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共77页文档
(完整word版)腹诊(综合)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
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叶橘泉(1896年-1989年)近代名老中医。
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至93岁辞世时,编著出版了《现代实用中药》、《中医直觉诊断学》、《古方临床之应用》等44册著作,发表了500多篇学术文章,被视为中医“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人物。
一、什么是腹诊中医“腹诊”与“脉诊”一样,都属于四诊之一的“切诊”。
脉诊就是“按脉”,腹诊就是“按腹”的诊法。
《内经》、《难经》等记述了一些腹诊外,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对于腹诊有具体的论述,四川宝顶石窟尚有雕刻的“仲景诊腹图”。
不知何故,唐宋以后的医书绝少有腹诊的记述,其为旧礼教束缚所致,概可想见。
二、腹诊的意义腹诊的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体征的虚实,诊查瘀血、痰饮、水气等病症。
《伤寒论》载有“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痞坚”、“腹满”、“腹部动悸”、“小腹急结”、“少腹不仁”、“奔豚上冲”等“腹症”,这些腹部的证候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足以说明腹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要想取得完整的诊断,须结合脉诊、舌诊。
腹诊虽然比较重要,却不能完全取代脉诊。
急性热性疾患,以脉证为主;慢性无热性疾患,腹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
要取得完善的诊断,四诊缺一不可。
三、腹诊的方法腹诊的方法: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先按表面,以候腹壁之松紧;次略重,以候胸胁之有无苦满,腹肌之有无拘挛、紧张、或擦过性疼痛;最后重压,以候肋骨弓下及腹底(深部)有无抵抗、压痛、硬结肿块等。
医师的手在诊前要先温之,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针的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腹针学习150****6376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禁忌症: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
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腹针常用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教授一、腹针疗法的定义二、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的穴位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一种微针疗法。
三、腹针经络特点1)经络对称2)内脏不对称3)穴位特点:浅中―――调节全身组织或外围同名穴――外周――治疗同内脏:左――治疗同右――治疗不同4)经络特点:对称:腹部全息系统(浅层-影响全身运动系统、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腹部经脉系统(中层-经脉和相应全身经脉疾病)不对称:脏腑系统(深层-全身内脏影响相关的经脉和治疗相关疾病)腹部全息系统是全身在腹部的缩影,位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应反射区可治疗人体对应部位的疾病腹部经脉系统位于腹壁的中层,包括腹部的经穴、经外奇穴,可调整经脉系统的病变腹部八廓系统位于腹壁的深层,是调节和治疗脏腑疾病的系统四、腹针的特点腹针的辨证特点:调整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脏腑(产生气血)―――>(接受气血)经脉(输布)―――>四肥百骸(使用气血)脏腑<――内属(经脉)外联――-四肢百骸腹针治疗―――调脏腑(主层次)――疏经脉(辅层次)――治疗局部(靶点)经络辨证治疗-影响脏腑(辅)―――调经脉(主)――――治疗局部(靶点五、腹针的取穴方法(一)腹针对穴位的认识:任何腹针穴位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的重要性。
取穴方法:1.体位:医生、病人2.定位标志:任脉为纵坐标,脐为中心,中庭为腹上标志点,曲骨为下标志点,乳中穴为横向标志点。
腹以神阙中心到天枢水平线至侧腹外为6寸. 3.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4.度量时的注意事项(1)中庭和曲骨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定位不难。
但中庭取穴时,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闷及不适(2)神阙以其为中心(3)侧腹的横量以神阙――天枢到侧腹的水平进行度量(4)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与床成90度向外上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成90相交测神阙的长度为此度,其2寸处为天枢定点。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第四章经方脉诊与腹诊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
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
在六经八纲框架体系下,将全部的脉证表现等四诊资料无矛盾的统一起来,是经方辨证的内在必然要求。
今仅就切诊部分的脉诊与腹诊做一特别补充说明。
第一节经方脉诊脉象亦是人患病后的症状反应之一,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症状反应,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
