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
也是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篇1《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乱,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听了老师的精彩的讲解和自己对项羽的性格的大概了解,情不自禁对项羽的英雄陌路感慨万分:1有勇而无谋史书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
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可是后来他却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一意孤行,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2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
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其为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3孤性多疑亚父范增以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而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
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对比刘邦手下谋士如云,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
可见孤性多疑所导致的用人不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4残暴成性项羽入关以后,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而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虏掠,使“秦民大失望”。
项羽对人民犯下了这样强盗的行径,人民反过来又惩罚了他,在垓下之围出逃后阴陵迷路时,向一位老农问路却为老农所骗,误入绝路而被汉军赶上。
可悲的是他至死也未能醒悟,自刎之前还是认为:“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哎到死了都不认输!细细品位项羽的性格: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凡事智在勇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历史趣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项羽的悲剧性格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导语: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
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有机会在乱世中问鼎的,但是其性格却造成了其最终被刘邦打败,下面奇趣探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羽的悲剧性格。
.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他一身傲骨,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他毁灭了一个王朝,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千秋基业。
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
项羽的悲剧性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凶残好战
项羽的弱点之一是鲁莽、暴戾的个性。
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的帝王应该是圣贤式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仁者。
因此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能征善战的君主更受人景仰,这一点不难从谥号中看出,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谥号中带个“文”字,因为“文”涵盖了文治、仁德、爱民、谦逊等内容。
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这就注定了他灭亡的结局。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足可说明其性格中具有暴戾因子。
秦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挣脱,所期望的乃是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
但项羽不能体察百姓的心思,他顺势消灭了暴秦,却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只要有任何妨碍其成就霸业的,都会想尽办法铲除。
《史记》记载项羽活埋秦卒二十余万人便是明证。
二、直率,感情用事
生活常识分享。
项羽性格探究

每读项羽,多少次扼腕长叹,多少次起坐彷徨,“喑牾 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下的是殷殷不绝的回响长 鸣于历史的群山万壑。多少次夜读《本纪第七》,乌江口献 头不倒率性长呼的身影徘徊于心头,久久不去。 项羽死了,死于横刀自刎的剑下,死于歌哭言笑的率性 里,死于至死不悔的长呼中,死于乌江亭口的最后寒秋中。 项羽死了,死在江畔慷慨激昂的陈辞里。 项羽死了,死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征战后。 项羽死了,死在一个义气汉子的纯洁真情里。 项羽死了,汉王朝则象一座战争的墓冢,英雄庙堂,在他 倒下之际轰然站起,独霸历史五百年的空间。
……项羽不杀刘邦是基于他的英雄心理,或者说是建立在他对自身勇气 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确实,项羽从会稽起事开始,攻城掠地,拔营下寨, 从来就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怕”字,诚如他在垓下之围后对他的手下所言,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即使他只剩下二十八员 骑兵,仍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斩兵杀将,如入无人之境。这种 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足可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 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那么,这种勇气是否如人们所评论的那样是盲目的、 逞匹夫之勇呢?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连刘邦自己也多次承认不如项羽,韩 信也认为刘邦善用人但不善打仗,没有多少军事才能。事实上,楚汉战争爆 发后,项羽仍有多次消灭刘邦的机会。一次是在彭城之战中,汉军大败,逃 至灵璧东睢水上,结果不是被楚军所杀,就是跌落睢水,睢水为之不流。楚 军将刘邦团团围住,眼看刘邦插翅难逃,谁知“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 扬砂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 去”。这一役刘邦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差点儿女不保,而太公、吕后则被楚 军生擒。第二次是项羽为救彭城,追刘邦至荥阳,并夺取汉军供粮通道。虽 然刘邦用陈平计离间了项羽与范增,但楚军仍将刘邦死死围住,最后刘邦只 有通过牺牲城内两千女子及将军纪信,带数十骑从城西门悄悄出逃。由此可 见,当时的项羽完全没有必要采用暗杀的手段来消灭刘邦。如果不是他在其 他方面的失策,如焚烧阿王宫,动辄屠城,所过无不残民,放弃关中四塞之 地而东归彭城等,他完全有能力控制刘邦。因此,他的英雄心理是有相当基 础的,并非妄自尊大。
