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教材(91页)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影响 人类福祉。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 本地物种的生存。
2024/1/30
27
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透视
垃圾围城
城市化进程中,固体废 弃物产生量迅速增长, 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 围城现象。
2024/1/30
土壤和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处理 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 重污染。
8
水圈层结构与功能
水圈层结构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 水等。
人类活动对水圈层的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排放 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等。
水圈层功能
调节地球气候、提供水资源、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等。
2024/1/30
9
岩石圈层结构与功能
2024/1/30
岩石圈层结构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4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
反作用。
2024/1/30
研究任务
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 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技术途 径,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等 多个分支领域。
2024/1/30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环保 行为习惯。
29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0
2024/1/30
14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分析
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导致 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PPT 91页)
声级也叫计权声级,指声级计上以分 贝表示的读数,即声场内某一点的声级。 声级计读数相当于全部可听声范围内按规 定的频率计权的积分时间而测得的声压级。 通常有A、B、C和D计权声级。
2020/6/19
2、等效连续A声级Leq
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 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 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单位为dB (A)。
第四阶段:编写环境噪声影响的专题报 告。
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
• 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 确定
• (1) 对于包含多个呈现点源性质的拟建项目(如工 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的站场等)——固定 声源
• ①一般项目边界向外200m的评价范围可满足一级 评价的要求;
• ②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 ③若建设项目噪声源强较高或周围较为空旷而较
在常温下,在空气中的声速345m/s, 在钢板中的声速为5000m/s。
空气中声速和温度(t)间的关系为 C=331.4+0.607t
2020/6/19
4、波长:两相邻波对应 相同点之间的距离。
2020/6/19
5、频率(f)、周期(T)
频率为每秒钟煤质质点振动的次数,单位 为赫兹(Hz).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 在20-20000Hz内,低于20Hz叫做次声,高 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
第二阶段:开展工程分析、收集资料、 现场监测调查噪声的基线水平及噪声源 的数量、各声源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 声源空间位置等;
第三阶段:预测噪声对敏感点人群的影 响,对影响的意义和重大性作出评价, 并提出消减影响的相应对策;
第四阶段:编写环境噪声影响的专题报 告。
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当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愿时,总是说“祝您健康”,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用这样一种设问的形式
引出三点学习目标:1.树立正确的健康观;2.了解身心
健康的关系;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第31页,共95页。
(三)兴趣性原则
1 . 兴趣性原则是我们编写初中体育与健 康教科书始终遵循的原则。本书从学生的实际 需要出发 ,从吸引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这 样 ,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中水平 四的维度目标和水平目标。
第23页,共95页。
在具体学习内容中 ,结合我国体 育健儿在世界性体育比赛中取得的优 异成绩,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 会主义的教育。如93页足球教材内容 中的中国女足的为国争光的介绍。
第24页,共9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服从裁判、遵守 纪律、克服困难、拼搏进取等优良品质的教 育。 在许多的学习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 了这些教育思想。
第18页,共95页。
3 . 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要突出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育思想,重视启发式、探究式、 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改变把学生作为知识 的容器进行灌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
4 .教科书的编写要从学生的身体 、心 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的角度,设计本 书的框架和结构、选编教材内容 、确定学 习目标 、提出学法提示。
环境监测培训讲义(PPT 51页)
2、水环境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 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 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 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 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防治措施:1、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 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2、禁止在水体清 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3、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 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 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 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 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 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 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环境监测的实质-环境介质的表征
是什么? 指标的定义
环境质量 指标
如何测? 测定原理方法
有何用? 代表的环境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
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
防治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 态自我修复功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 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把 水保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 提高。加强宣传,依法推动封禁管护的顺利 实施。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3389环境科学培训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摘自百度文库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环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本概念一、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其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其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四、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品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直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时”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组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道德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德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德范畴四、环境道德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四、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
环境科学基础教材(
• 4.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
• 植物和微生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吸附周围空 气中或者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的、无机的化 合物,把它们吸收、分解、同化或者排出。
• 动物则对活的或死的有机体进行机械的或生物 化学的切割和分解,然后把这些物质加以吸收、 加工、利用或者排出。
•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 • 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 例如: • 水环境要素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 • 大气环境要素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
• 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
• 2、环境要素的特性(P15) • 1)最差限制律 • 2)等值性 •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 4)出现有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 (2)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 • 第二代环境问题主要指全球性环境问题,其规模和
性质以及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远远超过第一 代环境问题。(严重性) •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 • ②臭氧层破坏 • ③酸雨问题越过国界 • ④危险废物在全球转移 • ⑤生物多样性锐减
• (三)环境问题的本质
• 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为的环境问题随 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 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 源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乃至枯竭和破坏。
