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收名词解释答案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1. 税收: 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税收负担: 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 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 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 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 税基: 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 边际税率: 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 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 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11 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社会保险税: 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
11.税目: 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14 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 税率: 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国家税收参考答案(整理版)

《国家税收》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活动。
2、税收原则:税制原则即税制建立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判断税收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制定科学的税收原则,始终是设计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
3、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保持均衡。
4、税收成本:税收成本是指征纳双方在征税和纳税过程(该过程开始于税收政策的制定,结束于税款的全额入库)中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的总和,具体包括征税成本、纳税成本及课税负效应三个部分。
5、资源配置职能: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是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
7、税源:税源即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8、税基:税基是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计算的基础,也称计税依据。
一是指某种税的经济基础。
二是指计算交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即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
它包括实物量与价值量两类。
9、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
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中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10、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按同一比例增长的税率。
11、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是按照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减去按照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之后的差额。
它是在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常数。
12、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是随着课税对象数额增加而递增的税率。
13、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以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
在课税对象数额提高一个级距时,对课税对象全额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
14、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但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则依其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别计算。
《税收基础》作业1参考答案

《税收基础》作业2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纳税环节:
是税制中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2、从量税:
是指以课税对象实物的计量单位为计税标准的税种。
3、价内税:
是指计税价格中包含应纳税款在内的税种,即以含税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种。
二、论述题
1、营业税税率共分几档?为什么这样设计?
答:
现行营业税的税率,共分九档,是结合不同行业、类别的利润水平和消费水平,分行业实行有差别的比例税率,税率幅度为3%~8%。此外,对娱乐业规定了5%~20%的幅度比例税率。金融保险业适用税率为5%。夜总会、歌厅、舞厅、射击、狩猎、跑马、游戏、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游艺、电子游戏厅等娱乐行为一律按20%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应税行为的,应分别核算不同税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提供营业额的,从高适用税率。
4、分析:
①用应税消费品换取生产资料应视同对外销售,并以纳税人同类应税消费品的最高销售价格作为计税销售额。
②销售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按应征消费税税额减征30%。
计算:
①小轿车应纳消费税=450×8%+〔81.9/(1+17%)〕×8%×(1-30%)=36+70×8%×70%=39.92(万元)
②小客车应纳消费税=13.2×2×5%=1.32(万元)
⑫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
定额税率为0.5元/斤;比例税率不变,分别是25%和15%。
三、计算分析题
1、分析:
该项规定属于起征点,达到起征点的按收入全额征税。
计算:
应纳税额=8000×10%=800(元)
2、分析: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征税对象3.纳税人4.税率5.超额累进税率6.减税、免税7.起征点与免征额8.税收体系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某)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某)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某)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某)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税率)。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

5.均等牺牲说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绝对相等。比例牺牲说要求每个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
用与其税后效用之比相同。(V)他们的含义
6.古典学派亚当•斯密的“确实”、“便利”、“节省”原则实质上就是税收的经济效率。(X)行政效
率
7.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除了一次总付税(人头税)之外,其他任何税制都可能产生额外负担。所以
5.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满足的社会共同需要,应有全社会的成员来分担,而这种分担又必须通 过向人民收费来实现。 (X) 人民课税来实现
6.牺牲说产生于19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法国)、穆勒(英国)以及英国
著名财政学家巴斯泰布尔等。这种学说认为,税收对于人民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国家是一种牺牲。
3.一般说来,从价固定税率的形式有()。
A.产品从价固定税率B.行业从价固定税率C.地区从价固定税率D.幅度从价固定税率
4.减税、免税具体包括()。
A.减税B.免税C.起征点D.免征额
5.对于一个税种来说,按一种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被确定的纳税环节的多少,课征制度可以分为
( )。
A.—次课征制B.两次课征制C.多次课征制D.每次课征制
现实中的税收制度只能尽可能地接近中性,以减少额外负担或效率损失。(V) 税收中性
三、选择题
1.在现今理论界比较公认的税收原则有()。
A.财政B.稳定C.公平D.效率
2.瓦格纳的国民经济原则提出了()。
A.充分原则B.弹性原则C.慎选税种原则D.慎选税源原则
3.公平原则包括( )。
A.受益原则B.公正原则C.能力原则D.平等原则
4.税收有哪些职能?研究税收职能意义何在?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征税对象3.纳税人4.税率5.超额累进税率6.减税、免税7.起征点与免征额8.税收体系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税收考试题及其答案

