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inos基因名

inos基因名inos基因是一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基因,它在人类中广泛表达并发挥重要功能。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inos基因的特点和作用。
在人类基因组中,inos基因位于染色体11上,编码的蛋白质称为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合酶是一种关键的酶,它参与调节一氧化氮(NO)的合成。
一氧化氮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密切相关。
inos基因在多个组织和器官中表达,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表达量较高。
它在大脑中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海马体、杏仁核和脑干等区域。
这些区域与学习记忆、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inos基因可能在这些神经系统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inos基因的突变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在某些自闭症患者中发现了inos基因的突变。
这表明inos基因的异常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此外,inos基因的改变还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有关。
对inos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除了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外,inos基因还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它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inos 基因的激活能够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从而影响炎症反应的程度。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与inos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
因此,进一步研究inos基因的功能可能有助于我们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更深入的认识。
inos基因还参与调节血管舒缩和心血管功能。
一氧化氮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舒张物质,能够调节血管张力和血液流动。
inos基因的表达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inos基因的突变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关。
因此,进一步研究inos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inos基因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参与调节一氧化氮的合成,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炎症反应和心血管功能。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对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对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王进;杜波【摘要】一氧化氮(NO)是重要的细胞间信号转导分子,参与体内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一氧化氮合酶是合成体内一氧化氮的关键酶,其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是重要的关键酶之一.eNOS是由eNOS基因翻译、转录而来.近年来,eNOS基因多态性研究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重要热点,该文就eNOS基因多态性与体内NO水平的关系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4【总页数】4页(P580-583)【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一氧化氮【作者】王进;杜波【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518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4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间信号转导分子,参与体内各种生理、病理过程。
NO体内合成的关键酶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NO的体内生理合成过程复杂:在氧分子、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四氢叶酸、血红素、黄素单核苷酸(flavinadeninedinucletide,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mononucleotide,FMN)及钙调蛋白这些辅因子共同参与下,NOS利用L-精氨酸合成NO和L-瓜氨酸。
NOS共三种亚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OS,e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OS,nNOS)和诱导型/免疫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or immunological NOS,iNOS)[1]。
其中,eNOS是由eNOS基因翻译、转录生成。
曲张大隐静脉病理组织学变化及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

曲张大隐静脉病理组织学变化及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闫雷朴金花孙权孙洁李梅秀钟震亚【摘要】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曲张大隐静脉血管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方法临床手术剥离获取曲张大隐静脉曲张段、未曲张段各10例,正常大隐静脉8例,采用Weigert氏间苯二酚品红法、天狼猩红染色法测定各组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分布及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iNOS 蛋白表达,分析iNOS 蛋白表达与大隐静脉曲张发生的关系。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曲张大隐静脉曲张段与未曲张段均出现管壁内弹性纤维断裂,分布不连续,排列紊乱,含量明显减少(P0.05);而胶原纤维的含量增加(P0.05),且曲张大隐静脉曲张段中胶原纤维含量增加明显高于未曲张段(P0.05);iNOS蛋白在曲张大隐静脉曲张段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隐静脉曲张发生与大隐静脉管壁iNOS蛋白表达增高有关。
【关键词】大隐静脉;静脉曲张;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有研究认为大隐静脉管壁的曲张主要是由于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变性,而不是因为结缔组织成分的异常〔1〕,另有研究则认为胶原纤维的增多是造成大隐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2〕。
一氧化氮(NO)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性质活泼,半衰期短,因此关于NO的研究都集中在一氧化氮合酶(NOS)上。
最新研究显示,在动脉瘤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增高,NO大量合成;NO直接参与弹力纤维的降解和新血管的形成,其机制为NO氧化生成高浓度的亚硝酸盐直接与弹力蛋白发生反应,导致其降解,促进动脉瘤的发生〔3〕。
另有研究表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索内静脉NO含量明显升高〔4〕。
而人曲张大隐静脉组织中iNOS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对比观察正常和曲张的大隐静脉组织中的iNOS蛋白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iNOS与大隐静脉曲张发生的关系。
[综述]一氧化氮的生理病理作用及其检测方法
![[综述]一氧化氮的生理病理作用及其检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8f1ac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9.png)
[综述]一氧化氮的生理病理作用及其检测方法[摘要]一氧化氮(Nitrico某ide,NO)是一种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效应。
近年来,人们对其进行了许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与多个系统疾病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并阐述了血清NO的各种测定方法。
[关键词]NO;生理功能;疾病;检测NO作为2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明星分子,长期以来一直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而自从[1]1992年NO被《Science》杂志评为该年度的“明星分子”以来,关于NO文章就层出不穷,现今许多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NO的生理作用。
在国外每月约有50篇关于NO在各种生理途径中的论文发表,其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从药物、生理到生化各个领域,因此可以说NO已成为生命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氧化氮(Nitrico某ide,NO)是一种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介导血管的舒张反应,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效应。
体内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在一定刺激下均可产生NO。
近年来,人们对NO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就NO在人体多个系统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1NO的合成及代谢NO是一种亲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为30,难溶于水,因此NO在细胞内产生后,可以透过生物膜自由扩散进入周围的靶细胞,进而执行信号分子的功能。
在生物体内左旋精氨酸(L-Arg)在NO合酶(NOS)作用下与O2结合生成左旋胍氨酸(L-Cit)及NO。
生物体内许多细胞是通过此途径来合成NO的,如中枢神经元、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血小板、肝细胞及肿瘤细胞等。
催化此反应的NOS有三种同功酶: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中的eNOS(endothelialnitrico某ideyn2thae),存在于神经细胞中的nNOS(neuronalnitrico某ideyn2thae),以及存在于巨噬细胞、胶质细胞中的iNOS(induciblenitrico某ideynthae)eNOS和nNOS均为构成型酶,统称为cNOS(contitutivenitrico某ideynthae)前2种催化生成的NO量较少,仅在10-12mol/L水平,主要调节细胞的信息[2]传递;iNOS催化生成的NO约在10-6mol/L水平,具有细胞毒素或细胞防护功能此外,临床上应用的硝基扩血管物质(如硝酸甘油)进入机体后,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释[3]放NO,是局部产生NO的化合物生成的NO在生物体液中的半衰期很短,很快就转变为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代谢产物。
一氧化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探讨

一氧化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探讨发表时间:2012-02-29T15:43:47.9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9月(下)总第200期供稿作者:王晴[导读] 血管内皮细胞是合成与释放NO的主要场所,人体其它许多组织细胞也成合成NO。
王晴(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1 3 3 0 0 0)【摘要】一氧化氮(N O )为无色无臭气体,能溶于水、醇和硫酸。
在大气中很容易与氧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近来发现一氧化氮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特别是神经组织中。
NO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生物自由基,分子小,结构简单,常温下为气体,微溶于水,具有脂溶性,可快速透过生物膜扩散,生物半衰期只有3 ~5 s,其生成依赖于一氧化化氮合成酶并在心、脑血管调节、神经、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NO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本文从NO的代谢、N O 的生物效应、N O 与动脉硬化几方面浅谈预防动脉硬化(A S )的原理。
【关键词】一氧化氮;动脉硬化;探讨【中图分类号】R 2 5 9 . 4 3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 7 -8 2 31(20 11)0 9- 1 20 0 -0 2 1 NO的代谢血管内皮细胞是合成与释放NO的主要场所,人体其它许多组织细胞也成合成NO。
体内NO的生成是以L-精氨酸和O2为原料,由NO合成酶(NOS催化,逐步生成瓜氨酸和和NO。
根据调节方式和生物活性的不同,NOS可分为结构型(cNOS))和诱导型(iNOS),我们称它们为原生物酶和诱生酶。
cNOS存在于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内皮细胞Ca2+浓度升高时才能有活性,激活cNOS合成NO[1]。
iNOS 在正常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中不被表达,这些细胞被特殊细胞激素激活时,才能进行转录表达,生成iNOS,进而合成NO。
NO在生物体液内半衰期为3~5秒,内源性NO经过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2-T和NO3-,它们在血浆、尿液和唾液中可被检出,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内NO的水平。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i
ngand
y,
Re
s
ear
chSe
c
t
i
on,
Nanchang Medi
ca
lScho
o
l,
Nanchang 330008,
Ch
i
na)
ABSTRACT:At
he
r
o
s
c
l
e
r
o
s
i
s(
AS)i
sachr
on
i
ci
n
t
r
ava
s
cu
l
a
ri
n
f
l
amma
t
o
r
i
s
e
a
s
e.
