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治”思想平议——以《荀子》与《礼记》为视角

合集下载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

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

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从《荀子》归属之争看荀子对孔孟儒学的转化与创新

从《荀子》归属之争看荀子对孔孟儒学的转化与创新

从《荀子》归属之争看荀子对孔孟儒学的转化与创新自韩愈首发荀子思想“不粹”之评,关于荀子的学派归属一直是儒学内部的重要议题,也是建国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绕不开荀子的学术谱系归宗问题,即荀子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的问题,所以,必须厘清荀子与孔孟的异同,必须搞清楚这种异同是对孔孟的背离还是创新。

这一问题在中华学术史上的战国秦汉时期本是无争议的,即基本都将荀子列入儒家序列,出现分歧主要是在唐宋以后,具体说是随着儒家进入理学化时期,伴随着孟子的升格,对荀子的贬抑之声不绝于儒家内部,韩愈在《读荀》中就指出荀子“大醇而小疵”。

在论及儒家道统的重要篇章《原道》中,韩愈从尧舜开始追溯,中经禹汤文武周公,而后“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

柯之死,不得其传焉”,直接将荀子排斥在儒家道统的主要传人之外,其理由是荀子之学“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但不管怎样,韩愈还是视荀子为儒家的。

但到了宋代理学家二程、朱熹那里,荀子被归到法家的队伍而被彻底排斥在儒家道统之外,二程认为荀子思想“极偏驳”(《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其性恶论导致其学说“大本已失”。

(《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朱熹更是直斥荀学“使人看着如吃糙米饭相似”,断言“荀卿全是申、韩”。

告诫学者“不须理会荀卿”,认为“韩退之谓荀、扬‘大醇而小疵’,伊川曰:‘韩子责人甚恕’,自今观之,他不是责人恕,乃是看人不破……”(《朱子语类》卷一三七)。

从理学的角度看,主张人性恶、提倡法治的荀子与以道德心性为圭臬的正统理学家确实不是一路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理学家们要扬孟抑荀。

客观地说,荀子思想的王霸观和很多有关“法”的论述确实已经超出了传统儒家的边界,于是围绕荀子与儒法思想流派的关系这一公案就一发而不可收,近代以来,围绕荀子的论争更多。

谭嗣同的“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谭嗣同《仁学》),更是将荀学与历史上有着“暴秦”恶谥的秦政画了等号,可谓振聋发聩。

浅析荀子的礼法思想

浅析荀子的礼法思想

浅析荀子的礼法思想摘要:荀子是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视法治,在《荀子》一书中,“法”和“刑”出现的频率极高。

但同时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家的“礼”治思想。

荀子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改造了孔孟的礼治,而且还修正了法家的法治,使它们二者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融为一体,成为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

因而,研究荀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礼法思想,对于我们厘清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荀子;礼法;隆礼重法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礼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他的思想中又有很明显的法治思想的痕迹。

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荀子的礼法思想在他的《君道》、《王制》、《性恶》、《正论》、《君子》和《富国》等篇中都有具体的论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荀子的礼法思想进行分析。

一、荀子礼法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要是主张仁政,以礼治国。

但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

着重指出“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吸收了春秋以来法律思想的成果,改造充实了传统的礼学,克服了儒家和法家的对立,使二者走向了统一。

荀子认为,礼和法的产生有着相同的社会根源,都是社会矛盾的结果。

法的产生不是自古就有的,古代人少物多,不会发生为财产而争斗的事情,也用不着赏罚。

但是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多物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上出现了争夺混乱,“民众而奸邪生”,于是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法制”,以防止和惩罚人们之间的互相争斗侵害。

礼仪和法度都是圣人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同时,荀子的人性论是他礼法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荀子一直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要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够使人们向善。

在他的《性恶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之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与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

荀子与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

荀子与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并积极推动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荀子的重要思想包括人性恶、教化以治性、君王的政治责任等,这些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恶,对于人性中的恶倾向,荀子强调了教化的力量。

他认为如果不进行教化,人性的恶就会愈发显现。

因此,教化以治性成为荀子政治思想的重要核心。

荀子强调君王应该具有教化人民的责任,通过教化来约束人性的恶,使得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并且为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

其次,荀子强调了君王的政治责任。

他认为君王的统治是天命所赋,君王应该尽其职责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荀子主张君王负责调解争端,使得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他认为君王要明察勤恳,以身作则,做到道德高尚的榜样,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荀子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荀子的政治思想在儒家学派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儒家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他不仅强调人性的恶,更注重了如何通过教化来改造人性。

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王的角色与责任,强调君主的德行和道德刚正。

他的政治思想给后世的政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此外,荀子提出的政治思想还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

他认为君王应该通达大义,负责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非浑浑噩噩地享受权力。

荀子的思想鼓励君王成为君子,以德行来统治国家,这一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主张人性恶,强调教化以治性,并强调君王的政治责任与德行。

