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语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介绍语法的演变与发展,讨论古代语法的特点以及现代语法的变化。
一、古代语法的特点古代语法主要指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多音字和破音问题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这给语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例如,“行”字在古代可以读作“háng”也可以读作“xíng”,这取决于上下文。
此外,古代汉语也存在一些破音问题,即声母和韵母在语音演变中丧失了区分意义,导致了一些语法现象的出现。
2. 语序的灵活性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往往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结构的整体呈现。
3. 动词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的动词在语法上有很多形态的变化,包括时态、语气和语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前后缀来表示,与现代汉语相比形式更加复杂。
二、现代语法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语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词汇的丰富和新词的出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不断涌现,词汇量也随之增加。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相对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
2. 语序的固定性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灵活性,现代汉语对语序的要求更加固定。
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成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则,也符合国际常见的语序。
3. 句式和句法结构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式和句法结构相对古代汉语来说更加简明和规范。
例如,现代汉语的从句结构相对独立,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4. 形态变化的简化现代汉语相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在动词的形态变化方面进行了简化。
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多通过助动词或其他辅助结构来表达。
这样的变化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结论语法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构成。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谓语位于主宾之间。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修饰语,使句子表达直接、清晰。
此外,古代汉语还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通过并列句、对仗句等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二、虚词使用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虚词使用较少。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助词、介词等。
相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更为简洁。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种类较少,用法也相对固定,如“之”、“乎”、“尔”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采用动词短语或借助动词表示,如“登山”、“入室”等。
三、动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较为灵活。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与其他成分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动作、状态等。
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
例如:“飞黄腾达”、“惊天动地”等。
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常用于修饰名词,作为描绘性的修饰成分。
这种修饰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
古代汉语以简洁明了为特点,注重修辞的运用,使句子具备鲜明的表达风格。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今天的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随着20世纪初白话文在文化教育界的普及而迅速兴起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不仅很快成为通行语文形式,也自然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继早期最有影响的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之后,20年代初以《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为代表的一批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论著相继问世。
80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研究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向。
汉语语法范畴的研究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确立的历史。
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
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不太发达的语言仍然可以分清词类,由此得出一种“词类是分别观念自身在言语中的品类和性质”的认识(黎锦熙)。
20年代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语法论著都是完全从意义的角度确定词类的。
但划分词类的目的毕竟是为了说明语法,由于汉语中的许多实词可以在不改变形式和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从而造成了词类虽已确立,而不能服务于句子分析的尴尬局面。
20年代的语法学者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留下了“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这样一句引起众多争议的断语。
30年代末期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可以说就是出于不满足于根据意义标准区分语法范畴的做法而兴起的。
这次讨论初步得出了区分词类应以句法功能为标准的认识,并触及了词类和句法的关系问题。
40年代中期出版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两部著作,虽然都还基本上是从意义角度说明词类,却明确地坚持了“词有定类”的原则,并引进了“词品说”试图解决词类在句法中的不同功能问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
而在语词方面,汉字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
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
因此,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汉字的发明创造与演变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它的发明创造和演变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
据考证,中国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这些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但是,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演变,经过楚、秦、汉、魏晋、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古代汉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演变,二是汉字音韵的转变。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汉语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许多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的过程,在语言学研究中,这些过程又称为汉语语法史。
