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非洲猪瘟的传入和疫情的出现,对我国养猪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对于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内容涉及非洲猪瘟的危害与流行现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策略,供体系同行们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危害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体现在:(1)非洲猪瘟病毒对家猪呈现高致死性,感染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造成养猪生产的巨大经济损失;(2)严重影响生猪产业相关的国际贸易。发生和存在非洲猪瘟疫情国家的种猪、公猪精液、猪肉及其制品等的出口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与生猪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会相继受到影响;(3)非洲猪瘟病毒在组织和环境中的抵抗能力强,且目前尚无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扑杀发病猪、感染猪以及与其接触的猪群,并进行无害化处置,这是控制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
非洲猪瘟病毒仅感染家猪、野猪以及钝缘蜱,不感染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二、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
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报道,随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广泛流行和持续存在。非洲的野猪和钝缘蜱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贮藏宿主。20世纪中叶开始,非洲猪瘟相继传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和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发生于比利时、荷兰、海地和巴西的有限疫情也成功得到根除。
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格鲁吉亚,进而传入俄罗斯,并快速蔓延。随后相继扩散到与之交界和接壤的多个地区和国家,造成大量家猪和野猪发病死亡,并因疫情扑杀大批猪只,经济损失极其惨重。迄今,俄罗斯的非洲猪瘟疫情依然不断,并持续出现。
目前,非洲猪瘟在非洲地区和意大利的撒丁岛呈地方性流行,俄罗斯的疫情依然严重,罗马尼亚、波兰等东欧国家也有疫情报道。近年来,向OIE报告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乌克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摩尔多瓦、科特迪瓦、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赞比亚等。
我国之前将非洲猪瘟列为严加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近期,我国确诊了三起非洲猪瘟疫情,兽医行政部门和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及时采取了有效的疫情扑灭措施。
三、非洲猪瘟的病原学
非洲猪瘟(ASF)的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病毒主要的靶细胞是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软蜱(钝缘蜱)是该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藏宿主。ASFV主要以家猪/猪、家猪/软蜱/野猪、家猪/软蜱三种方式循环传播。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的唯一成员。病毒粒子直径约为200 nm,呈正20面体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结构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类核(nucleoid)、核壳(core shell)、内膜(inner envelope)、衣壳(capsid)和外囊膜(external envelope)。ASFV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分子,约为170~193 kb。基因组的两端通过部分碱基配
对形成发夹环,中间区域较为保守,两端靠近发夹环部位有末端重复序列和可变区。不同的毒株因基因组可变区长度不同而导致其基因组大小存在差异。基因组编码151~167种蛋白质,成熟的病毒粒子包含54种结构蛋白。依据编码主要衣壳蛋白p72 的基因B646L的序列,AFSV至少可以分为24个基因型。我国首次发现的ASV毒株(SY18株)属于基因II型。ASFV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具有高度的抗原多样性,俄罗斯学者通过血凝抑制试验已经鉴定出8个血清群。感染后的康复猪很难获得对异源毒株的保护力。
ASFV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耐受酸碱(pH值)的范围较广。反复冻融不影响ASFV 的感染性,在室温或4℃冷藏条件下保存数月仍然具有感染力。在猪的尸体、组织中以及在低温的条件下病毒可存活6个月以上乃至数年,腌制的、熏制的猪肉产品中可携带病毒。ASFV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含病毒的血液经60℃加热30分钟可灭活病毒;未经加工的猪肉在70℃条件下加热30分钟可将病毒灭活。一般的消毒措施均可以将ASFV 杀灭,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是最有效的消毒剂。
四、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包括感染和携带ASFV的软蜱(钝缘蜱)、发病猪和带毒猪(包括家猪、野猪)。受到污染的泔水、饲料、猪肉制品、垫料、设施设备及工具、各种相关车辆、人员及其装备(如衣服、靴子)、器具(如注射器、手术器械)等均可传播ASFV。耐过和康复猪可长时间带毒。
非洲野猪(如疣猪、薮猪、巨林猪等)和钝缘蜱是ASFV的自然贮藏宿主,钝缘蜱是主要的生物传播媒介。感染ASFV的非洲野猪无临床表现,但可形成长期的持续性感染和隐性带毒。欧亚野猪、北美野猪对ASFV比较易感,其症状与家猪相似。
(二)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可通过直接接触、采食、叮咬、注射、近距离的气溶胶等多个途径传播。带毒野猪和钝缘蜱、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其次是污染的猪肉及其制品、泔水、运输工具、饲料、设施设备、物品、人员等。消化道和呼吸道是ASFV的主要感染途径。
非洲猪瘟的流行可在生猪生产养殖系统中传播,也可通过野生动物(野猪)及生物媒介(钝缘蜱)扩散传播。传播的循环方式包括:(1)野外森林循环传播。疣猪和蜱之间通过叮咬循环传播,带毒的蜱之间也可通过雌雄交配以及经卵垂直传播。(2)蜱-家猪之间的循环传播。带毒的蜱经叮咬家猪可直接传播ASFV。(3)家猪之间传播。发病和带毒猪的各种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因此ASFV 可经病猪的唾液、泪液、鼻腔分泌物、尿液、粪便、生殖道分泌物以及破溃的皮肤、病猪血液等进行传播。ASFV还可通过各种污染物在家猪之间传播。通过污染的猪产品、泔水、饲料、各种物品或接触污染的粪便、垫料等可间接传播。(4)野猪与家猪间的接触传播。
带毒或隐性感染的种猪可传播ASFV。通过带毒或污染的精液同样是一种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长距离传播与感染动物(家猪、野猪)的移动、贸易以及污染猪肉制品的流通有关。
(三)易感动物
家猪、野猪是易感动物,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均可感染。ASFV可感染钝缘蜱。目前未见有ASFV感染禽类、反刍动物、犬、猫等其他动物的报道。ASFV不感染人。
五、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