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文献综述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
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
XX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XX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题目 XX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前言部分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特别关注员工的激励。
激励,是指激发和鼓励人们向某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激励在组织系统中不可能是孤立事件,企业的整体机制必然对激励起决定性的作用,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以制度为导向的、追求管理活动的制度化,它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也就是激励者与被激励者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它是长期的、动态的。
激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无论是组织或个体,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需要经过不断地反馈,不断地强化刺激,激发个体的动机。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谁拥有了人才并激励了人才,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和作用,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想成功胜出,就必须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这样才能很好的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维持企业的向心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主体部分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壮大企业,就要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因而能否正确运用激励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国内外企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企业很早就认识到激励机制的构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国外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Steven H.Appelbaum和Loring Mackenzie指出,包括本地和全球的许多公司都在试图确定一种与改善组织绩效战略有直接关系的创新的补偿形式,如现金补偿、激励奖金、购买股票和利润共享等(StevenH.Appelbaum and Loring Mackenzie,2000)。
关于激励的文献综述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核心人才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核心人才研究才受到广泛重视,并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国内学者杨巍在界定核心人才时,主要运用了素质模式特征。
他认为核心人才是那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丰富从业经验及能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人。
(2)彭剑锋等运用80/20原则,阐释了核心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中那20%的核心人员为公司带来了80%的利润,并且这20%的员工可以带动80%的员工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
所以,企业应该重点关注那20%能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
1.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核心人才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对它的界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1)波勒特认为核心人才是一个被企业终身聘用以及就业安全性高的群体。
这类人才拥有多种技能,可以完成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多种任务,具有多样性。
(2)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1借用三叶草来说明今日的组织是由核心工作者、契约工作者和具有伸缩性的工人三组迥然不同的人员所组成,这三组人员有不同的期望,接受不同的管理,拿不同的工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被组织起来。
其中,三叶草的第一片叶子代表核心员工,他们由合格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
这些人是组织的重要人员,他们拥有组织的知识,失去了他们就失去了组织,因此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能被随意更换的。
(3) 美国学者大卫和斯科特2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并提出了用于战略性构建组织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混合雇佣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对企业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的双重维度分为四种类型。
1查尔斯·汉迪.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David·Lepark,Scott·A·Spell.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99,24(1):P31-48.其中,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员工可以称作核心员工,这些员工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出雇用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是指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和提高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业绩。
本文旨在对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激励理论与框架激励理论是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现象和解释结果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德勒的归属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的动机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
研究表明,多种激励因素组合使用的综合激励机制往往比单一激励因素更加有效。
二、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绩效奖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通过给予员工与其贡献相符的奖金或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在绩效奖励中,工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平性、灵活性和透明度等因素,以确保绩效奖励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非金钱激励除了金钱激励,非金钱激励也是重要的员工激励手段。
非金钱激励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培训发展、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等。
研究表明,非金钱激励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非金钱激励也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是保证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
研究表明,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并与组织的策略和文化相适应。
此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有效。
五、研究不足和未来方向当前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现有研究多着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非金钱激励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们关于激励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学者将激励机制当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研究模型来对激励问题进行探讨。
Wang X J(2016)提出了创造性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组成。
内在激励对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反馈及时的外部激励则能积极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Zhu H(2015)则是提出了以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他认为个体成长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工作自主。
而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的占比相对较低,由此推出工资福利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Shogren J F(20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构建出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模型,其中的因素包括薪酬保障、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三大方面。
Cox J C(2019)在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因素、诱导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管理模型。
Bao L Y(2019)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并由此构建了员工激励模型。