Ca
r
d
坏 了 eNOS/
iNOS 的 调 节 机 制,通 过 HMGB1
G
TLR4
GCaveo
l
i
n
G
1 途 径 下 调 了 eNOS 表 达.另 一 方
面,增加的 oxLDL 导 致 清 道 夫 受 体 LOXG
1的持续
细胞因子免疫应答驱动.新观点包括由大多数无菌
性炎 症 疾 病 共 享 的 Th17/Th1 轴. 抗 炎 Th2 细 胞
和细胞因子免疫应 答 与 前 两 者 一 起 引 发,后 者 抑 制
它们的有 害 反 应,最 终 导 致 完 全 的 AS[10]. 白 细 胞
介素G
33 是ILG
1 细胞 因 子 超 家 族 的 新 成 员,通 过 介
导免疫反应的 Th1 到 Th2 转换参与抗 AS 反应.
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

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一种能够合成一氧化氮(NO)的酶,NO是一种重要的气体信号分子,在生命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
步骤一:一氧化氮合酶的分类一氧化氮合酶分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三个亚型。
每个亚型所在的组织和细胞、合成时的信号分子、基因、控制机制等因素均不同,同时对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也各自不同。
步骤二:一氧化氮合酶的生理作用1.调节血管张力:在内皮细胞中,eNOS合成NO,通过扩张血管来调节血管张力。
2.神经传递:在神经末梢中,nNOS合成NO,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来调节神经传导。
3.免疫系统:iNOS主要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合成NO后,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4.协调心血管系统:一氧化氮合酶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工作,避免患者出现血压过高或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
步骤三:一氧化氮合酶的病理作用1.免疫炎症:在一些炎症反应中,iNOS合成大量的NO,引起内环鸟苷酸(cGMP)和超氧化物自由基等产生,从而引发细胞损伤。
2.神经毒性: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nNOS过度合成NO,可以使光纤神经元发生亚硝基化反应,继而形成二氧化氮离子,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导致神经元死亡。
3.心血管疾病:在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中,eNOS合成的NO 受到抑制,导致血管壁的畸形,并影响血压的正常平衡,从而加速疾病的发展。
步骤四:关于一氧化氮合酶的治疗方法对于一氧化氮合酶的治疗方法,常常采用抑制NOS的方法来治疗相关疾病。
不过此类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亚型之间作用的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监控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避免不良反应产生。
在使用一氧化氮合酶治疗相关疾病时,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等调整生活习惯,来达到治疗的附加效果。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脱偶联分子机制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脱偶联分子机制王妍琦【摘要】目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中,是保护心血管系统的重要酶,当病理刺激因素作用于血管时,eNOS发生脱偶联,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已明确的脱偶联机制包括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L-精氨酸缺乏、锌指结构破坏、谷胱甘肽化、乙酰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及氮氧化合物4(NOX4)与内质网应激,本文就此内容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脱偶联;一氧化氮【作者】王妍琦【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病理条件(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引起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碳(NO)、前列环素]功能受损,导致血管舒缩异常、血管紧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白细胞黏附和血管壁受损等现象。
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的NO是促进血管舒张的重要细胞因子,包括内皮细胞型(eNOS)、神经型(nNOS)、诱导型(iNOS)三种类型,iNOS在细胞受损后诱导生成,nNOS多位于神经元细胞;eNOS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合成NO,调节血管功能。
引起内皮细胞最首先暴露于外源性损伤因子中的组织,eNOS脱偶联,NO生物利用度降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或受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始动事件。
因此,深入了解eNOS脱偶联机制,对靶向性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eNOS分子结构位于内皮细胞的eNOS包含多个结构区域,包括氧化域和还原域。
四氢生物蝶呤(BH4)、血红素和L-精氨酸的结合位点在N-端的氧化域[1]。
锌指结构是由两个亚基上的半胱氨酸残基和锌离子(Zn2+)构成的,是连接两个结构域之间的桥梁[2]。
钙调蛋白(CaM)、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和黄素的结合位点在C-端的还原域。
NO合成过程中, NADPH 氧化产生的电子从还原域的黄素传递到氧化域的血红素,使血红素铁与O2结合催化L-精氨酸逐步合成NO。
心肌M细胞讲稿-V1

心肌M细胞讲稿-V1【开场白】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心肌M细胞的讲稿。
心肌M细胞是心肌中的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它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心血管疾病、心衰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心肌M细胞吧!【正文】一、什么是心肌M细胞?心肌M细胞是心肌细胞中的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心肌细胞共同构成了心的代表性生理特征: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心肌细胞(S-A-M)轴。
二、心肌M细胞的生理功能心肌M细胞能够分泌B型利钠肽(BNP)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这两种物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有着重要的意义。
1. BNPBNP是一种肽激素,其分泌的主要刺激因子是心室舒张期压力的增加。
BNP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尿量增加,减轻水肿;- 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心脏排除多余水分提供帮助。
2. iNOSiNOS可以在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中表达,其产生的一氧化氮(NO)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如下:- 促进冠状动脉扩张;- 减轻心肌损伤;- 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肌肥厚。
三、心肌M细胞的病理意义随着疾病的进展,心肌M细胞功能障碍或损伤,就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例如:- BNP水平的升高提示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损害;- iNOS的表达能力下降,导致心血管系统对缺血再灌注的应对能力下降,引发心肌梗死等危重病;- 肥厚的心脏增加了心肌色素、b-A干扰素和PSA的表达,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四、如何保护心肌M细胞?- 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负荷;- 调节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心情,减轻精神负担;- 健康饮食,保护心血管健康;- 减少心脏负荷,减轻心肌肥厚。
【结语】通过对心肌M细胞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特征,提高对心脏健康的保护意识。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大家!。
一氧化氮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_性质与功能

⼀氧化氮的功能及其作⽤机制_性质与功能⽣物物理学报2012年3⽉第28卷第3期: ACTA BIOPHYSICA SINICA Vol.28No.3Mar.2012:173-184 173-184———性质与功能黄波,陈畅中国科学院⽣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收稿⽇期:2012-01-16;接受⽇期:2012-02-08基⾦项⽬:“973”计划项⽬(2012CB911000)通讯作者:陈畅,电话:(010)64888406,E-mail:changchen@/doc/7faf239fa300a6c30d229f4f.html 摘要:⼀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第⼀个被发现的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的⽓体信号分⼦。
NO参与的⽣命活动⾮常⼴泛,在神经、免疫、呼吸等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
