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和五带(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nh=sinsinδ+coscosδ
经变换,可得两式:
H=90°-φ+δ H=90°-φ-δ 由于高度的最大值为90°,为了使正午太 阳高度的计算值不超过90°,合并上两式 得:
H=90°-φ|-δ| 式中永远取正值,δ在当地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
ZQ---地理纬度 RQ-太阳赤纬 SQ SR-正午太阳高度
西方的四季划分:
90
180
0
270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立 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春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 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 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 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依据,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生 产活动相结合为内容。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 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
四、地球上的四季
1、四季形成的原因 季节变化首先是半球性
的现象。
南北半球没有共同的季节,当北半 球是夏季时,南北球则是冬季。显 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能是 半球性的因素,即黄赤交角的存在 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造 成的太阳辐射能在南北半球的分配 不均。
四、地球上的四季
1、四季形成的原因 其次, 季节变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才
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变化的,太阳出没地平时 的高度都是0°。
出地平以后,高度增大,到了正午时,太阳上 中天,此时高度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午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1、太阳高度及其计算
太阳高度是视太阳中心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 角距离,它就是前述的地平坐标中的地平纬度。
太阳高度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主要 因素,因为太阳辐射强度同太阳高度的正弦成 正比。
在二分日,阳光直射赤道,从赤道至南、北极,H从90°降至0°。 在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由此至北极,H从90°降至23°26′, 由此至南极圈,H从90°降至0°。在其他日子的情况可以类推。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同一地点,纬度可看作常数,H随δ的变 化而变化,叫做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带,极夜时期的H为负值,因而 在地平以上的H年变幅除极圈外均小于46°52′。本带的H 是三带中最低的,其他情况类似于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地 带。
太 阳 高 度 角 计 算
第八节 四季和五带
一、太阳的回归运动 二、昼夜长短 三、太阳高度角
四、地球上的四季
五、地球上的五带
第八节 四季和五带
• 一、太阳的回归运动 • 二、昼夜长短
• 三、太阳高度角
• 四、地球上的四季 • 五、地球上的五带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三、太阳高度
天顶 天极
N
E
W
Q上点 S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三、太阳高度
地平坐标系 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在
天球上相对于当时当 地的地平圈的高度角。
如果太阳在天顶 即太阳直射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季节因 素,即与太阳赤纬值δ有关;二是地理纬度φ; 三是太阳时角t,也就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
已知这三个值,就可以求出某地点任何时刻的 太阳高度值h我们知道。
SR=SQ+RQ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随φ和δ而变化。
在同一日期,太阳赤纬( δ )变化甚小,可近似地 看作常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H,仅随纬度的变化而 变化,叫做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分布规律是从阳光直射点(H=90°)向南北两方降 低;纬度相差1°,H也相差1°,至晨昏圈降为0°。
雨季节的开始; 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 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 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 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
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 管、夏种;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 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 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 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天文三角形ZPS
三条边 90°-φ 90°-δ、
h
90°-h,
运用球面三角形的余 弦公式,有
sinh=sinsinδ+coscosδcost 式中,t为太阳S当时的时角。当太阳沿周日圈运行S‘时, 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叫做正午太阳高度H。 这时,由于t=0,cost=1, 上式可能表示为: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每年有两次H 达到90°,出现δ=φ时。
在二至日出现H的极小值,一次在天顶以北, 一次在天顶以南,且除赤道外,两次极小值 不相等。
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带,H的平均值出现于二分日, 极大值和极小值均出现在二至日,但南北半球出现极值的 日期相反。北半球的极大值出现在夏至日,极小值出现在 冬至日;南半球相反。本带各纬度H的年变幅均为46°52′。
是气候现象。
天文季节,它以由黄赤交角所引起的正午太阳 高度和昼长的变化这两种天文因素作为标志。
影响到一地所得的太阳能的多少,因而被称为 天文季节的两个因素。
白昼越长,地面接受的太阳辐能越多;太阳高 度越大,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也越多。
地球上的四季
2、四季递变的规律
秋分
夏至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
球获热多,夏半年;
南半球获热少,冬半年。 冬至
春分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阳 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 半年,南半球为夏半年。
地球上的四季
3、四季的划分
我国古代四Biblioteka Baidu的划分,强调天文特征,划出的是天 文季节。
它以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主要标志,春秋 二季是冬夏二季间的过渡季节。