Zhang H J(2017)结合“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将各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Esmaieli M(20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还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构建了基于激励的目的的研究模型。
还有的学者对激励机制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别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激励的影响。
Xie N(2016)等人对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玛汉.坦姆仆的相悖,认为激励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激励。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激励机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在薪酬、晋升、培训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安排。
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表现,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激励机制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激励的种类、激励对员工的影响、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等。
以下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概述:一、激励机制的种类。
1.薪酬激励。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赛尔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基本福利中的一项,不能成为长期激励的手段。
但中国大陆学者黄积清(2007)认为,在国内大环境下,薪酬激励仍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之一。
2.晋升激励。
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发现,晋升激励并不一定有效。
比如,晋升机制不透明、不公平,导致员工失去对于晋升的信心和动力,此时晋升激励就会成为一种反激励。
3.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可在员工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之间建立联系。
一些学者(赖葵芝,2008)认为,企业通过培训激励,可以促进员工的自我成长和提高,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培养人才,提升自身竞争力。
二、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影响。
1.激发员工积极性。
美国学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自我利益原则”,即人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如何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利益联系起来,使员工愿意主动投入工作,是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2.影响员工工作质量。
一些学者(朱永贵,2011)研究发现,激励机制只有在执行得当的情况下才能对员工工作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激励机制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情绪低落,影响工作质量。
三、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
1.个性化激励。
个性化激励是指针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这种激励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对激励的反应效果。
2.代表性制度。
代表性制度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代表机制,让员工的代表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
国外一些企业(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已经采取了这种制度,通过员工代表表达员工的意愿和诉求,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团队合作效果。
某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某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一、前言部分薪酬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在人才的竞争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促进员工努力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若能拥有优秀的员工,并且充分、有效地激励他们,就很可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薪酬激励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总体薪酬水平偏低、薪酬结构不合理、注重短期效益、缺乏内在稳定性等,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外资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因此,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将人以及附加在人身上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的分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
二、主题部分(一)国外研究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薪酬管理受到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够实现对经营战略的配合,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各种不同的目标。
什么使薪酬看起来合理一文中指出环境影响员工对薪酬公平的印象,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Highhouse Scoot,Brooks-Laber Margaret E,2003)付够,不付出太多或不付?奖金强度的影响工作的满意一文中指出薪酬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增加,薪酬激励的能量是巨大的。
(K onstantinos Pouliakas,2010)(二)国内研究状况1、薪酬的定义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人运用的方法薪酬总额相同支付方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所以,如何实现薪酬效能最大化,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一文中指出:薪酬不但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
某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薪酬激励是企业通过合理设定员工薪酬,以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以及企业整体业绩的激励方 式。
薪酬激励的分类
根据激励对象不同,薪酬激励可分为个体薪酬激励和群体薪酬激励;根据激励时间不同,可分为长期 薪酬激励和短期薪酬激励。
薪酬激励的理论基础
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 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 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为薪酬激 励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应根据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设 定合理的薪酬。
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认为影响员工工 作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 素包括工作环境、工资福利等,若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 ,会导致员工不满;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晋升机会 等,若这些因素得到满足,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双因素理论为企业制定薪酬激励提供了指导,企业应关 注保健因素以消除员工不满,同时通过激励因素激发员 工工作积极性。
工的需求。
企业薪酬激励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该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足,缺乏积极向上的 企业文化氛围,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 创造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VS
管理制度不完善
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和 客观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导致绩效评价和 薪酬分配存在不公和不透明的情况。
CHAPTER 04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促进企 业合理薪酬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某企业薪酬激励制度 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28
目录
• 文献综述 • 薪酬激励理论基础 • 企业薪酬激励现状及问题分析 • 薪酬激励制度设计方案 • 实证分析与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
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著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
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
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
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企业管理激励机制是企业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吸引、留住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对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激励机制的类型、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一、激励机制的类型激励机制可以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类。
