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六国论》讲述治国之策,其注释及翻译是重点考试内容,今天将其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我们一起将其内容再次进行分析一下吧!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若是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知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质上的数目今义:实质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推翻,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堪称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往事今义:真切的或虚假的相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而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此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可以古义:不去行刺今义: : 能力、本领短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每日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

..不可以独完 (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后)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服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名词,事情 )(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4) 始始有远略(名词,开初).始速祸焉 ( 副词,才 )(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若是,如果) .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6)得.较秦之所得 ( 动词 , 获取 ).此言得之(动词, 合适, 适当).而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 , 获取 )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ok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ok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先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那实际上,它实际数量;今:副词,实际上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凭借;今:表示认可12、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13、率赂秦耶古:全、都;今:率领14、至于颠覆古:灭亡;今:翻倒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日.削月.割(一日日地、一月月地)②理.固宜然(按道理)2、形容词作动词:①不能独完.(保全)②始速.祸焉(招致)3、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名词作动词:①以地事.秦(侍奉)②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③礼..天下之贤才(礼遇)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⑤食之不得下.咽(咽下)5、动词作名词盖失强援.(援助)秦以攻.取之外(攻战的方法)6、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四、重点词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跟、同)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起初)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天数)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从前假使)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把)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2一、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知识梳理

《六国论》知识梳理

《六国论》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祐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字音贿.huì赂.lù六国互丧sàng 获邑.yì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荆.jīng棘.jí草芥.jiè安寝.qǐn暴秦之欲无厌yàn弥.mí繁.与嬴.yíng洎.jì邯hán 郸dān为郡革灭殆dài尽之际谗.chǎn言胜负之数.shù当tǎng与秦相较为wéi国者三、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冒着)(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四、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在……之后)(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地事.秦(侍奉)礼天下之奇.才(礼待)(3)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5)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5) 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六、一词多义(1)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适合,得当,适宜)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诚不得以(能够)(2)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3)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七、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5) 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 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3.以(1)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可翻译为“才”以有尺寸之地(4) 介词,把举以予人(5)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2)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1) 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 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交好,亲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八、重点词语1.始速.祸焉(招致)2.率.赂秦耶(都,皆)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九、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用“也”表判断)2.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3.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状语后置句)(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状语后置句)(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六国论重点文言知识梳理

六国论重点文言知识梳理

全篇翻译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全篇翻译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 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 以至于走向灭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 优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10)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字词过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实词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重点虚词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古今异义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特殊句式判断句: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庖丁解.牛:剖开、分割足之所履.:踩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因.其固然..: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

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良庖岁更..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二、通假字砉然向.然通“响”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学习文言文不能只会背诵而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和意思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兵器。

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之,结构助词,的。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

丧,灭亡。

率:都。

4.【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者,……的国家。

以,因为。

盖:因为。

独,独自。

完:保全。

故,所以。

弊,弊病。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靠,依靠,凭借。

攻:动词用作名词,用攻战(的办法)。

取:夺取(土地)。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邑,城镇。

城,城市。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较,比较。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其,那。

实,实际。

7.【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亡,失去,丢失。

8.【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

患,祸患。

大,最。

固,本来。

战,战争。

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思:想。

厥,他们。

先,去世的。

祖父,祖辈与父辈。

暴:冒着。

以,因而,因此。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视:对待。

举以予人:省略句,即“举(之)以予人”,省略“之”,代土地。

举,全,都。

以,把,拿。

予,送给。

1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割,分割。

安,安稳。

寝,觉。

1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起,起床。

兵,军队。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奉:奉送。

弥、愈:更加。

繁:多。

侵,侵犯。

1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所以。

而,表顺承。

判:确定,断定。

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以至于。

颠覆:灭亡。

理:(按照)道理。

固:本来。

宜:应该。

然:这样。

16.【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以,用。

事:侍奉。

得之,得其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然后得一夕安寝(8)刺客不行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礼天下之奇才(礼遇)(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4.重要实词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3、始速祸焉(招致)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2.之(1) 取独。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3.以(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4) 连词,来。

