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硬件架构的演变
(完整版)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综述
![(完整版)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92baff70740be1e640e9a25.png)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探讨计算机硬件发展的趋势,从而使人相信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灿烂.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发展史。
1。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1。
1 计算机的起源大约在1940-1942年间,在研制导弹的过程中,急需要有一种能迅速计算的工具,以便对导弹的飞行进行控制。
在它偏离人所预测的轨道时,把它拉回到轨道上来.这样就产生了能在1/10秒或1/100秒的时间内计算出导弹运行轨迹同预定轨道的偏差的电子计算机。
它的出现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发明之一。
1。
2 计算机硬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以用于构建计算机硬件的元器件的发展为主要特征,而元器件的发展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每当电子技术有突破性的进展,就会促进计算机硬件的一次重大变革。
因此,计算机硬件发展史中的“代”通常以其所使用的主要器件,即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划分。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以1946年ENIAC的研制成功为标志.这个时期的计算机都是建立在电子管基础上,体积大,运算速度慢。
最初使用延迟线和静电存储器,容量很小,后来采用磁鼓,有了很大改进;输入设备是读卡机,可以读取穿孔卡片上的孔,输出设备是穿孔卡片机和行式打印机,速度很慢.在这个时代将要结束时,出现了磁带驱动器,它比读卡机快得多。
图(1) 4位的微处理器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以1959年美国菲尔克公司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为标志.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晶体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使计算机的结构与性能都有很大的改进。
图(2) 8位的微处理器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以IBM公司研制成功的360系列计算机为标志.第三代计算机的特征是集成电路.这个时期的内存储器用半导体存储器淘汰了磁芯存储器,使存储容量和存取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输入设备出现了键盘,使用户可以直接访问计算机;输出设备出现了显示器,可以向用户提供立即响应。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0a64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e.png)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计算机硬件诞生的初期开始,以及在接下来的几个阶段中的重要发展进行探讨。
一、计算机硬件的初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那时的计算机硬件无法与现代的高性能计算机相提并论,但在那个时代,它们被认为是技术的杰作。
二、第一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第一代计算机硬件诞生了。
这些计算机硬件使用了真空管作为电子开关,并且通过使用打孔卡片等输入设备来接收数据和指令。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硬件体积庞大,机械结构复杂。
三、第二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第二代计算机硬件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出现。
这时,晶体管代替了真空管,使计算机硬件体积更小,性能更强大。
此外,第二代计算机硬件还引入了汇编语言,使得编程更加简化。
四、第三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第三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进步。
集成电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硬件也开始应用于商业领域,为信息处理提供了更多机会。
五、第四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第四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
这时的计算机硬件是基于微处理器技术的,计算机的核心处理器能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这种集成度的提高使得计算机硬件更加紧凑,并且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和效率。
六、第五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硬件属于第五代计算机硬件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硬件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例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量子计算机技术。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计算机硬件性能更加出色,计算速度更快,能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
七、计算机硬件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将继续推动计算机科学的进步。
未来的计算机硬件有望实现更高的性能、更低的能耗以及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的兴起,计算机硬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概述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6dcca1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6.png)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概述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物理设备和组件,为计算机的运作提供支持和实现各种功能。
从早期的机械计算设备到现代的高性能计算机,计算机硬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概述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计算设备计算机硬件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机械计算设备。
其中一种重要的机械计算设备是巴贝奇的分析机器,它于19世纪初被发明出来。
分析机器使用了齿轮、杠杆等机械结构,通过人工操作实现数学计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计算设备逐渐改进,出现了更加高效的打孔卡片计算机和打孔纸带计算机。
二、电子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计算机硬件开始采用了电子管。
电子管是一种基于真空管的电子设备,用于放大和开关电流。
早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庞大,能耗高,但却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计算。
著名的ENIAC计算机就是该时期的代表,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大规模电子数字计算机。
三、晶体管革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引发了计算机硬件的一场革命。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用于放大和开关电流。
相比电子管,晶体管更小巧、能效更高,使得计算机硬件体积缩小,能耗降低。
著名的IBM 360系列就是使用了晶体管技术的计算机,它们在业界取得了巨大成功。
晶体管的应用推动了计算机硬件的迅速发展,并逐渐掀起了一场计算机硬件革命。
