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种课型。

一、小组活动法。

在学习小组活动法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分享经验、想法和知识,并通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来讨论概念、理论或实践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同学的观点,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增强合作精神,并能从集体活动中获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竞答法。

教学竞答法是所有教学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它以经典问题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动,刺激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精神得以体现。

在竞答过程中,老师要及时鼓励,奖励学生的优良作答;要在竞答过程中随时针对答案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三、问答法。

问答法基本原则是“指导、问题、互动”,也就是说,老师应先引导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

老师可以采用提问、回答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和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其有机会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游戏法。

游戏是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思维,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开发智力。

例如让学生模拟寻宝游戏,利用游戏加强学生对数字、数学变化特点等数学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课型,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搭配数学教学内容,深入用心的设计数学课程,让小朋友们在乐趣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培养高端有系统的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俞正强)——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0年第12期》经常会有老师问:练习课怎么上?练习课与复习课有什么不一样?新授课呢?概念课与计算课有什么不同呢?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便于探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我们把课区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简称课型。

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课型的分类基本上可以做如下整理:首先是以教师的教学形式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其次是以课的知识类型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统计课、图形课、问题解决课、综合实践课等。

基于以上课型的整理,我们形成以下两点认识:[认识一]:从讨论教学设计的需要来看,把数学课进行课型的分类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

课型是在实践过程中因为需要而形成的。

[认识二]:对课型的确认缺乏科学的讨论,因此,关于课的分类缺乏共识,原本为了便于教学设计的课型分类,反而给教学设计的讨论带来额外的干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型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分类,并对每一课型的基本样式进行讨论。

这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或者让数学教师们尽快形成并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有价值的。

一、数学课的基本课型:新知与复习一般分类都会选择分类标准,标准从哪个角度选择是一个问题,通常而言,课堂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三大类,我们前面讨论的课型分类大体上是从教师、教材两个视角来选择分类标准的。

事实上,课堂的学习完成者是学生,因此,课的分类应该从学生这个视角出发来讨论。

那么,从学生出发,课堂学习有哪些类型呢?我想只有两种:即“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

这两种类型用目前教师间通俗的说法是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课型只有新授课和复习课,那么练习课是不是不用上了?不是的。

应该说练习是复习的一种样式,试卷讲评本质上也是复习,这个问题在本文第三部分复习课的基本样式中会再作讨论。

那么,这样分类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1. 引言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的重要性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综合与实践”课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正文2.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的特点1. 融合性: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实践性: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交互性:课堂上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彼此讨论、分享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和思想启迪。

4. 综合性:综合性思维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的重要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新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

6. 全面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

7. 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8. 实用性: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2.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实验或探究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些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学软件、实物模型、教学影像等,让学生多维度地感受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建立模型3、解释与应用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

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

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

”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

”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小学数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在研究与实施小学数学典型课例的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量表研究法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行动研究法,不断地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修改、在修改中再实施再完善。在整个研究过程,我们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3、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为主体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新授课采用自主探究模式:通过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复习铺垫)——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深化练习、拓展引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新授课的模式之下,我们课题组成员又经过多次的听评、反思、修改确立了我们课题组的练习课、复习课模式,模式如下:练习课采用明确目标、激发参与——启发回顾、巩固基础——比较分析、强化认识——应用实践、拓展延伸;复习课采用自主复习、整理网络——交流完善、展示点评——应用提升,形成技能。在以上三种课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不仅帮助教师加深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抓手”,使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归纳探究型探究式课型主要适用于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性质和公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策略一般比较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 , 探究式课型可以分为归纳探究和转化探究两种 ( 中学阶段还有演绎探究 ) 。

对于数学中的规律性知识教学 ,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让学生理解、记忆定律 , 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演绎现象 , 期望通过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还原加工和处理 , 以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蕴涵其中的数学规律。

我们把这种教学策略称为归纳探究。

一、规律探索的教育价值运用归纳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中的规律性知识 , 可以使学生从偶然现象或特殊问题出发 , 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 , 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 , 而且可以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

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 , 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 不仅可以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 , 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 ,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 , 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 感受数学的抽象和力量。

总之 , 藉助探究和发现 ,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 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 ,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 更重要的是 , 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 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 , 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 我们把教学的总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建立与形成研究意识。

这里的研究意识主要包括猜想 , 举证 , 分类研究 , 确定研究范围 , 寻找和梳理研究材料 , 等等。

自然 , 在建立研究意识的同时 , 还要掌握规律性知识 , 并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为了在教学中具体体现规律性知识的教育价值 , 我们又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相关教学内容确定了规律性知识的阶段性递进式目标 ( 见表 6.3) 。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与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源自应用•砀山县园艺场小学
杜园
教学模式
•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
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 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 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 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 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指向性 二▪ 操作性 三▪ 完整性 四▪ 稳定性 五▪ 灵活性
课型
• 传统:课的类型
如果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新 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如果以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 划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 课等,每一类课型又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型。
以教导学
• 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再思考教授内容
与学生前置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能力水平 等,在思考清楚了内在练习之后,然后教 师再设计怎么教。这种教法仍旧是站在大 多数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这样的设计的确 提高了课堂效果
探究式学习模式
•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
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 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 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 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现代:课的模型
它是对各类型的课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共同特征抽象 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学定教:
•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
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 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 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 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 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 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 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 的发展。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是中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课型。

