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的法律风险与防范doc

合集下载

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摘要:防范企业的内在法律风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想把这件事情做好,需要法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企业内的众多从业人员的共同合作。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合同管理工作通常要贯穿于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随着合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在进行合同管理时所面对的法律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措施1.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进行合同管理,实际会产生的效益不直接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而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充分体现:一是有利于维护企业利益。

这一利益内容不仅指经济方面,更多从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着眼。

也就是说企业合同管理有效进行,逐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经营质量,能够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注资行为产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此为基础,整体提升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目标的达成。

二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环境。

个别企业合同管理行为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活动的有序进行,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够加入这一行列,则可以整体肃清市场环境,保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市场空间,维护市场的整体经营秩序,使得企业发展更具创新力、活力。

2.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特点2.1.必然性、专业性特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众多类型的合同签署工作,而每一次签署合同时,都会产生相应的风险性问题,这一点几乎不可避免。

因此,为有效降低企业经济损失,法律风险性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敦促企业重视合同管理工作。

专业性特点是指合同管理中产生的法律风险需要专业人士辨别及控制,而非专业人士的控制很可能无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辨别能力的人,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才可以避免由当前风险转移至新风险。

2.2.广泛性、不确定性特点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并不是单一且方向明确的,而是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问题,且风险内容呈现多样化特点,企业需要关注的点非常丰富,若忽视对某一点的重视,则都可能引起极为恶劣的法律风险问题。

解除劳动合同纠纷防范与法律风险控制策略

解除劳动合同纠纷防范与法律风险控制策略

解除劳动合同纠纷防范与法律风险控制策略
避免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的纠纷和法律风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确保解除程序的合法性: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
规定,确保解除程序合法。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员工,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遵循法定程序,避免因程序不合法而导致纠纷和法律风险。

2.提前通知: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该提前通知对方,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来
应对。

提前通知可以作为员工要求赔偿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签署书面协议: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
义务。

书面协议可以作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避免双方产生不必要的争议。

4.公平公正地评估和协商: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应该进行公平公正的评
估和协商,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

评估和协商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以减少纠纷和法律风险。

5.保密协议的遵守:如果双方签署了保密协议,应该严格遵守保密协议的约
定,不得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保密协议的遵守可以减少纠纷和法律风险。

6.寻求专业法律咨询: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可以寻求专业法律咨询,了
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专业法律咨询可以帮助双方避免法律风险和纠纷。

综上所述,避免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的纠纷和法律风险需要遵循法律法规、提前通知、签署书面协议、公平公正地评估和协商、保密协议的遵守以及寻求专业法律咨询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双方达成共识,顺利解除劳动合同,减少纠纷的发生。

离职法律风险案例分析(3篇)

离职法律风险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

员工离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态。

然而,离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的声誉。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因离职引起的法律纠纷,旨在为企业提供借鉴,规避离职法律风险。

二、案例描述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8年,甲公司招聘了一名软件工程师(以下简称“乙”)担任公司研发部门的技术骨干。

乙在甲公司工作期间,公司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然而,由于个人原因,乙于2020年5月向甲公司提出辞职。

在离职前,甲公司要求乙归还公司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和公司资料。

乙表示,笔记本电脑系其个人购买,与公司无关,拒绝归还。

同时,乙还表示,在离职前曾将公司部分项目资料带回家,这些资料属于其个人工作成果,不属于公司财产。

甲公司认为,乙的行为侵犯了公司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遂将乙诉至法院。

三、法律分析1. 笔记本电脑归属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租赁合同中,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

”在本案中,甲公司为乙配备的笔记本电脑系公司财产,乙在离职时应当归还。

乙主张笔记本电脑为其个人购买,缺乏法律依据。

2. 项目资料归属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职务作品是职工为完成本单位的任务所创作的作品。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在本案中,乙在甲公司工作期间,所创作的项目资料属于职务作品。

