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一、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强调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人类地理分布2.1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解释人口分布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2.2 人口迁移与移民:探讨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分析移民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解释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分析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化的意义。
3.2 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探讨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
分析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并提出解决策略。
四、经济地理学4.1 农业地理与粮食生产:解释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和粮食生产的问题。
4.2 工业地理与产业布局:探讨工业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类型的工业布局特点和影响。
五、文化地理学5.1 语言与宗教地理:解释语言和宗教对地理分布的影响。
分析不同语言和宗教信仰的地区差异和文化冲突。
5.2 文化景观与旅游地理:探讨文化景观的概念和价值。
分析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旅游业的影响。
六、政治地理学6.1 国家与政治边界:解释国家概念和政治边界的形成。
分析政治边界对国际关系和地区稳定的影响。
6.2 政体与行政地理:探讨不同类型的政体和行政组织。
分析行政地理对资源分配和社会服务的影响。
七、社会地理学7.1 社会结构与阶层地理:解释社会结构的概念和阶层划分。
分析社会阶层地理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7.2 社会问题与地理分布:探讨社会问题的地理分布和影响因素。
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地理策略和可持续发展。
八、环境地理学8.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解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环境问题。
8.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人文地理学教学教案
人文地理学教学教案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
了解并掌握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
重点学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及这些理论基础在主要生产部门中的应用。
本课程共54 学时。
目前采用的教材是由王恩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将采用对话式、讨论式、讲授式及CAI 课件等多种授课方式进行教学。
所授内容为今后学习部门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地理打下深厚的基础,并为应用遥感技术(GIS)打下地理基础。
二、正文注: 加横线的是板书内容第一篇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象宣传一个英雄要从他的成长历程开始一样,我们学习人文地理也要从它的出身、家庭开始。
我们先来看一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开始,处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开始试图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因此,地理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
古人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
地理简单的理解就是地的理论。
而地就意味着空间,也就是研究空间的理论。
而这个空间不是数学或哲学的抽象空间,是具体事项充填的地表空间,空间中有各种具体的事物,是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复合空间。
因此,1、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物质的空间(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
从这个简单的概述我们也能发现2、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地表物质和区域空间日本地理学家千叶德尔于1966 年在《地域和自然》一书中对地表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
见表1可见在地表物质中,应该包括自然的地表物质和人文的地表物质. 这些研究要素与区域空间相对,我们称作物质要素;而区域空间我们则称作非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人文要素--- 生物圈、社会圈非物质要素:空间------ 大小、形状、位置时间--- 变迁、进化从地理学研究的要素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跨学科的或学科间的一门学科,并自成一个独特的科学体系。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人文地理学教案(可编辑)
人文地理学前言一、本课程的框架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大多是按百科全书式的组织方式分别介绍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和内容。
过去是分支学科逐一概述――后来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分支学科前作些理论介绍,再讲分支(相当于总论和分论)。
存在问题:是学习者总感到是一堆知识的堆砌,缺乏一种内在的核心理论与严密的分析框架,影响到学科的科学地位、研究者的研究主题和学习者的思维训练。
96年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西安开会,讨论各专业改革及课程设置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提出成果:为加强共同基础,建议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遥感与GIS、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五门课程作为地理类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会议一致通过。
――――改变了过去完全单独阐述的模式(分支介绍)。
97年初,在广州召开了地理学教训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课程体系改革”会议,会议上基本确定了这两门课程的框架。
即宗旨是: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围绕人地关系展开。
我校99级开始实行新的教学计划。
(可与前比较,但改得不彻底)人文地理学:由于经济地理分支独立性增强,所以,越来越注重非经济内容。
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
特色: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文化为中介,以文化理论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阐述各人文现象的相关与联系,加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使其更具完整性。
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其他许多学科交叉,有联系,如:经济地理――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经济学中的空间经济理论成为主要理论基础。
人文地理――人文科学――文化学是重要的基础。
文化地理的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主要参考书籍主要参考书:1.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教出版社。
2.金其铭,人文地理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
4.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李旭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1.3 学时:641.4 学分:41.5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1.6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2 人口地理学2.3 城市地理学2.4 乡村地理学2.5 经济地理学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人文地理学》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占总评的30%。
5.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5.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10%。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四章乡村地理学6.1 教学目标理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乡村地域的发展和问题。
6.2 教学内容6.2.1 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6.2.2 乡村地域的空间分布和特征6.2.3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方法6.2.4 乡村发展及其问题六、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讲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6.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6.4.1 教材:《人文地理学》6.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地理学的分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1.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意义1.3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与地方环境与地理环境区域与景观第二章:人口地理学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人口变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2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规律与特点人口密度的计算与分析2.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的规律与特点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三章: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城市的定义与分类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3.2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模式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3.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特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实践与案例分析第四章:经济地理学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产业地理与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4.2 农业地理与工业地理农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3 服务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文化地理学5.1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文化的空间表达与地理分布语言与民族的文化地理宗教与习俗的文化地理5.2 文化的空间表达与地理分布语言与民族的文化地理宗教与习俗的文化地理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5.3 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文化地理的实践案例分析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政治地理学6.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政治结构与政治地理选举与投票的政治地理6.2 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国家定义与国家的形成领土的划分与政治地理国家边界与边界问题6.3 政治结构与政治地理政治体制与政治地理政府机构与政治地理政治权力与政治地理第七章:社会地理学7.1 社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社会阶层与社会地理社会问题与社会地理7.2 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社区与社区地理城市社会地理与农村社会地理社会空间与社会地理7.3 社会问题与社会地理贫困与社会地理犯罪与社会地理社会公正与社会地理第八章:旅游地理学8.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地的发展与规划8.2 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旅游者的行为与需求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旅游市场与旅游地理8.3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生态环境地理学9.1 生态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环境演变与环境地理9.2 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分布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保护9.3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生物地理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10.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GIS的定义与功能GIS的技术构成与工作原理GIS的应用领域与前景10.2 GIS的数据采集与管理地理数据的类型与采集方法地理数据的处理与管理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10.3 GIS的空间分析与应用空间数据的查询与分析空间数据的建模与模拟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导论中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 第六章政治地理学中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3. 第七章社会地理学中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4. 第八章旅游地理学中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5. 第九章生态环境地理学中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6. 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中GIS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人文地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1、地理学概念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或称空间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表物质即通常所说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社会圈。
地理学即研究上述五圈交互重叠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地表事物和现象的区域系统的科学。
地表物质要素分类:物质要素(无机的和有机的)、非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
