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第17卷 第3期V ol.17 N o.3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Jo urnal of Hunan Educat ional Institute

 

1999年6月20日

Jun.20.1999

 

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X

刘晓英

(湖南教育学院,助教,长沙市,410012)

摘 要:王朔小说具有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他的小说注重现实写实,是一个社会阶层在文化上的代言人,并使用特殊的语言方式、特殊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这个阶层的情绪。

关键词:顽主 玩世 调侃 反讽

市场经济不仅推动着9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生转型,同时也推动着文学的转型。王朔的小说具有这个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流向和人生色调。

王朔闯进中国文坛,并在读者中产生轰动效应,不能说没有价值。王朔以他80年代前半期在生活大潮中的亲身体验为范本,相当敏锐地捕捉了一个特殊阶层中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使用的特殊语言方式、特殊叙事方式。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写实的同时又包含了对人生的调侃意向,融合了雅与俗,沉重与洒脱,愤世与玩世各种矛盾因素,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一 “顽主”与“玩世”

王朔小说的基本走向是反映80年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但与这一时期风行正健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在文学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却截然不同。他以写实的笔调描述了80年代历史背景下一个特殊的社会层面,在他的笔下一群处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之外的人物逼真地展现于我们面前。就像一群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顽主”,否定一切价值,调侃神圣与权威,世故而冷漠,实用而油滑。王朔曾说:“我写的东西都是从我个人实例出发。而我接触的生活,使我觉得只要把它们描述出来就够了。”“我最感兴趣的,我所关注的这个层次,就是流行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里,就有暴力,有色情,有这种调侃和这种无耻。我就把它们弄出来了。如果我在这上面强加东西太多,就会影响别人认识它们。”作家这种正面的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描述,毫无疑问地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社会、体味社会的文学印象。

综观王朔的很多作品,我们惊奇地发现他至始至终地关注着这种社会存在,这个生活层面,关注着这个阶层的人物在现实环境中的表演。王朔前期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两部作品,描写的就是80年代初社会刚有所开放,经济体制刚开始转轨之际,这些“顽主”们追猎金钱的非法行为,作家集中关注的是他们如何掀起扰乱社会秩序、扰乱经济秩序的浊浪,以及在浊浪中浑水摸鱼、瞒天过海。他后期的《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你不是一个俗人》等作品,就是集中表现了80年代中后期这些“无业游民”们不再为了金钱去“冒险”、“去从事刑事

X收稿日期:1998年12月30日

犯罪活动,而转入正儿八经地“玩世”,几乎

把“玩世”作为他们的正经职业,成了地道的“顽主”派。

《顽主》描写几位无聊的“顽主”组织了一个专门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三T 公司”,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了该公司的几件业务活动,替一个三流作家满足一下得全国文学奖的愿望;替一个肛门科大夫赴女朋友的约会,替一位丈夫回家挨妻子的诟骂等等。再如《一点正经没有》,叙述了几位吃饱没事干,什么都不想干也什么都干不了或干不好的“顽主”们只好附庸文雅,当起了作家,组织了一个“海马创作中心”,开始玩文学,把“文学”、“作家”糟踏得狗屎不如。《你不是一个俗人》里的“顽主”们突然有了“责任感”、“使命感”,组织了一个“首先是一片好心,其次是各种好话,最后汇成一个刻骨铭心的好梦”的“三好协会”,他们懂得了“善良”、“责任”、“使命”之类外衣的重要性,懂得了欺世盗名必须名正言顺。这是一种嘲讽,恰恰是对真正的“责任”、“使命”、“道德”的亵渎。

王朔笔下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正是抓住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某些特征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幅“顽主”生活图画,这些人的心态得到了淋漓尽致渲泄。但王朔在表现这些“顽主”的生活时,并没有把这帮都市的“顽主”作为世外桃源的生活加以单纯表现,他始终把这些人的生活和心态放到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观照和展现,他们在游离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的同时,又不断与它发生碰撞、冲突和融合。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在社会大背景之下得以显现。而同时,又因为他们的游离,对人生的无目的性,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在王朔小说里得到一次次特殊的曝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朔是写实的,他的这些小说有着现实主义的因素——它是这样一个阶层在文化上的表现、反映,也可以说王朔是这个社会阶层在文化上的代言人。

