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理解物理课程内容。

必修一第一章运动和力1. 物体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需受力平衡。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施加在不同物体上。

5. 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章声学1. 声的特性: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

2. 声音的参数:频率、振幅、波长等。

3. 声音的传播: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回声和多次回声的原理。

5. 声音的利用:如声纳、听诊器等。

必修二第三章光学1. 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镜面反射和平面镜成像原理。

3.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 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偏离原路线。

5. 精密光学仪器:显微镜、望远镜等。

第四章电学1. 电荷与电场: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电场。

2.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概念、电阻和电路图的基本元素。

3. 电阻和导体的特性:导线、电阻的材料和形状对电流的影响。

4.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 并联与串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和性质。

必修三第五章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定义和测量,热量的传递方式。

2. 物体的热学性质:热膨胀、比热容等特性。

3. 热传导:不同介质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4. 热辐射和黑体辐射:吸收、辐射和传播的特性。

5. 热功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热机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光学1.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2. 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实验现象。

3.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原子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等基本概念。

4. 半导体和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和光电特性。

5. 核能与核反应:核能的利用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总结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特别提醒:(1)基本公式和推论适用条件都是物体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应用它们解题时要先明确物 体的运动性质. (2)它们都是矢量式,应用它们解题时应先根据规 定的正方向确定好所有矢量的正负值.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例1 如图所示,一小物块从静止沿斜面以恒定的加速 度下滑,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12 m,AC= 32 m,小物块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求: (1)小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小物块通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法一:(1)设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为 a,则 xBC-xAB =at2,所以 a=xBC-t2 xAB=20-22 12 m/s2=2 m/s2. (2)vB=x2AtC=23×22 m/s=8 m/s 由 v=v0+at 得 vA=vB-at=(8-2×2) m/s=4 m/s vC=vB+at=(8+2×2) m/s=12 m/s. 法二:由 x=v0t+12at2 知 AB 段:12=vA×2+12a×22① AC 段:32=vA×4+12a×42② ①②联立得 vA=4 m/s,a=2 m/s2 所以 vB=vA+at=8 m/s,vC=vA+a·2t=12 m/s.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求瞬时速度 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 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n=xn+2Txn+1,即 n 点的瞬时速 度等于(n-1)点和(n+1)点间的平均速度. 3.求加速度 (1)逐差法 虽然用 a=ΔTx2 可以根据纸带求加速度,但只利用一个 Δx 时, 偶然误差太大,为此应采取逐差法.

物理必修一高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高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高一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能量、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科,物理必修一高一涉及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点。

本文将总结物理必修一高一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运动与力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而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和变形的原因。

在运动与力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公式。

1.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描述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而加速度则是描述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

速度的公式为 v = s/t(v 代表速度,s 代表距离,t 代表时间),而加速度的公式为 a = v/t(a 代表加速度,v 代表速度,t 代表时间)。

2.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和变形的原因。

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a(F 代表力,m 代表物体的质量,a 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第二章: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力学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力、质量和运动有关的重要知识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而当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

2.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且仅当合外力为零。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与所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性质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力的作用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和形状。

在力的作用和力的性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力的作用和性质有关的重要知识点。

1.弹簧的伸长量与力的关系:当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上时,弹簧会产生弹力。

弹簧的伸长量与物体受力的大小成正比。

力的公式为 F = k * x(F 代表力,k 代表弹簧劲度系数,x 代表伸长量)。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 v-t 图像。

本章知识较多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近年试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结合逐步密切。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梳理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 0 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h =1gt 2 ,速度公式:v=gt23 .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 :3 :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 ( 2 -1) : ( 3 - 2).....◎ 例题评析【例 1】建筑工人安装塔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m 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面的时间为0.2s,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到该楼层的高度?〔g=10m/s2,不计楼层面的厚度〕【分析与解答】铁杆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经过下面某一楼面时间Δt=0.2s,这个Δt也就是杆的上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A与杆的下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 B之差,设所求高度为h,那么由自由落体公式可得到:h =1gt 2 2 Bh + 5 =1gt 2 2 AtA-t B=Δt解得h=28.8mt 0t 0 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 8m/s ,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分析与解答】根据: s = 1gt22v t = gt可推出v t == 2 ⨯10 ⨯1.5 ⨯103 m / s = 1.732 ⨯102 m / s可见速度太大,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点评]实际上雨滴在下落过程所受空气阻力和其速度是有关的,速度越大所受阻力也越大, 落到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知识梳理1.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①v =v +at ②s=v t+at 2/2 ③v 2=v 2+2as-④ v =v 0 + v t2= v t / 2 S=(v 0+v t )t/2 ⑤ ∆s = aT 〔1〕说明:上述各式有 V 0,V t ,a ,s ,t 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 应用中可根据量和待求量选择适宜的公式求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 质点2 参考系3 坐标系4 时刻和时间间隔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 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 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1 运动形式:平动(物体上各点运动形式相同)、转动、振动(围绕某点往复运动)。

