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完整word版)马原名词解释汇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质变的名词解释马原
质变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由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并在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一代伟人的领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组织原则。
马原的质变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国家和人类发展所带来的变革。
马原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马原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和深化。
首先,马原在经济领域的质变体现在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反映。
在马克思的时代,生产力主要是劳动力,而生产关系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经济中,知识、技术和创新等成为主要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产生。
因此,对于马原的理解和运用,在经济领域也需要不断进行质变。
其次,马原在政治领域的质变主要体现在对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而革命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手段。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形式也随之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中产阶级的崛起,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唯一力量,其他社会阶层的参与也变得重要。
因此,对于马原的理解和运用,在政治领域也需要适应现实情况进行质变。
最后,马原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质变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路径的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制度。
然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模式。
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北欧社会民主模式等都是基于马原的理论基础,并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质变和发展。
因此,对于马原的理解和运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质变。
世界历史的马原名词解释
世界历史的马原名词解释介绍世界历史的马原名词解释,不仅仅是解释该理论的概念和内涵,更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代表着一种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独特理解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世界历史的马原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唯物史观马原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一种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物质力量的观点。
这个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会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还会引起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因此,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发展所驱动的。
唯物史观对于理解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将历史的发展视为客观规律的结果。
通过唯物史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革和变革的原因。
同时,唯物史观也引发了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思考,促进了人们对于改造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二、阶级斗争马原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阶级的斗争,二是生产关系的斗争。
社会阶级的斗争是指基于经济利益和权力的争夺而产生的冲突。
社会的阶级结构决定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产生社会矛盾的可能性。
通过对这些冲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结构和矛盾的本质。
同时,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也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关系的斗争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造成了剥削和不公平,因此工人阶级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通过对生产关系的斗争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问题。
同时,这也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马原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并且其发展是具有必然性的。
这种必然性是由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所决定的。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党务活动家马国瑞的原名。
马原因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而被广泛使用来指代他。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义及农村革命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
一、农民农村革命理论。
马原认为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农村革命才能成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实现社会主义。
他倡导农民起来革命,实行土地革命,打击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建立农民政权,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
二、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理论。
马原认为中国的革命力量主要来自于工农联盟,只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紧密结合,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中国特殊的革命道路理论。
马原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
他主张中国共产党在农民中发动革命,通过游击战争和群众运动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不是像西方国家一样通过工人阶级的推翻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马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
张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
马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理论和经验不仅为后来的共产党员提供了指导,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马原名词的使用使人们可以更加简洁地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提及他的重要地位。
国家的名词解释 马原
国家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的名词解释马原,全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阶级斗争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特色化表达。
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原的第一个关键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概念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面临着许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适应的具体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等。
马原强调,在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总任务,把发展经济放在中心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马原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在中国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原的第三个关键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等;毛泽东思想,如群众路线、矛盾论、批判的精神等;邓小平理论,如解放思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始终把党放在纪律规矩的制约之下等;科学发展观,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马原的名词解释
马原的名词解释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统称。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这一学说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和原理,其中马原作为其核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历史性马原中的社会历史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的认识。
按照马原的观点,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历史是由社会各种矛盾和斗争所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剖析社会历史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可以揭示社会的规律和趋势。
二、阶级斗争马原中的阶级斗争是指社会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斗争现象。
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斗争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驱动社会演进的主要冲突。
通过阶级斗争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矛盾的本质,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
三、剩余价值马原中的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所获得报酬的部分。
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剖析,表明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关系的核心,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
四、唯物辩证法马原中的唯物辩证法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求和对矛盾运动的辨析。
与形而上学相对,唯物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统一,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五、社会主义马原中的社会主义指的是旨在消除剥削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者的自治是实现公平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六、共产主义马原中的共产主义是指无阶级社会的理想境界。
在共产主义中,个人和社会的矛盾被完全调和,私有制被彻底废除,人们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公平的物质待遇。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进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6.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9.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0.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1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4.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5.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16.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椴。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P2)2.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P24)3.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P28)4.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P34)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36)6.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39)7.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P40)8.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得基础。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P58)9.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64)10.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P74)11.价值: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P85)1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P103)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104)1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P110)1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P112)16.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P115)17.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P116)18.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原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矛盾的统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同一个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度:是指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1.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2.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3.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4.主体和客体:主题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5.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及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16.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的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 辩证否定观P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 唯物辩证法P47-49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马克思原理 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