尽管乙主张这些资料属于其个人工作成果,但根据法律规定,甲公司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3. 离职法律风险(1)知识产权风险:员工离职时可能带走公司的商业秘密、客户信息等,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2)竞业限制风险:员工离职后,如未遵守竞业限制协议,可能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给公司造成损失。

(3)劳动合同解除风险: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能面临赔偿金等法律责任。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一、合理明确劳动合同条款劳动合同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重要法律文件,对于双方的权益都有着重要的约束力。

因此,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劳动合同条款,具体涵盖工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内容,并确保双方都能理解和遵守。

同时,企业要及时更新劳动合同,并提醒劳动者和企业的责任、义务。

二、建设健全员工管理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是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的重要文件。

企业需要制定并完善员工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员工的行为。

这包括工作纪律、考勤制度、违约行为处理等内容,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职业培训和管理企业要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管理,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

通过培训,使员工对自己的权益有所了解,也能够防范和应对潜在的法律风险。

四、及时了解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如劳动法关于劳动时间、休假、加班等规定;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和解约的规定等。

只有对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并加以执行,才能避免法律纠纷的发生。

五、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劳动保护是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也是避免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劳动保护,包括提供合理的劳动环境、防止职业病、健康体检等。

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六、合理规避劳动纠纷企业要及时预防和化解潜在的劳动纠纷。

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用人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定,确保招聘公平公正。

与员工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并严格遵守合同约定。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要依法及时支付应付工资和经济补偿,避免导致劳动纠纷的发生。

七、加强与劳动监察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企业要与劳动监察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了解最新的办法、政策和法律法规。

如果发现劳动用工中存在问题,应及时主动与监察部门进行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法律风险。

劳动纠纷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劳动纠纷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劳动纠纷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最早颁布于1995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状态的不断改变,1995年颁布的劳动法呈现出了纸漏,例如,出现了合同期限不足的问题以及合同签订率低的问题。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我国重新颁布了改良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沿用至今。

中国劳动法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在这一法律颁布以来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国工人得到了更多的法律教育,从各个方面获得了信息,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对自身权益的防范和控制意识,使企业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高自身权益。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法逐步完善,工人的教育水平和获取信息的速度不断提高,对自身权益得失非常敏感。

劳资纠纷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从工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在就业方面处于被动地位,要接受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解决工人们提出的疑虑和劳动斗争。

人事管理人员要熟悉劳动立法,制定劳动法,才能防止劳动纠纷的发生,降低雇佣机构所造成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成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劳动争议。

为了避免法律风险,需要公司管理层的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合作,同时,熟悉劳动立法的员工管理者要制定严格规范的制度,严格遵守法律。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法律,允许发生劳动纠纷,但是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我国的劳动斗争仍然很严重,如何避免劳动纠纷,降低因劳动纠纷而产生的法律风险,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劳动法律;劳动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引言(一)选题依据及意义2010年富士康“XX跳楼”事件可谓众人皆知,郭台铭对接连发生的职员投身自杀事件进行了道歉。

2017年又发生了第12次“跳楼”事件。

富士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10多名员工从楼上坠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之后富士康提高了工资,选择转型和内部转移,支付巨大的经济补偿和其他无形费用。

这一事件显示出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和协调性的差异,能否处理好理性和法律的关系,将会拷打企业的良心,给许多企业敲响警钟。

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劳动关系是指雇佣关系双方(雇主和员工)间的权益和义务,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和协调。

但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风险也相应增加。

为了有效管理劳动关系,雇主需要了解与防范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风险,以确保企业的合法运营和员工的权益。

一、劳动合同的内容与签订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

它包括雇佣期限、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假、试用期、终止劳动关系等内容。

雇主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明确约定,避免模糊和歧义的表述。

同时,应当合法合规地约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以减少法律风险的发生。

员工的薪酬问题也需要根据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并确保支付及时、准确。

二、合法雇佣和福利待遇在雇佣员工时,雇主应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这包括遵守招聘程序、禁止性别、年龄、种族等歧视行为,并在录用时核查员工的身份和学历等相关信息。