2、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以区域地理学、理论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构成三个层次相互补充的完整的地理科学体系强调综合性、区域特性。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研究主要内容——人地关系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1.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 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由等质区域到结节区域)、综合性(统一性和预测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希罗多德“地理学之父”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有三:一是提出地理科学的研究三原则,即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比较原则);二是有了明确的科学定义和研究对象;三是创立了地理学的独特研究方法,即野外考察法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明确化和系统化洪堡的科学地理原则,强调地理科学空间科学特性的同时,着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地理学;承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1 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 研究主要方面: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人地关系。
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终)
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 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 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 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 接受新的文化。
电子教案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和 框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 修改。
使用说明
电子教案由赵荣、李连璞设计制作。在制作过 程中,还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副编审的鼓励 与支持,责任编辑陈海柳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工 作。在电子教案出版之际,对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 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景观
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 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 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 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 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 理具有奠基意义。
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 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 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 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 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 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 特性上的一致性。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引言】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人文地理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人文地理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教案的讲授,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文地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一部分: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不仅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还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的定义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人类居住、生产、交通、消费等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1.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人类的居住、工作、农业、工业等活动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化学品的使用会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等。
2.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会对人类的居住、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气候条件的差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人文地理研究常常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2. 数据分析和统计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和推理。
学生可以运用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从城市化到工业化,从农业发展到资源开发,都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公开课教案
人文地理学公开课教案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1000字)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行为和文化,并通过地理环境的分析和解释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本节课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地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与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文地理学通过对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地理分析,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地理学的人文转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
在这个阶段,地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开始研究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二个阶段是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
在这个阶段,人文地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个阶段是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与拓展,主要发生在80年代至今。
在这个阶段,人文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人文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对地理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分析,人文地理学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地理原因。
其次,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影响,并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最后,人文地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例如,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社会不平等等,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000字)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多样。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一、教案概述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掌握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c. 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和文化现象。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人文地理意识;b.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b. 增强学生对各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差异的尊重和包容。
三、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特点a.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b.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 采访调查法;b. 实地考察法;c. 统计分析法;d.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3. 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a.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b.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移;c.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特点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文地理”一词的含义,以及它与其他地理学科的关系。
2. 知识讲解(30分钟)a. 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分析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3. 案例分析(20分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并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复习(10分钟)温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2. 知识讲解(30分钟)a. 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采访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b. 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小组活动(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
第三课时: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1. 复习(10分钟)温习前两课时所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学》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人文地理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为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其主要的学科特征有: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内容及实践能力。
2、基本上熟悉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各主要分支学科的框架体系与研究内容、现状发展、趋势等,明白人文地理学及其各学科在地理学及社会生产实践应用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1、认真备课讲授,按计划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2、不断引入与该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性信息、新内容及学术科研动态等情况。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从事人文地理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及应用实践能力。
4、经常与学生沟通,向学生收集反馈有关教学、学习上的意见、建议;认真布置、批改作业;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以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不断提高与改进。
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打好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希望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和今后的发展。
教案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内容及发展趋势。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包括学科性质、特征、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及发展。
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讲授法,通过介绍人文地理学教师引导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了解明白人文地理学什么、研究什么,最终目标是人地关系协调。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学科特征(1学时)一、研究对象(一)人文地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发布的规律,人文现象的空间发布及其演变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内核:1、注意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2、是人地关系的传统空间结构、地域关系、人地关系三个要素(三)强调、说明1、人文事象并非所有人文事象和现象主要是人文事象的区域系统及它们形成的各分支学科。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理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了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及其主要贡献1.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理解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人口地理学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的定义、特征和度量指标掌握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2.2 人口增长和人口变化分析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3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和影响了解人口流动的模式和趋势第三章: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城市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掌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机制3.2 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和特点探讨城市发展模式及其演变3.3 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了解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掌握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第四章:经济地理学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地域差异4.2 工业地理学分析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探讨工业发展的地域性和差异化4.3 农业地理学掌握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技术因素了解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农业现代化第五章:文化地理学5.1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5.2 语言和宗教地理学分析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探讨语言和宗教的地域性和文化认同5.3 社会地理学掌握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地理分布了解社会公正和社区发展的地理差异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政治地理学6.