很久以来,⼀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被认为是⼈体内合成NO的主要途径,其活性受到严格的调控。
直到最近,⼈们才发现亚硝酸盐(nitrite,NO2-)也可以参与体内NO的合成。
本综述总结NO的相关性质与功能,并简介亚硝酸盐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氧化氮;⼀氧化氮合酶;亚硝酸盐;巯基修饰中图分类号:Q58DOI:10.3724/SP.J.1260.2012.20007引⾔⼀氧化氮(nitric oxide,nitrogen oxide,NO)是由氮和氧两个原⼦构成的⾮常简单的⼩分⼦。
在⾃然界中,NO产⽣于闪电、核爆炸等⾼能反应,也可通过汽车尾⽓排放。
1985年,⼈们第⼀次发现南极⾼空臭氧层存在空洞时,除了氯溴化物之外,NO也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之⼀。
过去,⼈们⼀直认为NO是⼀种⼤⽓污染物,其实,⾎管内⽪细胞也产⽣NO,并具有与内⽪细胞松弛因⼦EDRF(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相同的⽣物活性[1]。
NO是第⼀个被发现的参与体内信号转导的⽓体信号分⼦,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管系统等⽅⾯都发挥着重要作⽤。
C反应蛋白诱导内皮细胞炎症相关因_省略_iNOS及ICAM_1表达的研究_宋旭东

#实验研究#C反应蛋白诱导内皮细胞炎症相关因子iNO S及IC AM-1表达的研究宋旭东,陈爱华,何非,李志梁,刘映峰[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C反应蛋白(CRP)诱导内皮细胞炎症相关因子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及1、5、10、20mg/L CRP处理组,分别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 EC)进行相应浓度的CRP处理。
采用RT-PCR法检测对照组及各CRP处理组HU VEC细胞的ICAM-1mRNA表达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1、5、20mg/L组CRP诱导的HUV EC中ICAM-1、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RT-PCR结果显示各组均有ICAM-1mRNA表达, 1、5、10mg/L CRP组与对照组比较,ICAM-1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mg/L CRP组ICAM-1mRNA的表达(11125)为对照组(01760)的1148倍。
ELISA检测结果显示1、5mg/L CRP组ICAM-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而20mg/L CRP组与其他组比较,ICAM-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101);1、5mg/L CRP组与对照组相比较,iNO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而20mg/LCRP组与其他组比较,iNOS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101)。
结论CRP在正常生理水平对内皮细胞的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影响不大,仅在较高浓度(>20mg/L)才可能对内皮细胞诱导炎症相关因子表达产生影响。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一氧化氮合酶;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细胞[中图分类号]R54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77-7402(2011)08-0821-04Expression of inflamm ation related fac tors iNO S and IC AM-1in endothelial cells ind uced by C-reactive protein SONG Xu-dong,CHEN A-i hua*,H E Fei,LI Zh-i liang,LIU Ying-feng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Zhujiang Hospital,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282,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henaha@gmail1com[A bstract]Objectiv e To investig ate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 i de synthase(iNOS)and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in endo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C-reactive protein(CRP)and its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M ethods Human umbilical co rd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 VEC)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RP o r with 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as control,and RT-PCR was used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x pression of ICAM-1mRNA induced by CRP in HU VECs.H UVEC were treated with CRP of1mg/L,5mg/L,20mg/L,or with 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and expressions of ICAM-1and iN OS protein in HUV ECs were detected by cellular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R es ults In groups of1mg/L,5mg/L and10mg/L CRP,no different effects on ex pression of ICAM-1mRNA in HU VECs was found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 l group,whereas the ex pression of ICAM-1mRNA was elevated in the group of20mg/L CRP by1148folds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g roup.Similarly,in groups of 1mg/L and5mg/L CR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s of ICAM-1and iNOS in HU VECs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g roup(P>0105),whereas the ex pressions of ICAM-1and iNOS protein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group of20mg/L CRP compared with that in other g roups(P<0101).C onclusio ns Althoug h CRP may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endotheli al cells,the present experioment showed that CRP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endothelial cells at normal physiological level,and it gave inducible effects at higher concentration(20mg/L)only.[Key words]C-reactive protein;nitric oxide synthase;i 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endothelial cells动脉粥样硬化曾被认为是一个脂质和纤维素在血管内壁缓慢积聚的过程,然而最近1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1]。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方法:每个年龄组(20-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以上)取心脏左前降支中的一段,每组正常人群及患者各2个。
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结果: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结论: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高,说明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iNO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是内皮舒张因子产生减少及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沉积,从而引起血管壁增厚乃至管腔狭窄,血管张力增加。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的主要舒血管活性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心肌收缩与舒张[1],增加心肌供血等作用。
在体内,NO 主要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
NOS在体内广泛分布[2],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是最为集中的部位[3]。
NOS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亚型[4]:神经型NOS(nNOS)、诱导型NOS(iNOS)及内皮细胞型(eNOS)。
当内皮细胞受到炎症等细胞因子刺激时,iNOS 会受刺激诱导而开始表达[5]。
iNOS一经表达,即具有高度的活性,且持续时间长,催化生成较高浓度的NO,参与心血管的许多病理过程[6、7]。