本文将阐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型。

它主要强调将多种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如下:1.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综合与实践”的课型中,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又强调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掌握技能,并且深刻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多维度学科整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还会通过多维度学科的整合来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发展。

例如,将自然、社会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构建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并对多领域的知识进行应用和探究。

3.学生主体性强在“综合与实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和组织者,旨在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式探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生活经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角色模拟教学角色模拟教学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

以特定的实物或生活场景为基础,将学生进行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对数学实际应用情景进行模拟、演练,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的学习过程。

3.创设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将学生放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在问题解决中积累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4.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在“综合与实践”课型中,教师需要采取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规律性和思维方式的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力和探索意识。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是指教学内容中融入多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型和教学策略。

一、实践探究型:1. 循环训练法:以实际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解决问题,通过多个循环的训练和反复演练,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

2. 游戏型:将数学知识和技能与游戏相结合,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手工实践型:通过手工制作、实物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合作学习型:1. 小组合作型: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通过彼此合作和互助,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互助学习型: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由高水平学生帮助低水平学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和共同进步。

3. 项目合作型:设计一些数学项目,在小组内由学生共同完成,通过实际项目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场景应用型:1. 情景模拟型:创设各种情境和实际场景,让学生置身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实际问题解决型: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设计型: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设计解决方案,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

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新课,巧妙而又准确的导入,可以先声夺人,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情境引入为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构建提供线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引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才能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通过教案以及网络搜集一些典型课堂导入案例,分析其从哪些角度引入本课,是怎样考虑的。

在具体教学中是如何做到承上启下的。

这些导入是如何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又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的。

(二)小学数学课导入的类型的研究处理好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肯定的,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

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

所以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再和同事讨论、修改,然后形成教案进行课堂实践。

(三)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入情景通过前面的研究、学习,针对本科目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与同科目教师共同研究,形成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小学阶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及其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这一课型的教学工作。

一、综合与实践课型特点1.综合性: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2.实践性:综合与实践课型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和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1.选材灵活多样:综合与实践课型要求教师在选材上要灵活多样,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选取生活中实际问题和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

2.注重问题解决:综合与实践课型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注重实践应用:在综合与实践课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学习的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案例分析,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4.注重课外拓展:教师在开展综合与实践课型的教学时,要注重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课题,拓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案例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中,以下是一个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型的教学工作。

《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数学《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小时、分钟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应用时间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时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讲解时间:通过具体的时间案例,讲解小时、分钟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教学类结构:简单地说,指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结构和特点,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课型.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涉及数的认识、数运算、规律探索、图形测量、概念形成、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等教学内容。

数运算的教学结构:对数运算教育价值的理解,对数运算教学长段递进式目标设计的理解,注重结构学习的整体性.数运算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

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见解感觉有点高深,理解难度有点大,需要更多的案例来配合理解。

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
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课型小学数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数学课课型小学数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数学课课型小学数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建立模型3、解释与应用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

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

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

”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

”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基础科目,而“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一、“综合与实践”课型1.实验课型实验课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的主要形式之一。

实验课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比如,在学习“重量”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称重的实验来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并将所称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游戏课型游戏课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的另一种形式。

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比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可以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来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研究性课型研究性课是一种探究性的课型,它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数学知识。

在研究性课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

比如,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图形,用比较传统的计算方法和数学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

二、教学策略1.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在“综合与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

2.引导性教学引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引导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在“综合与实践”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游戏中和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引导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传统的学习方法,它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问题,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综合与实践”中,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适合的方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

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

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双减”给老师、家长的挑战,实际上是从以前过度依赖“时间维度变量”转型为更注重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让教与学的双主体都能聚焦自身内在素养的提升,以确保真正的绿色育人质量。

1、现实需要:由于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全面、不准确,思想上比较浮躁,行动上比较激进,在课堂教学中赶时髦,盲目追“新”,使得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情境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活动组织偏差、手段运用偏差以及课堂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初衷的行为,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学生主体作用轻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导致课堂教学失控、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现实问题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及操作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及操作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分类及实施操作------------小学数学组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

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

一、新授课课型: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在课堂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继而才能生成他们的终身发展。

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而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之中。

就数学学科而言,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师要实行“抓两头,放中间”的原则。

教师在课前用加法的目的就是——研读教材,关注学生。

所以在备课时要呈现出“四化”,即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梯度渐进化。

课中减法:课中用减法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探索者。

教师在40分钟的一堂课中,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的能力。

课堂时间的分配按照这样的原则“10+20+10”,形成121的时间分配模式。

时间模式——按“121”原则分配,这样分配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

高效课堂的七要素是:1、课堂上学生独立自主学习;2、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探究;3、课堂上学生当“小老师”;(个人展示与素质提升)4、课堂上教师精讲,拓展深化;5、课堂上学生当堂训练、当堂过关;6、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7、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鼓励和指导。