一般来讲,汉语语法史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早期汉语阶段、古汉语阶段和现代汉语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由不同类型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所构成的。
早期汉语阶段是从古汉语的诞生之后的第一个时期,它的特点是受到汉藏语的影响,受到不同外语的影响,使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在此阶段,汉语的语法变化主要包括虚词的出现和词类的变化。
虚词的出现主要是由汉语中的词类发展而来,它代替了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语句结构中的一些词类,以便于表达细节和语义。
此外,在这一时期,汉语中的句子结构也有所变化,由于不同外语的影响,汉语中有时会出现倒装句等新的语法结构。
与早期汉语阶段相比,汉语在古汉语阶段经历了更多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
首先,在古汉语阶段,汉语的词汇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如梵语、英语等,而这些外来语的出现则使汉语的词汇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此外,在古汉语时期,汉语的语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性的变化上,即汉语中出现了更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以及新的句子结构。
例如,倒装句结构在古汉语时期就出现了,而在古汉语时期,定语从句也开始形成。
最后,在现代汉语阶段,汉语经历了更多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拼音词语。
这些拼音词语主要是由汉语中的词语和外来语混合而成,它们不仅给汉语带来了新的语义和表达形式,而且也使汉语的语法更加复杂,比如出现了较多的修饰语法结构、复杂句子结构等。
总之,随着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汉语在语法史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汉语的结构更加完整,修辞技巧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
因此,从汉语语法史上可以看出,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汉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语法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它是以古代汉语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的词法、句法、句式、语体、语用等方面。
其中,词法研究古代汉语的词类、词形、词义等;句法研究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句子功能等;句式研究古代汉语的句子类型、句子结构、句子组成等;语体研究古代汉语的语言类型、语言特征、语言风格等;语用研究古代汉语的语用功能、语用环境、语用结构等。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比较法、结构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历史比较法是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代汉语文献,以探究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结构分析法是指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出发,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实证分析法是指以实证数据为基础,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不仅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现代汉语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汉语研究方法
古代汉语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难度。
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研究方法:
1. 文献学:文献学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对古代汉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可以通过查阅古代文献,了解汉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
2. 语言学:语言学是从语言本身出发,通过对古代汉语语言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研究,来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
语言学方法包括分析语言现象、比较语言差异、研究语言演变等。
3. 方言学:方言学是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方言,来了解古代汉语语言变化和演变的一种方法。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发现某些古代汉语特点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得到保留或演化。
4. 考古学:考古学是通过古代器物、铭文等考古资料,来了解古代汉语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古代器物中的铭文、刻划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等。
5. 史学:史学是通过研究古代史书、史料等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使用情况。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史书中的语言表述,
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用法和语言特点。
6. 篆刻学:篆刻学是通过古代篆刻文字学的研究,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
通过研究篆刻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可以了解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和特点。
这些方法可以互相配合和交叉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古代汉语,加深我们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一、中国语法学史简介
(一)中国语法学的历史分期 1、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1936) 2、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1949) 3、汉语语法学的描写时期(1949-1976) 4、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6-今)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1939年后在西南联大讲授普通语音学,中国现 代语法及诗法。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系。1947年任岭南大 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山大学语言系主任,全国高校院 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 汉语教研室主任,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 (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兼语言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力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育工作。出版专著 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 是孪生的姐妹篇,原为作者1938年秋在 西南联大时的讲义,后接受闻一多建议, “把它分为两部,一部专讲规律,一部 专谈理论,相辅相承(自序)”。
书成1938年冬至1940年夏。商务印书馆 出版,出版日期分别为《语法》上册 1943年1月,下册1944午8月;《论》 上册1944年9月,下册1945年10月。
