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人文主义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从最根本处入手才能把握它的总体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那么所谓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当然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这儿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文精神,跟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常常讲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等等的概念,应该说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它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跟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有相联系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从它的发展来看,也吸收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把它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个在西方来讲,它的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那么当时在西方近代提出来这个主义的时候,就是针对于西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因为在西方中世纪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主义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的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所以西方在进行近代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思想文化上面也进行了一次革命,最初呢,就有它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又有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而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间,那么西方在迈向近代,它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间,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间去吸取它的营养,另外一方面,它是向东方的文明中间来吸取它的营养,因为当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有一批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其中也有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一批传教士中间他们把中国的这些当时流行的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思想等等这些经典也传回到了欧洲,那么欧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文化,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

202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综合练习试题B卷 含答案

202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综合练习试题B卷 含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综合练习试题B 卷 含答案 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某考试将考生考试的最终结果分为及格与不及格,这种测量属于(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2、中国近现代教育政府通令国民学校废止文言文教材,代之以现代语体文是在( )A.清末新政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政府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3、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A.全结构式观察B.准结构式观察C.半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4、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史称( )A.高等教育普及化运动B.新大学运动C.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D.大学推广运动5、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立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D.元教育学6、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实施贵族式精英教育B.重视古典人文学科C.实施世俗性的义务教育D.重视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7、根据过度学习原则,如果一个学生经过4次复述刚好可记住某个英语单词,那么他学习该词最适宜的复述次数应该是( )A.5次B.6次C.7次D.8次8、在教育测量统计中,适用于次数百分比统计而不适用于中位数,等级相关系统统计的测量类型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9、某班一组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是:72、80、56、87、61、94、76、9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76B.78C.80D.8210、下列教育家中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是()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D.拉伊11、某校“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小组成员依据“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观察记录表”,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开展课堂观察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出现“百家争鸣”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由君主专制到思想专制。

(亚洲文化国)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开发——佛教盛行,建筑、绘画、石窟4、隋唐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全面繁荣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外传6、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世界历史总纲•世界大事和分期,希腊罗马对应记;奴隶民主与法律,思想源于人主义;•宗教神学愚弄时,全部断送中世纪;航路新开近代期,文艺复兴新世纪;•近代科学哥白尼,启蒙思想创新机;立宪共和是政体,英国始建美独立;•三次革命强科技,蒸汽电气与信息;自由垄断两经济,二九全球现危机;•斯福新政挽消极,推波助澜凯恩斯;战后制度展新意,全球区域有良机;•本质揭开马克思,巴黎十月现代史;国际格局有两极,苏东巨变成多极;•和平发展两主题,世界历史最好记。

世界历史具体分期•一、奴隶社会: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律;人文主义起源。

•二、封建社会:(475——1500)宗教神学统治人们的思想,封建割据。

•三、近代社会:•(1500—1900)或(1640—1917),•一是从全球化考虑;二是传统观点,资阶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四、现代社会:•(1900—至今)或(1917—至今)一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二是传统观点,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世界史特点及知识体系•1、上古史——奴隶社会:•小国寡民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罗马法律的不断成熟、思想上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主要是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必修三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解释:小国寡民的奴隶民主政治决定希腊出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而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反映当时的政治现状。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练习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练习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练习试题含答案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你曾经在考试中作过弊吗?”这是某研究者在“关于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题目,这一题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过于书面化B.词义含糊C.带有暗示性D.涉及敏感性问题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古典主义特征主要体现为()A.推崇绅士教育B.推崇经院教育C.推崇文雅教育D.推崇骑士教育3、某古籍研究所最近发现了一批古代教育文献,专家对这些文献的版式进行了鉴别和评价。

按照文献评价的分类,这属于()A.外部评价B.内部评价C.事实评价D.价值评价4、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种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展出的优秀品质是()A.“胜任力“B.“忠诚”C.“希望”D.“意志”5、“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A.张之洞B.康有为C.蔡元培D.晏阳初6、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A.遗传决定论B.成熟轮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7、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在一些农村小学就读的适龄学童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学校难以维持的状况。