• 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环境的“资源 观”和“价值观”。
•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它包含了2层含义:
• 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 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 状态);
统编版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12《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设计
12《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低碳生活每一天》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
教材设置这一学习专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全球的气温变暖的现状,认识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灾难,了解地球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再次增强环保意识、危机意识,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过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
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地球‘发烧’了”。
该板块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具体数据中了解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以及气候变暖的原因。
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减少我们的碳排放”。
该板块设计了以“探究身边的碳排放”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反思自己的生活,明白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制造二氧化碳。
教材第88页呈现了三幅气候在悄悄发生变化的插图,主持人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球‘发烧’的症状呢?”旨在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到生活中去了解、感受地球“发烧”的症状。
下方的“知识窗”则呈现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变暖的具体数据,引导学生从具体数据中进一步感受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教材第89页接着以三张照片和文字说明地球变暖给全球带来了灾害。
“想一想”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多可怕。
教材还呈现了地球“发烧”的原因,用拟人化的故事进行了解释,便于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产生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的。
教材第91页三幅插图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大量温室气体的来源,鼓励他们再到生活中去探究。
“知识窗”让学生知道全球变暖的事实,意识到地球继续变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激发他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懂得“减碳”的意义所在。
教材设置“减少我们的碳排放”的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的碳排放。
汇报交流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生活中很多物品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进而让他们认识到还有大量被忽略的碳排放。
“说说我的‘低碳经’”呈现了“为了减少碳排放,我们已经在行动”的交流分享活动场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丰富“减碳”经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90、91页“案例1”: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 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动力来自外部。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 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水也比较容易受人类干 扰,而岩石受人类直接影响较小。 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 重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94页“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D E A B C
“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地 壳 中 碳 元 素 减 少 海 平 面 上 升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滥伐森林 淹 没 沿 海 低 地
大 气 增 多
气 温 升 高
气 候 变 暖
极 冰 融 化 大气
作业:
1.完成《地理填充图册》之本节内容。 2.完成《新课程学习指导》之本节内容。 3.复习、预习。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 的一个方面。
第92页“案例2”:水土流失是 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 程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 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 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 的。 说明由自然地理环境内 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发 展演化具有整体性。
环境科学与气象学培训教材
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
大气运动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主要由地 球自转、公转、地形和热力作用等因 素引起。
天气系统
包括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台风 与飓风、雷暴与龙卷风等,对天气变 化有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指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过程,包括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 素的变化。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变化等) 和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公众环保意识提升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 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社会共治机制建立
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参 与环境治理,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环保社会组织培育
扶持和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优势 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环保公众参与平台建设
搭建环保公众参与平台,畅通公众表达环境 诉求的渠道,保障公众的环保参与权。
PART 05
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和技术
减缓气候变化途径和政策措施
01
02
03
04
能源转型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减少化石 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节能减排
实施节能政策和技术,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交通和
绿色建筑。
生态保护
加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 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碳汇
能力。
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 策法规,推动国际合作和国内
物理法(如换土、深耕翻土等)、 化学法(如淋洗法、化学氧化法等 )、生物法(如植物修复、微生物 修复等)。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 建筑垃圾等。
环境生态学课件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 发明与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发展 史上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人类大规模的改变了环 境的组成和机构,进而改变了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带来了新的环 境问题。工业生产把大量深埋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加工利用 投入环境中,“三废”是生物和人类所不熟悉的,难以降解,同化 和忍受。
4.隐显性
除了事故性污染,一般污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例如:一个废电 池扔到环境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5.持续性 事实证明,环境对于其遭受的污染和破坏,具有持续反映的特
征。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代人的健康,而且可能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 隐患。
6.灾害发大性 事实证明,蝴蝶效益在整个生物圈中是普遍存在纪50—6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环 境问题突出。自产业革命-1984年臭氧层空洞,“八大公害” 事件,是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
着协调作用。
(二)环境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征
人类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干扰,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巨 大和高速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征:
1.整体性 人类环境的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坡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所 以人类生存环境和保护,从整体上看,是没有地区界限和国界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教案、教学反思及听课心得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碳排放认识较少,对其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从白色污染说起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7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你见过哪些塑料产品?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二:认真看一下第73面的阅读角
(1)生阅读教材第73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环境污染大搜查
活动与探究一:查一查
(1)生阅读教材第76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白色污染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如果你发现了白色污染,你会怎样处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76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1)生阅读教材第8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垃圾?
☆你遇到这些垃圾会如何处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第81面的活动园
(1)生阅读教材第8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你们家一天会生产多少垃圾吗?
