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地位和作用: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教师直接导入)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而这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认同的方向。
此时,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措施,包括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
3.进一步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实践应用,包括理论操作、模拟案例、实地考察等环节。
4.发现和解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 理论架构通过对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逐一进行讲解,准确理解各种分配法则和操作方法,增强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认识。
3. 实践操作和模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案例模拟操作,例如从公司利润中进行按劳分配、从团队总贡献中进行分配、从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中进行分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应用。
4. 实地考察通过前往社会实验室、企业调研、分享会等方式,实地考察不同分配方式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进一步加深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和实践效果。
5. 解决问题在掌握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应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后,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善用现有的工具和资源,以及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力等。
四、教学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案例模拟操作、现场考察和个人书写报告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分配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对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概念和特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按劳分配的作用第三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作用第四章:按劳分配的实践与挑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第五章:结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第六章: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关系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按劳分配中实现公平正义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联系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体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案例第七章:按劳分配与社会发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7.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按劳分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第八章: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8.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案例第九章:按劳分配的国际比较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9.2 教学内容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按劳分配国际比较的启示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小组讨论法: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让学生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展望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探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分配体系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基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初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初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理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体现,是激励人们积极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2. 学生对按劳分配观念的认同和接受。
教学准备:1. 教材《道德与法治》。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吗?这种分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按劳分配的内容,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是公平原则的体现,是激励人们积极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3.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按劳分配。
三、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按劳分配公平吗?为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按劳分配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3.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实际,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的感悟文章。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批阅。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1第一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发展要求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基础知识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有利于让三、思考问题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四、深化拓展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效率、改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交流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小组间的互动交流。
4.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2.问答题: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3.案例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题:针对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通过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实际运用和深入理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4.论文写作:请围绕“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
b.《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等相关学术论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但可能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和意义。
2.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学生对时事政治较为关注,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存在理解片面、观点偏激等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二)讲授新知
1.首先,讲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让学生明白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公平回报。
2.其次,介绍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并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3.再次,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讲解国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按劳分配的意义所在。
明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
2. 教学内容: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3.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5.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等环节。
二、教案: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加深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分配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
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课堂练习:1)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2)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按劳分配的优点是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1)按劳分配的不足之处是()。
A. 忽视了劳动的质量B. 无法体现每个人的贡献C.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过大D. 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A. 按劳分配B. 按资分配C. 按需分配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说课稿: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教案: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步骤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步骤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调查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学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请学生简要谈谈他们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了解,以及在学习这一制度过程中的疑惑。
2.案例展示: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3.问题引导:通过提出“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配制度的原则和内涵;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纠正不良价值倾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请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能直观展示分配制度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5.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分配制度的动态,选取一篇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密联系实际,将分配制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多种按劳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3.大致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1.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多种按劳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难点1.探究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按劳分配这个词,你们知道按劳分配是什么意思吗?有什么特点呢?”2. 讨论并总结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全班进行讨论。
最后,由几个同学总结出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将其写在黑板上。
B. 学习新知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通过PPT或白板讲解的方式,向同学们详细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要求同学们做好笔记。