他的思想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也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荀子的政治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以期在当今社会中实现政治的良善与和谐。

“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

“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

“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作者:王晶等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3期关键词: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指向;礼治秩序摘要:先秦儒家“以礼为教”以“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达到了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的目标。

对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重新阐释,既可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礼治秩序”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3029405Key words: preQin Confucianism; Confucian thought; value orientation; Confucian orderAbstract:“Confucianism as the doctrine” in the preQin period is based on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the valueoriented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ideals:“Confucianism in self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country management and world peace”, which reached the goal of forming into human nature and the world. Therefore, at the background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reinterpretation for the preQin Confucian ethical code, it not only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our tradition educational theory, but also can provide a possible reference path sel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order”.先秦儒家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之一,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

《2024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范文

《2024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范文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演变,儒家礼乐文化在此背景下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德育价值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研究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及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概述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以“礼”和“乐”为核心,强调以“仁”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礼作为行为规范,对个人及社会都具有指导意义;乐则作为情感的抒发和沟通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框架。

三、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一)礼仪教化,培养道德观念先秦儒家通过礼仪教化,使人们明确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礼仪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音乐熏陶,陶冶性情音乐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

先秦儒家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人伦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先秦儒家重视人伦关系,认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通过礼乐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形成尊重长辈、关爱他人、忠诚国家等良好品质,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一)教育领域的应用在现代教育中,应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通过开展礼仪教育、音乐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社会治理的应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弘扬礼乐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礼乐文化还可以为政府提供治理社会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结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应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传承下去,发挥其在教育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24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范文

《2024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范文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德育工作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以期为当代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系统的发展。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的规范,以礼治天下,以乐为教育手段,通过音乐来感化人心、教化人民。

这种以礼乐为核心的德育思想在孔子的传承和弟子们的实践中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内容1. 仁爱之道:儒家倡导仁爱之心,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这种仁爱之心是礼乐文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2. 道德规范:儒家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通过礼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

3. 音乐教育:儒家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

四、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1. 培养道德品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强调仁爱、道德规范等德育内容,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2.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传承文化传统: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4. 塑造个人品格:通过学习和实践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可以塑造个人品格,使人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五、现代德育中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应用1. 教育实践:在现代教育中,可以借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思想,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 社会管理:在社会发展中,可以运用儒家礼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文化传承:通过传播和弘扬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读书心得——《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

读书心得——《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

读书心得——《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礼”与“教化”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先秦儒家以礼来教化人,范导人伦关系,从而构建社会的和谐伦理秩序。

孔子以仁释礼,孟子摄礼入心,重视礼对于人的德性教化功用,通过人的道德修为与德性涵养,由内向外、由己及人地达致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谐和。

但进入战国末期,礼制衰落与仁义价值危机使社会关系和伦理秩序走向崩溃边缘。

面对“礼义不行,教化不成”(《荀子·尧问》)的社会现实,荀子在批判继承孔孟的礼与教化理念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礼”,并以礼为核心系统重构了儒家的伦理与教化理想。

荀子“礼”教为战国末期的分乱转向秦汉时代的大一统提供了伦理秩序支撑,对儒家思想向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具有重要而突出的作用。

因此,重新审视与把握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为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秩序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荀子“礼”教的逻辑起缘“人”是先秦儒家教化的对象,对“人”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同思考与理解形成了先秦儒家教化的不同范式。

孟子以人心之善推证人性之善,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以四心言人的仁义礼智之性,并将之提升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高度,故言人无四心非人也。

孟子还认为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于人能以仁礼存心,“由仁义行”(《孟子·离娄下》),爱人敬人,将心性之善发用到人伦日常中,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从而形成良善的人道秩序。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礼”内化于心,人存其心、养其性便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和道德主体性。

在这里,主体的道德形塑相对于主体与他者的伦理关系结构具有优先性。

与孟子不同,荀子从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社群结构及人在其中的社会文化角色来理解和回答“人”及“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并以此阐释礼教的起缘与必要性。

古代礼仪诗词关于礼仪的诗句

古代礼仪诗词关于礼仪的诗句

古代礼仪诗词关于礼仪的诗句1、《荀⼦.富国》商朝: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的⿊线⽤以判曲直,圆规与直⾓尺⽤于量度⽅与圆。

2、《礼记·经解》商朝荀⼦: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

3、《荀⼦·王霸》商朝荀⼦: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

4、《荀⼦·⼤略》商朝荀⼦: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

5、《群书治要·经解》商朝荀⼦: 夫礼之于国也。

犹衡之于轻重也。

绳墨之于曲直也。

⼈⽴⾝处事必须遵照执⾏的基本原则。

⼈如果失去了⽴⾝之处,就⼀定会跌倒沉沦。

礼仪是⼈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谈举⽌等⽅⾯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礼仪⽂明礼仪的古诗词静以修⾝,俭以养德。