本次实验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iNOS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1 材料1.1 冠状动脉样本取自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NO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

NO、NOS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摘要NO作为一种在体内有广泛生理作用的神经信息分子。
NO与发育早期突触的形成及突触的精细调制、发育晚期突触回路、神经纤维网的建立及皮层功能柱形成有重要作用。
NO主要是一种神经信使分子,适度的NO更是神经再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
大剂量的NO像谷氨酸一样可以启动一个神经毒性级联反应,通过NMDA受体作用的过量谷氨酸在脑缺血中介导细胞死亡关键词NO NOS 神经系统发育神经毒性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一直是困扰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当人们把外科手术技术精致得接近登峰造极的程度后,便开始了另辟蹊径的探索。
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物理疗法、中药制剂、小分子药物等纷纷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并在实验研究中获得了一定效果。
但它们也有其各自的明显缺陷,未能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应用。
NO作为一种在体内有广泛生理作用的神经信息分子,逐渐引起周围神经研究者的兴趣。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NO在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
●神经系统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形式①胚胎早期表达后迅即消失,成熟时不再出现。
如皮质板、丘脑、嗅上皮、小脑Purkinje细胞、运动神经元等。
②胚胎早期开始表达,并持续发育直至成熟,如外周NOS神经元。
③大多数NOS神经元的发育表现为双峰形式,即胚胎早期开始表达,胚胎晚期及生后早期达高峰,高峰期前后NOS表达均呈低谷,以后再逐渐发育至成年时水平,如顶盖神经元、视皮层、小脑颗粒细胞等。
将NOS表达改变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各个时期进行时空比较。
●NO与发育早期突触的形成及突触的精细调制、发育晚期突触回路、神经纤维网的建立及皮层功能柱形成NO与轴突生长锥生长锥是正在生长的轴突或树突末端的膨大部,引导迁移的神经细胞至靶区。
正常情况下轴突的延长呈持续性,只要没有抑制性信号出现,轴突将一直生长下去,而这种抑制性信号是由靶区神经元释放的。
有实验证实:当生长锥进入靶区并与靶区神经元接触后几秒内,生长锥即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Glu)。
循环内皮细胞微粒资料讲解

循环内皮细胞微粒----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标志各种心血管疾病都会引起循环微粒(MPS)水平升高,血浆中循环微粒(MPS)水平升高可以将其视为血管功能改变的生物标记。
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时,可以释放一种复杂的亚微米(0.1~1ΜM)小囊泡于血液中,临床上称之为循环微粒(MPS)。
内皮细胞微粒(EMP S)能引起生理和病理等变化,并且可以促进氧化应激和血管炎症等。
血管紧张素II,脂多糖,和过氧化氢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诱发内皮细胞微粒(EMP S)释放。
然而,内皮细胞微粒(EMP S)也可以通过多种生理学途径产生,例如NADPH氧化酶促进内皮形成ROS以及R HO激酶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等。
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从破裂颈动脉斑块中释放的粥样硬化栓子,是中风的主要致病因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是在病情恶化或触发修复反应过程中,内皮细胞微粒(EMP S)作为损伤标记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就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已经证实内皮细胞微粒(EMP S)具有潜在的充当疾病发展状态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本文的目的就是提供有关内皮细胞微粒(EMP S)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病机制的最新信息。
1.什么是微粒?微粒(MPS)是细胞膜脱落的亚微米片段(0.1~1ΜM),其包含的信息有M RNA、MICRO RNA S、受体以及母细胞的特异蛋白,细胞应激和细胞活化过程中会产生微粒。
研究表明,微粒(MPS)是由血液中某些相关的细胞比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小板、红细胞以及白细胞的特异性表面蛋白释放的膜囊泡。
一直以来,微粒(MPS)都被视为“细胞垃圾或碎片”,因为对其形成的过程还未完全明确。
不过,微粒(MPS)的形成和脱落涉及到细胞膜磷脂结构的重组包括外小叶磷脂酰丝氨酸(PS)及细胞结构的改变与细胞骨架组织的破坏。
几项研究报告指出小囊泡中存在类似微粒(MPS)磷脂酰丝氨酸,但不会在外部小叶暴露磷脂酰丝氨酸。
2、iNOS、NF-kB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2、iNOS、NF-kB表达及其相互关系陕西医学杂志2007年3月第36卷第3期临床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中COX一2,iNOS,NF—KB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昌330006)周小江谢勇吕农华陈江徐萍王崇文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中C0x一2,iN0S,NF—JcB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94例胃粘膜标本中C0x一2,iN0S的表达和NF—KB的活化.结果:①各实验组和对照组胃粘膜炎症细胞和腺细胞中的COX一2阳性积分有显着差异,其中以IM+DYS组最高;且CSG和IM+DYS组HP阳性炎症细胞中COx一2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②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炎症细胞中iN0S的阳性积分有显着差异,其中以CSG组最高,IM+DYS组次之;在CSG和IM+DYS组HP阳性炎症细胞中iN()S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③中,重度CSG炎症细胞中iN0S表达高于轻度CSG组;④各实验组HP阳性者NF—JcB活化率均低于HP阴性,其中CSG组有显着差异;⑤各实验组胃粘膜中c0x一2和iN0S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iN0S的表达和NF—JcB的活化呈显着负相关;COX一2的表达和NF—KB的活化无显着相关性.结论:①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COX一2,iNOS的过度表达参与HP的致病过程及胃癌发生的早期进程.②HP感染者NF—B活化程度降低可能与HP感染上调c0x一2和iN0S的表达,进而反馈抑制NF—JcB活化有关.⑧c()x 一2,iN0S的表达和NF—JcB的活化,在HP的致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题词胃肿瘤/病理学环氧水解酶类/分析一氧化氮合酶/分析NF—B/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其确切的致病和致癌机制尚不清楚.HP感染诱发胃粘膜的炎症反应是其引起一切病变的基础,并且它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一胃癌的演变过程中至始至终起作用.新近研究发现HP感染可上调环氧化酶一2(Cyclooxygenase一2,COX一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的表达,活化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transcriptionfactorKappaB,NF—JcB)[1],并且这些变化与胃粘膜有关.而COX一2,iNOS和NF—JcB三者在HP相关性疾病中的相互关系报道不多,为此,本文研究了HP相关疾病中COX一2,iNOS,NF—JcB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0240044)289探讨HP的致病机理.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实验组274例,其中浅表性胃炎(CSG)125例(HP阳性81例,HP阴性44例),萎缩性胃炎(CAG)23例(HP阳性4例,HP阴性19例),肠化与异型增生(IM+DYS)52例(HP阳性21例,HP阴性31例),胃癌((;Ca)71例(HP阳性6例,HP阴性68例).另取组织学大致正常且HP阴性胃粘膜2O例做正常对照.自胃窦幽门前3~5cm处或病变处取胃粘膜4块.其中1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其余用1O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做病理学检测,改良Giemsa染色和COX一2,iNOS,NF—JcB蛋白检测. 2方法2.1HP感染检测方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石蜡切片改良Giemsa染色,二者均阳性者定为HP阳性,二者均阴性者定为}IP阴性.2.2病理组织检测:采用常规HE染色,慢290陕西医学杂志2007年3月第36卷第3期IM+DYS组显着高于CSG组(P<O.05),但HP阴性各疾病组之间COX一2的表达无显着差异(JP >0.05).性炎症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L2J.2.3胃粘膜内COX一2,iNOS及NF—IcB蛋白表达的测定:采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法(SP法)染色.COX一2,iNOS蛋白表达结果判断:以细胞浆染呈黄色至棕褐色为阳性细胞,无着色为阴性.分别观察腺体和炎症细胞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比例.