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的辨证论治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30页
我院惯用治疗骨痿中成药
❖ 六味地黄丸 ❖ 仙灵骨葆胶囊 ❖ 藤黄健骨片 ❖ 血府逐瘀胶囊 ❖ 血府逐瘀口服液 ❖ 祖师麻片
❖ 大活络胶囊 ❖ 丹参多酚酸盐 ❖ 血栓通/血塞通 ❖ 红花黄色素 ❖ 疏血通 ❖ 灯盏花素冻干粉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丹皮。 ❖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20页
❖ 肾阳虚型
❖ 证候: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 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 黧黑。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子阳痿; 或大便完谷不化,五更泻泄;或浮肿,腰 以下为甚;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 悸咳喘;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23页
❖ 肾精不足型
❖ 治则:补肾填精壮骨。 ❖ 方药:大补阴丸合二至丸。
❖ 组成: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蜂蜜、女贞子、旱莲草。
❖ 中成药:壮腰健肾丸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24页
❖ 气血两虚型
❖ 证候:腰背酸软而痛,四肢乏力,尤 以下肢为甚,关节酸痛。头晕目眩, 神疲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 眠。舌淡而嫩,苔薄白,脉细弱。
作用于 椎体或 髋部、 腕部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
当代医学对骨痿认第5识页
当代医学对骨痿认识
❖ 主要原因:骨质退变,骨骼钙丢失,临床上以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或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多见,而又 以老年性骨质疏松占绝大多数。
正常骨组织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骨质疏松
OVCF
第6页
当代医学对骨痿认识 ❖定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
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
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在《素问·痿论》中,有关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
因此,治疗痿证除了某些有湿热者必须清利湿热之外,一般多采用滋补精血津液,调养后天,使化源充足,宗筋得以濡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自愈。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根据痿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益五脏,同时注重调整经络气血,使之平衡。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1.滋补精血:通过食用具有滋补精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当归等,以滋养身体,恢复痿证患者的体力。
2.清热利湿:对于湿热所致的痿证,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选用黄芩、黄连、薏苡仁等药物。
3.通络活血:运用通络活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以促进气血
运行,改善痿证症状。
4.针灸疗法:根据痿证的病程和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1.预防: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调养: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新鲜蔬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痿证的治疗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内科指导:痿证的辩证论治

痿症的辩证论治⾸先分清虚实。
凡属起病急,发展较快,属于肺热伤津,或湿热浸*者,多属实证。
病史较长,起病与发展缓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者,均属虚证,也可出现虚中夹实的证候。
在治疗中⼀般都重视调理脾胃功能,总的治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
(1)肺胃津伤:
证候:双⾜突然痿软,甚⾄腰脊⼿⾜痿软不⽤。
⼝渴⼼烦,⼩便短⾚,⾆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津,润肺益胃。
⽅药:清燥救肺肠。
(2)肝肢亏损:
证候:双⾜渐痿疲,遗精早泄,腰脊酸软,头⽬眩晕,⾆红⽆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药:虚潜丸。
(3)湿热浸*:
证候:双⾜痿软,或微肿发热,恶热喜凉,⾯黄⾝重,胸脘满闷⼩便短⾚热痛,⾆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渗湿,通利筋脉。
⽅药:⼆妙丸。
(4)脾胃亏虚
证候:肢体痿软⽆⼒,逐渐加重,⾷少便溏,神疲⽓短,腹胀⾯浮,⾯⾊⽆华,⾆苔薄⽩,脉细。
治法:补中益⽓,健运升清。
⽅药:参苓⽩术散。
辨证痿病

辨证痿病京朋名汇老中医堂李济仁解释说:“痿病”即中医“痿证”,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
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
临床表现痿病以筋脉弛缓,肢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证候特征。
但因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有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者;有缓慢发病者;也有时轻时重,周期性发作者;有疲劳后发病者,有睡卧后发作者。
有以女性多见,有以男性为主者。
一般以下肢发病多见,也有见于上肢、肩背者,有影响窍隧,难于张口、睁目者,甚至瘫痪于床者。
有以肢体近端肌肉弱于远端者,或以肢体远端肌肉弱于近端者。
初则仅为肌肉软弱无力,久则肌肉萎缩不典籍论述《内经》是最早记载和论述“痿病”的古籍之一,并设“痿证”专篇。
《素问·痿论》专门论述了痿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筋脉失润;“湿热不攘”,筋脉弛缓。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
病证分类方面,根据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提出了“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方法。
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针灸治痿原则。