性格之悲剧—评项羽—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高中生作文_议论文

性格之悲剧—评项羽—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高中生作文性格决定人生。
项羽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是锐不可当的青年霸王(27岁),刘邦是年逾半百的垂老之人;项羽是名将之后,刘邦是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是乌合之众。
后项羽宰割天下,声势如日中天,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
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大逆转,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而刘邦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
这场被称为“猛狮与胡郎”的历史对决的结局归咎于性格。
项羽的失败,正是性格上过分自信,依赖军事的结果。
他出生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终结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
他凭着天赋的用兵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27岁时逐步立下惊人功绩,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
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锋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四面楚歌的滋味。
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的叛变,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致使霸王昙花一现,功败垂成。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致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一个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夷的人,怎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目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度,残忍有余,仁善不足。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英雄来说,是致命伤。
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的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展开全文在司马迁《史记》中,项羽的悲剧型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后人都认为项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然而,项羽虽然伟大,他的胆略和骁勇中却夹杂着粗俗与盲目,在经历楚汉之争后,项羽竟败给了曾经甚至不能称之为对手的刘邦,而落得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终成一个悲剧人物。
性格决定命运,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使项羽一步步由强变弱,最终也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和悲剧的命运。
其一,胸怀大志但目光短浅。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
早年的项羽就胸怀宏图:对“足以记名姓”和“一人敌”的书剑一学便觉“不足学”,而渴望学“万人敌”的兵法;观秦始皇游会稽,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远大的抱负,不能不让项梁为之惊奇。
正是凭着这样的志向和愿望,他和项梁率八千江东子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根本性胜利。
但是,项羽又表现出鼠目寸光。
项羽只想复仇称霸而没有一统天下的强烈动机,在推翻秦王朝后,显得被动,目光短浅。
刘邦攻进关中后,接着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这时项羽不经思考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
曾有人劝项羽,说咸阳是帝王之都,若要称皇帝,就应该“都咸阳”。
但是项羽认为“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一心想回家乡。
于是,他在戏下大封诸侯之后,便回了彭城。
项羽这一做法致使天下又回到了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
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没有看到这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已经是中国历史的迫切需要了。
其二,智勇双全但政谋不足。
项羽由于天分、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钜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项羽当时军属宋义,宋义消极怠战、贻误战机,在有利于义军的形势下,项羽果断地杀掉了宋义,掌握了大部分的楚国兵权,从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为以后他成为西楚霸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项羽人生悲剧的解读

项羽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垓下之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楚汉两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者通过三个刀枪剑影的场面描写,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英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功以经营天下。
他本人的性格作为一个争夺天下者就存在着缺陷,才导致了英雄末路的悲剧,也就是说从性格上讲他缺少一代帝王的秉性和韬略。
《垓下之围》又分为三个小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
