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3.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4.能够应用已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学PPT、教学实验箱;2.声音产生装置、弦线、弹簧等实验材料。

三、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2.声音的传播规律;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引出(5分钟)介绍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放一段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美好。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展示声音产生的三个条件:声源、振动、介质。

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使用声音产生装置,激发泡沫使其振动,然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规律(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当音乐声响起时,你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传播到你的耳朵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声音的传播规律,并且通过教学PPT展示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传播方式、传播路径、传播速度。

4. 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3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及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归纳总结并展示答疑(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全节课所学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应用,比如探究声音传播的各种特性对通讯、音乐、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

六、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与参与情况评价;2.实验观察与数据记录评价;3.归纳总结与应用分析评价;4.学生的问题解答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实验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与发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1= =14.3 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2= =2 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3= =0.8 h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物理初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物理初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物理初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第一节声响的传达1 教学目的1.1 知识与技艺:1、知道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

3、知道声响在不同介质中传达的速度不同。

1.2进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看法声响发生和传达的条件。

2、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先生初步观察才干和初步研讨效果的才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探求活动,激起学习兴味和求知欲,并乐于探求自然现象中包括的道理。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1、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看法声响发生和传达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响。

2.2 教学难点组织、指点先生在探求进程中,细心观察、仔细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3 专家建议引导孩子们能充沛了解到声响在理想生活中的存在,添加课堂的生活互动性及乐趣性4 教学方法实验探求——归结总结——补充解说——练习提高5 教学用具发声叉、小锤、多媒体、水盆、木棒、铁棒6 教学进程6.1 引入新课【师】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填空:1.声响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振动中止,发声中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6.2 新知引见小组讨论1.经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收回声响,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先生讨论结果: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经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状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先生讨论结果:有的植物依托翅膀振动发声,有的植物依托鸣膜发声.【师】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先生们应该也感遭到了声响及声响的传达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上去在归结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留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课堂训练1.如下图的四幅图中,不能..发生声响的是〔C〕A.吹着的哨子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封锁的收音机D.敲击的水瓶琴2.如下图,在演示声响是由物体振动惹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屡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伸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上去C.把音叉的庞大振动缩小,便于观察D.使声波屡次反射构成回声2.声的传达完成以下填空:1.可以传达声响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3.声响在介质中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达.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实验:〔1〕〝土〞实验〔如以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提问:①在土实验中,声响是经过什么物质传达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停止,声响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响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效果?③拉开课桌后,声响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效果?答:①固体〔或线〕②声响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响传达需求介质③声响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环节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传播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

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

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

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液体可以传声)教师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能听见雷声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

3.能够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音的传播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鼓掌声,告诉学生鼓掌声产生了声音。

请学生发言鼓掌声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包括声音通过空气、通过地面、通过物体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经过讨论到一致的观点是:声音是通过能够传播机械波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物体)传播。

2.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摸自己的喉咙,让他们感到喉结的震动,告诉学生喉结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传播的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

让学生准备一个音箱和一根导线。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场地。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两人。

一人站在实验场的一端,用手握住导线的另一端。

另一人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接触导线。

一人向导线传递声音,另一人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通过固体(导线)传播。

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4.音的传播速度:请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击几个材料,让学生听觉注意,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材料:木板、铁板、塑料板。

实验方法:用同样的材料敲击,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三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该章节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特性以及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特性,明白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特性。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图片,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接着,讲解声音的传播特性,包括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衰减等。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

实验包括:扬声器发声实验、尺子振动发声实验、气球振动发声实验等。

4.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是什么?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如何?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一个物体在空气中振动,求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7.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原理是什么?(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3)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如何?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原理是物体的振动。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声音的强度与距离成反比关系。

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详细)[1]

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详细)[1]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学生经过过观察、讨论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能用所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教学重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三、声速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0C时,V空=340m/s【教学反思】一、教案中的“得意”之处1.整个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例如音乐声、海浪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入手,导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本节教案所有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

通过观察音叉的发声等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玻璃罩中的闹铃声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变弱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结论;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实例的思考(如雷电现象)、总结得出声速的相关知识。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速度、回声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理解声音的速度及回声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速度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回声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泡沫球、尺子、秒表。

学具:每组一个鼓、泡沫球、尺子、秒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敲击鼓,观察鼓面上的泡沫球跳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2.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速度的计算。

3. 随堂练习: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 知识拓展:介绍回声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应用。

