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4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课《屈原列传》ppt课件(4)
《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 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 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 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 交应对的言辞。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 事,发号施令;
• 出则接遇宾客,应 • 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对诸侯。王甚任之。 楚怀王很信任他。
• 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处于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
同等位次,想争得楚怀王的宠 信,内心嫉妒屈原的贤能。
• 既绌(chù) 商于(wū)之地
• 屈匄(gài) 淅xī
• 靳jìn尚
既咎(jiù)
• 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
• 唐昧(mò)
梳理课文
• 屈原者,名平,楚 之同姓也。为楚怀
•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 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王左徒。
• 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
• 博闻强志,明于治 乱,娴于辞令。
•
困倦时没有不喊天的; 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时
没有不喊父母的。
• 屈平正道直行,竭 • 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 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
谗人间之,可谓穷
小人离间他和楚怀王,可以说
矣。
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 信而见疑,忠而被 •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
谤,能无怨乎?
能没有怨恨吗?
屈原列传(篇四)
屈原列传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导入: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
《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
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
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
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列传》 原文 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翻译 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屈原列传一、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实)强志(记),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制定)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占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为(“曰”和“以为”同义连用)‘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听(动作名,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形作名,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损害)公也,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被动句),故忧愁幽思(苦闷深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同“罹”,遭受)忧也。
(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返回)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
《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提及)帝喾,下道(提及)齐桓,中述汤、武,以刺(讥讽)世事。
明(形作动,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太平、作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同“现”,显现)。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形作名,小的方面)而其指(同“旨”,主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表达)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描述事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同“浊”,污浊)淖污泥之中,蝉蜕(名状,像蝉蜕壳一样)于浊秽(形作名,污浊的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黑)垢,皭然(洁白的样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
《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一、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官职【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三、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受)2.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
)4.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无不透彻明白。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自动地远离污浊。
)6.屈原既绌(通“黜”,被罢免官职)7.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 ||联合抗秦)8.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
委,呈现)10.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 亡走,逃跑)(二)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学识 ||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2)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宰,泛指地方官吏。
)(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何况乡间没有名气的人呢?草野,乡野,民间。
与“朝廷”相对。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3)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在一篇诗词中再三流露这种意愿。
屈原列传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 被疏远 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 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 王说: 为什么不杀张仪? 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 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 把楚国打得大败, 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 唐眜。 唐眜。
屈 原 列 传
司 马 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 治乱, 于辞令。 则与王图议 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出号令; 则接遇宾客,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甚任之 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 楚王的同姓。 楚怀王的左徒。 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 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 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外交辞令。 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 谋划商讨国家大事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 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 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 很信任他 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 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 欺骗楚国使者说 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 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 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 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 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 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 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 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 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 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 王就调动全国军队 深入秦地作战, 调动全国军队, 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 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 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 始终怨 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 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 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 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 难。
《屈原列传》
第三部分重点句子翻译
• 7、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 兰。 • 翻译: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资质,所以在 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 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 天下笑。 • 翻译:军队遭失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 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一二部分重点句子翻译
第一二部分重点句子翻译
• 7、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 远。 • 翻译: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 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 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 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 深远。
离骚
第一二部分重点句子翻译
离骚
解释加红的词语
• • • • • • • • 1、被发行吟泽畔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是以见放 4、自令见放为 5、身之察察 6、悲其志 7、同生死,轻去就
同“披” 古今 被动 被动 定语后置 形作名,痛惜 意动,把…… 看得相同(很轻)
离骚
离骚