二 调侃与反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体现作家的表述方式,而且体现作家的思维方式,体现作家对生活的基本态度。王朔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这得力于他对语言的刻意经营。他的语言方式是和他所描写的对象、所反映的现实内容以及他对世界、人生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语言采用调侃的外在形式借助反讽的语言修辞达到了对于内容的渗透。

王朔小说具有“新京味”特色。小说里虽然常常写到南方沿海城市的风光,并以这些五色眩目的城市作为故事的背景,但活动在这些背景中的人物却无一例外都来自北京,所操口音也是地道的京腔,具有极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京味小说的思维特点就是“绕”,这种“绕”天然地带着一种幽默感和喜剧色调。王朔小说便是以这种京式幽默为底蕴的。

80年代的京城颇流行“侃大山”一语。“侃”的特点就是自由即兴,畅所欲言,有很大的戏谑性与想象成份。王朔正是吸摄了这种现实存在和这种民间文化内容与方式,将“侃”转化为他的文学活动方式。加之王朔所描写、所反映的是一个远离正统观念的“顽主”阶层,不可避免地要把他们的语言特征带进作品,更使这“侃”具有别样的风味。王朔笔下人物无一不是“侃爷”、“侃姐”,他就是通过这些人物的“侃”建立起了一种调侃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知识分子及文学权威的正统地位的幽默感,传达出作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及对某种传统规范的反叛。

如在《一点正经没有》里说了几个所谓作家的事情。他们热热闹闹地调侃了一番我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如:

“文学家的基本功是什么?”

“说学逗唱。什么都得感兴趣,什么也干不好。屁股得沉——坐得住;眼晴得尖——好

14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第17卷)1999 

事拉不下;脸皮得厚——祖宗八代的龌龊事都得打听;腿脚得利索——及时避枪口。”

王朔通过这些人的语言,通过这些人玩世的方式对社会价值体系进行了调侃,对原来的正统的意义进行了嘲弄。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却极其残酷的颠覆,把多少年来矗立在人们面前的一种行为框架打碎了,且不论这种框架本身还有多少合理成分,是否还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已经被这些人“侃”倒了,至少不再是那么体面、威严和不可动摇了。

王朔的小说是在一个传统道德观念分崩离析的时代里获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层次朋友的青睐,它真正显示了反讽的效果。反讽是种文学语言的修辞形式,反讽在王朔小说中的意义,集中在文化传统与反传统基调的配合。王朔在展示传统对人“阉割”时不是声色俱厉地批判传统对人的扭曲,而是让那些具有反传统意向的人物反过来充当传统的推销商,这样教育者越认真,则对传统的嘲讽也就越充分。“当权威仍然是权威时,不管他的错误多么确凿,你尽可以腹谤,但一定不要千万不可当面指出。权威出错犹如重载列车脱轨,除了眼睁睁看着它一头栽下悬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所有努力都将是螳臂挡车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这几句话说得推心置腹,是思想教育的范本,但同时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嘲弄。

王朔笔下的人物将他们所接受的文学传统当作一种语言的玩具来使用。在他们口中,不断地出现这类不伦不类的隐喻:“人家都说我是当代活‘愚公’,用嘴砍大山,每天不止”。这里所引的愚公,当然不会来自《列子?汤问》。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曾把愚公比作共产党人的事业,而王朔却将其转化为市民每天的无聊谈天。

中国字每一个都有特定的含义,当它被组合到文学作品的句子中去,它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句子和特定语境,它自身的含义仍然会勾起人们习惯上的联想:同样每一个句子被用到文学作品里,不仅承受着作品总体构思所形成的特定语境的压力,它自身依靠字面组合而产生相对稳定意义也将起到作用。王朔正是利用了这两者间的空隙,巧妙地扩大了它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一种激烈的反讽效果。

