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73d8d6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b.png)
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02
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黄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03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渠道,鼓励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
促进黄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因此,需要在治理与开发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
PART 05
未来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持续推进黄河治理与开发
继续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提高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加强水资源管理
水质监测
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监测黄 河水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水
质问题。
水生态修复
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采取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
恢复水生态功能。
PART 03
黄河的开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水力发电
01
黄河水力资源丰富,开 发黄河水力发电具有巨 大的潜力。
02
河道淤积与防洪
黄河泥沙含量高,河道淤 积严重,防洪减灾形势严 峻。
PART 02
黄河的治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防洪治理
防洪工程
建设黄河干支流防洪工程,包括 堤防、水库、分蓄洪区等,提高
防洪能力。
洪水预警
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水 预警信息,指导防汛抗洪工作。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概况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49b5584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7.png)
然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全 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的用水矛盾突出。其次,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很多地区缺 乏节水意识,水资源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CHAPTER 3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保护
面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问题,需要采 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保护和改善。首先,要加强水 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其 次,要推广节水意识,提高各行业、各领域的节 水水平。此外,还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减少污染
这种不均衡的水资源分布也导致了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例 如,上游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开发难度大,水资源利用率相 对较,而下游地区虽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水资源量却相对较少
CHAPTER 2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 市供水以及水力发电等方面。其中,农业灌溉是黄河流域 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领域,占全流域用水总量的近60%。此外, 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20xx
2011年黄河流域水资 源分布和利用概况
-
2011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概况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母亲河, 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其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直接关系到流域内各地区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2011年黄 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和利
用情况
CHAPTER 1
水资源分布
水资源分布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中,黄河 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的水资源量占全流域的60%以上。而下游 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虽然人口密集,但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黄 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2024精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2024精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e70a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7.png)
目录•黄河概述与现状分析•黄河开发历史与现状•黄河治理策略与技术探讨•黄河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跨流域调水与南水北调工程对接•总结: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新时代黄河概述与现状分析黄河位于中国北部,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个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地理位置及流域特点黄河水资源现状及问题黄河水资源总量约为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
黄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黄河泥沙含量大,水质较差,水体污染严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等问题突出。
黄河生态环境挑战ABDC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
荒漠化问题突出,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水污染严重,沿河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水质恶化趋势明显。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黄河开发历史与现状0102 03黄河文明起源阐述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工业、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介绍古代黄河水利工程的兴建,如大禹治水、都江堰等,以及这些工程对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黄河文化传承概述古代黄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包括诗词、歌赋、戏曲、绘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古代黄河开发历程回顾近现代黄河开发成果展示水利枢纽建设列举近现代黄河上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如三门峡、小浪底等,分析这些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进程阐述近现代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等方面的进步。
工业发展与布局概述近现代黄河流域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布局特点,分析工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8c15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b.png)
05
CATALOGUE
未来展望
科技创新在黄河治理中的应用
智能化监测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黄河全流域的智能化监 测系统,实时监测水文、水质、气象等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生态修复技术
研发和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水生植物种植、水土保持 等,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对策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 划,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推广清 洁能源和节水技术,促进可持续发 展。
地区间水资源分配的矛盾
水资源分配
黄河水资源有限,而沿黄各省区对水 资源的需求差异较大,导致地区间水 资源分配的矛盾。
利益冲突
对策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制定合 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加强水资源调 度和监管,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 。
黄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河洛文化、河东文化等著名文化。
黄河流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黄河有关 。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龙门石窟等。