《内经》丰富的论述,为后世认识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唐时期,将痿病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论。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指出情志、劳逸致“内脏精血虚耗,荣卫失度……故致痿必”,“痿壁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
金元时期,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肺痿的辨证论治

肺痿的辨证论治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金匮要略心典。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
”一、辨证要点应辨虚热、虚寒。
虚热证易火逆上气,常伴咳逆喘息;虚寒证常见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
二、治疗原则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
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
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补上制下。
三、证治分类1.虚热证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嗄,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咳痰黏浊不爽。
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常用药: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生津,甘缓补中;桑叶、石膏清泄肺经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滋肺养阴;杏仁、枇杷叶、半夏化痰止咳,下气降逆。
如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2.虚寒证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
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常用药:甘草、干姜温肺脾;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温补脾,益气生津。
肺虚失约,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第八讲痿病证治

第八讲痿病证治痿,同“萎”,一指枯萎,一指痿软无力。
痿证,是指肢体枯萎、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
本篇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是论痿的专篇,故名。
【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1),则皮毛虚弱急薄(2),着则生痿躄(3)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4),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5),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注释】(1)肺热叶焦:形容热邪伤肺,津液耗损,宣肃不能的状态。
(2)急薄:形容皮毛干枯的样子。
(3)着则生痿躄:着,邪气留而不去。
躄,两腿行走不便。
痿躄,指四肢萎废不用的病。
(4)枢折挈:枢,指关节。
折,折断。
挈,提举。
枢折挈,形容关节迟缓,不能提举,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的样子。
(5)腰脊不举:腰脊不能活动。
【按语】论述了痿的主要症状。
痿躄,是痿的通称。
脉痿:关节如折不能提举,足胫松弛不能站立。
松弛性瘫痪。
筋痿:口苦,筋脉拘急挛缩。
拘挛性瘫痪。
肉痿:口干渴,肌肤麻木不仁。
麻木性瘫痪。
骨痿:腰脊不能活动的瘫痪。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1)也,为心之盖(2)也。
有所失亡(3),所求不得,则发肺鸣(4),鸣则肺热叶焦。
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5),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6),数溲血也。
故《本病》(7)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8),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9)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10)。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11)也。
有渐于湿(12),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13),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中医关于“痿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痿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患者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暗、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患者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酶学检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查以及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舌歪斜,久则患肢肌肉萎缩。
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痱证
《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由此可见,痱证除四肢无力外,还有神志病变,语声不出,可资鉴别。
中医学基础知识:痿证辨证要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痿证辨证要点
痿证辨证要点
1.辨虚实
(1)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起于热病、外伤、久卧湿地、感冒雨露之后,病多属实;(2)起病缓,发展较慢,病史较长,或因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事过度,或久病耗损者,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
(3)症见发热,咳嗽,咽痛,肢体肿胀、麻木、疼痛,舌红或暗,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腻,脉滑、数、涩而不畅,多属实;
(4)症见面色不华,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筋脉驰纵不收,脉虚无力多属虚。
临证亦有虚实夹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急孰缓,需仔细分辨。
2.辨病位
(1)起病时见发热,咳嗽,咽痛,在热病中或热病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2)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
(3)以下肢痿软无力较重,甚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例题:
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形成痿证的病理?