我认为作为争王天下的人,性格上的缺陷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霸王别姬,私情满怀,轻重不分:故事的开始: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刘邦抓住了项羽及楚军的思乡情重,使出的攻心术带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如果项羽当初不思回归,而是占据关中,称霸天下时,何来楚人沐猴而冠与四面楚歌?大丈夫本来就是四海为家、天下为公。
何来家乡与私情!由此可见他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心胸。
接下来作者描写项王听到歌声的第一个反应惊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一个惊字,反映了他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心理素质不高,不善于应对突发事件。
接下来的行动不是赶快想对策,却作诗别姬!做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用武力夺得天下的项王,此时此刻他露出了小儿女态!情字当头,还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军岂不人心涣散?就是为了安定军心他也不该如此。
关键时刻他应该从容不迫,冷静地分析形势,赶紧寻找突围方法,以保全楚军实力为当务之急!重情是平常人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作为争天下者,在生死关口不以天下事为重,而重私情就是一个很大的性格缺陷。
分析项羽的性格悲剧作文

分析项羽的性格悲剧作文
项羽呐,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史书里总是伴随着悲壮和不甘。
作为一个最初只是个小小农夫的他,竟然能在动荡的战国时期崛起,一路打败了强敌,统一了六国。
可惜啊,就在他把手伸向天下之时,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
老实说,项羽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虽然他天资聪颖,勇猛过人,但他的个性又太过张扬霸道、狷介暴躁了。
就拿他对待韩信这个心腹大将来说吧,明明是位赫赫战功,他却由于一时嫉妒和猜忌,把韩信流放到遥远的荆州。
更不用说他后来对付Liu Bang的方式了,根本就是把持不住火气,斗气盖过了理智。
不过嘛,也不是所有的错都在项羽身上。
毕竟那会儿的环境注定了他很难活成温文尔雅的诗人。
作为一个由农民起家的将军,他从小就吃尽了苦头,见惯了人情冷暖,所以难免会对权力和荣耀格外眷恋。
加上身边都是些狐朋狗友,只知唆使他杀伐果断,哪里会引导他走向仁德之路?
可怜项羽啊,他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世徘徊,被人们同情,被人们遗憾。
如果他当初能更有定力、更有远见,或许今天就不会有人把他和刘邦的故事当成一段佳话来讲述了。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2)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2)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关键词:项羽,悲剧,悲剧性格,美学意义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项羽也如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些悲剧主人公一样彻底毁灭了,然而他却像巨人一样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在经久不衰的谈论着这个‚楚霸王‛,谈论他的人格的魅力,谈论他失败处透出来永恒的成功。
对于他的失败的结局,多归因于他的性格,由是而形成他特有的性格悲剧。
朱光潜先生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
‛毋庸臵疑,项羽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
这个秦汉之际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短暂的一生戎马倥偬,驰骋疆场,足具英雄胆略。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因为个人性格而导致了他最后失败的悲剧结局。
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悲剧的人物命运源于悲剧的人物性格。
一、悲剧与性格悲剧1、悲剧及其美学意义(1)悲剧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美学史上占有及其更要的地位,悲剧一向被人们称之为‚崇高的诗‛,它反映的是一种悲壮而又崇高的美。
所以,悲剧是一种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的艺术作品,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悲剧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2)悲剧的美学意义在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对于悲剧的美学意义许多美学家、学者都对其做了很丰富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等都对悲剧美作了详尽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在‚永恒正义‛前的和解。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摘要]本文着重阐述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却又犹豫不决。
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共同构成了项羽悲剧。
[关键词]项羽英雄形象性格缺陷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
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
结合你所学过的课文,论述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结合你所学过的课文,论述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其师从秦国将军楚公,与同
门友人刘邦跟随楚公征伐四夷,夺取九州之威,而率乌孙兵进逼秦宫时闪耀出暴光,奋发有为把天下争霸,尽数挥霍天下之力,并因此失败而成为经典的悲哀的结局。
从项羽的一生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勇武、性欲、跋扈刚毅等特点。
其勇武有夸
张之势,拥有无人觊觎的彪悍力量,跋扈刚毅,能屈原于禁服下,而他力能耐任,让他完成军令中剧烈的冲击,他运用勇怒和非政治斗争,可见其能量。
此外,他也有极强的性欲,用性欲手段来确立其在楚宫的地位。
然而项羽的失败具有复杂的原因,首先,其于刘邦的分裂导致了其失败,刘邦
选择救世主真挚而坦荡,便相对狂妄和尖锐爱斗实力与野心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项羽由于过分贪婪,他中途经过彭城,说一切都献上,迅速白象、黑象、玉酒,大量金银铜兵器,以及将近两万拥立他为帝的人们,失去民心,从而导致其最后的失败。
总之,作为典型的军事人物,项羽具有勇武、性欲、跋扈刚毅的性格特征,但
是由于其过分贪婪以及与刘邦的抉择,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特点是豪爽、自信、积极进取、信守承诺,但是同时又十分刚愎自用、残忍好杀、多疑。
项羽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人物,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具有复杂矛盾的多种性格特征,他的人生虽然已失败告终,但是他的人格魅力被后世所承认。