根据我校提出的高效课堂七要素的要点,我们数学学科的课堂基本模式如下:(一)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的预习,而是教师引导,小组内合作下的自主学习。

首先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任务,并提出预习的方法和要求,最好在课件上呈现出问题,可以是预习提纲或思考题等。

“先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型研究与实践——以《梯形的面积》为例谈“规则学习”新授课的范式构建

“先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型研究与实践——以《梯形的面积》为例谈“规则学习”新授课的范式构建

图形转 化是 推导 面积 公式 的重 点 。从学 生 的预学 评价

以“ 预 学 设计 ” 支撑“ 先 学”
看, 9 5 %的学 生都 能 根 据提 供 的梯 形 进 行 转化 , 而且 方 法多 样 ,同 时 还能 运 用 一 定 的 数 学 语 言 来描 述 图形 转 化 的 方
法, 足 以说 明 “ 先 学未 教 ” 之前 , 学生 潜在 的知 识经 验和 非 比
授课——《 梯形的面积》 为例 , 谈小学数学 “ 规则学习” 新授
课教 学新 范 式的 构建 。

【 j J l l l ^ I l l I
u\I I l
, 』l

把 一 十 梯 舟 为 一 十
平 行 口 遵 和 一 十 i 求 自积 . 再相 加 . 就 正 梯 自 积
与: 动 手操 作 、 动 眼观 察 、 动 脑思 考 。
预 学设 计

格 区域 , 为 学 生 提 供 一 个 个 性 化 的学 习资 源 , 将 学 生 的 思
维从 “ 共性” 引向“ 个性 ” , 从“ 定式” 引向“ 开放 ” 。
设计 意图

如上图, 开 放 的空 白 网格 区域 中 , 学 生可 以画 出 自己想
在教学《 梯形的面积 》 时, 我们将 “ 先学” 的活动环节移
到 课前 , 并 做 到开 放 的态 势 。第 一 是时 间上 开放 , 允 许 学生 有 足 够 的 时 间 来 研 究 预学 案 ; 第 二 是 学 习任 务 开 放 , 预 学 案 的设 计 既可 以满 足全 体 学 生 的共 性 需 求 , 又 有 一定 的 个 性空间 , 满 足 不 同个 性 学 生 的发 展 需 求 , 不 以 单 纯 地 运 用 知 识 解 决 问 题 为 目的 ; 第三 是学 习方 式 的 开 放 , 可 以采 用 适合 自 己的个 性 化 的方 式 进行 预 习 , 促 使学 生 多 种 感官 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课型
小学数学的基本课型有新知探究课、巩固展示课,复习提升课三种基本课型。

我们重点研究了新知探究课。

小学数学新知探究课是以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它是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型,新知探究课可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问题解决等课型。

一、小学数学新知探究课的基本教学结构。

1、情境导入,目标导学。

(独学)
2、自主探究,合作展示。

(对学、展示)
3、释疑解惑,点拨提升。

4、巩固拓展当堂检测。

5、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二、小学数学新知探究课操作流程。

(一)情境导入,目标导学。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时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适合的引入方法,比如新授概念课引入的基本策略一般有:①从生活实例引入;②从直观操作引入;
③从旧知迁移引入;④从情景设疑引入;⑤从动手计算引入等。

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
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引入新课后揭示目标,不是让学生读一遍目标即可,而是要求教师要把目标里的重点词语标出来,给学生说清楚,使学生明白自己这节课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程度。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三个纬度,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定位适度、要求明确。

要全面,即应该涵盖一节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具体掌握到什么程度,是认识、是了解、是理解、是掌握、还是要求会灵活应用,都要有层次的写具体、写明确;但目标也不宜太多,要适度把握。

目标制定时同时必需注意从孩子的角度进行目标的表述,如改变“培养……”、“激发……”这一类词,而用“尝试……”“学会……”“懂得……”“知道……”“能够……”这样的表达方式。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

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独学。

独立学习能力永远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独学的时间不应少于“三学”的十分之六,并且,独学结果要安排一次小组反馈。

忽视独学的合作将会助长思维惰性的泛滥,并且会使有些学生养成“优生依赖”的习惯。

2、对学。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在这种小型合作中学生对学习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
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树立“对子”意识,建立“对学”机制,是新课堂落实“兵教兵”的基本形式,也是最快捷高效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3、群学。

群学是合作学习的整合和拓展。

“群”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班级来说,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群”,相对于小组来说,小组内又可以组建更小的“群”。

一般意义上三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群”。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展示交流。

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

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

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具体如下:
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三)释疑解惑,点拨提升。

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在此,教师必须做到“五不要”。

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做,
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

切忌教师满堂灌。

另一方面教师的点拨要点拨“明白”,该示范时要示范“准确”,该精讲时要讲解“透彻”。

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巩固深化,当堂检测。

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应用、深化问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经典阐述。

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当中,提升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结束时再现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生自己对照展示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师生即时查缺补漏。

也可以是由师生共同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建立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组评,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对全课进行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巧家营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