A.肺热伤津
B.湿热浸淫
C.脾胃虚寒
D.肝肾亏虚
E.肝火犯肺
正确答案:E。
【痿症中医辨证与治疗】

【痿症中医辨证与治疗】痿病指身体筋络弛缓,无力。
具体表现为手不可以握,足不可以行,肌肉削瘦呈凋谢情况。
西医方面的运动神经元病症及此末梢神经变病|起的身体健身运动什么叫神经病症,如肌营养不良、脊髓炎、脊髓灰质炎并发症、神经炎、脑炎后遗症及外伤截瘫等,均可参考痿病医治。
[发病原因辨证论治]痿病原因十分复杂。
多由正不够,体会湿热毒邪或高烧没退,或病后余热回收燔烧灼津耗气量i,体液不可以输布以濡润五脏六腑,筋络虚损,而肺热伤津,身体痿弱无需产生痿病。
或久住湿地公园,外出冒寒,湿浊留而没去,郁久化热;或因饮食搭配而致,肠胃所伤,湿从内部,蕴湿积热,浸淫筋络,使筋络弛纵免收为之痿病。
或病久气血虚或虚损过多,精损难复,肝肾亏虚,精气亏本。
筋络虚损,可产生痿病。
或跌打,淤血里面积有,经络骨筋不可濡养而成痿病。
[中医辨证论治]主症:四肢肌肉弛缓乏力,丧失活动作用。
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肢或下肢,左偏或右偏,痿软力,重绪彻底不可以活动,肌肉日渐消瘦,并有发麻、发冷等。
与痹症的酸疼、活动受到限制不一样。
如肺胃热盛,则发热咳嗽,闹心口干,小便赤黄,便秘。
舌红苔薄,脉细数。
如寒湿侵淫,则身重,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苔黄厚,脉濡数。
如脾胃虚寒,精准不运则纳呆胸闷气短,腹胀大便糖稀,脸色素淡,神疲力,舌苔薄白,脉细数。
如肾脏亏本,则腰脊酸痛,眩晕耳鸣,频繁遗精早谢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如创伤骨筋,则有创伤史,身体愚昧无知或直觉毫无,脉沉细。
剖析:痿证是因为经络骨筋失于濡养引发,属肺胃热盛者,是湿热外袭而发热,热伤身胃,筋络虚损而致痿,热盛津伤则闹心口干而喉干,肺被热灼,肺气虚失宣故咳嗽,小便赤黄。
舌红苔薄,脉细数为热盛伤津之象。
属寒湿侵淫者,是因为寒湿阻碍血气运作,四肢痿弱,感觉障碍。
湿浊困脾则身重,胸脘痞闷。
下焦湿热则小便赤涩热痛。
苔黄腻,脉濡数皆为寒湿之象。
属脾胃虚寒者,因为化源不充,宗筋虚损而致痿。
脾失健运则纳呆。
痿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痿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痿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Zack8痿证一、概述1.痿证的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辟足)”。
“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辟”是指下肢软弱无力,能步履之意。
2.瘿证的源流《素问·痿论》中已对痿证作为专题论述,指出本病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
并据其病因、证候的不同,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
在治疗法则上,《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
同时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说明湿热也是痿证发病原因之一。
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明确指出“痿跫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的病机特点,这是对《内经》诸痿的概括。
《儒门事亲·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证的证候与痿证作了鉴别,又对《素问》内热熏蒸,肺热成痿的病机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痿病无寒”。
朱丹溪则更扩充子和之说,纠正“风痿混同”之弊,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而在具体辨证施治方面又分列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
《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
”补充了痿证悉从阴虚火旺之所未备。
《临证指南医案·痿》总括前论,明确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四脏气血津精不足是导成痿证的直接因素。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的肌无力,常从一组肌肉开始,逐渐累及其他。
疲劳试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阳性,电刺激、肌电图可协助诊断。
二、病因病机1.痿证的常见病因(1)感受温毒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不退,皆令余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内容,主要是讨论男
子阳痿、泄精等病症的诊治原则。
其中提到了一些治疗原则,如下:
1. 辩证求因:对痿证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将痿证分为寒痿、热痿、虚痿、实痿等四类,针对不同类型进行治疗。
2. 重视调摄:强调调理身心,调摄筋骨,调节气血阴阳平衡。
通过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性欲过度,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3. 药食同源:在治疗中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鹿茸、山药、枸杞等,以辅助治疗。
4. 针灸疗法:针灸是治疗痿证的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温阳补肾、扶正固本的穴位进行治疗,如肾俞、气海、关元等。
