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合集下载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危害着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稻瘟病的防治一直是水稻种植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稻瘟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病害监测、抗病品种选育、农业生态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一、病害监测稻瘟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稻品种、种植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要做好稻瘟病的综合防治,首先要对病害进行监测和研究,及时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分布情况。

通过病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病原学鉴定、卫星遥感技术等。

只有对病害进行科学监测,才能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抗病品种选育选择抗病水稻品种是稻瘟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育抗病水稻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选育抗病品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水稻的遗传资源,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法,培育出具有高抗病性、高产性、优质性的新品种。

还应注重对抗病品种的生产性状、抗病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为选育更多优质抗病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业生态措施农业生态措施是稻瘟病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改良种植制度、提高耕作管理水平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合理轮作、间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料利用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病原菌的活性,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适时的灌溉、排水和田间管理等措施也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生态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稻瘟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使用化学农药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严格遵守标准使用方法,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1、苗瘟:以株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每株病斑5个以下。

2级每株病斑5个以上。

3级病斑满布,叶片枯萎。

2、叶瘟: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叶片病斑少(少于5个)而小(小于1公分)。

2级叶片病斑小而多(多于5个)或大(大于1公分)而少。

3级叶片病斑大而多。

4级全叶病枯。

注:如有急性型病斑,应按少(病斑5个以下)或多(病斑5个以上)记载。

3、穗瘟:以穗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小枝梗发病)。

2级每穗损失20%左右(1/3左右小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50%左右(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4级每穗损失70%左右(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5级每穗损失90%左右(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节瘟分级与穗瘟相同,按节部病情所造成的损失来估计。

南疆稻区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南疆稻区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南疆稻区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 南疆稻区稻瘟病
南疆稻区的稻瘟病是一种植物病害,主要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
给全球稻米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损失。

由于南疆稻区的气候条件优越,稻瘟病在该域传播速度非常快。

稻瘟病病株在稻米发芽期间迅速蔓延,越是高温高湿的季节,越有利于稻瘟病的传播、发展甚至越级传播。

2 发生规律
南疆稻区稻瘟病最常见的发生是在水稻发芽5-7d后,露地种植的
水稻首先开始出现病情,夜间高温出现的早期病害逐渐形成以叶鞘淤积、小苗叶片钝化、叶柄枯病等狼籍损害为主的病害群。

接着,在夏
季早熟期穗粒成熟期,又出现穗轴病、穗轴腐烂、茎腐烂及老穗胞间
隙病等叶面损害,从而影响水稻的最终产量。

3 防治措施
要防治南疆稻区稻瘟病,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
在种植水稻前,应科学施肥,种植营养均衡、品质优良的优质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做好植株及气候养分状况的检查和监测,以确保
良好的植株抗病性和良好的病害防控环境。

其次,发现病害时应立即
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把握早期防治的有效性,如及时消毒管理,有效控制致病潜伏体的数量;及时采取有效的病虫药,有效控制
病原虫,有利于减少病害持续时间,阻断传播链条;还可进行入殓处
理等。

最后,要宣传正确的病害防控知识,以巩固作物的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以上几项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南疆稻区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水稻栽培稻瘟病防控技术

水稻栽培稻瘟病防控技术

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过量施肥 导致植株嫩绿易感病。
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病叶,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源。
水分管理要适当,避免长时间 淹水或过度干旱,以降低稻田 湿度,不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
传播。
化学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如三环唑、 稻瘟灵等。
定期检查病情,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调整喷药间隔期和药 剂种类。
喷药时要保证均匀喷洒,覆盖全株,包括叶片背面,以 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避免病原菌产生 抗药性。
001
02
03
04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稻瘟病具有较好抗性的 水稻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
发生的风险。
合理施肥
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避免 过量施肥导致植株生长过旺,
02
稻瘟病的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1. 斑点型症状
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小斑点 ,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的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
褐色。
2. 条斑型症状
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的长条纹,条 纹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病斑后期 常纵裂成条状。
3. 急性型症状
在感病品种上,病斑暗绿色,呈水 渍状,叶片迅速枯死,并常导致全 田叶片枯死。
水稻栽培稻瘟病防控技术
汇报人: 2023-11-22
目 录
• 水稻稻瘟病概述 • 稻瘟病的症状识别 • 稻瘟病的防控措施 • 稻瘟病防控技术实践 • 稻瘟病防控技术应用案例 • 未来展望与技术研究
01
水稻稻瘟病概述
稻瘟病定义
• 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它是由稻瘟病菌( 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该病菌属于真菌界,是一种专性 寄生菌。