雇主还应确保为员工提供合法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休假等。

未提供合法福利待遇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劳资关系破裂。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雇主有责任提供安全环境和健康条件,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

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赔偿和医疗救治。

为降低法律风险,雇主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和事故预防工作,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法律要求。

四、工资支付与加班合规工资支付是劳动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雇主应当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并确保工资支付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加班工资也是一个容易引发纠纷的问题。

雇主应严格遵守加班工资相关法规,合理安排员工的加班时间和工资待遇,避免加班过度和加班费未支付的情况发生。

五、劳动关系的解除和争议处理劳动关系的解除是劳动关系中一个敏感的问题。

雇主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能随意解雇员工。

在解除之前,雇主应提前与员工进行沟通和引导,了解具体原因,看是否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善解决问题。

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经济与法333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管思锐 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摘要: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法律制度的建立和人才管理,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员工关系的管理。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企业日常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决定作用。

但是,随着企业经济改革的不断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也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如灵活的短期用工,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工人的快速流动和公司的内部人员的调整等等,公司和员工之间会发生劳资纠纷和争议。

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合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公司的人事管理人眼没有妥善管理劳动合同,导致在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

基于此,下文针对常见的企业与员工之间解除劳动合同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企业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提供一些参考及帮助。

关键词: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风险;措施中图分类号:D922.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1-0333-01引言目前,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认为公司已终止雇佣关系或非法停止工作或对员工缺少补偿的行为,这与法律规定不符,不管是何种行为,都应当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合法的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避免企业被卷入劳动争议纠纷的案件中,减少成本支出。

那么,企业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法律风险规避呢,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公司解除劳动合同面临的法律风险1.双方协商解除的法律风险没有签订纸面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风险:如果双方同意终止雇佣合同,雇主和雇员都可以终止合同。

但如果雇主要求这样做,雇主需要向雇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雇员要求解除劳动合同,雇主则没有义务支付经济补偿金。

无论哪一方提议终止劳动合同,如果书面协议不规范,可能存在诉讼风险。

违反协议内容的风险:在终止雇佣合同的协议中,对内容的规定不应违法。

与合同工的情况一样,雇主不会相互竞争,由于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与此类规定相关的费用,由于雇主解雇雇员而产生,以及对所有雇员损失的赔偿。

劳动合同管理风险如何防范完整篇.doc

劳动合同管理风险如何防范完整篇.doc

劳动合同管理风险如何防范-一、劳动合同基础(一)劳动合同的签订1、劳动合同签订的主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者:有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就业年龄用人单位除《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的范围,还包括《条例》第三条的规定的范围,另外,《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内容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

2、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要求《劳动合同法》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如果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其行为即不违法。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二款: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a、用人单位未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在此期间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上述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实施条例》第六条第二款)b、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除在不足一年的违法期间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外,还应当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条例》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4、劳动者不愿签劳动合同的处理(条例第五、六条)第五条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doc

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doc

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doc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1. 引言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在劳动管理方面常常面临各种法律风险。

本文将分析中小企业常见的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并提供防范措施。

2. 劳动合同法律风险2.1 合同签订不规范的风险有些中小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可能出现合同条款模糊、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劳动关系的权益不明确,增加了法律风险。

防范措施:- 按照劳动法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包括工资、工作时间、休假等权益细则;- 对新员工进行合同条款的解释,确保双方对合同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2.2 合同解除的法律风险中小企业在解除劳动合,未遵守法定程序,可能会面临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的风险。

防范措施:- 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解除合同程序进行操作;- 对于员工解除合同的原因,应当提前进行合法的通知和协商;-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的劳动法律咨询。