5. 小组讨论: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7. 课堂反馈: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 声音的速度: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4.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3)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点掌握较好。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超声探伤等。

人教版物理八下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教案1

人教版物理八下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教案1

八年级(上)物理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传播教学案例1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反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培养初步观察能力并掌握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回声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探究指导物理宫殿1.声音的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声音靠介质传播(如图4.2-1甲、乙).图4.2-1说明(1)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由于真空中没有物质粒子,因而振动无法在真空中产生声波.如图4.2-2所示;图4.2-2(2)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是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着声源振动形成声波.如果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的效果就好.【例1】如图4.2-3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闹钟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闹钟声音又怎样变化?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图4.2-3 真空罩中的闹钟思想与技巧 声音靠介质传播,抽气前罩内有空气;可听见闹钟声,当不断抽出空气后,传声介质(空气)粒子变少,听起来声音就变小.若不垫上柔软布声音可通过底座(固体)传到外面,达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答案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声逐渐变小;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闹钟声逐渐变大;垫上泡沫塑料是防止闹钟直接通过底座传到外面.2.声速声在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 ·s -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例 2】 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 0.1m ·s -1,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出三个合理的场景.思路与技巧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 ·s -1,若变为 0.1m ·s -1,其大小为原来的34001,这样慢的速度,会使生活中许多与声音传播的有关现象发生变化.如在教室里听课,老师的讲话后排同学可能要1.5min 才能听见.这是一开放性问题,任何可能的猜想都有道理.答案 (1)在公路上,汽车鸣笛要很长时间才能听见,易发生交通事故(2)在野外,发现紧急情况进行呼救,声音不易被人发觉(3)击鼓后,要很长时间才听得见.如图4.2-4.图4.2-43.人耳的构造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如图4.2-5所示.图4.2-5 人耳结构4.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这就像鼓槌击鼓使鼓皮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其过程如下:【例3】试根据人耳的结构,简述人的听觉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思路与技巧人耳由鼓膜、前庭及耳蜗组成,声音以声波形式通过鼓膜传到听觉神经,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障碍都会丧失听觉.答案(1)鼓膜损坏或破裂、穿孔导致失聪(就像击一面破鼓一样)(2)脑部损伤导致前庭及其组织间失去连接,声波不能传到耳蜗(3)身体老化而失聪,随着人年龄的增大,人耳蜗中听觉细胞觉察信号的功能变差.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还能继续谱写出伟大的作品来,就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弦上,当他弹出一个音阶时,声音通过木棍、牙齿和颅骨直接传到他的内耳(耳蜗).【例4】让老师用录音机录一小段自己的讲话或歌声,然后再播放出来,如图4.2-6所示.你听起来像不像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同学们听起来像不像你的声音?图 4.2-6思路与技巧当我们唱歌或说话的时候,我们是从两个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个途径是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耳膜,引起听觉的;而另一个途径,则是声音直接从口腔内由头骨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然而,当别人听到我们说话声或歌声时,就只有从空气中传去的声音,而听不到从头骨传到内耳的声音.我们听到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就像听到别人的声音,缺少了头骨传声的那部分.所以,乍听之下,便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录音机收录的声音却很逼真.答案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这是因为自己听自己讲话时,声音一方面从空气传到耳朵,另一方面通过头骨传到内耳,而录音机放出来自己的声音,只是放的从空气中传过去的那一部分,这和直接听自己讲话声传播途径是一样.因而同学听起来像自己的声音.6.立体声(双耳效应)人靠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周围的声音世界有了立体的感觉.说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不同,从而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如图4.2-7所示,若声源在人耳的左边,一方面,左耳距声源近先听到,右耳距声源远,后听到,声音到达左右耳时间的不同,便形成了方向感,另一方面,由于人头部对声音的掩蔽作用,左耳听到的声音比右耳强一些.