四、集成电路与个人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末,集成电路的问世再次改变了计算机硬件的面貌。
集成电路是利用半导体材料上的微小电子器件构成的电路集合体,为硬件提供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
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硬件更加小型化、高效化,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1975年,个人计算机的诞生成为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新里程碑,它使得计算机硬件走入了千家万户。
五、微处理器与现代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末,微处理器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计算机硬件的诞生。
微处理器是一种集成了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其他辅助功能的器件,它实现了计算机的核心功能。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49dc27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5.png)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一、第一代计算机(1946 - 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 硬件特点- 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
电子管体积大、耗电量大、发热严重,且寿命较短。
例如,ENIAC(埃尼阿克)使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
- 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等。
这些存储设备的存储容量小,读写速度慢。
- 输入输出设备原始。
输入主要使用穿孔卡片或纸带,输出则是通过打印机等设备,操作复杂且效率不高。
2. 软件特点- 没有系统软件,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机器语言是由0和1组成的指令代码,编写程序非常困难,容易出错,而且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极差。
汇编语言虽然比机器语言稍具可读性,但仍然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结构有深入了解才能编写程序。
3. 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如军事领域中的弹道计算等。
因为当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相对人工计算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能够快速处理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
二、第二代计算机(1958 - 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 硬件特点- 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
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而且工作速度更快。
这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幅缩小,可靠性提高。
-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存储器,其存储容量有所提高,读写速度也比第一代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快了很多。
- 输入输出设备有了改进,出现了磁带机等设备,数据传输速度加快。
2. 软件特点- 开始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公式翻译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COBOL(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等。
高级语言的出现使得程序编写更加方便,程序员不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就可以编写程序,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大大提高。
同时,也开始有了简单的操作系统的雏形,用于管理计算机的资源。
3. 应用领域- 除了科学计算外,开始应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领域。
例如,企业中的工资计算、库存管理等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3f74a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1.png)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方式和相互连接关系,它决定了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也经历了多次演进和革新。
本文将为您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到现代的并行计算体系结构。
一、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鼻祖,由冯·诺依曼于1945年提出。
其主要特点是将数据和指令以同等地位存储在存储器中,通过控制器和运算器的协作来实现计算机的运算功能。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由五个基本部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二、批处理计算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批处理计算机开始出现,采用了批处理方式进行运算。
批处理计算机顺序地执行一系列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该体系结构采用分时操作系统,将计算机资源合理分配给多个用户,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三、指令流水线指令流水线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计算机体系结构,旨在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
它将指令的执行分为多个步骤,并行地执行不同的指令步骤,从而实现多条指令的同时执行。
指令流水线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效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四、超标量和超长指令字超标量和超长指令字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而提出的两种计算机体系结构。
超标量体系结构通过增加硬件资源提高指令并行度,实现多条指令的同时执行。
超长指令字体系结构通过将多条指令打包成一条长指令,在一次指令的执行过程中完成多条指令的操作,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指令级并行度。
五、并行计算体系结构随着计算机应用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并行计算成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并行计算体系结构将计算任务分为多个子任务,由多个处理器并行地执行,从而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并行计算体系结构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f6985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0.png)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化,从最早的机械计算机到现代高性能计算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以及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1. 机械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是计算机硬件的起源,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差分机和解析机等机械设备。
