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2)[19页]
《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读书笔记
![《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20995f0f8c75fbfc77db231.png)
《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读书笔记美国,在我们眼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一个民主的国家。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三权分立制度并不完美。
许多美国人认为公民自由,公民权利,自由公平的选举,权力的和平移交以及经济自由与繁荣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仍有许多人生活在毫无自由的地方。
这是一个既考验新型民主也检验旧式民主的时代。
尽管政治和党派竞争是促使自由社会实现民治理想的生命线,但是在美国国内和国外,对政府和政治的蔑视,谴责仍随处可见。
1787年,美国举行了制宪会议,在各方面开始慢慢妥协并提出了各种方案进行修改,最后形成了现在这个制度的雏形。
美国的政府政策制度机构的分布:(1)国会:人民的部门(2)总统:领导的部门(3)联邦官僚机构:权利的主宰?(4)法院:起平衡作用的部门。
这是美国政治的分立权责所在,而在本书之中又讲解到这个权责制度有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这个政治的原因在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国家的统一,利益集团——金钱与政治,政党。
再受到公众的舆论和传媒的影响。
阅读了本书,让我清晰的了解了美国的政府与政治,当今这个大国的政治形势。
自从9·11之后让这个拥有2个多世纪历史的宪政国家政治发生了动摇,这种政治仍然是一种试用的政治。
最后本书又讲诉了关于权利和自由: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财产权,法律平等权,以及维护宪政的民主。
通过本书,让我们对美国政治,政府以及政治家们的工作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了解了宪政民主的一些活动,对21世纪这个国际化的时代的到来能更好适应。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abe8e3c25c52cc58ad6be1d.png)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平衡的政治艺术——《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赵光勇[摘要] 《联邦党人文集》所体现出来的美国制宪者的思想,是一种平衡的政治艺术。
他们寻求的,就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平衡,“民主”与“民治”的平衡,政府权威与人民自由的平衡,权力和权力的平衡。
在这样的制度下,既有秩序,又有自由;既有政府的权威又有人民的权利,实现了一种最佳的政治平衡。
[正文]当政治统治的资格不再来源于道德和宗教后,又从哪里寻找它的合法性?或者说,政府权威的来源是什么?当君主制开始压制自由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政府形式能够捍卫我们的权利?如果有一个既能带来秩序,又能保卫自由的政府,这样的政府要如何组织?有没有这样一个政府,权力既掌握在人民手中,又能免于人性阴暗面的影响?政府的权力如何行使?谁来控制政府?如何制约权力?民主与自由能不能和平共处?在一个大国里,能否实现民主?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者们,吸取前人的政治智慧,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从实践层面给出了回答。
难能可贵的是,这份答卷,200年后还没有过时。
这份答卷,就是1787年美国的宪法。
如果说,美国宪法是制宪者们对上述问题给出的答卷的话,那《联邦党人文集》就是一次系统的答案解析。
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评,联邦党人让美国人相信,这个答案就是美国的新宪法。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结束后,反对新宪法的力量很强大。
十二个州必须有九个州批准,宪法才能生效。
支持宪法和反对宪法的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这场大辩论是通过小册子、报纸、和演说进行的。
在辩论中,出现了一系列文章,这便是后来的《联邦党人文集》,是制宪会议的主要人物汉密尔顿、麦迪逊和约翰·杰伊以普布利乌斯的名义呼吁纽约州的投票人接受新宪而写的。
从行文和学理角度来看,《联邦党人文集》也许是政治思想史名著里面最通俗易懂的一本书了。
可是,时至今日,它仍然被认为是对美国宪法权威的解读。
20世纪美国的政治运动与社会变革
![20世纪美国的政治运动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5b9c3df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9.png)
20世纪美国的政治运动与社会变革20世纪美国是一个政治运动与社会变革并存的时代。
许多重要的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在这个时期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权运动三个方面,探讨20世纪美国的政治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变革。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社会变革民权运动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致力于推动黑人平等权利的实现。
这一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并在此后几十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丁·路德·金恩等领袖的发声和抗议活动激发了广大黑人群众的意识,并催生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通过种种非暴力抗议方式,如抵制种族隔离、游行示威等,民权运动最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包括《民权法案》的通过以及废除种族隔离政策。
这些成果促进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推动了种族关系的改善与整合。
二、反战运动的兴起与社会变革20世纪美国的政治运动中,反战运动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引发了广泛的反战情绪。
许多年轻人和学生开始质疑政府的决策,并发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他们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战争,并提出了对和平以及社会公正的追求。
这一运动使得反战呼声在美国社会传播开来,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最终,政府不得不改变立场,结束了越南战争,这是20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
反战运动在推动美国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鼓舞了人们的意志,让和平与反战理念深入人心。
三、女权运动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女权运动也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政治运动,旨在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争取妇女选举权等措施,女权运动不仅推动了法律和政策的改革,也改变了社会对妇女角色的认知。
这一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在20世纪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女权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出了更多更激进的诉求。
许多女性开始走上街头,要求法律保护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
他们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和集会,并通过大量的宣传和争取公众支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世纪美国民权运动的历史及影响
![20世纪美国民权运动的历史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89da6e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7.png)
20世纪美国民权运动的历史及影响20世纪美国的民权运动,是一场数十年的长跑。
该运动旨在消除种族和性别等社会界限,在全美各地争取平等的政治和社会权利。
该运动倡导诉诸非暴力的行动和抗议,让更多群体加入进来并最终帮助推动1964年的民权法案。
起始于20世纪初的震惊人心的种族主义暴力事件,如波托马克大屠杀、艾默斯·泰尔勒的谋杀案、金斯顿暴动、休斯顿大暴乱和伯明翰儿童游行等,催生了美国人民的社会正义群体运动。
在此背景下,一个重要的人物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不断探索,追求平等的理念和目标形成。
他是美国维权运动的重要领袖和代表人物之一,其强烈的意愿和非暴力的行动,带领着成百上千万人走向了成功之路。
他是一个谈判家,也是一个团结者,他的领导风格一直鼓舞着人们,追求正义和人权。
而另一位妇女权利运动的重要人物格洛丽亚·斯坦姆(Gloria Steinem),也以其无畏、坚定、充满了争取平等的信仰,帮助促成了妇女运动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非暴力的行动和基于善意的谈判一直是促成对话和广泛达成共识的关键所在。
人们通过公共致词和行动,展示出了内在的优美美德和创伤愈合的力量。
1964年,民权法案的制定,迎来了美国民权运动的成功和顺利完成。