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A.人口结构B.人口波动C.人口流动D.人口质量8、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在雄辩家培养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A.高尚品质的培养B.雄辩技巧的练习C.优雅举止的训练D.文雅风度的修习9、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专门学校的发展,曾被其喻为“能下金蛋的母鸡”的教育机构是()A.巴黎机械与化学工艺学校B.圣苏尔特种军事学校C.巴黎高等师范学校D.巴黎理工学校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A.陕北公学B.延安大学C.华北联合大学D.抗日军政大学11、上题中可可妈妈的记录方法是描述记录法中的()A.日记描述法B.轶事记录法C.连续记录法D.行为核定法12、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强调道德伦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个人精神修养,特别是强调道德修养。

在这里,“道”意味着一种超越现实的哲学理念,它是超越世俗规律的宇宙原理和生命力量。

中国哲学強調获得,理性和平心靜氣的状态,追求个人人格完善和社会道德和谐。

第三,强调人文主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作为万物之灵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只有人能理解宇宙的运行方式。

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可以推进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性。

第四,注重审美。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也十分注重美学思想,在他们看来美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情感。

美是一种高度内化形式的品质,是一种使心灵沉静、自我感受庄严的优美境界。

这种审美意识也体现在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的表达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追求和尊崇。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强调道德伦理、天人合一、人文主义和审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艺术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里,我们将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手工艺的认真精神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古老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它强调的是人与手的紧密结合,缘自自然之造化,传递着人与性格间柔和的交融。

在手工艺中,艺人们需要细致认真地把物品制作出来,一个细节的不注意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

艺术品的制作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反复推敲,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

这种认真精神来源于对手工工艺精髓和独特性的重视,也来源于对自我的追求和表现。

因此,手工艺品在观看时往往给人一种精致且凝重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自然意象的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在表现自然意象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相信自然万物有灵,具有丰富的灵魂和生命力。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自然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诗人在“山水田园”中的表现,画家用笔墨描绘出山水的神韵和自然的美妙。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能够赋予画面以无限的生气和动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这种表现方式印证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即让自然成为人的朋友,成为人类的信仰,成为人的慰藉,同样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体现了对自然宁静、纯粹本质的追求。

三、艺术与“中和”“中和”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核心精神,运用于各方面的生活和文化中。

在艺术领域,中和精神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

它要求艺术元素之间的和谐,使艺术作品在表现时不会过于激烈或单调。

艺术通过中和来体现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这种精神给予了艺术家们更为厚重的底蕴,同时,也给予了欣赏者更为深刻的感受。

例如,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朗诵,以及中国文人墨客的书法,都体现出了中和的思想,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古人笔下大自然的呼吸和万物的灵气。

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作者:张岱年程宜山来源:《月读》2016年第05期一谈到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它们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联系起来。

有人甚至认为,只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只有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才是真正的理性主义。

它们都是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思潮,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不可能有的。

其实,这是对学术思潮本身的性质及其在一定时代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时代特征的混淆。

二者虽有联系,亦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差不多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处于宗教的全面统治之下,唯独中国是一个例外。

当然,这不是说在中国封建时代宗教没有起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佛教、道教、各种封建迷信也曾广泛传播,并多次试图登上封建意识形态的王座。

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非宗教的具有浓厚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封建时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源头,可以追索到西周。

殷商时期的奴隶主阶级是笃信宗教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求神问卜,巫师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尚书·洪范》追述,殷人在作出重大政治决策时,要“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十筮”。

其中有五种情况值得注意:“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

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殷人的决策程序中,龟筮的结果,即神的意志(亦即巫师集团的意志),具有不容违抗的最高权威。

这种情况,至西周为之一变。

西周统治者虽然从形式上继承了殷商的宗教并以此愚弄、恐吓治下的人民,但他们骨子里并不真正相信。

西周统治者的信条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宗教的外壳里明显地孕育着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真题(710)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真题(710)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710)真题2018年华中师大710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真题一名词解释1单纯词 2形声字 3互文见义 4赋比兴 5元杂剧 6人的文学二简答题1什么是兼语句?兼语句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汤”,“菜”,“丈人”,“涕”,“遭”几个词的古今意义是什么,有何区别?3庾信诗歌的特点。