采用定量积分法,每张切片至少观察10个高倍视野100个细胞,并根据每张切片阳性细胞比例及着色深浅计分,着色比例30以下为1分,3O~6O为2分,6O以上为3分,着色程度:无着色为0分(阴性),浅黄色为1分(弱阳性),棕黄色为2分(阳性),棕褐色为3分(强阳性),然后根据二者乘积的积分进行统计分析. NF—IcB蛋白表达结果判断:以细胞核染呈黄色至棕褐色为阳性细胞,1O%~2O%的细胞染色为阳性,单纯细胞浆着色,而细胞核无着色,或细胞浆,细胞核均无着色为阴性.3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列联表资料的检验.结果具体结果见表1~7.表1各疾病组HP感染和非感染者炎症细胞中COX一2阳性积分比较注:a:与IM+DYS(HP+)组比较,P<0.05由表1可见,CSG和IM+DYS组HP阳性炎症细胞中COX一2的阳性积分显着高于HP阴性(P<0.05),CAG组HP阳性炎症细胞中COX一2的表达高于阴性,但由于例数少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P阳性各疾病组之间COX一2的阳性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袁2各疾病组HP感染和非感染者腺体细胞中COX一2阳性积分比较注:a:与IM+DYS(HP+)组比较,,<0.05由表2可见,IM+DYS组HP阳性腺体细胞中COX一2的阳性积分高于HP阴性(P==:0. 052),但CSG和CAG组HP阳性与阴性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同时HP阳性各疾病组之间C0X一2的阳性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IM+DYS组显着高于CSG组(P<0.05),但HP阴性各疾病组之间COX一2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表3各疾病组HP感染和非感染者炎症细胞中iNOS阳性积分比较由表3可见,CSG和IM+DYS组HP阳性炎症细胞中iNOS的阳性积分显着高于HP阴性(P<O.05),而CAG组HP阳性与阴性炎症细胞中iNOS的表达无差异(P>0.05).并且HP阳性与阴性的不同疾病之间无显着差异(P>O.05).陕西医学杂志2007年3月第36卷第3期另各病变组HP阳性与阴性者iNOS在腺体细胞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O.05).袁4不同程度CSG炎症细胞中iNOS的阳性积分比较由表4可见,中,重度CSG炎症细胞中iNOS的阳性积分显着高于轻度CSG(P~0.05).表5COX一2与iNOS的相关性P<0.01表6COX一2与NF—KB的相关性P>o.05表7iNOS与NF—gB的相关性<0.01由表5,6,7可见各实验组胃粘膜中C0X一2和iNOS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1);iNOS 的表达和NF—gB的活化呈显着负相关(P<0. O1);COX一2的表达和NF一的活化无显着相关性(P>0.05).讨论新近研究表明C0X一2在炎症和肿瘤形成中起作用.本研究发现CSG,CAG,+DYS,GCa组炎症细胞,腺上皮细胞,癌细胞及极少量正常粘膜上皮细胞中有COX一2表达.各实验组炎症细胞和腺细胞中COX一2的阳性积分高于正常对照组, 291其中以IM+DYS组最高,明显高于CSG,CAG和对照组(P<O.05),提示COX~2的过度表达参与了胃炎和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还发现在CSG和IM十DYS组HP阳性者炎症细胞中COX一2的阳性积分显着高于HP 阴性(P<O.05),并且在IM+DYS组HP阳性者腺细胞中COX一2的阳性积分也显着高于HP阴性(P<0.05),这表明HP感染可诱导COX一2的过度表达.COX~2能使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和前列腺素,而后两者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它还有抑制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等作用.本研究及国内罗氏等[1]研究均表明在HP感染者胃粘膜内COX一2 的表达从浅表性胃炎到肠化和不典型增生有逐渐增高趋势,说明C0X一2在HP感染的胃粘膜中过度表达,有加剧炎症反应和加快从浅表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不典型增生一胃癌这一过程的作用,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COX一2过度表达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早期过程.本研究发现CSG,CAG,IM十DYS,GCa组织中的各种炎症细胞,腺上皮细胞,胃癌细胞均有iNOS表达,极少量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亦显色.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炎症细胞中iNOS的阳性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以CSG组最高,而且在CSG和+DYS组HP阳性者炎症细胞内iN0S阳性积分显着高于HP阴性者,同时中重度CSG显着高于轻度CSG(P<0.05),这表明HP感染可上调iN0S的表达,是胃粘膜炎症细胞内iN0S过度表达的主要原因,同时iN0S的表达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HP感染引起胃粘膜炎症的重要因素.HP感染上调iNOS表达,使胃粘膜内N0含量增多,NO含量增多可能是机体防御HP入侵的重要手段,也在HP引起的粘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乃至癌变中起重要作用.NO可引起IL一8的产生,一8是一重要的炎症因子.本研究发现中重度CSG炎症细胞中iNOS的表达显着高于轻度CSG(P<0.05),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N()本身是一种诱变剂,使嘌呤和嘧啶碱基脱氨基,导致DNA突变和断裂,直接损伤DNA,并诱导细胞凋亡;NO转化成具有潜在毒性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后者与胃癌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另外,NO还292陕西医学杂志2007年3月第36卷第3期究也发现iNOS的产物NO通过阻止IKB—Q的磷酸化和降解而抑制NF—KB活化.我们的结果表明NF—KB的活化与iNOS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尸<0.01),可能与此有关.有研究发现NF—KB的活化可上调COX一2的表达,但COX一2的产物环戊烯酮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J.(PGJ.)的代谢产物15d—PGJ可抑制NF—KB的活化,因此COX一2的表达与NF—KB活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本研究中COX一2的表达与NF—KB活化无显着相关性.本研究表明胃粘膜中COX一2与iNOS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尸<0.01).HP感染可使胃粘膜iNOS和NO含量增加,而NO是诱导CoX一2表达的重要介质,NO及其供体硝普钠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均可诱导COX一2的表达并使PGs生成增多,而NO合成抑制剂L—NAME可阻断TNF—a和IFN一7诱导的COX一2蛋白表达和PGs的生成,表明NO是部分细胞因子诱导COX一2表达的的中间介质[9].因此HP感染可能通过iNOS使NO合成增多,而诱导COX一2生成增加.总之,本研究表明HP感染可上调COX~2和iNOS的表达,并影响NF—rB活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参与HP的致病过程.参考文献[1]罗玉琴,吴开春,孙安华,等.浅表性胃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COX一1,COX一2,iNOS表达的意义.中华消化杂志,2000;20(4):223[2]林三仁,于中麟,胡品津,等.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0;5(2):77[3]GarhanHJ,BonavidaB.NitricoxidedisruptsH2O2一dependentactivationofNF—KB:Rolein sensitizationofhumantumorcellstoTNF—n—inducedcytotoxicity.JBiolChem,2000;15:33(1)[4]钱家呜.2000年美国胃肠疾病周会议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39(9):631[5]SuCG,WenX,BaileyST,eta1.Anoveltherapy forcolitisutilizingPPAR—gammaligandstoinhibit theepithelialinflammatoryresponse.JClinInvest,1999;104(4):383[6]WadaA,OgushiK,KimuraT,eta1.Helicobacter pylori—mediatedtranscriptionalregulationofthe humanbeta'-defensin2generequiresNF—kappaB. CellMicrobiol,2001;3(2):115(下转第295页)可通过介导VEGF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与肿瘤的侵袭,生长,转移密切相关.NF—B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粘膜炎症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中只有极少数腺上皮细胞表现为细胞核细胞浆同时阳性,但各实验组中表现有较多细胞核,胞浆同时阳性,这些细胞既有腺上皮细胞也有炎症细胞,表明NF—B的活化与胃粘膜病变有一定关系.国外学者研究发现HP感染可激活NF—KB,但本研究表明各实验组中HP阴性者NF—KB活化强度高于HP阳性,其中CSG尤为显着<0.05),这与国外学者所报道的结果不同,其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NF—KB上调COX一2,iNOS基因的表达,而COX一2和iNOS可反馈抑制NF—KB 的活化[3],本研究结果也表明NF—B活化与iNOS表达呈显着负相关(尸<O.01);还有研究表明HP感染可上调过氧化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7(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7,PPAR7)L4的表达,而PPAR7可抑制NF—KB的活化[s;不同的HP菌株对NF—KB的激活作用也有所不同,Wada等]研究表明,只有cag致病岛阳性的HP菌株可激活NF—rB,Munzenmaire等"的研究发现picB/cagE基因突变的HP菌株对NF—KB无激活作用,这也可能是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NF—B是胃上皮细胞受到刺激而转录基因的主要介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粘膜炎症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HP感染诱导前炎症因子NF一~B/Rel依赖性基因包括也一1a,IL一6,TNF—a, 特别是m一8表达.