3. 薪酬管理法律风险3.1 薪资支付不规范的风险部分中小企业在薪资支付过程中,可能出现行政混乱、拖欠工资等问题,从而增加法律风险。

防范措施:- 建立健全的薪酬管理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薪资标准和支付流程;- 将薪资支付纳入企业正常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按时发放;- 监督薪资支付的合规性,避免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

3.2 加班管理法律风险中小企业在加班管理方面,如果未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会导致劳动纠纷及法律纠纷。

防范措施:- 明确企业加班制度,按照法律规定合理安排加班;- 严格记录员工的加班时间和加班费,确保合规;- 如有需要,可以与员工签订加班协议,明确加班补偿方式。

4. 安全生产法律风险4.1 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的风险中小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如果存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意识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工伤事故及法律责任。

防范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流程;- 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风险防范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风险防范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风险防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解除纠纷也日益增多。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作为双方解决矛盾、实现共赢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风险。

为了更好地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降低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本文将从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识别1. 法律风险(1)违反法律规定。

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若企业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程序,如提前通知、支付经济补偿等,将面临法律风险。

(2)合同约定不明确。

劳动合同中对于解除合同的条件、程序、补偿等事项约定不明确,可能导致双方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纠纷。

2. 经济风险(1)支付的经济补偿不符合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应按照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若企业支付的经济补偿低于法定标准,将面临经济风险。

(2)未支付或迟延支付经济补偿。

企业未按照约定时间支付经济补偿,或迟延支付,可能导致员工提起诉讼,从而增加企业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成本。

3. 人事风险(1)影响企业形象。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员工对企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企业形象。

(2)人才流失。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操作风险(1)协商过程不公正。

若协商过程中双方地位不平等,可能导致合同解除协议不公平,引发纠纷。

(2)证据不足。

企业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未能充分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可能导致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风险防范1.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中关于解除合同的条件、程序、补偿等事项,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提供法律依据。

2. 规范协商程序企业应建立健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确保双方在平等、自愿、公正的基础上进行协商。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风险及防范对策摘要:劳动关系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我国的劳动人事法律制度不断更新完善,为企业处理劳动关系纠纷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支撑。

但是在实务操作上,劳动纠纷问题在企业中仍然时有发生,一旦处理不当会引发劳动争议,给企业带来不可控的法律风险,甚至会影响公司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

因此关注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及关键点,预想防范措施,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劳动关系管理的风险点及防范对策进行探讨,起到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关系风险管控防范对策企业是劳动用工的主体,必须要注意劳动关系管理的风险及防范,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度也日趋完善,劳动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明显提高,劳动关系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必须规范人事工作日常管理,加强风险管控,以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营造以人为本的员工优质体验与积极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新发展。

1.劳动关系管理中常见的风险点1.1制度执行有偏差1.1.1企业针对劳动关系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出现各层级执行不一的情况。

如员工日常的请休假,会出现流程不规范,公示环节缺失,工作传达、宣贯不到位,导致员工解读偏差/不知晓等问题。

1.1.2国有企业一般会在年末开展民主测评工作,通过员工之间互相评分,管理人员评价确定民主测评成绩,但对于年度考评“不合格”等次的影响在日常管理中未能有效应用,如年度考评不合格是否可作为岗位不胜任的评价依据,是否可做调岗或再培训等,都是企业可以考虑的方向。

1.2考勤和休假管理不规范1.2.1考勤管理执行不严。

在企业层级较多的情况下,会出现各层级的人事专员对企业内部的《考勤和休假管理办法》理解与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在日常请销假中卡控不严格,如不能严格审核休假应休天数及实休天数出现超休、病、事假超期未返岗,超出可休天数仍批准休假等,都是考勤管理中企业需规范的地方。

企业在劳动关系法律风险防范都有哪些内容?

企业在劳动关系法律风险防范都有哪些内容?