吕叔湘与《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江苏丹阳人,生于1904年,1926年毕 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丹阳县立 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等任教, 1936年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 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就学。1938年回国,先后 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 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 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952 年起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 《中国语文》杂志编委,主编。
古语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古语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
数千年来,即有史以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
它靠着数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的语言。
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
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上古的全部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事实。
下面是《论语》里的两个例子: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雍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这两句话的语音,当然变化很大了。
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例如现代不说“说(悦)”,而说“高兴”;不说“闻”,而说“听见”。
至于“韶”这个名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根本用不着了。
但是从语法上说,可以说没有什么变化,现代还是用同样的词序,同样的结构方式。
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字,直到今天还在书面语言中应用着;有些在口语里还没有替身,例如“三分之一”的“之”,“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而”,这些都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词,而它们正是数千年前传下来的。
另一方面,汉语语法的稳定性还可以从各地方言的比较中看出来。
汉语方言经过数千年的分化,语音上和词汇上的差别相当大;但是,各地方言的语法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北京人说“猫比狗小”,广州人说“猫细过狗”;北京人说“我给他十块钱”,广州人说“我俾十个银钱佢”。
这种语法差别不但是细微的,而且是少见的。
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体现着汉民族共同语的存在,同时也就证明了汉语语法的极大的稳定性,因为尽管语音和词汇的变化越来越大了,而语法总是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
但是我们不能在语法的极大稳定性中得出语法是不变化的结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汉语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语法发展的一大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南召一中翟杰(邮编474650)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
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教学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
页码如下: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状谓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
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
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
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核心议题。
语法化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深入的思考空间。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历史沿革,分析汉语语法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现象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现状部分,本文将梳理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包括词汇语法化、句法语法化、语用语法化等方面,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发展趋势部分,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加强、语料库建设的完善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新技术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研究成果的突破。
在面临的挑战部分,本文将分析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语料收集的困难、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跨学科合作的挑战等。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全面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围绕着语法化的定义、机制、动因和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
关于语法化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实词或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语言使用习惯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词汇意义,转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词汇项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直至完全虚化,只保留语法意义。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语言形式,其语法体系有以下特点:
- 文字表现形式:古代汉语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书写形式,篆书含有多个繁琐的句读符号,语言格式较为严谨,而隶书用笔划较为简洁,语法稍有宽松。
- 词序:古代汉语词序较为灵活,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依赖于固定的词序。
语言发展早期,以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宾语-方式为基本的语序,但在进一步演变中出现了各种排列方式,追求韵律和平衡的语言表达。
- 现象动词:古代汉语常采用现象动词来表达情境或场景。
比如,“矧(shěn)”、“则(zé)”、“夫(fú)”、“又(yòu)”等词语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表达语言的流畅性。
- 主谓宾: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常有兼语或者附加语成分作为补充。
主谓宾的语法结构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容易出现换位。
另外,在宾语与谓语之间常有修饰语作为限定。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语法特点主要为词序灵活、现象动词、主谓宾结构不固定等。
这些语言特点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汉语语法研究
(三)文法革新的新成果——王力、吕叔湘、高名 凯三大家的语法著作
1938年开始,在上海,方光焘、陈望道、 王力、张世禄、傅东华等诸同仁,开展了首次 文法革新讨论,后来收入陈望道编的《中国文 法革新论丛》(1943)。 主要收获:在语法界开始打破原来的照套 西方语法框架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传统习惯, 换成运用西方语言理论,独立地研究汉语语法 特点的新路子,从而为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语 法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丁声树、李荣等编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1961年),材料丰富,举例精当,分析入微,颇具 创见。 特点: 1.句子分析采用二分法(并列可多分),它是我 国国内第一部采用二分法分析句子结构的语法专著, 是国内出版社的“际 运用,善于利用外国语法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即 “洋为中用”,这是该书的三大特点。 例如,关于“主· 宾”的语序特征;坚持动词 谓· 后的体词为宾语,包括“去两次”、“来三天”—— 这些量词结构是“准宾语”而非“补语”、首创量词 的类别和有关构词法的分析等。