这些机械计算机通过齿轮和滑轨等物理结构实现数据的处理和运算,尽管速度较慢,但为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电子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管赋予了计算机硬件更高的处理速度和更大的功能扩展性。
ENIAC是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它使用了数千个电子管,但体积庞大且功耗高。
接着,UNIVAC-1和IBM 650等计算机相继问世,标志着电子管时代的到来。
3. 晶体管时代1950年代后期,发明了晶体管,这是计算机硬件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它们更小巧、更可靠,并且功耗较低。
这种技术的突破使得计算机硬件可以更加紧凑和高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
4. 集成电路时代1960年代中期,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更多的晶体管可以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这种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急剧提升,成本也大幅降低。
1965年,摩尔定律被提出,预言了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将每隔18至24个月翻一番,这一定律至今仍然有效。
5. 微处理器时代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标志着微处理器时代的开始。
微处理器是一种集成了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等功能的芯片,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
自此之后,微处理器不断进化,普及到个人电脑、服务器和移动设备等各个领域。
6. 多核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单核处理器的频率和性能达到了瓶颈。
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多核处理器应运而生。
多核处理器将多个核心集成在同一芯片上,使得计算机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并行处理的效率。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变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3b65f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7.png)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变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结构组织关系。
它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功能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体系结构不断演变,以下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等方面分析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变化过程。
一、早期计算机体系结构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早期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以冯·诺依曼结构为主。
这种结构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运算器负责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控制计算机的各种操作,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则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
这种体系结构简单明了,但同时也存在着数据瓶颈和程序存储能力限制等问题。
二、微程序控制体系结构20世纪70年代,随着处理器和芯片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微程序控制体系结构应运而生。
微程序控制体系结构将硬件和软件分离,将指令集合和控制存储器分开,由控制存储器中的微程序来控制计算机的操作。
这种体系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方便了计算机的设计和维护。
同时,这也为后来的超长指令字(VLIW)和超标量处理器打下了基础。
三、并行体系结构随着计算机应用需求的增加,计算机体系结构逐渐向并行化方向发展。
并行体系结构将计算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由多个处理器并行执行,加快了计算速度。
并行体系结构主要分为共享内存和分布式内存两种类型。
共享内存体系结构中,多个处理器共享同一块内存,通过并发访问实现数据交换。
而分布式内存体系结构则是将多个处理器分布在不同的存储器模块上,通过消息传递实现数据通信。
四、多核体系结构近年来,随着芯片制造工艺的进步,多核体系结构成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流趋势。
多核体系结构将多个处理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通过共享缓存和高速互联等技术,使得多个核心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任务。
这种体系结构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能效,同时也带来了并行编程的挑战和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计算机体系结构演进历程
![计算机体系结构演进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9aa79c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4.png)
计算机体系结构演进历程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接口,它决定了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指令集和操作方式。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进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需求的不断增长,计算机体系结构也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演化。
本文将以时间为轴,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进历程。
1. 第一代计算机体系结构(1940年代-1950年代)第一代计算机体系结构采用的是电子管技术,计算机的硬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
其中,CPU负责执行指令和进行算术逻辑运算,内存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部交互。
第一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代表性计算机包括ENIAC和EDVAC。
2. 第二代计算机体系结构(1950年代-1960年代)第二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突破是晶体管的引入,相较于电子管,晶体管更小巧可靠。
第二代计算机的硬件体系结构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和扩展,引入了高速存储器、指令寄存器和磁盘存储器等新技术。
此时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并且整体性能有了明显提升。
3. 第三代计算机体系结构(1960年代-1980年代)第三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突破点是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
集成电路将许多晶体管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减小、功耗降低。
此时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关注指令集和指令执行的效率,引入了微指令和流水线等技术。
代表性的计算机包括IBM System/360和DEC PDP-11。
4. 第四代计算机体系结构(1980年代-至今)第四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微处理器的出现。