企业在劳动关系法律风险防范都有哪些内容?一个企业在运营和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风险,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等等外部风险;而在企业内部,虽然和员工经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是也同样面临着风险,那么,企业在劳动关系法律风险防范都有哪些内容?一个企业在运营和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风险,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等等外部风险;而在企业内部,虽然和员工经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是也同样面临着风险,那么,企业在劳动关系法律风险防范都有哪些内容?▲一、企业常见的劳动人事法律风险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其实比较复杂,有很多类型,如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加工承揽关系、其他民事关系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常见的是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

企业常见的劳动人事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因不签劳动合同导致员工身份不明引起的相关法律风险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虽有规定,但罚责不重,即企业违反签订劳动合同义务的违法成本不高。

相反,不签订劳动合同,反可以规避社保、解聘责任等法律义务。

因此,许多企业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或不规范订立劳动合同等情况。

这部分劳动者不清楚自己与企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企业可能认为是劳务关系,劳动者可能认为是事实劳动关系等。

一旦这些劳动者发生侵害他人、公司利益或者发生工伤事故时,因身份不明,很容易发生纠纷。

▲2.因工伤事故引起的赔偿法律风险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工伤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

企业对此负无过错责任。

实践中,发生工伤后如能通过工伤理赔的,一般不会发生纠纷,企业损失也较小,主要的问题发生在一部分因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工伤保险或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件的事故,比如,一些临时用工,一些试用期内的员工,专项项目工作需要招进的农民工等,这些劳动者往往因未正式成为企业的职工,企业也就未给他们办理工伤保险,发生问题责任重大。

劳动合同风险与防范措施

劳动合同风险与防范措施

劳动合同风险与防范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劳动合同风险已经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合同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入手,分析劳动合同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劳动合同风险类型及成因1.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由于疏忽或故意拖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从而产生法律风险。

2.录用条件和岗位要求不明确的法律风险录用条件和岗位要求是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未能明确录用条件和岗位要求,或在劳动合同中未能详细阐述,可能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同时为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3.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劳动合同无效是指劳动合同因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等原因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原因包括: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欺诈、胁迫等。

劳动合同无效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可能涉及法律纠纷。

4.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合同条款约定不明是指劳动合同中的条款表述不清、含义模糊,容易引起争议。

例如,工作职责、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方面的约定不明确,可能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为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5.高级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高级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的特殊性,使得企业在签订和管理这类合同时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例如,高管的薪酬、股权激励、竞业限制等方面,若合同条款不明确,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劳动合同风险防范措施1.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环节合规合法。

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定期对劳动合同进行审查和归档。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前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并提出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271-01企业在用工前,企业一定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完成相应的其他法律规定的手续,如果企业对相关手续漠视或淡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前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一)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风险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对企业很有利,只要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就无法证明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

实则不然,能证明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很多,不仅是劳动合同,如工资条、考勤表、工作证、录音、证人证言等,都可以做人证据使用。

一旦被认定企业与员工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企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一是企业将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双倍工资;二是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限超出一年,将致使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条件成立。

如此一来,企业可谓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职工名册风险企业在用工时,一定要建立职工名册,否则可能会受行政处罚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2008年9月18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的职工名册,应当包括劳动者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及现住址、联系方式、用工形式、用工起始时间、劳动合同期限等内容。

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建立职工名册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所以企业无论是否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都要按要求建立职工名册备查,并让员工在核实名册内容后签字确认,由企业人事部门保留劳动者签字确认的书面证据存档。

(三)企业告知风险《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企业人员优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协商解除

企业人员优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协商解除

企业人员优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协商解除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或适应战略调整,常常需要进行人员优化。

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作为一种相对温和、灵活的人员优化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若不谨慎处理,可能会面临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企业在人员优化过程中,通过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所涉及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措施。

一、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进行协商解除,仍需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要求。