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立法之一,保障了人人平等的法律地位,弥合了美国社会上各种种族和社会角色的差异。
通过反思20世纪的美国民权运动,我们不仅能窥探到美国内部复杂的地理、文化、经济、人口等多元因素对于民权运动的影响,而更加明确了美国社会的困境和矛盾。
妇女和非裔美国人等群体盼望生活在平等、公正和透明的社会中。
同时,这场运动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主国家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美国历史上的民权运动是非常重要且复杂的章节,它的深刻影响永远存在。
它的教诲和智慧不仅仅可以被应用在美国,它还可以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借鉴和应用。
美国研究方向阅读书目
![美国研究方向阅读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219c2d6bddccda38376bafcf.png)
中美关系阅读书目1、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2、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无需购买)3、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宫力:《跨越鸿沟——1969~1979年中美关系的演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无需购买)5、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6、楚树龙:《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谢希德、倪世雄主编:《曲折的历程——中美建交2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丁松泉:《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9、傅梦孜:《中美战略关系新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10、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无需购买)12、[美]约翰·H·霍尔德里奇著,杨立义等译:《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13、[美]罗伯特·S·罗斯著,丛凤辉等译:《风云变幻的中美关系1969~198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无需购买)14、[美]孔华润(Warren I. Cohen)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需要再次查一下新浪爱问)15、[美]埃兹拉·沃格尔(Ezra V ogel,傅高义)主编,田斌译:《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无需购买)16、[美]大卫·兰普顿著,计秋枫译:《同床异梦:处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或原著)(无需购买)17、Foster R. Dulle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 1949~1969, New York: Thomas Crowell Company, 1972;18、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1972,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1992;19、David M. Lampton,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20、James Mann, About F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8;21、Robert L. Suettinger,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e Press, 2003;22、Alan Romberg, 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 The Henry Stimson Center, 2003.《美国政治与外交》课程阅读书目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美]詹姆斯·M. 伯恩斯等著,吴爱明等译:《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美]加里·沃塞曼著,陆震纶等译:《美国政治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4、[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5、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7、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8、[美]杰里尔·A·罗赛蒂著,周启朋等译:《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9、[美]罗杰·希尔斯曼等著,曹大鹏译:《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0、周琪主编:《美国外交决策过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无可购买)11、韩召颖编著:《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2、[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3、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4、Arthur M. Schlesinger, Jr., The Imperial Presid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3;15、Marie T. Henehan, Foreign Policy and Congress: 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rspective,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16、James A. Thurber, Rivals for Power: Presidential-Congressional Relation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6;17、Bruce W. Jentles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Dynamics of Choice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0;18、Walter Russell Mea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1;(或中译本)19、Eugene R. Wittkopf, Christopher M. Jones and Charles W. Kegley, J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Belmont, C.A.: Wadsworth and Thomson Learning, 7th ed., 2007;20、Eugene R. Wittkopf and Christopher M. Jones, eds., 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最新整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之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之读书笔记.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3f61a4c5901020207409ca6.png)
最新整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之读书笔记《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之读书笔记第一章美国宪法xxxx7年9月17日由制宪会议通过,xxxx5年6月21日为9个州批准而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宪法,经历200年。
今天依然是美国的根本法,它规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第一次创造了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xxxx共和国、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总统制。
第一节宪法产生的背景资产阶级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美国宪法也是一样,美国革命是以争取独立的战争形式——独立战争——出现的资产阶级xxxx革命。
一、独立战争的第二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于xxxx6年7月4日在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它是以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论依据的。
美国的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和在革命中产生的《独立宣言》是有进步意义的,它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也给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以巨大的推动力。
二、邦联存在着一些缺点。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弱点,邦联不是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只是13个主权国家松散的“友好联盟”。
其次,在财政和经济方面,邦联政府既无权向各州征税,又无权管制州际和对外贸易。
邦联政府无权管制州际和对外贸易。