微处理器将所有的计算机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时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注重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引入了多核处理器和超级计算机等技术。
代表性的计算机包括Intel Core系列和IBM Watson。
5. 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计算性能和降低功耗。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27cd91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2.png)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计算机是一种电子设备,它能够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任务。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计算机的硬件是其技术核心,它与软件协同工作,才构成了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一、第一代计算机(1943年-1957年)第一代计算机采用了真空管技术作为基本元件。
这种计算机非常庞大,而且制造成本很高,因此普及度不高。
这种计算机的主要代表是ENIAC。
二、第二代计算机(1957年-1963年)第二代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作为基本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制造成本也大为降低。
典型的第二代计算机有IBM 7094和UNIVAC 1107等。
三、第三代计算机(1964年-1971年)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了集成电路(IC)技术,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大提高。
此时期的计算机,比较典型的有IBM System/360和CDC 6600。
四、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1983年)第四代计算机开始使用了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是一种可以集成计算机处理器的电子器件,它将计算机处理器缩小到了一个芯片上。
这一时期,典型的计算机有DEC PDP-11和Intel 4004等。
五、第五代计算机(1983年至今)第五代计算机的特点是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高速缓存、多重处理器和快速通讯等技术,使得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有非常大的提高。
此时期的计算机系统有Cray-2、IBM PC和Apple Macintosh等。
总的来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大量的技术革新,每一个阶段都建立了起来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硬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和新的应用需求。
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b48374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c.png)
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物理设备,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部分,计算机硬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演进。
本文将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机械计算机到今天的高性能计算机。
一、早期机械计算机时代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机械计算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首次尝试。
代表性的机械计算机有巴贝奇的分析机和赫尔曼·霍普的制表机。
这些机械计算机通过齿轮、滑动规、凸轮等机械零件进行计算,速度缓慢且功能有限。
二、电子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电子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代表性的电子计算机有ENIAC、EDVAC和UNIVAC等。
电子管是一种用来放大、开关和控制电流的器件,在计算机中用于实现逻辑门和存储设备。
电子管计算机的庞大体积、高功耗和不稳定性是其主要的缺陷。
三、晶体管时代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重大突破。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7090和DEC PDP-1等。
晶体管是一种可控硅器件,取代了电子管的使用。
相比电子管,晶体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等优点,使得计算机硬件更加稳定和高效。
四、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60年代末,集成电路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面貌。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电容器和电阻器等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System/360和DEC PDP-8等。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计算机硬件更加紧凑、高效和可靠,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五、微处理器时代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发明开创了计算机硬件的新纪元。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PC和Apple II等。
微处理器是一种将中央处理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设备,使得计算机硬件变得更加便携、易用和高性能。
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使计算机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
![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e1d6a7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a.png)
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也在不断演进,从最早的原始计算机到现在的高性能计算机,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硬件的发展历程、处理器架构、存储技术以及外设设备四个方面来介绍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
一、硬件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硬件从诞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几个显著的阶段。
在早期的计算机时代,硬件主要由电子管构成,这种计算机称为电子管计算机。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管被晶体管取代,计算机转向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也就是使用集成电路芯片构建计算机硬件。
此后,计算机硬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进入了微处理器时代,逐步演进到目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多核处理器时代。
二、处理器架构的演进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执行所有的计算任务。
在计算机硬件的演进过程中,处理器架构也经历了较大的改变。
最初的计算机处理器采用的是单指令单数据流(SISD)架构,即每一条指令只能处理一条数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处理器架构也不断演化,出现了多指令多数据流(MIMD)架构,允许同时处理多条指令和多个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处理器采用了超标量、超流水线、乱序执行等高级技术,大大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和效率。