5.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用一些具有温肾壮阳、扶正固本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补肾益气汤、肾气丸、肾阳久痿丸等。
总的来说,治疗痿证的原则是辩证求因、调摄身心、药食同源、
针灸疗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内科学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痿证,又称为阳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痿证主要属于肾阳虚损的范畴,主要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对于痿证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内科学对痿证的研究。
1. 病因痿证的病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肾阳虚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损是痿证的主要病因。
肾阳虚损主要表现为肾气不足,使得身体阳气不足,从而导致阳痿等症状的出现。
1.2 脾胃失调:脾胃主要负责消化吸收,一旦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影响到肾阳的生成和运行。
1.3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是导致痿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情志不遂主要包括长期的精神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肝脏的功能,从而导致肝郁气滞,影响到肾阳。
1.4 脑脊髓病变:脑脊髓病变也是导致痿证的常见原因。
脑脊髓病变可以导致神经传导障碍,从而影响到性功能的正常发挥。
2. 病机痿证的病机主要是肾阳虚损。
肾阳虚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肾阳虚:肾阳虚是痿证的核心病机。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肾气不足,体质虚弱,阳气不充盈,从而导致阳痿等症状。
2.2 气血不足:脾胃失调、情志不遂等因素会导致气血不足,进一步加重了肾阳的虚损。
2.3 脏腑功能失调:痿证的发生也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郁气滞、心火亢盛等。
3. 证候根据痿证的病因和病机特点,中医将痿证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证候:3.1 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等症状,舌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3.2 肝郁脾虚证:主要表现为阳痿、性欲减退、乏力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3 心火亢盛证:主要表现为阳痿、多梦、失眠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4. 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针对痿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摄肾阳、健脾养血、舒肝和胃、清心泻火等措施。
4.1 补肾阳:补肾阳的关键是选择补肾阳的药物,如肉苁蓉、菟丝子等,配合适当的调摄方法,如温煦下焦、艾灸等。
痿病(脊髓损伤)诊疗方案

痿病(脊髓损伤)诊疗方案2012年一、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痿病”进行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比较单纯,脊髓损伤多因外伤所致。
现代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督脉所损。
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督脉损伤则引起经脉阻滞不通导致“四肢懈惰、不仁不用”。
随之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涉及手阳明大肠经出现大便功能失常。
2. 辨证论治⑴截瘫早期(伤后10天内)多为外伤跌仆,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宜活血化瘀,疏通督脉,疏筋壮骨,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赤芍15g、当归20g 、地龙20g桃仁15g 、川芎15g 、熟地黄20g、党参15g⑵中期(伤后10天至20天)肿痛减轻,腹胀消减,大便不畅,小便储留,治宜温经通脉,续筋接骨,用健脾温肾汤加减:党参15g 、黄芪30g 、山药20g、白术15g枸杞子15g 、山萸肉25g、白扁豆15g、补骨脂15g茯苓10g、诃子肉10g、五味子10g、吴茱萸15g⑶后期(伤后20天至3个月)多为脾肾阳虚,督伤络阻致腰背、四肢软弱无力,治宜助阳补火,温通经络,用归脾汤加减,另外气血两虚,应以大剂补益之品,固本培元,方用壮阳健肾丸或虎潜丸加减:黄柏25g 、龟板25g 、知母25g 、熟地黄25g陈皮25g 、白芍25g 、锁阳25g 、虎骨(用狗骨代,炙,30g)干姜15g、当归20g 、牛膝15g3.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痿病(脊髓损伤)可起到“疏通督脉,调理阴阳”的作用。
脊柱骨折应首先手术复位,待脊椎骨折愈合后才能进行针灸治疗,以防止脊柱骨折复发,重新压迫脊髓。
⑴肢体瘫痪:①夹脊电场疗法处方:脊髓损伤节段的上下端两侧各一对夹脊穴。
操作:针柄接电针仪导线,同1组导线连接同侧1对夹脊穴,正极在上,负极在下。
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出版)。