水稻稻瘟病标样采集技术标准

水稻稻瘟病标样采集技术标准

水稻稻瘟病精准绿色防控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制定的技术指南适用于由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侵染引起的稻瘟病害的绿色防控,通过指导水稻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能够可更加精准、高效、环保的防控稻瘟病发生风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646-2014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DB43/T2032-2021水稻抗稻瘟病特性室内综合评价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本。

3.1叶瘟leaf blast
水稻叶片上发生的稻瘟病害
3.2穗瘟panicle blast
水稻抽穗后穗颈部发生的稻瘟病害
4.标样来源
样品要尽量来源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水稻品种,以保证收集丰富遗传多样性的菌株。

5.标样命名
需用纸质信封或采集袋收集叶瘟或穗瘟样品,严禁使用塑料制品;要注明采样时间,地点,以及水稻品种名称。

6.叶瘟标样
6.1采集病害刚发生的水稻秧苗期嫩叶,病斑无杂菌的,呈典型梭形;
6.2采集叶片较宽部分,病斑较为集中但未连成片,长度约10cm左右。

6.3标样采集后,立刻夹于两片纸质物之间固定。

30℃过夜干燥后,4℃密封保存。

7穗瘟标样
7.1水稻进入抽穗期后,新发生的穗瘟样品,避免黄熟期取样;
7.2采集以发病穗颈部为中心,长度约15cm的稻杆;无杂菌的典型穗瘟标样。

7.3标样用纸袋收集。

30℃过夜干燥后,4℃密封保存。

稻瘟病实际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调查分级标准:按国际水稻所稻瘟病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叶瘟:以
0级:无病
1级: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穗瘟和节瘟
0级:无病
1级:发病率低于1%
3级:发病率为1—5%
5级:发病率为6—25%
7级:发病率为26—50%
9级:发病率为51—100%
感病指数= ∑(病级株数×代表值)/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的一级的代表值。

稻瘟病防治方法

稻瘟病防治方法

稻瘟病防治方法稻瘟病是稻谷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治稻瘟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病害的认识、病害的发生机理、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来介绍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1. 病害的认识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在稻谷生长期间发生。

病害的特征是稻谷叶片出现病斑,病斑呈现黑色或褐色,边缘不规则。

严重感染时,病斑会扩展至整片叶片,导致叶片枯死,最终影响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2. 病害的发生机理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象条件、土壤环境、病原菌的侵染力和水稻的抗病性等。

气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是稻瘟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

高温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同时也降低了水稻的抗病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

3. 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合理施肥: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性。

氮肥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增加光合作用,提高免疫力。

磷肥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增强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

(3)间套作物:在稻田种植间套作物,如豆类、油菜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瘟病的发生。

间套作物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还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4)合理灌溉:水稻生长期间,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积水。

过度积水会导致土壤氧气不足,增加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5)药物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稻谷抗瘟霉素、稻谷抗瘟霉酮和稻谷抗瘟霉酮等。

使用药物时,应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过量使用。

4.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稻瘟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轮作: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轮作作物应选择与稻谷病害无关的作物,如玉米、小麦等。

(2)及时清除病残体:病残体是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稻瘟病

稻瘟病

一、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防治上主要的抓好叶稻瘟和穗稻瘟的防治。

1、叶稻瘟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0%洁苗乳油15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50%硫磺唑200-250毫升/亩,连防二次,隔5-7天一次。