黄河的现状与问题
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 短缺和水污染。
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过度 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下游 河道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土地整治
通过土地整治措施,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 生态效益。
04
CATALOGUE
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挑战与对策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资源开发
黄河作为中国的重要河流,拥有 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可用 于发电、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
等。
环境保护
在开发利用黄河资源的同时,必须 重视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水土 流失等环境问题,确保生态平衡。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cc5243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1.png)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12.06•【文号】发改环资〔2021〕1767号•【施行日期】2021.12.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1〕1767号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水利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农牧)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制定了本方案,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衔接审核,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系统观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实施黄河流域及引黄调水工程受水区深度节水控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加快形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探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ab5f9c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1.png)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探讨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现状,然后又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利用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倡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增加可供水量、注重水资源保护,控制水体污染、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进而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得到改善。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引言: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但由于受各个方面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还存在短缺现象。
基于此由必要加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从而使得黄河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进一步推动黄河地区经济的发展。
1.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现状首先,水资源短缺。
不管是西北地区还是华北地区黄河水均是最大的供水资源,而且西北和华北地区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2%的水资源量,承载着30多座城市供水任务。
除此之外,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其径流的形成主要为降雨,降雨量由于季节不同存在的一定的差别,径流年内分配集中化,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现,但是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分布不够均匀,进而明显的突出非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其次,水污染程度加剧。
在人口不断的增长以及工农业不断发展背景下,逐渐产生的污染问题,会增加污染排放量。
而且无论是排污量增加还是污水超标排放一定程度上使黄河水发生污染,从支流发展到干流,导致水污染蔓延到干流,进而这会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不利的影响,致使降低水体功能。
1.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一)加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就黄河源区,从长远来看,应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进一步涵养水源,改变流域小气候,达到增加流域径流量的目的。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要想更好地生产粮食,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不应破坏生态环境,而应加大治理力度,围绕水土流失这一现象全面的实施,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使其实现下游治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1]。
黄河下游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
![黄河下游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aa27b85acfa1c7ab00cca9.png)
黄河下游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摘要:黄河水资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而同时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状态下,加强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黄河两岸多个省份的长远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全面规划,做好开源节流,并增加工程投资,形成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水资源遗产。
关键词:黄河下游;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1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对黄河下游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对人类持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严峻考验。
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和治理的规模非常庞大、收效也是巨大的。
但是同时利用和管理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其难度在国内的水利工程中是名列前茅。
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对黄河下游水利资源的利用和治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在黄河水资源利用中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灌排运行艰难、水源约束更紧,而区域中一些潜在的因素也会威胁到水资源的利用。
2造成黄河下游水资源现状的主要原因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跟着黄河下游工农业的不断扩展,其供水范围逐渐扩展,对供水的需求也逐年添加。
黄河所承载的水量已经超越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特别是引黄工程的进一步施行,大大添加了黄河的供水压力。
同时,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虽然经历了多次干旱灾害,黄河流域的水量也多次还原,但黄河从未有水流中断的状况。
然而,跟着改革开放,兰州、包头、济南等黄河沿岸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
工业和住宅用水激增。
河套地区和宁夏平原黄河灌区的扩展,使引黄灌溉用水量添加了1.6倍。
黄河灌溉面积是上世纪50年代的6.5倍。
黄河的水资源利用率超越50%,是我国七大河流中最高的。
因而,黄河沿岸城市的扩张,居民数量的添加,用于黄河灌溉的农业用地面积的扩展,都使得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愈加突出。
2.2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目前,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方法仍是以粗略型为主。
黄河开发与利用课件
![黄河开发与利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b1eb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0.png)
水上运输的创新发展
内河航运发展
加强黄河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航运能力 ,促进沿岸地区经济发展。
船舶技术创新
推动船舶技术创新,研发适合黄河特点的船舶, 提高水上运输效率。
智能航运系统
建立智能航运系统,实现航运信息共享、智能调 度和安全管理。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智能化
智能化监测
建立智能化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变 化情况。
黄河开发与利用课件
目录
