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成为社会发展主流阶段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

[23]陈宝敏、孙宁华认为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市场化。

[24](七)评价总体来看,上述各种观点都是对城市化所作的描述性定义,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都只是揭示了城市化的一个层面,不能涵盖城市化的全部内涵。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证明,城市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仅从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本质,因此必须从多维角度来揭示其本质。

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一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经济物质和思想演变的过程,其内涵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根本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城市化与相关概念辨析(一)城市化与城镇化在我国学术界里,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时常出现。

对于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

李树琮认为,镇是城市的初始形态,包含于广义的城市之中,人口无论转移到城镇或者是城市,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因此城市化和城镇化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只是后一术语更强调镇的作用而已。

[25]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城镇化代替不了城市化。

洪银兴、陈雯认为城镇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城镇化只是强调农业人口进入城镇。

单凭城镇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是不完整的。

因为城市不只是地域概念,市场是其基本功能。

根据城市化内涵,城市化要由突出人口流动转向突出功能提升,不仅包含城镇化的内容,更要突出其成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内涵,特别要关注其经济能量的聚集度和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