王朔小说不仅有着内容的独树一帜,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打破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人物塑造、情节构造、语词配置诸种因素有机地融合。王朔苦心孤诣为笔下人物建构了一套语言系统,通过其特有的调侃与幽默,实现了对文化传统的反叛,对语言传统的改造,从而达到对传统特别是现实生活的强烈的嘲讽与亵渎。他的小说语言和内容有机地融合一体,成为小说的肌理,不再仅仅作为形式而存在。语言在我国受到小说家重视还是近期的事,王朔无疑是语言探索上的先锋。

15

 第3期 刘晓英: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王朔作品

王朔作品 一.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创作了“顽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社会上的正统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反差,一出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二是社会上存在着对这类作品明显对立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作品在社会上拥有大量的读者群,另一方面是这些作品又引起许多正统文学评论家的否定;三是这一时期王朔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辉煌,而且在影视圈的创作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而这些又与大众媒介的作用分不开。其实所谓“王朔现象”就是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由王朔的创作引发的矛盾现象。总之,王朔现象是八九十年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看到中国在文化转型期的社会现状、并对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王朔小说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消费与娱乐。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文学不但源于生活,而且必须要高于生活;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芸芸众生进行人生和社会的启蒙,而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媚俗”。对此,王朔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为了赢得市场,完全迎合读者的口味。王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在纯文学于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枝独秀,就在于他能够“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一种适应“商品社会”需要的策略。 第二,批量与复制。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创新。许多文学家都一直认为,重复自己就等于自取灭亡。而大众文化则正好相反,不讲独创性,只讲时效性。创新就等于独特,独特就会失去大众。而讲求效率,则可以加快消费的过程和频率。为了追求最大的市场效应,就必须迁就大众的阅读水平和欣赏习惯,只能讲故事,用同样的方法讲不同的故事。大家读了就忘,忘了就再讲。因此,王朔的小说一走上这条道路,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重复自己。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诞生过程的重心是在作品完成之前,主要是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作品完成之后,就完全任人评说了;因此,文学是一种精神贵族,是与清心养性联系在一起的,与抛头露面、招摇撞骗、哗众取宠等做法水火不容。而大众文化则把这个重心放在了作品完成之后。生产一个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送到消费者手中,甚至把所有的社会人都变成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因此,大众文化无所顾忌,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作秀”、“抄作”、“策划”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制造热点等等。王朔是善于利用大众媒体的高手,但同时他也在被大众媒体利用。 三.王朔作品的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现存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反叛。王朔作品对现存的社会观念的反叛,主要表现为对人文价值、社会秩序、社会方式的嘲弄,也包括对文学和作家的嘲弄。否定王朔的意见认为,由于他把我们社会所提倡的一切道德观念都说的一钱不值,甚至公然向整个文学传统和人文价值挑战,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人们对王朔的拒绝和否定,主要在于他对社会观念的反叛。 而人们对王朔作品的肯定,在很大的程度上却在于王朔对现存的文学观念的反叛。我们知道,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启蒙主义,新文学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引导人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拉开了与大众文化的距离。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新文学开创初期的鸳鸯派文学和后来的海派文学,都是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应该属于新文化的阵营,但是它们不仅从来没有得到过新文学朋友的地位,而且始终是新文学批判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学的政治性带来了严重的虚假性,使文学面目变的越来越不可爱。“文革”结束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透过《顽主》论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王朔小说代表作《顽主》为例,通过对人物、语言、风格三个方面的阐释,论述了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关键词:先锋性、颠覆性、调侃、顽主 王朔其人惯以被同行称作“文坛异类”、“痞子作家”的代表。其小说自1984年《空中小姐》在《当代》成功发表便一发不可收拾:《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动物凶猛》等小说也相继问世,并结集出版。《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在当时非常畅销,一时“洛阳纸贵”。他的许多作品像《动物凶猛》、《顽主》、《过把瘾就死》等还被改编为影视剧,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 许多评论者对于王朔的作品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俗”,何以谓俗?无外乎其作品颇多言情之类、颇多污秽之词、颇多玩世之举。但这只不过是就其表面现象品论而已。我觉得王朔的小说是“俗而不俗”即通俗但不庸俗;“雅而不雅”即极富生活化而且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也即他的小说是具有先锋性的。 《顽主》发表于《收获》1987年第6期,后改编为同名电影,是王朔“顽主”系列的代表性作品。作品虚构了一个“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极尽嘲讽、调侃之能事,对生活尽情的嘲弄和否定。以于观为首的几个青年人,替作家宝康策划并举办颁奖晚会,替不能按时赴约的人去赴约,替不能满足妻子对多方面要求的丈夫陪其夫人聊天、挨骂等。作品塑造了于观、杨重、马青三个主要人物以及与其有各种业务关系的宝康、刘美萍、王明水等各色人物,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的讲述,集中反映了这个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揭示了社会的一些弊端,同时,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嘲讽。 下面我以王朔的代表作《顽主》来具体探讨其小说的先锋性。小说主要讲了主人公即三个顽主开了一家专为人排忧解难出主意的“三T”公司,以及在经营这个公司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既喜剧又戏剧性的故事的事。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论《顽主》是如何体现王朔小说的先锋性的。 首先《顽主》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具有先锋性的。 《顽主》中着重塑造了三个顽主:于观、马青、杨重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了解什么叫玩世不恭,什么叫举手投足间的把不在乎,什么叫不学无术游戏人生。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细读小说我们就会体味出这些顽主身上的可爱之处和作者在小说中对他们无处不在的欣赏。他们思想纯洁,开心就笑,生气就骂,不矫饰,不造作;他们之间坦诚相待平等相待;他们的友谊是真挚的美好的。书中于观这样说:“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我总是很快乐。”①这是于观发自肺腑之言。他们心地善良,虽然爱开几句过分的玩笑话,但也仅限于玩笑而已。他们在遇到不顺心事时有着一颗谅解和宽容别人的心。书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顾客托于观退衣服,结果因为领子脏了不给退,于观就只好自己穿了。这说明他们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们聪明机智、敢想敢干,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们有头脑、有想法。他们开的“三T”公司就很有创意,而且生意也是不错的。况且像“人生就是那么回事,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场都踢不进去一个球,但还得拼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地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②这样通俗但却寓意深刻的话不是随便一个不学无术的毛头小子就能说出来的。作家有意抬高这些顽主的形象,可以说是有其深意的。这些顽主无疑是作者一贯所关注的社会边缘人,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得不到家长应有的关心。主人公于观整天泡在公司里而不愿去见那位一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 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