总之,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都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图4.2-7 声源到达左、右耳的差别7.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4.2-8.图4.2-8说明 (1)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当两个声音传到入耳时间大于0.1s 时,人耳就能分辨这两个声音.若小于0.1s 则原声力强(如图4.2-9所示).图4.2-9【例5】 一列火车以38m /s 的速度前进,在距某一隧道口600m 处鸣笛,问当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头距隧道口多远?思路与技巧 解本题时要考虑:火车前进方向有驶向隧道口和驶离隧道口两种情况,如图4.2-10.图4.2-10火车由A →B 所用时间t 1与声波由A →O →B 所用时间t 2相等(都为t ).然后由距离关系可列方程求解.答案 当火车驶向隧道时如图甲设经t 后听到回声火车通过距离S AB =v 车t 声波通过的距离S AOB =v 声tS AB +S AO =2sv 车t+v 声t =2s解得 t=声车v v S +2=383406002+⨯s=3.2s 火车通过距离 S =v 火t=38×3.2m =121.6m火车头离山洞 S BO =(600-121.6)m =478.4m当火车驶离隧道时,如图乙,设经t 秒听到回声S AB +S AOB =2(S+S AB )v 车t+v 声t =2(S +v 车t )∴ t=声车v v S -2×383406002-⨯=4s. S AB =v 声t =340×4m=1360m火车头离山洞 S OB =S AB +S =1960m.探究体验探究问题 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探究器材 卷尺、小铜锣、小槌、秒表、温度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①在室外选择一块空地(如运动场)上量出一段约 150~300 m 的直线距离;②如图4.2-11所示,你站在直线的一端,让你的同学携带小铜锣站在直线的另一端; ③让你的同学敲击小铜锣,当你看见他敲击小铜锣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你听到铜锣声时立即停止计时;④重复以上步骤几次;图4.2-11探究评析 测量时按下秒表时刻对结果影响较大,注意眼疾手快,眼、耳、手并用.直线距离不能 ,这样声音传播时间短,记录时间误差大.【例6】 图4.2-12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面对迎面驶来的汽车,测速仪发出超声波脉冲信号,随后接收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汽车的运动速度.图4.2-12乙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 =340m /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根据图乙分析:(1)从测速仪发出第一个超声波脉冲信号到接收到这个脉冲信号的反射信号共经过多长时间?(2)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的反射信号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3)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图 4.2-12思路与技巧 (1)由题设条件21p p t =1s ,其间共 30格,每小格表示301s ; (2)由图乙和11n p t =12×301s=0.4s ,22n p t =9×301s=0.3s ,11n p t >22n p t ,说明汽车是由右向左运动,即由A →B 运动,如图丙则声波在AB 间传播所用时间为t AB =21(11n p t -22n p t )=0.05s.s AB =340×0.05=17m.如图4.2-13所示图4.2-13(3)如图4.2-14,发出p 1信号后在A 与汽车相遇,对应时刻为第一次相遇时刻A ,发出p 2信号后在B 处与汽车相遇,对应时刻为第二次相遇时刻B ,显然Δt=28×301s=0.93s ,故汽车速度为v=t s =sm 93.017=18.3m/s.图4.2-14答案 (l )0.4s (2)17m (3)18.3m/s.聊天室话题:三音石上为什么能听到三次回声?胖胖:我去过天坛公园,在回音壁的圆心处有一铺在地上的石块,站在它上面拍手或喊一声,可以听到三次回声,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天坛回音壁高6m ,直径65m.当人站在回音壁中心(三音石处)拍手时,声波同时到达圆形墙面又同时垂直反射会聚到圆心处.第一次回声:声音从中心O 到达墙面A 第一次反射到中心处,声音通过路程为两个半径(OA+AO )即射向墙面又反射到圆心:t OAO =v R 2=sm m /34065=0.2s. 第二次回声:声波到达O 经墙面B 第二次被墙面反射,到达圆心O ,从听到第一次回声到听到第二次回声所用时间t OBO =vR 2=0.2s ,同理听到第三次回声:从听到第二次到听到第三次所用时间为t OAO =0.2 s.胖胖:都是0.2s ,是以什么为记时起点?老师:是以听到回声为记时起点.即在三青石击掌后,过0.2s 听到第一次回声;再过0.2s 听到第二次回声;再过0.2s 听到第三次回声.图4.2-15 三音石的回声现象乐乐:若站在天坛回音壁第一块石板和第二块石板上能听到三次回音吗?老师:听不到,只听到一次回声和二次回声.快乐套餐1.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2.如图4.2-16所示,将一只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图4.2-16A.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B.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C.听到的声音保持不变D.电铃逐渐停止振动3.(四川省中考题)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4.(南京市中考题)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5.根据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三条.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你获得的信息:(1);(2);(3).6.看图4.2-5回答: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刺激,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7.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便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如图4.2-17请你回答:(1)晚年的贝多芬对钢琴的弹奏真的能听到吗?(2)贝多芬是怎样“听”到钢琴声的?图4.2-17 图 4.2-188.(湖北省宜昌市)如图4.2-18所示,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某同学在做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10.如果你在看见闪电后15秒才听到第一声惊雷,如图4.2-19估算发生闪电的云层离你有多远?有时在第一声惊雷之后,又能听到一阵隆隆的雷声,这隆隆的雷声是怎么产生的?图4.2-1911.