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多汗症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为身上大量的出汗。
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的影响,在身上的交感神经支配者全身的出汗系统,一般来说交感神经支配出汗系统是用来调节人的体温。
但当交感系统出现问题就会表现为多汗症,下面是关于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用法: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用法: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用法: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用法: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用法: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用法: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以上就是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虽然多汗症不至于是危害生命的病但是还是需要人们更加的关注。
传统的中医没有副作用,身体是慢慢的调理。
如果你就是患者之一,建议也去找到中医的医生看看具体的情况,药这种东西千万不能盲目的服用。
手脚多汗的四套中医解决方案
手脚多汗的四套中医解决
方案
一般以下四种体质可致手脚多汗:
湿热下趋
20-40岁的人主要是因为平时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功能虚弱造成的。
而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此项功能一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
湿热下趋,尤以双脚出汗更为常见。
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可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食材熬粥。
阴虚血热
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阴虚血热。
需要滋阴养血、凉血祛风,可服用知柏地黄丸、防风通圣丸等进行调节。
肠内不洁
若手足心多汗伴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
胃中有热
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
清胃黄连丸等。
熏洗法:用苍术9克、苦参20克、黄柏9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石膏(先煎)20克、川母9克、白芷9克、艾叶9克、甘草6克等中药熬成汁,先用热气熏蒸双脚10分钟左右,待水温合适,再泡洗20分钟左右,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可预防大量出汗。
在饮食上,建议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酒精的刺激。
建议平时穿透气性较好的宽松鞋袜,有助于汗液的蒸发,避免引起脚
气、皮炎等皮肤问题。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经方,又称经络处方,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学说,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脉象等因素,选用相应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处方形式。
以下是一些治疗手脚出汗的经方:
1.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
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冰冷、出汗的患者。
2. 四妙散:由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瘙痒、脱皮等症状的患者。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益气养血、温经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经方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能盲目使用。
同时,经方的使用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腋下多汗症 中药内服外治法
腋下多汗症中药内服外治法
*导读:腋下多汗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发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中医则认为,汗之多生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气虚不能摄……
腋下多汗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发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中医则认为,汗之多生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气虚不能摄运津液,治疗方法如下:
中药内服法:
1.加味生脉散:生地、党参、麦冬、大枣各 10克,炙甘草3克,地骨皮,五味子各5克,煅牡蛎、煅龙骨各15 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
2.止汗汤:当归6 克,牡蛎5克,生地、益智仁各lO克,甘草3 克,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加减:白芍、当归、白术、炙甘草各6、克,柴胡、丹参各 5克,五味子、麻黄根各3克,水煎服,每目 l齐0。
4.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克,山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桔梗、茯苓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湿热型,汗多而腻,口苦胸闷者。
外治法:
1.轻粉、滑石粉各 5克,研细,过80目筛,混匀,每晚涂擦腋窝1次,数日后隔日擦 1次,1月后可数日擦 1次。
本
方有毒,切勿人口。
2.枯矾3份、轻粉 1份,研细,用法同上。
3.密陀僧1份,大蒜3份,共捣加泥,每次取5克左右,贴腋下,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日为一疗程,一般用药2~4周。
4.公丁香18克,红升丹27克,石膏45 克,研细混匀,外涂擦局部。
(常磊/荐)。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导语:多汗症也是疾病的一种,对于这个多汗症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个疾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会有一种多汗的现象,多汗症还会导致人们的身体极
多汗症也是疾病的一种,对于这个多汗症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个疾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会有一种多汗的现象,多汗症还会导致人们的身体极度的法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有多汗的现象,并且在不热的时候也会出现多汗的表现,而这个多汗症也会导致人们在晚上的时候睡觉失眠,那么中医治疗多汗症好吗?