在国内贸易方面,各州各自为政,设置关税壁垒,严重妨害商品流通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外贸方面,邦联政府不能同外国政府签订通商条约协定来保护本国工商业,致使外国制成品充斥美国,出口农产品及原料的价格下跌。
第二节宪法的制定出席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
总的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代表们虽多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但个人的政治哲学也不尽相同,因此,代表们在不少重要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甚至是严重的分歧。
一致:代表们接受了人xxxx权(主权在民)、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三权分立和制约平衡、联邦制等原则,他们认为这些原则是建立和保持共和国所必须的。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 2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 2](https://img.taocdn.com/s3/m/461c473e83c4bb4cf7ecd1c5.png)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考博参考书目:一、全球史《全球通史》(中英)两卷本斯塔夫里阿诺斯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通史》十二卷本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吉林文史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崔连仲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全球史》两卷本(美)本特利、齐格勒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文明史》两卷本(美)拉尔夫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十一卷本(美)威尔·杜兰特华夏出版社《世界史纲》两卷本(英)H·G·查尔斯上海世界出版社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希腊史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史新全球史历史思想史。
二、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流派》徐浩、侯建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萧圣中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史学名著导读》赵立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史学概论》离隆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著作史》(美)J·W 汤普森商务印书馆《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陈启能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史学史》张广智复旦大学出版社《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杨生茂商务印书馆《历史研究》(美)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历史哲学》(德)黑格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马克思的历史、国家和社会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德)亨利希·库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大学翻译西方历史理论系列——历史的观念译丛三、西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中国青年出版社《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上海译文出版社《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华夏出版社《国外文明理论研究(上、下)》(世界文明通论)姚介厚、王逢振、杨深福建教育出版社《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和演变》赫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通史美国通史(六卷本)刘绪贻、杨生茂人民出版社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国史概通论何顺果学林出版社《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法)安德烈·莫鲁瓦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何顺果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讲义》刘祚昌天津古籍出版社《美国人》(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美国历史简介、政府简介、地理简介、经济概貌(中英文)》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编译出版《美国史论文选》杨生茂天津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会《美国志——五十州现状》(美)尼尔·R·彼尔斯、杰里·哈格斯特洛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美国政治史《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美国政府与政治》(美)查尔斯·A。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be669b9a51e79b8968022616.png)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
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
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分析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是美国国家政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美国人罗赛蒂认为,关于美国对外政策进程的性质必须理解两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它是异常复杂和非常政治性的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参与因素,包括政府内和政府外的各种因素。
人们通常认为,美国的对外政策形成于政府高层,主要由总统做出决定。
似乎总统大权在握,无所不能。
然而事实是,在美国的分权体制下,在一个多元政治的国度中,总统并非能够完全独立地作出决定,他的权力受到来自各方的制约。
首先,国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情报;需要对准确、充分的信息情报加以分析。
在紧急情况下,要求总统具有应变力,能够在短时间里作出抉择,这也需要以平时信息的积累为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总统常常会感到所掌握的信息不足,需要帮助。
这就为一些官僚、专家乃至掌握大量信息的利益集团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美国总统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他时时面对来自行政部门内部官僚集团的压力。
美国的行政体制使每一位总统都必须面对稳定庞大的行政机构。
这些机构中的官员长期任职,对自己长期承担的业务了如指掌。
他们有自己的政策观点和政治倾向,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培植了自主性。
他们能够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能力去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甚至可以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阳奉阴违,抵制政府的政策。
对这样的强势集团,总统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美国总统还必须面对众多的利益集团。
美国的利益集团,不仅积极参与美国的国内政治,参与美国国内政策的制定,同时,也从事着国际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法院如何寻求司法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的平衡
![法院如何寻求司法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的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6f8d1e4de518964bcf847c6a.png)
法院如何寻求司法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的平衡庞凌苏州大学Court’S Pursuit for the Balance of Judicial Activism and JudicialRestraint法院作为政治组织,通过对提交给它的案件(特别是政治案件)的审理,适用宪法、法律的规定来判定其他国家机关行为的合宪、合法与否,并藉此而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
在这一过程中,独立的法院总是要在相互竞争的价值观中进行权衡和选择。