三、存储技术的演进在计算机硬件的演进过程中,存储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最早的计算机只能通过穿孔卡片等外部介质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后来,随着磁带和磁盘等磁存储介质的出现,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大大增加。
在磁存储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固态存储技术,如闪存和固态硬盘(SSD),它们具有读写速度快、耐用性好的特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机械硬盘。
此外,还有近年来兴起的非易失性内存(NVM)技术,如相变存储和阻变存储,为计算机存储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四、外设设备的演进除了处理器和存储技术,计算机的外设设备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
最早的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主要是打孔卡片机,输出设备是打字机等。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历史回顾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d9ef5b4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9.png)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演变历史,探讨其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贡献。
一、早期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在计算机产业的初期,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
二十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大型计算机占据主导地位。
最早的电子计算机如ENIAC和UNIVAC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作为核心元件。
真空管虽然功耗高、容易损坏,但它们带来了计算速度的巨大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晶体管技术的突破。
晶体管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硬件变得更加稳定可靠,而且尺寸更小。
大型计算机逐渐向小型化发展,也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集成电路的应用和计算机个人化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IC)成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关键突破。
集成电路将一片片电子器件集成在同一块半导体芯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集成度和性能。
从此以后,计算机的功能逐渐增加,计算速度也不断提升。
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明了第一款微处理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央处理器(CPU)。
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个人化。
微型计算机开始普及,人们可以在家里和办公室使用个人电脑来处理文档、浏览网页和玩游戏。
三、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新里程碑:图像处理和云计算20世纪80年代,图像处理成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新兴领域。
图像处理芯片的应用使得电脑能够处理更复杂的图像和视频,使得游戏、动画和多媒体应用得以迅速发展。
图像处理的发展为电影、电视和娱乐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21世纪,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将计算机硬件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云计算基于互联网,通过将大量的计算和存储任务分布到多个计算机上,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和可靠性。
云计算技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弹性和高性能的计算服务,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技术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电脑硬件的演变与发展
![电脑硬件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1574eb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8.png)
电脑硬件的演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硬件作为电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回顾电脑硬件的历程,从早期的机械结构到如今的高速芯片,探究其中的变革和突破。
1. 早期计算机的机械结构早期的计算机是基于机械结构构建的,主要采用机械齿轮、继电器等设备进行数据处理。
这些机械计算机体积庞大,运算速度相对较慢,且故障率较高。
然而,这些机械计算机为后来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其中的一些原理仍然应用于今天的硬件设计中。
2. 晶体管的革命性突破19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引发了电脑硬件领域的一场革命。
晶体管的出现使得电路的构建和信号的控制更加轻便和高效。
相较于机械计算机,使用晶体管代替继电器的电子计算机在速度和稳定性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晶体管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逻辑门电路中,成为当时硬件技术的主流。
3. 集成电路的推出20世纪60年代晚期,集成电路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集成电路将许多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等元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极大地提高了电路的功能密度、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集成电路的应用,电脑硬件的体积显著减小,功耗也得到了降低。
4. 微处理器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问世引领了计算机硬件的新潮流。
微处理器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器件,它不仅控制和协调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作,还包含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等核心组件。
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此后,微处理器不断升级,性能不断提升,成为个人电脑的核心组件。
5. 显卡和存储设备的进步除了微处理器的进步,显卡和存储设备也经历了显著的发展。
显卡的诞生使得计算机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图形任务,为计算机游戏、设计和多媒体应用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
同时,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升,从最初的软盘到硬盘、固态硬盘,再到如今的云存储,用户可以存储和访问大量的数据,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375b3b2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e.png)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
好的,我会尽力按照你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从原始资料中收集数据并分析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历史。