(1)发病特点①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有外感温热疫邪或涉水淋雨,居处湿地或接触、误食毒物;有饮食不洁或房劳、产后体虚或情志失调;有禀赋不足,家族遗传或劳役太过或跌仆损伤。
发病或缓或急。
②多以上肢或下肢,双侧或单侧出现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为主症。
也可首先出现眼睑或舌肌等头面部位的肌肉萎缩。
③男女老幼均可罹患。
温热邪气致痿,发病多在春夏季节。
(2)临床表现肢体痿弱无力,甚则不能持物或行走。
肌肉萎缩,肢体瘦削,有时伴见肌肉瞤动、麻木、痒痛。
可出现睑肌、面部肌肉瘫痪或舌肌痿软,严重者可导致吞咽、尿便障碍,呼吸困难,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或假性肥大。
必要时肌电图和酶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发布的《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
已有临床表现诊断 MS 必需的进一步证据≥2次临床发作;≥2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或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并有1次先前发作的合理证据无≥2次临床发作;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空间的多发性需具备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 MS4个CNS 典型病灶区域(脑室旁、近皮质、幕下和脊髓)中至少2个区域有≥1个T2病灶·等待累及CNS 不同部位的再次临床发作1次临床发作;≥2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时间的多发性需具备下列3项中的任何一项:·任何时间MRI检查同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强病灶·随访MRI检查有新发T2病灶和/或钆增强病灶, 无论与基线MRI扫描的间隔时间长短·等待再次临床发作1次临床发作;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临床孤立综合征) 空间的多发性需具备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MS4个CNS典型病灶区域(脑室旁、近皮质、幕下和脊髓)中至少2个区域有≥1个T2病灶·等待累及CNS不同部位的再次临床发作a时间的多发性需符合以下3项中的任何一项:·任何时间MRI检查同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强病灶·随访MRI检查有新发T2病灶和/或钆增强病灶, 无论与基线MRI扫描的间隔时间长短·等待再次临床发作a提示MS的隐袭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PMS) 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表明疾病进展持续1年并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MS特征病灶区域(脑室旁、近皮层或幕下)有≥1个T2 病灶以证明脑内病灶的空间多发性·脊髓内有≥2个T2病灶以证明脊髓病灶的空间多发性·CSF阳性结果(等电聚焦电泳证据表明有寡克隆区带和/或IgG指数增高) (二)证候诊断1.湿热浸淫证:肢体痿软,身体困重,或有发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不利,虚烦不眠,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有力。
湖北名医李今庸:痿证的辩证论治

湖北名医李今庸:痿证的辩证论治痿证是以筋脉弛纵,肢体痿弱不用为其主要临床特点,而尤以下肢痿弱为多见。
《内经》有五脏痿之名。
在病因方面,则认为五脏有热,而尤以肺热为主,热邪损伤精、气、血、津、液,致使与五脏相合的筋、骨、皮、肉、脉失去濡养,从而产生痿证。
在治疗方面,《内经》虽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然临床所见,并非全然如此,当依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1、肝肾亏虚症见双下肢痿弱无力,肌肉瘦削,步履艰难,腰膝酸软无力。
《素问●痿论篇》说:“肝主身之筋膜”,“肾主身之骨髓”。
肝肾精气不足,虚热内扰,进一步损伤精气血津液,而使筋膜、肌肉、骨骼失养,因而失去维系肢节、主持身体的能力,故见下肢痿弱无力,肌肉瘦削,步履艰难;肾主腰脚,肾虚失养,故见腰膝酸软无力。
此乃肝肾亏虚,虚火内扰而使然;法当滋阴降火,强筋壮骨;治宜虎潜丸:黄柏24克(酒炒)龟板120克(酒炙)陈皮60克炒知母30克白芍60克锬阳45克干姜15克熟地60克上9味,研为极细末,以酒糊为丸如绿最大收贮备用。
每用时取10克食前淡盐汤送下。
方中重用黄柏清泄相火为君;取龟板、知母滋阴降火;取虎骨、锁阳补肾精而强骨;取熟地、白芍滋阴血以养筋;用干姜,陈皮温中醒脾,师“独取阳明”之义。
合收降虚火,补肝肾,壮筋骨之效。
2、脾虚湿困,虚火内扰症见肢体痿弱不用,倦怠乏力,脘腹痞满,口渴,尿黄等。
脾司运化而主四肢,脾虚不运,四肢失养,故见肢体痿弱不用;脾气虚弱,失于充养,故见倦怠乏力;湿邪阻滞,气机不畅,故见脘腹痞满;虚热内扰,津液受灼,故见口渴,尿黄。
此乃中气虚弱,湿邪困阻,虚火内扰而使然;法当健脾渗湿,滋阴降火;治宜五痿汤:党参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薏米30克当归15克麦门冬20克黄柏8克知母8克炙甘草8克上9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3服。
若见双脚不能站立,加黄连6克、丹参10克、生地10克;若见口苦,筋脉拘急,加黄芩10克、丹皮10克、怀牛膝10克;若见腰脊不举;加生地15克、怀牛膝15克、石斛15克;若见肌肤不仁,加连翘10克、生地15克;若见皮毛干枯加天门冬10克、百合10克。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对痿证的治疗原则进行了阐述。