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政治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掌握国家、政体、选举制度等基本政治地理要素6.2 国家和领土分析国家的构成要素、类型和领土划分探讨国家边界和领土争议的问题6.3 政治地理结构掌握政治地理结构的概念和类型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和特点第七章:交通和通讯地理学7.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交通的定义、类型和地理意义掌握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交通模式7.2 交通与区域发展分析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7.3 通讯地理学掌握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分布了解通讯网络对地域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八章:环境地理学8.1 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8.2 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探讨环境管理的策略和可持续发展8.3 环境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掌握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合作的地理意义第九章:旅游地理学9.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旅游者的行为和旅游市场的分类9.2 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分析旅游资源的类型、评价和保护探讨旅游开发的模式和旅游业的发展9.3 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和影响掌握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旅游线路的设计了解旅游对地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旅游规划第十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与展望10.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动态掌握人文地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了解跨学科研究和多尺度分析的发展10.2 人文地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分析人文地理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探讨人文地理学在地方发展和规划中的应用10.3 人文地理学的教育与实践掌握人文地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了解实地考察和实习在人文地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文地理学导论: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认识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运用。
4.了解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5.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学生一起探讨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区别。
Step 2: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5分钟)详细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地理、城市与乡村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Step 3: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地域(如亚洲、欧洲、非洲等),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课堂讲解的内容,讨论所选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每组需要准备一份报告,并进行展示。
Step 4:报告展示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并进行班级讨论。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相关内容。
Step 5:总结与巩固(10分钟)由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辅助手段与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2.小组分组名单3.学生报告展示的评价表格五、教学评估与反馈通过小组报告展示和班级讨论的活动,教师可以对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
2.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实地调查或文献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3.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或期刊文章,促进深入学习与思考。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解释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内涵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者1.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阐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3 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观念概述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如人文环境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观念,如空间、地点、地域性等第二章:人口与人口地理学2.1 人口概念与人口统计解释人口的概念和分类介绍人口统计指标和方法2.2 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增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2.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解释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分析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第三章:文化与文化地理学3.1 文化概念与文化遗产阐述文化的概念和层次介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3.2 文化扩散与文化景观分析文化扩散的途径和模式探讨文化景观的类型和特点3.3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讨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如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等第四章: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4.2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模式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案例和问题4.3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分析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和挑战第五章:政治地理学与国家政治地理5.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政治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5.2 国家政治地理的特征与变化分析国家政治地理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国家政治地理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5.3 地缘政治学与地缘政治战略解释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地缘政治战略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第六章: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化进程6.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6.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阐述城市化的概念和阶段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6.3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挑战讨论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解决策略第七章:旅游地理学与旅游活动7.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7.2 旅游活动的特征与影响分析旅游活动的特点和动机探讨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7.3 旅游规划与管理讨论旅游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分析旅游管理的挑战和策略第八章:农业地理学与农业发展8.1 农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农业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8.2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探讨农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和转型8.3 农业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讨论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和未来发展第九章:工业地理学与工业布局9.1 工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工业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9.2 工业布局的决策因素与模式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探讨工业布局的不同模式和特点9.3 工业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讨论工业地理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分析工业地理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十章:交通地理学与交通网络10.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交通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10.2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影响分析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布局原则探讨交通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0.3 交通地理学的前沿问题讨论交通地理学面临的前沿问题分析交通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第十一章: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11.1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解释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介绍信息系统的类型和应用领域1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与技术阐述GIS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功能介绍GIS的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11.3 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GIS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探讨GIS在实际项目中的作用和效益第十二章:环境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12.1 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环境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环境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12.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目标分析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挑战12.3 环境保护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介绍环境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第十三章:健康地理学与公共卫生13.1 健康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健康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健康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13.2 公共卫生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探讨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3.3 健康地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讨论健康地理学在公共卫生研究中的作用分析健康地理学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第十四章:社会地理学与社会空间结构14.1 社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解释社会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介绍社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14.2 社会空间结构的特点与变化分析社会空间结构的类型和特点探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14.3 社会地理学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讨论社会地理学在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分析社会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第十五章:人文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未来发展15.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动态与趋势概述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讨论人文地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5.2 跨学科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阐述跨学科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15.3 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分析影响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人文地理学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在方向和领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电子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包括人文地理学导论、人口与人口地理学、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政治地理学与国家政治地理、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化进程、旅游地理学与旅游活动、农业地理学与农业发展、工业地理学与工业布局、交通地理学与交通网络、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健康地理学与公共卫生、社会地理学与社会空间结构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未来发展。
