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
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
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家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联系;2)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的学科,其中教学理论与方法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它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方法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并通过反馈来加强或弱化。
基于这一理论,行为主义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操控。
常见的行为主义教学方法包括直接教导、禁止错误、鼓励正确、奖励惩罚等。
行为主义理论及其教学方法在早期教育中有广泛运用,如小学数学背诵乘法口诀、乐园式课堂管理等,但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忽视了学生内在动机和思维过程。
二、认知学派理论与教学方法认知学派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结构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学派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地组织和加工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基于此理论,认知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概念图、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认知学派理论和方法在现代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
三、社会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不仅仅依赖于内在的认知过程,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学徒制、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
这些方法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合作与交流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来学习。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项目学习、实地考察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行为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学习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和反馈来获得。
学习者的行为在环境中受到反馈和鼓励,从而形成长期的习惯和技能。
在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使用刺激和反馈来加强学习者的行为。
下面将讨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一:正反馈正反馈是一种让学习者感受到成功的方式,通过奖励来鼓励学生学习和练习。
当学习者完成任务时,教师会给予奖励和表扬,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动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习者一些小礼品奖励,以鼓励学生完成练习和作业。
这样的正反馈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自我效能感。
消极反馈是一种让学习者得到失败经验的方式,通过惩罚来减少不良行为。
当学习者出现错误或不规范的行为时,教师会给予惩罚或者批评,以减少不良行为。
例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打扰其他同学或者缺乏参与时,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警告或者降低教学质量来降低学习者的不良行为。
应用三:模仿模仿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的方式。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模拟模型来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模仿来教授新的技能和知识。
例如,在学习绘画和音乐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优秀的学生或者专业人士进行示范,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获得新的技能。
应用四:任务分解任务分解是一种将复杂任务分解成简单可行的小任务来达到学习的目的的方法。
任务分解可以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简单可行的小任务,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英语时,教师可以将语法分解成基本句型和词汇,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能力。
总体而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都有不同的应用。
教师可以使用正反馈、消极反馈、模仿和任务分解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教学设计行为主义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结合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中制定和安排教学活动、资源和评估的过程。
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理论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并探讨如何将它们结合起来,以优化教学效果。
一、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可能通过研究可观察行为而进行的过程。
它强调按预期的行为结果来设计学习活动,并强调奖励和惩罚作为塑造学习者行为的工具。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重点关注学生的正确回答和反应,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用。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策略:1. 直接教学法:通过直接教授知识、示范和练习,以及及时的反馈来促进学习。
这种方法集中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的记忆和模仿能力。
2. 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资料熟悉知识,课堂重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和深化思考。
这种方法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教师提供真实和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案。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发展出与他们个人意义和背景相关的理解。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策略:1.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实验和研究来建构知识。
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从中获取有效的学习经验。
2. 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互相合作,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
这种方法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鼓励批判思考和社会学习。
3. 项目制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一个较大的、真实的项目来建构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结合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但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
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而行为主义理论则是教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通过激励和奖惩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以及优缺点三个方面来探讨教育学中行为主义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刺激下形成的,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操纵环境刺激来改变。
行为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将心理学研究转向了可观察的行为现象。
1.条件反射和刺激-反应: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可以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调节和改变。
伊凡·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他将狗的唾液分泌与吃食物的刺激相联系。
2.奖励和惩罚:行为主义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比如,提供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而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则可以减少其发生。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方法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1.建立明确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需要清楚地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学什么,以及学到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奖励或结果。
2.刺激与反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需要提供具有刺激性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例如多媒体教学、趣味竞赛等。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3.巩固和强化:教师可以采用强化技术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奖励可以以口头表扬、小礼品等形式进行,以增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行为主义理论的优缺点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优点行为主义理论重视可观察的行为,对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实践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反应,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2.缺点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过于关注外在的行为表现,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理学】学习理论流派——⾏为主义学习理论⼀般学习理论---⾏为主义(⼀)⾏为主义:⾏为主义学习理论⼜称“刺激—反应”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直接的联接叫做强化。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强化来建⽴刺激与反应直接的联结。
(⼆)对于教师教学的意义:教师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为的基本⽅法,为学⽣创造⼀种环境强化学⽣的合适⾏为,通过“刺激——反应”的联接与递进,促进学⽣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经典案例:(1)桑代克——试误说:实验,猫开迷笼取⾷实验。
1.观点:学习是盲⽬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即试误说。
通过不断的尝试,出现错误的次数在不断的降低。
2.实验:饿猫开笼取⾷物3.学习的三⼤定律(1)准备律:所有的学习之前要有预备和准备。
作为教师不能搞突袭,应该让学⽣提前预习。
(2)练习律:学习需要⼤量的练习。
作为教师应该给学⽣提供⼤量的练习机会,让学⽣在练习中不断的获得知识。
(3)效果律:强调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给学⽣反馈意见,降低学⽣出现错误的频率,(eg:画线实验)。
4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教学意义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