外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制度、奖励计划和职业晋升机制等,它们是通过给予员工物质和职务上的回报来激励员工。
内部激励主要体现在员工内在动机的激发,例如工作任务的挑战性、自主权和成就感等。
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可以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
经济学的激励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对物质回报的追求,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亚当·斯密的经济自利理论。
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主要关注人们的内在动机,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例如维罗姆的期望理论和赫尔滨理论。
三、激励机制的实际应用实际应用中的激励机制需要根据不同的组织和员工特点进行定制。
薪酬制度是最常见的外部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薪资水平、绩效考核和提成等方式来激励员工工作。
奖励计划可以通过提供奖金、股权激励和福利待遇等方式来激励员工的表现。
职业晋升机制可以通过晋升机会和晋升速度等方式来激励员工的个人发展。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训和发展计划、工作设计和员工参与等方式来激励员工的内在动机。
四、激励机制的效果评估激励机制的效果评估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来评估激励机制对员工绩效、满意度和留任率等指标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水平,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4400字》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目录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一)理论基础 (1)1.激励机制的定义 (1)2.激励机制的作用 (1)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 (1)3.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人才机制 (2)(二)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2)2.国内文献 (3)3.文献评论 (5)参考文献 (5)(一)理论基础1.激励机制的定义员工激励机制,又称员工激励计划,是通过一个合理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工作激励让员工处于适当的位置,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交换工作,以便使员工的工作新鲜感增加,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二,参与的激励可以用来创造公司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不断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应将物质激励与形象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推广先进模范奖金、商品,宣传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形象激励可以带来持续的、更强大的效果。
2.激励机制的作用1.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原因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需要不断回应员工自身的需求,运用各种技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目标的制定,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目标,第二,“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公司管理层的核心内容,员工积极性调动和增强公司凝聚力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激励机制是有利的,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益,并能有效地改善。
因此员工激励机制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此外,激励机制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生产中的创造力,更好地为企业未来发展服务。
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激励机制不仅是提高公司员工整体素质的需要,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可能性,能够改善企业员工的总体能力。
今天人类社会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人以知识为基础。
员工管理人员必须把员工激励机制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晋升,当然,在员工激励机制的框架内,企业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让员工做好准备对于公司的智慧贡献。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是组织行为管理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行为和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激励机制的类型、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主要分为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两种。
内部激励是指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感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外部激励是通过物质奖励和薪酬体系来激励员工的工作表现。
研究表明,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其中,内部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参与度、自我决定论和认知评价理论方面。
员工参与度是指员工对于组织目标和决策过程的参与程度。
研究发现,员工参与度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此外,自我决定论认为,员工对于工作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感会对工作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而认知评价理论则探讨了员工对于工作结果的认知和评价对工作行为的影响。
这些理论的研究为企业提供了建立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外部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薪酬体系和奖励制度方面。
薪酬体系是企业用来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薪酬水平和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奖励制度也是外部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奖励制度对于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奖励制度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此外,研究还发现,激励机制的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员工特征、领导行为和组织文化等都会对激励机制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员工的个人特征和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于激励机制的反应和工作表现。
同时,领导行为对于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承诺也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组织文化也会影响员工对于激励机制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object Object]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是指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积极性和提高工作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安排。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吸引、留住和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了解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一、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企业可以通过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例如,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薪酬福利来满足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通过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来满足员工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2.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来自于对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关系的期望。
员工会根据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能力水平来评估自己能够达到的绩效水平,然后判断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关系。
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努力会带来绩效提升和奖励增加,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
二、激励机制的实践研究1.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最常见的员工激励机制之一、研究表明,适当的薪酬水平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同时,薪酬制度的公平性也对员工的激励效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公平、透明的薪酬制度,同时提供一定的激励机制,如绩效奖金和股权激励。