中医治疗多汗症很有特色,在治疗是既考虑病人体质的强弱,脏腑功能失常的程度,又结合病人职业、环境、气候和和生活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多汗症病情变化和轻重缓急,确定治疗法则。
中医治疗多汗症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
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症应及时处治,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等。
有止汗功用的食品有五味子、乌梅、黑豆、桃干等。
多汗症患者常用的食疗验方: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用于气虚多汗。
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冰,冰片2克,诸药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有一定疗效。
人参、党参、沙参或黄芪等选一种,与腔骨、母鸡或乳鸽一起炖,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黑豆100克,先泡半天,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四个妙方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四个妙方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等,那么,多汗症怎么治疗?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4个中医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1 黄芪固卫散【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
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
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
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
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 牡蛎散【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
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
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两味中药,3次治愈汗手汗脚
两味中药,3次治愈汗手汗
脚
在你周围或你自己碰到过这样的朋友,他她一年四季都是手或或脚是湿的,与他她握手比方都很别扭的,夏天湿热,冬天湿冷。
脚就更不要说了,这害处弊端。
更有离谱的在冬天起床时,掀开被褥会看到双脚冒气的。
这些对日常生活是个严重影响!其实这是患上了'手脚多汗症‘。
手脚多汗(即手多汗,脚多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常始于儿童或青春期,在年轻人中尤为多见。
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多发生在情绪波动度较大的青壮年身上,一般是青春期开始出现,症状为身体汗量不多,手心,足底大量出汗,并有一定的遗传性,到年老后手脚多汗会慢慢减少。
麻黄根
明矾如果有汗手汗脚,手脚出汗量大的症状,最好征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养。
今给有此方患的朋友提供一方,此非我原创,转载论坛,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我从小手脚就爱出汗,很严重,手拿会笔或拿会筷子手心全是湿的,不论春夏秋冬,手脚全出汗。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用麻黄根和明矾在一块洗就能治好,我照他说的,泡了几次,没想到手脚出汗完全好了,整天不再湿乎乎的了,我打心眼里高兴。
具体方法是:从中药店买麻黄根、明矾各10克。
将麻黄根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后,加入明矾,混匀,稍凉后洗手洗脚,一般2~3次即可治。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西医治疗:一、内服药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2.5~50mg,1日2~4次。
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1日3次;成人2.5mg~10mg/次,1日1~2次。
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1日1~3次。
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1日3次。
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1日3次。
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1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O.5mg/次,1日3次。
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
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1日3~4次。
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二、外用药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
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
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
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
三、物理疗法对严重的掌跖多汗症可考虑用浅层X线照射,以抑制汗腺分泌。
四、其它疗法腋部多汗症可在腋部行激光,电离子或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方1.表虚不固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
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湿热熏蒸治法:滋阴敛汗。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二、外治法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半小时。
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手脚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现频繁或者过量的汗水,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有许多传统中医经方可以帮助缓解手脚出汗的问题。
1.酸枣仁汤:主要成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
方法: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颜面潮红;神疲倦怠;失眠、梦多。
2.酸石膏汤:主要成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
方法: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心烦不寐,神倦倦怠等。
3.白术附子细辛汤:主要成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
方法: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神疲乏力,易患感冒,畏寒,食欲不振等。
4.当归芍药散:主要成分:当归、白芍、山药、枸杞子、细辛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易感冒,头晕目眩,乏力等。
5.川羌活血丸:主要成分: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辣椒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研磨为粉末后,拌入蜂蜜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发紫,舌淡苔白等。