• 黄河概述 • 黄河的开发 • 黄河的利用 • 黄河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黄河开发与利用的前景展望
01
黄河概述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
黄河发源于青海,流 经九个省份,最终注 入渤海。
黄河干流全长约 5464公里,为中国 第二长河。
黄河流域面积约75万 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二大河。
加强对沿岸工业企业排污的监管,推 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水权分配与转让
合理分配和转让水权,优化水资 源配置,满足各行业和居民用水
需求。
水资源节约利用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减少浪费。
水域功能区划
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水质要求,划分 不同的水域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 。
04
平衡发展
在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过 程中,需要注重生态保护 和资源节约,实现经济发 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05
黄河开发与利用的前景展望
水电发展的可持续性
黄河水电站建设
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黄河上游水电 站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
清洁能源转型
推动水电站技术升级改造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促 进清洁能源转型。
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390b99b8bd63186bcebbcb1.png)
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1998年底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水利部的领导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的精神,组织有关单位,紧紧围绕黄河流域面临的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和黄河的实际情况,先后向国务院上报了《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和《关于加快黄河治理开发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第116次总理办公会议精神,编制提出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2002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2〗61号批复,原则同意《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流域概况及特点、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开发目标、近期治理开发重点、保障措施等。
一、流域概况及特点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7,。
流域西部地区属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东部属黄淮海平原,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之上,洪水威胁十分严重。
黄河有着不同于其他江河的显著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而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
流域内人均水量527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2,;耕地亩均水量294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6,。
再加上流域外的供水需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更少。
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均为世界大江大河之最。
56,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90,的沙量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49fad03fee06eff9aef80741.png)
中图分 类号 :V2 24 T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1 2 (0 1 2 — 18 0 10 — 13 2 1 )3 0 0 — 4
仅 为 全 人 均 年 径 流 量 的 2 % ,却 承 3
黄 河 是 我 国 西 北 、 北 地 区 重 要 华
咨询 2 0多 次 ,多 次征 求 并协 调 了流 域 省 (自治 区 ) 见 ,0 0年 国务 院 意 21 正 式 批 复 《 国 水 资 源 综 合 规 划 全
r s u c s a e s a c n g i u t r l a d e o— n io me t l wa e s s a e s u e e r u b n o si u e n e o r e r c r e a d a rc l a n e e v r n n a t r u e r q e z d f r a d me tc s a d u o id sra s f e e g u s h s t i a e on e u h t i i f g e t n c siy t te gh n wa e a i g n u ti l u e o n r y h b .T u h s p p r p i t d o t t a t s o r a e e st o sr n t e t r s v n ,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7557d09f866fb84ae45c8daf.png)
(2)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趋严重黄河水资源量较少,随着流域内外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黄河干流调节能力不足,特别是中游河段缺乏调节工程,加上目前还没有做到水资源利用的统一调度和控制使用等原因,在黄河枯水季节,下游河道及部分支流的中下游经常断流。
在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利津站有19年发生断流,其中1991年至1996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491天,特别是1996年累计断流达136天,1995年断流最远点达到河南境内的夹河滩水文站以上,距河口683 km。
黄河断流给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②缺乏科学管理,工程不配套,用水浪费目前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部分省(区)用水已超过国务院分水指标,急需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控制用水。
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灌水技术落后,有些灌区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然存在,用水浪费;水费征收机制不健全,水价普遍偏低。
近年来,节水灌溉虽得到大部分省(区)的重视,但因投入资金不足,节水进展仍很缓慢。
③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地下水漏斗随着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采补失调。
西安、太原、洛阳、呼和浩特等市,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地下水漏斗急需采取措施,开源节流,合理调控地下水位。
④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尚未完全解决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水资源贫乏,地下水水质差,尚有1000万人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及山丘区。
3、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流域内外对黄河供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为了黄河治理和防洪的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必须考虑输沙入海的用水。
为了直辖市各地区、各部门的用水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国家计委与有关省(区)和部门协商拟定了南水北调实现以前多年平均情况下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见表3)。
黄河流域主要目标任务
![黄河流域主要目标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90dffd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9.png)
黄河流域主要目标任务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近年来,为了保护和发展黄河流域的资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任务,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保护黄河的水资源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黄河上游的水源保护工作,严禁乱采乱挖、乱倾倒等行为,避免水源地受到污染。
其次,要加强黄河的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各地区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保证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首先,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禁止滥伐滥砍,推行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和利用制度。