以下是我的研究结果:
计算机硬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使用电子管开发出电子设备,包括无线电和电话交换机。
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这是现代计算机硬件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计算机硬件开始出现变化。
在1951年,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 I 问世,它使用了电子管实现计算功能。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硬件也随之升级。
1960年代是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重要时期,IBM公司推出了System/360 系列计算机,这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机架构,使用可编程的芯片代替了以前的定制电路,从而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性能。
1970年代,计算机硬件开始进入个人计算机时代,最著名的产品是Apple II 和Commodore PET。
这些计算机使用的是微处理器,它们可以在单个芯片上处理所有计算功能。
然后,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PC,这是一款同时支持软件和硬件开发的标准化计算机。
1980年代至今,计算机硬件不断发展。
其中包括CPU、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网卡等各种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并且不断加入新的功能和特性。
总的来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和革命,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个人计算机到云计算和物联网。
今天,计算机硬件正在不断地演变,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历程
![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0c87bf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3.png)
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它从诞生之初的庞大机器发展到了今天的便携小型设备,软硬件的进步是推动计算机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探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实体部分,包括了各种设备、元器件和机械部分。
早期计算机硬件的代表是巨型机。
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和成本的限制,计算机体积庞大,需要大量的电力供给和冷却设施来运行。
1960年代后,计算机硬件开始进入了微型化的阶段,出现了迷你计算机和个人电脑,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和办公场所。
1980年代至1990年代,计算机硬件迅速发展,个人电脑出现了不断的更新与改进。
内存容量和处理器速度不断提升,硬盘容量扩大,显示器质量提高,计算机外设也逐渐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21世纪以来,计算机硬件继续迅速发展。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它们越来越轻便、高效。
同时,新型计算机硬件产品不断涌现,如虚拟现实头盔、智能手表等,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便利和乐趣。
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数据,是计算机硬件的控制和指导者。
早期计算机软件开发主要采用的是低级语言,需要直接操作硬件,并且耗时耗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高级编程语言的出现带来了软件开发的革命。
高级编程语言使得程序设计更加简洁、易读,并且可以跨平台运行。
20世纪70年代,个人电脑的兴起促进了软件行业的百花齐放。
很多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游戏等软件开始投入市场。
随着技术的提升,软件领域也出现了图形化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的使用更加便捷。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类浏览器、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和搜索引擎等软件,它们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软件的创新。
移动应用程序(APP)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服务和娱乐选择。
主板发展史从到现代主板的演进
![主板发展史从到现代主板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2f3b822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c.png)
主板发展史从到现代主板的演进主板发展史:从早期计算机到现代主板的演进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计算机硬件的核心组件之一,主板在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早期计算机的主板起源开始,逐步探讨主板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主板的演进。
一、早期计算机的主板在计算机刚刚开始问世的时候,主板是由绝缘基板上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它连接了处理器、内存、存储设备以及各种外部设备。
早期计算机的主板结构相对简单,只包含少数的电子元件,功能也比较有限。
二、集成电路的引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应用,主板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
集成电路的引入使得主板的规模更小,功能更强大。
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也为计算机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三、标准化接口的出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厂商的计算机之间存在着接口不兼容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主板开始采用标准化接口,如ISA、PCI等。
标准化接口的出现使得主板更加通用,增强了计算机之间的互连性。
四、微处理器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微处理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主板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内含功能更加强大,主板不再需要大量的电子元件来实现复杂的功能。
微处理器的应用使得主板的设计更加简化,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
五、现代主板的演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现代主板已经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首先,主板的大小逐渐缩小,从AT主板发展到MicroATX、Mini-ATX、Nano-ITX等各种形式。
其次,主板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支持更多的内存、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更多的扩展接口等。
此外,主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改进,确保计算机的运行更加稳定。
现代主板的发展还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如UEFI BIOS取代了传统的BIOS,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选项。