—— 诸葛亮君⼦忧道不忧贫。

—— 孔丘贫⽽⽆谄,富⽽⽆骄。

—— ⼦贡强本⽽节⽤,则天不能贫。

—— 荀况侈⽽惰者贫,⽽⼒⽽俭者富。

—— 韩⾮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诸葛亮奢者狼藉俭者安,⼀凶⼀吉在眼前。

—— ⽩居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求⽊茂,塞源⽽欲流长也。

—— 魏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霸祖孤⾝取⼆江,⼦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侈则多欲。

君⼦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谁善⽓迎⼈,亲如弟兄;恶⽓迎⼈,害于⼽兵。

浅析荀子对礼法的合一思想

浅析荀子对礼法的合一思想

以上看 出, 由于动机问题 , 他们都没能将 礼法真正合一起 来 。苟子是个很务 实的人 , 不象 以前的儒家总纠 缠动机问题。
在谈到人的修养时 , 他闭 口不谈 如何树立 良好 的动机 , 如何 自
律, 只讲 如何在圣 人王者 的教化下 , 在礼义 的规范下 , 化性起
又讲法治 。苟子是怎样 内在 的溶合礼法的呢?

伪, 受到改造。他认为 , 们遵礼 , 出 自“ ” “ 人 非 仁 、 恻隐之 心” ,
而是受外在礼法“ 矫饰 ” “ 、 扰化” 的结果 。外在 的礼法看得 见 摸得着 , 人的言动视听合 礼法否也看 得见摸得着。所以 , 道德 修养在苟子那里 , 成为可 以用尺度衡量 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对
苟子继承法家的同时又掺进儒家的东西他的等级制不想不再单纯依靠个人动机和说服教育而是像对待小人一样是以耕织合军功来确定而是以礼义修养为本位的