经方脉学,即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与后世脉学相比,有自身鲜明特点,约言之:1、寸关尺三部不配属脏腑,但对应人体相应部位;2、经方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3、每种脉象的主病,一般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4、对脉象的定义或描述,有的与后世不同;5、特别强调脉证合参,对全部的脉证进行详细的分析,使之无矛盾的统一起来,以达成对一个病证的正确判断。
1. 脉学、脉诊与脉象脉象是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
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
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
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
脉象虽极复杂,概言之无不分属以上两大类别。
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也。
腹诊
三角形脐:
向上三角(▲):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 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提示胃、胆囊、 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 上移。而且便秘者多。
中点(脐中):诊小肠, 拒按者,多数在脐 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 冷症状。 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 者,饮食不注意时,大 便时硬、时溏。
小肠
硬溏的程度与腹部 结节的大小有关。
体位: 客人排空二便后仰卧 床上,自然呼吸,肌肉 放松,下肢伸直,两手 置于股部外侧 一般治疗师于客人之 右床侧。 顺序: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综合运用望、 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内容: 腹部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毛细血管
为什么可以治病
人之脏腑分上、中、下焦。 若下焦不通,则中焦积; 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
治病应该像治水, 疏其下则利其上, 中下二焦通则三焦畅, 三焦通畅疾病自无, 三焦不通而百病丛集。
腹诊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 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 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 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 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 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一、四逆散
分析四逆散的组成以及全部条文的论述,其根本原因,或曰 “原发病位”却是在“肝”,是由于肝气疏泄太过,冲激于其 他的某一处,以致通过三焦输往四肢末梢的原气明显地减少了, 所以才出现“四逆”。 这个条文所说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 “腹中痛”都是肝气冲激于肺、心、肾、脾的结果,而“泄利 下重”则是肝气冲激于本脏本经的表现。对此治疗的方法,绝 不能封堵而迎头平息其冲激,应当顺其疏泄之性,设法分散其 横逆之肝气,即所谓“疏肝理气”。四逆散恰恰有此功能。四 逆散由小柴胡汤及枳实芍药散变化而来,具有治疗肝病应取 “辛、苦、酸、甘”味的鲜明特色。柴胡辛散,枳实苦降,芍 药酸敛,炙甘草甘缓,其中枳实、芍药并行气活血,恰好通行 “为血气所注”的三焦,使四
①李某,男,19岁,河北省冶金学校学生。2001年3月 18日初诊。 患者于元旦后下肢即出大量紫癜,呈点状及小片状,按 之稍感疼痛,不痒、不热,曾服防风通圣散及西药无效。 诊其腹症、舌、脉均如上述。 予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各10克)7剂,每日 一剂,水煎服。 患者于5月27日又来治其头晕,诉上方服后紫癜即除, 未再复发。
一、四逆散 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 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 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 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 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 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 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首先看《难经 · 十六难》所说:“假令得肝脉, …… 其内 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 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 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 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 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 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 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 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可见,脐左、上、中、右、下 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 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腹诊疗法的开展与应用
向患者解释腹诊的目的、操作方法 ,取得患者配合。患者需排空膀胱 ,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操作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触诊手法