首先,协商解除应当基于双方真实的意愿表达,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其次,企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二、企业人员优化中协商解除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1、协商程序不规范在协商过程中,如果企业未能与劳动者进行充分、平等的沟通,或者没有保留好协商的相关证据,可能会被认定为协商程序违法,从而引发劳动纠纷。

例如,企业只是单方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而没有就解除的条件、补偿等事项进行协商,或者在协商过程中没有形成书面记录,一旦劳动者提起仲裁或诉讼,企业可能会因为无法证明协商的合法性而败诉。

2、经济补偿计算错误经济补偿的计算是协商解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企业计算错误,少支付了劳动者应得的经济补偿,劳动者可能会以此为由要求企业补足差额,并可能要求支付额外的赔偿金。

例如,企业没有将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奖金等纳入计算经济补偿的基数,或者错误计算了劳动者的工作年限,都可能导致经济补偿计算错误。

3、解除理由不合法企业在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有合理的解除理由。

如果企业以不正当的理由解除劳动合同,如歧视劳动者、违反法律法规等,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解除,需要承担支付赔偿金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与企业风险的防范

劳动合同法与企业风险的防范

劳动合同法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在当今社会,劳动合同法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和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其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合理遵守劳动合同法不仅可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企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通过遵守法律规定来防范企业风险等角度展开探讨。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是国家为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而设定的法律法规,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自愿、公平合理、诚实信用、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秩序等。

在企业管理中,遵守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法律规定。

企业风险类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多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其中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风险尤为突出。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劳动争议、劳动力不稳定、用工成本高涨等。

这些风险如果不得到有效管控,将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遵守法律规定防范企业风险1.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劳动关系,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清晰而引发的纠纷。

2.严格执行劳动合同:企业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履行相关义务,确保合同权益的实现,避免因不履行合同而导致的风险。

3.加强与员工沟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潜在问题,有效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4.合法用工:企业在用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存在违法用工行为,如不合理解雇、拖欠工资等,避免因此带来的法律风险。

5.持续学习和完善制度:企业应持续学习了解最新的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及时完善企业的制度与政策,保障企业与员工的合法权益。

通过遵守劳动合同法,企业可以更好地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预防和降低企业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

劳动合同法旨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制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风险应对

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风险应对

以及劳动定额 管理等直 接涉及 劳动 人 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的依据 。 更 需借 助 规 章制 度才 能 处理 解 决 。 成本 ,降低 企业资产负 债率 和不 良 特定 合 同 目的 ,对有关 合 同概 念作 约 、履约 。⑥ 知识产 权法律风 险防 资产 比率 , 降低资金成 本 , 高企业 出 明 确 的解 释 和 限 定 ,对 可 能 发 生 范 。 知 识 产 权 虽 然 是 一 种 无 形 的 财 提 效益 ; 实施 企业财务 统计分 析 , 将多 歧 义或 者 法律 含 义 不清 的合 同 , 依 产权 ,给企业 带来 的利益却现 实明 渠道筹 资 ,盘 活存量 资产和异地 经 照双 方共 同的理解解 释 ,并 书面 明 显 , 中隐含 着品牌 、 其 质量 、 服务 、 公 营财务数据集 中规 范的统计 ,通 过 确 , 除歧 义法律条 款的适用 ; 排 健全 众 对 它 的评 价 和 认 可 。 企 业 应 加 强
法律 的前 提下 ,做 到企业 风险的最 而失去作 为审理 劳动争议 案件依 据 动行 政部门责令改正 , 给予警告 。 小化 。企业 主要应 在规章 制度的 制 的作用 。 高人民法 院《 于审理 劳 最 关 4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 定、 劳动 者的入职 审查 、 动合 同的 动争议案 件适用 法律若 干问题 的解 《 劳 劳动合 同法》 第三十八条规定 , 用人
会计资料显示 ,并做好 经常性 的统 合 同招 投标 制度 ,规 范营销渠 道 中 自身知识产权 申请 、 管理和保 护 , 明 计 财务分析 ,了解企业 财务活 动整 合 同项 目运作 程序 , 确定位 、 时 确企 业商 业秘 密 的范 围 、商业秘 密 准 及 体情况 、 进度 和存在 的问题 , 时改 决策 ; 及 采用通俗 易懂 的法律术语 书 , 的保 护措施 和人员分 工 ,对重要 技 进 工作 和提 高效 率 ,对 潜伏 的法律 将合 同 内容表 述清楚 、 明确 , 不产生 术人 员 、 业务 骨干或经 营管理人 员 ,