税收考试范围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
(2)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3)代收代缴义务人:指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和单位。
(4)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5)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6)税率:是指纳税人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与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7)边际税率:是指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
(8)税收原则:就是国家设计税收制度、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9)受益原则各人所承担的税负与其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0)能力原则: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1)最小牺牲说(边际均等牺牲说):全体纳税人因纳税所直接牺牲的效用最小,即全社会所获得的效用最大(12)税收行政效率即征税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中耗费成本最小。
征收费用——直接的征税成本。
缴纳费用——奉行纳税费用(13)税收的经济效率:它要求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损失最小。
(14)税收的额外负担: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纳税人正常的经济决策,从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5)税收职能:税收职能是税收这一分配范畴自身固有的和经常起作用的职责或功能(16)税收调节职能:是指税收在取得收入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社会成员占有社会产品份额,影响其经济利益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功能也称调节经济职能或经济职能。
,(17)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等方面做出的反应, 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用。
电大专科国家税收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电大国家税收试卷《国家税收》一、单项选择题1、税收“三性”的核心是( A )。
A、无偿性B、强制性C、固定性D、有偿性2、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属于( B )A、生产范畴B、分配范畴C、交换范畴D、消费范畴3、构成税收制度的基础性要素是( C )。
A、税率B、纳税人C、征税对象D、征税人4、税收的核心要素是( B )。
A、税目B、税率C、免征额D、起征点5、适用于按征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率是( B )。
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累进税率D、差别税率6、税收分类的最基本方法是( D )。
A、按计税依据分B、按收入归属分C、按税负是否转嫁分 D、按征税对象分7、某一征税对象无免征额规定,如果计税依据是100元,税率为10%,按规定要加征二成,则应纳税额是( A )。
A、12元B、120元C、22元D、30元8、调节纳税人税收负担的纵向公平问题,税率形式多为( B )。
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边际税率D、固定税率9、为了解决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的问题,累进税率表中一般规定有( B )。
A、平均税率B、速算扣除数C、固定税额D、边际税率10、税收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D )A、征税主体B、税收法律关系的对象C、纳税主体D、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二、多项选择题1、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BCD)。
A、自愿性B、固定性C、强制性 D、无偿性2、决定税负的因素是(ABCD)。
A、经济发展水平B、政府职能范围C、财政收入状况D、宏观经济政策3、税收的基本要素有( ABD )。
A、纳税人B、纳税对象C、扣缴义务人 D、税率4、我国现行税率分为( ABC )。
A、定额税率B、比例税率C、累进税率 D、幅度税率5、按计税依据分类,可以把税收分为( CD )。
A、直接税B、间接税C、从价税 D、从量税6、税收的基本职能是( AB )。
A、财政职能B、经济职能C、维护国家权益 D、促进对外交流7、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区别表现在( A C D )。
税法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税法复习题一.概念题12-16分1.税制:税制是税收制度的简称,指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称。
2.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它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流转税:流转税是以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劳动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个税种组成的总体。
4.所得税:所得税是以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期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各个税种组成的总体。
5.直接税:直接税一般是指税收负担不能由纳税人转嫁出去,而必须由自己负担的税种。
6.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税收负担可以由纳税人转嫁出去的税种。
7.从价税:从价税即从价计征的税种,是以征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量依据,按一定比率计算征收的税种。
8.从量税:从量税即从量计征的税种,是指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量依据来计算征收的税种。
9.价外税:价外税是指税金附加在课税对象价格之外的税种。
10.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是交纳税款的主体。
11.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12.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代缴纳税人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3.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或课税客体,指税法规定必须征税的客观对象,表明国家征税的标的物。
14.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均规定相同征收比例的税率。
15.累进税率:指同一征税对象,随数量(包括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增大,征收比例随之升高的税率。
16.速算扣除数:即为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减去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之间的差额。
17.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18.税目:是税法中具体规定应当征收的项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具体的征收范围。
19.税收负担:是指因国家的课税行为而相应地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数量或份额,从而对其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或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
国家税收试题及答案

《国家税收》复习资料第一至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和任务,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22、纳税人:是税制中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23、课税对象:是税制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234、计税依据:又称为税基,是指税制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235、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个课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固定的征收比例。
256、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一种税率。
257、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根据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
288、起征点:是根据税制的规定对课税对象确定的征税起点,达到起征点的按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达不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30 9、免征额:是根据税制的规定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的免于征税的数额。
无论课税对象数额是多少,每个纳税人都可以按规定扣除等量数额的课税对象,对扣除部分免于征税。
只就超过的部分征税。
3010、税率:是对课税对象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2411、加成征收:是根据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以后,再以应纳税额为依据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
3012、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2213、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应国家征税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损失。
12二、填空题1.税收是国家凭借__政治权力__________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2.税收三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税收是国家以___社会管理者_________的身分,依靠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上交利润是国家以____生产资料所有者________的身分,依据财产权力对国有企业收入进行的分配。
4.税收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税收的名词解释