其次,要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乱排乱放,推行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推动河岸带和湿地的恢复,保护和繁育珍稀濒危物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区域,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首先,要加强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水利设施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其次,要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建立健全的水利管理机制,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要加强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保养,及时检修和更新设备,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四、生态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振兴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首先,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的灌溉条件,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a4359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4.png)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提纲:一、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三、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四、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五、影响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因素及对策一、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范围广阔,在其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对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目前,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逐渐减少。
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干旱,地下水的补给量也不断减少。
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
2.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下降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等等原因导致的污染物不断增加,黄河流域地下水的水质逐渐下降。
这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3.地下水资源的退化随着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污染,一些地下水资源面临着退化的风险。
例如,地下水位的下降、湿地面积的缩小等等问题都会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造成影响。
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因此,早期政府对地下水资源比较积极地进行了开发利用。
如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如下:1.农业灌溉用水农业灌溉是地下水利用的最大用户,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地下水开采量。
由于黄河流域的农业耕地面积广阔,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地下水,因此,农业用水是黄河流域地下水利用的主要方面。
2.城市供水城市供水是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在黄河流域,许多中小城市都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因此,地下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be87eef3b3567ec112d8a53.png)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二〇一三年七月1 规划概要1.1 规划编制背景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
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
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等情况,结合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主要环境因素评价范围。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1)规划任务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沁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要求,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运行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e8026897375a417876f8f5e.png)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长达3300多年。
黄河水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黄河河情十分特殊,治理难度大,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及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在七大江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一、黄河概况及其特点(一)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鹿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域)79.5万km2。
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二)特点1、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是长江的1/17,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干流最高含沙量920kg/m3,在世界江河中名列第一,如果把16亿t泥沙堆成高、宽各1m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
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7、8、9、10四个月,易形成暴雨洪水和高含沙洪水。
非汛期来水少,造成缺水断流。
56%的水量来自上游兰州以上,90%的泥沙和全部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
3、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 2,其中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年输沙量大于15000t 的面积就达3.67万km 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河道形态独特。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m ,最高超过10m 。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最宽处24km ,山东段最窄处275m ,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
![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4b4b5a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b.png)
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
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一、加强水资源保护,控制水资源消耗。
实施水资源保护规划,限制不必要的用水,控制工业、农业等用水量,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加强水利建设,改善水资源利用环境。
加强水利建设,改善水资源利用环境,实施水利工程,改善水土保持,改善水源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水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节水改革。
四、加强水资源科技研究,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
加强水资源科技研究,研究新型节水技术,开发新型水资源开发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要想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就必须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利建设,实施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科技研究等措施。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2a3d834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e.png)
水污染治理
污水治理
加强工业、城市污水治理,减少 污水排放量。
水质监测
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对黄河水质进 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生态修复
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河道的生 态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河道治理
河道疏浚
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河道 的通畅。
河道清淤
对河道内的淤泥进行清理,减少 河道的淤积。
河道监管
水电开发规划
根据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未来将继续在黄河干支流上建设水电站, 以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的重要性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水源。 通过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提高农产品 的产量和质量。
灌溉面积
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广阔,涵盖了多个省份,如河南、山 东、山西等,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得益于黄河的灌溉。