2.参考系与坐标系2.1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2注意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参考系的选取的不同而不同。

参考系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参考系的选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为了叙述,做题简便,一般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2.3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常见坐标系:直线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三维坐标系等。

3.质点3.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高中第一个)。

3.2原则: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3.3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三种主要情形:(1)物体只做平动时(2)物体运动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转动效果时。

4.时间与时刻4.1时刻指某一瞬时,体现在时间轴上为某一点。

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无长短意义。

4.2时间指两时刻间隔,体现在时间轴上为两点间线段对应值。

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4.3 注意几种时间和时刻的说法:4.3.1第1s内,第2s内,第3s内,……。

第n秒内指的是时间,在数值上都等于1s。

新教材上将这一说法也称为第几秒钟。

4.3.2最初2s内,最后2s内,……,最初ns内都是指时间,在数值上对应所述值。

4.3.3第1s末(或第2s初),第2s末(或第3s初),……,都是指时刻。

如图所示。

5. 位置、轨迹、位移、路程5.1质点的位置可用规定的坐标系中的点表示,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可分别表示为S(x)、S(x、y)、S(x、y、z)5.2轨迹:物体的实际运动路径,我们可由轨迹来判断物体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

应该注意在位移——时间(v-t)图象上,图象表示的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高一上册物理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册物理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册物理一二章知识点归纳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且必修的科目。

物理学的学习需要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点来进行。

在高一上册的学习中,物理学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和第二章。

下面将对这两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位移和位移方向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位移方向则是指位移的方向,常以箭头来表示。

物体的位移可以是正、负或零,零位移表示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2. 速度和速度方向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其计算公式为位移除以时间,通常以v表示。

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

加速度可以是正、负或零,正加速度表示速度增加,负加速度表示速度减小。

4.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恒定,加速度为零。

5.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加速度不为零。

第二章:力学1. 力的作用和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具有同等大小、方向相反的特点,也就是常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反向”。

5.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当弹簧受力时,会发生形变,形成伸长或缩短。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伸长长度成正比。

6. 弹力和重力的平衡当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斜面上时,弹力和重力可以相互平衡,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导语】物理学习是困扰高中学生的一个困难,我们只有掌控好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才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期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

g=9.8m/s?2;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竖直上抛运动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进程a=-g,降落进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1.速度公式:vt= v0—gt位移公式:h=v0t—gt?2;/22.上升到点时间t=v0/g,上升到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2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s=v0t+at2;/22.平均速度:vt= v0+at3.推论:(1)v= vt/2(2)S2—S1=S3—S2=S4—S3=……=△S=aT?2;(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S1:S2:S3:……:Sn=1:3:5:……:(2n—1)(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t1:t2:t3:……:tn=1:(√2—1):(√3—√2):……:(√n—√n—1)(5)a=(Sm—Sn)/(m—n)T?2;(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3 汽车行驶安全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