税收的名词解释税收,指国家依法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方式。
它是一种由政府强制性地从个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获取财富的方式,以满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
税收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这些税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税率,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工资、奖金、稿酬、利息、股息等各种收入中扣除费用后,按照一定的税率纳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为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税额,它是企业利润的一种征税方式。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通常比个人所得税要高,这是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享受了更多的资源和利益。
增值税是一种按照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税款的税种。
增值税的征收方式相对简单,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金额减去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金额,得到的差额乘以一定的税率,即为应纳税额。
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种,它主要是通过对一些高档商品和奢侈品的税收,来弥补其他税种的收益不足。
关税是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一种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税种。
关税的不同税率和税种分类,对于国家的进出口政策和贸易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税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形式和税率都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以及财政状况都不尽相同。
税收的制定和调整需要考虑到经济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公平性,以及对于市场发展和创新的刺激作用。
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在征收方面,需要通过税务机关的组织和监管,确保纳税人按时缴纳税款,并进行合理的征收。
在使用方面,税收的收入主要用于政府的公共支出,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
合理的税收使用能够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税收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税收的征收机制和税率调整需要谨慎权衡,以防负担过重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1。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
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税基: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
边际税率: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11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
社会保险税: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11.税目: 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14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6。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完整版)国家税收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第一章税收的定义、本质及特征❖税收: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税收的本质: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上缴利润: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上交国库的一部分企业纯收入。
❖国债:即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
❖货币财政发行: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的行为,称为“隐蔽的税收”。
❖罚没收入:罚款没收收入的简称,是指国家主管部门和机关(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海关、物价等部门)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课处的罚款及没收财物的惩罚性措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费: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当事人提供某种劳务或某种资源的使用权,而向受益人收取的代价。
❖补偿基金:弥补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它是简单再生产赖以继续进行的保证。
❖积累基金: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它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
❖消费基金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属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赖以进行的内在和外在前提条件。
第二章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征税对象: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
❖税目: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
❖税源: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自然人:在法律上形成的一个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的普通人。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的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名义税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即:应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西财《国际税收》教学资料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各自的政治权力,在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跨国纳税人:是指超越一国的管辖范围,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管辖,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法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3.跨国所得:是指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重叠交叉征税的所得。
4.涉外税收:通常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人(包括外国企业和个人)征收的各种税的统称。
5.国际税务:也称或国际税务关系,包括国家之间的税收事务联系与制度协调,是协调国家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措施。
6.国际税法:是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简答题1.简述国际税收的形成和发展。
答:国际税收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纳税人所得的国际化;二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所得税。
所得国际化是国际税收产生的物质基础,只有出现跨国所得之后,才有为满足有关国家政府行使职能而征税的客观需要,即才有作为有关国家共同征收捐税的征收对象,从而才使国际税收的产生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跨越了国境,并有可能产生国家之间对同一笔跨国所得如何分享税收的问题。
只有在这个时候,客观经济状况才为国际税收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各国普遍征收所得税是国际税收形成的税制前提,没有它就不会引起国家之间对跨国所得重叠交叉征税矛盾的产生,就不可能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发生,从而产生国际税收。
而两个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的产生,是国际税收从非规范化阶段进入规范化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
2.怎样理解国际税收这一概念?答: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各自的政治权力,在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国际税收的概念:(1)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单独存在(2)国际税收涉及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离开跨国纳税人这个因素,国际税收关系不会发生;国际税收征纳关系所涉及的征税对象是跨国所得和一般财产价值。
《国际税收》试题及答案