4结合《呐喊》和《彷徨》谈一谈鲁迅小说的启蒙倾向。

5 简述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艺术特色三论述题1 结合具体作品,评价白居易政治讽喻诗的优缺点。

2以《平凡的世界》和《秦腔》为例,简论当代改革小说的变迁。

3简论《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怎么样的典型。

2017年华中师大710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真题一名词解释1词类活用 2异体字 3语音4古文运动5《左传》 6社会剖析小说二简答题1古今词义异同2什么是句子?句子结构分类有哪些?3简析新月派前后期的艺术变化4如何理解《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志怪”?5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题1论述《水浒传》忠义观的表现。

2结合作品,论述莫言和贾平凹小说的异同。

3;论述霍桑《红字A》两位主人公形象和红字A的多重象征意义。

2016年华中师大710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真题一名词解释1塞擦音 2六书 3平水韵 4《毛诗序》 5唐传奇 6百花文学二简答题1《茶馆》的“图卷式”创新形式。

(15分)2单纯词与合成词。

(15分)3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10分)4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10分)三论述题(20分*3)1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特征。

3《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2015年华中师大710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真题一名词解释(5分×6)1调值 2会意字 3反切法 4花间词派 5南戏 6审美“日常生活化”二简答题1什么是方言?方言有哪些类型?(15分)2举例说明普通名词作状语的作用。

(15分)3汉赋产生的渊源以及兴盛的原因?(10分)4以“三红一创”为例,谈谈你对红色经典的认识。

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试题与答案

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试题与答案

全国大四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试题与答案 得分_________一、选择题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 )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A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基本主张: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②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③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④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⑥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 教育隐喻 A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生所在系(部)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适用于系班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所谓的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A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即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

第三章 人文主义文学

第三章 人文主义文学

第三章人文主义文学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一、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人文主义文学。

所谓“人文主义文学”,指的是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思想特征的文学。

它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范畴。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之间,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革新运动,也是一场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一词是我国的习惯称呼,它的原义是“再生”,即古典文化的再生。

具体地讲,它表现为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的复兴。

恩格斯曾这样评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也可译为“人道主义”,在外文中它们是一个词。

我国通常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本主义为主要内涵的思想体系译为“人文主义”,把18、19世纪一些进步思想家所宣扬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涵的思想体系译为“人道主义”。

概括说来,人文主义包括下面几个主要内涵:第一,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第二,肯定现世生活,主张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第三,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张个人才智的多方面的发展,反对蒙昧主义和经院哲学;第四,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无疑,人文主义思想与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针锋相对,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

而人文主义文学正是以宣扬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思想特征的。

人文主义文学的成就集中反映在下述诸国的文学创作上:1.意大利文学;2.法国文学;3.西班牙文学;4.英国文学。

以英国文学的成就为最高。

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14世纪就已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是“佛罗伦萨三杰”中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一提到“人文主义”这个词,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西方,想到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似乎人文主义是欧洲的专利。

其实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古典人文主义,而且与欧洲的人文主义一样,它也是相对于神本主义而言的。

它的基本精神也是提倡人性和人道主义,反对神性和蒙昧主义。

然而,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与欧洲相比,两者又有所区别。

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重人轻神、以人为本,二是重道轻器、以德为先,三是重民爱民、民为邦本。

一,重人轻神、以人为本同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一样,中国文化早期也曾有过原始宗教笼罩的时期。

但从西周时期疑“天”思潮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之后,人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被动地祈求上天的恩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人事的力量上。

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慢慢上升。

春秋末年,诸子百家兴起,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以人伦道德为本位,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从而使中国文化完全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考察事物,明辨物理,不仅要“上揆之天”,“下察之地”,还要“中考之人”,人是恒定万物的尺度。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尤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把天地人并列为“三才”,并充分肯定了人有“下长万物,上参天地”的能力,“天地之性人为贵”。