两艘潜水艇相距L,以相同速度v沿一直线航行,后艇的水声定位器发出一声音信号到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v0,求后艇从发出声音信号至收到回声信号的时间.1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正前方峭壁的0.45 km处鸣喇叭,经过2.5s,司机听到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13.健康灵敏的双耳,是我们与他人相互沟通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感知美妙音乐的根本保障,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双耳?请写出三条以上的措施.14.从你周围的聋哑人那里,学会三种以上哑语手势,如你好、对不起、谢谢、我能帮助你吗、再见等,并试着在学习上对他们提供一些帮助.15.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请同学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如图4.2-20,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有何区别?图4.2-20 用牙齿听声16.如图4.2-21所示,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见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准确吗?为什么?计时员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图4.2-2117.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如图 4.2-22,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图4.2-22 声音究竟从哪个方向来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18.利用下面的数据画一张图,以便说明声音通过空气的速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19.木头也能传递声音吗?请设计实验证明.20.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1.某学生科技小组想测定铸铁管中的声速,请你帮他们制定一个实验计划(包括需要测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简要的实验步骤及计算式).22.小丽从课外读物中知道:编幅是根据反射声波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这时她想:这说明声音在反射过程中一定遵循什么规律,这规律是什么呢?她在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穿衣镜前放个桌子,找两个较长的纸筒和一架小半导收音机(一块机械手表也可以).先在桌面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一条跟镜面相垂直的直线,这条直线叫镜面的法线.在法线的一侧平放一个纸筒,送音纸筒的筒口前放上那架收音机,让它的喇叭正对着送音纸筒;打开收音机,让它发出最小的声音;慢慢改变听音纸筒和法线的夹角,当转到图4.2-23中所绘位置时,听到的声音最响.请回答:图4.2-23(1)在这个实验里,假如我们把送音纸筒中轴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听音纸筒中轴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2)你认为此结论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3)小丽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思维程序?23.将一发声的袖珍收音机在鱼缸水面上对着鱼缸,如图4.2-24,猜猜看,鱼的游动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图 4.2-24参考答案[探究体验] 太近[快乐套餐] 1.D 2.B 3.B 4.C5.(1)声音传播速度跟介质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传播速度(3)铁棒中传播速度最大,为5200m·s-16.鼓膜;前庭;听觉神经7.(1)听不到(2)声音通过木棍→牙齿→颅骨→内耳8.空气没有抽净(或铃声通过固体传出);玻璃罩密封不好;听不见;听到铃声;声音靠介质(空气)传播9.不符合.因为太空是真空,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10.云层有340m/s×15s=5100m远,后一阵隆隆的雷声是由于空气摩擦振动而产生的11.以潜水艇为参照物,声信号从后艇到达前艇所用时间t 2=vv L-0;两艇距离不变声信号从前艇到达后艇所用:t 1=v v L +0;∴t=t 1+t 2=v v L +0+v v L -0=22002vv Lv - 12.如图答-3所示,汽车在A 处鸣喇叭,从A 到B 所用时间t AB 与喇叭声从A 到达峭壁再返回到B 处所用时间相等.t AOB =t AB =t.图答-3于是有:v 车·t+v 声·t=2s AO .解得v 车=ts AO2-v 声=20m ·s -1 13. 不要将耳朵长期处于声响很大的环境中;不要经常使用各种耳机;不要经常掏耳朵,保持耳道清洁;游泳时不要将水灌入耳道内14.略15.能听到音叉声;听到音叉声比耳朵不堵要轻一些16.不准确.声音从鸣枪处传到终点记时员所用时间t =s 340100=0.29s,这个时间未记,应以看到白烟时刻为记时起点计时.17.人耳是根据双耳效应确定物体位置的 18.如图答-4 19.如图答-520.提示:可将适量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碟中的洗衣粉水中,使铁圈附上一层薄膜,然后将它放在取下保护罩的音响前,观察薄膜随着声音的传播而变化21.第一种实验计划.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铸铁管的长度s 和声音传播的时间t. 需要的器材:一根足够长的铸铁管、卷尺、秒表. 实验步骤:(1)用卷尺测出铸铁管的长度s ;(2)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铸铁管的另一端用秒表记录从铸铁管传来的声音所用的时间t.铸铁管中声速的表达式:v =s/t. 第二种实验计划: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铸铁管的长度s ;声音从铸铁管和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差t.需要的器材:一根足够长的铸铁管、卷尺、秒表.实验步骤:(1)用卷尺测出铸铁管的长度s ;(2)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铸铁管的另一端用秒表记录从铸铁管传来的声音和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的时间差t.铸铁管中声速的表达式v=t v s s 空22.(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天坛回音壁 (3)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23.鱼游开了,这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简单计算声音传播的距离或时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2.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尤其是对微小振动的观察和理解。

