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基础试题03-03 1423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一、基础回顾(加点字解释、名句填空、画线句翻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要点总结(一)实词1、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6)久负盛名(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8)誓天不相负(9)不明不暗,负屈含冤(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数(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2)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天有常道,地有常数矣(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5)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6)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8)数吕师梦叔侄为逆(9)范增数目项王(10)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11)数罟不入洿池(二)虚词何1.用作疑问代词。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国君治理国家应以_________为本。

2.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不饥不寒。

3.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产。

4.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心。

5. 孟子主张,国君应_________,以养民。

6.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教民。

7. 孟子指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安民。

8.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富民。

9.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强民。

10.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以乐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国君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A. 富国强兵B. 民为邦本C. 礼教为先D. 法度严明2.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对待百姓?A. 严刑峻法B. 宽以待人C. 以德服人D. 以利诱人3.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产?A. 征收重税B. 轻徭薄赋C. 强制劳动D. 限制自由4.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养民?A. 以兵养民B. 以食养民C. 以财养民D. 以德养民5.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教民?A. 以武教民B. 以文教民C. 以礼教民D. 以法教民6. 孟子指出,国君应如何安民?A. 以武力安民B. 以德行安民C. 以财宝安民D. 以权势安民7.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富民?A. 以战争富民B. 以贸易富民C. 以农业富民D. 以工业富民8.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强民?A. 以武力强民B. 以教育强民C. 以财富强民D. 以权力强民9. 孟子强调,国君应如何乐民?A. 以娱乐乐民B. 以文化乐民C. 以宗教乐民D. 以政治乐民10.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心?A. 以法律约束B. 以利益诱导C. 以道德感化D. 以权力压迫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民为邦本”的观点。

《寡人之于国》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课内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弃甲曳.兵()数罟..()()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饿莩.()洿.池()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课外提升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

2023年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2023年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旳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旳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旳孟子旳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旳“凶”字旳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 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旳重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旳政治思想是( )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旳旳重要措施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旳贫富悬殊,这种体现措施是( )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一直旳论题是( )A. 民何以才可以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旳主线措施 D.实行王道旳对旳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旳是(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旳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旳有两个生动旳比方最终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习题练习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习题练习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举2.下列句中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A.七十者衣帛食肉B.填然鼓之C.王无罪岁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下列句子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诸子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B.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因为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庠”“序”都指学校,“庠”指小学,“序”指中学。

古代孝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谷不可胜食也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无失其时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语言表达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献爱心本身是好事,说明人们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天被洗四五次头、掏好几次耳朵。

“井喷式”献爱心没有温暖老人,只是沦为部分人缺乏诚意的表演,甚至让他们沉浸在自己“有爱心”的虚幻满足感中。

其实,老人们并非排斥献爱心,而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更渴望细水长流的关怀。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 .数罟不入洿池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曹刿请.见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 .王好战,请以.战喻 D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 .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①②③⑥B .②④⑥C .②④⑤⑦D .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检测练习一、 选择题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练习题

《寡⼈之于国也》基础练习题《寡⼈之于国也》基础练习题⼀、加点词语解释1.请以战喻。

2.寡⼈之于国也。

3.弃甲曳兵⽽⾛。

4.树之以桑。

5.不违农时,⾕不可胜⾷也。

⼆、翻译题1.养⽣丧死⽆憾,王道之始也。

2.王⽆罪岁,斯天下之民⾄焉。

3.直不百步⽿,是亦⾛也。

三、词语积累1.凶:①逢凶化吉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兵:①弃甲曳兵⽽⾛②上使外将兵③可汗⼤点兵④兵旱相乘3.胜:①沛公不胜杯杓②⾕不可胜⾷也③予观夫巴陵胜状④览胜4.树: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独树⼀帜③鸟宿池边树5.时:①四时之景不同②脱我战时袍③⾃云先世避秦时乱④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⑤斧⽄以时⼊⼭林6.数:①扶苏以数谏故②数罟不⼊污池7.发:①⼑刃若新发于硎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③舜发于畎亩之中④涂有饿莩⽽不知发8.直:①中通外直②系向⽜头充炭直③直可惊天地,泣⿁神④直不百步⽿四、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颁⽩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3、涂有饿莩⽽不知发(涂通“途”)五、异读字1、五⼗者可以⾐帛矣(yì,动词,穿)2、然⽽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六、词类活⽤1、填然⿎之(名词动⽤,击⿎)2、是使民养⽣丧死⽆憾也(“⽣”“死”为动词名⽤,译“活着的⼈”“死去的⼈”;“丧”名词动⽤,“为……办丧事”)3、王⽆罪岁,斯天下之民⾄焉(名词⽤作动词,译为“归罪”“归咎”)(五)重点习惯句式1.或……或…… 译为“有的……有的……”例“或百步⽽后⽌,或五⼗步⽽后⽌”2.直……⽿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3.是……也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也”4.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例“是何异于刺⼈⽽东之,⽈‘⾮我也,兵也’?”(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亦⾛也②⾮我也,岁也。