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中文摘要:王朔小说中的话语充满了戏谑与颠覆,在小说中采用戏仿和拼贴的叙事策略对“主流文化或者中心话语”进行升格或降格,造成语境的错置,形成一种独特的痞子式语言,这也体现了话语的边缘化①。王朔在作品中还经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并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②”的意义。关键字:滑稽模仿随意拼贴边缘化陌生化 戏仿,旨在以玩笑的态度颠覆模仿对象,具体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用庄重、神圣的语言对平凡可笑的事物予以提升(升格);二是用猥琐、下流的语言对庄重伟大的事物加以贬斥、降格,以此消解话语的神圣性,使其滑稽、错位、脱节、颠覆,形成反讽。在这一点上他又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也有点像政治波普,把可口可乐广告、红宝书、毛泽东像章等加以拼贴、并置,消解其政治意义与神圣性。 拼贴则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写作手法。它的特点与滑稽模仿类似,都是把被描述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结果,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一、王朔小说中的拼贴和戏仿。 1、词语的拼贴。 词语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在词语的意义能够相互选择的范围内进行" 所谓词语的随意拼贴!就是打破词语意义的常规选择!对意义进行异常组合"词语的随意拼贴是王朔常用的手法!他总是把一些不相关的词语随心所意地组合,这样的组合主流话语所排斥的,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不符的,从而产生出一种痞子色彩,这正体现了王朔小说的话语边缘化。 ⑴“如在《顽主》中的少妇埋怨丈夫的侃瘾: "别回家了,和老婆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的和哥儿们神侃没准还能侃晕个把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还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那儿一坐就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流水……早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 这里的“中苏谈判”指的是1989年5月中国与苏联恢复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而举行的高级会晤,是8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中苏谈判正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而中苏谈判也是一个很严肃的词语,但王朔却把它用于少妇对丈夫的抱怨,并将其与“抽水马桶”这类低俗的词语拼贴,使其原有的严肃性消失殆尽,,被降格为痞子式的胡款。 ⑵如在《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中有这样一小段对话: “林蓓你小心点,康宝不是好东西,你也没听说现在管流氓不叫流氓的作家么?” “全市的流氓都转行当作家咯!” ①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等)所排斥,所不包容。 ②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专科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姓名:毛仙付 专业:应用中文专业 年级:2012年秋 层次:高起专 学习中心曲靖培训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4年9 月20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在其小说中,我们能够发现蕴藏在文中的真、善、美。作者传承着祖国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表达其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和谐、风俗的风格。 【关键词】:小说语言真实性文言文人性美和谐与风俗 汪曾祺就像是一阵清风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刮过,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许多人都喜欢汪曾祺,十分喜爱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他的小说语言如同是铺在池底的鹅卵石一般,干净清爽,十分圆润。 一、语言的真实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脱离生活的艺术其生命价值较低。例如,贾平凹本来对农村生活,民间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写出了《商州初录》等优秀作品。但后来他转入写城市生活,由于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因此比较肤浅,文学价值不高,如《废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争议。 汪曾祺就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很多小说里的人物、语言、环境可以在他的故乡、他熟悉的环境中能找到原型。在《逝水<大淖记事>是怎么写出来》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从小喜欢到处走,东看看,西看看……路过铁匠店,我走进去看老铁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虎头帽上的小罗汉。路过画匠店,我歪着头看他们画‘家神菩萨’……”《大淖记事》里的大淖、铁匠、妇女、人物的习性,说话的腔调几乎都能从他的故乡中找到原型。其语言来源于生活,朴质真实,体现在口语化和地方方言的使用。 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不加过多的粉饰,信马由鞭。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正如上面所说他朴实地再现了生活。例如:“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大淖记事》)。用极其平凡、朴质的语言,详细地给我们描述了衣服怎样浆洗。他喜欢用“的、得、过、跟、了、去”等,加强了文章的口语化。 小说中常出现方言,或者是民间小调等民间语言,亲切、自然,也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老舍著作的语言特点

