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的炮制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连的炮制研究

xx 15009xxxxxx

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15级1班

摘要: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王连、支连,属毛莨科黄连属。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本文主要介绍现版药典收载的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的炮制研究,并通过黄连的炮制研究针对黄连的药理性质、炮制工艺及其作用与今后的改进技术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黄连、炮制、药理作用、生物碱。

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

黄连可主要分为三类,即味连、雅连和云连。其中,味连多数聚集成簇,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味极其苦。而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两者主产于四川。据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载:“滇连,一名云连……功效胜川黄连百倍”,“云连”因此而得名,其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云南省。

黄连的根茎含主要药用化学成分为小檗碱(berberine)5.56%~7.25%,黄连碱(coptis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2】。

1.黄连炮制的历史沿革

唐代有润切和熬(炒)(《千金翼》)法。宋代炮制方法有较大发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还出现了微炒(《圣惠方》)、炒焦(《博济》)、制炭(《史载》)、酒炒(《扁鹊》)、酒蒸(《丹溪》)、姜炒(《旅舍》)、蜜制(《局方》)、蜜泔制(《酒证》)、麸炒(《总录》)、吴茱萸制(《总录》)、巴豆制(《总微》)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烧存性”等要求。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童便制(《原机》)等方法。明清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朴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医学》)、黄土姜酒蜜制(《本草汇》)、胆汁制、槐花炒(《景岳》)、酒萸制(《回春》)等。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纲目》)。“白痢加茱萸炒,赤痢加湿槐花炒,去槐花”(《醒斋》)。现在主要炮制方法有

酒炙、姜炙、吴茱萸炙等。

2.对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的炮制研究。

2.1黄连片的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后切薄片,晾干,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本品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质坚硬。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黄连饮片水分不得超过12.0%,总灰分不得过3.5%,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5.0%,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得少于 5.0%,含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的总量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得少于3.3%。

2.2酒黄连的炮制

取净黄连,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用黄酒12.5kg。本品形如黄连片,色泽加深,味苦,略有酒香气。饮片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小檗碱含量及表小檗碱、黄连碱与巴马汀总量同黄连片。

2.3姜黄连的炮制

取净黄连,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用生姜12.5kg 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本品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味苦,略有姜的辛辣味。饮片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小檗碱含量及表小檗碱、黄连碱与巴马汀总量同黄连片。

2.4萸黄连的炮制

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净黄连拌匀,稍闷润,待药液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黄连,用吴茱萸10kg。本品形如黄连片,表面暗黄色,味苦,有吴茱萸的辛辣香气。饮片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小檗碱含量及表小檗碱、黄连碱与巴马汀总量同黄连片。

2.5炮制作用

黄连味苦,性寒。生用可作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准绳》)。姜炙黄连其苦寒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准绳》);治腕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局方》)。

2.6炮制研究

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掌叶防已碱、药根碱、甲基黄连碱等,实践表明,黄连切制时宜在水温较低时进行,并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润时间,否则损失药效,实际应用中,黄连多在用时捣碎,避免切制过程中的成分流失。

有人用HPLC 法对黄连的生品、酒制品、姜制品和吴茱萸制品中

的盐酸小檗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炮制之后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增加程度分别为姜黄连>酒黄连>吴萸连>生黄连, 且认为这 3 种炮制方法所炮制出来的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3] ;有人采用HPLC 法对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中盐酸小檗碱含量进行了测试, 比较其色谱图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 以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药根碱为指标性成分, 生物碱总量结果表明:酒黄连﹥醋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盐制黄连﹥胆汁黄连﹥生黄连[ 4]。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现了炮制前所没有的对铜绿假单细胞菌的抑制作用;经姜汁制后对变形杆菌抑制作用增强,优于其他炮制品;经酒制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优于生品和其他炮制品;经吴茱萸炮制后,增强了防治和抗胃溃疡作用,能辅佐黄连防治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3.对黄连炮制工艺的现代研究

王德珍等【5】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结合L 9 (3 4 )正交试验设计,对辅料闷润时间(A)、炮制温度(B)和炮制时间(C)进行考察,筛选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优选出了姜黄连、酒黄连、萸黄连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 酒黄连好的因素水平为:A 3 B 2 C 3 ,即闷润90min 后130 ℃烘制4 h;姜黄连较好的因素水平为:A 2 B 1 C 2 ,即闷润60 min 后100 ℃烘制3 h;萸黄连较好的因素水平为A 1 B 3 C 3 ,即闷润90 min 后160 ℃烘制2 h。对生物碱含量比较后发现,酒黄连的生物碱含量最高,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