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李瑞英)ppt-松江教育信息
2024-2025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坚持新发展理念
课堂探究
【探究与分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 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 ◆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 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 之九十五。 ◆ 改造棚户区住房四千二百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二千四百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 条件明显改善。 ◆ 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十亿三千万人。 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分享本地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加以评价。 (2)谈谈你对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之间关系的理解。
想,根据实际情况自觉贯彻新发展理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念。(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的建议》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 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1.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1)时代需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 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求: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 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地位: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课 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
第三课协调发展社会和谐一、基本概念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多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增加、产值的增长等方面。
2、社会发展-----主要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和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民的伦理道德素质,降低犯罪率,等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揭示了经济与协调发展的意义所在,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5、精神文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6、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
7、生态文明-----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基本原理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略(同上)社会发展-----略(同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发展的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由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
我国的经济发展,讲到底,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和文明。
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涉及的面更广,要解决的矛盾也复杂得多,它需要政府的推动,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2、如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3课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1框贯彻新发展理念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 展,坚持 节约优先 、 保护优先 、 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 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 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 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 代化
内容 注重 原因
学以致用
人民情怀,穿越历史、启迪未来,呼应着党的百年奋斗征程。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切为民者,
则民向往之。”百年奋斗,我们党用“一切为了人民”的实际行
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 )
①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②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③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
措施
解决发 开放 展 内 发展 外联动
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 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 ,封闭必然落 济的趋势,奉行 互利共赢 的开 后,开放是国 放战略,遵循 共商共建共享 原 家繁荣发展的 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 必由之路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决 共享 社会公 发展 平正义
问题
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
第堂训练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1.阐释并认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识我国的社会发展, 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辨识各 自的内涵及要求,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关联,培养解决问 题的能力 2.结合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理解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意 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遵纪守法
归纳总结
全面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根本目的
和谐社会思想及实践课件
和谐社会思想及实践课件和谐社会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念,旨在构建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形态。
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对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课件内容。
一、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涵和谐社会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经济发展的和谐中,要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中,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人民生活的和谐中,要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要尊重自然界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和谐社会思想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包括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教育公平、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教育、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等。
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2. 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这一价值观的提出,旨在引导社会文化建设,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
3. 实施和谐稳定“阳光工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和谐稳定“阳光工程”,包括举办文化艺术活动、改善社会福利、加强社区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
通过这些工程,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4.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国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诚信建设。
通过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减少了欺诈行为,增加了社会的信任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和谐社会思想及实践课件内容以下是一份关于和谐社会思想及实践的课件内容,可供相关教学使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三课第一框坚持新发展理念
易错易混 辨一辨 (1)行动是理念的先导,一定的发展理念是由一定的发展实践来引领的。
(×)
提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2)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 (3)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 题。( √ ) (4)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
情境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 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 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 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 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探究(1)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什么。 (2)进入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更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情境探究
情境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 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明显改进。同时,随着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 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使人民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
思想品德:第十三课《追求和谐发展》复习课件-(陕教版七年级下)
……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 多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问题更 为突出,人口形势更为严峻。人口众多和新增 人口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根本问题,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接 近我们的角度来说,就影响到我们每个同学的 学习、生活。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 能解决我国如此严峻的人口问题?
并不只是写作会观望到自己的漏洞,这是长时间思考的结果。人一旦开始思考或者怀疑,便会觉得这世间万事万物都很可疑。 我一直试图以一己之躯,与这世界建立长足稳固的联系。物质层面的联系,不需要感情维系,也会坚固。没有感情附着,人与人之间的相 处就会变得干脆、果断,不会黏腻,亦不会怀疑。感情会让人产生幻觉,犹疑不定。需要索取、占有,被关注,亲吻,肌肤之亲。如果预 期得不到满足,亦会让人面目可憎。 以一直以来都是积极进取,野心勃勃,兢兢业业。追求着社会化的认同和回馈。以实践和付出获取看得见的回馈来对抗内心的困惑、怀疑、 否定。 心里始终潜伏着一头野兽,不知道该捆绑束缚,还是放任自流。
3、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或者 求助。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学 习 成 果 量 化 表
结论 1 2 3
论证 材料
(论证材料可以来自网络、教材、资料等; 形式不限,文字、图片、视频均可。)
学 习 成 果 :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 1、人口基数大; 2、新增人口多; 3、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 1、农村人口多; 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3、人口分布不平衡。
想 一 想 ?