2.职业发展机会职业发展机会是另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机制。
研究表明,员工对职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
3.工作环境和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对员工的激励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员工在积极、合作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中更容易表现出高工作动机和绩效水平。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知识性员工的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1)激励机制方面激励制度是对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起到的效果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就当前来讲,国外关于对激励理论研究时间相对于我国还是比较早的,利用对激励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于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可以这样理解,激励制度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国外研究和应用较为成熟的激励理论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内容的激励理论,以激励为重点,主要包括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第二种是基于过程的动机理论,它侧重于从动机到行动的心理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一些在行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这一理论表明,为了让员工按照企业的期望行事,有必要在员工的行为和员工的需求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
第三是行为矫正的动机理论,其重点在于动机的目的,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Mook(2012)在对员工工作什么样的动力进行研究时发现,能够有效满足员工各项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员工为企业更好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WilliaMJaMes在利用以往数据分析得到结果显示:在企业当中一般情况下员工在进行工作期间能够表现出一半还不到的工作能力,这也就是说,员工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动力,其工作起来就达不到一定的工作效率,那如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动力,那么员工在积极性就会被带动,这个时候,工作起来效率就会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才能更好的使企业快速发展。
CristianaLosekann等人(2019)在货币激励方面,提供反馈和认可,三家公司研究了使用更多激励机制的组合和效果。
他们认为,在三种真正的激励机制中,自律和尊重社会影响的动机是不同的。
根据销售比率目标收集的绩效数据,可以替换货币激励和认可,并且提供的反馈相对独立。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激励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积极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总结了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如何有效地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研究表明,激励机制对于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激励机制的类型与实施1.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是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之一、通过薪酬激励,员工可以从经济上得到正向激励,从而提高工作动力和效率。
2.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知识分享激励机制通过鼓励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激励机制可以将员工的个体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
3.职业发展激励机制:职业发展激励机制通过提供晋升机会和培训机会,来激励员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4.团队合作激励机制:团队合作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整个团队的表现,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作,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
三、激励机制的效果评估1.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可以通过量化员工的工作表现来判断激励机制的效果。
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可以更好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员工对激励机制的看法和满意度。
通过了解员工对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激励机制。
四、激励机制研究的现状与趋势1.现状:目前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激励机制的类型、实施和效果评估等方面。
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薪酬激励、知识分享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和团队合作激励等不同类型的激励机制对员工工作动力和绩效的影响。
2.趋势: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拓展。
-激励机制的个体差异研究:不同个体对于激励机制的反应会有所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各种因素对激励机制的影响。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薪酬激励理论基础 (5)(一)需求层次理论 (6)(二)双因素理论 (7)(三)期望理论 (8)(四)公平理论 (9)(五)人力资本理论 (10)三、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11)(一)基本薪酬 (12)(二)可变薪酬 (14)(三)间接薪酬 (15)(四)长期激励计划 (17)四、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施策略 (18)(一)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19)(二)薪酬调查与定位 (20)(三)薪酬结构优化 (21)(四)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23)五、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评价与改进 (24)(一)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 (25)(二)薪酬激励制度的改进建议 (26)(三)案例分析 (28)六、结论与展望 (29)(一)研究成果总结 (30)(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1)一、内容简述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发员工潜能的关键工具,其设计与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长远发展。
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薪酬激励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框架到实证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启示。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薪酬激励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其构成要素。
有学者提出,薪酬激励应包括经济性激励和非经济性激励两大类,并分别探讨了各种激励方式(如工资、奖金、股票期权等)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薪酬激励对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评估了不同薪酬激励方案的效果,以及对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产生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薪酬激励的理论体系,还为实践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箱。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薪酬激励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员工激励文献综述
第一章绪论1.1研究目的船舶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
按照目前发展势头,船舶制造业的未来并不乐观,不景气还将持续。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全球贸易、航运市场的影响,最终波及到造船市场,导致全球新船订单需求极度萎缩。
从中长期新船需求来看,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和船舶工业产能过剩将成为制约造船市场复苏的巨大阻力。
未来几年新船需求即使会出现回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2003-2008年的高峰水平,不景气的状况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船舶制造企业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行业,行业的不景气使得该行业人才的流失也会相对较严重,对以后行业的回暖带来不利的因素。
本文根据胜任力模型对绩效考核的优化有关理论指导,对Y公司员工绩效考核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核心员工,找出Y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机制优化策略。
留住核心员工,为以后的行业回暖做准备。