第 9卷第 3期 20 09年 6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R L OF I OU NA n A N S RY P L T C I N I DU T O Y E IN C
为是背离 的, 是出 自个 人私利 , 是为霸 主争 霸服务 的。所 以礼 治徒有其 表 , 法合 一不能 内在 的合 一, 者很快 就破 裂了。 礼 两 儒家的孔子继承了霸主礼治 的一面 , 并进 一步 因名求 实, 要求
求人人树立义 的动机 , 太不现实 , 法家讲求因顺私欲 , 会导致仁
o c n C ia eiut oe ac n gl oe ne w i  ̄ eu i f t u t oenn eadl a gvrac ik go u f ni t hn , t et gvr nea dl a gvmac , hc Wkt nt o i e egvra c n el oenneo t ni Hsn a e q e n e h qh y eq t g fh n f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平等 )2、“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梁启超 )3、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大同书 )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5、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6、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资政新篇 )7、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龚自珍)8、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9、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邓析)10、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11、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孟子 )13、“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墨子.兼爱中》 ) 13、“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老子 )14、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治不听君,民不从官”)15、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白居易)16、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韩愈 )1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魏征 )18、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唐)19、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其本则合,其用则异)20、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北宋)21、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唐高祖)22、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顾炎武)23、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张居正)24、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明刑弼教)25、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26、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张之洞)27、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一秉于礼)2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儒家思想 )29、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30、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杜预)31、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董仲舒 )32、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无为 )3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程朱理学 )34、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范仲淹 )36、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王安石 )37、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完颜雍 )37、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便宜一十八事》 )38、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丘濬 )39、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王夫之 )40、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章太炎 )41、“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夏朝 )42、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宗教祭奠仪式 )4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 《礼记》 )45、《管子》所反映的思想学派主要是( 齐国法家 )45、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荀子 )46、“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反映了孔子主张( 社会和谐)47、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兼爱 )48、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庄子)49、《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道 )50、最早提出系统“法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 商鞅 )51、商鞅反对复古倒退,主张( 不法古,不修今 )53、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还利用了( 五德终始说 )53、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作是( 《春秋繁露》)54、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律本》)5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文治 )56、隋唐时期贯彻“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原则的法典是( 《武德律》 )57、批评《礼记·月令》远离“圣人之道”的唐代思想家是( 柳宗元 )58、提出“性善情恶”说的宋代思想家是(李翱)59、在朱熹看来,“礼之本”是( 德 )、60、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黄宗羲 )61、提出“趋时更新”法律时变观的著名思想家是( 王夫之 )62、“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 变法改革 )63、太平天国财产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是(《天朝田亩制度》)64、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根本在于(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65、“一秉于礼”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曾国藩) 66、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并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根据的著作是(《孔子改制考》 )67、梁启超变法思想中所推崇的国家政体是( 君主立宪)68、参与起草《大清新刑律》的日本法学家是(冈田朝太郎)6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早明确提出于(《民报》)70、“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和解释者是( 章太炎)7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夏禹)7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7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民治)7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7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叔向)7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罪人不孥)7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荀子)7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法家)7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道家)80、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公开性)8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慎到)8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8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汉文帝)8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新书》)8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贾谊)8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君为臣纲)8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董仲舒)8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鲍敬言)8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孝文帝)9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韩愈)9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范仲淹)9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张居正)9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9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夷氛纪闻》)9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天朝田亩制度》)9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曾国潘)9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立法机构)9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梁启超)9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援引比附)10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A.曾国藩∙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E.强调“主权在民”6、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A.法条∙B.法义∙C.法数∙D.类∙E.式7、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E.唐甄9、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C.设议院开国会∙D.制定宪法∙E.实行三权分立10、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D.纠察权∙E.教育权11、下列人物中,公开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有( )∙ A.叔向∙B.子产∙ C.孔子∙D.赵鞅∙E.邓析12、下列能够反映墨家“天志”思想的说法是( )∙ A.顺天之意,得天之赏∙ B.反天之意,得天之罚∙C.天子有善,天能赏之 ∙D.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E.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13、朱熹“严刑”主张的具体内容有( )∙A.恢复肉刑 ∙B.限制赎刑 ∙C.推行社仓 ∙D.以口数占田 ∙E.严惩奸凶14、 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著作有( ) 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著作有( )∙ A.《原道觉世训》∙ B.《原道救世歌》 ∙C.《原道醒世训》 ∙D.《劝世良言》∙E.《太平天国起义记》15、下列对《大清现行刑律》特点描述正确的有()∙A.采用罪刑法定主义∙ B.删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 ∙C.取消了六律总目∙D.采用缓刑制度 ∙E.分总则、分则两编16、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 A.子张 ∙B.子思 ∙C.孟子 ∙D.荀子 ∙E.漆雕氏17、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A.王充 ∙B.刘秀 ∙C.刘预 ∙D.仲长统∙18、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A.王安石∙B.范仲淹 ∙C.张居正 ∙D.丘濬 ∙E.朱熹19、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 A.“严刑以致又安”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 D.“一秉于礼” ∙ 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20、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 ) ∙ A.故杀子孙∙ B.妻殴夫∙ C.存留养亲∙ D.无夫奸∙ E.子孙违犯教令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 1、以德配天——(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廉洁,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平等 )2、“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梁启超 )3、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着作是(《大同书 )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5、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6、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资政新篇 )7、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龚自珍)8、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9、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邓析)10、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11、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孟子 )13、“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墨子.兼爱中》 ) 13、“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老子 )14、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治不听君,民不从官”)15、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白居易)16、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韩愈 )1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着名谏议的提出者是(魏征 )18、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唐)19、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其本则合,其用则异)20、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北宋)21、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唐高祖)22、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顾炎武)23、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张居正)24、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明刑弼教)25、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26、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张之洞)27、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一秉于礼)2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 )29、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30、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杜预)31、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董仲舒?? )32、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无为?? )3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程朱理学?? )34、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范仲淹?? )36、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王安石 )37、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完颜雍 )?????? 37、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便宜一十八事》 )38、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丘濬? )39、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40、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章太炎 )41、“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夏朝?? )42、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宗教祭奠仪式 )4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 )45、《管子》所反映的思想学派主要是(?齐国法家 )45、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荀子 )46、“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反映了孔子主张(?社会和谐)47、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48、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庄子)49、《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50、最早提出系统“法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 )51、商鞅反对复古倒退,主张(?不法古,不修今? )53、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还利用了(?五德终始说? )53、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作是(?《春秋繁露》)54、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着作的是(?《律本》)5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文治 )56、隋唐时期贯彻“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原则的法典是(?《武德律》 )57、批评《礼记·月令》远离“圣人之道”的唐代思想家是(?柳宗元 )58、提出“性善情恶”说的宋代思想家是(李翱)59、在朱熹看来,“礼之本”是(?德 )、60、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黄宗羲 )61、提出“趋时更新”法律时变观的着名思想家是(?王夫之? )62、“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变法改革 )63、太平天国财产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是(《天朝田亩制度》)64、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根本在于(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65、“一秉于礼”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曾国藩)66、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并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根据的着作是(《孔子改制考》 )67、梁启超变法思想中所推崇的国家政体是(?君主立宪)68、参与起草《大清新刑律》的日本法学家是(冈田朝太郎)6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早明确提出于(《民报》) 70、“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和解释者是(?章太炎)7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夏禹)7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 )7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民治)7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7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叔向?)7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罪人不孥)7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荀子? )78、作为先秦时期着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法家)7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道家? )80、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公开性)8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慎到? )8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8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汉文帝)8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新书》)8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贾谊)8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君为臣纲)8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董仲舒)8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鲍敬言)8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孝文帝)9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韩愈)9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范仲淹)9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张居正)9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9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着作是(?《夷氛纪闻》 )9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天朝田亩制度》)9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曾国潘)9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立法机构 )9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梁启超 )9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援引比附)10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E.贾谊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B.管仲 ∙C.孔子 ∙D.孟子∙E.荀子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 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 ∙ A.曾国藩∙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6、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A.法条 ∙B.法义 ∙C.法数∙D.类∙E.式7、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E.唐甄9、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C.设议院开国会∙D.制定宪法∙E.实行三权分立10、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A.立法权∙B.司法权∙C.考试权∙D.纠察权∙E.教育权11、下列人物中,公开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有(?????? )∙A.叔向∙B.子产∙C.孔子∙D.赵鞅∙E.邓析12、下列能够反映墨家“天志”思想的说法是(?????? )∙A.顺天之意,得天之赏∙B.反天之意,得天之罚∙C.天子有善,天能赏之∙D.天子有过,天能罚之∙E.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13、朱熹“严刑”主张的具体内容有(?????? )∙A.恢复肉刑∙B.限制赎刑 ∙C.推行社仓 ∙D.以口数占田 ∙E.严惩奸凶14、?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着作有(?????? )?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着作有(?????? )∙A.《原道觉世训》 ∙B.《原道救世歌》 ∙C.《原道醒世训》∙D.《劝世良言》∙E.《太平天国起义记》15、下列对《大清现行刑律》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A.采用罪刑法定主义 ∙B.删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 ∙C.取消了六律总目 ∙D.采用缓刑制度 ∙E.分总则、分则两编16、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A.子张 ∙B.子思 ∙C.孟子∙D.荀子 ∙E.漆雕氏17、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A.王充 ∙B.刘秀 ∙C.刘预 ∙D.仲长统∙18、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 ???)∙A.王安石 ∙B.范仲淹 ∙C.张居正 ∙D.丘濬 ∙E.朱熹19、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A.“严刑以致又安”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D.“一秉于礼”∙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20、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 ????)∙A.故杀子孙∙B.妻殴夫∙C.存留养亲∙D.无夫奸∙E.子孙违犯教令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1、以德配天——(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廉洁,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