四、20世纪下半叶的现代语法学
(一)结构主义语法学的引进
方光焘在1930年代,率先引进了索绪 尔的结构主义语法理论。 赵元任则是用结构语言学全面描写汉语 语法的第一人。他用英语所写的《国语入 门》,其中语法部分由李荣编译成中文出版, 名为《北京口语语法》,应是运用结构分析 法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1968年,吕叔湘 又编译出版了他另一同名的专著《北京口语 语法》。
(二)教学语法硕果累累 王力1981年给“教学语法”正名。 1.语法普及读物大量出版 代表作有: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张志公《汉语语法讲话》 曹伯韩《语法初步》 2.中学教学语法的产生与发展 (1)《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诞生; (2)《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实施。
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
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武振玉,孙越(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动词研究一直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
从语义角度看,动词代表的身体活动、社会行为、环境变化等是最重要的语义成分;从语法角度看,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最活跃。
吕叔湘先生认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引住”[1]。
中古①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研究成果较少。
王云路在总结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况时认为,中古汉语词类研究“注重虚词研究……实词的分类性论著就很少见,说明实词与虚词的研究很不平衡”[2]。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逐渐拓宽研究领域,并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古动词,成果十分丰富,但尚未有专门文献进行总结,仅散见于概述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情况的综述性论文中,如方一新、郭晓妮《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及王云路《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综述》等。
部分学位论文也对相关动词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专书、专类动词研究为主。
据此,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古汉语动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掌握动词研究概貌。
依据研究角度,可以将中古汉语动词研究成果分为专书动词研究和断代动词研究两类,两大类又各含小类。
现分述如下。
一、专书动词研究从研究范围看,专书动词研究有针对全体动词的研究,也有针对部分动词的研究。
(一)针对全体动词的研究从语义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如杜翔《支谦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吴晓佳《<生经>动词核心词研究》,焦毓梅《<十诵律>常用动词语义场词汇研究》等。
此外,部分专书词汇研究中多涉及动词研究,如洪晓婷《<南齐书>词汇研究》,漆灏《<大庄严论经>词汇研究》,杨小平《<后汉书>语言研究》等。
此类成果多在穷尽式搜索语料的基础上,依据动词词义的聚合特征对动词进行小类划分,如听视类动词、言说类动词、饮食类动词;或以语义场理论为指导,描绘专书文献中各语义场的共时分布情况,分析、比较同一语义场内各词之间的词义差异。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和《古代汉语》读书心得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和《古代汉语》读书心得李莉这半年主要学习现代与古代汉语的语法。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成长的生命体。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延续。
从一个跨度较大的阶段来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
但溯根求源地去分析现代汉语,就可以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我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学习心得一起写。
从小就学语文,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从教后教的也是语文。
但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一直是雾里看花,跟着感觉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学习过,而那时候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感觉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灵活多变,很难准确地去把握。
这次重读这两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理清了语言研究的脉络,知道了研究语言该从哪几个大方面去入手,不再无从入手。
结合我的研究课题,将手语与古汉语、现代汉语,在大的框架内进行比较,找到了最基本的异同点。
这应该是我这一年来研究最大的收获吧。
研究语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字、词、句的研究。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比较手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一、字这一部分比较简单。
手语是一种肢体语言,没有特有的文字。
所以文字是手语的固化形态,这点和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这里需要研究的内容是手语与汉字的对应联结。
这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
手语是一种象形的语言,这一点与古代汉字是十分相似的。
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聋人学习文字应该比西方拼音文字有优势。
而实际问题是,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已经看不到象形的特点。
所以,汉字的分析、还原与意义联系对于聋人学习汉字来说特别重要。
字音对于聋人来说没有太多意义,所以字形、字义的把握对于聋人识记汉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掌握汉字的构字方法,对于聋生自主学习汉字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形旁的表意作用对于聋生辨析形近字有很大帮助。
二、词词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
手语词汇更接近古汉语的单音节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手语的发展还处在早期阶段,特点类似与汉语的早期发展阶段。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一、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
页码如下:名词886动词301形容词141数词1176量词792代词240副词397介词650连词782助词1644叹词1225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状语1656补语101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状谓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
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
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