当法院就案件所涉及的价值冲突而形成衡量准则,并且这一判断与立法、行政等部门的法律、政策有矛盾时,法院是成为这些部门和既有规则的传声筒呢,还是认同以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甚至创造来超越法律和政策?对待这一问题的不同立场,有所谓司法能动主义(司法主动论)与司法克制主义之争,而其焦点就在于法院是干预抑或回避“政治问题”?由于法院的政治功能主要就表现为司法对政治的介入,因此,理性的法院政治功能应该在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之间寻求平衡。
一、法院政治功能的能动主义解说司法能动主义是一种司法哲学,主要是指法院可以借助案件,以实现正义为目标,以宪法原则和精神为依归,为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问题定规立制,当法院根据现实和个案情况形成的政策观点与那些立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政策冲突时,优先适用法院的政策,并以此校正后者。
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司法应着眼于实质正义的维护而非过于迁就于形式正义。
通常持司法能动主义观点的法官较之司法克制主义者会发现有更多的争议需要司法作出回复。
赞同司法能动主义观点的美国学者认为,“既然国会、白宫和州议会无力应付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一些人又得不到司法公正和他们的宪法权利,那么就该由法院来这么做。
他们主张最高法院应当成为引导美国人民表达价值观的全国重大讨论会中的领袖。
”[1]事实上,尽管对司法能动主义的民主非难和对它滥用的担心时常伴随左右,但司法能动主义在多数时候确实发展了法律,推动了社会进步,它已经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司法超越法律而直接与正义相联系且不断吸取正义的光辉篇章,并造就了象美国的约翰·马歇尔那样的一批传奇式法官。
中美地方治理决策比较
![中美地方治理决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f0a583de2bd960590c677f3.png)
中美地方治理决策比较摘要:地方治理决策作为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受到地方治理实践与传统的影响。
中美两国地方治理实践与传统不同,导致了中美两国地方治理决策不同,具体表现为:美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是资产阶级决策文化,受到资产阶级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是无产阶级决策文化,受到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美国地方治理决策主体的决策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与决策独立性要高,而中国地方治理决策主体的决策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与决策独立性相对要低;美国地方治理决策以公民和社会职能为导向,而中国地方治理决策以政府和经济职能为导向。
关键词:决策文化决策主体决策导向中国美国地方治理决策是指地方治理主体在地方治理理论精髓的指引下,为实现地方治理目标而对地方公共事务治理作出决策的整个过程。
其构成要素包括:地方治理决策文化、地方治理决策主体、地方治理决策体制、地方治理决策导向等因素。
本文主要从上述四个要素作为重点,对中美两国地方治理决策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美两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比较地方治理决策文化是在地方治理决策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对地方治理决策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文化中的一种,是地方治理决策精神、决策价值观、决策心理等在决策意识上的概括总称。
一般来讲,地方治理决策文化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性,国家不同,地方治理实践模式就不同,形成于不同地方治理实践模式中的地方治理决策文化也会不同。
中美两国,无论是显存的地方社会制度、经济状况,还是地方历史发展进程及文化传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又势必影响到两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的差异性。
具体说来,中美地方治理决策文化的差异性有:(一)两者的本质属性不同中美两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在本质上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本质的不同是中美两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不同,其主要表现为:其一,核心价值观不同。
美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资产阶级价值观,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一些“表面上”的自由、民主与分权制衡价值观统领了美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成为其决策文化的“大脑中枢神经”,而中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和基本认识贯彻在中国地方治理决策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占据着主导和支配地位。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b3d9878084868762caaed5ac.png)
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书目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杨阳:《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3、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2005年。
4、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7、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9、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12、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1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4、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1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18、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19、祝总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20、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清) 黄木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书目1、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2003年2、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5、闾小波:《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9、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10、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1、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上、中、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2、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张志明:《走出迷谷:1967-1979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与思考》,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14、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5、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6、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17、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8、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9、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0、《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21、杜任生:《杜任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22、肖蔚云:《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律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3、李昌道等:《香港政制与法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4、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十三大以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及出版社26、俞可平等:《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7、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8、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9、刘智、史卫民等:《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