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西迁始末和西迁路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匈奴xx始末xx路线

匈奴帝国分裂成xx两部,其实有两次。

第一次很著名,就是公元前50年左右,处于蒙古草原南部的呼韩邪单于因为打不过兄长郅支单于,所以南顺汉朝,表示愿意为汉朝戍守边关。这一举措,造成北部草原的郅支单于西迁到康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

此后,随着郅支单于被汉使都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和陈汤消灭,就是所谓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呼韩邪单于北归,匈奴再度统一,但是由于此时匈奴元气大伤,所以一直是向汉朝臣服,直到王莽时期再度与汉朝对峙。

第二次是在东汉时期,匈奴再度分裂,当时是因为天灾,北方草原大旱,生活困苦,所以蒲奴单于向开国不久的汉朝表示友好,派来和亲使者,并且要求经济援助。而当时匈奴老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因为没能被选举当上单于,心中愤恨,所以乘机派人混在队伍中来到洛阳,上表向东汉皇帝要求迁入塞内,效法祖父。

当时东汉开国正在困苦,北方边疆匈奴岁岁入侵,是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就乘机答应了比的请求。不久,比也自命为呼韩邪单于,正式内附入汉朝。汉朝接纳了他,并且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专门负责南匈奴事务,从此匈奴南北两部正式决裂为南北二匈奴。

南匈奴内附之后,北匈奴更加困苦,在北部丁零,东方鲜卑,还有南匈奴在南面防卫,所以只得一面袭扰边塞,一面连年要求以和亲的方式,希望能加大经济补助的同时,离间南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东汉打算彻底解决北匈奴的问题,当时首先是几条路线并行,第一是主力军北出讨伐,就是窦固等人率领鲜卑乌丸和南匈奴的骑兵,分四路向北进攻;第二是效法当年的张骞,在窦固等人北伐的同年,派班超再通西域,从而消灭龟兹于阗这两个向北匈奴提供资助的外库。

主力军北伐,可是北匈奴向北逃跑,战果不大;而班超虽然通了西域,可是经过2年的苦战,汉朝物资补给没有跟上,西域再度断绝。

虽然战果得而复失,但是这次远征的政治影响确实非常巨大的,从此北匈奴南逃人员不断,而常年臣服于匈奴的丁零西域鲜卑等诸多部落对北匈奴群起反噬之。在这段时间,经常出现鲜卑丁零大破匈奴,俘虏十数万口的记载。而北匈奴反击的记载,往往部队规模只有数千骑,到了这个地步,北匈奴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力量,都已经接近枯竭,灭亡指日可待。

具体对北匈奴的最后一顿组合拳,是汉朝的三次大军事行动。

首先是在公元89年,窦宪、耿秉与南匈奴的联军向北进行的大远征。北匈奴单于向西远遁,汉军一直追击到杭爱山,当时叫做燕然山,在此刻石记录功绩,也就是著名的“燕然勒石”。

第二次是公元90年,汉军联合南匈奴出鸡鹿塞,北匈奴大败,单于受创孤身逃走。

最后是公元91年,在金微山(也就是阿尔泰山)一带,汉军再度大破北匈奴。遭受惨重打击的北匈奴从此西迁进入康居,再也没有回到蒙古草原。自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兴起开始计算,整整三百年的草原大帝国彻底土崩瓦解。

北匈奴被汉朝打败后,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出现在新疆一带。按照《后汉书》中的记载,单于遁走乌孙一带。并且在公元105年和106年,还派遣使节向汉朝和亲,并且自称国家贫困,所以没有彩礼。汉朝没有同意,从此邦交彻底断绝。

公元107年,东汉撤销西域都护,从此北匈奴再度嚣张,公元119年,再度攻入甘肃西部,杀死汉将索班,在这种形势下,汉朝起用班勇为西域长史,打跑了匈奴伊蠡王,匈奴与汉朝较量的主战场转入了西域。

匈奴在西域的销声匿迹,是在公元151年,是与车师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较量失败的结果。

关于留存在乌孙的匈奴余部,有这样的记载:

“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北史》)

以上史料不尽不详,并且跟《后汉书》中记载产生冲突,因为《后汉书》在公元134年,还留下了讨伐匈奴,获得了单于家眷的记载。所以按照匈奴单于在西域最后的活动时间来计算,北匈奴西走康居并不是立即迁徙,而应当是在公元150年左右。

第二次西迁的具体原因不详,但从当时的周边势力环境推断,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鲜卑的崛起。

从公元141年开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领袖檀石槐的鲜卑大联盟号称“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攻乌孙”,到了公元17X年时,已经“尽据匈奴故地”。在灵帝年间,傲慢的檀石槐拒绝了汉朝的和亲,并且痛击了出塞讨伐鲜卑的汉军,从此汉朝边塞体系彻底瘫痪,鲜卑岁岁入侵并州和幽州。

在这种情势下,应当是生活在乌孙的北匈奴单于遭到了鲜卑威胁,所以率部再度西迁,流入康居,而残留在乌孙一带的匈奴诸部逐渐繁衍生息,再度壮大后建立了悦般,并且一直存在下去,直到被蠕蠕并吞。

自公元150年开始,北匈奴单于或者说是北匈奴西迁的主体,应当生存在康居一带,直到公元350年左右,开始向西方再度进攻。

在这方面,有《北史》留下的证据。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魏克姑臧,悉见虏。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北史》)按照现代研究的人种地理方位,《北史》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将阿兰跟粟特混淆在了一起。

证据就是,将《北史》中的“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跟前朝史书对照,不难发现这一点:

“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控弦者十余万人。与康居同俗。临大泽,无崖,盖北海云。”(《汉书》)

“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后汉书》)

“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通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在康居西北”(《魏略》)

所以很明显,无论是地理描述,还是渊源描述,《北史》中被杀王而占据其国的粟特,应当是生活在顿河流域的阿兰人才对。

那么我们看了,匈奴对阿兰的征服,到跟北魏通使的时候是公元445年,这个匈奴-粟特(阿兰)国已经累计三世,也就是数十年的功夫,再配合着往来的时间和道听途说的时间,推演中国史料上的匈奴入侵阿兰的时间,应当是在公元350年左右,完全跟西方史料中的匈任入侵阿兰,在时间上相差无几。

北匈奴这次再度向西迁徙,原因也是不详,但是配合着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公元350年左右,正好是蠕蠕向西入侵锡尔河流域上游的时候,匈奴自同一地区的康居向西迁徙,很可能就是迫于蒙古草原上蠕蠕不断向西涌动的强大兵锋。

至于公元350年到公元374年匈人征服阿兰的过程,在当时的罗马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思(330~390)写的《历史》一书中叙述的很清楚:

阿兰人跟康居人习俗相同,他们属于伊朗语系的白种人,身躯高大,仪容俊美,虽然过游牧生活,却不象匈人那样居住在帐篷里,而是居住在四轮和六轮的大蓬车里,用牛挽拉,作战使用车战。

匈人出现在顿河流域东面后,向西对阿兰人的国家展开进攻,阿兰人以战车为主力,敌不过骑射突驰的匈人骑兵,于是大败,国王被杀,国家被征服。一部分阿兰人逃散各地,但大部分阿兰人被接受为同盟,成为匈人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这样,经历了一万两千里的漫长跋涉,北匈奴人终于在公元374年,“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骤然来临”,抵达了欧洲的东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