老舍是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一生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著作的显著特点是幽默,即以幽默为手段表现其叙事主题。从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角度来说,老舍幽默风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漫画化的旧派市民人物形象和旗人形象的塑造上,这些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和他们的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喜剧性的重要源泉。《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这类小商人形象和《离婚》中的张大哥这种小职员形象以及张大嫂、牛太太、大姐、婆婆们这样的旧式家庭妇女形象,这些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的市民人物恰恰是集中地体现着老舍小说的喜剧风格的人物形象。 一个名作家的风格的形成,除主观因素外,时代、民族之因素十分重要。老舍出生于19世纪末,于20世纪70年代离开人世,目睹了中国,尤其是北京新旧世纪交替的70年光景。老舍最先接受的自然是旧思想,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文学革命勃兴,老舍被这些新思想惊醒。在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后,老舍回头再看那旧意识,处处可笑,他决心以微笑向过去告别。他不像火烧毁旧“家”的巴金,也不像用匕首杀回马枪的鲁迅,他以拟人之笑,笑可笑之事、之人,促其改革,催其更新,老舍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也奠定了老舍幽默的风格。 其次,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品各具特色,耐人咀嚼,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些幽默体现在老舍文中的字里行间,老舍把可笑的、自私落后的、荒诞愚昧的,但是在常人眼中却认为是常态的事物、人如实地叙述出来,便产生了幽默。 最后,老舍的幽默才能还来自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老舍从小家庭生活比较贫穷,使得老舍成为一个外表沉静和内心奔放、富于幻想的人。他用穷苦人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人和世界,去看比较富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后来,老舍步入了社会,从青年人的角度去看中年人或老年人的言谈举止。这两种经历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破绽与矛盾,找到了许多可笑的材料。于是这些可笑的材料便是老舍幽默的源泉。 老舍生活的时代和其个人成长历程决定了老舍幽默的语言特点。但其幽默却不是单纯的引发读者发笑,而是在笑后或哭后引人深思。这便是幽默艺术的效果。如果仅停留在笑或哭的阶段,那只是幽默的一半。这也是老舍著作的幽默的独特之处。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1)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文学理论界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又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几朵棉絮般的白云”。“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 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摹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电话铃猛地响了,张璐跳起来接电话,听了一下马上把话筒双手递给我。我接过话筒,听到军区总机娇滴滴地问我,是不是刚才要了边境的长途,我说是,总机说‘来了听好’。我喂了两声,听筒里没声,就跟旁边双手插兜坐着的张璐闲扯:‘李白玲和我一样,也是王酸一级的’”。 “‘要买就买,不要老看’。”“‘我一脚把你摊子踢了。’老邱火冒三丈,威胁少年,少年睬也不睬,掉脸向别的行人兜售。老邱悻悻地看看我,我拥着他向前走去。‘算了,你没看出来,这已经不是解放区的天了’。” 既具京腔京味的调侃,又略带市井无赖的痞劲和玩世不恭,更重要的是形成的“王朔式”逻辑特征的修辞方法。既交融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一体的个性风格的熟练运用。这在王朔的中期作品中彰显得十分清晰,并一以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在《过把瘾就死》中作者的这种艺术倾向和追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口腔快感”,更付诸于叙事抒情: “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次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小心翼翼的行为都