0、史卫民、刘智:《间接选举》(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2、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33、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34、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5、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6、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三)比较政治制度书目1、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施治生、徐建新:《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徐祥民:《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蒋劲松:《议会之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7、田为民、张桂琳:《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8、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9、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0、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911、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12、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美) 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714、(美)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美)托马斯·R·戴伊L·哈蒙·齐格勒《美国民主的嘲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林宏宇:《白宫的德诱惑;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1952-200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0、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赫赤谭健:《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2、(俄) 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0)》,东方出版社,200623、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4、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5、罗·梅德维杰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98926、罗·梅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下),东方出版社,200527、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28、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29、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30、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31、曹沛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32、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3、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34、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5、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6、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8、刘守芬:《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的期刊:1.《中国社会科学》2.《政治学研究》3.《历史研究》4.《世界历史》5.《新华文摘》6.《政治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7.《中国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推荐书目
![《宪法学》推荐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9d714d4425c52cc58bd6be3f.png)
《宪法学》推荐书目:[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英]洛克:《政府论》(上下),翟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版[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英]W·Ivor·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又名《自由宪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孙中山:《五权宪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渲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英]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英]杰弗里·马歇尔:《宪法理论》,刘刚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英]K.C.惠尔:《现代宪法》,翟小波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美]杰罗姆·巴伦等:《美国宪法概论》,刘瑞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美]汉密尔顿等:《美国宪法原理》,严欣淇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美]凯斯·R.孙斯坦:《设计民主:论宪法的作用》,金朝武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美]埃尔金、索乌坦编:《新宪政论》,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编:《宪政与权利》,郑戈、赵晓力、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美]罗森鲍编:《宪政的哲学之维》,刘茂林、郑戈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三联书店1997年版[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法]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日]三浦隆:《实践宪法学》,李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吕昶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日]阿部照哉等:《宪法》(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日]芦部信喜:《宪法》,林来梵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2006年版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2006年版许崇德:《学而言宪》,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叔文:《王叔文文选》,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李龙:《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张学仁、陈宁生主编:《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韩大元主编:《新中国宪法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徐秀义、韩大元:《宪法学原理》,(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刘军宁:《共和·民主与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蔡定剑:《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已有新版)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英]丹宁:《法律的训诫》(1999)、《法律的未来》(1999)、《法律的正当程序》(1999)、《最后的篇章》(2000)、《法律的界碑》(1999)、《家庭故事》,刘庸安等译,法律出版社[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德]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法]罗伯斯比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美]潘恩:《常识》,何实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美]斯坦利·I·库特勒:《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美]阿奇博尔德·考克斯:《法院与宪法》,田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阿希尔·里德·阿马:《宪法与刑事诉讼》,房保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上下),尹宣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美]宝罗·布莱斯特等:《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张千帆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美]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宪法的根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美]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宪法变革的原动力》,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宪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美]马克斯·法仑德:《设计宪法》,董成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美]C.H.