总结词
科技创新是推动黄河治理和开发的重要动力,通过引进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治理和开发的效率和效果。
引进先进技术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治河技术和经验,提高黄河治理和 开发的科技含量,推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智能化技术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实现对黄 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治理和开发的效 率和效果。
生态保护屏障
黄河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 的核心,对于维护我国生 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面临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
随着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 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量 不断攀升,导致水资源短 缺问题日益严重。
水污染
沿岸地区的工业废水、生 活污水等对黄河水质造成 严重污染,威胁流域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
河道淤积与防洪
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与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与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37a85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3.png)
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与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九个省市,流域总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生产基地和人口聚集区之一。
流域地区面临了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环境问题,越来越需要对其水资源需求进行准确预测和合理开发利用。
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文献调研显示,水资源需求、开发利用潜力等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和政府的重视。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与开发利用潜力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包括水资源特征、水环境问题等。
2. 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未来十年的水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针对不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3. 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通过网络分析和GIS方法,结合各项资源条件、政策法规等因素,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定量评估。
4. 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包括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环境治理等具体措施,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搜集和整理有关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开发利用潜力评价等方面领域的文献,掌握其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
2.数学统计和计算机模拟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未来十年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对不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3.数据采集和GIS技术:采用网络分析和GIS技术,结合各项资源条件、政策法规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定量评估,其数据来源将涉及流域内部门、地方政府等机构提供数据。
四、预期效果1.准确预测黄河流域未来十年的水资源需求情况,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为流域内部和外部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确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建议提供科学指导。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详细]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231baa70bb4cf7ec4afed0d8.png)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二〇一三年七月1 规划概要1.1 规划编制背景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千米2,其中山西境内12304千米2,河南境内1228千米2.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千米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千米2;河南省为1228千米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等情况,结合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主要环境因素评价范围.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1)规划任务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沁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要求,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运行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沁河干支流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2)规划目标1)近期(2020年)目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70%左右提高到85%;通过张峰水库供水工程和河口村水库建设,使沁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9%,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沁河流域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沁河下游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基本消除工程隐患;上中游河段城市、县城及重要企业和工业园区河段防洪工程达到设防标准,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60%以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2)远期(2030年)目标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根据流域水资源需求,进一步挖掘供水潜力,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保障,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得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改善;继续开展干支流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流域防洪问题基本解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75%以上,建设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2.3 总体布局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恢复流域水域功能、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入河,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水生态保护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严格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证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和水流连续性,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沁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干流中上游及支流防洪以城镇河段为治理重点,确保城镇河段防洪安全;沁河下游要根据黄河下游防洪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现有防洪工程体系,通过修建河口村水库及堤防加固、险工建设,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山洪灾害防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加强监督.根据减少入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沁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加强监督管理,有序适度开发,对于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建设且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水电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整顿,补充有关手续,对于新规划的梯级电站,必须先到相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得到批复许可后方可行进开发建设.沁河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管理能力.