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进⾏⼤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
(2)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论1.观点:学习是学⽣学习⽣活中形成的⼀种条件反射。
2.实验:狗进⾷摇铃铛。
3.第⼀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eg:看梅⽣津);第⼆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为中介的条件刺激(eg:望梅⽌渴)。
4.获得和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条件刺激(如⾷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没有⽆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教育教学十大理论》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教育教学十大理论》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教育教学十大理论具有以下内容:在教育领域,众多理论和实践方法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以下是当前影响深远的“教育教学十大理论”,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形成的。
这一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和惩罚机制上,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反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它强调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性,提倡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提倡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它提倡个性化教学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等多种智能。
这一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上,关注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六、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会交往能力。
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请举例说明
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塑造学生的
良好行为请举例说明
1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由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John B. Watson)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通
过外界的刺激和响应得以形成和改变。
其中“刺激”指的是诸如声音、视觉等外部因素,而“反应”则是个体自身如声音、视觉等行为,在
这种重塑过程中,它将外部刺激和个体反应联系起来,可以让学习者
更好地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2 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塑造学生良好行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举止,老
师采取积极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行为要求等措施,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行为结果。
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建立规则,比如学生迟到要给予指定的处罚,他们的出勤可以得
到相应的奖励等,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遵
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文明行为。
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正向处罚和正向
表扬的形式,当学生犯错或者做对的事情时,鼓励学生,把它当作是
一种奖励激励,使学生了解正确行为的重要性,乐于尝试新的事物。
3 总结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能大大改善和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一定要将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处理好奖惩关系,在课堂上采取积极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行为要求,采取合理形式的正向处罚和正向表扬,努力把学生带入良好行为的轨道,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行为习惯。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
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优点
5.减少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距。
6.对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 极的作用。
缺点
4.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
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 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 5.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
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
thanks
谢
1
学习的正强化 很少发生。
2
学习行为与强 化之间的间隔 时间太长。
教学能 否成功关 键在于外 部环境对 人的影响。
3
缺少一种引导 学生通过一系 列强化达到最 终复杂行为的 巧妙程序。
4
强化的次数太 少。4程序 Nhomakorabea教育理论
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
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面
行为主义 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
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
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 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 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
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
步。
斯金纳的生平
斯金纳(1904年~1990年),美国心理学 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 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①他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设计了用 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 箱”。 ②他在哈弗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 ③他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 方案。
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
大学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方案
安排教学进度:根 据学生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和时间,确保学生 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
评估教学效果:通 过观察、测试等方 式,对学生的学习 成果进行评估,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 可衡量和达成。
教学内容应与 学生的需求和 兴趣相符合, 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动力。
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 技能。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主义理论的实际 应用。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理解。
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行为主义理论的实际效果,增 强学习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和可 达成。
选择教学方法:使用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模仿 和练习。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设计评估方式:设计有效的评估方式,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 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的设计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巴普洛夫的狗 案例二:桑代克的猫 案例三:斯金纳的老鼠 案例四:班杜拉的儿童模仿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实际教学设计和实施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能力 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
教具:准备必要的 教具,如多媒体设 备、实验器材等
场地:选择适合行 为主义理论教学的 场地,如教室、实 验室等
对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
对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
该学说认为学习是被动的活动,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
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也就是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行为主义的旗帜是由华生(J. B. Watson 1878-1958)树立的。
就此,他最著名的、被引证得最多的一段话表明了他的观点:“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一、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阐述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是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的人,建构了教育心理学上最早、比较系统的理论,并且确立了用实验法来研究现象,被后人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他的试误学习理论(trial-and-error learning)对学习的实质、过程、规律、迁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但他的理论最大的不足就是将学习看作一种盲目的行为,把动物的学习规律类推到人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学习观,忽略了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桑代克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制作了一个迷箱,观察猫是如何踏到机关,逃离迷箱并得到事物的。
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猫初进迷箱动作是紊乱的,只是偶然碰到开关,逃离迷箱的,但在以后的重复练习中,紊乱的动作随着练习的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后学到一进迷箱就能开门取食。
由此,产生了他著名的尝试与错误系统的学习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联结,这种联结包括人为联结和非人为联结,而获得联结的方式是试误学习。