举以予人(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与(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予人(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状语后置(1)其势弱于秦(2)赵尝五战于秦4.定语后置:苟以天下之大5.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蔡老师语文 2020-02-11 21:43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第三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
理.doc
《六国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讨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

这篇文章涉及到实词虚词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词:
(1)名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等。

如:秦国、六国、长城、车轮。

(2)动词:表示行动、变化等。

如:灭、杀、攻、掠、取。

(3)形容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的特点。

如:美丽、强大、聪明、愚蠢。

(4)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忽然、立刻、渐渐、始终。

2.虚词:
(1)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我、你、他、她、它、他们。

(3)疑问词:表示询问。

如:谁、这、那。

(4)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政论文,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以下是对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二、重点字词1、赂秦:贿赂秦国。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或,不定代词,有的人。

3、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丧,灭亡。

4、率赂秦耶:率,都,全。

5、盖失强援: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6、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7、暴霜露:暴,暴露,冒着。

8、斩荆棘:斩,砍断。

9、以有尺寸之地:以,才,凭借。

10、子孙视之不甚惜: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举,拿。

予,给。

12、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地睡觉。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4、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15、奉之弥繁:弥,更加。

16、侵之愈急:愈,更加。

17、至于颠覆:至于,到……结局。

颠覆,灭亡。

18、理固宜然:理,道理。

固,本来。

宜,应该。

然,这样。

19、以地事秦:事,侍奉。

20、犹抱薪救火:犹,如同。

薪,柴草。

21、薪不尽,火不灭:尽,完,竭尽。

22、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23、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

迁,改变。

2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嬴政的姓,这里指秦国。

25、始速祸焉:速,招致。

26、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牧,指李牧,赵国良将。

谗,谗言。

诛,被杀。

2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殆尽,几乎将要。

28、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

孤危,孤立危急。

29、诚不得已:诚,实在。

3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

31、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

32、存亡之理:理,理数,指存亡的命运。

《六国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六国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六国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日削月割: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2.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3.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4.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4.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6.背盟败约:背,违背。

盟、约,誓约。

败,败坏。

指撕毁。

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7.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8.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9.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10.前车之鉴:前车之鉴指前边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引以为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做其后的教训。

11.颠扑不破: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

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

12.不速之客:指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的意思。

13.深谋远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13.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跟坏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办不到的。

14.丧失殆尽:是指完全丧失了的意思。

15.消磨殆尽:随着时间等的流逝原本存在的也消失没有了。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3.有关苏洵对联: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苏洵是苏轼苏辙兄弟的父亲,三人都位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非常全面)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非常全面)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a
11
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交好附 (2) 与战胜而得者 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3)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a
12
•而 • 而秦兵又至矣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上,连词,表转折。
• 二败而三胜 • 连词,表并列。
a
13
“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用,凭借,介词 ]
(3)以地事秦 [用,介词]
(4)洎牧以谗诛 [因为,介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用,介]
(6)以赂秦之地封 [用、介 ]
(7)以天下之大
[凭借、介]
(8)以有尺寸之地 [才,连]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 连]
a
14

a
15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20170216
a
1
通假字 1、暴霜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a
2
古今异义词
(10)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名词作动词。下到。 a
5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完整版)【高考第三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考第三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二、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三、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四、重点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灭亡(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是(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通“餍”,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兵器缺点贿赂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本来冒着拿即然这样,那么侵之愈急。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用侍奉柴正确结交坚守道义这是招致两次使……退等到因为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假使命运礼待积久的威势威胁天天月月比如果旧例【知识点】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2、良将犹(副词,还)在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2、始(才,副词)速祸焉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寓意/主旨】《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写作特点】1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

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土地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以至于落得全部覆亡,从情理上讲本应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