《环境学基础》教案9
第九章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一节 全球性环境问题概述(见《跨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学导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随著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正由小范围、低强度演变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危害。
一、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和实质1.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从以下几个方加以理解:范围: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
环境破坏区域与污染排放点多,影响区域广泛。
程度:具有严重性、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大,且作用时间长。
比狭义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更为严重,因为自然灾害具有不连续性和区域性。
其严重程度可以以“社会悖论”来解释,即每一个人(国家)都尽可能多地占用公共资源(自然资源),却导致灾难性的社会后果—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大环境(如大气、水、土、海洋和全球生物系统等),而不是狭义的小环境(如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大环境一旦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问题:即属于矛盾、困难、危机。
对于地球来说,它是一种叠加人为过程的自然演变现象。
章申院士称全球环境问题为“地球的新行星现象”。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要经历的必然阶段。
以往人类每当从自然界获得利益的同时,就制造了一种新的灾难,其后便以十倍的努力去克服它,然后再燃起新的希望,周而复始的循环,结果是地球越来越远离自然状态,这种螺旋式变化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2.全球环境问题的分类(1)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的两种问题①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所产生的问题。
②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资源与环境问题。
由于发达国家消费的需求、畸型消费、大型工业和新产品生产所产生的问题。
(2)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分为两类① 第一环境问题自然力引起原生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在实验室或野外模拟环境条件, 研究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 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数学模型法
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环境模型,预 测和评估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和 影响。
01
观察法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直 接观察,收集环境信息和数据。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 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环境问题的 看法和态度。
水污染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种类 、危害及防治方法。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水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现 状、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利 用策略。
土壤环境
土壤组成与性质
土壤改良与保护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 组成部分及其性质。
土壤退化原因、改良措施及保护策略 。
土壤污染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危害及防 治方法。
生物环境
04
02
自然环境系统
大气环境
01
02
03
大气组成与结构
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气 溶胶等组成部分,以及大 气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
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来源、种类、 危害及防治方法。
大气环流与气候
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季风 环流、气候类型及影响因 素。
水环境
水体类型与特征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 海洋等水体类型及其各自 特征。
加强国际间环境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应对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生 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 监管和治理。
气候变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
“三新一德”之《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资料
“三新一德”之《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道德(3页):就是通过理想、信念、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舆论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与手段。
2、依法治国(3页):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3、以德治国(4页):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职业道德(4页):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5、教师职业道德(5页):简称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领先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理想(16页):是人们对事物的最高追求,它是有科学依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努力能达到的希望和目标。
信念:是理想的强化状态,是推动理想实现的动力。
理想信念:是理想和信念的结合,它在人们的道德品质中属于主导地位,是道德认识到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心环节。
7、社会理想(16页):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它在人们的理想中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是一个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8、职业理想(17页):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
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
9、生活理想(19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吃、穿、住、行、休息、娱乐以及恋爱、婚姻=家庭的向往和追求。
10、教育观念(27页):是人们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的认识。
11、科教兴国战略(29页):就是指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主体周边相关客体的集合客体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和运动的。
环境法中的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丹顶鹤的环境保护区内部:滩涂、沼泽、水域等保护区内其它生物,保护区周边农田迁徙路线上相关湿地、农田等人类的环境学习环境: 学校、教室、机房实验室、图书馆教师、学校氛围学校周边: 活动中心、城市宿舍、食堂、操场依照主体(中心事物)的差异,区分环境类型:地球的时空环境、植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建筑物的环境、城市环境、小区环境、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生产环境、办公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科研环境、技术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人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原生的自然环境及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人类的环境依照客体的差异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伦理道德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物理环境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医疗修养环境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改造而形成的。