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与研究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与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更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旨在总结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与研究,探讨其语言特点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语音音韵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相对简单,以平仄声为基础,声调较少,音节规则较为固定。
而现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则更加复杂,有四个声调,音节结构更为灵活。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调多为平仄,而现代汉语中的四声则更加明确和区分。
二、词汇表达古代汉语的词汇表达较为形象、富有象征意味,常用典故和成语来表达含义。
而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准确性,词汇量更为丰富。
古代汉语中的“典故”、“书法”等词汇,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汉语中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词汇则反映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三、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尤其是古代文献中的文言文更为规范和严谨。
而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语序和语态的灵活运用。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六艺”、“礼乐”等短语,语法结构清晰,形式规范,而现代汉语中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短语则构建了更加灵活的语序。
四、文化影响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文献形式传承至今。
现代汉语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古代汉语中的文献,如《论语》、《诗经》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而现代汉语中的报刊、网络等媒体形式,则更加注重传递信息和表达个体观点。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音音韵、词汇表达、语法结构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古代汉语注重规范和规则,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方式;而现代汉语则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实用性和准确性。
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还为未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我们应当继承古代汉语的精华,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全面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文言文句式的语体特点与文化意义
文言文句式的语体特点与文化意义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独特的语体特点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句式结构、词语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文言文句式的语体特点以及与文化的关联。
一、句式结构的特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以主谓宾的形式为主,注重主谓的表达,注重语序的整齐划一。
在文言文中,一般会遵循主谓宾的基本句式,但也有一些其他句式的运用,例如状语的加入、并列句和比拟句等。
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有时空状语,用于描述事件的时间和地点;方式状语,用于描述事件的具体方式;程度状语,用于描述事件的程度等。
这些状语的使用使得文言文的句子更加丰富多样,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另外,在文言文中,还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字数限制。
为了达到字数的要求,文章往往会使用较长的句子和复杂的结构,通过堆叠从句和修饰语来丰富句式,使得语言更加雄浑翔实。
二、词语表达的特点文言文中的词语使用严谨、精练,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多为古代汉语,并且有一定的限定性,这要求阅读者对古代文化和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文言文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典故、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和成语。
这些词语和成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寓意深刻的功能,为文言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例如,"章台夜思"中的"秋露满"就是用来表达孤独忧愁之意,这一词语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使得文言文更加富有情感和韵味。
三、文化意义与句式特点的关联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与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注重主谓表达,而主谓的表达则强调了事物的主动性和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体责任和职责的价值观。
此外,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形式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比如,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等,可以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和强调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寓教于乐的思想。
文言文句式的语体特点与文化意义相互依存,通过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词语表达,能够更准确、更生动地传递文化信息和情感内涵,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语体的定义(什么是语体)语体这个术语在语言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语体,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语体就是文体(包含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我们要说的是:语体和文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语体不等同于文体,因为文体和交际没关系,而语言研究关心的是人说的话和人的交际。
所以在语言学领域提到语体时,以往经常被提到的两种语体是口语体和书面语体。
说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容易有一种误解:认为这两种语体的区分和信息传播的媒介有关,口语就是通过嘴传播的,书面语就是通过文字纸张传播的。
当然,这种分类是有根据的,但是这样对口语、书面语的简单理解对语言研究没有好处。
语言研究之所以要考虑语体,就是要看不同的语体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分?我们可以看两段文字: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至关紧要。
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创造南开科学发展的新业绩,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薛进文在南开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王氏这一条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归到一块儿,真是失败,连形而上学分类法都不配叫。
简直像相声里的杂烩菜,吃糖葫芦儿蘸卤虾油了!……《齐策》的‚比胜‛就是‚并胜‛。
非常简单好懂,让王氏一讲,倒绕脖子,这是个实字根本不该收进来。
(俞敏《〈经传释词〉札记》)领导讲话是一种口头语用方式,但正式的讲话是有底稿的,讲话的语言特征跟口语对话体没什么相似处,反而更像书面语。
但口头对话也可以在纸上写下来。
所以,单凭信息媒介来区分语体,对于我们的语言研究并没有多少好处。
所以我们在这里引入另一种语体分类: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俗常体)。