第四五部分重点句子翻译
• 3、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 • 翻译:到了长沙,看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忍不住流泪,想见屈原的为人。 • 4、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 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 翻译:等到看了贾生悼念屈原的赋,又诧 异屈原凭着自己的才能,游走诸侯国的话 ,哪个国家不欢迎他,但他自己却选择了 这样的道路。
•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翻译: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 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 2、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 能为也。 • 翻译: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 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 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篇一:注释篇一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篇二:注释篇二①被:通“披”。
②渔父:捕鱼者,渔翁。
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变迁,转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带滓的酒。
啜:尝,饮。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洁。
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
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
篇三: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三注释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zhǔ):写作。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
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
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
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
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
“见”同“现”。
指:同“旨”。
迩(ěr):近。
“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语文 选修 课件第四章屈原列传
(2)本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①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病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③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④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 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名师指津] 要注意三次被骗作用各有不同。 我的理解:(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 败。(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 见卓识,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3)既呼 应前面《离骚》创作“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 对话做铺垫。
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 息息相关
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文学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 才能 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
抒发出了屈 原崇高的理 想和炽热的 感情
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心忧祖国、 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3.屈原为什么写作《离骚》?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离骚》的? [名师指津] (1)联系作者的遭遇及心态。(2)从作品的题目、 成因、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筛选信息。 我的理解:(1)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 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⑦ 余 读 《 离 骚 》《 天 问 》《 招 魂 》《 哀 郢 》, 悲.其 志 __动__词__的__为__动__用__法__,__为__…_…__而__悲__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存.君兴.国而欲反 覆之
__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存__;__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兴____ ⑨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邪__恶__的__小__人_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端__方__正__直__的__人__ ⑩明.道德之广崇 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阐__明______
《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在语文的这个科目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的有关重要的课文的文言文,而不同的课文的重要的知识点是不一样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屈原列传原文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屈原列传》ppt课件73张
➢ 结构上:与屈原后来的蒙冤受屈形成对比,为下文写 屈原的冤屈作了铺垫。
总结: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 “王怒而疏”,忧愁幽思而做《离骚》。 ① 第一层(1-2)因才被“任”,因“谗”而
谗谄 chán chǎn 惨怛(dá )
帝喾(Kù )
见(xiàn )义远 濯(zhuó )淖(nào ) 滋垢(gòu )
绌 ( 黜 chù ) 详(佯yáng)
离(罹 l í)忧
靳(jìn )尚 被(披pi)发
枯槁(gǎo )
赵不内(纳 n à) 三闾(lǚ )大夫 温蠖(huò )
汶汶(mén ) 铺(bū )其糟
(原名《太史 公书》)
《屈原列传》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历时14年才完成
12 本纪 记历代帝王政绩
30 世家 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70 列传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最后一篇为自
导入
■《人民日报》曾把屈原称为“中华民 族 的一根铁骨”。屈原,是一位让世代中华 儿女 年年记起的先祖, 一个让历代文人朝诵 夜吟的 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 中的一个 厚重的标题。
■而第一篇完整记录屈原生平经历的文章就 是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今天我们就一起 走进 这篇文章。
学 习
目 标
泥:同“涅”,黑泥。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争光可也。
【最新推荐】中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全文详细翻译-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全文详细翻译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屈原列传-司马迁》知识点梳理
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受,遭遇。
易错误地理解为“离开”)2.人穷则反本(同“返”,返回,这里译为“追念”)3.靡不毕见(同“现”,明白,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旨趣)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污浊)6.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7.屈平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8.乃令张仪详去秦(同“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见面礼)10.齐与楚从亲(同“纵”,合纵,联合抗秦)11.亡走赵,赵不内(同“纳”,接纳)12.被发行吟泽畔(同“披”,披散)古今异义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当权。
今义:行事。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5.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7.《国风》好色而不淫(古义:喜好描写男女恋情。
今义: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返回(楚国) 恢复 (国家)。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一词多义1.属①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撰写)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动词,连接)③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动词,请托,嘱托) (《岳阳楼记》)④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shǔ,动词,归属、隶属) (《琵琶行并序》)⑤吾属今为之虏矣(shǔ,名词,类,等辈)(《鸿门宴》)⑥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动词,类似)(《核舟记》)2.疏①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促织》)③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上给皇帝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④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形容词,稀疏)(《与妻书》)3.本①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草木的根) (《谏太宗十思疏》)③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鱼我所欲也》)④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愚公移山》)4.志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②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③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④悲其志(名词,志向)⑤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桃花源记》5.闻①博闻强志(名词,学识)②不闻六百里(动词,听说)③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促织》)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知道,懂得)(《师说》)⑥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促织》)⑦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 (《出师表》)⑧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知名、名气)(《五人墓碑记》)⑨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劝学》)6.迁①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②盘庚之迁(动词,迁移)(《答司马谏议书》)7.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②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8.约①其文约(形容词,简约)②仪与王约六里(动词,约定)9.明①明于治乱(动词,明晓)②明道德之广崇(动词,阐明)③月明星稀(形容词,明亮) (《短歌行》)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10.亡①亡走赵(动词,逃跑、逃亡)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灭亡)③亡其六郡(动词,失去)11.疾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③君有疾在腠理(名词,病)(《扁鹊见蔡桓公》)④臣少多疾病(动词,生病)(《陈情表》)⑤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虑)(《伯夷列传》)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劝学》)⑦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快)(《长亭送别》)⑧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王维《观猎》)12.见①信而见疑(介词,被)②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表达)③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动词,见到)④彗星见于东方(动词,同“现”,出现)(《三国志·吴主传》)⑤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答司马谏议书》)13.微①其文约,其辞微(形容词,含蓄隐晦。