这些细胞因子在HP感染相关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m一8,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化学诱质及活化因子,是炎症性疾病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cOx一2,iNOS和NF—KB在胃粘膜炎症,损伤,修复,保护和肿瘤的生长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三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Lim等L8的研究表明NF—KB的活化可上调iNOS的表达,而iNOS的产物NO对NF—KB的活化起着反馈抑制作用,Garban等[3研究发现NO可抑制NF—KB的激活和它与DNA的结合,而且NO通过细胞内超氧化物和降低细胞内H2O2浓度抑制NF—KB的活化和核转移.另有研陕西医学杂志2007年3月第36卷第3期如促进MMPs的表达等;④通过调节免疫抑制功能;⑤促进致癌物前体向致癌物转变.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在大肠肿瘤中COX一2也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参与肿瘤发生[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COX一2蛋白呈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组(P<0.05),且与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相关.结果提示COX一2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与汪洋等[3]研究结果一致.BFGFR(FGFR1)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跨膜高亲合力受体,与BFGF特异性结合后,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促进受体本身和下游信号分子的特定点上酪氨酸磷酸化,激活受体激酶,催化多种功能蛋白,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很多学者对BFGFR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均表明BFGFR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且与肿瘤增生,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有关L4].在大肠癌中也表现出相似结果[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BFGFR蛋白呈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组(P<0.05),且与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相关,提示BFGFR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大肠增生性息肉COX一2,BFGFR表达率分别为30.o0,4和35.o0,4,但COX一2,BFGFR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目前未见报道,说明COX一2, BFGFR与增生性息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肿瘤的预后与组织学类型,分级,淋巴转移等多种情况有关.淋巴转移是重要参数,所以早期预测及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对评价病人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发现,COX一2, BFGFR蛋白分别与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COX一2蛋白,BFGFR蛋白高表达295可以影响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可使其更易发生转移等恶性行为,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征.因此,我们认为,作为Dukes分期的补充,大肠癌组织中COX一2蛋白,BFGFR蛋白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患者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虽然COX一2,BFGFR均参与肿瘤细胞增生,肿瘤血管形成,调节细胞凋亡等,但目前国内外尚无有关BFGFR与COX一2直接联系的研究报道.我们的研究表明大肠癌组织中的COX一2,BFGFR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大肠癌组织中的COX一2,BFGFR蛋白表达无相关性,提示它们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是相互独立的作用因子.参考文献[1]DempkeW.RieC,GrotheyA,ela1.Cyclooxygenase一2:anoveltargetforcancer chemotherapy?JCancerResClinOncol,2001;127(7):4111-23陈赞雄,吴振华,许超贵,等.大肠肿瘤COX一2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肿瘤防治研究,2003;3O (3):192[3]汪洋,林从尧,周夏.大肠癌中catenin表达及与C0X一2,VEGF表达的关系.肿瘤防治研究, 2006;33(1):20[4]OhtaT,Y amamotoM,NumataM,eta1. Expressionofbasicfibro'lastgrowthfactorand itsreceptorinhumanpancreaticcarcinomas.BrJCancer,1995;72(4):824[5]尚海,单吉贤,高红,等.大肠癌组织中aFGFBFGF及FGFR1表达水平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2003;30(6):424(收稿:2006—05—24)(上接第292页)[7]MunzenmaierA,LangeC,GlockerE,eta1.A secreted/shedproductofHelicobacterpylori activatestranscriptionfactornuclearfactor—KB.J Immun,1997;159:6140[8]LimJW,KimH,KimKH.NF—kappaB,inducible nitricoxidesynthaseandapoptosisbyHelicobacter pylori.FreeRadicBiolMel,2001;31(3):355[9]HughesFL,ButteryLDK.Cytokine—induced ProstaglandinE2SynthesisandCyclooxygenase一2 ActivityAreRegulatedBothbyaNitricOxide—dependentand—independentMechanisminRat0steoblastsinVitro.JBiol,Chem,1999;274(3): 1776(收稿:2006—03—20)。
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

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陈洁;李秀【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呼出气一氧化氮;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作者】陈洁;李秀【作者单位】230000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30000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正文语种】中文1991年首次发现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哮喘的多项指标密切相关,其主要机制为过敏性炎症刺激物诱导呼吸道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增多,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过量的NO。
之后各国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FeNO测定可以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方法直接量化气道炎症,并且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重点阐述FeNO的测定及临床应用。
NO广泛存在人体组织中,而呼吸道中的NO主要来源于呼吸道上皮细胞,也可以由气道神经、炎症细胞、平滑肌细胞产生。
因NO带有自由基,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半衰期短,故很多有关NO的研究都集中NOs上。
NOs是生成一氧化氮的关键酶,分别为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和诱导型NOs(iNOs)。
其中eNOs主要分布血管内皮细胞,nNOs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细胞,iNOs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
NOs在静息细胞中是不表达的,生理条件下,产生少量NO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它可以松弛气道平滑肌、对抗气道高反应;而在炎症过程中,细胞内迅速表达并产生大量的NO,产生的NO又能促进、放大、介导炎症。
可见NO在体内发挥双重作用。
鉴于FeNO对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诊治极具潜在价值,其正常值的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虽然关于其正常值研究众多,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
TAYLOR等[1]将FeNO正常范围总结为5~25 PPb,现欧美大部分国家以及日本等普遍采用这一范围。
最近我国一项对993名标准健康儿童及2 229名健康成人的多中心对照研究[2]提示,中国健康儿童及成人的FeNO值较国外报道偏高。