道家重“道”,而“道”效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把人还给了自然,认为人能自觉地效法自然规律,领悟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和天、地、道一样伟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和人的价值,一切为了人,把人视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即孔子所说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小说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小说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小说是表现人类价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优秀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品,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本文将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典小说的人性关怀、情感丰富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一、人性关怀中国古典小说中常常呈现出对人性的深刻关怀,不论是善良与邪恶、爱情与友谊、正义与责任等,小说中都有深刻的探讨。

其中《红楼梦》尤为突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不仅是形象刻画深入人心,更是通过这些人物来深入探讨各种人性关系。

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往来,描绘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而贾宝玉与林妹妹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了友谊中的哀婉和痛苦;然而在小说的走向中,贾宝玉的遭遇及对贪官污吏的愤怒挑战了封建社会的权威,小说在描写人性关怀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二、情感丰富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喜怒哀乐、爱别离合,还是欢迎和散场,小说中都承载着强烈的感性因素。

其中《西游记》中的唐三藏与孙悟空之间的情感变化,十分感人。

小说中,唐三藏与孙悟空的魔僧因为心理上的矛盾,而短暂地敌对相向,而后和解,感情升温;再之后则是孙悟空对唐三藏的生命关心和保护,在离别的时候,唐三藏为其泪如雨下,情感的细腻和丰富,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表达。

在小说中,情感的丰富性也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以及人性对情感需求的共性。

三、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古代小说还涉及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探索,其中《长恨歌》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小说中讲述了梁妃的一生,她既有才华、品德,又有温柔和美貌,但生命最终无法逃过叙事的深邃和无情。

文学的力量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同时也使我们能够深刻了解生命之间的联系。

古代小说的叙述方式、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折射出这一时期的生活、风土人情、文化、经济、语言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现状、民族传统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国文学史4古典主义

外国文学史4古典主义

桃丽娜: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她的地位最低,常常被主人剥夺发言权,有时还 要平白无辜地挨上一巴掌,但她头脑最清醒,目光最 敏锐,既泼辣大胆,又足智多谋,她最早识破和揭露 答尔丢夫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在答尔丢夫要她用手 帕盖住胸脯时,她一针见血地嘲笑说:“你就这么禁 不住引诱,肉感对于你的五官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我 当然不知道你心里存在什么念头,不过我,我可不这 么容易动心,你从头到脚一丝不挂,你那张皮也动不 了我的心。”比起愚蠢的奥尔恭他显得智慧过人,比 起软弱的玛丽亚娜,她显得勇敢大胆,这是剧中最富 有积极意义的人物形象。
二、《伪君子》 1、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又译《答尔丢夫》, 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杰作。 《伪君子》主要人物有:答尔丢夫、奥尔恭、柏奈 尔夫人、欧米尔、玛丽亚娜、桃丽娜、达米斯等。
2、答尔丢夫形象 贪食 答尔丢夫 贪色 揭露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伪君子)贪财 答尔丢夫与哈姆雷特比较: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是难以用 一两个词来概括的,他的长于思考缓于行动,他的从快乐 到忧郁、再到延宕都表现出这一形象的极为复杂的性格特 征,而答尔丢夫的性格特征则可用一个词“伪善”来加以 概括,这个人物身上所集中的特征均可以归结到“伪善” 之中。显然,答尔丢夫的形象是单一的性格特征构成的。 关于这一点,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柳鸣九等 主编的《法国文学史》我们教材在内的许多著作都无一例 外地论述过:“莫里哀按照理性原则塑造答尔丢夫这个人 物,把他写成具有单一性格的伪善者。”缺乏丰富多彩的 性格特征。
②他的性格特征有深层次的心理结构 17 世纪法国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即在过渡时 期的两个阶级的全面关系中,渗透着一种封建贵族以 虚假的繁荣当成真实和部分第三等级庸人以即将取代 对方的真实当成假象的普遍颠倒不自觉的虚伪精神。 除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中渗透着答尔丢夫的性格特征外, “伪善”这一心理结构赖以产生的过渡时期在过去曾 有过,在未来也还将出现,它所积淀的现实心理,是 前有古人。 答尔丢夫的性格特征有两个层次的结构, 表层结构:指向特定时期的封建贵族和第三等级 之间的妥协关系。(延伸:第三等级) 深层结构:指向超越时空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 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 是”。
• 孟子在<公孙丑>篇里把大商人呼作 “贱丈夫”。 • 秦汉时期,实行市籍制。工商业者另立 户籍,被打入另册。凡在籍者,身份低 于一般编户齐民。一代有市籍,三代失 去自由。 • 晋朝时,将羞辱商人的方法抬到极至, 商人必需头上缠巾,将自己的姓名题写 在额头上,穿鞋不能一色,一脚穿白, 另一脚着黑。
• 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 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 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 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 君重民 •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 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 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 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 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 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 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发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 • • 一、文化概念界说 二、文化的要素、分类与基本特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文化概念界说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 理。
• 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 系辞下》中 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浩大恢弘,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即历史地表现出来的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区别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特性或气质则是清晰的。