浅议儒家法律思想之“以礼入法”

浅议儒家法律思想之“以礼入法”

浅议儒家法律思想之“以礼入法”作者:陈永峰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1期【摘要】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

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治以礼入法德教“以礼入法”,始于战国末期,经过春秋战国儒、法之争,儒法两家从对立到相互借鉴,在长期的发展和改造中,于汉朝正式确立其地位,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

儒家“礼治”思想礼法融合。

回溯历史,礼起源于祭祀。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把礼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礼治开始兴盛,并经演变,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准则。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礼治”的思想主要有“亲亲”、“尊尊”、“孝忠”等,应当说,礼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

在今天,道德与法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虽也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但其毕竟拥有不同的理念。

而先人却以其独特的视角,“以礼入法”,使礼与法融合,使得中国古代法律具有了道德与法的双重内涵。

当礼义表现为抽象的伦理原则时,需要具体的规则去落实、贯彻;而当礼义表现为琐碎的生活规范时,又需要法律明定违制的处分。

①礼与法结合之后,礼便成了法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甚至成为判断罪行有无的标准,为礼所允许的,就被认为是合法的,为礼所不容的,也必为法所禁止。

重德轻刑。

虽然儒家以其努力实现了礼法的结合,但在儒者们的心中,礼的地位毕竟是优于法的,法律不过是手段,礼才是目的,所以儒家“以礼入法”的同时又是重德轻刑的。

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完成r——基于孔、 孟、 荀的儒家哲学思想

论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完成r——基于孔、 孟、 荀的儒家哲学思想

论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完成r——基于孔、孟、荀的儒家哲学思想吴越强【期刊名称】《戏剧丛刊》【年(卷),期】2018(000)015【总页数】5页(P16-20)【作者】吴越强【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虽然“道德形而上学”一词是近代中国哲学工作者们借用了康德对于“形而上学”的区分,但“道德形而上学”却是先秦儒家的一个基本问题。

要想明确这个问题,则又要从孔子出发,再结合孟子和荀子的哲学思想来讨论。

本文的讨论主要着眼于四书和《荀子》。

对于所选用的文本,接下来先做一个简要分析。

《论语》:关于《论语》的争议较少。

本文赞同主流观点,《论语》由孔子弟子编纂,特别以孔子之后一两代弟子为主。

《论语》一定程度上是“儒分为八”之诸弟子的意见合集,所以通过语录体体现,可谓微言大义。

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对于先秦儒家的考察也适当引入其后两代的观点,选取了《礼记》中《大学》与《中庸》两篇。