医生用指腹或掌面进行触诊, 注意手法轻柔、有力、均匀。
腹部分区
医生根据腹部九分法或四分法 进行分区触诊。
寻找压痛点和包块
医生在触诊过程中注意寻找压 痛点和包块,判断脏腑病变情
执行与监督
按照改进计划,逐步推进改进 措施的实施,并定期对执行情 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效果评估
在改进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 对腹诊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重 新评估,了解改进成果和不足
之处。
THANKS。
复杂案例讨论与解决方案
案例一
患者赵女士,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复杂。医生组织多学科讨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包括腹诊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最终取得显著疗效。
案例二
患者陈先生,患有多囊肾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难度大。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 方法,结合腹诊疗法和中药治疗,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解决方案
况。
腹诊记录
医生详细记录腹诊结果,包括 压痛点、包块的位置、大小、
质地等。
常见问题处理
患者紧张
在腹诊前与患者充分沟通,消除 其紧张情绪。对于特别紧张的患 者,可以让其进行深呼吸或听一
些舒缓的音乐来放松。
腹部肥胖
对于腹部肥胖的患者,医生需要 用更大的力量进行触诊。同时, 可以让患者双手抱膝,使腹部肌
儿科疾病辅助诊断价值
消化系统疾病
腹诊可通过触诊、听诊等方式,对小儿腹泻、肠 套叠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
腹诊可通过观察腹部呼吸运动、听诊等,对小儿 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腹诊疗法-PPT文档资料
揉腹:大脑马上产生内啡呔 (快乐贺蒙)。 内啡肽作用:1.能够迅速缓解大脑疲劳。 2.对抗疼痛。 按摩胃部时,可改善专注力。 按摩大肠时,可强化情绪起伏的耐受力。 按摩脾脏部位,可对抗疲倦感与抑郁情绪。 按摩肝脏与胆囊部定你80%的免疫力
揉腹——小肠活跃——筛选养分——养分 淋巴腺 分配到全身。 肠——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 防御细胞 毒素进入人体时——肠最先察觉——立即 向大脑发出警告信号——呕吐,痉挛或排泄。
12
1 2
3
4
3~4点:诊腰、腿
3~4点按压时感觉比较实,但无 结节者,是腰腿痛的初期。按压时 感觉硬实,并有结节者,腰腿痛已 比较严重。
5点:诊卵巢
5点按压时, 有凹凸并有滑动结节感要注意卵巢襄肿; 比较实为卵巢炎; 有红、热时,则注意有妇科炎症。
6点:诊子宫、前列腺
6
5
6点按压有 实感,多有炎症。 滑动的结节感,腹微凸和青筋,腹冷, 容易发生肌瘤。 小腹腹力强往往容易便秘, 腹力弱往往容易便溏,患有过敏性结肠炎, 大便时溏、时硬。 拍打后阳性反应炎症多见紫红点; 肌瘤多见紫黑瘀点。
腹诊要领
观脐知健康
肚脐神阙,我们可以判断肚脐形状而了解顾客身体状况,对 顾客负责和关爱。
脐孔的大小
正常脐孔直径约0.8-1.5cm,如果直径超过2.0cm,我们称 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cm,称为小脐眼。 一般脐带越粗,脐眼越大,子体先天足,个体强壮;反之 脐眼越小,先天禀赋不足,个体赢弱。
脐孔的深浅
“一切慢性病都可以从推腹开始”
内科:胃脘疼、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便秘、溏泄、腹痛、腹胀、失眠、手足寒凉、中风 后遗症等。对肝硬化引起的腹胀有很好消导作用。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心下部位:心下濡心下痞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硬心下痞坚心下痞鞕而满心下续坚满按之心下满痛心下满微痛心下满而鞕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心下支结心下悸《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胸胁部位: 胸胁苦满胸胁逆满胸胁支满胸胁烦满胸胁下满胸胁满微结胸下结鞕胁下痞鞕胁下鞕满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腹、少腹、脐下等部位:腹濡腹满腹微满腹胀满腹满痛腹中痛腹中急痛苦里急虚劳里急少腹满少腹硬少腹当硬满膀胱急,少腹满少腹满如敦状内拘急少腹拘急腹皮急,按之濡少腹里急,腹满少腹急结少腹坚痛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脐下悸脐下有悸如果从腹诊角度来考察,上述腹证的一部分属于患者自觉,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医者诊察的他觉,或者是自他共觉(援引自龙野一雄著《汉方入门讲座》)。
其中包括性质、形状、程度、范围等丰富的内容,每一个描述用语均呈现出具有特点的一种“腹象”,几乎不能互相代替使用。
并且,显然,这些腹诊证候也不能用概念定义的方式来表示,只能在描述中把握特征、形成“腹象”,以“触联”证治的对应与联系。
1,腹壁汗出将手掌轻抵腹壁察看有无汗出。
稀薄零落的汗出,在表之气、血衰弱状态时容易出现。
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的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
发粘的汗液多为里热所致。
麻杏甘石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等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
2,腹壁的皮肤温腹壁皮肤有无汗出,有时也会与穿衣多少有关,但若将手掌置于同一部位数秒间却能够得知皮肤温度的异常。
人参汤和吴茱萸汤等方剂用于太阴病期心下痞鞕型患者,此型病例在心下痞鞕的同时心窝部皮肤温低下者并不少见。
当归芍药散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剂适用于太阴病期瘀血型病例,在这些病例中,亦多见脐旁部和回盲部处皮温低下者。
使用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的病例中,有时出现脐下部皮肤温低下同时伴有小腹不仁。
重读中医经典:一起看看医圣张仲景大师腹诊,及其用方!