2、穗稻瘟的防治: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时期是破口期,药剂选用:(1)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2)40%富士一号乳油亩用150毫升;(3)21、2%加收热必亩用100克。

三种药剂任选一种,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连防三次,隔5-7天一次。

二、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立即施药防治,药剂选用:(1)25%川化018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2)农用链霉素亩用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三、纹枯病的防治:防治最佳时期为孕穗期。

药剂选用:(1)亩用井冈霉素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2)75%稻曲纹枯灵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30%洁苗乳油2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四、稻曲病的防治: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防治时期应抓住孕穗期或抽穗期,药剂选用:(1)亩用井冈霉素2包加15%粉锈宁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2)30%洁苗乳油25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3)70%纳斯津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五、稻飞虱的防治:稻飞虱主要栖息在稻丛基部,吸取植株汁液,使水稻植株变黄,影响产量,防治药剂选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2)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20%蚜螨灵乳油亩用10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4)赛嗪酮或10%吡虫啉30克/亩兑水45公斤喷雾。

六、稻螟虫的防治:稻螟虫为害水稻后造成枯心或白穗,防治药剂选用:(1)98%巴丹原粉亩用30克拌细土25公斤撒施;(2)50%螟怕可湿性粉剂亩用8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25%喹硫磷乳油15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

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

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水稻叶瘟病、稻瘟病都是水稻常见病,也是对水稻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一、水稻叶瘟病的分级标准
1级零星发生,仔细调查方可见病
2级发病稍多,病叶集中在下部
3级发病普遍,病叶集中在中、下部
4级发病较重,病叶集中在中、上部,出现少量落塘
5级发病严重,有明显落塘
二、水稻穗稻瘟的分级标准
1级零星发生白穗,全田损失率在5%以下(不含5%) 2级全田损失率在5-10%(不含10%)
3级全田损失率在10-25%(不含25%)
4级全田损失率在25-50%(不含50%)
5级全田损失率在50%以上
三、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原。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56摄氏度温汤浸种5分钟。

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

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5)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

抓住叶瘟,狠治穗瘟。

发病初期喷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 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 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稻瘟病是以水稻为宿主的重大病害,世界稻作物产量的衰减导致使抗稻瘟病水稻种业面临重大挑战。

为有效应对稻瘟病,目前加强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的要求1. 邻近病区调查:在病害出现区周边范围内,至少应对20亩地打报告,掌握作物病情发展情况;2. 不同发病比例调查:发病严重的水稻地应全部报告,一般发病的水稻地例报50%,极轻病的地方只需要打几个报告;3. 病害过程调查:调查员需要仔细观察病裂的病叶部分,报告其发病的全过程;4. 植株受害调查:进行受害分级调查,细致地全部报告受病害影响情况;5. 临界值调查:按照实际气候条件进行调查,以确定病害临界值范围;6. 化学农药调查:调查报告应提出本次施药的具体信息,包括农药类型、毒剂等级、用药量等实际情况;二、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的执行程序1. 制定调查方案:通过收集气象、农学、及农业病虫害的资料,制定能够满足稻瘟病测报调查要求的地方方案;2. 利用遥感系统:采用例报原则,在找到病害受害部位或水稻地块后,利用多种遥感方式对病害受害处进行精确定位;3. 进行野外调查:在确定稻瘟病分布及受害情况后,现场调查人员应坚持按照测报的要求进行调查;4. 核查报告:完成调查报告后,此调查报告应当经相关审核核查内容的正确性;5. 评估病情:经过调查的稻瘟病受害状况相关情况及临界值,以便评估稻瘟病的发生趋势;6. 落实治理措施:根据调查报告及评估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以有效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是准确明了地掌握稻瘟病的发生趋势,以及采取以有效地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在落实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的过程中要求调查人员严格按照调查规范,仔细认真的对病害进行调查,准确把握病害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有效防治稻瘟病。