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由核心员工的胜任力水平决定,核心员工的表现以及核心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公司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对于船舶制造行业尤其如此,核心员工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行业内充分的经验,对企业的核心技术、客户信息了如指掌,他们的离职转岗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管理中的关键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造船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行业,除了造船通用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特殊的船还有很多特殊的技术和专业知识需要掌握,比如军用船就要了解军工方面的技术和知识,货船就要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增加载重量,这就非常考验一个企业的专业全面性和员工个人的技术全面性。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员工的素质方面也对一个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船舶的制造是一个精细的工程,一艘船上有很多精密的仪器,由千千万万的零件组成,通过千千万万的工序和成千上万的工人一起努力,如果某一个员工甚至几个员工没有团队精神,或者粗心大意,造出来的船也就容易出纰漏,为船舶以后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这也将大大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一、前言部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激励,指的是通过有效地内外部刺激,激发员工的需要、动机、欲望,形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并在追去这一目标时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发挥潜力,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有效的激励员工,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永恒的话题。
员工激励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灵活的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持续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如何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建立行之高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每一个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在参阅大量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
仅就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建设问题的研究进行概述,作出评论。
二、主题部分企业的核心是人,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已成为相关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国外关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⒈动机途径优化员工激励的研究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最重要而艰巨的职责之一就是激励员工。
这样做是要确保有一个专业的健康的生产工作环境。
鉴于此技能的重要性,这些领导人谁不能够这样做就是把他们置于危险的组织或不可能忍受的位置上。
这已被充分认识到了,积极的工作激励因素远远大于负面的越好,后者可能最终导致不愉快,怨恨员工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考虑如何离开他们的立场是他们做的工作。
有效的经理不仅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意识到识别积极的激励因素需要知道他手下的工作人员在个人能力上。
他意识到是什么促使一个动机在一个员工身上即使在同样的作用下也可能完全不适应另一个员工。
承认这些差异经常需要利用各种不同的激励方法。
基本的职业期望,激励员工:提供合理的补偿、提供足够的好处、工作相关的安全性能、安全工作条件、公平政策/程序;动机途径优化工作环境:工作基本到位的期望、利用激励性补偿、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具、经理展示适当的人际行为、经理的正面效应、关系和组织,开放式沟通的特点;动机途径优化的地位:租赁权、职责明确界定、提供清晰的反馈进展情况定期/成果、利用参与式管理、提供灵活性时间表(Edgar D. Staren,2006)⒉关于期望理论应用的研究最好的激励全体员工的理论之一就是期望理论。
企业研发人员激励 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1.研发人员的涵义和特征国外对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的研究始于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他在1959年的著作《明天的里程碑》里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在当时,它是指经理或执行经理一类的知识工作者。
Lori L Silverman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拥有深厚的技术知识,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能提出原创性概念或产生新思想,寻求突破并解决问题的那一类人才,是创新队伍中的一种特殊人才,也是企业中的核心人才0。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属于人力资本典型代表的研发人员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孙理军、聂鸣指出研发人员是企业中利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员工,是企业技术变革的主体,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活跃的核心资源,是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开发人员的状况反映了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素质、研发活动的组织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企业研究开发规模、力量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2]。
李洪伟、高化文(2006)指出研发人员是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
他们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创造、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建立和推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升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务实、忠诚、积极和有牺牲精神[3]。
蒲湘平、周琴(2004)提出研发人员的本质特征是他们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与企业的其它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除了这一本质特征,研发人员和其他员工相比,还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团队工作特征、委托代理特征、工作自主特征以及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1.研发人员的涵义和特征国外对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的研究始于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他在1959年的著作《明天的里程碑》里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在当时,它是指经理或执行经理一类的知识工作者。
Lori L Silverman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拥有深厚的技术知识,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能提出原创性概念或产生新思想,寻求突破并解决问题的那一类人才,是创新队伍中的一种特殊人才,也是企业中的核心人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属于人力资本典型代表的研发人员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孙理军、聂鸣指出研发人员是企业中利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员工,是企业技术变革的主体,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活跃的核心资源,是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开发人员的状况反映了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素质、研发活动的组织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企业研究开发规模、力量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2]。
李洪伟、高化文(2006)指出研发人员是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
他们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创造、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建立和推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升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务实、忠诚、积极和有牺牲精神[3]。
蒲湘平、周琴(2004)提出研发人员的本质特征是他们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与企业的其它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除了这一本质特征,研发人员和其他员工相比,还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团队工作特征、委托代理特征、工作自主特征以及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4]。
余莉(2009)对研发人员的特征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出研发人员的主导特征还包括:学习愿望强烈、富有创造精神,职业忠诚高于企业忠诚,渴望被尊重和认可,成就意识强[5]。
郭瑛(2008)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支持,提出了研发人员的三个主要特征:追求职业生涯发展,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发展;对脑力和体力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并且以年轻人为主,业绩报酬是激励研发人员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忠诚于职业,希望有较好的工作环境[6]。