根据《素问·痿论》的观点,治疗痿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补益法:补益法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益气、补血、养阴、固精等方法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增强体质,达到治疗目的。
2. 调理心神:心神失调是导致痿证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疗时应注重调理心情,舒缓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3. 强壮脾胃:脾胃功能弱、消化吸收能力差是导致痿证的重要因素之一。
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健脾补气、和胃开塞的方法,增强脾胃功能。
4. 温经理气:阴虚阳亢是痿证的常见证候,治疗时应采用温经通络、理气固表的方法,调和阴阳平衡。
5. 按摩推拿:中医治疗痿证也常用按摩推拿的方法,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增强机体功能,改善痿证症状。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综合运用上述治疗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生活规律以及避免劳累过度等方面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痿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
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
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
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
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
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
肺热津伤
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
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
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
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本证肺热而津已伤,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佐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革藓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牛膝活血通络;龟板滋阴潜阳,养肾壮骨。
全方合用,有清化下焦湿热,而又不伤阴之效。
若湿盛,伴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泽泻理气化湿。
若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若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红或苔中剥,脉细数,为热甚伤阴,上方去苍术加生地、麦冬以养阴清热。
如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为夹瘀之证,加赤芍、丹参、红花活血通络。
本证重在清热燥湿,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恋邪,或热已伤阴,则应清养,仍需注意养阴而不得碍湿。
脾胃亏虚
症状: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方中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温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砂仁和胃醒脾。
若肥人多痰,可用六君子汤补脾化痰。
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
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当归益气生血。
如肌肉麻木不仁,苔白腻者,加橘络、白芥子化痰通络;消瘦,舌质紫暗者,可用圣愈汤益气养血,再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
肝肾亏损
症状:起病缓慢,四肢痿弱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虎潜丸。
方中虎骨(可用狗骨代)、牛膝壮筋骨利关节;锁阳温肾益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荣筋;黄柏、知母、熟地、龟板滋阴补肾清热;少佐陈皮以利气,干姜以通阳。
本方治肝肾阴亏有热的痿病,为肝肾亏损证的基本方。
热甚者去锁阳、干姜,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砂仁治之。
若兼见面色萎黄不华,心悸,舌淡红,脉细弱者,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以补养气血。
若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者,不可用凉药以伐生气,虎潜丸去黄柏、知母,酌加鹿角片、补骨脂、肉桂、附子等补肾壮阳。
此外,也可加紫河车粉,或用牛骨髓、猪骨髓煮熟,捣烂和入米粉,再用白糖或红糖调服。
本证以阴虚挟热者为多,但应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无火当填精,若阳虚者则又当温煦为治。
各证都可结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痿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