6.龙胆泻心汤:主要成分:龙胆草、泽泻、赤小豆、苎麻仁、补骨脂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虚热烦渴,舌红少苔为空而干等。
7.小金丸:主要成分:大戟、山栀、白英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体温过高、呕吐泄泻等。
8.百合汤:主要成分:鲜百合、滑石、甘草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烦躁不安,头晕目眩等。
总结:这些中医经方对于缓解手脚出汗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中医多汗症怎么治疗
中医多汗症怎么治疗 ⼈体出汗是散热的需要。
但过分出汗就不对了,⽩天稍⼀动就⼤汗淋漓是⾃汗,属阳虚,晚上刚⼊睡就汗⽔满⾝是盗汗。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中医多汗症治疗⽅法。
中医多汗症治疗⽅法 1、⼆妙丸或除湿丸:清热利湿,⽤于湿热蕴阻证。
2、黄芪地黄汤:滋阴益⽓,⽌汗,⽤于⼩⼉多汗症阴虚证。
⽅⽤:炙龟板20克,炙黄芪、红枣各15克,煅牡蛎30克,⽣地、全当归、制黄精、稻根各9克。
3、⼩桂枝汤:⽤于⼩⼉感冒后发⽣的多汗症。
⽅⽤⼩桂枝5克,煅龙⾻、煅牡蛎各30克,炒⽩灼、稻根各9克。
⼿脚出汗多汗症偏⽅⼤全 1、⽣地、⽞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斛、合欢花各15克。
2、杏仁、⽩蔻仁、厚朴、半夏、⽵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各30克,加黄芩、莱菔⼦各15克。
3、⽤5%的明矾液每⽇浸洗局部。
4、⽤松树、桉树叶煎⽔浸洗。
5、桂枝、⽩芍、炙⽢草、⽣姜、⼤枣5味各15克煮汤。
桂枝有解肌和营养功能。
⽩芍具有养阴益⾎,敛阴敛汗之功。
两药配伍相辅相成,加之⽣姜温胃佐桂枝以通阳,⼤枣、炙⽢草益⽓调中助⽩芍以和营。
五药合⽤相得益彰。
加⽤龙⾻、牡蛎各⼀两,也有敛阴⽌汗的功效。
6、取明矾25克,热⽔1000毫升。
⼀起溶化浸泡⼿脚,⼀次10分钟,浸后任其⾃然晾⼲,每⽇1次,5⽇后⼿、脚汗正常。
7、⽤葛根、明矾各15克。
放⼊⽩酒中浸泡7⽇,过滤取液,浸泡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1次。
2--3次即愈。
取明矾30克,⼲姜6⽚。
⽔煎熬30分钟,取液浸泡患处,每⽇2次,每次浸泡30分钟。
3--5⽇痊愈,不再复发。
8、⽤鲜⽩萝⼘600克(切⽚),明矾15克。
加⽔2500毫升,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度适宜,浸泡⼿⾜20分钟,每⽇洗2次。
经3--5天治疗,即可显效。
9、艾叶20克,粗盐10克,苦参5克。
将艾叶洗净后⽤凉⽔泡半⼩时,将其撕成碎⽚放在锅中。
苦参洗净,切成⼩⽚后倒进锅内⼀起煮沸,沸腾后继续熬10分钟,并在关⽕前加⼊粗盐。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摘要:
1.多汗症状及其原因
2.中药治疗多汗的优势
3.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4.注意事项及建议
正文:
多汗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或者紧张激动的时候,人们容易出现出汗过多的情况。
多汗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对于多汗症状,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效果。
中药治疗多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药治疗多汗症状具有整体观念,能够从病因病机上全面调理机体;其次,中药治疗多汗症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最后,中药治疗多汗症状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患者在长期服用过程中不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有以下几种:
1.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不足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盗汗、五心烦热等。
2.桂枝汤:适用于表虚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自汗、易感风邪等。
3.玉屏风散:适用于气虚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气短乏力、汗出恶风等。
4.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气短乏力、汗出较多等。
在使用中药治疗多汗症状时,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个人体质、症状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2.服药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紧张激动等诱发因素。
3.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服药期间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多汗症状,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效果。
头上总出汗的中医治疗方剂
头上总出汗的中医治疗方剂头上总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中医认为,头上总出汗是由于气血不足、阳气亢盛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主要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治疗方剂,帮助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1. 人参党参汤人参党参汤是一种常用的补气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党参等,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将人参、党参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2. 黄芪苓苁汤黄芪苓苁汤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黄芪、苓苁等,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固涩的作用。
将黄芪、苓苁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从而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3. 丹参地黄汤丹参地黄汤是一种常用的清热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地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的作用。
将丹参、地黄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清热降火,调理阴阳,减少头上总出汗的情况。
4. 茯苓戎盐汤茯苓戎盐汤是一种常用的降火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茯苓、戎盐等,具有清热降火、益气健脾的作用。
将茯苓、戎盐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降火平热,调理气血,减轻头上总出汗的症状。
5. 石斛党参汤石斛党参汤是一种常用的滋阴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石斛、党参等,具有滋阴养血、补气益肾的作用。
将石斛、党参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滋阴补血,调理阴阳,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头上总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治疗方剂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缓解症状。
人参党参汤、黄芪苓苁汤、丹参地黄汤、茯苓戎盐汤和石斛党参汤都是常用的方剂,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方剂时,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改善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中医:出汗太多怎么办?这里有六法六方可供参考!
