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是指通过政府的努力,使全体公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这项工作的目标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效的解释。
1. 教育方面的成效: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建设使得不同地区的学校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分布。
这就意味着在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接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前景。
此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减少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
2. 医疗方面的成效: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建设使得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和分配,提高了全民的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建设和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使得更多的群众能够方便地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此外,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轻了贫困人口看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他们的健康保障水平。
3. 住房方面的成效:基本公共住房服务的均等化建设通过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使得居住条件差的人群能够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政府通过建设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提供了大量的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同时,城乡居民住房改造工程的推进,改善了农村和城市中的危房状况,提高了广大居民的居住条件。
4. 社会保障方面的成效:基本公共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保障。
政府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确保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减少了社会不公现象的发生。
总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政府的努力,全体公民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这使得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了推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三)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成就一、基本生存权方面这里阐述的成就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与基本生存权相关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住房保障和社会救济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
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
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
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
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
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
[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积极推进,但不能急于求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意味着财政资金在区域、城乡间的使用将更注重使全国人民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上享受到均等的权利。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是公共财政内在要求的“一视同仁”服务特征的延伸,是公共财政职能的深化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现阶段,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公共财政配合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大政方针而树立的协调目标,可以据此更为积极地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配套构建更为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来引导社会中各利益群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适当优化社会分配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改进社会总体的生存状态与福利水平。
政府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正确的把握,对于较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保障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政府必须着眼于维护经济基本面上所有市场活动主体的公平竞争,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而不直接干预市场的正常活动,这是与市场经济注重效率和注重起点、过程公平的本质要求相适应的。
其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超越“市场失灵”而提高资源配置综合效率,这又会促进市场经济运行结果的适当均平,从而有助于维护较高的社会稳定性,同时也维护和促进了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和可持续的较高速度。
因为一方面,政府以超越市场眼界的公共品供给为各地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有利于维护起点公平与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促使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向财政资源不足的地区转移财力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有效运用公共支出、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宏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效率。
整理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整理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
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及对策
CONTEMPORARYECONOMICS【摘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
本文首先分析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接着阐述了城乡公共服务差别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最后提出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城乡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确定了基调:包容性增长成为新的发展理念,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预示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期。
围绕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提高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抓手,加速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社会公平正义目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期,赋予了更新更深远的社会价值内涵。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它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新确立,预示着一个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淡化功利价值体系的和谐社会发展阶段的到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作了全面的论述:“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体现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根本原则。
三服务工作目标
三服务工作目标1. 背景介绍三服务工作目标是指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服务工作目标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目标一:服务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2.1 保障基本生活权益我们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这包括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2.2 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公务员和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技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满意的服务。
2.3 加强社区服务我们要加强社区服务,建设和谐社区。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便民、安全、文化等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目标二:服务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为了服务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3.1 优化营商环境我们要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
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资和创新创业。
3.2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3.3 促进人才发展我们要促进人才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服务。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目标三:服务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为了服务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4.1 加强社会组织服务我们要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提供社会组织发展和活动开展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西藏自治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
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和措施。
1.教育服务:尽管西藏在进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该地区仍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
2.医疗卫生服务:西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着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设备不足等问题,同时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结构也不平衡。
3.社会保障服务:目前,西藏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覆盖面广、保障力度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4.交通服务与通信服务:西藏地区的道路交通、航空和通讯设施依然不足,不仅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1.加强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提升医疗团队专业技能,推广现代化医疗技术,加大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力度。
4.改善交通服务与通信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运输网络和通讯网络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三、结语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西藏自治区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西藏地区有望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城乡一体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主要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同 类服务则主要由农民自己解决。在这种 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之下,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差距日益扩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的不均等化现象愈加突出。广大农民在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 利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极大地影响了 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已成为 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如 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积 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 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3、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卫 生资源严重不足
城乡医疗资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 平衡性,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农村 地区由于资金匮乏,许多乡镇、街道卫生 院的软、硬件条件都不到位,缺乏专业技 术人员和一些基本的医疗器材。从总量 上看,占全国总人I=1近60%的农村居民仅 享用了20%左右的卫生资源。从政府的 投入比重看,财政投入大多集中在城市 医院,农村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 足。据卫生部调查统计,用于农村卫生
现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 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 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社会 保障等基本的公共服务上,积极推进“城 乡一体化”战略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
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 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基 本途径
我国新农村建设最终目标是保障和 维护农民权益,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 力。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 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 于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从 而有效缓解城乡社会矛盾,从根本上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在新农 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提出的。 “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使城市与 乡村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实现城乡之间的 和谐,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 化就成为城乡和谐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 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城市相比、与农民 现实需要和农村的实际发展相比还有相 当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的 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公共服务的政策所 致。政府按照两种不同的体制对社会进 行管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 面对城乡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城市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新进展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由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首先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
所谓调整政府职能结构,就是要将政府的主要职能从原来的过分关注经济建设的建设型政府,调整为政府职能主要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区别于管制型政府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
[17]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各级政府构建坚实的公共财政体系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有四大体制支撑,即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制度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
从财政体制来讲,首先要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使其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
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目前比较薄弱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弥合东西部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使其达到公开、公平、公共、民主和法制的要求。