而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特性与气质,对我们从哲学层面上求得对中国传统文化明确理解和总体把握,无疑又是极有裨益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界定,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论者将传统文化归为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有的论者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解析传统文化特征的基本内核,有的论者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视为伦理审美型或伦理的人文主义。

不难发现这些论者的视角都是沿着精神方面或社会意识形态的线索去界定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李宗桂就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固然也能甚而更能广泛地反映文化的民族性,但较之精神方面的特质,它就显得不那么集中、深刻”[1]。

因而他是主张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方面考察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

与此不同,冯天瑜认为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特征的考察必须通观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等独特而多样的复杂因素,精神特质的形成也要结合这些因素的作用去分析[2]。

比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后者的视野,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不能简单地用精神性或意识形态的方面去概定而缺乏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诸特性的相应发明,或可说,这至少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无法完整地揭示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和独特风貌。

但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特征的因素,放到经济生产方式的文化意义中去探讨似乎更妥帖些,刻意由地理因素单独引出一类文化特征既与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视角上谈的文化特征的相关分析重叠杂糅,也易流于地理环境决定论之缺失。

另外,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谈文化特征固然已涵括思想文化的层面,但若把思想文化流派的线索单独论列无疑会更见清晰,有利于更富深度地厘定传统文化的多维特征。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一、填空选择1、新辈神谱:雷电神:宙斯(朱庇特)、天后:赫拉(朱诺)、海洋神:波赛冬(尼普顿)、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玛尔斯)、火神:赫淮斯托斯(乌尔肯)、神使:赫尔墨斯(墨丘利)、月神:阿耳忒弥斯(狄安娜)、智慧女神:雅典娜(密涅尔瓦)、狄俄涅: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前“奥林匹斯神系”则留有母权社会的痕迹。

“奥林匹斯神系”是父权制社会的反映。

2、英雄传说是以英雄为中心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赫拉克勒斯传说3、古希腊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萨福,他代表了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感情,柏拉图称之为“第十位文艺女神”,伊索的代表作《伊索寓言》,它代表了奴隶平民的思想感情。

4、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灵感说”,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5、希腊化:希腊的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时期,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古罗马的神话大全。

6、贺拉斯:著名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

代表作《诗艺》继承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又提出“寓教于乐”。

7、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8、《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其中《伊利昂记》叙述希腊人围攻特洛亚的故事。

战争起因:海洋女神忒提斯,宙斯将她嫁给人间国王珀琉斯。

婚宴上,不和女神厄里斯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

上面刻着:“赠给最美丽的女神”。

结束于奥德修斯的“木马计”。

《奥德修记》描写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特洛亚战争之后返乡的故事9、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萨图罗斯剧和拟剧,悲剧原意为“山羊之歌”,都起源于古代希腊人祭祀酒神酒神狄俄倪索斯仪式的歌舞。

10、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其中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俄瑞斯忒亚》三部曲是唯一完整流传下来的三部曲。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也是其代表作,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神话。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取材于神话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庞大的文化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而这种影响的核心,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追求人类尊严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

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尊重长辈、师长和祖先,要关心他人的感受,要为他人着想。

这种尊重和关爱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例如,孔子提倡的“仁爱”就是一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注重和谐、友善的关系。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更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以及“君子养心,莫善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道德修养和自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