中医:出汗太多怎么办?这里有六法六方可供参考!出汗一证,从内、难以来,历代医家颇为重视,各家著作中多有论述,尤以张仲景《伤寒论》中对以汗法治病和汗证治法的论述为详。
温病学家更视津液存亡为疾病预后的关键,谓之“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因此,对于出汗一证必须详加辨证,积极治疗。
现就个人临床体会,对汗证治疗六法简述如下。
一、固表止汗法自汗一般责之阳虚。
证见遍身汗出,静坐也会汗出,稍动汗出更多,甚者汗出湿襟,面色㿠白,脉象虚细。
此乃气虚不能卫外,津液不能自固,汗自外泄。
《世医得效方》所设玉屏风散为治表虚自汗常用方。
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气旺表固则汗止矣。
二、滋阴敛汗法盗汗多责之阴虚。
证见面色潮红,心烦内热,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入睡汗出、醒后即止,尤如寐而被盗。
由于出汗而衣被粘腻,更因汗出毛孔开泄,易受外邪侵袭而生他病。
昼则精神萎靡,嗜睡健忘,影响正常工作,为病家所苦。
例一:宋××,男,47岁,干部。
夜间盗汗已有七、八年之久,每至夜晚三时左右盗汗即作,下身淋漓,汗出湿被,因汗而醒,坐以达旦。
昼则头晕目眩,精神疲乏。
虽服糯稻根、碧桃干之类多剂中药未效而丧失信心。
初诊时见患者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微黄腻,脉小弦。
汗为阴液,入液应归于里。
阴虚不能敛汗,故于夜间外泄。
苔脉已见内热之象。
治拟滋阴敛汗法:当归12克,黄芪15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黄连3克,黄芩6克,黄柏6克,夜交藤30克,浮小麦15克。
上方服4剂,夜间盗汗提前2小时,出汗程度减轻。
方己见效,不予更改。
原方加牛膝15克,桔梗5克以使阴液上下交通。
续服14剂,盗汗大减,夜寐转安,身舒神畅。
继续服用原方加减半个月以巩固疗效。
随访一年,疗效巩固,每夜可睡7小时而不受盗汗所苦。
按:当归六黄汤为阴虚盗汗而设。
对于阴虚火旺所致盗汗者,临床常获显效。
但若津脱液泄,阴虚无气者,又当急以生脉,六味以固阴阳之根,而不可取本方之芩、连、柏,以免苦寒败胃,化燥伤津。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1、黄芪
黄芪具有补气的功效,能够起到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作用,可以用来改善气虚引起的浑身乏力、胸闷气短、大量出汗等症状。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出汗情况,而且伴随浑身乏力的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芪进行调理。
2、白术
白术能够起到补血的效果,能够起到燥湿利水、健脾益气的功效,也具有一定的止汗效果。
体质虚弱的人群,如果出现了大量出汗的情况,而且伴随食欲不振的症状,可以适当的使用白术进行治疗,用药期间需要严格的遵循医嘱。
3、浮小麦
浮小麦能够起到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的功效,可以用来改善自汗、盗汗、骨蒸潮热的情况,适合阴虚火旺的人群。
如果出现了出汗多的情况,可以遵医嘱使用浮小麦进行调理。
多汗症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多汗症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出汗过多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如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克山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维生素D缺乏病、慢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某些金属中毒、某些药物中毒以及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等等,都有出汗的症状。
高烧病人热骤退时常伴有大量的出汗。
疼痛、精神紧张、休克均可出汗(出冷汗)对于上面所说的出汗症状,首先要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愈或好转了,出汗症状也就随之而消失或减轻。
医学上还有一种原发性多汗症,通常对称地在身体两侧比较局限的部位如手、脚、面烦出汗。
在受热、精神紧张、情绪兴奋或吃刺激性食物的时候,出汗更为明显。
中医把多汗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
白天出汗或睡在床上醒着的时候出汗,称为自汗,晚上睡着了的时候出汗,称为盗汗。
中医认为自汗是表虚,由于阳气虚弱,卫外功能不固,肌腠不密,因而出汗不止。
治疗当以敛汗同表为主。
处方:①黄芪120克,白术80克,防风60克, 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早晚各服一次,开水吞服。
连服一个月。
如果平时怕冷的,还可加制附片40克,沙炒后研成细末,与上药和匀,同服。
②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大枣30克,甘草10克,糯稻根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③黄芪2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市上有黄芪建中丸(成药)出售,每次服一丸(重约10克),一天服三次。
④平时怕冷,阳虑自汗者,可用黄芪30克,制附片20克(先熬二小时)水煎服,每日一剂。
⑤自汗不止,气短,处于休克状态者,可用红参10~30克,嚼服。
或用人参30克,制附片30克(先熬)水煎服。
亦可静脉注射中药参附针。
⑥用针灸疗法治疗多汗症(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取穴:合谷、后溪、复溜、大椎、内关、劳宫。
留针15分钟。
每次任选三穴,每日针刺一次,两周为一疗程。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多汗症状及其影响2.中药治疗多汗的原理3.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4.注意事项及建议5.结语:中药治疗多汗的效果及优势正文【引言】多汗症,又称为多汗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异常增多。
多汗症状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在我国,中医药对多汗症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中药治疗多汗的原理】中药治疗多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多汗症状多与气虚、阳虚、阴虚等有关。
中药治疗多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益气固表:通过补益肺气、脾气,加强肌肤对外邪的抵抗力,减少汗液排出。
2.温阳祛湿:通过温补肾阳、脾阳,增强机体阳气,驱除体内湿气,从而改善多汗症状。
3.滋阴降火:通过滋养肝肾阴虚,使阴阳平衡,降低虚火,减少汗液排出。
【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1.玉屏风散:主要成分有黄芪、白术、防风等,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型多汗症。
2.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具有滋阴补肾、益精填髓的作用,适用于阴虚型多汗症。