四季以四立为起讫点,以二分二至为中心。
经变换,可得两式:
H=90°-φ+δ H=90°-φ-δ 由于高度的最大值为90°,为了使正午太 阳高度的计算值不超过90°,合并上两式 得:
H=90°-φ|-δ| 式中永远取正值,δ在当地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
ZQ---地理纬度 RQ-太阳赤纬 SQ SR-正午太阳高度
西方的四季划分:
90
180
0
270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立 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春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 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 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 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依据,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生 产活动相结合为内容。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 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
四、地球上的四季
1、四季形成的原因 季节变化首先是半球性
的现象。
南北半球没有共同的季节,当北半 球是夏季时,南北球则是冬季。显 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能是 半球性的因素,即黄赤交角的存在 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造 成的太阳辐射能在南北半球的分配 不均。
四、地球上的四季
1、四季形成的原因 其次, 季节变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才
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变化的,太阳出没地平时 的高度都是0°。
出地平以后,高度增大,到了正午时,太阳上 中天,此时高度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午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1、太阳高度及其计算
太阳高度是视太阳中心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 角距离,它就是前述的地平坐标中的地平纬度。
太阳高度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主要 因素,因为太阳辐射强度同太阳高度的正弦成 正比。
在二分日,阳光直射赤道,从赤道至南、北极,H从90°降至0°。 在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由此至北极,H从90°降至23°26′, 由此至南极圈,H从90°降至0°。在其他日子的情况可以类推。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同一地点,纬度可看作常数,H随δ的变 化而变化,叫做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带,极夜时期的H为负值,因而 在地平以上的H年变幅除极圈外均小于46°52′。本带的H 是三带中最低的,其他情况类似于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地 带。
太 阳 高 度 角 计 算
第八节 四季和五带
一、太阳的回归运动 二、昼夜长短 三、太阳高度角
四、地球上的四季
五、地球上的五带
第八节 四季和五带
• 一、太阳的回归运动 • 二、昼夜长短
• 三、太阳高度角
• 四、地球上的四季 • 五、地球上的五带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三、太阳高度
天顶 天极
N
E
W
Q上点 S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三、太阳高度
地平坐标系 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在
天球上相对于当时当 地的地平圈的高度角。
如果太阳在天顶 即太阳直射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季节因 素,即与太阳赤纬值δ有关;二是地理纬度φ; 三是太阳时角t,也就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
已知这三个值,就可以求出某地点任何时刻的 太阳高度值h我们知道。
SR=SQ+RQ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随φ和δ而变化。
在同一日期,太阳赤纬( δ )变化甚小,可近似地 看作常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H,仅随纬度的变化而 变化,叫做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分布规律是从阳光直射点(H=90°)向南北两方降 低;纬度相差1°,H也相差1°,至晨昏圈降为0°。
雨季节的开始; 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 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 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 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
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 管、夏种;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 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 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 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P
N
Z E
太阳赤纬 天赤道
S
W
天文三角形ZPS
三条边 90°-φ 90°-δ、
h
90°-h,
运用球面三角形的余 弦公式,有
sinh=sinsinδ+coscosδcost 式中,t为太阳S当时的时角。当太阳沿周日圈运行S‘时, 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叫做正午太阳高度H。 这时,由于t=0,cost=1, 上式可能表示为: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每年有两次H 达到90°,出现δ=φ时。
在二至日出现H的极小值,一次在天顶以北, 一次在天顶以南,且除赤道外,两次极小值 不相等。
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带,H的平均值出现于二分日, 极大值和极小值均出现在二至日,但南北半球出现极值的 日期相反。北半球的极大值出现在夏至日,极小值出现在 冬至日;南半球相反。本带各纬度H的年变幅均为46°52′。
是气候现象。
天文季节,它以由黄赤交角所引起的正午太阳 高度和昼长的变化这两种天文因素作为标志。
影响到一地所得的太阳能的多少,因而被称为 天文季节的两个因素。
白昼越长,地面接受的太阳辐能越多;太阳高 度越大,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也越多。
地球上的四季
2、四季递变的规律
秋分
夏至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
球获热多,夏半年;
南半球获热少,冬半年。 冬至
春分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阳 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 半年,南半球为夏半年。
地球上的四季
3、四季的划分
我国古代四Biblioteka Baidu的划分,强调天文特征,划出的是天 文季节。
它以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主要标志,春秋 二季是冬夏二季间的过渡季节。
四季以四立为起讫点,以二分二至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