重读中医经典:一起看看医圣张仲景大师腹诊,及其用方!导读:腹诊对中医临床有什么意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又是怎样运用腹诊的?看看文章吧!腹证多以一证为主或兼一证,或兼多证,而单独出现者少见。
临床常见的腹证有痞、满、瘀血、不仁等。
•痞,包括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坚,心下痞硬等。
•满,包括胸胁满,如胸胁苦满,胸满胁痛,胸胁满,胁下满,胁下痞硬,胁下硬满,胸满,胸中窒以及心下急,心下支结等;•心下满,包括心下硬,心下结及心下振水音之满证等;•腹满,包括少腹满,少腹硬满,少腹急结、弦急、里急等。
还有全腹肌紧张,包括腹痛拘急类,寒疝腹痛类,经产腹痛类,全腹肌软弱及脐部病理变化之腹证。
上述举例之腹证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医者应全面掌握其要点,举一反三,推而广之。
《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腹证的治法,除上述腹证方药相对应的法则外,仍然是应用中医八法中的吐、下、温、清、补、和、消七法。
因腹证大多已脱离于表,故汗法不常用。
以《伤寒论》为例,讨论腹证的治法。
一.吐法《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
《伤寒论》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手足厥冷,脉忽然见紧象者,方用瓜蒂一味吐之。
因此痰食停积在胸胃,阳气不得四布,吐之,则邪去正安。
瓜蒂二.下法阳明腑实证“腹满痛”而拒按,大凡燥实痞满俱全者,大承气汤急下之;痞实满而燥结不甚者,小承气汤泻之;仅腹满、潮热的用调胃承气汤缓泻。
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甚“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大结胸,用含硝、黄的大陷胸汤逐水泻实;小结胸,“心下”痞,“按之痛”用含瓜蒌的小陷胸汤泻热开结涤痰;而寒实结胸,心下硬痛拒按,用三物白散,吐下并用。
蓄血证,轻证或兼狂躁便秘证,用桃仁承气汤活血逐瘀;重瘀血,腹痛有块,抵当汤丸证;水饮内结,当“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并有头痛干呕短气、汗出等,取十枣汤峻泻水邪。
桃仁三.和法少阳病,“胸胁苦满”,或热入血室,用柴胡剂和解;若“胸胁苦满而呕”,兼有潮热的则用柴胡加芒硝。
腹诊篇(肖春宏老师)
腹诊篇(肖春宏老师)《腹诊辨证诊断肠病》1,右少腹有压痛多为大便秘结,兼见腹满,舌质红苔腻,脉滑为热结肠腹。
药用瓜蒌,火麻仁,败酱草,生石膏,女贞子,玄参,枳实,红藤。
2,左少腹有压痛多为大便溏泄,兼见腹满,舌淡苔腻,脉细,多为脾虚夹湿,药用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山药,防风,葛根,砂仁,仙鹤草,凤尾草。
【干货】胸胁苦满,这是个倒装句,意思是胸部和胁部为苦所满。
如何腹诊胸胁苦满呢?分述于下:1,患者自己感觉胸部与胁部有胀满或者堵塞感,此为自觉症状。
2,以大拇指放于肋弓下缘,稍向上推按,患者说苦满或疼痛。
3,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从肋弓下水平插入肋弓内,患者说痛。
1,痛在心下脐上,硬痛拒按,按之则痛益甚者,是食积。
2,痛在脐旁小腹,按之则有块应手者,是血瘀。
3,腹痛牵引两胁,按之则软,吐水则痛减者,是水邪。
胸胁苦满多用柴胡剂,根据不同兼症选用不同柴胡剂,分述于下:1,胸胁苦满重,体格健壮或有便秘,用大柴胡汤。
2,胸胁苦满轻,用四逆散。
3,胸胁苦满甚,脐上动脉搏动明显,易便秘,或有烦燥惊狂,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胸胁苦满轻,体质弱,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5.按脐周硬痛,并且便秘。
脐周硬痛主血瘀,用血府逐瘀汤加大黄,半夏,水蛭。
少腹急是指少腹部位皮肤紧张不柔顺。
少腹结是指按压少腹部位有如条索状物。
少腹急兼有少腹结则称为少腹急结。
太阳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宜桃核承气汤。
【悸】胸腹处跳动如脉搏者,称为悸动,简称悸。
悸可以是自觉症状,也可以是他觉症状。
悸的病机是什么?躯体腰脐水平线以下属于阴位,以上属于阳位。
当阴位病邪上逆于阳位之后而呈动态时发生悸。
悸有气悸与水悸种类之不同,也有心悸,心下悸,脐悸,少腹悸等部位之不同。
腹诊时,气悸要轻按,重按则无。
水悸要重按,轻按刚无。
【伤寒论77条】发汗,若下之,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讲解】胸中窒者,其中的“中”是内之意,窒是不通之意。
患者自已感觉胸闷而呼吸不畅,这是自觉症状,医生可以腹诊心下,按之心下软而无底力。
腹诊
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