理解真空不能传声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视频,如鸟鸣声、汽车喇叭声、音乐声、人群嘈杂声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课1.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然后发出“啊”的声音,感受喉咙的振动。

教师演示实验: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使音叉停止振动,乒乓球不再被弹起。

给学生每组一个鼓,一些纸屑,让学生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当停止击鼓时,纸屑停止跳动。

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强调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同时向学生介绍,有些物体的振动比较明显,容易观察,而有些物体的振动很微小,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观察,比如通过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引起的其他明显现象来判断。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速度等方面的问题。
4.导入新课: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教师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闹钟的铃声是由闹钟内部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三个要素:声源、传播介质、接收者。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如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4)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直观教学:运用图片、视频、实验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3)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声音应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探究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积极参与噪声防治。
3.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并完成声音相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1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1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学习目的知识目的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才能目的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展实验探究。

会描绘实验现象,搜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情感目的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别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意识。

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习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假设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内容与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根据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老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刚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答复〕老师:从本节课开场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二、新课教学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展探究。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展: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方面: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与振动的关系等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
难点在于:学生对声音频率、波长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关系的掌握。
a.判断声音产生的方式,如打击、摩擦等。
b.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分析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对声音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知识点。
2.强调声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介绍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如频率、振幅与音调、响度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传播速度差异。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3.音调、响度和音色:介绍这三个声音特性的定义,以及它们与振动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区分和描述不同的声音。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声音现象,分析其产生和传播原理,并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文内容包括:声音现象描述、产生和传播原理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应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八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教案1一、声音的传播教学案例1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明白声音反射及人耳是如何样听到声音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培养初步观看能力并把握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回声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尊重他人的好适应.探究指导物理宫殿1.声音的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声音靠介质传播(如图4.2-1甲、乙).