可用图象法解题。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着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在空气中影响物体着落快慢的因素是着落进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节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节知识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2、时刻、时间间隔以及路程位移区分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反映在时间轴上: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3、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的关系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平均速度:物体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的运动快慢,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如果一定的间隔时间非常短,趋向与零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平均速率:t路S v4、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定义式a 不由v 、△v 、△t 决定,而是由F 和m 决定或者由v 与0v 决定方向取决于物体运动的方向或者△v 方向5、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6、纸带问题(1). 2B A B B C v T+=,2C B C C Dv T+=(2). 2C Bv v C D B Ca TT--==2v x a t T∆∆==(3)()()21234569Tx x x x x x a ++-++=逐差法(4)212at x x =-(如何推导?提示:中间速度)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12x v t a t=+(3). 位移推论公式:222202,2t tv v vv a x x a--=→=(4).平均速度:(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5).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6).中间位移速度公式:2xv =(7).任意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2213212······()n n x x x x x x x x a T a T-∆-=-==-=∆==(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0t v v at =+022tt v v v v +==2t ov v v +=二.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①. 1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T 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②. 1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T 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 2.③. 第1T 秒内、第2T 秒内、第3T 秒内…第nT 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三.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四. X---t 图像与v---t四.图像的比较t v g t=212H g t=22t v gH=。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 引言- 课程目标- 物理学科的重要性2. 第一章力学基础- 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 弹力- 力的平衡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 第二章直线运动-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 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4. 第三章牛顿定律的应用- 重力和万有引力-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 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 浮力的计算- 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四章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 向心力的作用- 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 - 角速度和周期-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6.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功率-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7. 第六章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杠杆的种类和平衡条件- 滑轮和滑轮组- 斜面和楔子- 螺旋和齿轮8. 第七章压强和流体静力学- 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计算公式- 液体的压强分布- 马里奥特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 流体静力学的应用9. 第八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波的类型和特性- 声速和介质的关系- 共振和声波的干涉- 声音的强度和响度- 声音的利用和防护10. 结论- 必修一课程的总结- 物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11. 附录- 重要公式汇总- 常见习题解析- 实验指导和注意事项请注意,这个大纲只是一个框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调整和补充内容。

在撰写文章时,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同时,为了确保文档的可编辑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使用Word或其他文本编辑软件来撰写和编辑内容,并保存为.docx或类似的格式。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其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同,即速度(v)的变化量与对应时间(t)的变化量之比保持不变(加速度不变),这样的运动是变速运动中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速度位移公式:其中a为加速度,;为初速度, 为末速度,t为该过程所用时间,x为该过程中的位移。

V=V0+at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1)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且保持不变;(2)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分类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规律推导一、位移公式推导:(1)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公式:(2) 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二、速度公式推导(1)中间位移的速度(2)中间时刻的速度比例关系(1)重要比例关系由,得。

由,得,或。

由,得,或。

(2)基本比例(当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推导: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推导: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推导: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推导:,当位移等比例增大时,根号内的比值也等比例增大。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推导:自由落体运动一、概念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1、运动学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必修1、2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1、2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二章运动得描述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得点。

2.实际物体瞧作质点得条件:当物体得大小与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得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瞧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得物理量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与时间对应得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得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得物理量,就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得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就是标量,它就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得长度。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得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得物理量,就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得位移与时间得比值,方向与位移得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得速度。

瞬时速度得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得测量(实验)①原理:。

当所取得时间间隔越短,物体得平均速度越接近某点得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得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纸带受到得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得交流电,打点得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得物理量,就是矢量。

(2)定义:,其方向与Δv得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得合力方向相同。

(3)当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得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得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得时间内速度得变化量相等得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就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