老舍小说语言的选择

语境的制约机制与老舍小说语言的选择 安红岩 语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由具体的语境因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结合而成的统一体,同时,语境系统又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既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有关,又与生存于环境中的人的主观条件紧密相联。具体的语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语填对语言使用的统一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就是语境对语言选择的一种制约. 制约小说语曹的语墟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对象等等,主观因素包括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隆养、处境tJ心情等。这些因素在内、外语境中部存在,协调、统一地制约着作家对语言的选择,只不过主,客观因素各因子在内、外两个语境机制中的运行轨迹有些不同罢了。 一、外语境诸因素的制约 1.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①时间(Time)指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一Tl,②地点(Plac~)指作家生长、生活的地域环境一Pl:⑧对象(ObiecO指作家面对的读者群一O 小说语言受时代环境的制约,作家所生存的时代环境制约着作家对语言的选择,首先是时代环境对作家心灵产生的巨大影响,它压迫着作家对时代的一种认知心理,从而使作哀以一种特殊的心态和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去.而这种特殊的心态往往也就决定着作家投入创作前所追求的一种预先的语育表达效果,是无情地鞭鞑、讽刺,还是委婉地揭露?是幽默风趣、豁达人生还是抑郁、沉闷、消极地抗争?这种表达效果亦即小说的语育基谓-在外语境中这种语言基调尚是一个无形的东西,是一种萌生于作哀心态上的艺术设想,而一旦到了内语境,它则以有形的语盲文字的独特选择完成了它的设想,成为艺术现实——语言的艺术现实.其次,任何一个作家都有一个激发其创作欲的时代环境,任何一部小说也都有其产生的时代环境,而小说本身从语言的运用上便也隐约留有时代的痕迹.作家把握时代特征,尤其是时代的语言特征,就使得作品有极明显的时代风格,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那些特定时代特有的词语的运用。比如,如果小说中出现诸如It鬼子、日寇、沦丧、汉奸”等词语,则其时代背景必为抗日时期;而“狗崽子、黑五类、红卫兵、造反派”等词语则是在“文化大革扩时期的专用语,语言的时代特征是小说时代精神的语言体现,一个好的作家要善于把握、捕捉体现时代精神的语育,而一部好小说,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整体语言基调;一个好作家也基本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基调脉络。语言基调可以说是一部小说语言风格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作家的语育风格的—个侧面. 地域环境也制约着作家对语言手段的选择,这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对于作家来讲,他所依存的地域环境里的生活方式,讲话方式,用语特征等都会随着他的习惯在其创作中流露出来.如果作家创作的小说是以其生活的同一地域环境为背景,则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也应该具有浓厚的该地方色彩,这样才能使人物贴近生活从而真实可信.如果作家创作的是与其原来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或事,就应该注意改变其原有的讲话习惯而应符合小说奉身的地域环境,换句说话,也就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应有其生长、生活的地方味,这样才能使元生活(指作家自身经验的生活,它是构成内语境拟想的现实生活的基础,所以称之为“元生活’)通过作家对语盲的有效选择活生生地在小说中再造出来。地域环境的这种制约对作家提出了要求:选择怎样的语盲去写才能既不失地方色彩,又能顾及到普遍的读者群?这并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平庸的作家永远都不会兼顾好这两者,只有对汉语言掌握娴熟又有深厚生活基础的大师们才能做到,老舍便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描写的仍是北京,京腔、京调、京味、京韵使他的小说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京城市井生活图,如老舍对北京方言俗语的运用,对歇后语乃至谚语的运用,为其小说增加了真实感,亲切感和幽默感.比如;‘大人全憋着一肚子委屈,可不就抓个碴儿吵 一阵吧.’(《柳家大院,》‘志方,我看你得意得出奇呀,敢跟我嘴儿来嘴儿去的.”((女店员))

