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副本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副本章节一:诵读导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诵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介绍古诗词的音韵规律,分析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诵读:教师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模仿诵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诵读,加强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悟。
3. 分析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章节二:豪放派诗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豪放派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豪放派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豪放派诗词的特点:介绍豪放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豪放派诗词的案例分析:分析一首豪放派诗词,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1. 教师讲解豪放派诗词的特点:教师讲解豪放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学生阅读豪放派诗词:学生阅读一首豪放派诗词,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3.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豪放派诗词的案例,深入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章节三:婉约派诗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婉约派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婉约派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介绍婉约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婉约派诗词的案例分析:分析一首婉约派诗词,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婉约派诗词的特点:教师讲解婉约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学生阅读婉约派诗词:学生阅读一首婉约派诗词,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3.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婉约派诗词的案例,深入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章节四:唐代诗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词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唐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张继在夜半钟声的扣鸣中,对愁难眠,用清醒抒发了客旅的愁怀;柳宗元在飘风扬雪的寒江上,孤舟蓑笠,用独钓反映了内心的寂寞;李白在汪伦踏歌的节拍下,依依惜别,用“桃花潭水”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战鼓,利剑,呐喊声,钩戟长铩找不回昨日长安;黄埃,血泪,卿离去,花【课内挖掘】1.(1)“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作话题“在其位谋其政”“担当”“责任”等的反面素材。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用于“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低调”等话题。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用于“希望”“爱情”“遗憾”等话题。
2.“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船上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被贬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来到通州,就染上疟疾,久治不愈。
他十分懊恼,以致神思混乱,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虞美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的理解:《虞美人》诗歌的形象、主题、情感和审美价值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内容逻辑关系
①《虞美人》诗歌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形象、主题、情感和审美价值等。
②诗歌技巧的鉴赏: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韵律等。
③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虞美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虞美人和项羽的爱情故事,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虞美人》这首经典的古诗词。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虞美人的美丽形象,以及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等技巧,提高了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最后,我们还了解了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中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足够的课桌椅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同时,也可以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于进行实验教学。
5.网络和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室内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以便于使用多媒体资源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篇一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徐志摩为什么再次回到康桥呢?是为了追寻美丽的昨日之梦、理想之梦,治疗心灵的创伤。
【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案例背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其中一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
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
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
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
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
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
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让距离去调动学生。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两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两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秋天的美景,引发学生对《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 学生标记出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两篇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两篇文章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 学生模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其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分享。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深入分析与对比阅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异同,探讨它们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的感受。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含单元研习任务】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含单元研习任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1.2 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形式、结构等。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如何欣赏古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 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学习正确的朗读技巧,培养记忆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鉴赏方法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1. 教材:使用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教材。
2. 多媒体: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3.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鉴赏方法等。
3. 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及时反馈并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朗读和背诵效果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同行评价:相互观摩课堂,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教材。
2. 多媒体:PPT、视频等教学课件。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案: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3)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书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书愤》;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鉴赏文章;3. 选择一首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与鉴赏。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静女》这首古诗。
2.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主题,领会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3. 分析《静女》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女》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静女》的文学特色的分析。
古诗词诵读技巧的指导。
2. 教学难点:《静女》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静女》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静女》的诗意和主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静女》的文学特色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静女》。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静女》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静女》,了解诗人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静女》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诵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静女》,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味。
3. 诗意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静女》的诗意和主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 文学特色分析教师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静女》的文学特色进行讲解,如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静女》的诗意和文学特色,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1. 学生对《静女》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静女》的文学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简介本文档分析了几个精选的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研究成果的影响,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案例一:文学经典的教学这个案例研究了如何通过教授文学经典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启发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案例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这个案例研究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源(如电子课件、网络资源、视频等)来呈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教师可以生动地展示语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
案例三:合作研究的实践这个案例研究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采用合作研究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讨论和项目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合作研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总结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研究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文学经典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合作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希望这些案例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古代诗词鉴赏》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古代诗词鉴赏》教案导语:本教案是为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古代诗词鉴赏》设计的教学方案。
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该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3.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4.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3.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4.名篇赏析和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包括:1.课前导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2.课堂讲授:通过诗词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讲解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4.名篇赏析:以中国古代名篇为例,展示古代诗词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5.课后作业:布置作文或诗词创作任务,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古代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鉴赏和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