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得规律(1)基本规律①速度时间关系: ②位移时间关系:(2)重要推论①速度位移关系: ②平均速度: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得物体在连续相等得时间间隔得位移之差:Δx=x n+1-x n=aT2。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章末总结(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章末总结(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点一、知识网络※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1.公式中各量正负号的确定x 、a 、v 0、v 均为矢量,在应用公式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但不绝对,也可规定为负方向),凡是与v 0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值,相反的矢量为负值.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就把公式中的矢量运算转换成了代数运算. 2.善用逆向思维法特别对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倒过来可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公式可以简化⎝ ⎛⎭⎪⎫如v =at ,x =12at 2,初速度为0的比例式也可以应用.3.注意(1)解题时首先选择正方向,一般以v 0方向为正方向. (2)刹车类问题一般先求出刹车时间.(3)对于有往返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全过程加速度a 恒定),可对全过程应用公式v =v 0+at 、x =v 0t +12at 2、……列式求解.(4)分析题意时要养成画运动过程示意图的习惯,特别是对多过程问题.对于多过程问题,要注意前后过程的联系——前段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再要注意寻找位移关系、时间关系.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典型例题】【例题1】一个物体以v 0=8m/s 的初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滑,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6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D .5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5 m【审题指导】分析题中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关系式求解. 【答案】 B【针对训练】在某地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通向灾区的公路非常难行,一辆救灾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刚运动了8 s ,由于前方突然有巨石滚在路中央,所以又紧急刹车,经4 s 停在巨石前.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 1∶a 2=1∶2 B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 1∶a 2=2∶1 C .加速、减速中的平均速度之比v -1∶v -2=2∶1 D .加速、减速中的位移之比x 1∶x 2=1∶1 【答案】A 【解析】 由a =v -v 0t 可得a 1∶a 2=1∶2,选项A 正确,B 错误;由v -=v 0+v 2可得v -∶v -2=1∶1,选项C错误;又根据x =v -t ,x 1∶x 2=2∶1,选项D 错误.※知识点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2.在图象问题的学习与应用中首先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类型,其次应从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象的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的含义加以深刻理解.【典型例题】【例题2】在水平直轨道上距离A点右侧10 m处,一辆小车以4 m/s的速度匀速向右行驶,5 s末,小车的速度立即变为2 m/s匀速向左行驶.设小车做直线运动的位移和运动方向都以水平向左为正方向,(1)试作出小车在20 s内的v-t图象和x-t图象:(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以小车出发点为位移坐标原点);(如图所示)(2)根据图象确定小车在20 s末的位置.(用文字表达)【针对训练】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的v-t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该质点的x-t关系图象可大致表示为下图中的( )【答案】 B※知识点四、纸带问题的处理方法纸带的分析与计算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因此应该掌握有关纸带问题的处理方法.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t 知,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x =aT 2知,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瞬时速度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n =x n +x n +12T,即n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n -1)点和(n +1)点间的平均速度. 3.求加速度 (1)逐差法虽然用a =ΔxT2可以根据纸带求加速度,但只利用一个Δx 时,偶然误差太大,为此应采取逐差法.如图所示,纸带上有六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x 1、x 2、x 3、x 4、x 5、x 6.由Δx =aT 2可得:x 4-x 1=(x 4-x 3)+(x 3-x 2)+(x 2-x 1)=3aT 2 x 5-x 2=(x 5-x 4)+(x 4-x 3)+(x 3-x 2)=3aT 2 x 6-x 3=(x 6-x 5)+(x 5-x 4)+(x 4-x 3)=3aT 2所以a =(x 6-x 3)+(x 5-x 2)+(x 4-x 1)9T 2=(x 6+x 5+x 4)-(x 3+x 2+x 1)9T 2. (2)两段法将如图所示的纸带分为OC 和CF 两大段,每段时间间隔是3T ,可得:x 4+x 5+x 6-(x 1+x 2+x 3)=a (3T )2,显然,求得的a 和用逐差法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该方法比逐差法简单多了. (3)v -t 图象法根据纸带,求出各时刻的瞬时速度,作出v -t 图象,求出该v -t 图象的斜率k ,则k =a .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舍掉一些偶然误差较大的测量值,有效地减少偶然误差. 【典型例题】【例题3】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K ,电磁铁吸住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 ,M 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B.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D.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2)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1.980 m,10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6.5 s.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某同学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t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他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t对实验结果的影响?________(填“是”或“否”)(4)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两个办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D (2)9.4 (3)是(4)见解析(2)H =12gt 2=12g ⎝ ⎛⎭⎪⎫T 102所以g =200H T 2=200×1.980(6.5)2 m/s 2=9.4 m/s 2(3)由H 1=12g ⎝ ⎛⎭⎪⎫T 1n -Δt 2和H 2=12g ⎝ ⎛⎭⎪⎫T 2n -Δt 2可得g =2n 2(H 1-H 2)2(T 1-T 2)2,因此可以消去Δt 的影响. (4)增加小球下落的高度或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做为最后的测量结果均能使实验误差减小【针对训练】 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取一段如图所示的纸带研究其运动情况.设O 点为计数的起始点,在四个连续的计数点中,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 ,若物体做理想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计数点“A ”与起始点O 之间的距离x 1为________ cm ,打计数点“A ”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m/s ,物体的加速度为________ m/s 2.【答案】 4.00 0.50 2.00【解析】 设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Δx ,则AB =x 1+Δx ,BC =x 1+2Δx ,OC =OA +AB +BC =3(x 1+Δx )=18.00 cm ,故AB =6.00 cm ,x 1=4.00 cm ;由Δx =aT 2=2.00 cm 可得a =2.00 m/s 2;A 点的速度v A =OA +AB2T=0.50 m/s.※知识点五、追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两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4)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典型例题】【例题4】A火车以v1=2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100m处有另一列火车B正以v2=10m/s 速度匀速行驶,A车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第2章《机械运动基本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1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定律。

下面将按内容顺序对第2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

1.力的来源力的来源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推、拉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一种万有引力;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的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

2.力的计算力的计算需要明确方向和大小。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表示,方向要明确标注,可以用正负号表示。