项羽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项羽东城之战中,被数千名汉军重重包围,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但是他临危不惧,战力极强,导致汉军竟然无法将其制服,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项羽的武力值是非常高的,且十分骁勇善战。
在杀宋义一事之时,又体现了项羽的果敢,他杀宋义,夺走兵权,解决了起义军的燃眉之急,且在杀宋义之前,还在士兵面前宣布了宋义的罪行,制造舆论,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一点谋略也无。
项羽性格的弊端
不过项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他出生高贵,形成了刚愎自用的狭隘性格,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在其它方面都极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压制贤能之士,导致韩信、陈平等有才之士都叛楚归汉。
论项羽的悲剧

论项羽的悲剧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秦朝灭亡后的“七雄之首”,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内,与刘邦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战。
即使在失败之后,他仍然被后人称为忠臣、英雄和豪杰。
但是,项羽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他的悲剧源于他的个性和非凡的才能,以及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项羽的失败。
首先,项羽的自我妄想和骄傲导致了他的失败。
在项羽的眼中,他是一个英雄豪杰,他有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勇气。
同时,他认为刘邦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是自己的轻松对手。
然而,在战争的过程中,项羽的自信让他犯了许多错误。
他不顾士兵们的意愿,一意孤行,导致了军队的溃败和士气的低落。
此外,项羽也不肯听取忠告,自作主张,导致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失败。
可见,项羽自负的性格极大地阻碍了他的成功。
其次,时代背景也极大地影响了项羽的命运。
项羽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战国,历经许多战乱和动荡。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的分裂和社会的不稳定,让人们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加上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更是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时代脉络下,项羽作为一个军阀,想要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是非常艰难的。
最后,项羽所处的环境也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在关键的战斗中,项羽的配将韩信叛变,导致了大规模的失败。
同时,项羽的部下中也出现了叛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最关键的是,刘邦拥有更为强大的外援,让他在人力和物力上占有更为优势的位置。
此外,项羽在打仗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天气,地形和粮草等等。
这些条件的不利因素共同导致了项羽的败北。
综合来看,项羽的悲剧并非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尽管项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最后熄灭的光芒也表现出他的失败。
他的悲剧内在地包含了他所代表的时代特征,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缺陷。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历史,客观地评价人物,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为我们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项羽为例,就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浅谈项羽的悲剧及其现代启示

年 少 时 的 项 羽 , 不 愿 读 书 , 不 愿 学 习 剑 法 , 只 想 学 翼蔽沛 公 ”,阻止 了项庄 的刺 杀行动 ;樊 哙闯帐 ,指 责项
“ 万人敌 ”的兵法 ,但又 “ 肯竟学 ”,不能坚持 到底 。 不
在 观 看 秦 始 皇 游 会 稽 时 的 盛 大 场 面 时 , 他 竟 然 脱 口而 出 : “ 可 取 而 代 也 ” 。 这 些 基 本 表 现 出 了项 羽 的 性 格 特 征 , 彼
格 的悲剧英雄 ,在风起 云涌的秦末 农 民大起 义中 ,迅速 崛 斗中 ,身 为统 帅的项羽 ,身先士卒 、冲锋在前 ;楚军将士 起 ,所 向披靡 ,推翻 暴 秦 ,号令 天 下 ,成 为莫 可 与抗 的 在楚 汉相争 的大 舞台上很 快陨落 了,他的悲剧 引人深思 ,
的价 值 观 、人 生观 都 将 产 生深 远 的影 响 。
选 了司 马迁 的 《 羽 本 纪 》 , 作 为 司 马 迁 最 得 立断 ,杀死 宋义 ,取而 代之 。他先派 当阳君英
《 项羽本纪 》最大 的成 就就在 于它成功地 塑造 了项羽这 位 布、蒲将 军带领两万精 兵渡河 ,切 断秦军运粮通 道;随后
盖 世 英 雄 的形 象 。项 羽 , 这 个 充 满 传 奇 色 彩 、 有 着 复 杂 性 亲帅主力破 釜沉舟 ,渡 河救赵 ,和秦 军展开殊死 决战 。战
过人 ”。项家世代 为楚将 ,这是项羽 兴兵起义 的资本 ,也 还 同 意刘 邦前 来谢 罪 。 “ 门宴 ”上 ,刘 邦谢 罪 ,是 委 鸿
是 他 成 就 英 雄 霸 业 的 基 础 。其 祖 父 项 燕 为 秦 将 王 翦 所 戮 , 曲 求 全 、 迷 惑 项 羽 , 目 的 是 缓 解 矛 盾 、 保 存 实 力 ; 范 增
我眼中的悲剧英雄项羽

我眼中的悲剧英雄项羽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领起义大军攻入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带领群臣列队投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
随着革命对象的覆亡,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也日趋白热化和公开化:农民起义的领袖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长达4年之就的楚汉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
4年以后,原本实力强大的相遇却最终输给了当时简直不足以称为对手的刘邦,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
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
项羽的性格悲剧可以从楚汉战争的史实中得到印证。
项羽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勇而无谋。
且不说它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单就史书记载的“身长八尺,力能扛鼎”而言,也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