从收入分配来讲,必须按照“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控高”(调控过高收入),“打非”(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的八字方针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根本性扭转,从而减轻政府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
[18](三)加大县级政府的经济自主权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保障有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某些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困难,原因在于其县级财政的现状与公共财政的差距。
[19]县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包袱重,“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重了县级财政的压力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县级财政负担过重,财力偏紧使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时有心无力。
由此,近年各省积极实施“强县扩权”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自主权。
强县扩权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县级政府的经济大权,可以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
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对策与建议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三农”政策、城镇化推进、财政转移支付等,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然而,由于城乡差距较大和差异化需求的存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面临不少困难。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就业与社保、文化和公共交通等方面,提出一些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增加农村学校的师资数量和质量,改善教育设施和硬件设备,提高乡村教育的教学水平。
2.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村学校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弥补城乡教育不平衡。
3.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与乡村教育园区的建设。
组织农村小规模学校集中办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医疗1. 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设农村医院和卫生所,增加农村医生数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2. 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
3.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就业与社保1.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 加强农村劳动力社保保障。
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农民劳动者的权益。
3.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根据农村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发展适合当地的农村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四、文化1. 加强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
增加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享受文化服务的机会。
2. 加强乡村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措施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基本均等化。
2. 加强对基层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特别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服务设施,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范围。
3.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性,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实施公共服务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和税收政策等手段,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5. 加强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6. 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和后续发展。
- 1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制度保障及推进举措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 :D 5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6 9 4 9 ( 2 0 1 7 ) 0 1 — 0 1 0 0 — 0 3
实 现基 本公 共 服务 均 等化 ,是 逐 步形 成 惠及 全
的均衡 发展 。 f 三) 实 行 基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化 是 缓解 社 会 矛
多侧重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主要表现为不仅在 区域 内 ,而 且 在各 区域 城 乡 之 间的公 共 服务 水 平 接 近;高级阶段的 目 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主要 表 现 为 区域 之 间 、城 乡 之 间 、居 民个人 之 间的
目前来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主要面临
的问题 是 城 乡二 元结 构 ,这 一直 是 制 约城 乡 发展 一
障及 推 进 举 措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制度保障及推进举措
张青
(中共广 东省委 党校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摘 要 :本文从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实现标准人手 ,通过对我国基本公共 服务 均等 化面临的现状及实 现的意 义进行分析 ,提 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 的制度保 障及推进举措 ,对于加快政府 职能转变 与优化 、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管理
会 治 安等 方 面 。基本 公 共 服务 均 等化 测 算标 准 一 般 以居 民实 际享 有 的公 共 服 务 的水 平作 为 指标 ,测算
是 基 本 民生 性 服务 ,如就 业 服 务 、社会 救 助 、养
老保 障等 ;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 ,如公共教育 、公 共卫生 、公共文化 、科学技术 、人 口控制等 ;三是 公益基础性服务 ,如公共设施 、生态维护、环境保 护等 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 , 如社会治安 、 生产安全 、
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进实现共享发展
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进实现共享发展作者:时圣玉陈春燕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1期摘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当前,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面临一系列现实困难和问题,应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符合国情、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发展;着力点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在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城乡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相关概念一般来说,所谓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应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水平的均等化(消费均等和结果平等)、服务设施和条件及资源占有的均等化(条件均等和起点平等),以及赋予人们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权利平等及制度平等)等。
这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是从最低标准的角度来界定的,即人人都享有不低于他人或社会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抓好公共服务、收入分配、脱贫攻坚、脱贫攻坚这些重点难点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更多的幸福感,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广大农民的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民的自身发展权益。
农民的自身发展权益集中体现在广大农民的发展能力与发展机会上,这与基本公共服务直接相关。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乏力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乡分割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
推进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推进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为促进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
措施。
首先,加强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研,明确
其特点,完善服务体系和投入模式,科学定位公共服务,提升基本公
共服务品质。
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公共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少数民族
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以文化方式体现社会文明水平;扩大少数民
族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完善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措施,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最后,改进少数民族基本
公共服务监管机制,实施共享监督,及早发现和纠正基本公共服务不
平等现象,确保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实效。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问题及推进建议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问题及推进建议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最早起源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任务。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到十八大报告已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国家战略层面地位不断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及评估(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我们知道,公共服务是公共部门为特定公共需求的群体所提供的服务。
而基本公共服务则主要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涵盖全体社会公众并满足全体社会公众对最低公共资源需求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特殊形式,它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涵盖全体社会公众;二是满足最低的公共资源需求。
公民最低的公共资源需求,主要包括与公民基本生存权、基本健康权和基本发展权等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
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基本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对于“均等化”的理解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解读:一是权利平等、二是财政均等、三是机会均等、四是结果大体相等。
权利平等是基础,财政平等是保证,机会均等是前提,结果大体相等是目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结和计划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结和计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为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现将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未来计划。
一、工作总结1.健全服务网络在过去的阶段,我们着力构建健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服务覆盖城乡、涵盖各类人群。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提高服务质量我们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
3.保障服务公平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关注弱势群体,确保服务公平可及。
通过开展健康扶贫、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如开展在线预约、远程会诊等,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5.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和自我保健。
二、未来计划1.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更广、服务质量更高。
2.优化服务内容根据群众需求,调整优化服务内容,增加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3.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能力。
4.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完善信息化平台,实现服务数据共享,提高服务效率。
5.加强政策宣传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和自我保健。
6.强化考核评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果。
(卫妇社发[2009]70号)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财政厅局、人口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财政局、人口计生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现就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出以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到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完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一)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干预措施效果,确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
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可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现阶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
(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和各地区针对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需要,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适时充实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
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就会加剧,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
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领域的发展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上造成在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部门的发展观念中,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要顺利运行也需要有配套的社会体制及其相关社会政策来支撑。
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影响下,多年来,尽管对社会领域的发展工作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但与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效相比,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效明显滞后。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呈加速上升趋势。
而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虽然逐渐提高,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
这种状况表明,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的生活需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安居乐业,才能有一个较稳固的发展基础。
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失业、贫穷、社会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还无法避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公共财力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保障社会成员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抵御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
国际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