如果我们从交际对象、交际场所、交谈内容给语体下个定义的话:正式语体往往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谈到严肃的话题时使用,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一般比较远;非正式语体一般是在日常随意谈话中使用,谈的内容是轻松的,谈话者之间是亲密的关系。
二、语体和文体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语体和文体是两码事(语体和交际有关,文体和交际没关系)。
1但不同的语体是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
例如小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体,官方的文书、新闻稿倾向于使用正式体。
三、语体的交际功能语体是一种调节人际距离的手段。
人交际的本质在于确定彼此的关系:远或近。
人的交际关系需要调节,所谓调节就是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
让远的变近、让近的变远。
正式语体有推远交际距离的作用,而非正式语体能够拉近交际距离。
例如:这句话不行,得改改。
/ 此句欠妥,宜加修改。
前一句话显然比后一句话更亲切。
这就是使用不同语体所产生的效果,正式语体给人一种距离感,让人变得庄重严肃。
非正式语体就是要消除听者的距离感,让听者变得放松随意。
我们看两段古汉语的例子:1文体可以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是文章的体裁(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
夏,卫侯既歸,晉侯使郤犨送孫林父而見之。
卫侯(卫定公)欲辭。
定姜曰:“不可。
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國又以為請。
不許,將亡。
雖惡之,不猶愈於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見而復之。
(左传:成公十四年)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
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
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国语:晋语)棠君尚謂其弟員曰:“爾適吴,我將歸死。
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
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
”伍尚歸。
(左传:昭公二十年)師退,冉猛偽傷足而先。
其兄會乃呼曰:「猛也殿!」(左传:定公八年)定姜和卫定公是夫妻,但他们交谈的话题和国家政事有关,定姜称卫定公为“君”,且句子里出现了表庄重语气的“其”,这是正式语体,定姜之所以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说话,就是要让丈夫产生一种庄严感,不要把对孙林父的态度看成一件小事。
骊姬和晋献公是夫妻,这段对话发生在私密的场合,谈话的主题和晋献公的安危,自己的处境有关,骊姬自称“吾、我”,而不用正式称呼“妾、下妾”,看来这段对话相对比较随意,像非正式语体,骊姬这样说话是为了博取晋献公的同情。
伍尚是伍子胥的哥哥,兄弟之间关系很亲近,不过这段谈话谈到了“仁、智、勇”这样的道德课题,显然是严肃的,希望引起弟弟的重视,所用的称呼也是“尔”而不是“女”(“尔”的作用在于拉开距离)。
第二段谈话,冉会是冉猛的哥哥,他告诉弟弟要殿后,直呼弟弟的名字,这就是随便非正式的语体。
四、不同语体的语言特征语体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用词。
正乎?‛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滕文公上)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同上)表示“种植”义,第一段用“种”,第二段用“树”,这两段的语体不一样,第一段是孟子和陈相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具有口语非正式体的特征;第二段话是严肃的论说,是正式语体。
“树”是典雅的说法,“种”在战国时是俗常的说法。
二者存在语体对立。
此外,根据任学良的观察,先秦作品里,“监”是典雅的,“镜”是口语化的,“假”是典雅的,“借”是口语化的。
例如:乃使荀息假之,且請先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论语:卫灵公)除动词外,有些副词也能体现语体的分别。
“其”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尚”在西周时期使用。
因此,对于春秋时代的人而言,这两个词都是典雅的古语,他们在正式场合使用。
例如:荀躒以晉侯之命唁公,且曰:“寡君使躒以君命討於意如,意如不敢逃死,君其入也!”公曰:“君惠顧先君之好,施及亡人,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則不能見夫人。
己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荀躒掩耳而走,曰:“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臣請復於寡君。
”退而謂季孫:“君怒未怠,子姑歸祭。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荀躒向鲁昭公传达晋国国君命令的时候,用的是正式的语体(外交文书),表祈使语气用了表庄重的“其”,但是离开正式场合之后,和季孙氏私聊,同样是表祈使,就用了“姑”,“姑”显然是口语对话体中使用的词汇。
初,靈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
(左传:昭公十三年)“尚”只在占卜、祭祀时使用,一般性的谈话绝不用。
此外,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对立还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称呼的选择。
先看两段对话: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楚使)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斃也。
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
‛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
‛(左传:僖公七年)第一段虽然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但双方所说的都是有准备的外交辞令,正式语体,外交官称对方国君为“君”,称自己国君为“寡君”,国君称自己是“寡人”。
第二段像是一段非正式的谈话,至少从国君这个方面来说是非正式的,因为郑伯自称“吾、我”。
如果是正式语体,国君要自称“孤、不谷、寡人”、臣下要自称“臣”或是自呼其名,在外交场合,外交官称自己为“下臣”,称对方国君是“君”,还有称呼“执事”的,称自己国君是“寡君”。
语段、句子的复杂程度。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认为口语对话中零句、散句比较多,一般都很简短,而正式语体句子多,句子的结构层次复杂,修饰语多。
看下面两段话: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君其試之!”乃使郤縠將中軍。
(叔孙穆子)夢天壓己,弗勝,顧而見人,黑而上僂,深目而豭喙,號之曰:“牛!助余!”(左传:昭公四年)从两段话中的祈使句看,第一段话的句子是完整的,“君其试之”,第二段话缺主语,“助余”。
两段话中第一段至少有10个小句子,第二段只有2个句子。
第一段显然是正式语体,虽然是以口头形式展现的,但相信是一篇完整的奏章。
第二段当然是即兴的、随意的对话。
从语段、句子的复杂程度来分析正式/非正式语体,在现代汉语领域有人尝试过,但在古代汉语研究中还没有人做过。
五、古汉语正式语体的类型在古汉语的文本中,各种政府发布的、出自官员、君王之口的“文雅辞令”都属于正式语体。
这些文本可以再分为以下几类:1)祠(外交辞令);2)命(君王封赏臣下时配合赏赐仪式的一套文书);3)诰(君王命令下级、臣下进谏的奏章);4)祷(祷告神灵的文辞);5)诔(丧葬时的应用文);6)会(盟誓之辞)。
以下各举一段:1.诔文(卫国国君给公叔发的诔文,表彰一生的功绩,给一个谥号)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天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
”(礼记:檀弓)2.祷告(卫太子蒯聩在晋郑战斗之前)卫大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
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
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
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
”(左传:哀公二年)3.命(周王赐命齐灵公)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
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
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
敬之哉,无废朕命!”(左传:襄公十四年)4.会盟誓词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5.诰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