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理论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1)鉴于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那么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教学的过程,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的传授是可以控制和强化的,这是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2)鉴于重视强化对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回去,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强化。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学者斯金纳(Skinner, B.F.)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指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按照逻辑变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流派,它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规律,很多方面直到今天都对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提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和强化等。
但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提出的心理学观点,有些很难直接迁移到人的身上。
它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无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它可以解释低级学习活动,但不能解释人的高级思维过程。
因此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到诸多的批评和挑战,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开始出现并成为主导的理论,这就是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1)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2)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在这些影响之下,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主张。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结构。
跟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同,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金纳(Skinner)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被认为是在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式
意义的理论,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在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研究者认为学习是建构在行为上的一种响应。
学习者的行为由上下文和外部刺激产生,它们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接收外部刺激以促进学习,只有及时的正确的外部刺激和重返才能使学习者取得正确的结果。
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控制行为的方式来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这一理论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合理收取课程材料,采取适当的激励和对学习者采取回馈措施来管理学生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就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来决定所使用的技术,确保教学环境和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每一分钟学习过程的潜力。
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激励和纠正措施,以此来指导学习者,让学习者可以从重复的行为中得到认知上的发展,以及有益的个人和社会影响;
在高校和高等教育中,应用马斯洛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伴
随着竞争者的增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高等教育中对于学习者能力有效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实施马斯洛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激励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学习者能够从重复的行为中得到正确技能和知觉,并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大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轻松应对,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从长远的眼光看,以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能更好地根据学
生的行为和学习特点,结合教师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在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做。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另外,还有一些教学理论都是在行为主义 基于程序教学和掌握学习而发展起来的, 如:凯勒的个别化教学体系以及计算机辅 助教学(CAI)等。
掌握学习
其基本教学程序是,教师教授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之后, 对全班同学进行形成性测验(测试1),并对测验结果进 行分析,从中知道学生掌握与否,找出学习困难所在,并 分析困难形成的原因。教师给没有通过标准的学生提供各 种供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材料和矫正措施进行额外辅导。 一段时间的额外学习之后,再对他们进行第二次测试(测 试2)。测试后,未达到标准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老师提供 的帮助性信息来提高,而已经掌握了的同学则可以自由巩 固复习,或者帮助未达到标准的同学,进行辅导。当绝大 多数同学都通过了测试,那么整个班级就可以进行下一个 单元的学习了,这样一个单元接一个单元地学习下去,不 断循环往复,直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这 样也就达到了先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了。
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布卢姆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 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其主旨是在一定 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学习者都能学会学校所 教授的知识。 其基本要求是:教师首先把教材有计划地分成一 系列的较小的单元,给每一个单元都确定相应的 教学目标,并把单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好,单 元与单元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样能使学生的 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然后,编制与单元内 容相对应的形成性测验,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容易 犯错和学生没有理解的部分,并规定掌握标准, 以确定学生在该单元学习上应该达到的程度。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 优点:让所有学生都掌握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在国内外的教育界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掌握学习理论自从传入我国以来,被改 造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教学法,对我国中小学各 学科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足:因为要让所有学生都掌握教学内容,需要花费大 量的时间(教材分配,测试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反 复测试等)。 适合范围: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基础的或内容比较严 格的教学。
教学设计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三)教育心理学之父”。
2.经典实验:饿猫出笼实验设计了一个带有机关的“迷笼”来训练饿猫学会开启开关出笼取食的行为。
3.学习的主要观点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对于已形成的某种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
4.评价桑代克是动物实验的先驱,提出第一个教育心理学史上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
尝试错误的过程直至今天仍然是运动技能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是,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划等号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忽略了认知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1.人物背景4.评价经典性条件反射揭示了信号学习的机制,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研究人类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学习律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意义;但也仅能解释较为简单的、低级的学习现象。
板书设计:一、桑代克人物实验饿猫受困——准备律鱼——效果律学习的三大定律多次重复——练习律评价二、巴甫洛夫人物实验条件作用前——中性刺激条件作用中——匹配出现多次刺激替代过程。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学领域中,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对于教育实践和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教育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主体的内在状态、思维和感受并不被重视,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可测量和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通过建立正确的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实现。
1.1 条件反射与刺激响应行为主义理论通过条件反射和刺激响应来解释学习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条件反射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它以自然反射行为为基础,通过刺激的重复关联来刺激出新的反射行为。
刺激响应则是指特定的刺激引发学习者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1.2 奖励与惩罚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影响学习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奖励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某种行为的积极反应,使其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
相反,惩罚可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使学习者避免或者改变这种行为。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两个方面具体介绍。
2.1 教学设计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应注重明确的目标设定,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小的可测量的单元,通过适当的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目标的达成。
例如,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2 教学评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通过评估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可以确定其学习成果和效果。
在教学评估中,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考试、测验和实际操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及时的反馈也是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行为主义理论与其他教育理论的比较行为主义理论与其他教育理论相比具有不同的观点与假设。