1-磷酸鞘氨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磷酸鞘氨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宋松松;于复超;张光昊;童嘉毅【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7(031)007【总页数】4页(P688-690,700)【作者】宋松松;于复超;张光昊;童嘉毅【作者单位】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多效性的脂质,具有广泛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1-2]。
人们对S1P的研究已有近三十年。
已有研究表明S1P 参与多种生理、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血管生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炎症细胞的运输,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骨架重组、内皮屏障调节血管张力控制等。
现就S1P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认为S1P可作为第二信使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发挥许多生物功能,但具体作用靶点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血浆中S1P的来源包括血小板(缺乏S1P裂解酶)、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红细胞是S1P的主要来源。
最新研究认为这些细胞释放S1P的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血小板需要激活和利用不同的钙依赖转运蛋白和腺苷三磷酸(ATP)依赖的转运蛋白来释放S1P,而红细胞则是持续释放S1P,红细胞释放S1P具有ATP依赖性,其过程可能涉及ABC型转运蛋白。
S1P是由2个不同的异构体鞘氨醇激酶(SphK)合成的,鞘氨醇被1型和2型鞘氨醇激酶(SphK1和SphK2)磷酸化形成S1P。
大多数细胞具有酶促机制来合成S1P。
在血清和血浆中,S1P浓度范围约为200~900 nmol/L,但在不同的病理条件下S1P可能会改变[3-5]。
S1P可以通过以下2种途径进行降解:通过由多种磷酸水解酶介导的可逆脱磷酸化转化成鞘氨醇; 或者在经历由S1P裂解酶介导的不可逆切割后可形成乙醇胺磷酸盐和十六醇。
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

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一种能够催化一氧化氮(NO)的合成酶。
一氧化氮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调控和调节。
本文将从一氧化氮合酶的结构、功能以及合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氧化氮合酶通常被分为三种亚型: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和诱导型NOS(iNOS)。
这些亚型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表达,并且具有不同的调控和功能。
eNOS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中,参与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细胞增殖等功能;nNOS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神经传递和调节;iNOS主要在炎症和病理状态下被诱导表达,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
一氧化氮合酶的基本结构为二聚体,每个亚基由多个结构域组成。
其中,还原酶结构域(reductase domain)和氧化酶结构域(oxygenase domain)是合成反应的关键部位。
还原酶结构域含有辅因子四羟基四硫腺嘌呤亚甲四氢叶酸(Tetrahydrobiopterin,BH4)和还原剂NADPH,氧化酶结构域含有一氧化氮合成的催化位点。
这两个结构域之间通过连接肽链相互作用,实现催化反应的协同。
一氧化氮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和中间产物。
首先,NOS通过氧化酶结构域中的催化位点将L-精氨酸氧化生成L-鸟氨酸和一氧化氮。
这一步骤需要氧气和NADPH作为辅助因子。
其次,一氧化氮在细胞内迅速与其他分子反应,生成一系列的活性中间产物,如亚硝酸、亚硝酸盐和S-亚硝基化合物等。
这些中间产物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控。
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酶的合成和活性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钙离子和蛋白激酶等。
此外,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也受到细胞内环境的影响,如氧分压、pH值和氧化还原状态等。
这些调控机制保证了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在生理条件下的平衡。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是构成内皮层的主要细胞,其将血管间隙与周围组织隔开,同时还参与了许多的生物化学反应,并具有调节血管张力、保护血管壁等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NO、PGI2 等,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但是,当人体进入到一些病理状态时,例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时,血管内皮细胞陷入到了异常的状态,同时这也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系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内膜的炎症、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在内膜下的聚集,形成黄色瘤(atheromatous plaques),导致血管的狭窄、硬化,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讲,由于内皮层对血液的粘度和动力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内皮细胞的损害和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到皮下组织的营养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等等。
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具体而言,科学家们在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时,发现几种主要的内皮细胞健康状况下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够抑制细胞音波中的某些过程,例如炎症、一氧化氮(NOxa2)的释放、血凝、血管通透性,以及反应性氮种的传递等等。
另一方面,当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时,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会被加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构成的膜被破坏,接受这些反应的细胞则受到了细胞凋亡和炎症等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皮肤的超氧化物和酸含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机制科学家们同时也注意到,虽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是内皮细胞的机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中之一。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与许多生理过程、生理学疾病有关。
为了继续深入探索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下面会针对其中的三个主要机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当局部受到感染、损伤和其他一些刺激作用时,内皮细胞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会导致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加剧,刺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发表时间:2018-11-22T15:10:00.4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苏琳[导读] 如何通过iNOS抑制剂的使用,抑制iNOS 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减少急性心肌坏死和凋亡,仍需要循证医学的不断探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验证iNOS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方法:每个年龄组(20-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以上)取心脏左前降支中的一段,每组正常人群及患者各2个。
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结果: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结论: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高,说明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iNO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是内皮舒张因子产生减少及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沉积,从而引起血管壁增厚乃至管腔狭窄,血管张力增加。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的主要舒血管活性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心肌收缩与舒张[1],增加心肌供血等作用。
在体内,NO 主要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
NOS在体内广泛分布[2],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是最为集中的部位[3]。
