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一、语体的定义(什么是语体)

语体这个术语在语言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语体,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语体就是文体(包含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我们要说的是:语体和文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语体不等同于文体,因为文体和交际没关系,而语言研究关心的是人说的话和人的交际。所以在语言学领域提到语体时,以往经常被提到的两种语体是口语体和书面语体。

说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容易有一种误解:认为这两种语体的区分和信息传播的媒介有关,口语就是通过嘴传播的,书面语就是通过文字纸张传播的。当然,这种分类是有根据的,但是这样对口语、书面语的简单理解对语言研究没有好处。语言研究之所以要考虑语体,就是要看不同的语体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分?我们可以看两段文字: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至关紧要。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创造南开科学发展的新业绩,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薛进文在南开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王氏这一条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归到一块儿,真是失败,连形而上学分类法都不配叫。简直像相声里的杂烩菜,吃糖葫芦儿蘸卤虾油了!……《齐策》的‚比胜‛就是‚并胜‛。非常简单好懂,让王氏一讲,倒绕脖子,这是个实字根本不该收进来。(俞敏《〈经传释词〉札记》)

领导讲话是一种口头语用方式,但正式的讲话是有底稿的,讲话的语言特征跟口语对话体没什么相似处,反而更像书面语。但口头对话也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所以,单凭信息媒介来区分语体,对于我们的语言研究并没有多少好处。

所以我们在这里引入另一种语体分类: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俗常体)。如果我们从交际对象、交际场所、交谈内容给语体下个定义的话:正式语体往往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谈到严肃的话题时使用,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一般比较远;非正式语体一般是在日常随意谈话中使用,谈的内容是轻松的,谈话者之间是亲密的关系。

二、语体和文体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语体和文体是两码事(语体和交际有关,文体和交际没关系)。1但不同的语体是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例如小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体,官方的文书、新闻稿倾向于使用正式体。

三、语体的交际功能

语体是一种调节人际距离的手段。人交际的本质在于确定彼此的关系:远或近。人的交际关系需要调节,所谓调节就是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远的变近、让近的变远。正式语体有推远交际距离的作用,而非正式语体能够拉近交际距离。例如:

这句话不行,得改改。/ 此句欠妥,宜加修改。

前一句话显然比后一句话更亲切。这就是使用不同语体所产生的效果,正式语体给人一种距离感,让人变得庄重严肃。非正式语体就是要消除听者的距离感,让听者变得放松随意。我们看两段古汉语的例子:

1

文体可以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是文章的体裁(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

夏,卫侯既歸,晉侯使郤犨送孫林父而見之。卫侯(卫定公)欲辭。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國又以為請。不許,將亡。雖惡之,不猶愈於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見而復之。(左传:成公十四年)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国语:晋语)

棠君尚謂其弟員曰:“爾適吴,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伍尚歸。(左传:昭公二十年)

師退,冉猛偽傷足而先。其兄會乃呼曰:「猛也殿!」(左传:定公八年)

定姜和卫定公是夫妻,但他们交谈的话题和国家政事有关,定姜称卫定公为“君”,且句子里出现了表庄重语气的“其”,这是正式语体,定姜之所以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说话,就是要让丈夫产生一种庄严感,不要把对孙林父的态度看成一件小事。骊姬和晋献公是夫妻,这段对话发生在私密的场合,谈话的主题和晋献公的安危,自己的处境有关,骊姬自称“吾、我”,而不用正式称呼“妾、下妾”,看来这段对话相对比较随意,像非正式语体,骊姬这样说话是为了博取晋献公的同情。

伍尚是伍子胥的哥哥,兄弟之间关系很亲近,不过这段谈话谈到了“仁、智、勇”这样的道德课题,显然是严肃的,希望引起弟弟的重视,所用的称呼也是“尔”而不是“女”(“尔”的作用在于拉开距离)。第二段谈话,冉会是冉猛的哥哥,他告诉弟弟要殿后,直呼弟弟的名字,这就是随便非正式的语体。

四、不同语体的语言特征

语体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用词。正

乎?‛

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孟子:滕文公上)

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同上)

表示“种植”义,第一段用“种”,第二段用“树”,这两段的语体不一样,第一段是孟子和陈相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具有口语非正式体的特征;第二段话是严肃的论说,是正式语体。“树”是典雅的说法,“种”在战国时是俗常的说法。二者存在语体对立。

此外,根据任学良的观察,先秦作品里,“监”是典雅的,“镜”是口语化的,“假”是典雅的,“借”是口语化的。例如:

乃使荀息假

之,且請先伐虢。(左传:僖公二年)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论语:卫灵公)

除动词外,有些副词也能体现语体的分别。“其”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尚”在西周时期使用。因此,对于春秋时代的人而言,这两个词都是典雅的古语,他们在正式场合使用。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