企业劳动合同法律风险的规避

企业劳动合同法律风险的规避
招聘前,要认真作好岗位工作分析,确定招收人员的条件。通过应聘人员的相关资历(学历、工作经历、所持证书)、身体状况,通过面试和考核,掌握应聘人员对招聘岗位的适应性。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根据本条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如实说明。因此,要充分应用〈劳动合同法〉赋予企业的知情权,对应聘人员与工作岗位相关情况作认真的了解、掌握,对需要掌握的真实情况,应设计一份“新招人员情况登记表”,在表格的设计中,要认真分析与招聘岗位相关的信息,如:应聘人的学历、职业证书、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工作经历、亲属关系、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是必设栏目。同时要回避与招聘无关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以免引起招聘人员的抵制和反感。同时,要保证应聘人员所填内容的真实性,学历、证书等信息若能在网上查询,应尽量予以核实。登记表应由本人签字确认所填信息的真实性,今后,企业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可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劳动认定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2、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面临的用工风险。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对新招用的人员,在一个月之内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考察,在一月之内,企业要明确是否与之签定劳动合同,否则,面临支付双倍工资风险。如果发生劳动关系后一年仍未签定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视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企业劳动合同法律风险的规避
随着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予以极大保护,同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企业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工作中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在工作中尽量避免引发劳动纠纷和法律风险。下面结合本人在代理案件中的体会,就下列问题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做些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或尚未全部履行以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既可以由单方依法解除,也可以双方协商解除;法定解除是指出现国家法律、法规或合同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时,不需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合同效力可以自然或单方提前终止。

根据解除主体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双方协商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三种类型。

以上三种解除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如果操作不当,都存在相应的法律风险。

一、双方协商解除的法律风险
1、未签订书面解除协议;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可以提出。

但如果是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如果是劳动者提出的,用人单位则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但无论是哪方提出解除,用人单位都应签订劳动合同解除协议,用书面的形式将协商内容确定下来。

一则规范用人单位人事管理程序,二则防止个别劳动者恶意仲裁(诉讼)。

当然如果用人单位能够做到在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合同的过程中让劳动者主动申请辞职,确认解除劳
动合同是由劳动者本人率先提出的,这样用人单位就会节省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当然,这样对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2、解除协议内容违法;
在劳动合同解除协议中,其内容条款不得违法法律强制性规定。

比如约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不支付相关费用的情况下的竞业禁止,这样的规定由于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而归于无效,如果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用人单位还要赔偿劳动者的全部损失。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的风险;
1、超过试用期解除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必须是在法定期限内做出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决定,超过法定试用期就不能以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2、试用期内无正当理由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规定: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不用提前通知随时解除合同。

但用人单位必须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要做好工课,将招聘时的录用标准或条件明确并证据化。

如在发布的招聘简章、招聘信息中应
明确录用标准和和条件并由员工在入职时签字确认;在试用期届满前对员工考核评价的证据收集、保存等等。

3、用人单位引用“缺陷”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9条(二)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最主要依据是“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实务中,仲裁庭(法院)裁审要求“规章制度”制订程序要合法,内容要合法、合理。

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举证责任也要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也就是说用人单位要想依“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同时满足三个要件:(1)规章制度制订程序合法;(2)规章制度内容合法合理;(3)劳动者严重违反。