图4.2-1说明(1)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由于真空中没有物质粒子,因而振动无法在真空中产生声波.如图4.2-2所示;图4.2-2(2)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是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着声源振动形成声波.假如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的成效就好.【例1】如图4.2-3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步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闹钟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步进入罩内,闹钟声音又如何样变化?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什么缘故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图4.2-3 真空罩中的闹钟思想与技巧 声音靠介质传播,抽气前罩内有空气;可听见闹钟声,当不断抽出空气后,传声介质(空气)粒子变少,听起来声音就变小.若不垫上柔软布声音可通过底座(固体)传到别处,达不到理想的实验成效.答案 逐步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声逐步变小;当空气逐步进入罩内,听到闹钟声逐步变大;垫上泡沫塑料是防止闹钟直截了当通过底座传到别处.2.声速声在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 ·s -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例 2】 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 0.1m ·s -1,会显现什么现象?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出三个合理的场景.思路与技巧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 ·s -1,若变为 0.1m ·s -1,其大小为原先的34001,如此慢的速度,会使生活中许多与声音传播的有关现象发生变化.如在教室里听课,老师的讲话后排同学可能要1.5min 才能听见.这是一开放性问题,任何可能的猜想都有道理.答案 (1)在公路上,汽车鸣笛要专门长时刻才能听见,易发生交通事故 (2)在野外,发觉紧急情形进行呼救,声音不易被人发觉 (3)击鼓后,要专门长时刻才听得见.如图4.2-4.图4.2-43.人耳的构造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如图4.2-5所示.图4.2-5 人耳结构4.人耳是如何样听到声音的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这就像鼓槌击鼓使鼓皮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其过程如下:【例3】试依照人耳的结构,简述人的听觉丧失的要紧缘故有哪些?思路与技巧人耳由鼓膜、前庭及耳蜗组成,声音以声波形式通过鼓膜传到听觉神经,任何一个部分显现障碍都会丧失听觉.答案(1)鼓膜损坏或破裂、穿孔导致失聪(就像击一面破鼓一样)(2)脑部损害导致前庭及其组织间失去连接,声波不能传到耳蜗(3)躯体老化而失聪,随着人年龄的增大,人耳蜗中听觉细胞觉察信号的功能变差.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还能连续谱写出伟大的作品来,确实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弦上,当他弹出一个音阶时,声音通过木棍、牙齿和颅骨直截了当传到他的内耳(耳蜗).【例4】让老师用录音机录一小段自己的讲话或歌声,然后再播放出来,如图4.2-6所示.你听起来像不像自己的声音,什么缘故?同学们听起来像不像你的声音?图 4.2-6思路与技巧当我们唱歌或说话的时候,我们是从两个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个途径是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耳膜,引起听觉的;而另一个途径,则是声音直截了当从口腔内由头骨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然而,当别人听到我们说话声或歌声时,就只有从空气中传去的声音,而听不到从头骨传到内耳的声音.我们听到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就像听到别人的声音,缺少了头骨传声的那部分.因此,乍听之下,便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录音机收录的声音却专门逼真.答案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这是因为自己听自己讲话时,声音一方面从空气传到耳朵,另一方面通过头骨传到内耳,而录音机放出来自己的声音,只是放的从空气中传过去的那一部分,这和直截了当听自己讲话声传播途径是一样.因而同学听起来像自己的声音.6.立体声(双耳效应)人靠两只耳朵来判定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周围的声音世界有了立体的感受.说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样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不同,从而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如图4.2-7所示,若声源在人耳的左边,一方面,左耳距声源近先听到,右耳距声源远,后听到,声音到达左右耳时刻的不同,便形成了方向感,另一方面,由于人头部对声音的掩蔽作用,左耳听到的声音比右耳强一些.总之,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点都不同,这确实是双耳效应.图4.2-7 声源到达左、右耳的差别7.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4.2-8.图4.2-8说明 (1)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形: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取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确实是这种情形;(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取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取声波的能力强;(3)当两个声音传到入耳时刻大于0.1s 时,人耳就能辨论这两个声音.若小于0.1s 则原声力强(如图4.2-9所示).图4.2-9【例5】 一列火车以38m /s 的速度前进,在距某一隧道口600m 处鸣笛,问当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头距隧道口多远?思路与技巧 解本题时要考虑:火车前进方向有驶向隧道口和驶离隧道口两种情形,如图4.2-10.图4.2-10火车由A →B 所用时刻t 1与声波由A →O →B 所用时刻t 2相等(都为t ).然后由距离关系可列方程求解.