小品《超生游击队》
1、小品中的夫妇生了 几个孩子? 2、他们的行为违反了 国家的什么政策? 3、他们的行为是违法 行为吗?依据是什么?
我国人口 现状的特点
沪教版思品九上第3课第1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ppt说课课件
二、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 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 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 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 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 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主动 构建知识框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 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社会发展的含义,初步了解经 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含 义及其必要性,明白如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 步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漫画、材料分析、具体事例引 用、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明确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经济与 社会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及公民切身利益关系重大, 并且还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参与。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明白如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2.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 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 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 原则下,展现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 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 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校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 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3-2、2社会和谐--人人共享PPT课件
2021
8
观察思考说一说下列图片符合或违背了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什么特征。
2021
9
想一想社会上有哪些不和谐现象? • 贫富差距加大 • 资源浪费严重 • 腐败问题依然存在 •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 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 • 农业基础薄弱 • 就业压力巨大 • 经济结构不合理
2021
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
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021
12
学以致用
这两幅漫画对我们有何启示?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2021
13
知识拓展
◇中学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做些什么?P65
①增强主人翁意识,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社区; ②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建设和谐校园活动; ③培养奉献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营造和谐社会; 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扎实本领,积极报效社会; ⑤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份力,
3-2、2社会和谐 人人共享
西平县嫘祖中学
2021
1
自学指导
• 1.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是什么? P64倒3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P64倒1、2 • 3.中学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什么? P65上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10
议一议
• 1.我们周围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①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②个别学生丧失理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③有的学生道德缺失,损坏公物,损人利己;④社会上,有的人缺乏诚信 意识,弄虚作假。
沪教版思品九上3《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课件1
政通人和 心平气和 情投意和 鸾凤和鸣 和光同尘 珠……
鱼水和谐 一团和气 随声附和 时和年丰 琴瑟和鸣 你唱我和 和衷共济 和颜悦色 和风细雨 和而不同
一唱一和 曲高和寡 民和年丰 和盘托出 和璧隋
社会和谐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
追求与向往,现在,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讨论】你认为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时,首 要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发展经济是首要的任务。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 在坚持以经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框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什么是文明?文明包括哪些内容?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3、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什么?
民族素质:或称国民素质,是国家综合国 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北京奥运会精彩绝伦的开幕式上,有一 幕是表现中国的活字印刷,将不同时代 的“和”的写法通过活字的形式表现出 来,为何在中华文化中,“和”字如此 受人推崇,对此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提问】列举与“和”字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它的用法
福的重要保证。
第三框 共同推进社会和谐
1、你理想中的社会和谐状态是怎样的? 2、社会和谐的总要求是怎样的?
1.社会和谐要求发扬民主,实行法治。
只有大力发扬社会主 义民主,才能实现人 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只有实行法治,社 会才能稳定、有序、 和谐。
2.社会和谐要求社会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 组织机制健全,社会 管理完善,社会秩序 良好,人民群众安居 乐业,社会保持安定 团结。
高中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课件 新人教选修6
1、阅读教材P60-P63,请以“和谐社会”为主体线索,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2、观察经济生活,结合公平的内涵举例说明不公平的经济现象,研读本框题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 3、为什么我国目前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前后排一小组,合作讨论,组内互助解决疑问,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上来,时间2分钟。
有人认为,现在社会有钱的特别有钱,穷人特别的穷,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就是“浮云”。 你又是如何认为的呢?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举例说明某些领域暂时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能运用“社会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效率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学习目标:
(二)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的启示是什么?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请就此为背景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国家应该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合作探疑
重难点点拨
(一)公平的内涵 (二)实现公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实现社会公平公平的措施,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重点点拨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师推荐PPT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一、谁不说俺家乡好
题目: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时间:2分钟 要求:介绍你的家乡近几年来各方面的变化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要求:各小组分工明确,写出相关调查报告发到 邮箱,2963345761@。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 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 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 (4)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相对独立性
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新人教版_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名 师推荐 PPT(优 秀课件 )
二、乡村振兴谱新篇
(二)新气象 材料一: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二:农村社 区治理创新 思考:土地制度改革和社区治理创新思路中体现 哪几对关系?尝试总结蕴含的哲学道理。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 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 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 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
社会存在
反作用 决定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课 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