《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同学们有很多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
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很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作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作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局部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相关,心中怒气消解了很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不过,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理解,这种现象并非作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作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作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江城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
《江城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江城子》的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3)能够解读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领会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和结构,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词中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江城子》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领会《江城子》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隐喻和象征的解读。
2. 古典诗词创作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江城子》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句中的隐喻、象征和意境。
5. 案例分析:分析《江城子》的语言特色和创作方法。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古典诗词。
7.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江城子》,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体现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4. 阅读其他苏轼的诗词,了解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江城子》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句理解、意象分析、创作练习等。
3. 小组讨论观察:评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江城子》为例,深入剖析诗句的内涵和创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发现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江城子》相关资料及注释。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李凭箜篌引》,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诗文的探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稿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疏通文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分析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深入剖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
八、作业设计1. 抄写诗文,注意生僻字词的书写。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给予评价。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等。
十、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措施。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古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意象等,让学生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无衣:理解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春江花月夜:欣赏诗中的美景描绘,理解诗人的感慨和哲思,学习诗中的对仗和韵律。
3. 将进酒:领会诗中的豪放情怀,分析诗中的象征和寓意,掌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诗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分别对每首诗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针对每首诗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对本节课学习的每首诗进行阅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通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解析、修辞手法的识别以及审美情趣的展现,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调查报告,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2. 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历史背景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朗诵音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增强语感。
3. 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停顿、语气、情感等。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历史、哲学、道德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诵读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古诗词的诵读,学生跟随模仿。
3. 互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古诗词诵读的心得。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词的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优秀的古诗词诵读作品。
3. 实体教材:使用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本单元的古诗词,了解诗词内容。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二、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三、课堂讲解与示范1. 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象等。
2. 示范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停顿、语气、情感等。
四、课堂互动与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古诗词诵读的心得。
2. 教师选取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诵读练习,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诵读技巧。
第四章:单元研习任务一、任务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本单元的古诗词。
2.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任务内容1. 自主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象等。
2. 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停顿、语气、情感等。
3. 深入研究每首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本课中的古诗词,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 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 通过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评价古诗词,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色。
(3)通过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手法等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 诗词诵读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色。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引出本课的主题——古诗词诵读书愤。
2. 诗词解析:分析每首诗的意象、手法、情感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诗词,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诗词诵读: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诗词解析和评论写作等作业。
3. 诗词诵读表现:评价学生在诗词诵读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诗词理解的深度。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我们将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为案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详细解析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点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例如,在《静夜思》中,我们可以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的意象美。
诗人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又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春望》中,杜甫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
这里的“国破”与“山河在”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有自然的生机勃勃。
通过对这种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点评时,不仅肯定学生的见解,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拓宽思路。
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
比如,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并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
这样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和解读《李凭箜篌引》,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领会诗文主旨。
2.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美、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诵读并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诗意。
(2)欣赏诗中的意象美、音韵美。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意象与情感的深入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李凭箜篌引》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2)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李凭箜篌引》。
(2)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凭及《李凭箜篌引》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疑问。
3. 讲解与赏析:(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诗文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
4. 诵读练习:(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分组进行诵读练习,互相评价、改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李凭箜篌引》,巩固诗文内容。
2. 结合诗文,分析李凭的写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3. 选取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诵读练习,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诗文中的疑问,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采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提高文学素养。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
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
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
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
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
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
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
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
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
《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
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
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
[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
《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
共收入十二首歌曲: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
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
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
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
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
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新鸳鸯蝴蝶梦》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
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