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 苏州农业信息网- 中国苏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

苏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2年5月14日

尊敬的市纪委缪书记、王常委、各位领导:

非常欢迎缪书记等各位领导来我委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把苏州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今年我委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全市现代农业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布局规划,不断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刚刚发布的2011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中,苏州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80.46分,列全省第一。

(一)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我们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并举,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 "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二)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粮油、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粮食生产逐步稳定,全面加快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水稻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和传承文化的独特功能,规划永久性保护苏州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1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单产达到611公斤,创出历史新高。全市水产、园艺、林木、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7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例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8.4万亩。果茶面积19.5万亩,花木16.7万亩,蚕桑4.8万亩。全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4000万羽、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到2011年,全市高效农(渔)业面积累计18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5万亩。

(三)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造林绿化逐步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思路,林业工作从注重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多措并举,资金投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林地、绿地面积达到183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5.03%。太湖、阳澄湖沿线1公里范围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2.6%、20.1%,率先

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启动湿地立法工作,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恢复环太湖、阳澄湖生态湿地6.5万余亩,建成太湖湿地公园等8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

(四)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推进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市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农业规模化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8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73.53万亩,占农民承包地面积比重80%,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3043家,入社农户超过30万户,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二是推进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万亩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区78个,总面积60万亩。三是推进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巴城葡萄、董浜蔬菜、凤凰水蜜桃等一批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5%以上,"三品"总数达1600多只。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39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五)注重"三大"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投入政策。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每年安排4000万元农村绿化资金(2010年各级农村绿化投入资金高达40亿元),引进各类民营资本、外资近50亿元。二是强化补贴政策。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出台了市级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收购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支农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三是强化金融政策创新。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贷款67亿元,建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7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同时,全市注重市场运作,苏州和太仓、张家港、吴中等都成立了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开展投融资等创新服务。

下一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以生态优美、生物集聚、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使现代农业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使苏州更加彰显"鱼米之乡"的魅力,使城乡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一是产业规模化。更加注重基本农田保护,更加注重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高效农(渔)业面积占耕地保有量达到65%以上,50%以上的种养面积亩均效益超过50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