3.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可以用力的合成法则求出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沿合力矢量所指方向。

4.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法则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根据力的合成法则求出。

二、质点的运动力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原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只有外力作用时物体才会发生运动。

1.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

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不发生位置变化;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位置发生了变化。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运动的重要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用矢量表示。

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也是矢量。

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相等,速度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为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速度变化的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不为零,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是惯性的基本表现。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 必修1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 必修1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英 美,家 庭包括 他和他 的妻以 及未成 年的孩 子。而 在我们 中国“ 家里的 ”可以 指自己 的太太 一个人 ,“家 门”可 以指叔 伯侄子 一大批 ,“自 家人” 可以包 罗任何 要拉入 自己的 圈子, 表示亲 热的人 物。

4.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 洋的不 同,我 们的格 局不是 一捆一 捆扎清 楚的柴 ,而是 好像把 一块石 头丢在 水面上 所发生 的一圈 圈推出 去的波 纹,愈 推愈远 ,愈推 愈薄。 每个人 都是他 社会影 响所推 出去的 圈子的 中心。 被圈子 的波纹 所推及 的就发 生联系 。
则:v0 =15m/s a= - 2m/s2 t=5s
所以由
x
v0t
1 2
at2
得:车的位移:
x = x0t+at2 /2=15 ×5 - 2×52/2m=50m
刹车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 必修1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 必修1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例3、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 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 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 多远?

2.这一段介绍了怎样学习,也就是学 习的要 素。荀 子认为 积累是 学习的 第一要 素,也 是学习 的根本 。学习 可以达 到奇妙 的效果 ,可以 “兴风 雨”“ 生蛟龙 ”。“ 神明自 得,圣 心备焉 ”从人 的角度 ,来说 学习的 效果。 接着运 用正反 对比的 手法来 说明积 累的效 果,体 现了荀 子文章 说理的 生动性 。
5m -5m
0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总结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总结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总结归纳大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一、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2、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为参考,且假定是不动的另一个物体。

3、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及位置的变化4、质点描述物体运动时,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把物体抽象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5、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6、时间两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7、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8、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为矢量 9、路程物体运动的轨迹长度,是标量10、速度v=位移/时间=s/t ,为矢量,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m/s=h 。

大小为 s-t 图中的正切tan θ。

1、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来表示 11、速率1、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2、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12、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Δv/t,为矢 量。

大小为v-t 图中的正切tan θ。

a 、v 同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大; a 、v 反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小。

13、打点计时器(计时工具)电磁打点计时器(4~6V 交流电)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流电)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一条直线做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四个重要公式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v 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 0t+221at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2ax=v 2-v 02 平均速度公式2v v v +=-3、三个重要推论相邻相等时间位移差:2aT x =∆X=X n -X n-1=aT 2中间时刻速度202v v v tt +=中间位置速度2222v vv x +=V x/2>V t/24、自由落体运(v 0=0、a=g ) v t =gth=1/2gt 2v t 2=2ghh n –h n-1=gt 2注意:v h/2>v t/2、5、逐差法求加速度a 公式舍去X 1,232544)()(TX X X X a +-+=6、比例公式:设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总结
1. 误差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测量过程的始终。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从误差来源看,误差根据其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原理不够完备、实验仪器精度不够或实验方法粗略而产生的。

系统误差的基本特点是:实验结果对真实值偏差总是具有相同的倾向性,即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

②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

偶然误差的特点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等。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主要是: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通常将足够多次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取为该待测量的真实值。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①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x=|测量值-真实值|,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

②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x 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

相对误差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

③对于两个测量值的评估,必须考虑其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
0x 0
x x ∆=δ
误差不一定大。

2. 有效数字简介
ﻩ当用毫米刻度尺量书本时,量得的长度为184.2mm ,最末一位数字“2”是估读出来的,是不可靠数字,但是仍然有意义,仍要写出来。

这种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在有效数字中,数2.7、2.70、2.700的含义是不同的,它们分别代表两位、三位、四位有效数字。

数2.7表示最末一位数字7是不可靠的。

而数2.70和2.700则表示最末一位数字0是不可靠的。

因此,小数最后的零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舍去或添加。

但是,小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的零是用来表示小数点位置的,不是有效数字。

例如:0.92、0.085、0.0063都是两位有效数字。

大的数目,如365000,如果不全是有效数字,就不要这样写,可以写成有一位整数的小数和10的乘方的积的形式,如果是三位有效数字,就写成3.65×105,如果是四位有效数字,就写成3.650×105。