课件4:第9课 屈原列传
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 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 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概括屈原的人生经历,每个时期分别从文中找出一 个字来概括。
任
疏
作
绌
迁
沉
文本内容的探究
1.为什么作《离骚》? 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故忧愁忧思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 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 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谢谢
而作《离骚》。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楚国衰败的原因? 王听不聪,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 由于疏远贤臣,听信小人言,楚国此时已是内
外交困、众叛亲离。
3.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这段对话揭示了屈原思想行为与社会的尖
锐对立,表现屈原与社会环境的激烈冲突,充分 展示了屈原人品的高洁和人格的高尚,强调了他 始终不渝的心志和誓不妥协的抗争的精神。
屈原的“志”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忠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君 爱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国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坚 持
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
真 理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拓展思考
1、 司马迁是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的?我们又 如何看待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既崇敬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 忠君爱国品格又希望他“游诸侯”,不赞同他去死。 司马迁的这一思想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 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 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
《屈原列传》课件精品PPT53张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 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 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 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 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思考:屈原什么出身?才干如何?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 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 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 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 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 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 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 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 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 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 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 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 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 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 吸取了营养。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4 屈原列传 Word版含解析
屈原列传题三闾大夫庙[唐]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内容赏析】诗首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
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
但实际上“流”在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味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并不是闲笔,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
诗人用屈原作品中语作眼前景,于是景物与屈原的形象叠合起来,带上一层象征意义。
它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
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一唱三叹,情不能已。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谗谄.(chǎn)枯槁.(ɡǎo)蝉蜕.(tuì) 滋垢.(ɡòu) 弹冠.(ɡuān) 莞.尔(wǎn)渔父.(fǔ) 汨.罗江(mì) 温蠖.(huò)娴.于辞令(xián) 濯淖..污泥(zhuó)(nào)博闻强识.(zhì) 泥.而不滓.(niè)(zǐ)谗人间.之(jiàn) 怀瑾.握瑜.(jǐn)(yú)疾痛惨怛.(dá) 靡.不毕见.(mí)(xiàn)物之汶.汶(mén) 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伐⎩⎪⎪⎨⎪⎪⎧平伐.其功(动词,自夸,炫耀)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自矜功伐.(名词,功业、功绩)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动词,损害,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动词,打破,挫败)(2)疾⎩⎪⎪⎨⎪⎪⎧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痛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腠理(名词,常病,轻病)臣少多疾.病(动词,患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大,洪亮)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迅速,快)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 (3)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连,跟着)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通“嘱”,嘱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隶属,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名词,亲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管辖)(4)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其于计疏.矣(动词,疏忽)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动词,书、撰写)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一种文体,臣子向君王进谏的文书)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形容词,疏远的,陌生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不周密) (5)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相继)战、夺、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6)举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泥.而不滓(名词作动词)染黑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4)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屈原列传》课件3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如:到
国。”到楚国后,张仪又趁机送丰厚的礼物给楚
因:趁机
国当权的大臣靳尚,并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面前编
用事者:当权的人
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
设诡辩:编造骗人的假话。
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怀王疏远,不再担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任原来的职务,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
1)婚:名作动,结为婚姻
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
2)虎狼: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
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
3)稚子:小儿子
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
4)奈何:怎么
系!”怀王最终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
名作状,对外 (9)遇:对待,招待 (10)任:信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 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 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 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 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作者简介
司马迁 (约前145—?)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
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
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
▲司马迁
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 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9)竟:竟然
从秦撤回。但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