2.激励和激励机制的研究自从有管理活动那天起,管理学家对激励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20世纪前50年对激励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经验得来的。
泰勒(1911)提出金钱是激励员工的最主要因素,只要给予高工资,就可以使员工得到最大的满足。
进入30年代,Viteles(1932)看到泰勒研究的局限性,在次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工作安全感、被他人赏识、地位及工作满意度、与他人合作,附加福利、工作环境等可以使员工得到更大的满足,并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使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工作丰富化理论、期望理论、斯会纳的强化理论、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性理论、目杯设置理论和公平理论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激励的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激励的内容也越加丰富,管理学家们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管理激励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较全面的探讨。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学者对激励研究的经验,对于激励和激励机制的研究作出了颇有成果的研究。
他们认为研究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居长志(2003)认为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企业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的持续发展才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保证,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7]。
张桂清认为应构建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对研发人员进行激励,提高员工的活力和和企业的凝聚力,使得企业既能尊重个性,又能团结协作。
努力培育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长期服务意愿的合作型企业文化,为研发技术人员创造个人成长与发展和发挥工作自主性的舞台。
针对研发技术人员构建的文化激励机制主要有:提倡以价值为本的领导方式,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对员工人格的真正尊重,工作的协同化,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结合,创造以创新为特征的宽松的企业氛围,工作环境激励等[8]。
3.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将成为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和最关键的因素。
研发人员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代表,拥有这部分资源的企业将成为竞争中的赢家。
自本世纪以来,西方理论界对激励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有了一次次的飞跃,使人们对研发人员的激励问题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和认识。
Rain(1985)提出了一个对研发人员管理上的两难问题:要么严格控制,要么提供足够的创新自主权。
Peters(1982),Kanter(1983)将注意力集中到组织文化的建设,提出给予研发人员一定的权力。
Koning(1993)提出激励研究开发人员应结合激励物、激励公正性、激励方式[9]。
Chester认为对研究开发人员应实施个人激励、团队激励、组织激励、非货币激励,并提出了激励准则[10]。
Gupta设计了一套激励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计划、成果计划、报酬体系、职业管理),以保持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11]。
Willson(1994)详细论述了对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应以利益为出发点[12]。
郝兹伯格(1996)提出了一个工作享受的方法来解决研发人员的激励问题:立足于增加工作的满足程度以迎合研发人员的激励的需要[13]。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朴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和金钱财富(7%)。
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与其它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主权,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
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地位[14]。
众多学者企图总结现实项目成功的经验,为研发过程提供一套相对固定的、标准化的程序,但是由于各位学者所研究的研发领域以及研发项目的性质不同,导致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别,没有形成统一的,可供遵循的程序[15-18]。
另外,国外学者还认为对研发人员的激励存在一些问题,Jeffery E Labelle指出由于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研发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研发过程只有研发人员才了解,并且其成功概率没有历史数据参考,所以要想建立一套标准、科学的绩效指标,是非常困难的[19]。
Stéphane Brutus也认为考核存在无法明确化的困难,研发活动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个人的绩效不易测量;如果以市场效益为导向,那么团队内部就会形成恶劣竞争的局面,无法进行知识的共享;新进员工更是无人指导,只能自己摸索,浪费企业的资源和时间[20]。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研发人员激励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激励原则的研究、激励因素的研究和激励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对研发人员激励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1)激励原则的研究杨丹萍提出了建立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四个原则:目标结合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公正公平的原则;并认为有必要在中小企业内部构建一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的新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21]。
沈群红则认为在中国现实的制度环境下,有效的研发人员激励应遵循价值原则、市场原则和公正原则[22]。
还应坚持按需激励的原则、尊重个人原则、建立期望原则以及竞争原则等,其中,竞争原则是提高激励效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要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旨,就必须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竞争性。
只有竞争性才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主动性、冒险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都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心理特质[23]。
(2)激励因素的研究国际著名咨询企业—安盛咨询公司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通过对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150名研发人员实施“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列前五位的是: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分别约占百分比31.88%、23.91%、10.145%、7.975%和6.52%[24]。
在国内,李洪伟、高化文借鉴国内一家研究机构对数万名研发人员调查的结果,指出能够很好的激励研发人员的前五位激励因素是:受到上级和社会的尊重、职业生涯发展、工作具有挑战性、做好工作能得到肯定、培养技能的好机会以及上级乐意听从你的改革意见[25]。
郑超等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排序是:提高收入(48.12%),个人发展(23.71%),业务成就(23.30%),工作自主(5.87%),与玛汉.坦姆朴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26]。
张军等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人员的特征,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因素的确定进行了研究。
他们建立了扩展的综合激励模式,并在综合激励模式的基础上,最终将科技人员的激励因素确定为:能力因素、产权因素、报酬因素、压力因素与权力因素[27]。
陈井安等通过对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的知识型员工有不同的业务成就、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和个人成长激励因素偏好,并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特征知识型员工激励偏好的策略建议[28]。
林强等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特性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高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本不可以进行“压榨”,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2)通过人力资本的硬制度构建企业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的利益共同体,其准则是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应同时升值; (3)通过人力资本的软制度构建企业和员工的事业共同体,其文化价值观念必须适合于本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4)高科技企业中,只有软硬互动的人力资本制度才能构建最有效的激励机制[29]。
(3)激励模式的研究周樨砀根据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激励理论研究成果,指出企业对研发人员的整体有效激励可以通过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计划的制定3种途径来实现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有效的企业整体激励体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