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监督监测和信息发布能力;完善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提高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1.2.4 规划内容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1)节水规划规划在沁河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节水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城镇生活节水方面,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有效减少生活用水量.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54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65,2020年可节水量为1.04亿米3,2030年可节水量为1.47亿米3.(2)水资源配置方案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考虑河道内用水需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在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干支流主要断面如飞岭、润城、五龙口、武陟都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并提出主要断面的水量控制指标.为满足沁河流域以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沁入汾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张峰水库总库容3.92亿米3,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2.05亿米3;河口村水库修建后,能比较充分地调节和利用沁河水资源,可以向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12828万米3,供水流量4.2米3/s.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沁河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均为3.97亿米3.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矿井水与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1.33亿米3、2.09亿米3.(3)引沁入汾调水工程临汾市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水资源奇缺,唯一可解决的途径是引沁入汾调水,工程规划在沁河干流上修建马连圪塔水库作为引水枢纽,经隧洞引水至汾河流域的临汾地区.根据1956年~200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87亿米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米3以及河道内用水0.75亿米3后,引沁入汾工程多年平均最大可调水量为0.8亿米3.如果采用1980年~2010年近3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15亿米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米3以及引沁入汾调水0.59亿米3后,河道内剩余水量仅0.24亿米3,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规划引沁入汾工程调水量暂维持一期和川输水(马房沟提水)工程0.59亿米3的调水规模.(4)城乡饮水安全沁河流域共在沁河干流、丹河、梅河、杏河、获泽河等沿岸分布有城镇饮用水水源地18个,其中重点水源地有11个,即郭壁泉、延河泉、下河泉、市区、巴公、北石店、高平、川起、五龙沟、成庄和望川水源地.流域重点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但城镇供水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晋城市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一直是靠过量开采地下水来支撑,已在高平和晋城形成了两个隐伏岩溶地下水超采区.根据现状供水情况,2020年和2030年较现状需新增的供水量分别为1898.9万米3、2765.8万米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张峰水库续建完成后,通过向泽州盆地供水,调整当地水源结构,对于晋城市区、高平市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采取限采和封井等措施,逐步缓解地下水超采情况.1.2.4.2 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目前沁河下游及其支流丹河和老蟒河水污染严重,随着沁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水土、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沁河流域尤其是晋城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沁河流域及相关区域乃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1)规划年水质目标2020年,沁河干流孔家坡以上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保证孔家坡至周家沟(即沁河沁源安泽保留区)实现Ⅱ类水质目标,周家沟至拴驴泉坝址段继续维持现状Ⅲ类、Ⅳ类水质,保证拴驴泉坝址至五龙口水文站的沁河河南自然保护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五龙口至沁阳县北孔的沁河济源、沁阳农业用水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沁阳县北孔以下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逐步恢复水域功能.丹河寺庄镇以上的源头区域继续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丹河泽州缓冲区和丹河博爱饮用水源区继续维持现状Ⅱ类、Ⅲ类水质,保证丹河泽州缓冲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玉王庙至入沁河口的丹河博爱、沁阳过渡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丹河晋城开发利用区和丹河焦作开发利用区的其它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老蟒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2030年,沁河干流、丹河、老蟒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8613.3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532.2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6731.5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382.5t以内.(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根据沁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情况,沁河干流张峰水库以上及其他重要支流源头区以保护为主,继续加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流域上游持续稳定来水水质良好.沁河干流河南武陟段、支流丹河山西晋城段及河南焦作段,由于受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水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其污染超载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重点对以上河段实施最严格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污染源达标排放等控制原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基本实现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4)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沁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总体格局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障重要河段生态需水,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加强重要水功能区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沁河流域孔家坡以上河段属于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区,保持河流自然状态,禁止水电开发;孔家坡至张峰水库河段,以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小水电开发,保证河道生态需水;张峰水库至省界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保持水流连续性及河流连通性,维持河流底限生态健康;省界至入黄口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持水流连续性,保证入黄生态水量.1.2.4.3 防洪规划防洪工程对保障沁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工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且随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1)沁河下游河段:对堤防高度或堤顶宽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堤段长度共计75.274千米进行加高帮宽;安排加固堤防长度为87.974千米;安排进行堤防堤顶道路建设,共建设堤顶道路长143.746千米,其中新建138.406千米,改建5.340千米,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共安排16条防汛道路建设,长80千米,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对现状丹河回水堤长2.01千米安排加高帮宽;规划安排险工改建34处,总坝垛(护岸)430道(段),其中坝垛251道,护岸179段;对4段不利河势处堤防安排工程防护,共安排险工续建5处,工程长度3023米,共计坝垛44道,其中坝3道,垛18道,护岸23段.(2)干流上中游河段:规划安排防洪河段全长128.84千米,其中重点防护区河段长12.47千米,一般防护区河段长116.37千米.规划安排护岸工程178.48千米、堤防15.16千米.