水稻栽培稻瘟病防控技术

水稻栽培稻瘟病防控技术

深入研究稻瘟病的发病机理
总结词
深入了解稻瘟病的发病机理,有助于研发更加有效的防控技术,减少稻瘟病对水稻生产的损失。
详细描述
应加强稻瘟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致病机制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发 现新的防控靶点,为研发新型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发现更多具有抗病性的基因资源,为抗病 品种的选育提供更多选择。
化学防控
预防药剂
在稻瘟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 时喷洒预防药剂,如三环唑、稻 瘟灵等,控制稻瘟病的传播和蔓
延。
治疗药剂
在稻瘟病发病后,及时喷洒治疗药 剂,如氟环唑、嘧菌酯等,减轻稻 瘟病的危害程度。
注意事项
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应 注意药剂的选择、使用方法和安全 间隔期,避免产生药害和农药残留 问题。
科学用药
选择合适的药剂、合理配比和 施药方式,避免药剂残留和环 境污染。
持续监测
定期对稻瘟病进行监测和预警 ,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结词
通过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可以有效降低稻瘟病的发病率,提高水稻产量 和品质。
详细描述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控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抗病品种的 选育工作,同时推广抗病品种的种植,以降低稻瘟病的发病率。此外,可以通过 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抗病品种的抗性。
04
稻瘟病防治案例分析
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加 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湿润度和通风 良好。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化学药剂,如三 环唑、稻瘟灵等,注意药剂的轮换使 用和合理配比。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亩兑水75kg喷雾(750-1000倍液)
25%斑无踪悬浮剂30-40克/亩兑水75kg喷雾(1875-25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100克/亩兑水75kg喷雾(750-1000倍液)
刺吸式害虫:飞虱类、蓟马类、稻叶蝉类
5%甲维盐微乳剂8-10ml/亩兑水50-75kg喷雾(6000-7000倍液)
45%毒死蜱乳油60-80ml/亩
+5%甲维盐微乳剂10-12ml/亩兑水50-75kg喷雾
45%毒死蜱乳油60-80ml/亩
+20%三唑磷乳油100-150ml/亩兑水50-75kg喷雾
40%丙溴磷乳油125ml/亩(600倍液)
+5%甲维盐微乳剂10-12ml/亩(6000-7500倍液)兑水60-75kg喷雾。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供参考)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技术措施
稻瘟病、立枯病、纹枯病、恶苗病
播种期
15%多·福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50-100拌种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
2%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15-0.25%种子包衣
稻瘟病、纹枯病、立枯病、恶苗病、小菌核病、胡麻斑病、稻曲病、粒黑粉病
45%毒死蜱乳油50-75ml/兑水50-75kg喷雾(1000-1500倍液)
食根类害虫:稻象甲、稻食根叶甲
5%甲维盐微乳剂10-12ml/亩·50-75kg水+20%三唑磷乳油100-150ml/亩兑水50-75kg喷雾
20%吡虫啉可溶液剂20-30ml/亩(2500倍液)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
水稻病害
01 植物简介
03 病原 05 防治方法
目录
02 症状 04 发病规律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 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 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 发并不少见,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病原
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9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 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 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 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 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 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植物简介
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危害叶 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法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法

K e x u e z h o n g z h i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感病品种逐步增加。

1.病症识别根据危害的时期和部位,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尤其以叶瘟、穗颈瘟较为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穗颈瘟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

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

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

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1.2节瘟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1.3苗瘟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1.4叶瘟1.4.1急性型病斑。

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1.4.2慢性型病斑。

褐色,纺锤型。

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

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

2.危害特点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在秧苗期危害,造成缺秧死苗;在分蘖期至抽穗期危害,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造成枯萎,不长新叶或枯死;在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半白穗或造成谷穗包不抽穗;在抽穗期至黄熟期危害水稻的结实和千粒重,不能充实,米质下降等。

2.1栽培条件2.1.1施肥。

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极大。

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

2.1.2排灌水。

长期深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 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 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王建强,夏冰,刘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T 15790—1995。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稻瘟病发病程度记载项目和分级指标,病情系统调查和普查方法,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稻瘟病的测报调查, 有关研究及生产单位可参考执行。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苗瘟seed blast水稻秧苗在三叶期以前发生的稻瘟病,称为苗瘟。