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说典型考点复习(语言) (2012丰台二模)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①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②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③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④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⑤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⑥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⑦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⑧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⑨“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⑩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12“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13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儿”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老舍语言风格中的地域特色,从不同角度浅析了老舍小说语言中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关键词:语言风格京味儿地域 正文: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善于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他对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北京人特有的性格、习俗、心理都了如指掌的。所以他特别能把握住北京人独特的味儿。老舍先生被公认为“京味小说”流派的宗师。①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充满着浓浓的京味,体现着他的小说的语言的地域风格。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所提到的山水名、地方名、大街小胡同名及店铺名都是十分真实的。举个例子,在祥子被大兵抓走时这样描写:“祥子拉着自己的新车,由新街口,出西直门,过高亮桥,被大兵抓走”。通过类似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似乎跟着祥子满北京遛了。不仅是地名,书中还描写了北京特色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其中有一章中详细描写了北京的祭节,以及人物的语言风格。“既决定了不利用幽默,也就极自然决定了文字要极平易。”②这是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写道。他运用北京口语刻画人物形象,平易近人,新鲜活泼。比如书中有“鼓逗”、“抠搜”、“挤兑”、“扫搭”等词都显现着浓浓的北京风味儿。 老舍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语言特色在《四世同堂》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四世同堂》成为一部地道的“京味小说”。书中相近描写了

祁老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第一章写道: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出一种“文化性格”。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蕴含着的高雅、含蓄、精致的美的赞美,以致对这种美被毁灭而产生的感伤,同时也包含着对北京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感到叹息不已。这使作品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另外,这种“京味儿”在《二马》、《离婚》的细微处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北京人多礼,《二马》中的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了。 老舍在小说的取材上同样是“京味十足”。他用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世俗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他说:“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 ③读老舍的作品,我们走近北京,走近北京,了解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的风土人情。 老舍的小说语言是具有地域风格的,地域文化是地域的,也是民族的。老北京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老舍的作品也“全面地展现出了北京的众生相”。正如李辉所说“老北京才是老舍真正的文学之根,创作之源。”④老舍的小说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