ﻩ在实验中,测量时要按照有效数字的规则来读数,运算时现阶段只取两位或三位有效数字即可。

3. 物体的运动: 运动的描述
⎪⎪⎪⎩⎪⎪⎪⎨⎧+==-+=+=t 2v v x ax 2v v at 21t v x at v v t 0202t 2
00t 基本公式⎪⎪⎪⎪⎩⎪⎪⎪⎪⎨⎧+==+==∆2v v v v 2v v v aT x 2t 202x 2t t 02推论
①极限思想
ﻩ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和位移时,我们采用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即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能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

当位移足够小时(或时间足够短时),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就可以用v-t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来表示。

②.运动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由于图像能更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因而在解题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主要是指x-t图像和v-t图像。

v-t图像: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图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某段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值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的大小。

x-t图像: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图像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基本分析方法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要熟练掌握下列四个公式:
① , ②, ③,④ 这四个公式中,前两个是基本公式,后两个是前两个的推论,也就是说在这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解题时只要适当地选择其中的两个即可。

第二,要分清运动过程是加速的还是减速的。

第三,要清楚这四个公式都是矢量式,求解问题时,首先要规定一个正方向,以它来确定其他各矢量的正负。

一般选择的方向为正。

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一般用五个物理量来描述,即、
、a 、x 和t 。

在这五个量中,只要知道三个量,就可以求解其他两个未知量,常叫“知三求二”。

5.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匀变速运动。

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包含着丰富的比例关系,对不少有关直线运动的问题,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用比例关系求解,往往会使较复杂的解题过程变得简单易求。

当t=0时开始计时(注意),以T 为时间单位,则
1)1T 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可由导出。

2)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位移之比
(2n -1)。

即初速为零的匀加速
at v v 0t +=20at 21
t v x +=ax 2v v 202t =-t 2
v v x t 0+=0v 0v t v :3:2:1:v :v :v 321=at v t =::5:3:1x ::x :x :x n III II I =
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比等于连续奇数的比。

3)1T 内、2T内、3T 内…位移之比可由导出。

4)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说明:①以上四个比例式只适用于初速度的匀加速运动。

对于做匀减速且速度一直减到零的运动,可等效看成反向的初速度的匀加速运动,也可用比例式。

②应用比例式时,可从比例式中任意取出两个或一部分比例式进行应用,但比例式顺序要对应,不能颠倒,比例式数值不能改变。

如初速度的匀加速运动中,第2s 内和第19s内位移比,可从比例式中挑出:(3和37可由通项2n -1导出,当n =2和n=19时代入求得)。

其他比例式用法与此相同。

6.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重要推论
1)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x=(又
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

进一步推论可得ﻩ
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 2223213:2:1x :x :x =2at 2
1x =)1n n (::)23(:)12(:1t ::t :t :t n III II I ----= 0v 0=0v 0=0v 0=37:3x :x 192=2aT =-=-=-=∆=+++2n 3n 2n 2n 2n
1n 2T 3x x T 2x x T x x T x a 2
v v v t 02t +=
2x
v 0
v
和的关系为。

7. 纸带问题的研究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
因打点计时器每隔相同的时间T 打一个点,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加速度为a,则相邻相等时间内物体位移差为-恒量。

此结论反过来也成立,即要由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只要求出纸带上时间间隔相等的连续相邻的点间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即可。

2)逐差法求加速度
根据上面的结论,可求得加速度,但利用一个△x 求
得加速度,偶然误差太大,最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两个,一是求各段△x的平均值,用求加速度,二是对每个△x 分别求加速度,再求各加速度的平均值,但这两种方法实质是相同的,都达不到减小偶然误差的目的。

原因是运算中实际上只用了两个数据,其他的全丢掉了。

按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得的a 的平均值就可避免上述情况。

取纸带上测
得的连续6个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如图所示。

则 ;
t v )v v (2
1v 2t 202x +=
0v n 2312x x x x x x ==-=-=∆ ==-21n aT x 2aT x =∆2T x
a ∆=x ∆x ∆1n 1x x +和621x x x 、、

233622252114T a 3x x T a 3x x T a 3x x =-=-=-,,
所以ﻩ由此看出各个实验数据都得到了利用,有效地减小了偶然误差,这种方法称为逐差法。

3)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在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
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得图中
621x x x 、、
、 2t ,,,T 2x x v T 2x x v T 2x x v 433322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