2.2叶瘟leaf blast水稻植株3叶期以后叶片上发生的稻瘟病,称为叶瘟。

2.3穗瘟ear blast水稻植株抽穗以后在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发生的稻瘟病,统称为穗瘟。

2.4慢性型病斑chronic sickness spot田间最常见到的病斑,多数梭形,边缘呈黄色晕圈,内圈黄褐色,中间灰白色或草黄色。

病斑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是识别田间稻瘟病的重要特征。

2.5急性型病斑acute sickness spot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深绿色,霉层数量远比慢性型病斑多。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叶瘟即将流行的标志。

2.6发病率infested ratio包括病田率、病株率和病叶(穗)率等,是衡量稻瘟病发生程度的重要指标。

病田率是指取样调查的田块中发病田块的比率;病株率是指取样调查的稻株中发病株数的比率;病叶(穗)率是指取样调查的叶片(稻穗)中发病叶片(稻穗)的比率。

2.7品种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of cultivar水稻品种抵抗病菌侵入、扩展、危害的能力。

3 苗期叶瘟调查3.1 调查时间在3-4叶期至移栽大田前(3~5)d期间,查1次。

3.2调查田块和调查方法按品种、生长类型,选择发病轻、中、重的代表类型田,每类型田查3块。

采取五点取样法,每点20株,每块田共查100株。

以株为单位,调查病株数,严重度,急性型病株数,叶龄期。

按附录C(规范性附录)进行分级。

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1。

4 大田叶瘟调查4.1 定点系统调查4.1.1 调查时间自插秧后秧苗返青起,至始穗止,每5d调查一次。

4.1.2 调查数量和调查方法按当地水稻品种的布局状况和生态类型,选择发病条件好、发病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早播、中播、迟播三类型感病品种稻田各1块,每块不小于300m2,作为系统观测田,在整个观察期内不施用防病药剂。

每类型的每块田于近田埂的第(2~3)行稻内直线定查五点,每点查10丛稻的绿色叶片。

按附录C(规范性附录)进行分级。

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4.2 大田叶瘟普查4.2.1 调查时间分别在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查两次。

4.2.2 调查数量和调查方法按病情程度选择当时田间发病轻、中、重三类型田,每类型田查3块,总田块数不少于20块,每块田查50丛稻的病丛数,5丛稻的绿色叶片病叶率。

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直线隔丛取10丛稻,调查病丛数。

每点随机选取一发病稻丛,查清绿色叶片的总叶数和发病叶数,结果记入附录A表A3。

调查叶瘟发生实况,结果记入附录B表B1,在破口初期预测穗瘟发生情况,结果记入附录B表B2。

5 穗瘟调查5.1 定点系统调查5.1.1 调查时间从破口开始至腊熟初期止,每5d调查一次。

5.1.2 调查数量和调查方法在原叶瘟定点系统调查稻丛内继续观察。

病轻年份原定点的稻丛不能明显反映病情趋势时,应从定点处外延扩大到50丛稻进行观察。

按附录C(规范性附录)进行分级。

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4。

5.2 穗瘟普查5.2.1 调查时间在黄熟期进行。

5.2.2 调查数量和调查方法按品种的病情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轻、中、重三类型田,总田块田数不少于20块,每块田查(50~100)丛。

采用平行跳跃式或棋盘式取样,结果记入附录A表A4(在备注中注明普查)。

调查穗瘟发生实况,结果记入附录B 表B1。

6 空中孢子动态观察本项观察只在有条件的区域病虫测报站进行。

6.1 设置规格采用自控启闭式孢子捕捉器,臂长(15~17)cm ,微型电动机转速1500r/min ,捕捉器距田面高度1.3m 。

6.2 开机捕捉时间和管理每年开机时间可以从水稻抽穗前一个月至抽穗止。

每天凌晨3时开机,捕捉2h 。

早晨收片,同时换上涂有粘胶的玻片。

粘胶由100mL 四氯化碳加10g 白凡士林溶化而成,装入密封瓶内。

粘孢片采用有机玻片,大小厚度同一般载玻片。

6.3 镜检和记载每天用10×10倍带十字推进器的生物显微镜计数18mm ×18mm 范围内的分生孢子数量,一般宜当天专人镜检完毕,调查记载格式见附录A 表A5。