(《寡⼈之于国也》)2.状语后置:①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树之[以桑]3.宾语前置:然⽽不王者,未之有也七、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A.兵刃既接(已经) B.弃甲曳兵⽽⾛(拖着)C.数罟不⼊洿池(密) D.涂有饿莩(野菜)2.选出加点词属于古今词义转移的⼀项()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四体不勤,五⾕不分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其臭如兰3.下列“以”字⽤法相同的两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悲 B.斧⽄以时⼊⼭林C.东临碣⽯,以观沧海 D.不赂者以赂者丧4.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项()A.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答案:⼀、加点词语解释1.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________。

2.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么他的行为可以被描述为________。

3. 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物质财富,还取决于________。

4. 孟子提出,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________,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5.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________中,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繁荣。

6. 孟子强调,统治者应该________,这是获得人民支持的关键。

7. 在孟子的观点中,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必须________,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8. 孟子提倡,国家应该________,以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9.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________,那么他就能够赢得人民的爱戴。

10.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这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标志。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什么思想?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2.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哪些方面?A. 物质生活B. 精神生活C. 政治权利D. 所有以上选项3. 在孟子看来,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是什么?A. 增加税收B. 强化军事C. 保障民生D. 扩大领土4. 孟子提倡的“仁政”是指什么?A. 以武力征服B. 以德治国C. 以法治国D. 以利诱民5. 孟子认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什么?A. 强大的军队B. 丰富的资源C. 人民的拥护D. 君主的英明6.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A. 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人口多B. 不担心资源少,而担心资源分配不均C. 不担心国家小,而担心国家大D. 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平等7.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什么有关?A. 统治者的智慧B. 人民的勤劳C. 国家的地理位置D. 国家的自然资源8. 孟子提倡的“王道”是指什么?A. 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B. 以德行感化人民C. 以权谋控制人民D. 以利益诱导人民9. 孟子认为,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国家的强大B. 人民的幸福C. 君主的威望D. 国家的统一10.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是什么意思?A. 国家是人民的根本B.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C. 君主是国家的根本D.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试卷第 3 页,总 3 页
1. A 【解析】
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 B“亡”通“无” ; C“庭”通“廷” ; D“员”通“圆”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A
【解析】试题分析: A 状语后置与例句同【 B.被动句 C. (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要写错别字。本题是对孟子文学常识的考查。要熟记孟子的字,注意“子舆”不要写错,还 有孟子的作品,以及“四书”文学的常识。
13.①食:名词作动词,吃。 ②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③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④衣:名词作动词,穿。
⑤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文中意。如①食:名词
是说木匠干木匠活,故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规”的意思,应为“圆规”。 6.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 A 项,“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第 1 页,总 4 页
判断句。 B 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状语后
置句; C 项,“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D项,
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进行劝说时,要 情理并重,语气要尽量委婉,合乎身份,并且答题时,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注意稳重喻体
的选用要符合文段的内容,要能阐释文段要表明的道理。
12.子舆 孔孟 亚圣 孟轲及其弟子 儒家 《论语》《大学》《中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除了熟记文学常识的内容,还要注意不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D.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②④⑥B.①⑦⑩C.③⑥⑧D.④⑤⑨8.翻译句子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笞怒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

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yè)兵饿莩.(fú)养生丧.(sāng)死B.鸡豚.(tún)不入洿.(wū)池畜.(chù)养C.数.罟(shù gǔ)狗彘.(zhì)不可胜.(shēng)食D.孝悌.(tì)衣帛.(bó)庠.(xiáng)序之教解析:A项“莩”读“piǎo”;B项“畜”读“xù”;C项“数”读“cù”。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解析: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