人文地理学多媒体案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三、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的我 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瑷珲(黑河市)到云南腾冲。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 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人口密度分别为100、 48.8、35、5.2。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 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500米以下占79.7%,2000米以上只有2.1%。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形式文化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刺激扩散。 二、简答题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有那些?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文化结构有那三个层次组成? 4、文化区主要分为那几类?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移动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 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 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 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测量人口密度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算术密度、人 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比较密 度等。
人文地理学多媒体案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文化概念 文化结构
文化概念
(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 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 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 合体。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 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 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 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 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 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 物质文制化度是文满足化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 往往物和制是质时度历产代文史品性化发及等精反展其方神映的所面个文产表的人物现特化与,的点他独文。人立化、性。个强具体,有与非物群但质体不性之随、间物基的质础关文性系化,的 变精化神而文变化化是,三人反种类而在文制社约化会着是实物践相质和文互意化联识的活发系动展的中。长制期度培文育化出虽来然的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⑴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 ⑵新的研究方法。 ⑶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
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 二我国、古近代代的人人文文地地理学理思学想的与引知识进极与为发丰富展, 比驱批志建三但文的一地》西 是 地 了没地萌、理、。方 张 理 我有 理 芽 因 论现后国 相 教 国新 的 遇 年形 学 , 地 述者家 文 科 第中 影 , 代代成 的 如 制 为是晚 、 书 一国 响 经 后科 贡 环 宜 特人我半竺,个成,济才学献境等色文国个可创地立人地恢的有决。的著世桢办理后文理复地人:定人2、名纪等了学,地学。文论文1理、积的。。地系早理取地、地学产累气我前理。期学代理人理生了的象国者学主受人学定知了大、近编会要到文发。胜识人量地代著和受不地我天。展地以理地了《苏公理国 、关 区学理 我联 平 学地古天系 域家学 国模 的 。学代人思 人,的 第式 待8杂人合0想 文创先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 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 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 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 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人文地理学
电子教案
研制 赵 荣 李连璞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使用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王恩涌,赵荣等编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而制作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 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 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电子教案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和 框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 修改。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 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 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 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 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 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 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 新的整合。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景观
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 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 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 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 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使用说明
电子教案由赵荣、李连璞设计制作。在制作过 程中,还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副编审的鼓励 与支持,责任编辑陈海柳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工 作。在电子教案出版之际,对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 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案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 正。
联络信箱: zhaorong@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文化概念 文化结构
文化概念
(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 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 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 合体。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 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 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 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 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 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 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 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 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
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 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 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 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 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 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 特性上的一致性。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任务
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概念 研究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 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人地关系 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 2.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 3.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 变化。 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4. 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2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2.居住历史分析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随机方法
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
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
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人口与发展
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人文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 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 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 理具有奠基意义。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
1. 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 2. 利用和编制地图 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3. 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 1. 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 2. 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3.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应用 1. 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 2.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
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
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 选择能力。 还有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 论等观点。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 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 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 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有物质性、基础性 制度文化 和时代性等方面的特点。 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的变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 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 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 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 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 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 接受新的文化。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 关系不同。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分类 文化景观的差异性
第四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 关系的探索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移动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刺激扩散
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 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 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 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 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 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分布不平衡: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 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
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 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 冲为止。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 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 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