三者缺一不可。

根据以上三个条件,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以下方面作好法律风险预防工作:
(1)在制订规章制度时确保规章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同时要经过公示程序并确保劳动者对规章制度业已了解、学习。

(2)要使规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要将“严重违反”例举、量化。

(3)要收集、保存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凭证。

比如:让劳动者本人出具检讨书等等。

3、用人单位滥用“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
《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三)规定: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为了尽快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往往夸大劳动者对公司的损害行为,任意适用此条款,从而引发劳动争议纠纷走上仲裁(法庭)庭。

用人单位如选择适用此条款来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重大损失”做出明确的界定,通过规章制度等文件来确定哪些情况为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多大损失算是“重大损失”。

同时要对劳动者的上述行为进行证据收集与保存。

这样就会将风险降低!
4、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一女二夫”行为举证不能。

《劳动合同法》第39条(四) 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其接触劳动合同。

由此条款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要适用此条款解除劳动合同,应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1)劳动者兼职并对本单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2)如未造成严重影响,经用人单位提出且不改正的。

本条在实践中具体操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用人单位不懂相关操作程序,不注意收集保存相关证据,是很难适用本条款来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要选择此条款就要从长远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范:
(1)在规章制度中规定不允许兼职;
(2)对兼职行为核查并保存相关证据;
(3)对因兼职严重影响本单位工作任务收集、保存证据。

(4)用人单位无法举证就兼职行为给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时,及时送达改正通知并收集、保存相关证据。

5、欺诈或者胁迫签订合同的:保留劳动者采用胁迫手段的证据:录音、录像、证人证言等;保留劳动者所提交的资料,同时还要证明该资料不具备真实性。

f、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被劳教、刑事拘留、行政拘留的以及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予起诉决定的,用人单位不能依本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另外,被人民检察院
免予起诉的或被人民法院免予刑事处分的,用人单位可依本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3、非劳动者过错解除的
(1)非因劳动者过错的种类
a、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b、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c、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2)风险
基于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基于上述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提前三十日通知或者多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另外还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但是如果一旦在劳动争议中用人单位不能证明是基于上述原因解除劳动合同,则构成非法解除,需要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解除合同但是支付经济赔偿金。

某些特殊主体不得采用无过错解除劳动合同。

主要包括:有职业病风险的劳动者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在诊断或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
或者因工负伤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3)应对
如果不采用此种方式解除劳动合同,采用协商一致的方式解除,就不需要多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或者提前三十日通知。

如果不能采用协商一致方式解除的,保留相关证据,以防形成纠纷。

例如:a、伤后(或病后)不能从事原工作或者新安排工作的证明(诊断证明、考核记录等);
b、不能胜任工作的考评记录、培训记录、调岗记录等;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协商记录等。

对于特殊主体人员,如果解除劳动合同则引用过错条款,劳动者具备相应过错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5、经济型裁员的
目前经济性裁员的比较少,本文暂不做阐述。

(三)劳动合同解除程序风险
1、解除劳动同程序
(1)结清职工应得的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费用,并按照有关规定发给职工经济补偿金;
(2)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停保手续和审核失业救济金手续;
(3)协助职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4)出具《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

2、特别说明
《劳动合同法》中有关于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向工会部门报
告的规定。

关于向工会部门通报是否为必要条件,笔者理解为:经济性裁员时候,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向工会部门通报;当采用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过错解除劳动合同以及无过错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通报工会不是必经程序。

3、常见风险
最常见的风险为送达方式不合法。

笔者接触的劳动纠纷案件中,用人单位因为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程序不合法而被认定为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比比皆是。

用人单位为此而不得不支付经济赔偿金。

4、应对
在录用劳动者的时候采用书面方式固定劳动者的送达地址。

在不能直接送达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向劳动者本人发送邮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如不能有效送达再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

本文为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的常见风险以及防控的分析,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不吝指正。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