此外,主板还支持了更多的外设,如USB、SATA、PCI-Express等接口,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种设备。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与趋势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ecc41f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f.png)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与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计算能力需求的增加,计算机硬件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猛。
从最初的大型机到今天的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计算机硬件在尺寸、速度和功能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为您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史和未来趋势。
一、第一代计算机硬件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它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非常慢。
ENIAC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作为电子元件,真空管容易受损,需要经常更换。
第一代计算机硬件的特点是体积大、能效低、可靠性差。
这时的计算机只能由专业人员维护和操作。
二、第二代计算机硬件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硬件开始迈向第二代。
晶体管比真空管更小巧,速度更快,使用寿命更长。
这一代计算机硬件的电子元件开始趋向集成化,由于晶体管的特点,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显著减少,计算速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改善。
三、第三代计算机硬件进入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硬件的开始。
集成电路将大量的电子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使得计算机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第三代计算机硬件的特点是电路集成度高,性能大幅提升,能效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开始向个人用户普及,成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四、第四代计算机硬件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发明开启了第四代计算机硬件的时代。
微处理器是一个集成了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的芯片,代表着计算机硬件从大型机和小型机向个人电脑迈进。
计算机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用户可以自己操控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
第四代计算机硬件的特点是运算速度更快、存储能力更大、体积更小,计算机硬件开始向多样化和可定制化方向发展。
五、第五代计算机硬件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第五代计算机硬件的时代。
第五代计算机硬件以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为代表,计算速度更快、能效更高、存储能力更大。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并具备学习和推理的能力。
而量子计算则利用了量子力学的原理,能够在瞬间完成一些传统计算机难以完成的任务。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6fa9f0c03d8ce2f00662387.png)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航天学院物理电子学摘要:计算机硬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的性能。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发展历程,性能1计算机的诞生1.1诞生历程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一批数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和制造能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机器。
最初,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不久后有了计算尺的发明。
1642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计算尺的基础上,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一般认为这是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如图1.1所示。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成的演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了能根据数学议程进行运算的差分机,后来又于1834年提出分析机的设想。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伴随着电磁学、电工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计算机的雏形逐渐形成。
图1.1帕斯卡的加法器1.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值分析得到重视,大量的运算迫切需要能替代人工运算的先进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非常迫切,比如导弹弹道问题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去计算,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谟克利和工程师埃克特领导数人花时3年多研制而成的,并被命名为ENIAC。
这台计算机含有电子管18000个,电阻和电容数万个,占地170平方米,功率为25千瓦,最初是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当ENIAC公开展示时,一条炮弹的轨迹用20s就能算出,比炮弹本身的飞行时间还要短。
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历程
![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c3d54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6.png)
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历程
一、基本的单处理机体系结构:在195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第一台
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式内存计算机),它实现了一种基本的单处理
机体系结构。
它有一个复杂的硬件结构,由大量的晶体管、金属开关以及
复杂的机械和电学调节器组成,属于一种大型单处理机体系结构,而这一
体系结构也是推动当时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分布式计算机体系结构:在1960年代,计算机技术又取得重大
突破,分布式计算机体系结构出现了。
它是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
首次在实际应用中实施的,主要用于处理较大型的系统计算任务。
它主要
由中央处理机、分布式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组成,这种体系结构能够解决单
机计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对单机计算性能的要求,为
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优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三、个人计算机体系结构:1970年代,个人计算机体系结构出现了,主要由CPU、内存和外存(如磁盘)组成,极大地改变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PC硬件架构的演进.二、公司产品简介.三、线上测试程序说明.四、Q & A.一、PC硬件架构的演进1.CPU它准确的执行程序,也就是一连串的指令,却不管程序的作用是什么;每一个指令都有明确的定义,清楚地指示CPU该执行的动作。