3.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有附子、干姜、人参等,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型多汗症。
【注意事项及建议】在使用中药治疗多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药物服用。
2.遵守药物剂量和疗程,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提前停药。
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如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等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清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结语】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多汗具有一定的效果和优势,但其治疗过程需要患者与医师的密切配合。
在使用中药治疗多汗时,应遵循医师的建议,合理选用方剂,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
中西医结合治疗局限性多汗症
龙源期刊网 中西医结合治疗局限性多汗症作者:今圣叹来源:《大众健康》2002年第09期《大众健康》杂志社:我年轻力壮,身体很好,但手脚经常出汗,即使在冬天,也是如此。
而我有一个朋友阴部经常潮湿。
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读者手脚或会阴部多汗,医学上称为“局限性多汗症”。
这是由于精神因素导致汗腺神经张性增高,促进“乙酰胆碱”分泌增多造成。
所以,局部出汗症,多发生在情绪波动较大的青壮年身上。
治疗局限性出汗症,一般采用神经镇静剂和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谷维素、安定等。
如果出汗很多,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
由于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故临床上多配合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脾主四肢”,手脚多汗者,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并分虚实两种类型。
脾胃虚弱者,还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津液不足的虚热症,可选用“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石斛、合欢花各15克治疗。
脾胃实症者,多因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
可选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黄芩、莱服子各15克治疗。
祖国医学还认为,会阴部多汗,与肾关系密切,也分虚实两种证型。
在虚证中,出汗多在梦中,醒来胯下津津,可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调治;终日胯下潮湿,动时增多者,可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调治。
若属湿热下注的实证,其汗多稠黏,伴腥气,若染黄内裤,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芩各12克,甘草5克)加蚕沙20克治疗。
在药物治疗局限性多汗症的同时应保持良好情绪,戒绝烟酒,少吃或不吃辛辣厚味食物。
另外,用5%的明矾液或0.5%的醋酸铝液,每日浸洗局部,以及用松树叶、桉树叶煎水浸洗,都有一定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西医治疗:
一、内服药
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
2.5~50mg,1日2~4次。
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1日3次;成人2.5mg~10mg/次,1日1~2次。
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1日1~3次。
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1日3次。
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1日3次。
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1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O.5mg/次,1日3次。
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
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1日3~4次。
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二、外用药
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
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
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
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
三、物理疗法
对严重的掌跖多汗症可考虑用浅层X线照射,以抑制汗腺分泌。
四、其它疗法
腋部多汗症可在腋部行激光,电离子或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
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湿热熏蒸
治法:滋阴敛汗。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二、外治法
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半小时。
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
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
主治手足多汗症。
3.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
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
5.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
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
主治手足多汗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因大多数多汗症和精神紧张、恐怖、焦虑有关,部分患者是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脊髓炎、植物神经紊乱等均可引起全身、局部或半侧多汗,故应首先寻查原因,予以相应治疗。
因精神因素引起者,可在给予西药镇静药的同时,局部采用中药浸泡、熏洗或外搽。
也可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采用西药外涂。
足部多汗可用乌洛托品,硼酸,枯矾,滑石粉,氧化镁,混匀研细,外扑局部,每日1次。
原文链接:/86dhz/2014/0807/19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