屈原列传第四段句子成分划分
屈原列传第四段句子成分划分这篇课文共12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
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mǐ)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
“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
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
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
《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
“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
“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
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
《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
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对 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 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 其名取《史记》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 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 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 主席董必武的题联: 主席董必武的题联:
屈原逝去已两千多年, 屈原逝去已两千多年,他所魂牵梦绕的三楚大 如今旧貌换新颜。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荆楚儿女, 地,如今旧貌换新颜。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荆楚儿女, 怎么也忘不了这位历史伟人。湖南长沙的“屈贾祠” 怎么也忘不了这位历史伟人。湖南长沙的“屈贾祠” 有这样一副楹联: 中,有这样一副楹联: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 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 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 “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 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 故曰“ 故曰“疏”。
在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中, 在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 情感更浓烈,意境更深刻, 联,情感更浓烈,意境更深刻,在纪念屈原的对联中堪 称上品: 称上品: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联中引用了许多典故:《楚辞》中把“香草”喻作 联中引用了许多典故: 楚辞》中把“香草” 贤臣。 三户地”指楚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贤臣。“三户地”指楚国,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呵壁 出自王逸的《 呵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 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因书其壁, 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 因书其壁 呵而问之, 以泄愤懑。”“九歌 是屈原的作品, 九歌” 以泄愤懑。”“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充满思念与 哀伤之情,是屈原逐放后忧愤心境与爱国思想的寄托。 哀伤之情,是屈原逐放后忧愤心境与爱国思想的寄托。
听录音, 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 听录音,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 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爱国、正直 爱国、 爱国
任
疏
正 直 与 邪 曲 不 相 容 2 行 3 志 洁 高
绌
怀 王 三 次 受 骗 4 7 屈 原 流 放 江 南
迁
影 响
沉
12 11
1
8 10
特色
练习
1段: 段 2段: 段
屈原列传
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黄素娥 临 武 一 中
上课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猜一猜 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欧阳修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 甫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屈 原 )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 的坚定意志, 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 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 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 的作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 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 吸收民间形式, 四言诗的格调, 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 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 的新诗体“楚辞” 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 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小结: 小结:由“王甚任之”而“见疏”,评论《离骚》及屈原品 王甚任之” 见疏” 评论《离骚》 格。
小结: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江的经过。 小结: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江的经过。第一次对话揭示了 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众人皆醉 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者必然遭到厄运。 “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 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坚持真理,保持高洁直行,也决不 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坚持真理,保持高洁直行, 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位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 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 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 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 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 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 被楚怀王疏远。 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 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 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 当权者靳(jÌn)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 当权者靳(jÌn)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 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 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 齐国绝交了。 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 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 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 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 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 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 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 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 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 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 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 屈原的。 屈原的。
11段:
颜色:古义,面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颜色:古义,面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名词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描述,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描述,动词 举:全 于:被 与:和,介词 刚刚, 为:句末反问语气词 之:代下文 新:刚刚,副词 者乎: 人:指上文的圣人 者乎:复合语气助词 于是, 乃:于是,副词 遂:于是 第一、二个是介词( ),第三个是结果连词 以:第一、二个是介词(让),第三个是结果连词
战国时代,楚秦争霸,屈原倡导富国强兵, 战国时代,楚秦争霸,屈原倡导富国强兵,联齐 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帮奸臣却百般诋毁、 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帮奸臣却百般诋毁、 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 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撰成 一联: 一联: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联强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 上联强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联颂扬 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 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大夫做出了 千秋定论。 千秋定论。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 离骚》 国风》 小雅》一样,同为国粹, 《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 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 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 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 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 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 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
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 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 刀绞,他写下绝笔《怀沙》 仰天长叹, 刀绞,他写下绝笔《怀沙》后,仰天长叹,抱石投入 滚滚汨罗江。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 滚滚汨罗江。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述说着 这段历史: 这段历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