《国际税收》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国际税收答:国际税收是指各国政府对跨国经济活动进行税收征管的总称,主要包括对跨国企业和个人在不同国家间的所得、财产、消费等征税的规则和制度。
2. 双重征税答:双重征税是指同一纳税人在同一时期内因同一征税对象而被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分别征税的现象。
3. 税收协定答: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签订的协议,目的是通过规定各国对跨国收入和资产的税收权利,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税收规避。
4. 转让定价答:转让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不同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商品、服务、资产转移时所使用的价格,这些价格可能影响到税收的计算和支付。
5. 常设机构答:常设机构是指在一国境内有固定营业场所并从事营业活动的外国企业或个人,是确定国际税收管辖权和课税对象的重要概念。
二、填空题(5道题)1. 国际税收的主要目的是避免________和防止________。
(双重征税,税收规避)2. 双重征税分为________双重征税和________双重征税。
(经济性,法律性)3. 税收协定通常规定了各国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税收权利。
(跨国收入,资产)4. 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转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5. 常设机构是确定国际税收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概念。
(管辖权,课税对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以下哪项不是国际税收的主要内容?(D)A. 避免双重征税B. 防止税收规避C. 税收协定的签订D. 提高企业利润2. 双重征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C)A. 税率的不同B. 征税范围的不同C. 各国税收管辖权的重叠D. 纳税人的不同3. 以下哪项不属于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D)A.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B. 转售价格法C. 成本加成法D. 市场价格法4. 税收协定的主要目的是(A)A. 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税收规避B. 增加政府收入C. 提高跨国企业利润D. 减少纳税人的税负5. 常设机构通常不包括以下哪一项?(C)A. 工厂B. 仓库C. 暂时性展览场所D. 办公室四、多项选择题(5道题)1.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用来避免双重征税?(ABCD)A. 税收协定B. 外国税收抵免C. 免税D. 分免法2. 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 税收管辖权的划分B. 税收征收程序C. 信息交换D. 争议解决机制3. 常设机构的特征包括(ABCD)A. 有固定营业场所B. 从事营业活动C. 在一国境内D. 由外国企业或个人设立4. 转让定价的目的包括(ABCD)A. 避免利润转移B. 确保公平税收C. 防止税基侵蚀D. 确保合理的税收分配5. 以下哪些属于国际税收协调的内容?(ABCD)A. 避免双重征税B. 防止税收逃避C. 信息交换D. 相互协助征税五、判断题(5道题)1. 税收协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
名词解释税收

名词解释税收税收是指政府通过对个人、家庭和企业收取的一种义务性付款,旨在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用于满足公共支出和提供公共服务。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现代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税收的主要特点是强制性和去向不明确。
税收是一种强制性的付款方式,个人和企业会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被要求缴纳税款。
同时,税收的去向并不明确,也不会等同于个人或企业所收到的政府服务的价值。
税收的使用由政府决定,用于满足公共支出需求,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公共教育等。
税收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通过收取税款,政府能够筹集到资金用于满足财政需求,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
其次,税收是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同财产、收入和交易征税的方式,税收可以对经济进行调节,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第三,税收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征税的方式,税收可以实现财富再分配,减轻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税收也是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机制。
通过对纳税人财务状况的监督和审计,税收可以限制政府的权力滥用,强化政府的责任和透明度。
税收的类型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给政府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
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间接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如消费税、增值税、关税等。
不同类型的税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有效性,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组合。
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
一个良好的税收制度应该具备公平、简洁、透明、有效等特点,为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提供保障。
同时,税收制度也需要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随时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名词解释税收

名词解释税收
税收是指政府对社会成员的一种财产转移,也就是说政府从一些社会
成员那里收取的收入。
税收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其中的财政收入包括
税收、特许权使用费、债券收益和各种其他财政收入。
企业和个人都需要
纳税。
税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税收是一种财政转移,政府从社会成员手
中收取财政;二是税收是一种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财政收入
的数量、结构和分布,以实现政策目标。
税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性税收,如增值税、消费税、所得
税等;另一类是特殊税收,如资源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社会保险费等。
税收的收入一般用于政府的支出,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
国家实行税收制度,政府将会角色改变,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使政
府有更多的财力来实施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等。
税收是一种社会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现实。
通过税收,政府可以调节和稳定经济发展,
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增加民生福祉,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2、消费税是以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3、分税制——是划分各个税种归属和管理权的办法,适应各级政府财政需要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4、税收保全措施——是指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纳税人限期缴纳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责成纳税人提供担保;对逾期未缴纳又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可以采取限制纳税人处理或转移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等具有预防性的保全税收收入的措施。
5、起征点是根据税制的规定对课税对象确定的征税起点,达到起征点的按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达不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6、税收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地设计应讲求效率,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用、经济运转的效应三个方面尽可能讲求效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7、中性税收——指国家在设计税制时不考虑或基本上不考虑税收对经济的的宏观调控作业,而是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制,政府不施加任何干预。
8、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
9、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具有法律效力并受国家律保护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
10、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应税行为实行依法登记的一项管理制度,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办理的一项法律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