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

人们相信,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观。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追求真理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都强调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学而不厌”等观念,表达了人类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学习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求知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精气
在中国人的信仰里,首先相信贯通天地者为“气”,且在天地人 彼此之间有其共同的运行规则,即所谓“阴阳五行”。 气,被认为是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极其微细的存在。在中医里,特 别看重“精气”说。 《灵枢· 决气》将精、血、津液、脉统称为气。 五运六气:五行之气,曰五运;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 候,曰六气。 《素问· 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 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 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素问· 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 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素问· 五运行大论》: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 曰:冯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 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 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五行
五行的思想肇始于西周初期。《尚书· 甘誓》已有“五 行”两字,但没有说明“五行”的具体所指。 《国语· 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恒公讲述“和实生物,同 则不继”的道理,他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 百物”。这里没有出现“五行”两字,但把“金木水火 土”作为万物的基本元素。 《尚书· 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把“五行”置于洪范九畴之首, 视之为“天地之大法”。
保合太和、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
作者:崔一心
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08期
"人文主义"一词源于西方文化,又称"人本主义",是指与神本主义相反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摆脱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出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

由于当时的人文主义具有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显著不同的特点,所以通常被称为中国古典人文主义。

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

从春秋中期开始,季梁最早提出"重民轻神"的主张,而后子产又提出"天人相分"。

春秋末年,孔子秉持并宣传"与命与仁"(既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完全否定未知世界)的主张。

"命"虽具有泛神论的色彩,但孔子更注重现实,强调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动性。

战国晚期,荀子甚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号召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总之,从现实主义出发,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一系列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主张。

第二,倡导仁爱。

在人文主义思想中,仁爱居于首要地位。

儒家倡导仁爱,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墨家则提出"兼爱"主张,即没有差别地爱一切人,这表面上看起来更伟大,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如果真的照此去做,会破坏等级制度。

所以,孟子骂墨子的主张会导致人们"无君、无父",破坏社会秩序。

儒家强调只有仁爱才是现实之路,治世之本。

第三,提倡礼治。

"礼"是指特定的社会制度及其行为规范和礼仪。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

不过,由于他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一个理想的模式,所以到历史当中去找,主张按传统的周礼办事。

后来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主张,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

礼治主义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路线。

第四,重视道义。

如果说"礼"是外部约束的话,"义"则是人们的自我约束和主观自律的原则。

孔子提倡"礼",但更强调"义"。

在儒家看来,维护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一个高尚人的主动的精神要求。

孟子对儒家这一思想有更大发展,他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有的时候,人们不免会遇到"义"与"利"之间的矛盾,因为人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离不开物质利益,但这应该有一个限度和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义"。

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舍"利"取"义",义无反顾。

当然,这个"义"是以特定历史时代的道德标准为前提的。

第五,强调学习。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的关系上,孟子认为人之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以保持先天的善性,抵御现实生活中物利的诱惑;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人更应该注重学习,用社会知识改造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如果任凭人的本性发
展,对社会将十分有害。

孟子与荀子的主张从表面上看势如水火,实则殊途同归:都强调人们后天的自我学习和努力,强调人的自觉精神,使人成为高尚的社会化的人。

第六,倡导诚信。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诚是指对别人行为时的态度,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信是对别人行为的反映,相信别人说的话,不猜疑别人。

因此,诚信虽从两个角度立论,说的实则是一回事。

一个对别人诚恳的人,往往也易于相信别人;而一个狡诈的家伙,通常不会轻易信任别人。

上述六点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所说的仁、义、礼、智、信,所谓"三纲五常"中的"五常"。

从根本上说,五常是为三纲服务的,受三纲的制约。

因而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古典社会色彩。

这正是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总特征。

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对中国文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中世纪虽也曾再次受到宗教思潮的影响,但始终未能将中国社会拉回到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愚昧状态中去。

这是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积极影响。

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我们应抛弃"三纲",给"五常"注入现代内容,焕发其新的生机,使之成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

【责任编辑冯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