NOS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亚型[4]:神经型NOS(nNOS)、诱导型NOS(iNOS)及内皮细胞型(eNOS)。
当内皮细胞受到炎症等细胞因子刺激时,iNOS 会受刺激诱导而开始表达[5]。
iNOS一经表达,即具有高度的活性,且持续时间长,催化生成较高浓度的NO,参与心血管的许多病理过程[6、7]。
本次实验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iNOS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1 材料1.1 冠状动脉样本取自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1.2 免疫组化试剂一氧化氮合成酶1型,编号BA0360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羊抗免IgG抗体-HRP多聚体,编号PV-6001,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浓缩型DAB试剂盒,编号ZLI-9031/9032/9033,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其它试剂和材料不同浓度二甲苯溶液、不同浓度酒精溶液、PBS缓冲液、苏木精染液、0.01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3%H2O2溶液、多聚左旋赖氨酸载玻片、树胶、微量加样器、冰箱、湿盒、切片架、显微镜。
2 方法2.1 冠状动脉材料准备挑选出符合要求的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尸体标本各10例,然后找到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切取约2-4mm的一段血管,制成切片。
2.2 切片制成后,于60℃烘箱烘烤切片4-6小时。
2.3 HE染色切片脱蜡将切片依次浸入:二甲苯I 10分钟,二甲苯II 5分钟,无水乙醇I 5分钟,无水乙醇II 5分钟,95%乙醇5分钟,90%乙醇5分钟,80%乙醇5分钟,水洗2分钟。
染色苏木精染色10分钟,水洗1分钟,1%盐酸乙醇分化数秒,再用水洗1分钟。
用0.2%氨水返蓝约30秒,水洗1分钟。
伊红染色5分钟,快速用水洗去染料。
脱水、透明、封固将切片依次浸入:80%乙醇20秒,90%乙醇20秒,95%乙醇I 3分钟,95%乙醇II 3分钟,无水乙醇I 5分钟,无水乙醇II 5分钟,二甲苯I 3分钟,二甲苯II 3分钟,二甲苯III 3分钟。
最后用中性树胶封片。
2.4 免疫组化法染色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切片脱蜡和水化将切片放入60℃恒温箱中烘烤20分钟,取出后将组织切片依次置于下列溶液中浸泡:二甲苯I 10分钟,二甲苯II 10分钟,无水乙醇5分钟,95%乙醇5分钟,80%乙醇5分钟,70%乙醇5分钟。
取出后用PBS洗三次,每次3分钟;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将切片在3% H2O2溶液中浸泡15分钟。
取出后再在PBS中洗一次,3分钟;抗原修复用电磁炉加热水浴锅,水浴加热0.01ml/L枸橼酸钠缓冲液(pH 6.0)至95±3℃,将切片放入缓冲液中,稳定温度保持30分钟。
结束后连枸橼酸钠缓冲液一起从水浴锅中取出,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滴加一抗将自然冷却的切片用PBS洗两次,每次3分钟。
然后滴加1:100稀释的一抗,稀释后抗体浓度为2μg/ml,液体完全盖过组织块,整个操作不能干片。
滴加完一抗以后,抗ETA和抗ETB两套抗体的切片必须分开操作,不能相互接触。
将滴加完一抗的切片放入湿盒切片架,放入4℃冰箱中过夜(约20小时);滴加二抗取出过夜后的切片,待其恢复至室温后,用PBS溶液洗三次,每次3分钟。
滴加二抗,即山羊抗免IgG抗体-HRP多聚体,湿盒孵育30分钟,取出,PBS洗三次,每次3分钟;DAB显色按DAB试剂说明书,在进行DAB染色前数分钟配好DAB溶液。
在水槽边向切片滴加DAB溶液,待颜色微黄后立即用水冲去多余染液;苏木精复染将切片浸入苏木精染液中5分钟,取出用水洗净;封片中性树脂封片。
3 结果判定标准细胞浆被染成棕黄色作为阳性细胞判定标准。
阳性细胞< 5 %为浅黄色(±);5 %~25 %之间为棕黄色(+);26 %~50 %之间为中度棕色(++);> 50 %为深棕色(+++)。
从表1可看出:正常血管内皮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中iNOS的表达差异明显。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中iNOS阳性表达高于正常人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中的iNOS表达。
表1 iNOS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表达程度4 讨论iNOS在免疫系统主要存在于白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在心血管系统主要表达于心肌、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内膜,主要受细胞因子、需氧应激、IFN-γ、TNF-α及脂多糖等诱导表达[8]。
NO通过扩张血管,抑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粘附、聚集,保持血管内环境稳定。
生理条件下iNOS在体内活性很低,表达较少,产生少量NO具有上述作用。
而在缺血、缺氧和炎症反应等病理条件下,多种细胞因子上调,巨噬细胞内iNOS mRNA表达增加,使iNOS增加,产生大量NO,可发挥细胞毒性而损伤细胞[9]。
Ohishi等[10]研究发现,iNOS增强表达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脂质核心内,或邻近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iNOS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或炎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NO,这些NO对细胞是有毒性的,并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可能的机制:(1)与超氧自由基反应形成过氧亚硝基,后者可以损伤细胞蛋白;(2)诱导增强血管反应性;(3)促进白细胞黏附和血小板聚集。
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iNOS抑制剂能阻断这些病理过程,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11、12、13]。
在临床治疗中,如何通过iNOS抑制剂的使用,抑制iNOS 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减少急性心肌坏死和凋亡,仍需要循证医学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1]Mayhan WG,Arrick DM,Sharpe GM,et 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dependent responses of the basilar artery during acute infusion of nicotine[J]. Nicotine Tob Res,2009,11(3):270-277.[2]Higashi Y,Noma K,Yoshizumi M,et al.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Circ J,2009,73(3):411-418.[3]Kapaia MR,Eng JW,Jiang Q,et al. Nitric oxide regulates the 26S proteasome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 Nitric Oxide,2009,20(4):279-288.[4]杨彦鹏,罗素新,夏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02):278-281[5]Gao J,Zhao WX,Zhou LJ,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lipopolysaccharide-activated endothelial cell barrier dysfunction[J]. Inflamm Res,2006,55(9):385-392.[6]章丹丹,刘俊,Ferid Murad,卞卡.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疾病[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10):1571-1573+1577.[7]罗素新,但素平,夏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心肌梗死进程中的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4,26(03):265-268.[8]Luo S,Wang T,Qin H,et al. Obligatory role of heat shock protein 90 in iNOS induction[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11,301(1):C227-233[9]Soskic SS,Dobutociic BD,Sudar EM,et al. Regulat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Insulin Resistance,Diabetes and Heart Failure[J]. Open Cardiovasc Med J,2011,5:152-163[10]Ohishi M,Dusting GJ,Fennessy PA,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co-localization of ACE,angiotesin II AT1 receptors 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atherosclerotic human coronary arteries[J]. Int J Physiol Pathophysiol Pharmacol,2010,2(2):111-124.[11]姚琪,朱铁兵.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对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作用[J].江苏医药,2015,41(02):192-194.[12]韩雨薇,张媛媛,赖秀英,刘晗,寇俊萍.中药对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7,48(01):8-15.[13]李园园,徐文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7,27(06):47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