重点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县城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1.56千米,可利用高岸及不需安排防洪工程长度 1.46千米,规划护岸工程长10.23千米,规划堤防工程长2.25千米;一般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非县城河段以及沁水、阳城、泽州、及济源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6.47千米,规划护岸工程168.25千米,规划堤防工程12.91千米.(3)规划共安排治理重要支流防洪河段长度305.16千米(其中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治理河段长度为88.6千米).规划安排清淤疏浚179.28千米,安排防洪工程长度为384.43千米,以护岸形式为主,局部堤防与护岸相结合,其中护岸、堤防工程分别长272.55千米、111.88千米.1.2.4.4 水土保持规划(1)规划总体布局北方土石山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但地表土石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加强预防保护工作,同时改造坡耕地,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人口稀少地区实施封禁;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西北黄土高原区,该区水资源相对短缺,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规划措施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1千米2,其中山西省1659千米2,河南省112千米2;安排骨干坝20座、中小型淤地坝141座,小型水保工程13317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2080h米2,人工造林59956h米2,人工种草3920h米2;封禁81147h米2,管护55336h米2.远期(2021年~2030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千米2,其中山西省1414千米2,河南省87千米2;安排骨干坝23座、中小型淤地坝150座,小型水保工程8878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8917h米2,人工造林54389h米2,人工种草2613h米2;封禁54098h米2,管护36891h米2.1.2.4.5 水电梯级开发规划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落差相对集中,但水量相对较小,适于建设中小型水电站.截止2010年底,沁河干流和支流丹河已建、在建电站44座,总装机容量153.96米W,年发电量7.23亿kW·h,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本次规划复核,在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上共布置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168.1米W,其中沁河干流37座,装机容量143.67米W;丹河干流15座,装机容量24.43米W.1.2.4.6 综合管理规划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2.1 规划协调性分析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原则,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本规划中.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劲射,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也协调一致.沁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内容与治黄的总体思路和黄河流域有关规划协调一致.《规划》的相关内容与山西省、河南省有关规划是协调一致的.综上所述,《规划》的内容与国家的定位及地方的发展思路一致,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因此本规划与相关规划是协调的.2.2 环境影响分析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后,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增加,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提高.河道内河川径流量将相应减少,但都大于各断面计算的生态需水量.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制定的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后,2020年除沁河沁阳武陟过渡区、沁河武陟农业用水区、丹河高平过渡区、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15个水功能区均实现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9%;2030年沁河流域除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水功能区均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5%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对陆生植被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水库工程淹没及防洪、灌溉、水源等工程永久、临时占压以及工程施工的扰动.植被类型以落叶灌丛和草灌丛为主,无珍稀植物分布.且这种扰动或者破坏是暂时的,工程施工完成后对植被破坏区域采取一定的植被恢复措施后,可弥补施工所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使工程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减至最小.总体上,规划对陆生植物多样性影响很小.沁河流域内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原麝、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石貂、青鼬、斑羚4种,但由于其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规划的各类工程措施都不涉及,所以规划对流域内的重点保护动物影响有限.(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规划实施后,按照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省界及入黄主要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河道内用水分别达到4.36亿米3和5.65亿米3;沁河流域多年平均入黄占流域地表资源量的42.2%,保证了沁河干流不断流,可大大改善河道内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沁河主要断面生态水量基本保障,水流连续性及河流廊道连通性基本保证,土著特有鱼类栖息地得到基本改善,初步建立沁河流域水生态监测、保护及管理体系,基本遏制河流。
浅谈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303c532e3f5727a5e96220.png)
浅谈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中国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
另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50立方米。
届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更加紧张、缺水甚至严重缺水的局面。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对于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除此以外可引用的淡水资源寥寥可数,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黄河水,使其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应对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的形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已经变的刻不容缓。
1、统一调度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由此而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认真调查评价水资源量和制定用水定额。
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辖区内用水情况以便更合理分配水量,将有限的黄河水用在刀刃上。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
在分配时还要注意先急后缓的原则,要优先考虑沿黄居民生活用水,其次是农业用水,再次是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用水,最后才是工业等其他行业用水。
3、狠抓节约用水,减少人为水资源浪费水资源管理要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并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易污染企业。
要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的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
同时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趋严重
黄河水资源量较少,随着流域内外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黄河干流调节能力不足,特别是中游河段缺乏调节工程,加上目前还没有做到水资源利用的统一调度和控制使用等原因,在黄河枯水季节,下游河道及部分支流的中下游经常断流。
在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利津站有19年发生断流,其中1991年至1996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491天,特别是1996年累计断流达136天,1995年断流最远点达到河南境内的夹河滩水文站以上,距河口683 km。
黄河断流给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②缺乏科学管理,工程不配套,用水浪费
目前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部分省(区)用水已超过国务院分水指标,急需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控制用水。
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灌水技术落后,有些灌区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然存在,用水浪费;水费征收机制不健全,水价普遍偏低。