“检”,应解释为“约束”。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虚词“于”“以”“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对于,介词);④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⑦填然鼓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解析:考查词类活用:A项中“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

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孝悌(dì)鸡豚(tún)养生丧死(sāng)不可胜食(shēng)B.数罟(gǔ)庠序(xù)畜牧(xù)弃甲曳兵(yè)C.饿莩(fú)狗彘(zhì)撼动(gǎn)然而不王者(wáng)D.洿池(k uā)颁白(fēn)粟米(lì)衣帛食肉(jǐn)2.下列文字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B.养生丧死憾也。

王道之始也。

C.不可,只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下面的分类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③必勿使反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⑥夜缒而出,见秦伯⑦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⑧河曲智叟亡以应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⑩少益耆食,和于身也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C.①②③④⑤D.⑥⑦⑧⑨⑩4.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③养生丧死憾也。

王道之始也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5.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或五十步而后止③河东凶亦然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少:更减少。

C.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欢打仗。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最新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最新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yè)兵 数罟(cù ɡǔ) 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C.孝悌(dì) 饿莩(piǎo)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 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 项中“无”通“毋”,不要。

答案:D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解析:或:有的人。

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

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

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 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四、简答题1.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王道仁政思想2.“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是什么?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两句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一是揭露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二是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4.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为线索。

5.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什么是连锁推理?在这篇文章中哪部分运用了连锁推理?以前一次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推理方法叫做连锁推理。

这篇文章中论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运用了连锁推理。

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说明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2)作者是怎样在大比喻中套用小比喻的?作者以“战”喻治国;以“弃甲曳兵而走”喻治国失败;以“百步而后止”喻邻国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笑邻国之君。

(3)这段话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类比法。

2.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推理方法?连锁推理(3)这种推理方法有什么好处?增加文章前后的承接关系,使文章新意层出,气势充沛。

3.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

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 ? ?请以战喻(yù)【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 ????B.②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⑤【答案】 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答案: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对比(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说理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归纳论证C.对比论证D.类比论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4、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回答:A.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比喻、设问。

B.这段话是谁所问?他为什么要以“战喻”?答案:孟子所问。

因为“王好战”所以就“请以战喻”。

C.这段话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有何作用?答案:这里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是为了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战,曹刿请见B.臣请为王言乐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D.请君听我弹一曲3.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1.D 2.B 3.D 4.D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玉体(贵体,表示尊重对方) 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黎民(百B.庠序(殷代的学校) 萧墙(宫门内的照壁) 社稷(国家) 山陵崩(国王或王后死)C.饿莩(饿死的人) 弭谤(阻止) 面刺 (指责) 孝悌(敬爱兄长)D.数罟(密网) 膏腴(肥沃) 豚彘(小猪) 洿池(浊水不流)3.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参考答案1.A(B项中“庠”应读为“xiá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

C项中“莩”应读为“piǎo”,声调易标错。

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2.B(“庠”、“序”都是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 3.C(A项的“于”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

) 4.D(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2)()(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B.数罟不入氵夸池(洼地积水)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3.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1)();(2)()(1)非我也,岁也A.年岁B.时光C.年成D.星宿名称(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强取;季节B.丧失;时机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6.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①移其粟以河内②请以战喻③以五十步笑百步④斧斤以时入山林二、课文阅读训练“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1.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________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另外,请用~~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2.这部分第一段共五句,可分几层?请回答,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3.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D.不胜枚举4.“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孝悌之义B.树之以桑C.百亩之田D.邻国之政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氵夸池(数罟:密网)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6.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7.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A.使用比喻句式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排偶句式D.使用排比句式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 2.(1)C (2)D 3.(1)C (2)B6.①介,表对象②介,表方式③介,表凭借④介,表条件二、1.七;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分三层: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

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

【创新能力训练】1.帝,者。

善,也。

2.①好②善于③友善④友善⑤友善⑥友善3.①伟大的②大的美德③大的4.有,通“又”。

5.与人为善。

善意地帮助别人。

6.①处处吸取别人的长处②和别人一同为善【学科渗透训练】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区别得分高低的其实只有14分;高考作文的评分有待改进。

一、解释句中红色的字词:1、河东凶2、河东凶亦然3、填然鼓之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王无罪岁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词古今意义各有什么不同。

1、河东凶亦然2、非我也,兵也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四、文句翻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五、问答题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你是怎样看的?六、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