这方面还可以从以下两个史实中看出: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竟吓的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事后向一人打听,方知到对方便是项羽;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逃亡途中,汉将杨喜穷追不舍,项羽勒马回首,竟吓得杨喜人仰马翻,兵退数里。
项羽正是靠着他那冲垮三军、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项羽虽勇,却只是匹夫之勇,它“寡谋”,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项羽入关后,曾有人劝他在关中称王,不料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在咸阳抢劫一空后,它带着抢来的财富和百万大军还都彭城(徐州),把一个富饶无比的关中拱手让给了刘邦。
众所周知,秦时的关中不仅有山河之险、关隘之固这些天然屏障,并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定都称王的风水宝地;而此时的彭城地处东南一隅,既无山河之险、城池之固,而且尚欠开发。
而项羽却不顾这些客观情况,一味地追求锦衣还乡的个人体面,后来的史实也证明项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致使他在日后与刘邦的军事斗争中因地形不利而处处被动,待到垓下被围时,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浅谈项羽的悲剧之所在

浅谈项羽的悲剧之所在摘要:项羽是司马迁笔下一个丰富饱满的文学形象,也是他十分推崇的悲剧英雄。
项羽的悲剧首先在于他的政治抱负违背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不符合历史发展。
其次在于他摆脱不了自小所受道德文化的束缚,一直在自我良心下作困兽之斗,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治国用人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与缺陷。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是失败者,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项羽永远作为悲剧英雄被世人永记。
关键词:悲剧英雄;违背;束缚;治军用人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从没有尺寸封地,到兴起于田间陇亩之中;历经三载,就率领五路诸侯诛灭暴秦,分割天下,分王诸侯;再到后来的鸿门宴放虎归山,楚汉相争;直至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一幕幕的情景使项羽的形象愈加鲜明饱满,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悲剧英雄的血泪历程。
项羽的悲剧使我们惋惜,使我们喟叹,使我们伤感,但更使我们深思。
其实相遇的悲剧色彩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他始终未走出自我悲剧的情怀,下面我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浅谈项羽的悲剧之所在。
一从历史发展角度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推进,文明代替野蛮,先进取代落后,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出身在“世世为楚将”的楚国贵国家庭中的项羽,感受家与国的苦难与仇恨,自小就立志推翻秦朝。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与其叔父观看秦始皇游会稽时,说出了一句惊人的话“彼可取而代之也”。
在后来的灭秦战争中,项羽几乎把握了整个时局形式。
他勇猛威武,骁勇善战,很快带领诸侯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
此时的他目标准确而单一,符合整个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但在秦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之后,基本已经取得整个反秦盟军领导权的项羽,却忘记了人民对和平的呼喊,时代对统一的召唤。
他不是要统一全国,而是希望能回到楚庄王当年问鼎中原,趾高气扬的时代,希望能再次像楚庄王那样得到“列国从长”的地位,并希望长期维持这种在分封割据中己为大的状态,甚至幻想在政治上恢复到春秋战国时互为讨伐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软弱迂腐呆板
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
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
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
问鼎咸阳,烈士封王。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
”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卒,为击破公军。
”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
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词“谢罪”所化解。
刘邦谦的口气,使项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盘托出告密人草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壁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
就是未声,仍然放不下自大虚荣的架子。
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
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级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留下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
”为什么无颜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
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既是伤害。
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
固然项羽是高贵,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
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
这恰恰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
世界上哪有从来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来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
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
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二、残忍暴烈、专横独断。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人烧宫室。
