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迁的遭遇,体会司马迁的情感,感受文章的巨大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停靠在历史的港湾,寻觅着千年古国的不朽,追忆着心中的那轮皓月。他,朝于朝堂之上争了曲直,夕系牢狱残了躯体,一副赤诚被打下了深渊,满腔热血成了千古凝冰。是壮烈的死去,还是隐忍地活着?黑暗中,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苟且地活着。然而,苟活的路却被世俗的指责谤议弄得险象环生。他背负着肉体与精神的重担,在死亡的峭崖上苦苦挣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板书),体味“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他曾经走过怎样“幽而发愤”的心路历程。
二、了解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学们对他和他的作品一定有很多的了解。我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从思想、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详尽的介绍了《史记》这部鸿篇巨制,并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介绍。的确,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发愤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史合璧的煌煌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解说文题,了解写作背景
文章的标题是《报任安书》,意即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而任安由于“江充诬蛊案”下狱,被判死刑,写信向司马迁求救,希望他“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搁置了很长时间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四、研读文本
(一)1、接下来我们继续靠近司马迁。请同学们扫读文章的第二段,回答: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
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
2、请同学们速读文章的第六段,回答:司马迁受宫刑之后的感受是什么?
在切骨之痛面前,司马迁深切感到:“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在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甚至感到自己已经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了,“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3、小结:李陵兵败投降,皇上“食不甘味,惨怆怛悼”;司马迁与李陵虽无私交,但是在他看来,李陵颇有国士之风,于是出于一片忠心,司马迁为李陵出面辩护。可是这却触怒了汉武帝,被认为是“沮贰师”“诬上”,因而被判处宫刑。这是怎样椎心刺骨的悲痛!又是怎样的冤愤!真可谓“忠心蒙奇冤”(板书)。
(二)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2-4段,分析: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隐忍苟活”?
谁愿意先来谈谈这个问题?
1、8号同学找出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的伟大抱负。他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那么起决定作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2、9号同学认为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
对,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正是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使司马迁超越了死节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险曲折的著书明志之路。
谁能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
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的缘故。
3、这位同学翻译得非常准确。那么除了已经找到的这两个原因,还有其他的么?
看来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困难,因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现在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讨论讨论。
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讨论的结果。
13号同学的目光真是锐利。他看到了历史上那些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司马迁的激励。可以谈谈你是怎样看出来这一点的么?
对,第四段写到了许多历史上的人物,还把他们的成就与前面他们的遭遇形成对比,由此可以断定一定是他们身上体现的某种东西打动了司马迁。
好,我们一起把第四段朗读一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结:在古代,宫刑是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上无以复加的摧残。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但是,“述往事,思来者”的伟大目标遥遥引领着他,于是“屈辱萌奇志”(板书)。
(三)再次通读全文,思考:
1、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抒情。
2、本文作为一封回信,基本思路是什么?
作者对于任安提出的问题作了明确的答复——难以推贤进士,并且把难以推贤进士的原因当作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进行了具体阐释。行文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段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段从自己卑微的身世和职业谈起,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段表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不死的原因还有古代先贤精神的感召。
第五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六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愧的愤懑之情,并陈述他对余生的看法。
3、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
对于受辱,士人应持的态度是引决;而古代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则往往选择隐忍苟活,因为他们心中有比死节更为神圣的目标;对于“我”——司马迁来说,为了完成《史记》,必须学习先贤,选择隐忍苟活,尽管这条路遍布坎坷与荆棘。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对于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