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W.布莱福特:《“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王军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史蒂芬·霍尔姆斯等:《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美]西尔维亚·斯诺维斯:《司法审查与宪法》,谌洪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美]小查尔斯·爱德华·梅里亚姆:《卢梭以来的主权学说史》,毕洪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美]赫伯特·J.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宪法反对者的政治思想》,汪庆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凯斯·R.桑斯坦:《偏颇的宪法》,宋华琳、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美]小詹姆斯·R.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柯克、霍布斯及美国宪政主义诸源头》,姚中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美]马克·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美]伊利:《民主与不信任:关于司法审查的理论》,朱中一、顾运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美]纪念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委员会编:《美国公民与宪法》,劳娃、许旭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王建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以色列]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张尉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英]沃尔特·白哲特:《英国宪制》,李国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英]T.R.S.艾伦:《法律、自由与正义——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成中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张友渔:《张友渔文选》(上、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许崇德主编:《宪法与民主政治》,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版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陆润康:《美国联邦宪法论》,书海出版社2003年版胡锦光:《中国宪法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台]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台]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汪进元:《良宪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范进学:《宪法解释的理论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胡锦光、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韩大元等著:《现代宪法解释基本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韩大元主编:《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莫继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莫继宏:《宪法审判制度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赵宝云:《西方五国宪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胡肖华:《宪法诉讼原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邓冰等编著;《大法官的智慧——美国高等法院经典判决选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任允正、于洪君:《独联体国家宪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史丹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夏勇等:《中国当代宪政与人权热点》,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袁达毅:《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胡盛仪等:《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秦前红:《宪法变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周伟:《各国立法机关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
![《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bc9cf81959eef8c75ebfb300.png)
《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一、译著[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托马斯·埃特蔓:《利维坦的诞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罗德·黑格:《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黛安·K·莫齐:《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
[美]詹姆斯·麦格蕾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罗伯特·H.威布《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李振广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美]贾恩弗兰德·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7年。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湖南出版社,2004年。
[美]巴林顿:墨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田口富久治等:《当代世界政治体制》,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
[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美]路辛·W·派伊:《东南亚政治体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b6e3a7f976eeaeaad1f3304d.png)
⑨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⑩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424
★民族社会学
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1.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人文学院
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
①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张文勋、施惟达、段炳昌等《滇文化与民族审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③施惟达、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张文勋、段炳昌主编《民族审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宋蜀华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曹和平著《中国农户储蓄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曹和平译《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杨大楷等主编《中级国际投资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张荐华、施本植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施本植著《国际服务贸易与营销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发展研究院