在这两篇的成书上,本文也基本赞同主流观点,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大学》),《中庸》则为子思所做。

《孟子》:就成书而言,《孟子》的公案相对少些,无论是赵岐、朱熹主张的身前完本说,还是韩愈、苏辙主张的弟子记叙说,抑或是太史公认为的本人和弟子共同完成说,都将文本的成书时间大致定于战国中期。

本文主要关注《孟子》中对于德性形而上学构建的基本完成。

《荀子》:关于《荀子》一书,大多人认为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撰,小部分是门人弟子的记述。

本文主要考察的是荀子基于性恶论而完成的对于儒家德性形而上学的完善,不对其政治思想展开讨论。

一、孔子:道不远人据杨伯峻统计,《论语》中“道”字共出现60次,其中44次是出自孔子之口。

可见,在孔子看来,道是很关键的。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虽然道在词序上靠前,但很大程度上却依托于后面几项,这和老子对于道的构建是不一样的。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地位与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主张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张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春秋战国】荀子的思想之礼治思想

【春秋战国】荀子的思想之礼治思想

【春秋战国】荀子的思想之礼治思想【摘要】本文通过对荀子生平的简单描述,反映出他当时生活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如何提出礼治思想的背景。

以“性恶论”为礼法思想的根据,分析荀子礼学思想,了解了其思想精髓,以求进一步的阐述荀子以礼治国的思想。

他强调礼是国家权利,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把礼和法协调统一起来,通过他的礼治学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如何重要的意义。

一、荀子的生平简介荀子,字荀,名况,因避汉代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儒学大师。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道、墨、法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

荀子一生的作品,经过西汉刘向整理校订,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

至唐代扬?作注,定为二十卷,并更名为《荀子》。

现在的《荀子》一书,就是经过刘向、扬?之手。

《荀子》一书,全面反映了荀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张觉在他的《荀子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是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荀子是先秦以来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伟大之处就是他不仅继承了先前儒家大师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敢于对当时主流的孟子思想进行有力的批判。

在“扬弃”中集百家之长发展了独树一帜的荀学思想体系,后人称之为“荀学”。

先秦以来,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正统儒家学派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令春秋战国时期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达到了顶峰。

二者的论战是一场思想的对话,灵魂的剖析。

虽然他们的理论看似对立矛盾,实质在逻辑上却互为补充,他们提出各自人性论的目的是在于为各自的政治蓝图寻求一个理论基石,为构建彼此的哲学体系奠定逻辑起点。

善的追寻:先秦儒家礼论之比较

善的追寻:先秦儒家礼论之比较

善的追寻:先秦儒家礼论之比较
王文东
【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30)6
【摘要】本文在先秦儒家礼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孔孟荀礼论之差异、逻辑联系及其特点。

孔子兼综“德”、“礼”,以“礼”释“仁”;孟子礼、义并论,统合情、理;荀子尊“礼”重“法”,综合“仁”、“义”、“礼”。

孔孟荀礼论探究至善,重视内在的人性、人道和人的需要,注重人伦教养和理性规范的结合,体现了先秦儒家伦理精神的内在发展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形上意义,它奠定了传统礼教或名教的主导精神。