第三课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第一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把握如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网上收集具体资料、多媒体显示、ppt图片等手段分析经济的发展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公民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提高民族素质重要性的认同。
二、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
2.教师ppt图片,奥运会一系列场景图片。
3.要求学生例举社会生活中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社会的发展的具体实例。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教师:歌曲里的这位老人是谁?他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复习一下,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学生回答:略。
教师:现在我国又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社会和谐。
{出示课题} 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1.何谓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学生答: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各有侧重。
它们各自包含那些内容?学生交流: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准备了两个材料。
材料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年增长1034亿公斤;洋山深水港使用了新的龙门吊技术后,集装箱的装卸速度提高30%;我国的“太空丝瓜”产量是普通丝瓜的3倍等。
材料二: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实行了全免费;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政府停征了农业税;我国政府为低收入者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使10亿中国农民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等。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A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B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
说课者:李瑞英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初三《思想品德》主要通过学生对国家国情、 国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责任 意识,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本专题主要对学生进行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教育,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责任意识教育。这部 分内容同时事政治紧密结合,紧紧围绕本册书 的主题,加强对学生的国策教育和责任教育。
五、说教学流程
全体人民共享 全社会共建
1、全面建 设小康社 会 2、建设富 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 家
社会和谐
的基本要
求: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Hale Waihona Puke 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 2.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 发展的基本要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协调发展(政治文明、 生态文明)
1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 关系
2.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 提高民族素质
【例1】
材料一:在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中,国家用于科技的投入达到3406亿
元。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1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 亿元,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支撑和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用于教育支出累计2.43万亿元,比前 五年增长1.26倍,从2008年初起,我国对义务教育实行了全免费。
3、思维目标:
通过材料呈现,联系社会热点,创设 一些思考情景,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加 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在感悟和认同共 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努力争当和谐因子,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力。
三、说学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重大决定,作为 当代学生必须要了解并积极参与。在新授课时, 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已有所掌握,但是要作为 一个整体来把握,还不太容易。本专题就是希 望通过两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把握其内 在的相互关联性,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说教法、说学法
在复习过程中,通过资料呈现、讲练结 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深学生对 重点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点之间内在 联系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提高 学生在以后答题时的完整性、全面性。
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 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使学生能对国家的这一重大决定 较全面的看待和分析。
为此,你觉得上海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你为之 能做些什么呢?
分析说明: 本题旨在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从多角度为上海世博
会的成功举办献计献策,从而感受四大文明的建设的重要 性,特别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作用。激发学 生的主人翁意识,为上海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若 此题学生还能联系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则更好。
请你联系材料说说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是如何促 进两者协调发展的。
分析说明: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从感性的材料中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感受我国政府为促进两者的协调,为社会和谐所作的努力。
【例2】
2008年的夏天,北京向世界呈现了一届被奥委会主席罗 格盛赞的“真正的无语伦比的奥运会”。2010年上海将举 办世博会,要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题, 身为承办城市的上海理应让世界各地的来宾时时处处感受 到城市生活的温暖。
教学难点: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的实现,必 须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 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 比较抽象,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 解其内在的联系会有点困难。希望通过资 料、案例、图片等,结合老师的分析说明 使学生能感悟和明确其中的道理,为后面 的共建和谐社会打实基础。
3、在结业考方面要求:
材料二:“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成为
现实;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年增产1034亿公斤;我国 的“太空丝瓜”的产量是普通丝瓜亩产量的3倍;洋山深水港使用新的龙 门吊技术后,集装箱的装卸速度提高了300%;为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状况, 我国政府决定在原来基础上,较大规模地研发民用核能,在今后10到20年 内,我国将建几十座核能发电站。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共建和谐社会。《思想品德》 的教材观要体现以“行为引导”为导向。 不仅是告诉学生必要的道理,激发学生 的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实际去 做,至少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做。希望 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领 悟共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增强责任意 识,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和谐作贡献。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学生懂得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的实现,必须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道理。 明确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共建 和共享中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2.技能目标:
通过资料呈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等方式,学生能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一些现象、国家的一些政策用全面的、联 系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历史任 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 相关内容,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为以后的人 才教育、下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公民责任教育奠定 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重要决定,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反 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体现了全党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本 专题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为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重 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学生进行这方面内 容的教育体现了国家意志,是重要的考查 内容之一,而且社会和谐所涵盖的内容特 别多,与之前的第一、二课及之后的几课 都有紧密的联系。
4、课时安排: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