答案 当火车驶向隧道时如图甲设经t 后听到回声 火车通过距离S AB =v 车t 声波通过的距离S AOB =v 声t S AB +S AO =2s v 车t+v 声t =2s解得 t=声车v v S +2=383406002+⨯s=3.2s火车通过距离 S =v 火t=38×3.2m =121.6m火车头离山洞 S BO =(600-121.6)m =478.4m 当火车驶离隧道时,如图乙,设经t 秒听到回声 S AB +S AOB =2(S+S AB ) v 车t+v 声t =2(S +v 车t ) ∴ t=声车v v S -2×383406002-⨯=4s.S AB =v 声t =340×4m=1360m火车头离山洞 S OB =S AB +S =1960m.探究体验探究问题 如何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探究器材 卷尺、小铜锣、小槌、秒表、温度计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①在室外选择一块空地(如运动场)上量出一段约 150~300 m 的直线距离;②如图4.2-11所示,你站在直线的一端,让你的同学携带小铜锣站在直线的另一端; ③让你的同学敲击小铜锣,当你看见他敲击小铜锣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你听到铜锣声时赶忙停止计时;④重复以上步骤几次;声音传播的距离/m 次序 声音传播的时刻/s 声音传播的速度/m ·s -1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平均值/m ·s -112 3图4.2-11探究评析 测量时按下秒表时刻对结果阻碍较大,注意眼疾手快,眼、耳、手并用.直线距离不能 ,如此声音传播时刻短,记录时刻误差大.【例6】 图4.2-12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面对迎面驶来的汽车,测速仪发出超声波脉冲信号,随后接收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依照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刻差,测出汽车的运动速度.图4.2-12乙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刻间隔Δt =1.0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 =340m /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依照图乙分析:(1)从测速仪发出第一个超声波脉冲信号到接收到那个脉冲信号的反射信号共通过多长时刻?(2)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的反射信号的时刻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3)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图 4.2-12思路与技巧 (1)由题设条件21p p t =1s ,其间共 30格,每小格表示301s ; (2)由图乙和11n p t =12×301s=0.4s ,22n p t =9×301s=0.3s ,11n p t >22n p t ,说明汽车是由右向左运动,即由A →B 运动,如图丙则声波在AB 间传播所用时刻为t AB =21(11n p t -22n p t )=0.05s.s AB =340×0.05=17m.如图4.2-13所示图4.2-13(3)如图4.2-14,发出p 1信号后在A 与汽车相遇,对应时刻为第一次相遇时刻A ,发出p 2信号后在B 处与汽车相遇,对应时刻为第二次相遇时刻B ,明显Δt=28×301s=0.93s ,故汽车速度为v=t s =sm 93.017=18.3m/s.图4.2-14答案 (l )0.4s (2)17m (3)18.3m/s.谈天室话题:三音石上什么缘故能听到三次回声?胖胖:我去过天坛公园,在回音壁的圆心处有一铺在地上的石块,站在它上面拍手或喊一声,能够听到三次回声,这是如何回事?老师:天坛回音壁高6m ,直径65m.当人站在回音壁中心(三音石处)拍手时,声波同时到达圆形墙面又同时垂直反射会聚到圆心处.第一次回声:声音从中心O 到达墙面A 第一次反射到中心处,声音通过路程为两个半径(OA+AO )即射向墙面又反射到圆心:t OAO =v R 2=sm m /34065=0.2s. 第二次回声:声波到达O 经墙面B 第二次被墙面反射,到达圆心O ,从听到第一次回声到听到第二次回声所用时刻t OBO =vR2=0.2s ,同理听到第三次回声:从听到第二次到听到第三次所用时刻为t OAO =0.2 s.胖胖:差不多上0.2s ,是以什么为记时起点? 老师:是以听到回声为记时起点.即在三青石击掌后,过0.2s 听到第一次回声;再过0.2s 听到第二次回声;再过0.2s 听到第三次回声.图4.2-15 三音石的回声现象乐乐:若站在天坛回音壁第一块石板和第二块石板上能听到三次回音吗? 老师:听不到,只听到一次回声和二次回声.欢乐套餐1.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觉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2.如图4.2-16所示,将一只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晰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步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图4.2-16A.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B.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C.听到的声音保持不变D.电铃逐步停止振动3.(四川省中考题)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4.(南京市中考题)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依照上表提供的信息,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铅物质的密度1.29 1.43 2700 7900 11300(kg/m2)声音传播的330 316 5100 5000 1300 速度(m/s)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5.依照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三条.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你获得的信息:(1);(2);(3).6.看图4.2-5回答:我们感知声音的差不多过程是如此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及其他组织刺激,把信号传给大脑,如此人就听到了声音.7.闻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便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如图4.2-17请你回答:(1)晚年的贝多芬对钢琴的弹奏确实能听到吗?(2)贝多芬是如何样“听”到钢琴声的?图4.2-17 图 4.2-188.(湖北省宜昌市)如图4.2-18所示,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步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步变小直至听不到,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尽管听到的铃声逐步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缘故可能是:.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今后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中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10.