【总页数】7页(P33-39)
【关键词】礼;先秦儒家;礼论;礼;义;仁;情;理;法
【作者】王文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B82
【相关文献】
1.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思想基础——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刍议 [J], 吕露
2.儒:礼与制度--兼论先秦儒家"礼"的承传 [J], 解丽霞
3.佛教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兼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比较 [J], 陈坚
4.追寻超越——从先秦儒家性命思想的困境看“穷者而后工”命题的生成与内涵[J], 张炳尉
5.儒:礼与制度——兼论先秦儒家“礼”的获得与承传 [J], 解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道 当”虽 然 也 是天 之 所 为 ,但 天子 于 此 已完全 是 从 “ 群 多 力 ” 疆 ” 胜 物 ”等 处 着 眼 。 、“ 、“
列传 上的记载 :韩非 “ 与李斯俱事苟卿” ,对二人的思想 加 以逻辑联系 , 认为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从礼 到法过渡的桥梁 , 更有甚者 , 是把苟子和韩 非同划归于法家
和 则 一 ,一 则 多力 ,多 力 则 疆 ,疆 则胜 物 … …能 以事 亲 谓之
貌进行 了形象的描述 ; 而在 礼记 ・ 经解 中, 则通过 “ 诚”、 “ 欺”、 “ 诬”等关键词加以彰显 , “ 绳墨诚陈 ,不 可欺以
曲直 ; 矩 诚 设 , 可 欺 以 方 圆 。 子审 礼 , 可 诬 的标 准 性 , 国而 言 ,是 国 家 协 和 于
与 礼 记 二书论述礼治思 想最为集 中和精辟 (礼记 中
的 文 献 ,据 王锷 考 证 ,均 成 于 战 国 晚期 之 前 ) 。比 对 之 后 ,
安定的前提 ,苟子言道 :“ 如是 ,则下仰上以义 矣 ,是綦定
索为 匹夫不可得也 。”【p 就文教而言 ,主要是指诗、书、 1枧 1
乐 、易、礼与春秋等 “ 六艺”之教 ,以期达到 “ 国君民”、 建 “ 化民成俗”的 目的。以上是从礼的治事方面而言,下面兹 就礼治所构想的不同层面 ,即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分
而述之。 ( )修 身 一
服 ,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 。 ”可见 ,只要君王 纯任道义 ,符节、契券 、探筹投钩、衡石称县、斗斛 敦概等
分施 ,均偏而不偏。 ”但与今 日的法一样 ,古代 之礼也需立 定一种明信 性 , 这是君王以义取信于 民众的不二法 门, 从而 收 “ 上可以王 ,下可以霸”之效 ,战国时期 的商鞅立木取信
即 是 明 证 。否 则 , 将 失 其 为 礼 , 流 变 为 一 种 君 王 的权 谋 礼 而
先秦 儒 家 “ 治 "思 想 平 议 礼 , I ,, 、
以 荀子 与 礼 为视 角 己
欧 阳询
( 怀化学院 人文教育系,湖 南 怀化 4 8 0 ) 10 8 摘 要 : 先秦儒 家看来 , 在 礼治是谓一种理想的治 国方略。但 自 2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 以降 , 0 世人往往只看到其 “ 吃人 ” 、
( )标 准性 一
在上文 “ 礼之于正 国也”一段文 字中,作者采用的是中 国式的类比写作手法 , 把礼譬为衡、绳墨、规矩 ,而这三者
又 分 别 为 轻 重 、曲直 、方 圆 的 基 准 与 标尺 , 一 共 性 表 明 了 这 礼 不 外 是 治 国 的 准 绳 。礼 既 然 是准 绳 ,那 么人 们 在 生 活 中 就
中图分类号 :B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2 9( 0 1 6 0 1- 3 63 2 1 2 1 )0 — 0 1 o
先秦儒家认为 ,理想的治 国方 略是一种礼治 。同时 , 礼 治既是一种德治 ,一种王道之治 ,有如苟子所言 :“ 絮国以
呼礼 义 ,而 无 以 害之 ,行 一 不 义 ,杀 一 无 罪 ,而 得天 下 ,仁 者 不 为 也 。 [M 治 也 是 一种 人 治 , 苟 子 . 制 > 云 : ” 1 礼 王 )