CPU包含下面几个单元:*执行控单元.*算术逻辑单元.*浮点运算器.*指令译码器.*高速缓存.(L1 Cache)*总线接口单元.2.Memory内存内存能储存我们写给它们的信息,并且让我们在稍后读取回来。
而CPU所执行的程序、指令的来源,,完全由内存来当做一个媒介,即使从I/O(含软、硬盘、串行端口、CD-ROM、扫描仪、MO…等)读写资料,也是必须透过内存,因此,内存的大小、快慢也会影响到系统的效率。
内存的种类:*FPM(Fast Page Mode):利用内存排列的实际结构,来达成到加速目的的方法。
由于同列内存的列地址必然相同,当CPU读取同一列(称为一个Page)中的连续资料时,可免除重复设定相同列地址的动作,因此FPM内存能够更迅速的取得资料,帮CPU省下不少时间。
*EDO(Extended Data Output):它进一步改良了FPM的技术,当内存将资料传给CPU的同时,让CPU把下一笔资料(同一个Page)的行地址也传给内存,因此相较于FPM,更能缩短资料读取的时间。
*SDRAM(Synchronous DRAM),由于这种技术能将内存的运作和CPU的时脉,作更紧密的结合,因此它能降低用来协调CPU与内存运作所需的时间,更有效提升整体的性能。
EDO内存的内存读取速度,比FPM还要快百分之三十以上,由于它的速度够快,因此有些阳春计算机和笔记型计算机在没有使用L2 Cache的情况下,依然能表现出不算太差的效能。
3.总线(内部)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由IBM PC发展出此总线。
实际上每种总线都要有一份明确的规格,而且所定的规格常要涵盖一切所需的组件,以确保依这种规格所制造的产品,都能适用于同样规格制造的计算机。
缺点是速度慢、稳定性差、传输品质不好、控制讯号掌握不精确…..等。
EISA(Extended ISA):EISA改进了ISA若干的缺点,总线控制、自动设定、改良式的中断处理、以及更高的传输率。
但除了价位偏高外,在磁盘控制方面还是一大挑战。
VESA:90年代初期,视讯电子标准协会(VESA)注意到有一种设计,可以借着直接连结CPU总线接脚的方式,来提高显示性能,这种设计就称作局部总线(Local Bus)。
VLBus当初是为486 CPU所设计,但在开发时也对386作了一些妥协。
它的工作频率和当时的CPU相同,也就是说,CPU的频率跑多快,Local Bus的频率就有多快。
VL Bus能够直接连结CPU的地址和资料讯号;而每秒超过100MB的传输率,明显的优于EISA及ISA。
由于它是为既有ISA的架构而设计,所以软件无需要更动就能使用。
也因为它以既有的ISA架构为基础,只不过在部份扩充槽后端多出一截插槽。
但如果CPU的速度提升,也就是换了更快的CPU时,VL Bus可能就会跟不上CPU的速度,就会发生数据传输和增加CPU负担的问题。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围组件互接):虽然它像VL Bus一样,也是依CPU的特性所设计的一种局部总线,但却保有充份的独立性,能够支持486、Pentium、和其它更新的CPU(Pentium PRO、Pentium II)。
它和CPU的时脉是彼此独立的,且PCI、CPU、L2 Cache和Memory间的连系,透过了一颗PCI Bridge(Chipset)的连结,因此PCI卡的设计不会因CPU的型式与速度不同而受影响,资料的传输最高可达133MB。
PCI有以下的特点:*效能好。
*支持多个总线主控器(EX:PIIX)。
*能自动设定系统架构。
*能不受CPU更新影响。
*能继续支持ISA。
*价格便宜。
4.I/O总线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IDE是一个较经济的界面,但是却在扩充性上有所不足,在大量资料存取速度上表现得也较为逊色。
AT Attachment(ATA)是IDE的另一个名称,这个名称也反应了IDE的技术,IDE 将部份的控制组件移至硬盘上,剩下的组件便称为’AT Attachment’,ATA定义了一个接口只能接两部硬盘,每部最大限制为504MB(528MB)。
ATA-2:包含了ATA Packing Interface(ATAPI)、Enhanced IDE。
☐更大的容量:超过528MB限制,可到2.1GB,或超过2.1GB。
☐数据传输更快:☐两组Connector:☐可接其它设备:ATA-2特性之发挥:☐更高的容量:硬盘、BIOS与操作系统必须相互配合。
☐更快的传输速率:硬盘、BIOS要相互配合。
FAST ATA-2(Ultra DMA2、DMA-33):高效率的数据传输Programmed I/O(PIO)IDE适配卡HD间的数据传输方式与CPU对MEMORY间的传输方式是相类似的,他们都是先告知需要那些资料,一段时间之后,便去取得那些已经准备好的资料。
但是,会增加CPU 的负担。
DMA Mode(Bus Master IDE)利用内存直接存取的原理,来减少CPU的负担。
LBA(Large Block Addressing)将Sector由0、1、2、3………。
一LBA=[(Cylinder*Heads(Max)+Head)*Sector]+SectorATAPI(ATA Packet Interface)IDE接口上同时使用磁带机及CD-ROM,会导致的第一问题---IDE会保留一个旧的接口,Cylinder、Head、Sector、读写地址以及其它的磁盘指令。
第二个问题----同一组输出埠中,同时只允许一部设备动作,而这一组的两部设备,须以速度较慢的设备为存取标准。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SCSI的设备较为昴贵,不过却提供了较快的存取速度与较高的容量,SCSI发展于1980年代的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SASI)系统,当时这个系统包含了一个30MB的HD及一部磁带机。
可支持的外围:HD、CD-ROM、MO、磁带机、Scanner、CD-R…..。
在SCSI的主要适配卡中,有一独立的处理器用以接收与执行来自System的指令,它也能追踪不同的指令,因此在同一时间,SCSI能够处理数个I/O的动作。
SCSI的电气接口SCSI控制卡与外围设备间连接线传输的品质,是非常稳定而有效率的。
SCSI在信号传线中设计了可以防止电磁干扰的地线,同时在信号的末端也有一个信号终端器(Terminator),可以有效防止信号反射而发生错误。
SCSI的信号可以传递六公尺,而IDE只有18英吋。
SCSI-1:最早的版本。
传输速度不得超过5MHz,单位1Byte。
SCSI-3:发展中。
5.外部总线PC Card (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是一种系统的Local BUS,可让笔记型计算机和更小型的计算机,插入外部的装置,以做为扩充功能使用。
相关产品:*可擦写和只读存储器*硬盘*Modem*LAN Card*SCSI Card*Sound Card规格PC Card是插在68Pin的主机插槽。
Type1—(ex:内存)3.3mm厚。
Type2—通常为I/O装置(ex:Modem),5mm厚。
Type3—通常资料储存或无线电装置,10.5mm厚。
Type4—开发中,将会给大量硬盘使用,18mm厚。
6.显示器&显示卡显示器是透过一条15Pin的讯号线,连接到显示卡背后的VGA接头;显示卡主要工作是把屏幕要显示的画面资料告诉CRT(VGA的映像管),这些资炓包括每一像素点(Pixel)的颜色比例及水平、垂直位置,这样CRT才能将电子光束打在正确的地方,并能产生正确的画面。
这些动作须靠着点时脉(dot clock)来协调,而同步进行。
点时脉----每产生一个dot clock,显示卡就会送出一笔像素点资料,并经由CRT光束将像素点打亮。
EX:画面分辨率为1280*1024、且画面更新频率为75Hz时,显示卡的时脉产生器必须送出1280个dot clock,光束才能由左至右扫描完一列(1280Pixels),而且这个必须要重复1024次,才能扫描完一个画面,又因为每秒钟必须呈现75个画面(75Hz),所以此dot clock 约为98MHz。
显示卡所送出的资料为数字资料,而显示器所能接收的却是模拟讯号,因此,当显示卡要将资料丢到屏幕时,则必须将数字资料转换成模拟讯号。
目前,一般显示卡上均有3个D/A转换器,分别为R、G、B三种色点使用。
另外,R、G、B三点的组合可分别达到65536种颜色(High Color高彩),及16.7M种颜色笔(True Color全彩)。
而每一色点多大容量为8bits。
*MDA:最早PC所使用的显示卡是单色的MDA(Monochrome Display Adapter)显示卡,使用80*25的字符解柝度,提供正常、加底线、闪烁、反白等字符变化,并有白、黄、绿三种屏幕颜色。
*CGA(Color Graphics Adapter):CGA显示卡增加了MDA所没有有的绘图和彩色显示功能,当使用者改用CGA显示卡时,显示器也要跟着换,因为字符解柝度会从原本的9*14(MDA)降到8*8的(CGA)。
*HGC(Hercules Graphics Adapter):HGC显示卡有单色绘图的功能,不仅保持了MDA的文字品质,且提供720*350的图形解柝度。
*EGA(Enhanced Graphics Adapter):EGA能提供更高的解柝度及更多颜色,解柝度可达640*480,而颜色为16~64色。
*VGA(Video Graphics Adapter):以往MDA、HGC、CGA、EGA 的显示器全都是以接收数字讯号”010101..”来产生画面,且彼此间并不兼容,这样的显示器藉由010101的讯号来定CRT像素的亮度。
和VGA最大的差异,则是改成了模拟讯号,以便能够快速传递每个点的亮度及色彩资料。
且VGA在解柝方面,标准值为640*480,颜色为16色,而Super VGA则可到1024*768*256色或全彩,有些甚至解柝度可到达16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