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实践”的简称。
所谓实践,是指人们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过程。
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手段。
马原视实践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实践的本质是不断地通过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并从中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可以是物质生产实践,例如农业、工业等各个生产领域;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例如法律、教育、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还可以是理论创新实践,例如科学研究、哲学思考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实践,都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改造,探索真理的主动行动,同时也是人们获取知识、丰富经验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意味着我们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才能对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实践使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从直观的认识逐渐提高到科学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我们在学习驾驶时,只有亲自上路实际驾驶才能真正学会驾驶技能,单纯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实践不仅提供了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反思,使我们能够逐渐建立科学的认识体系,提高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度。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这意味着通过实践验证来检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科学。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验证,才能确定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真实可靠。
实践的检验是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修正的关键环节。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果无法通过实践的测试,即无法得到实际效果,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或者放弃。
实践的检验标准既体现了思维和实践的统一性,也保证了认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马原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实践注重实际行动和经验总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马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物质: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人脑的机能(本质上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来看)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存在的,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稳定状态.一:某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没有发生位移。
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的特点。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它具有三维性的特点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含义:一:人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
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反映论: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为认识和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先验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认为认识先于客观事物和实践。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识: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马原,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解释和概括的重要理论著作,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概念进行解释。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核心理论之一。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分析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统一体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矛盾是事物内部运动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发展的飞跃性、否定之否定等重要概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强调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唯物的理论基础。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也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彻底解放人类。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原中被系统地阐述和规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总结来说,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解释和概括,包括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马原的深刻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马原的名词解释。
通过了解马原的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知识的名词解释马原
知识的名词解释马原知识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即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的总和,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南。
马原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他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社会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对于分析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的原理与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基础原则,并将其运用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对社会变革的指导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斗争的结果。
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兴衰更替,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旧的生产关系的限制,从而产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
这一原理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于事物的矛盾性的正确认识。
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与斗争,继而达到相互转化的结果。
在社会学领域,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调了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和不可调和性,为指导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马原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分析和论述。
在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和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性质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探讨,则强调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目标,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基本原则。
此外,马原还关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最终的目标,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提供了条件。
马原还指出,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核心要求,它要求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
马原的核心思想是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理论观点。
马原名词解释(2)
马原名词解释(2)马原名词解释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的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否定观P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唯物辩证法P47-49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4.矛盾分析法P49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法包涵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5.旧唯物主义P66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
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
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
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
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6.阶级分析法P11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本质。
阶级分析法为我们通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
阶级分析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地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7.历史分析法P134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
历史人物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应当从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
8.商品二因素P14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9.劳动二重性P145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0.劳动价值论P15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1.剩余价值论P169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12.经济全球化P194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它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它的发展动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3.马利廉梦路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利:释放改革红利,造福国家人民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党员干部队伍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路: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道路,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课堂名词解释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定律,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它认为,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它是一种思维经济原则,终结了经院哲学的繁琐论证,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论证的方式,对当时及以后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神学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是把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隐藏在冥冥之中的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的东西来决定。
这种观点在表面上神或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实际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有其自身的因果性和规律,因而从本质上看,属于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非决定论。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作为基础,标榜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将人性划分为九等,强调等级,其实质就是通过鼓吹君权的神圣性来为汉武帝的大一统统治作哲学上的合法性论证。
宇宙进化论宇宙进化论是孙中山的自然观,他认为进化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并且根据天体演化史、地球史、化学史和人类史的知识,指出世界进化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的物种再到人类的过程,他坚持天体演化说并肯定宇宙的本原是物质。
总之,孙中山先生认为,历经物质、物种、洪荒时期后,人类进化才告成立,人类进化是处于人性、道德与文化,根据互助进化之原则,来达成人类进化的目的。
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社会进化论是孙中山的历史观,他认为,与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进化的,人类的历史就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进化的。
知难行易论知难行易论是孙中山的认识观,他认为“行之非艰,知之惟艰”,他以大量的科学史实、革命斗争的实际活动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提出了“行先知后”、“不知亦能行”和“能知必能行”,具有创新性、革命性和通俗性,它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倾向,但它提出“知行分任”又割裂了知行统一的关系,同时又把“知难行易”绝对化,这是其局限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