按劳分配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劳动贡献来获取相应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它的特点是公平、合理和激励个人发展。
按劳分配强调个人付出与个人收益的对应关系,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掌握多种按劳分配方式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按劳分配方式的研究和介绍。
可以选择的方式包括:•报酬按技术劳动强度和技术复杂程度确定•报酬按工作岗位的风险大小确定•报酬按工作所在地的差异性确定•报酬按工作责任和业绩确定每个小组需要准备PPT或海报,将所负责的按劳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和案例进行展示。
其余同学要认真倾听和记录。
C. 拓展思考1. 辨析案例老师准备一些案例,让同学们进行辨析。
例如:案例一:小明和小华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小明的工作岗位风险较大,工作更加辛苦,而小华的工作岗位风险较小,工作相对轻松。
请问,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两人的报酬应该如何分配?案例二:小红和小李分别在北京和农村的工厂工作,两人的工作内容和贡献相同,但北京的生活成本更高。
请问,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两人的报酬应该如何分配?请同学们就这些案例进行思考,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设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在分配资源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不同分配方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设计一个有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分配意识和公平正义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其他常见的分配方式,并能分析其优缺点;3.理解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分配方式来解决特定问题。
三、教学内容3.1 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根据个体的劳动付出来决定其获取的收入。
学生首先将学习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并了解其核心特点:•个人所得与个体努力和贡献成正比;•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3.2 其他常见的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许多其他常见的分配方式,例如:•随需分配:根据个体的需求来分配资源;•平均分配:平均将资源分配给每个个体;•抽签分配:通过抽签来决定个体的分配权益。
学生将学习以上分配方式的定义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与按劳分配的区别和优缺点。
3.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现实中,不同的分配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补充、并存使用的。
学生将学习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索现实中多种分配方式如何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目标。
四、教学活动设计4.1 概念解释与讨论首先,教师将对按劳分配及其他常见分配方式的概念进行清晰、简洁的解释,并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对各种分配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4.2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将引入一些具体的案例,如资源分配、奖学金分配等,要求学生结合不同分配方式的特点,分析案例中使用何种分配方式更为合适,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深入理解不同分配方式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型综合课授课人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按劳分配的概念;理解:⑴按劳分配的定义;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例说明坚持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重点按劳分配难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紧密结合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开门见山。
讲授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教师提问)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决定其它两个方面。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要求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必然性、意义)二、多种分配主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2、按生产要素分配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课后附记1. 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罐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2. 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还有哪些?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
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
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情境展示为主线,进行情境模拟、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
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理解:1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通过本框的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快板(《老汉说事》老汉一家收入的来源)导入新课问题:请问同学们看出来什么门道?快板内容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老汉一家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可见我国的分配方式多样化,我国目前有哪些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就请听胡总书记告诉大家吧)多媒体播放视频,十七大报告。
师小结并引出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二)新课讲授(以石化为背景,以三位员工为载体,学习几种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让学生介绍石化有关分配的情况)然后走进石化车间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员工:(多媒体展示三名员工的情况,先整体介绍,然后介绍工资)情境一:石化车间的三位工人的工资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完成简单的初步工序,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1、安庆石化是什么所有制经济?2、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以什么尺度来确定的?3、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对按劳分配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按劳分配。
板书:(1)按劳分配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以下几点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解答)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
还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社会总产品扣除成本,企业利润,国家收入后剩下的部分,分给个人的,以货币的形式,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分配尺度: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一企业的同一领域)(师过度:刚才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我们就来学习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联系前面的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板书: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公有制经济中能不能有其他的分配方式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员工的意见。
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小李:我们都是同一车间的,我们应该一样多。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小张:谁干的多,干的好,谁分的就多!教师活动:(同学们讨论并分组回答)1、他们每人的想法属于那种分配方式?2、谁的分配方式可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先分析按需分配,然后分析平均分配,最后再分析按劳分配的意义)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两人的名言)分析按需分配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主义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讨论后得出结论: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大家讨论: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再分析平均分配)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提示: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小结并引出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让学生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两点比较:一安庆石化分配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把按劳分配和以往私有制经济的分配比较:因为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私有,所以他们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劳而少或,甚至劳而不获。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不得。
——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板书(3)按劳分配的意义第一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根本否定了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按劳分配的确是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看看胡总书记的评价。
(多媒体出示题目)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的意义重大,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小结: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从业人员占多数(包括了工人和农民等)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
教师活动:除了工资奖金津贴这些按劳分配的收入外,他们还有哪些收入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情境三: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小张:我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老王:我利用技术入了股,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
小李:我也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情境四:走出安庆石化车间小李说:我给周边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每条也有300元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每月收入也有2000元。
”思考:你要是他们,还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收入呢?这些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板书:(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同学们结合教材59页思考以下问题:(1)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依据是什么?这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特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多角色合一: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
所以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总结同学们刚才金点子,得出哪些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土地、信息要素。
辨别可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经营后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指私营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