假如你在看见闪电后15秒才听到第一声惊雷,如图4.2-19估算发生闪电的云层离你有多远?有时在第一声惊雷之后,又能听到一阵隆隆的雷声,这隆隆的雷声是如何产生的?图4.2-1911.两艘潜水艇相距L,以相同速度v沿一直线航行,后艇的水声定位器发出一声音信号到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v0,求后艇从发出声音信号至收到回声信号的时刻.1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正前方峭壁的0.45 km处鸣喇叭,通过2.5s,司机听到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13.健康灵敏的双耳,是我们与他人相互沟通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感知精妙音乐的全然保证,我们应该如何样爱护好双耳?请写出三条以上的措施.14.从你周围的聋哑人那儿,学会三种以上哑语手势,如你好、对不起、感谢、我能关心你吗、再见等,并试着在学习上对他们提供一些关心.15.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邻近,听音叉的声音.请同学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如图4.2-20,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有何区别?图4.2-20 用牙齿听声16.如图4.2-21所示,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见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准确吗?什么缘故?计时员应该如何样做才能减少误差?图4.2-2117.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如图 4.2-22,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图4.2-22 声音怎么说从哪个方一直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缘故是什么.18.利用下面的数据画一张图,以便说明声音通过空气的速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空气温度/℃声音速度/m·s-1-20 318-10 3240 33010 33620 34230 34819.木头也能传递声音吗?请设计实验证明.20.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突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如何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1.某学生科技小组想测定铸铁管中的声速,请你帮他们制定一个实验打算(包括需要测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简要的实验步骤及运算式).22.小丽从课外读物中明白:编幅是依照反射声波的方位和时刻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这时她想:这说明声音在反射过程中一定遵循什么规律,这规律是什么呢?她在老师的关心下,设计了如此一个实验:在穿衣镜前放个桌子,找两个较长的纸筒和一架小半导收音机(一块机械手表也能够).先在桌面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一条跟镜面相垂直的直线,这条直线叫镜面的法线.在法线的一侧平放一个纸筒,送音纸筒的筒口前放上那架收音机,让它的喇叭正对着送音纸筒;打开收音机,让它发出最小的声音;慢慢改变听音纸筒和法线的夹角,当转到图4.2-23中所绘位置时,听到的声音最响.请回答:图4.2-23(1)在那个实验里,假如我们把送音纸筒中轴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听音纸筒中轴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依照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2)你认为此结论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3)小丽的探究过程经历了如何样的思维程序?23.将一发声的袖珍收音机在鱼缸水面上对着鱼缸,如图4.2-24,猜猜看,鱼的游动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图 4.2-24参考答案[探究体验] 太近[欢乐套餐] 1.D 2.B 3.B 4.C5.(1)声音传播速度跟介质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传播速度(3)铁棒中传播速度最大,为5200m·s-16.鼓膜;前庭;听觉神经7.(1)听不到(2)声音通过木棍→牙齿→颅骨→内耳8.空气没有抽净(或铃声通过固体传出);玻璃罩密封不行;听不见;听到铃声;声音靠介质(空气)传播9.不符合.因为太空是真空,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全然无法传到神鹰号上10.云层有340m/s×15s=5100m远,后一阵隆隆的雷声是由于空气摩擦振动而产生的11.以潜水艇为参照物,声信号从后艇到达前艇所用时刻t 2=vv L-0;两艇距离不变声信号从前艇到达后艇所用:t 1=v v L +0;∴t=t 1+t 2=v v L +0+v v L -0=22002vv Lv - 12.如图答-3所示,汽车在A 处鸣喇叭,从A 到B 所用时刻t AB 与喇叭声从A 到达峭壁再返回到B 处所用时刻相等.t AOB =t AB =t.图答-3因此有:v 车·t+v 声·t=2s AO .解得v 车=ts AO2-v 声=20m ·s -1 13. 不要将耳朵长期处于声响专门大的环境中;不要经常使用各种耳机;不要经常掏耳朵,保持耳道清洁;游泳时不要将水灌入耳道内14.略15.能听到音叉声;听到音叉声比耳朵不堵要轻一些16.不准确.声音从鸣枪处传到终点记时员所用时刻t =s 340100=0.29s,那个时刻未记,应以看到白烟时刻为记时起点计时.17.人耳是依照双耳效应确定物体位置的 18.如图答-4 19.如图答-520.提示:可将适量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碟中的洗衣粉水中,使铁圈附上一层薄膜,然后将它放在取下爱护罩的音响前,观看薄膜随着声音的传播而变化21.第一种实验打算.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铸铁管的长度s 和声音传播的时刻t. 需要的器材:一根足够长的铸铁管、卷尺、秒表. 实验步骤:(1)用卷尺测出铸铁管的长度s ;(2)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铸铁管的另一端用秒表记录从铸铁管传来的声音所用的时刻t.铸铁管中声速的表达式:v =s/t. 第二种实验打算: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铸铁管的长度s ;声音从铸铁管和空气中传播的时刻差t.需要的器材:一根足够长的铸铁管、卷尺、秒表.实验步骤:(1)用卷尺测出铸铁管的长度s ;(2)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铸铁管的另一端用秒表记录从铸铁管传来的声音和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的时刻差t.铸铁管中声速的表达式v=t v s s 空22.(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天坛回音壁 (3)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23.鱼游开了,这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