第二节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1地球上的生物:真菌、真核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病毒植物: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2.地表形态:陆地: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水域:河流、湖泊、海洋、沼泽3.自然环境功能:树林为例:生态功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光合作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面对需求的功能木材、果实、油料、香料、休闲欣赏大气层为例生态功能保温作用:保障物质循环(C,N,水)保护作用:提供氧气库、反射电磁波面对需求的功能:提供物质、提供飞行环境森林草原、江河湖海、湿地、大气环境、农田、植被、生物多样性矿产、动植物、水、生态环境、土地和土壤、生态功能为主及面对需求的功能事物的功能由事物本身的特性以及人类的需求决定自然环境物质多样、形态多样、功能多样自然环境多样性4.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人的需求物质的需求:衣、食、住、行、用精神的需求:教育、旅游、休闲、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咨询…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健康的需求、舒适的需求、享受的需求、发展的需求……需求因人而异,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尽头的无穷集合以用品为例70年代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六大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收音机90年代三大件:商品房、小汽车、电脑、电话、音响、影碟机、手机、笔记本物品种类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物品越来越大众化人类的创造人的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灵感等偶然因素的差异、需求的差异、教育背景差异、工作条件差异创造本身的多样性,创造结果的多样性人类创造的结果地球上出现了自然环境不能形成的大量人工创造的事物1.人工环境建筑:茅草屋、竹楼、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土楼房摩天大楼、别墅、教堂、庙宇、宫殿……乡村、城市、工厂、学校、园林、道路、广场、军事基地汽车、火车、潜艇、军舰、宇宙飞船、空间站……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工环境各具特色2.技术技术创造来自于实践经验和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农业、医学、电子、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化工、水利、冶金、土木工程、环境保护、轻工、纺织、城市规划、航空航天、海洋开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技术日新月异3.其它精神文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戏曲小品、话剧歌剧、电影电视、雕刻美术、文化传统、..乐……经济农牧业、制造业、商贸仓储、交通运输、文化咨询、旅游休闲、金融保险、医疗保健人的需求和创造需求主体多样、需求客体多样创造本身多样、创造结果多样需求和创造的不断发展人类需求和创造的多样性相互作用的效应目前环境科学的多数分支学科正在解读各种各样的环境效应,以及其背后的规律。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用界面多样、作用方式多样、作用过程多样、作用效应多样、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形态多样性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江、河、湖、海……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迁移、分散、富集、转化、降解、循环……•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多样性提供选择、产生竞争、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保障和促进和谐第三节人与环境的和谐——环境学核心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和谐程度提高五大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和谐人口剧增、适应生存环境污染、环境安全生态破坏、环境健康资源耗竭、环境舒适自然灾害、环境欣赏不和谐的音符五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岩崩气象水文灾害: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资源耗竭: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土壤资源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的结果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大地放大了环境舒适:环境舒适的表现适宜的人口密度、充足的绿地广场、良好的环境质量、便捷的城市交通、宽敞的住宅、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方便的服务系统、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舒适的人居环境环境舒适的量度环境舒适的量度绿地、森林、水面、人口密度适宜、合理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先进、城市文明……环境欣赏环境欣赏的内容人的精神需求:1、自然景观山水、天象、气象、生物形象美、色彩美、动静美、朦胧美、气息美、寓意美2、人文景观文化遗产、城市建筑、园林绿化、工艺美术和谐美、色彩美、人文美、特色美环境欣赏的量度量度自然景观特色、自然环境质量、人工环境质量、城市特色、历史文化沉淀……人与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人工环境的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环境和谐不等于人与自然和谐第四节环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规律的作用,其作用状态有三:规律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之为协同规律作用方向与目标背离者,称之为颉颃规律作用方向与目标偏离者,称之为偏离当五类规律的作用方向都与目标一致时,称为五律协同。
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若要实现重大战略目标,其行为必须实现五律协同。
第五节环境科学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规律。
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经济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科学其它分支学科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数学水环境学大气环境学土壤环境学生物环境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合作用环境规律环境伦理环境法理环境管理社会规律公民国家政府环境经济科学——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联合作用环境规律经济规律经济学环境学国情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规律与技术规律的联合作用环境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环境监测技术X 环境环境评价学环境规划学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变迁渔猎文明阶段(100万年—公元前8000年)农业文明阶段(公元前8000年—公元1800年)工业文明阶段(公元1800年—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文明阶段(20世纪90年代—)自公元前40 000年开始的世界人口发展估计(如图)1、渔猎文明人口数量没有超过1千万和谐程度处于安全与生存阶段2、农业文明人口开始缓慢增长人口增长起伏较大人口年增长率为0. 06%人口由500万增长到8亿左右和谐程度处于基本生存阶段3、工业文明人口开始高速增长人口年增长率为0.76%人口由8亿增长到50亿和谐程度处于环境健康阶段4、后工业文明人口继续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变缓和谐程度向舒适、欣赏发展第二节人口变化与环境人口总量变化与环境人口分布变化与环境1、人口总量变化与环境2.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3.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人口总量剧增→对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使用→①气候变化②生态破坏③资源耗竭④环境污染⑤土地退化⑥物种灭绝人口总量的变化与气候资源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生物资源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土地资源人口总量的变化与水资源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矿产资源例:修水库、围湖造田改变地面状况改变气温改变降雨例:温室效应、酸雨释放大量气体改变气温改变降雨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生物资源物种灭绝→生态破坏森林减少→气候变化草原退化→多样性锐减人口总量的变化与水资源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水体污染→水资源缺乏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矿产资源对矿产能源过度开采与利用→环境污染对矿产资源不合理开采与利用→资源耗竭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人口分布变化与环境人口变化的内在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技术规律、环境规律自然规律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对人口分布的影响:1.气候因素2.地形因素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分布图面积占全国的54% 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4%面积占全国的46%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6%经济规律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区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空间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社会规律对人口总量的影响文化、宗教、政策、战争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等技术规律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医学水平、技术革命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引发人口迁移环境规律对人口总量的影响环境承载力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中国人口迁移大趋势山区→平原乡村→城市内地→沿海第三章大气环境第一节大气概述一、大气的成分1、N2、O2等气体2、水滴(如云滴、雾滴)3、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花粉)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二、大气的分层:五层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大气成分1、微粒:种类:固体微粒与液体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