下面将对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比较。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基本理论假设及其教学过程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主要建立在其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基础之上。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
他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
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
强化原理与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相辅相成,为了促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
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
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这一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
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出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张通过研究可观察的行为来理解个体心理。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行为是可观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可观察的,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2. 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行为的改变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惩罚、消退等手段进行改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
4. 行为的连续性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的连续性,即个体的行为是由过去的行为和经验所决定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过去学习经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强化强化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强化:(1)正强化: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给予表扬、奖励等,以增强其行为。
(2)负强化: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通过撤销某些刺激或条件,使不良行为减少。
2. 惩罚惩罚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惩罚:(1)正惩罚: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给予批评、处罚等,以减少其行为。
(2)负惩罚: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撤销某些刺激或条件,使不良行为减少。
3. 消退消退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对某一行为不给予强化,使其逐渐消失。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消退:(1)忽视: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不予理睬,使学生逐渐放弃该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
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
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
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
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
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
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
众所周知,这类测验方式很难考察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能力等。
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强调教师这一变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决定性影响,这是有局限性的。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多种因素,除教师这一变量外,学生、物理与社会环境及其彼此间的互动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即使是教师变量,其种类及影响机制等仍有待扩展和深化。
(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形式1.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简称PI)程序教学是基于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
其基本操作是将有待学习的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面,学习者会对每一框面上的问题(刺激)作出反应。
如果学习者的反应正确,他们就会获得积极的强化,同时进入下一框面的学习;如果反应不正确,他们就会被要求重新回答或被提供有利于找出正确答案的信息。
有效的程序教学依赖于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
(1)小步子呈现。
框面以由易到难的小步子呈现,两个步子之间难度差很小。
(2)积极反应。
要求学习者对每一个学习问题都作出主动的反应。
(3)即时反馈。
在每个学生作出反应后,即给予“及时确认”或“及时强化”,以提高学生的信心。
(4)自定步调。
让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潜力进行学习。
(5)低错误率。
教学中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反应,提高学习效率。
2.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掌握学习是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
其指导思想是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
其基本要求是:教师首先把整个课程计划分成一系列较小的学习单元,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安排好单元的序列,使单元间紧密衔接,以便于学生的学习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然后,编制与单元目标相对应的形成性测验,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错误和误解,并规定掌握标准,以确定学生在该单元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其基本教学程序是,教师教授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之后,即对全班实施形成性测验(测试1),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掌握与否,找出学习困难所在,分析困难原因。
对没有通过标准的学生,教师提供各种供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材料和矫正措施进行额外辅导(矫正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额外学习,对他们进行第二次测试(测试2)。
已掌握该单元的学生可自由进行巩固性活动,或者充当未达到掌握水平的同学的“小老师”。
当所有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也许是80%)都通过了测试1或者测试2,那么整个班级就可以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这一循环可以不断重复,直到教师感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所学内容,达到了允许继续教学的标准。
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被誉为“乐观的教学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以来,被改造为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教学”,对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使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仅仅比较适合内容要求比较严格或是“最为基础”知识的教学。
(R.E.Slavin (1986),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此外,还有凯勒(F.S.Keller)的个别化教学体系(PSI)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等,都是在行为主义基于程序教学和掌握学习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教学理论。
2012-05-30 选自《教学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主要建立在其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基础之上。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
他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
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
强化原理与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相辅相成,为了促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
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
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这一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
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出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形成了一套程序教学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斯金纳积极倡导程序教学运动,并自己设计了教学机器,并在军队训练实践中运用程序教学的思想。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和分支式程序教学模式两种。
这两种模式虽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基本过程(见图7-1)。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这一程序设计需要合理地设计教材,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在操作中将预先安排的教材分成许多小的单元,并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编制程序,将教学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问题与答案,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前,必须先回答一些关于前一个单元的问题。
如果回答错了,程序或者向学生提供一些暗示,或者直接告知正确答案,只有经历了这一关,且学生真正了解了与前一单元相关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后,才可能进入新的学习单元,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设计原则程序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
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
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
其次,呈现明显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生的反应能为他人所观察到,正确的反应,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
再次,及时强化。
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及时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反馈就是一种增强物,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反馈就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最后,自定步调。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进行程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