有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作为统帅者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从不召开军事会议,向来算作主张,身边少有谋事。
对待部下,士兵,不知体恤,对待百姓,残暴。
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注定他不能做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
三、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残暴和仁慈软弱好像是矛盾的。
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文学就很矛盾。
他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
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佰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却“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准可才“拨剑起舞”,而项佰未经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攀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入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而称赞赐酒,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呼”
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已经给项羽分析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
可鸿门宴的整个过程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黯然不应,对刘邦下不了手,终于让刘邦这只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为自己留下了失败的祸根。
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坚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谋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汴公也。
”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
”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过于仁慈。
项羽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给刘邦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
则愎自用,不听从劝告。
使他最终出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四、生性多疑、小家子气。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忠臣。
他七十岁从军、想成就一番事业。
陈平认为他是项羽不多几个“骨鲠之臣”的头一名。
然而这位“骨鲠之臣”却被刘邦用“小儿科”的计谋给轻而易举地离间了。
这个“小儿科”计谋居然让项羽这样一个统帅者中计,立马起疑心,致使范增离开他。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者。
说到项羽的小家子气,韩信给刘邦分析项羽时是这样评价“项羽为人不错,关心体贴下属。
可是,别人有了功劳,原应封土赐爵的,他却反印信捏在手里,舍不得给人,这简直就是“妇人之仁”。
的确,项羽的嘘寒问暖与刘邦的封土赐爵相比确实显得小家子气。
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占领咸阳,却、放着现成皇帝不做,烧杀掠抢一番又跑回彭城当楚霸王去。
部属劝说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
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真是小家子气?王佰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
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一个项羽自己扶上台的傀儡楚王都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可见其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正是小家子气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民心。
也正是这小家子气,小以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臂膀。
于是,他身边哪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远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想印。
这就是恭敬爱人的项羽,却不如简慢骂人的流氓刘邦得人心。
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佰,郫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
他一听说“沆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起都不想便下令发兵,但终因项佰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啤词:“谢罪”而取消进攻计划。
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沆分军”的目的是一溜烟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
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必将导致自己的失败。
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
项羽本是可用之人,确错居用人之位。
他能征惯战,每一个局部的战争和战役都所向披靡,因而他无须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强化了他的刚愎自用,史书记载中他少有笑脸,经常是“怒日”,“大怒日”,这些都表现了他极强的自尊,或者说是虚荣。
只有乌江的自刎时才仰天长笑。
楚汉争霸一开始时,项羽的性格已经预示他最终会走向失败。
但其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折服,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得意的小人。
藏书没有缔造一个王朝。
有人说他目光短浅,不会用人;有人说,他不会仁政安民,策略失误。
他沐猴而冠,自矜功伐,在政治上太幼稚,没有刘邦圆滑,军事上太自大,没有韩信谨慎。
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与项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性格决定命运,他悲剧命运是由其性格造成的,站在历史长河中,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
李清照健作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
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