礼治 的 内容
[ 在 当前学术界 , 4。 I 仍然认为苟子是法家的 , 主要代表是邓
汉卿先生 。 他在 苟子绎评 一书的 序 和每篇的 析评
礼治既然是一种安上治 民的治国方略 , 那么, 的内容 它 必然广涉君 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概而言之 , 其主要包括政 事与文教二方面。至于物质生产方面 ,由于当时经济实行 的
礼记 ・ 学》言道 : “ 大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
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 以至于 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苟子 ・ 君道)亦 日:“ ) 请问为国? 日:问修身 ,未尝闻为
( 三)仁 爱性 关于苟子与韩非的思想关系 , 一般人依 据 史记 . 韩非
孝 ,能 以事兄谓之弟 ,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
君者,善群也。群 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 , 畜皆得其长 ,群 六 生皆得其命 。 l 。 ”【 】 由此可见,在苟子那里 ,“ 万物皆得 其宜 , 六畜皆得其长 , 生皆得其命” 群 的根据在于 “ 群道 当” ,
第 3 卷 第 6期 2
2 1 年 6月 01
湖 南科 技 学 院学 报
J r a fHun n Un v riy o in ea d ou n lo a i e st fSce c n Engne rn i ei g
Vl13 0 _ 2No. 6
J .0l un2 1
“ 亲亲” 尊尊”等消极 方面,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 传统礼治所具有 的标准性 、明信性 、仁 爱性、协和性 、中正性等积极 特 、“ 性,以及其在历 史上所发挥的修身 、齐 家、治 国、平天下等层 面的价值,这无疑有待于学人 本着实事求是 的精神对之进行补
偏救 弊 。
关键词 :先秦儒 家;礼治;荀子;礼记
也 ;綦定而 国定 ,国定而天 下定。 ”刘 台拱训 “ 綦”为极 ,
我们会 发现 , 苟子 与 礼记 之 间存在诸 多论礼 的类似
文 字 ,典 型 的有 “ 之 于 正 国 也 ,犹 衡 之 于 轻 重 也 ,绳 墨 之 礼
极犹言标准 。Ⅲ 4 尽管此处未 出现 “ P7 礼” 一字 ,但 我们 知
记 ・ 中庸 认为 ,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 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 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 ; 以赞天地之化育 , 可 则可以与参矣。 ” 这显然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 与此不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的苟子则基于 社会存在层面 ,指出 “ 人)力不若牛,走不 ( 若马 ,而牛马为 用,何也? 目: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人何 以能群? 日:分 。分何以能行?日:以义 。故义 以分则和 ,
是 井 田制 , 们 过 的 是一 种 自给 自足 的 小农 经 济 , 国 家权 人 故
中坚持认为苟子思想体系与法家相合。依笔者拙见 ,以上诸
种看法是有待商榷 的,因为韩非走 的是严刑峻法之路 , 完全 排斥与批判德治。但苟子 却并 非如此 , 特别 强调君王需对 他
力于 此无甚积极作 用。反之 , 只要 国家能制民之产与无夺农 时即是人们之福 。就政事方面而言 ,由于 “ 国者,天下之制 利用也 ;人主者 ,天下之利势也”【 ,意即国家是一种 】 利器 , 而君王又是处在最利于发号施令 的地位, 故而相对于
道义与礼堪 称一体 两面, 所以句 中的 “ 字又可理解为礼 , 义” “ 因礼而见 ,故 日 ‘ 之修 ’ 义 义 ;礼 因义而起 ,故 日 ‘ 礼之 藏 ’ 26 o ] 于人 民而言 ,礼 的标准性从反面为之划定一定 9 P 9[ 的 自由范围 , 而不至让人民无法措手足 , 正如苟子所言 : 水 “ 行者表深 ,使人无陷 ;治民者表乱 ,使人 无失 ;礼者 ,其表 也 ,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 , 废礼者 ,是去表也。故民迷 惑 今 而 陷祸患 ,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王天海注 :表乱 ,表明何 者为乱 。【P l 】
“ 械数”即礼法制度皆可弃也 。
( )协 和 性 四
我们知道 , 中国先秦时期是一种宗法制社会, 所谓的国 家是建立在血缘与人伦的基础之上。 所以 , 修身就非仅指一 种个人修身而言 ,亦是一种治国方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
协和性是礼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说明礼 的协和性, 在传
统儒家那里主要采用了形而上学与社会存在两条进路 , 它们 分别以 礼 记 ・ 经解 > ) 苟子 ・ 王制)为代表 。在 礼记 ・ ) 经
达 于 丧 祭 乡 射 冠 婚 朝 聘 。故 圣 人 以礼 示 之 , 天 下 国家 可 得 则 以 礼 正 矣 。 苟 子 ・ 道 》亦 言 :“ 问 为 人 君 ? 日 :以礼 ” 君 请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1 3 1 作 者 简 介 : 欧 阳询 (9 9 , 男 ,湖 南衡 阳人 ,怀 化 17 一) 学 院 人 文 教 育 系 讲 师 , 汉大 学 哲 学 学 院 中 国哲 学 专 业 博 士 武 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近 现 代 哲 学 。
上 ( 指君上一 笔者注 )好礼义 ,尚贤使能 ,无贪利之心,则 下亦将綦辞让 、致忠 信而谨于 臣子矣。如是 ,则虽在小民 , 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 ,不待探筹投钩 而公 , 不待衡石称
县而平 ,不待斗斛敦概而啧。故赏不用而民劝 ,罚不用而民
得道以持之 , 则大危也 , 大累也 , 有之不如无之。 及其綦也 ,
礼 记 二 书 ,我们 可 以 窥 见 , 统 儒 家所 主 张 的礼 治 具 有 传 标 准 性 、 明 信 性 、 仁 爱性 、协 和 性 等 积 极 特 性 。
在儒家看来 , 礼虽然是 由圣王或人君颁布 的, 如孔子所
云 :“ 夫礼 ,先王所以承天之道 ,以治人之情 ,列其鬼神 ,
( )明信 性 二
于曲直也 ,规矩之于 方圆也 。故衡诚悬 ,不可欺 以轻重 ;绳 墨诚陈 ,不可欺以曲直 ;规矩诚设 ,不可欺 以方 圆。君子审 礼 ,不可诬以奸诈 。 等等 。职是之故 ,本文选择 了 ”【P 】 此二书作为考察 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的视 角。

礼治 的特 性
在许多人看来 ,谈到礼治 ,往往就 只看 到 “ 亲亲”“ 尊 尊”两项原则 , 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 了礼治在 中国两年多年 的有序统治中所体现 出来 的其他特性 。通过研读 苟子 >与 )
“ 有良法而乱者 ,有之矣 ;有君子而乱者 ,自古及今 ,未尝 闻也。 [P 6 ” H3 值得注意的是 ,此处的 “ 4 君子” ,实指君主 ,
并 非道 德 意 义 上 的君 子 。 先 秦 儒 家 的 著 述 中 , 数 苟 子 在 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