20101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https://img.taocdn.com/s3/m/c830de3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4.png)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目录分析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著作
社会学
权力
第章
个人主义
美国
原则
美国
名著
部分 美国人
政府
美国
国家
时代
政治
联邦
人民
集权
内容摘要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我们从1981年至1989年先后分五辑印行了名著二百三十种。今后在积 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 国的民主》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 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 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比在其他时期
更强烈
3 第18章美国人
怎样通过自由 制度对抗个人 主义
4 第19章论美国
人在市民生活 中对结社的运 用
5
第20章论结社 与报刊的关系
第21章一般结 1
社与政治结社 的关系
第22章美国人 如何利用“正
2
确理解的利益”
原则与个人主
义作斗争
3
第23章美国人 怎样在宗教上
应用“正确理
解的利益”原
第31章为什么美国人 认为一切正当的职业
都是高尚的
第32章为什么几乎所 有美国人都喜欢从事 实业
第33章为什么实爱好自 由制度
公共管理学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66a42441e45c3b3567ec8bd2.png)
《公共管理学研究》课程参考文献(一)精读文献:(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徳)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英)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查尔斯.T.葛德塞尔:《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第4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变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 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佛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美)麦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政治学本科生推荐书目
![政治学本科生推荐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640cc4d258f5f61fb73666fe.png)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推荐书目(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迈克尔•罗斯金:《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第十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格伦•廷德:《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009年年度图书)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注:此书目仅是初级专业书目,适合大一学生阅读,高年级专业书目以专业课老师推荐为主。
【让你的心灵沉静的7本书】《灵魂只能独行》《一个人的好天气》《荆棘鸟》《平凡的世界》《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活出意义来》《当下的力量》。
——这个世界很浮华,不要走得太快,是时候停一停,静一静,想一想,沉淀思绪后,重新出发,你一定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roval d.There was no independent national executive
approval d.There was no independent national executive
or national judiciary
What was one reason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failed?
a.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no way to collect money from either citizens or the states.
Americans who supported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were known as the
a. Whigs b. Federalists c. Anti-federalists d. Royalists
Copyright 2010 Pearson Longman
and their government d.All of the above
A constitution
a. Establishes how a government is organized b.Assigns governmental powers and duties c. D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d.All of the abov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NOT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by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b. An agreement to have one senator from each state c. A bicameral legislature d. A unicameral legislatur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lement of the “Great Compromise?”
a. An agreement at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to count slaves as 3/5 of a person when counting a state’s population when allocating the number of seats a state ha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b.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cy was too powerful. c. The people objected to a national military. d. It was too easy to amend the Articles.
What was one reason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failed?
a.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no way to collect money from either citizens or the states.
b.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cy was too powerful. c. The people objected tas too easy to amend the Articles.
Pearson Longman
American Government 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
Topic 2: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Founding
Copyright 2010 Pearson Longman
A constitution
a. Establishes how a government is organized b.Assigns governmental powers and duties c. D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mericans who supported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were known as the
a. Whigs b. Federalists c. Anti-federalists d. Royalis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lement of the “Great Compromise?”
or national judiciar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NOT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by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It had a bicameral legislature b.Each state had one vote c. Amending the Articles required unanimous
a. An agreement at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to count slaves as 3/5 of a person when counting a state’s population when allocating the number of seats a state ha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