近年来,节水灌溉虽得到大部分省(区)的重视,但因投入资金不足,节水进展仍很缓慢。
③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地下水漏斗
随着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采补失调。
西安、太原、洛阳、呼和浩特等市,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地下水漏斗急需采取措施,开源节流,合理调控地下水位。
④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尚未完全解决
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水资源贫乏,地下水水质差,尚有1000万人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及山丘区。
3、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流域内外对黄河供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为了黄河治理和防洪的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必须考虑输沙入海的用水。
为了直辖市各地区、各部门的用水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国家计委与有关省(区)和部门协商拟定了南水北调实现以前多年平均情况下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见表3)。
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并以国办发[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区)及有关部门,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全局出发,大力推行节水措施,以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制定各自的用水规划,并把这项规划与各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为370亿m3(包括林牧渔需水)。
④流域外调水
2010年水平,流域外部分缺水地区预计调引黄河水105亿m3。
甘肃流域外的河西地区西大河流域严重缺水地区,年调水量2.50亿m3,其中2010年调水量0.92亿m3。
山西流域外的平鲁、朔州、大同等地,年调水量5.6亿m3。
河北、天津年调水量20亿m3。
河南流域外的郑州、开封等城市和引黄灌区年调水量17.4亿m3。
山东流域外的引黄济青(岛)、济南、东营等城市和引黄灌区年调水量61.3亿m3。
总需水量
2010年水平,黄河供水地区工业、城乡生活及农田灌溉总需水量655亿m3。
(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黄河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考虑了2010年水平黄河的实际供水能力,采取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水库群补偿调节,进行了多方案的计算分析。
2010年水平,黄河流域内开采利用地下水147亿m3,黄河供水地区引用河川径流量467亿m3(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量),总供水量641亿m3,缺水量41亿m3。
缺水主要是由于部分支流河段水资源紧缺所致,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供水属补水性质,应按国务院分水指标控制(包括流域外调水),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水平,流域内外总耗用黄河河川径流量达367亿m3,已接近国务院的分水指标,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随着需水量的增加,缺水问题将更加严重。
(4)解决缺水的对策措施
①以国务院分水指标为依据,加强宏观调控。
目前,部分省(区)引黄水量已超过分水指标,黄河下游断流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引黄用水规模,在没有外来水源情况下,只能以供定需,在节水中求发展,以逐步缓解下游断流日趋严重的状况。
②增加节水投入,确保节水目标实现。
2010年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是以大力开展节水为前提的,各省(区)必须尽快完成节水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并认真落实实施,才能达到供需基本平衡。
宁蒙平原及下游引黄灌区要增加投入,大力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配套建设,合理利用地下水。
黄土高原地区,应大力推广“雨水集流”、“坐水种”、“小水窑微灌”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③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流域机构统一管理与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黄河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
加强用水监督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审批制度,调整水价,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开征水资源费。
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合理调控各地区水量的分配利用,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5、城市供水
城市供水涉及地域范围虽然不大,但因其在国计民生中的至关重要性而备受重视。
(1)城市供水现状
据对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平原的40座城市调查,1989年供水量为35.8亿m3,其中河川径流供水量为11.8亿m3。
日供水量10万t至50万t的城市有西宁、白银、银川、石嘴山、包头、呼和浩
特、天水、宝鸡、咸阳、运城、晋城、洛阳、开封、新乡、泰安、莱芜、新泰、东营等18个。
目前,不少城市水源不足,地下水超量开采,如兰州、银川、包头、太原、运城、西安、宝鸡、洛阳等市都形成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部分地区开始发生地面沉降现象。
大量中小城市供水设施很差,有待逐步配套建设。
(2)近期城市供水意见
1991年起,国家计委、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缺水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工作。
目前黄河流域已完成供水水源规划的缺水城市有西宁、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省会城市及其它大中城市23个。
现状城市缺水量5.1亿m3,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城市缺水将日益严重。
在201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把城市及工业供水放到了优先考虑的地位,并尽量给予满足。
区域性水源工程。
主要有已经开工建设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和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通过水库调节水量以及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加强,对保证沿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下游河道断流状况,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万家寨水利枢纽和配合该工程兴建的“引黄入晋”工程,可以较好地解决山西省的太原等地缺水问题。
重点城市供水水源。
23个缺水城市规划供水水源工程项目139项,每年可新增供水量46.6亿m3。
主要工程有:西安市黑河、石头河水库引水工程,太原市玄泉寺水库(汾河二库)供水工程,呼和浩特市引黄济呼供水工程,宝鸡市冯家山水库供水工程,咸阳市泔河水库供水工程,渭南市傍河引水工程,榆次市赵家庄引水工程,东胜市及能源基地转龙湾水库供水工程,泰安市彩山水库、西埠前——邱家店联网供水工程等。
6、远期水资源需求展望及对策措施
(1)远期水资源需求展望
从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可垦土地资源及引水条件综合考虑,远期黄河流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的上游有色金属冶炼、能源、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基地,以山西、陕西为中心包括内蒙古部分地区、河南西部和宁夏大武口地区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及黄河下游以中原油田和胜利油田为主的石油化工基地。
远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地区是开发黑山峡以下沿黄两岸大柳树灌区的2000万亩左右耕地及荒地,黄河禹门口至潼关两岸的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地区2000万亩左右耕地及荒地,以及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500多万亩盐碱荒地。
根据这一宏观战略设想,考虑到远景水平(2030年前后)的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水平,在进一步采取节水措施情况下,估计全河工业及城乡生活需水340亿m3左右,农业灌溉需水500亿m3左右,总需水量大约840亿m3。
在充分利用地下水的基础上,需要黄河供水660亿m3亿左右,需耗用河川径流量520亿m3,缺水达150亿m3左右,届时,若没有外水调入,黄河自身的水资源将难以满足。
措施从长远考虑,为了适应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大西北,改善生态环境,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必须在进一步搞好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同时,逐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源。
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战略措施,也是为黄河流域和邻近地区工业基地建设提供水源保证的重要途径,与黄河治理开发关系极大。
目前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正开展勘测规划工作,拟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年引水量可达195亿m3。
引水点位于长江干支流的上游河段,距离黄河较近,调水工程主要是穿越巴颜喀拉山长江、黄河分水岭,开凿长隧洞从通天河、雅砻江自流引水到黄河。
应积极作好前期工作,供国家研究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