7 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7.1 调查时间分别在分蘖末期和黄熟期结合叶瘟、穗瘟普查分别进行一次。

7.2 调查范围调查当年主栽品种和品种种植比例。

7.3 调查方法按品种的病情程度,选择发病有代表性的轻、中、重三类型的不同品种,总田块田数不少于20块,每块田查50~100丛。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按附录C (规范性附录)进行品种抗性划分。

结果记入附录A 表A6。

8 调查资料的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损失率按式⑴、⑵、⑶计算: a.发病率计算公式I (%)=100•Z P (1)式中:I ——发病率(%); P ——发病株(叶、穗)数; Z ——调查总株(叶、穗)数。

b.病情指数计算公式R =100)(⨯••∑Mi i D P D P (2)R ——病情指数; P i ——各级发病数;D i ——各级代表值; P ——调查总株(叶)数; D M ——最高级代表值。

c.损失率计算公式C (%)=100)(⨯••∑Mi i S P S P (3)C ——损失率(%);P i ——各级病穗(株、叶)数; S i ——各级损失率; P ——调查总穗数; S M ——最高级损失率。

9 发生程度分级 9.1 分级方法分5级,以病情指数及其发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百份比例确定各级发生程度。

9.2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见附录D 。

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10.1 测报资料收集收集水稻主栽品种、稻作类型、各稻作类型水稻种植面积及其它必要的栽培管理资料; 10.2 测报资料汇总归档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填入相应表内,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正式填入《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内归档保存,并将稻瘟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填入附录A 表A7。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稻瘟病》样册见附录A。

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年)测报站名盖章站址(北纬:东经:海拔:)测报员负责人表A1 苗期叶瘟调查记载表表A3 大田叶瘟普查记载表表A4 穗瘟调查记载表表A6 品种抗病性情况统计表(稻作类型:)表A7 稻瘟病发生防治的基本情况附录B(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注:从叶瘟始见时汇报,逢每月1、10、20日上报。

注:1.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初期汇报。

具体早稻在6月1日,中稻及北方单季稻在7月11日,江淮单季晚稻在8月11日;2.“预报穗期降雨量”和“预报穗期平均气温”为破口、抽穗当月降雨量和平均气温,如破口抽穗期在下旬,则为下一月的降雨量和平均气温。

附录C(资料性附录)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C1 苗期叶瘟病情分级指标(以株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病斑5个以下;2级,病斑5~10个;3级,全株发病或部分叶片枯死。

C2 大田叶瘟病情分级指标(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以下;2级,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3级,病斑大而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10%;4级,病斑大而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0%~5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0%以上,全叶将枯死。

C3 穗瘟病情分级指标(以穗为单位)0级, 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下,或个别枝梗发病;2级,每穗损失5.1%~20%,或1/3左右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20.1%~50%,或穗颈或主轴发病;4级,每穗损失50.1%~70%,或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每穗损失70%以上,或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C4 品种抗性划分标准C4.1 叶瘟抗性分级指标高抗(HR),无病;抗(R),只有针尖大小的褐点或稍大褐点;中抗(MR),圆形稍长的灰色小病斑,边缘褐色,直径约1~2mm;中感1(MS1),典型纺锤型病斑,长1~2cm,通常局限于两条主脉间,病斑面积2%以下;中感2(MS2),典型病斑,病斑面积2.1~10%;感(S1),典型病斑,病斑面积10.1~25%;感(S2),典型病斑,病斑面积25.1~50%;高感1(HS1),典型病斑,病斑面积50.1~75%;高感2(HS2),叶片全部枯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